CN217386784U - 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 - Google Patents

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86784U
CN217386784U CN202220645445.5U CN202220645445U CN217386784U CN 217386784 U CN217386784 U CN 217386784U CN 202220645445 U CN202220645445 U CN 202220645445U CN 217386784 U CN217386784 U CN 2173867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tape
wheel
rotating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4544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自安
李爱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wei Electrical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ngwei Electrical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wei Electrical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ngwei Electrical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4544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867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867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867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包括放带机构、牵引机构及中心杆,所述放带机构包括主轴、放带轴、旋转支架、放带盘、支架驱动机构及带盘驱动机构,所述主轴同轴地套于所述放带轴外;所述放带盘一侧的中心连接于所述放带轴的一端,所述放带盘另一侧的中心与所述牵引机构的旋转轴同轴且连接;所述旋转支架一侧的中心固定地连接于所述主轴的一端,所述旋转支架另一侧的中心与所述旋转轴固定连接;所述中心杆穿设于所述放带轴及所述旋转轴;所述带盘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放带轴转动;所述支架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主轴转动。本实用新型通过双轴支撑于放带盘及旋转支架的两侧,使得放带盘及旋转支架运转更平稳、震动小、噪音低、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绕包机,尤其涉及一种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绕包机的放带盘一般都是轴杆穿轴式的结构,放带盘和旋转支架都是单边轴承座支承,另一侧无支撑,呈悬空状态,因此,放带盘在转动放线时只受到放带轴一端的扭矩力,以及旋转支架在旋转时只受到主轴一端的扭矩力,这样使得放带盘及旋转支架的两端受力不均匀,在高速转动时就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导致运转噪音较大,运行不稳定,进而降低生产效率。
另外,现有的绕包机的绕包机构中包带从牵引出来后到与芯线包裹位置的距离还很大,距离大风阻就变得更大,导致工作噪音大,旋转不稳定;另外,高速或低速旋转时因风阻影响导致张力不一致,容易造成绕包后的产品质量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其通过双轴支撑于放带盘及旋转支架的两侧,使得放带盘及旋转支架运转更平稳、震动小、噪音低、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包括放带机构、牵引机构及中心杆,所述放带机构包括主轴、放带轴、旋转支架、放带盘、支架驱动机构及带盘驱动机构,所述主轴同轴且可转动地套于所述放带轴外;所述放带盘一侧的中心连接于所述放带轴的一端,所述放带盘另一侧的中心与所述牵引机构的旋转轴同轴且可转动地连接;所述旋转支架一侧的中心固定地连接于所述主轴的一端,所述旋转支架另一侧的中心与所述旋转轴同轴地固定连接;所述放带轴具有贯通两端的第一通孔,所述旋转轴具有贯通两端的第二通孔,所述中心杆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第二通孔,以使芯线从所述中心杆内向前输送;所述带盘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放带轴转动,以驱动所述放带盘释放包带;所述支架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主轴转动,以带动所述牵引机构旋转而使包带包裹于所述芯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将所述放带盘另一侧的中心与所述牵引机构的旋转轴同轴且可转动地连接,并且所述旋转支架另一侧的中心与所述牵引机构的旋转轴同轴地固定连接;从而可以使得所述牵引机构的旋转轴能随所述旋转支架的转动而转动,同时,可以为所述旋转支架的另一侧提供一支撑点,而所述牵引机构的旋转轴可以对所述放带盘的另一侧提供一支撑点,因此,使得所述旋转支架及放带盘的两端受力平衡,进而使运转更加平稳、实现可高速运转,相比单边支撑式结构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并且极大地减少震动,降低噪音,而且零部件的磨损较小,发热量低,减少故障率,有效延长使用寿命。
