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83249U - 等离子体模块、等离子体组件、空气净化组件以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体模块、等离子体组件、空气净化组件以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83249U
CN217383249U CN202221285710.XU CN202221285710U CN217383249U CN 217383249 U CN217383249 U CN 217383249U CN 202221285710 U CN202221285710 U CN 202221285710U CN 217383249 U CN217383249 U CN 2173832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lasma
electrode
plasma module
outer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8571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章文贵
刘欢
杨翠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8571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832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832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832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等离子体模块、等离子体组件、空气净化组件以及空调器。离子体模块包括安装座、磁体、外电极和内电极,内电极与外电极之间形成空气净化通道,当内电极与外电极存在电势差,则在内电极外表面的环状的尖端处放电产生电弧。当空气在空气净化通道内流动时,由于空气净化通道在尖端至出风口的径向间隙呈增大趋势,气流通过产生拉弧,等离子体模块电离空气产生多种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自由基团和高能粒子,达到降解VOC、杀菌、灭病毒的效果,通过磁体增加磁场,能够约束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增加了带电粒子与污染物的反应时间,提高电离效果和空气净化效率。并且采用滑动弧放电方式,利用等离子体模块自身产生的温度即可降解臭氧。

Description

等离子体模块、等离子体组件、空气净化组件以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空气净化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模块、等离子体组件、空气净化组件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空气净化技术主要为:HEPA网(高效过滤网)、IFD模块(利用电介质材料为载体的强电场)、UVC(紫外线杀菌)、Ag+抗菌滤网(银离子抗菌滤网)、负离子、等离子体等。其中,HEPA网、IFD模块、UVC、Ag+抗菌滤网、负离子等技术主要用来去除颗粒物或抗菌抗病毒,无法对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处理,且HEPA网、IFD模块风阻大。等离子体技术,通过电离空气产生大量强氧化性活性自由基团和高能粒子,能够达到降解VOC、杀菌灭病毒效果。
目前等离子体发生器,采用针状电极或针-板状电极放电,存在放电区域小,放电不均匀,放电功率低,从而导致电离效果差的问题。并且目前等离子体发生器,容易产生臭氧。一般通过降低放电功率或在尾端增加臭氧处理装置来降低臭氧含量,但是降低放电功率则牺牲了电离效果,而增加臭氧处理装置会增加成本和装置占用空间。
综上,目前等离子体发生器存在电离效果差、空气净化效率低且无法处理产生的臭氧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目前等离子体发生器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模块、等离子体组件、空气净化组件以及空调器,提高电离效果和空净效率,并且能够主动降解臭氧。
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模块,包括:
安装座,设有依次连通的进风口、容腔和出风口;
磁体,连接于所述安装座,用于产生磁场;
外电极,设于所述容腔内,所述外电极设有连通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电离腔;
内电极,设于所述电离腔内、且与所述外电极间隙配合,以在所述内电极与所述外电极之间形成的环形的空气净化通道,所述内电极的外表面设有环状的尖端;
其中,所述空气净化通道位于所述磁场中,且所述空气净化通道的径向间隙自所述尖端至所述出风口呈增大趋势。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等离子体模块采用滑动弧放电产生等离子体,具体是内电极与具有电离腔的外电极嵌套设置,内电极与外电极之间形成的环形的空气净化通道,当内电极与外电极的其中一个接地,另一个接电源正极(或负极),使得内电极和外电极之间存在电势差,则在内电极外表面的环状的尖端处放电产生电弧。当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并在空气净化通道内向出风口流动时,由于空气净化通道在尖端至出风口的径向间隙呈增大趋势,气流通过产生拉弧,等离子体模块电离空气产生多种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自由基团和高能粒子,自由基团和高能粒子与空气中的VOC、微生物、细菌、病毒等进行反应,达到降解VOC、杀菌、灭病毒的效果。
由此,本申请提供的等离子体模块具有如下优点:
1、本申请提供的等离子体模块,采用滑动弧放电产生等离子体,相比于针状电极或针-板状电极放电,本申请提供的等离子体模块放电区域大,放电均匀,放电功率高,高能粒子的能量可达10-20EV(电子伏特),因此能够提高电离效果和空气净化效率。
2、本申请提供的等离子体模块,采用滑动弧放电产生等离子体,气体温度介于低温等离子体和高温等离子体的气体温度之间,利用等离子体模块自身产生的温度即可降解臭氧,无需增加额外的臭氧处理单元。
3、本申请提供的等离子体模块,内部设置有用于产生磁场的磁体,空气净化通道位于磁场中,磁场能够约束电子、离子等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增加磁场后,电子、离子等带电粒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绕磁感线做回旋运动,从而延长了带电粒子的运动路径和在放电区域的停留时间,增加了带电粒子与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概率,能够产生更多的活性自由基团和高能粒子;并且增加了带电粒子与污染物的反应时间;同时改善了滑动弧放电时,电弧的运动,进一步提高电离效果和空气净化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电极包括与所述外电极同轴设置的锥体部,所述锥体部的顶点靠近于所述出风口;所述尖端位于所述锥体部的底端。
通过设置与外电极同轴的锥体部,使得空气净化通道在尖端至出风口的径向间隙线性增大,提高拉弧效果,进而提高电离效果和空气净化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电极还包括与所述锥体部连接的导风部,所述尖端位于所述导风部与所述锥体部的连接处;所述导风部与所述外电极之间的径向间隙大于所述尖端与所述外电极之间的径向间隙。
通过设置导风部,使得内电极与外电极的间隙在尖端处形成最小间隙,保证放电位置的准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沿所述空气净化通道的轴向相对设置;沿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的方向,所述导风部与所述外电极之间的径向间隙呈减小趋势。
通过将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为沿空气净化通道的轴向相对分布,能够降低该等离子体模块的风阻;并且导风部靠近于进风口,且导风部与外电极之间的径向间隙沿气流流动方向呈减小趋势,导风部能够将进风口处的气流引导至尖端处,提高拉弧效果,进而提高电离效果和空气净化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风部呈锥台状,所述导风部的小径端设有连接于所述安装座的安装部。
通过将导风部设置为锥台状,使得导风部的导风面为锥面,降低风阻,提高内电极和外电极的空气对流散热效果;另外通过设置安装部便于内电极的安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尖端与所述外电极之间的径向间隙为2~5mm。
通过设置最小放电间隙为2~5mm,一方面避免间隙太大,产生电弧所需电压大,另一方面避免间隙太小,气流经过时阻力太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磁体和所述外电极均呈筒状,所述磁体套装于所述外电极的外侧;和/或,所述磁体设有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磁体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座包括:
第一盖板,设有所述进风口;
第二盖板,设有所述出风口;
连接部,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合围成所述容腔;或者所述磁体呈筒状,所述磁体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合围成所述容腔。
通过将安装座设置为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通过连接部连接的结构,使得安装座可拆卸,方便内电极、外电极和磁体的安装和拆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盖板和/或所述第二盖板上设有限位部;所述磁体呈筒状、且套装于所述外电极的外侧,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磁体与所述外电极之间。
通过设置限位部使得磁体与外电极之间产生间隔,提高外电极的散热效果,并且便于磁体与外电极的安装定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电极和所述外电极的数量相同,且均为两个以上,所述内电极和所述外电极构成电极组件,所述两个以上电极组件呈阵列分布;