较佳地,所述放带盘与所述旋转轴之间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放带盘的中心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所述旋转轴转动连接。
较佳地,所述放带机构还包括刹车装置,所述刹车装置使所述主轴停止转动。
较佳地,所述旋转支架靠近所述牵引机构的一侧的侧壁偏心地开设有过带孔,以使包带从所述放带盘释放后穿过所述过带孔而延伸到所述牵引机构。
较佳地,所述牵引机构包括所述旋转轴、转盘、牵引组件、第一驱动机构,所述旋转轴呈可转动地设置;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第一转向轮及呈中心对称地枢接于所述转盘一侧的压轮组;所述转盘同轴地固定于所述旋转轴的一端;所述第一转向轮设置于所述转盘上,以使包带转向;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压轮组转动,以使所述压轮组牵引包带。通过在所述转盘上设置两压轮组,并使得两所述压轮组呈对称地设置,又在所述转盘上设置第一转向轮,因此,两所述压轮组与所述第一转向轮基本处于同一径向平面上,当所述包带绕过两所述压轮组及所述第一转向轮而包覆所述芯线时,包带从所述旋转轴引出到包裹芯线的轴向距离很短,因而,包带沿轴向的牵引长度很小,当高速旋转时,风阻变得极小,从而有效减少包带的震动,极大地降低了噪音,并且有效提高旋转的稳定性,可以进行更高速的旋转,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较佳地,所述牵引组件还包括主动轮及从动轮,所述主动轮同轴且可转动地套于所述旋转轴的一端,所述从动轮分别与两所述压轮组的其中一压轮同轴固定,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滚动接触,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可驱动所述主动轮转动。通过设置所述主动轮及从动轮,并且使得所述主动轮与两所述从动轮滚动接触,从而可利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主动轮转动,达到驱动两所述压轮组同时转动的目的,进而实现对包带双牵引的效果,提高包带输送的稳定性。
具体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主动皮带轮、第一从动皮带轮及第一同步带,所述第一主动皮带轮设置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从动皮带轮同轴且可转动地套于所述旋转轴上,所述第一从动皮带轮与所述主动轮同轴固定,所述第一同步带围绕于所述第一主动皮带轮及所述第一从动皮带轮之间。通过将所述第一从动皮带轮同轴且可转动地套于所述旋转轴上且与所述主动轮同轴固定,再利用所述第一主动皮带轮及第一同步带驱动所述第一从动皮带轮转动,从而可在不影响所述压轮组围绕所述转盘的中心轴公转的同时,驱使所述压轮组自转,实现对包带的牵引,其结构简单,控制十分方便。
较佳地,所述旋转轴的外侧壁沿中心轴方向设有通槽,所述通槽从所述旋转轴的外侧面延伸到靠近所述压轮组的一端的端面。这样可以使得所述包带能跟随所述旋转轴转动的同时向前输送,并且在所述通槽内受到的风阻小,输送更稳定。
较佳地,所述牵引机构还包括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设置于所述旋转轴远离所述压轮组的一端,以将所述包带引导到所述通槽内。通过所述导向轮的导向,所述包带能准确、稳定地进入所述旋转轴内,提高运行的平稳性性。
较佳地,所述牵引组件还包括第二转向轮,所述第二转向轮设置于所述转盘上,以将所述包带引导到所述压轮组;所述第二转向轮到所述转盘的中心的距离小于所述压轮组到所述转盘的中心的距离。通过设置所述第二转向轮,可以使得所述包带进入所述转盘后平稳、准确地输送到所述压轮组上,进而提高包带输送的平滑性及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的轴向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放带机构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牵引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牵引机构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牵引机构的轴向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牵引机构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100包括牵引机构1、放带机构2及中心杆3。所述放带机构2包括主轴21、放带轴22、旋转支架23、放带盘24、支架驱动机构25及带盘驱动机构26,所述主轴21 同轴且可转动地套于所述放带轴22外。所述放带盘24一侧的中心连接于所述放带轴22的一端,所述放带盘24另一侧的中心与所述牵引机构1的旋转轴11同轴且可转动地连接。所述旋转支架23一侧的中心固定地连接于所述主轴21的一端,所述旋转支架23另一侧的中心与所述旋转轴11同轴地固定连接。所述放带轴22具有贯通两端的第一通孔22a,所述旋转轴11具有贯通两端的第二通孔11a,所述中心杆3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22a及所述第二通孔 11a,以使芯线从所述中心杆3内部向前输送。所述带盘驱动机构26驱动所述放带轴22转动,以驱动所述放带盘24释放包带。所述支架驱动机构25驱动所述主轴21转动,以带动所述牵引机构1旋转而使包带包裹于所述芯线。