所述两个以上电极组件均位于同一所述磁体的磁场内;或者,所述磁体的数量与所述电极组件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通过将多个电极组件设置为阵列分布,使得该等离子体模块的内部结构更紧凑、体积更小;通过将多个内电极、外电极设置为共用一个磁体,进一步降低等离子体组件的体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电极和/或所述外电极具有用于连通冷却单元或容纳冷却单元的制冷部分的冷却腔。
通过在内电极和/或外电极的内部设置冷却腔,当将冷却单元与冷却腔连通,或者将冷却单元的制冷部分设置在冷却腔内时,冷却单元能够对内电极和/或外电极进行降温,解决滑动弧放电电极温度过高,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等离子体组件,包括:
上述的等离子体模块,所述等离子体模块的所述内电极和/或所述外电极具有中空的冷却腔;
冷却单元,连通于所述冷却腔,或者所述冷却单元的制冷部分位于所述冷却腔中。
通过设置冷却单元,且冷却单元与冷却腔连通,或者冷却单元的制冷部分位于冷却腔内,冷却单元能够对内电极和/或外电极进行降温,解决滑动弧放电电极温度过高,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单元包括相连通的入口管道、出口管道、用于存储冷却介质的容器和用于驱动冷却介质循环流动的驱动装置;所述入口管道和所述出口管道的数量与所述等离子体模块的内电极和/或外电极的数量相同,所述入口管道和所述出口管道均与对应的所述内电极和/或所述外电极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口管道伸入于所述冷却腔中,所述出口管道的管口靠近于所述冷却腔的最高点。
通过设置出口管道伸入冷却腔中,并且管口位于较高的位置,使得冷却腔内冷却介质液位上升至管口处时,能够通过管口进入出口管道,形成循环。采用溢流出液的方式能够提高冷却介质在冷却腔内的停留时间,提高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容器的容积设置为将所述至少一个等离子体模块的所述内电极和/或所述外电极冷却至80℃~120℃。
通过设置内电极和/或外电极的冷却温度为80℃~120℃,一方面避免温度太低而无法降解臭氧,另一方面避免温度太高降低环境元件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空气净化组件,包括:
风机模块,具有风道;
上述的等离子体模块或者上述的等离子体组件,所述等离子体模块设于所述风道中,且所述等离子体模块的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风道连通。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空气净化组件由于设置有上述的等离子体模块或等离子体组件,因而具有活性自由基团和高能粒子产生密度高、活性自由基团和高能粒子与污染物的反应时间长,能有效降解VOC,杀菌杀病毒,电离效果和空净效率高的优点。
本申请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等离子体模块,或者上述的等离子体组件,或者上述的空气净化组件。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空调器由于设置有上述的等离子体模块、等离子体组件或空气净化组件,因而具有活性自由基团和高能粒子产生密度高、活性自由基团和高能粒子与污染物的反应时间长,能有效降解VOC,杀菌杀病毒,电离效果和空净效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等离子体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等离子体模块的爆炸结构图。
图3示出了图1的等离子体模块的全剖结构图。
图4示出了另一实施例中等离子体模块的爆炸结构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等离子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另一实施例中等离子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的等离子体组件中等离子体模块的全剖结构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空气净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的空气净化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10示出了另一实施例中空气净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等离子体模块;110-安装座,111-进风口,112-容腔,113-出风口,114-第一盖板,115-第二盖板,116-连接部,117-限位部,118-支架;120-内电极,121-尖端,122-锥体部,123-导风部,124-安装部,125-冷却腔;130-外电极,131-电离腔;140-磁体;150-空气净化通道。
200-等离子体组件;210-冷却单元,211-入口管道,212-出口管道,2121-管口,213-容器,2131-加注口,214-驱动装置。