请参阅图1及图2,更具体地,所述放带盘24一侧的中心被所述放带轴22的端部的顶头抵顶,且所述放带轴22的一端部设有一偏心的拨销(图中未示),所述拨销插入所述放带盘24的一侧,从而既可以周向定位所述放带盘 24,又可以驱动所述放带盘24周向转动。所述放带盘24的另一侧与所述旋转轴11之间设有连接件27。所述连接件27的一端与所述放带盘24的另一侧的中心顶紧而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27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所述旋转轴11转动连接。具体地,所述连接件27包括顶头271及顶头座272,所述顶头271 的一端通过抵顶而连接于所述放带盘24的另一侧的中心,所述顶头271的另一端与所述顶头座272通过螺纹及螺丝(图中未示)固定,所述顶头座272 通过轴承2a与所述旋转轴11可转动地连接。
再请参阅图1及图2,所述放带机构2还包括安装座28,所述主轴21通过轴承设置于所述安装座28上。所述旋转支架23包括前板231、后板232及连接于所述前板231及所述后板232之间的连接杆233,所述前板231及后板 232之间还设有转向滚筒234,所述放带盘24、所述转向滚筒234及所述连接杆233沿所述旋转支架23的半径从内到外依次设置。所述放带盘24与所述牵引机构1之间设有导向筒29。具体是,所述导向筒29的数量为二,其中一个导向筒29设置于所述连接杆233上且位于所述前板231及后板232之间,以引导从所述转向滚筒234引出的包带。另一个导向筒29设置于所述前板231 与所述牵引机构1之间且偏离所述前板231的中心位置。所述转向滚筒234 的中心轴与所述主轴21的中心轴平行,所述转向滚筒234的中心轴与所述其中一个导向筒29的中心轴呈垂直地设置。所述另一个导向筒29的中心轴分别与所述转向滚筒234及所述其中一个导向筒29的中心轴呈垂直地设置。所述旋转支架23靠近所述牵引机构1的一侧的前板231上偏离中心的位置开设有过带孔231a,包带经过所述转向滚筒234及所述其中一个导向筒29后穿过所述过带孔231a,之后绕经所述另一个导向筒29,最后延伸到所述牵引机构 1上。所述前板231呈锥体结构,以减少旋转时的风阻。
如图2所示,所述放带机构2还包括刹车装置230,所述刹车装置230使所述主轴21停止转动。所述刹车装置230设置于所述安装座28上且对所述主轴21或所述支架驱动机构25的第二从动皮带轮253进行制动。所述刹车装置230可以采用电磁刹车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刹车盘的刹车方式,只需要将刹车盘连接于所述支架驱动机构25的第二从动皮带轮253上即可;又或者可以采用气动的刹车方式。
请参阅图3至图6,所述牵引机构1包括旋转轴11、转盘12、牵引组件 13、第一驱动机构14及基座17,所述旋转轴11的外侧通过轴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基座17上,所述旋转轴11与所述中心杆2同轴地套接,且所述旋转轴11两端与所述中心杆2之间设置轴承,以使所述旋转轴11可相对所述中心杆2转动。所述牵引组件13包括第一转向轮131及呈中心对称地枢接于所述转盘12一侧的压轮组132。每一所述压轮组132具有两相互抵压并可滚动接触的压轮132a,所述压轮132a的转轴132b与所述旋转轴11平行。所述转盘12同轴地固定于所述旋转轴11的一端。所述第一转向轮131设置于所述转盘12上,且所述第一转向轮131到所述转盘12的中心距离小于所述压轮组132到所述转盘12的中心距离。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4驱动所述压轮组 132转动,以使所述压轮组132牵引包带300向前输出,而所述包带300通过所述第一转向轮131延伸到所述芯线200上;所述第二驱动机构15驱动所述旋转轴11转动以驱使所述包带300旋转并包覆所述芯线200。
请参阅图5及图6,具体地,所述牵引组件13还包括第一支架133,所述第一支架133固定地设置于所述转盘12上,所述第一转向轮131枢接于所述第一支架133上,枢接轴与所述压轮组132的压轮132a的转轴132b在水平面的投影呈相交,本实施例两者呈垂直。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向轮131 的数量为两个,沿所述旋转轴11的中心轴方向排列地设置,包带300需绕过两所述第一转向轮131。
再请参阅图5及图6,所述牵引组件13还包括第二转向轮134及第二支架135,所述第二转向轮134设置于所述转盘12上并位于与所述第一转向轮 131相对的一侧,以将所述包带300引导到所述压轮组132;具体是,所述第二支架135固定地设置于所述转盘12上,所述第二转向轮134枢接于所述第二支架135上,枢接轴与所述压轮组132的压轮132a的转轴132b在水平面的投影呈相交,本实施例两者呈垂直。另外,所述第二转向轮134的枢接轴与所述第一转向轮131的枢接轴平行。所述第二转向轮134到所述转盘12的中心的距离小于所述压轮组132到所述转盘12的中心的距离。所述第二转向轮134的数量也可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沿所述旋转轴11的中心轴方向排列地设置,包带300需绕过至少一所述第二转向轮134后再延伸到所述压轮组132。通过设置所述第二转向轮134,可以使得所述包带300进入所述转盘 12后平稳、准确地输送到所述压轮组132上,进而提高包带300输送的平滑性及稳定性。