1000-空气净化组件;300-风机模块,301-风道,302-空气入口,303-空气出口;310-风壳,320-风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相关技术中,等离子体发生器采用针状电极或针-板状电极放电,存在放电区域小,放电不均匀,放电功率低,从而导致电离效果差的问题,且容易产生臭氧。无法兼顾提高电离效果与降低臭氧含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模块、等离子体组件、空气净化组件以及空调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申请: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模块100,请参阅图1至图3,为该等离子体模块100的整体结构图、爆炸图和剖视图。该等离子体模块100包括安装座110以及安装于该安装座110上的内电极120、外电极130和磁体140,安装座110设置有容腔112以容纳内电极120和外电极130,此外安装座110上还设有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3,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3均与容腔112连通,待净化的空气从进风口111进入容腔112,并由出风口113吹出容腔112外。外电极130安装于容腔112内,外电极130为中空结构,内部设置与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3连通的电离腔131,内电极120间隔装配于外电极130的电离腔131中,则在内电极120与外电极130之间形成呈环形的空气净化通道150,内电极120与外电极130在空气净化通道150通过滑动弧放电产生等离子体。
具体的,当内电极120与外电极130的其中一个接地,另一个接电源正极(或负极),使得内电极120和外电极130之间存在电势差,则在内电极120外表面的环状的尖端121处放电产生电弧。当空气由进风口111进入、并在空气净化通道150内向出风口113流动时,由于空气净化通道150在尖端121至出风口113的径向间隙呈增大趋势,气流通过产生拉弧,等离子体模块100电离空气产生多种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自由基团和高能粒子,自由基团和高能粒子与空气中的VOC、微生物、细菌、病毒等进行反应,达到降解VOC、杀菌、灭病毒的效果。
并且,请参阅图2和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等离子体模块100,内部设置有用于产生磁场的磁体140,空气净化通道150位于磁场中,磁场能够约束电子、离子等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增加磁场后,电子、离子等带电粒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绕磁感线做回旋运动,从而延长了带电粒子的运动路径和在放电区域的停留时间,增加了带电粒子与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概率,能够产生更多的活性自由基团和高能粒子;并且增加了带电粒子与污染物的反应时间;同时改善了滑动弧放电时,电弧的运动,进一步提高电离效果和空气净化效率。
该磁铁可以是永磁铁或者电磁铁(例如通电螺线管),本申请不做限制,该磁铁的具体形状以及与内电极120和外电极130的相对位置关系本申请亦不作限制,满足空气净化通道150位于磁场区域内即可。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装配,磁体140和外电极130均呈筒状,磁体140套装于外电极130的外侧,并且同轴设置,此方式能够保证磁铁所产生的磁场对于等离子体的作用力相对均匀。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设置多个磁体140,多个磁体140在空气净化通道150的轴向和/或径向上相对设置,例如两个磁体140分别靠近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3,或者两个磁体140沿径向分布,或者同时设置筒形磁体140和轴向相对的磁体140等,磁体140的其他布置形式此处不做穷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等离子体模块100通过滑动弧放电产生等离子体,内电极120的外表面的尖端121为放电位置,由于空气净化通道150呈环形,尖端121相应的同样呈环状且与空气净化通道150形状相同,以保证均匀的放电间隙。例如,空气净化通道150呈圆环形,尖端121相应为圆形;或者,空气净化通道150为椭圆环形,尖端121相应为椭圆形。该尖端121可以是另外设置于内电极120的外表面的导体,或者是由内电极120的外表面的形状所自然形成的尖端121,具体结构本申请不做限制。
空气净化通道150中尖端121至出风口113的区域为电离区域,电离区域应尽量完全位于磁体140的磁场中。该电离区域的径向间隙自尖端121至出风口113呈增大趋势,具体可以是线性增大、梯度增大、变斜率增大等,本申请不做限制。在某些实施例中,尖端121与外电极130之间的径向间隙为2~5mm。通过设置最小放电间隙a为2~5mm,一方面避免间隙太大,产生电弧所需电压大,最小放电间隙2~5mm的起弧电压约为6000~20000KV;另一方面避免间隙太小,气流经过时阻力太大。内电极120与外电极130的轴向长度根据安装空间确定,轴向长度越长则气体处理效率越高。
在某些实施例中,内电极120包括一锥体部122,锥体部122的顶点靠近出风口113,尖端121位于锥体部122的底端,锥体部122与外电极130同轴设置,保证空气净化通道150的径向间隙的均匀性。锥体部122的外表面为锥面,沿气体流动方向,空气净化通道150在尖端121至出风口113的区域内径向间隙线性增大,提高拉弧效果,进而提高电离效果和空气净化效率。
请参阅图2和图3,在某些实施例中,内电极120还包括导风部123,导风部123靠近进风口111,并且与锥体部122连接,尖端121位于导风部123与锥体部122的连接处。导风部123与外电极130之间的径向间隙大于尖端121与外电极130之间的径向间隙,也就是说,尖端121相比于内电极120的主体更靠近于外电极130,内电极120与外电极130的间隙在尖端121处形成最小间隙,保证放电位置的准确。
请参阅图1,在某些实施例中,安装座110的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3沿空气净化通道150的轴向相对设置,气流由进风口111流动至出风口113的流通路径为直线路径,能够降低该等离子体模块100的风阻。在某些实施例中,导风部123靠近于进风口111,沿气流流动方向,导风部123与外电极130之间的径向间隙呈减小趋势,导风部123能够将进风口111处的气流引导至尖端121处,提高拉弧效果,进而提高电离效果和空气净化效率。
具体的,在某些实施例中,导风部123呈锥台状,使得导风部123的导风面为锥面,气体进入空气净化通道150后首先吹向导风部123,光滑的锥面能够降低风阻,提高内电极120和外电极130的空气对流散热效果。由于内电极120的导风部123和锥体部122均为锥形,并且大径端/底端相连接,由此使得导风部123和锥体的过渡处自然形成外向拱起的尖端12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等离子体模块100中,内电极120可以直接与安装座110连接,或者通过安装座110或内电极120限位,在某些实施例中,导风部123的小径端设有连接于安装座110的安装部124,便于内电极120的安装固定。外电极130也可直接与安装座110连接,或者通过安装座110限位。外电极130可以是筒体,或者其他形状的中空构件,例如开设有圆形空腔的棱柱。外电极130的具体结构本申请不做限制。
在某些实施例中,安装座110为可拆卸结构,具体包括第一盖板114、第二盖板115和连接部116,第一盖板114与第二盖板115沿空气净化通道150的轴向相对设置,进风口111设置于第一盖板114上,出风口113设置于第二盖板115上,第一盖板114与第二盖板115通过连接部116连接。连接部116可以是螺纹连接组件、卡扣结构或者是带连接结构的套筒。具体的,当连接部116为套筒时,连接部116与第一盖板114和第二盖板115合围成容腔112,连接部116与第一盖板114、连接部116与第二盖板115可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或者粘接、焊接。请参阅图2和图3,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磁体140设置为筒状,则磁体140与第一盖板114和第二盖板115合围成容腔112,通过螺柱和螺栓将第一盖板114和第二盖板115连接,以固定磁体140。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114和/或第二盖板115上设有限位部117,限位部117呈环状或者沿环形周向间隔分布。磁体140呈筒状,且磁体140套装于外电极130的外侧,限位部117位于磁体140与外电极130之间,使得磁体140与外电极130之间产生间隔,提高外电极130的散热效果,并且便于磁体140与外电极130的安装定位。在某些实施例中,可在第一盖板114和/或第二盖板115上设置与外电极130截面相适配的凹槽,以固定安装外电极130,也可将外电极130通过第一盖板114和第二盖板115直接夹紧固定。在某些实施例中,可在第一盖板114和/或第二盖板115上设置辐射状的支架118,该支架118位于进风口111和/或出风口113中,用于支撑内电极120,并且辐射状的不会影响气流通过。具体的,支架118与内电极120的安装部124连接,例如安装部124呈柱体,支架118具有中心通孔,安装部124与该中心通孔过盈配合。内电极120与安装座110的具体连接方式本申请不做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等离子体模块100通过滑动弧放电产生等离子体,滑动弧放电电极温度过高,若外部安装有塑料件,则电机的高温会加快塑料件的老化,降低其使用寿命,存在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某些实施例中,内电极120和/或外电极130的腔壁采用中空结构,内电极120的内部和/或外电极130的腔壁中设置冷却腔125,当将冷却单元210与冷却腔125连通,或者将冷却单元210的制冷部分设置在冷却腔125内时,冷却单元210能够对内电极120和/或外电极130进行降温,保证电气安全。
在某些实施例中,根据空气净化需要,可在等离子体模块100中设置多组电极组件(包含内电极120和外电极130),多组电极组件呈阵列分布,使得内部结构紧凑,有利于设备小型化。每组电极组件均可设置对应的磁体140,也可多组电极组件共用一个磁体140,如图4所示。概括地说,电极组件的空气净化通道150位于磁体140的磁场区域即可,形成该磁场所对应的磁体140形式不限。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等离子体模块100具有如下优点:
1、本申请提供的等离子体模块100,采用滑动弧放电产生等离子体,相比于针状电极或针-板状电极放电,本申请提供的等离子体模块100放电区域大,放电均匀,放电功率高,高能粒子的能量可达10-20EV(电子伏特),因此能够提高电离效果和空气净化效率。
2、本申请提供的等离子体模块100,采用滑动弧放电产生等离子体,气体温度介于低温等离子体和高温等离子体的气体温度之间,利用等离子体模块100自身产生的温度即可降解臭氧,无需增加额外的臭氧处理单元。