如图5所示,所述旋转轴11的外侧壁沿中心轴方向设有通槽111,所述通槽111从所述旋转轴11的外侧面延伸到靠近所述压轮组132的一端的端面,所述通槽111在所述旋转轴11的外侧是呈开放的,以有利于在工作前对包带 300穿引到所述压轮组132上。所述通槽111贯穿所述旋转轴11后的槽口位于所述第二转向轮134与所述旋转轴11的中心之间,即所述通槽111的槽口到所述旋转轴11中心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转向轮134到所述旋转轴11的距离,以使得所述包带300通过所述通槽111后可以方便地绕过所述第二转向轮134。通过设置所述通槽111,可以使得所述包带300能跟随所述旋转轴11 转动的同时向前输送,并且使包带300在所述通槽111内受到的风阻更小,输送更稳定。另外,所述牵引机构1还包括导向轮16,所述导向轮16枢接于所述旋转轴11远离所述压轮组132的一端,以将所述包带300从外部引导到所述通槽111内。所述导向轮16的枢接轴与所述旋转轴11的中心轴垂直。通过所述导向轮16的导向,所述包带300能准确、稳定地进入所述旋转轴11 内,提高运行的平稳性。
再请参阅图4及图5,所述牵引组件13还包括主动轮136及从动轮137,所述主动轮136同轴且可转动地套于所述旋转轴11的一端,所述从动轮137 的数量为二,所述从动轮137分别与两所述压轮组132的其中一压轮132a同轴固定,所述主动轮136同时与两所述从动轮137滚动接触,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4可驱动所述主动轮136转动,从而带动两所述从动轮137,进而使得所述压轮132a转动。通过设置所述主动轮136及从动轮137,并且使得所述主动轮136与两所述从动轮137滚动接触,从而可利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4 驱动主动轮136转动,达到驱动两所述压轮组132同时转动的目的,进而实现对包带300双牵引的效果,提高包带300输送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主动轮136及从动轮137可以为胶轮,也可以为齿轮,任何可以实现驱动力传递的轮组均适用于此。
如图4及图5所示,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4包括第一伺服电机141、第一主动皮带轮142、第一从动皮带轮143及第一同步带144,所述第一伺服电机 141可以设置于所述基座17上,所述第一主动皮带轮142设置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141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从动皮带轮143同轴且通过轴承可转动地套于所述旋转轴11上,所述第一从动皮带轮143与所述主动轮136同轴地固定,所述第一同步带144围绕于所述第一主动皮带轮142及所述第一从动皮带轮 143之间。通过将所述第一从动皮带轮143同轴且可转动地套于所述旋转轴 11上,且与所述主动轮136同轴固定,再利用所述第一主动皮带轮142及第一同步带144驱动所述第一从动皮带轮143转动,从而可在不影响所述压轮组132围绕所述转盘12的中心轴公转的同时,驱使所述压轮组132自转,实现对包带300的牵引,其结构简单,控制十分方便。
再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支架驱动机构25包括第二伺服电机251、第二主动皮带轮252、第二从动皮带轮253及第二同步带254。所述第二伺服电机251可以设置于所述安装座28上。所述第二主动皮带轮252设置于所述第二伺服电机251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从动皮带轮253同轴地固定于所述主轴 21上,所述第二同步带254围绕于所述第二主动皮带轮252及所述第二从动皮带轮253之间。
再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带盘驱动机构26包括第三伺服电机261、第三主动皮带轮262、第三从动皮带轮263及第三同步带264。所述第三伺服电机261可以设置于所述安装座28上。所述第三主动皮带轮262设置于所述第三伺服电机261的输出端,所述第三从动皮带轮263同轴地固定于所述放带轴22上,所述第三同步带264围绕于所述第三主动皮带轮262及所述第三从动皮带轮263之间。
综合上述并结合图1,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绕包机构1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描述,如下:
首先,对于所述牵引机构1,所述导向轮16、基座17、第一从动皮带轮 143、主动轮136及转盘12沿所述包带300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旋转轴11上。所述放带机构2设置于靠近所述导轮16的一端。在开始时,需要对芯线200及包带300穿线引导,具体是,将芯线200从位于所述放带机构2 的一端穿设于所述中心杆2内,并且芯线200延伸穿过所述转盘12,芯线200 的输送方向从所述放带机构2的一端向所述转盘12的一端。当然,芯线200 的输送方向也可以从所述转盘12的一端向所述放带机构2的一端。包带300 先从所述放带盘24放出后绕过所述转向滚筒234及两导向筒29,之后,绕过所述导向轮16后进入到所述通槽111内。之后,包带300经过所述通槽111 并从所述转盘12的外侧穿出。然后包带300绕过一所述第二转向轮134后并从该侧的压轮组132的两压轮132a之间通过。之后,包带300绕过压轮132a 后延伸到另一侧的压轮组132上,并从该侧的压轮组132的两压轮132a之间通过。最后,包带300绕过两所述第一转向轮131后包裹到芯线200上。