3、本申请提供的等离子体模块100,增加磁场约束电子、离子等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延长它们的运动路径和在放电区域的停留时间,增加与气体分子的碰撞概率,产生更多的活性自由基团和高能粒子;增加了与污染物间的反应时间;改善了滑动弧放电时,电弧的运动。
4、本申请提供的等离子体模块100,内电极120的内部和/或外电极130的腔壁中设置冷却腔125,能够借助于外部的冷却单元210对内电极120和/或外电极130进行冷却,降低电极温度,保证电气安全。
实施例2:
基于同样的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等离子体组件200,请参阅图5和图6,该等离子体组件200包括冷却单元210和等离子体模块100,等离子体模块100具体为上述实施例1的等离子体模块100,详细结构请参阅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上述实施例1的等离子体模块100中,内电极120和/或外电极130具有中空的冷却腔125,冷却腔125具体为内电极120的内腔和/或设置于外电极130的腔壁中的腔体,冷却单元210与冷却腔125连通,以使冷却介质循环流动冷却电极;或者冷却单元210的制冷部分位于冷却腔125中,通过制冷部分产生冷量,通过空气自然对流冷却电极。从而解决滑动弧放电电极温度过高,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实际使用时,根据空气净化需要,可在等离子体模块100中设置一组或者多组电极组件(包含内电极120和外电极130)。图5所示等离子体组件200包含一个等离子体模块100以及一个冷却单元210。图6则示出了包含一个冷却单元210以及四个等离子体模块100的等离子体组件200,在某些实施例中,等离子体组件200包括两个以上等离子体模块100;两个以上等离子体模块100阵列分布,使得内部结构紧凑,有利于设备小型化。该两个以上等离子体模块100中,每个等离子体模块100中均可设置对应的磁体140;也可多个等离子体模块100中的磁体140集成为一体,如图6和图7所示,各组电极组件共用一个磁体140,进一步降低等离子体组件200的体积。概括地说,电极组件的空气净化通道150位于磁体140的磁场区域即可,形成该磁场所对应的磁体140形式不限。
在某些实施例中,冷却单元210通过循环流动的冷却介质对电极进行冷却,冷却介质不限于水、油或其他载冷剂。请参阅图5和图6,冷却单元210包括通过循环管路相连通的入口管道211、出口管道212、容器213和驱动装置214,入口管道211和出口管道212的数量与等离子体模块100的数量相同,入口管道211和出口管道212均与对应的内电极120和/或外电极130一一对应相连通。容器213用于存储冷却介质,例如水壶、水箱等。驱动装置214用于驱动冷却介质循环流动,例如泵。驱动装置214安装于容器213的底部外侧,保证冷却介质维持循环流动,容器213顶部设置加注口2131,用于补充冷却介质或者维修时排放冷却介质。
在某些实施例中,出口管道212采用溢流出液。具体参阅图7,出口管道212伸入于冷却腔125中,出口管道212的管口2121靠近于冷却腔125的最高点,当冷却腔125内冷却介质液位上升至管口2121处时,能够通过管口2121进入出口管道212,形成循环。采用溢流出液的方式能够提高冷却介质在冷却腔125内的停留时间,保证内电极120和/或外电极130中始终留存有足量的冷却介质,提高冷却效果。
内电极120和/或外电极130的冷却温度通过容器213的容积、冷却介质的循环流速、流量、冷却介质的比热容等因素而定,其中容器213的容积为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容器213的容积应当大于250mL。在某些实施例中,容器213的容积设置为将各个等离子体模块100的内电极120和/或外电极130冷却至80℃~120℃,一方面避免温度太低而无法降解臭氧,另一方面避免温度太高降低环境元件的使用寿命。
工作时,冷却单元210中的驱动装置214抽取容器213中的冷却介质,从内电极120进水口进入内电极120的冷却腔125,冷却介质填满冷却腔125后,从出口管道212溢流回容器213,对内电极120进行循环散热。假设等离子体模块100的功率为150W,且所有功率都用来使电极发热,且只考虑水冷散热作用(不考虑空气自然对流换热和强制对流换热),等离子体模块100开启20min后,内电极120温度保持在100℃,水温保持在90℃,则冷却介质需要约600mL,容器213的容积则应当大于600mL。
实施例3:
基于同样的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净化组件1000,请参阅图8至图10,示出了不同实施例中空气净化组件1000的结构示意图。该空气净化组件1000包括风机模块300和上述实施例1的等离子体模块100;或者该空气净化组件1000包括风机模块300和上述实施例2的等离子体组件200。风机模块300内部具有风道301,该等离子体模块100设于风道301中,且等离子体模块100的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3均与风道301连通。
风机模块300为空气净化组件1000的固有结构,本申请未改进风机模块300的相关结构,因而其具体内容均可参阅现有技术的相关公开,本申请不做限制。请参阅图9,在某些实施例中,风机模块300包括风壳310、风叶320和电机(图中未示出),风壳310具有依次连通的空气入口302、风道301和空气出口303,风叶320和电机均安装于风壳310上,风叶320具体位于风道301内部、且靠近空气出口303,等离子体模块100具体位于风道301内部、且靠近空气入口302。当该空气净化组件1000还包括冷却单元210时,冷却单元210安装于风壳310上并位于风壳310的外部,风机模块300的其他未详述结构均可参阅现有技术的相关公开,本申请不做限制。