工作时,芯线200在外部设备的牵引下向前不断输出,同时启动所述第一伺服电机141、第二伺服电机251及第三伺服电机261,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带动所述第一主动皮带轮142,所述第一主动皮带轮142通过所述第一同步带 144带动所述第一从动皮带轮143及所述主动轮136,所述主动轮136带动所述从动轮137,所述从动轮137带动与之连接的压轮132a,这时两所述压轮组132同时转动,进而提供双牵引力带动包带300向前输送。另外,所述第三伺服电机261带动所述第三主动皮带轮262,所述第三主动皮带轮262通过所述第三同步带264及第三从动皮带轮263带动所述放带轴22转动,所述放带轴22带动所述放带盘24转动并不断放出包带。同时,所述第二伺服电机 251带动所述第二主动皮带轮252,所述第二主动皮带轮252通过所述第二同步带254及第二从动皮带轮253带动所述旋转支架23转动,所述旋转支架23 带动所述旋转轴11转动,所述旋转轴11带动所述转盘12转动。这时,所述压轮组132的压轮132a围绕自身的中心轴自转同时围绕所述旋转轴11的中心公转,使得包带300在不断输出的同时围绕所述芯线200不断地包裹作业。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将所述放带盘24另一侧的中心与所述牵引机构1的旋转轴11同轴且可转动地连接,并且所述旋转支架23另一侧的中心与所述牵引机构的旋转轴11同轴地固定连接。从而可以使得所述牵引机构1的旋转轴11能随所述旋转支架23的转动而转动,同时,可以为所述旋转支架23的另一侧提供一支撑点,而所述牵引机构1的旋转轴11可以对所述放带盘22的另一侧提供一支撑点。因此,使得所述旋转支架23及放带盘24的两端受力平衡,进而使运转更加平稳、可实现高速运转,相比单边支撑式结构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并且极大地减少震动,降低噪音,而且零部件的磨损较小,发热量低,减少故障率,有效延长使用寿命。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转盘12上设置两压轮组132,并使得两所述压轮组132呈对称地设置,又在所述转盘12上设置第一转向轮131,使所述第一转向轮131到所述转盘12的中心距离小于所述压轮组132到所述转盘12的中心距离。因此,两所述压轮组132与所述第一转向轮131基本处于同一径向平面上,当所述包带300绕过两所述压轮组132及所述第一转向轮131而包覆所述芯线 200时,包带300从所述旋转轴11引出到包裹芯线200的轴向距离很短,因而,包带300沿轴向的牵引长度很小,穿带十分容易方便;当高速旋转时,风阻变得极小,从而有效减少包带300的震动,极大地降低了噪音,并且有效提高旋转的稳定性,可以进行更高速的旋转,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另外,由于采用两压轮组132输送包带,前一压轮组132可以对包带直接牵引,并且前一压轮组132可以对放带盘24起到隔离的作用,从而防止放带盘24放出的包带速度或包带量变化而对后方将要包裹于芯线200上的包带300造成影响,因此,两组压轮组132可以完全屏蔽两压轮组132以外的影响因素,进而使得包带300能稳定地输出,保证包带稳定性。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放带机构、牵引机构及中心杆,所述放带机构包括主轴、放带轴、旋转支架、放带盘、支架驱动机构及带盘驱动机构,所述主轴同轴且可转动地套于所述放带轴外;所述放带盘一侧的中心连接于所述放带轴的一端,所述放带盘另一侧的中心与所述牵引机构的旋转轴同轴且可转动地连接;所述旋转支架一侧的中心固定地连接于所述主轴的一端,所述旋转支架另一侧的中心与所述旋转轴同轴地固定连接;所述放带轴具有贯通两端的第一通孔,所述旋转轴具有贯通两端的第二通孔,所述中心杆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第二通孔,以使芯线从所述中心杆内向前输送;所述带盘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放带轴转动,以驱动所述放带盘释放包带;所述支架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主轴转动,以带动所述牵引机构旋转而使包带包裹于所述芯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带盘与所述旋转轴之间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放带盘的中心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所述旋转轴转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带机构还包括刹车装置,所述刹车装置使所述主轴停止转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支架靠近所述牵引机构的一侧的侧壁偏心地开设有过带孔,以使包带从所述放带盘释放后穿过所述过带孔而延伸到所述牵引机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