当需要进行空气净化时,等离子体模块100开启;风机模块300将气流从风机模块300的空气入口302引入风道301,通过进风口111进入等离子体模块100。等离子体模块100电离空气产生多种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自由基团和高能粒子,自由基团和高能粒子与空气中的VOC、微生物、细菌、病毒等进行反应,达到降解VOC、杀菌灭病毒的效果。净化后的空气通过出风口113吹离等离子体模块100,并从风机模块300的空气出口303排出至室内。
该空气净化组件1000可以是空气净化器中的该空气净化组件,或者是空调器内部的该空气净化组件,或者是独立的空气净化装置,本申请不做限制。该空气净化组件1000由于设置有上述的等离子体模块100或等离子体组件200,因而具有活性自由基团和高能粒子产生密度高、活性自由基团和高能粒子与污染物的反应时间长,能有效降解VOC,杀菌杀病毒,电离效果和空净效率高的优点。
实施例4:
基于同样的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不限于中央空调、柜式空调、挂式空调等。该空调器配置有上述实施例1的等离子体模块100,或者上述实施例2的等离子体组件200,或者上述实施例3的空气净化组件1000。具体的,等离子体模块100可装配在空调器的靠近进风口或出风口处。空调器的其他未详述结构均可参阅现有技术的相关公开,此处不展开说明。
由于该空调器设置有上述的等离子体模块100、等离子体组件200或空气净化组件1000,因而具有活性自由基团和高能粒子产生密度高、活性自由基团和高能粒子与污染物的反应时间长,能有效降解VOC,杀菌杀病毒,电离效果和空净效率高的优点。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7)

1.一种等离子体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座,设有依次连通的进风口、容腔和出风口;
磁体,连接于所述安装座,用于产生磁场;
外电极,设于所述容腔内,所述外电极设有连通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电离腔;
内电极,设于所述电离腔内、且与所述外电极间隙配合,以在所述内电极与所述外电极之间形成的环形的空气净化通道,所述内电极的外表面设有环状的尖端;
其中,所述空气净化通道位于所述磁场中,且所述空气净化通道的径向间隙自所述尖端至所述出风口呈增大趋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电极包括与所述外电极同轴设置的锥体部,所述锥体部的顶点靠近于所述出风口;所述尖端位于所述锥体部的底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电极还包括与所述锥体部连接的导风部,所述尖端位于所述导风部与所述锥体部的连接处;所述导风部与所述外电极之间的径向间隙大于所述尖端与所述外电极之间的径向间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沿所述空气净化通道的轴向相对设置;沿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的方向,所述导风部与所述外电极之间的径向间隙呈减小趋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离子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呈锥台状,所述导风部的小径端设有连接于所述安装座的安装部。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尖端与所述外电极之间的径向间隙为2~5mm。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和所述外电极均呈筒状,所述磁体套装于所述外电极的外侧;和/或,所述磁体设有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磁体相对设置。
8.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
第一盖板,设有所述进风口;
第二盖板,设有所述出风口;
连接部,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合围成所述容腔;或者所述磁体呈筒状,所述磁体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合围成所述容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等离子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和/或所述第二盖板上设有限位部;所述磁体呈筒状、且套装于所述外电极的外侧,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磁体与所述外电极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电极和所述外电极的数量相同,且均为两个以上,所述内电极和所述外电极构成电极组件,所述两个以上电极组件呈阵列分布;
所述两个以上电极组件均位于同一所述磁体的磁场内;或者,所述磁体的数量与所述电极组件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11.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电极和/或所述外电极具有用于连通冷却单元或容纳冷却单元的制冷部分的冷却腔。