机构包括所述旋转轴、转盘、牵引组件、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第一转向轮及呈中心对称地枢接于所述转盘一侧的压轮组;所述转盘同轴地固定于所述旋转轴的一端;所述第一转向轮设置于所述转盘上,以使包带转向;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压轮组转动,以使所述压轮组牵引包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组件还包括主动轮及从动轮,所述主动轮同轴且可转动地套于所述旋转轴的一端,所述从动轮分别与两所述压轮组的其中一压轮同轴固定,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滚动接触,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可驱动所述主动轮转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主动皮带轮、第一从动皮带轮及第一同步带,所述第一主动皮带轮设置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从动皮带轮同轴且可转动地套于所述旋转轴上,所述第一从动皮带轮与所述主动轮同轴固定,所述第一同步带围绕于所述第一主动皮带轮及所述第一从动皮带轮之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的外侧壁沿中心轴方向设有通槽,所述通槽从所述旋转轴的外侧面延伸到靠近所述压轮组的一端的端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机构还包括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设置于所述旋转轴远离所述压轮组的一端,以将所述包带引导到所述通槽内。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组件还包括第二转向轮,所述第二转向轮设置于所述转盘上,以将所述包带引导到所述压轮组;所述第二转向轮到所述转盘的中心的距离小于所述压轮组到所述转盘的中心的距离。
CN202220645445.5U 2022-03-23 2022-03-23 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 Active CN2173867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45445.5U CN217386784U (zh) 2022-03-23 2022-03-23 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45445.5U CN217386784U (zh) 2022-03-23 2022-03-23 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86784U true CN217386784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101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45445.5U Active CN217386784U (zh) 2022-03-23 2022-03-23 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867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43985A (zh) 一种络筒机
FI69319C (fi) Tvinnmaskin med mittspolar
WO2022198693A1 (zh) 一种线缆绕包设备
CN109448926B (zh) 一种同心式单头双带铠装设备及工艺
CN217386784U (zh) 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
CN110863382A (zh) 一种恒张力放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7052378U (zh) 一种双层立式包带机
CN114864187A (zh) 双轴支撑式动力绕包机
CN209859703U (zh) 用于电缆的高速铜带屏蔽绕包机
CN210594646U (zh) 一种设置行星式绕线盘的双盘收线机
CN215896061U (zh) 三伺服恒张力包带机构
CN217113976U (zh) 旋转轴上的压轮双牵引机构及绕包机构
CN217035267U (zh) 偏心式辊轮压紧旋转牵引机构及绕包机
CN114334286A (zh) 逆向绕包包带机
CN215205523U (zh) 一种包装机的铝箔纸供应装置
CN209143302U (zh) 一种用于纸带拼接的加速组件
CN204453972U (zh) 一种新型下引纸复卷机
CN114649118A (zh) 旋转轴上的压轮双牵引机构及绕包机构
CN116825450A (zh) 三伺服恒张力包带机构
CN217102443U (zh) 动力退扭放线机
CN218950549U (zh) 一种自动绕胶纸机
CN216772929U (zh) 逆向绕包包带机
CN201580839U (zh) 表面驱动自动接纸机构
CN219385785U (zh) 一种钢丝绳拆分机
CN217955555U (zh) 一种双层卧式塔盘云母绕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