12.一种等离子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模块,所述等离子体模块的所述内电极和/或所述外电极具有中空的冷却腔;
冷却单元,连通于所述冷却腔,或者所述冷却单元的制冷部分位于所述冷却腔中。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等离子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单元包括相连通的入口管道、出口管道、用于存储冷却介质的容器和用于驱动冷却介质循环流动的驱动装置;所述入口管道和所述出口管道的数量与所述等离子体模块的内电极和/或外电极的数量相同,所述入口管道和所述出口管道均与对应的所述内电极和/或所述外电极相连通。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等离子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管道伸入于所述冷却腔中,所述出口管道的管口靠近于所述冷却腔的最高点。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等离子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的容积设置为将所述至少一个等离子体模块的所述内电极和/或所述外电极冷却至80℃~120℃。
16.一种空气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模块,具有风道;
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模块或者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组件,所述等离子体模块设于所述风道中,且所述等离子体模块的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风道连通。
17.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模块,或者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组件,或者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净化组件。
CN202221285710.XU 2022-05-25 2022-05-25 等离子体模块、等离子体组件、空气净化组件以及空调器 Active CN2173832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85710.XU CN217383249U (zh) 2022-05-25 2022-05-25 等离子体模块、等离子体组件、空气净化组件以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85710.XU CN217383249U (zh) 2022-05-25 2022-05-25 等离子体模块、等离子体组件、空气净化组件以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83249U true CN217383249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089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85710.XU Active CN217383249U (zh) 2022-05-25 2022-05-25 等离子体模块、等离子体组件、空气净化组件以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8324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25987A (zh) * 2022-12-29 2023-04-28 无锡普力斯特实验室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去除实验室有机废气和无机废气的净化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25987A (zh) * 2022-12-29 2023-04-28 无锡普力斯特实验室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去除实验室有机废气和无机废气的净化系统
CN116025987B (zh) * 2022-12-29 2023-09-05 无锡普力斯特实验室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去除实验室有机废气和无机废气的净化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47405B1 (ko) 액 처리용 방전유닛, 조습장치, 및 급탕기
CN217383249U (zh) 等离子体模块、等离子体组件、空气净化组件以及空调器
WO2015163659A1 (ko) 집진식 공기정화기
US20200340680A1 (en) Air purifier
KR100856862B1 (ko) 오존발생장치
US9381267B2 (en) Apparatus for air purification and disinfection
CN212309283U (zh) 空气净化机
US7700052B2 (en) Ozone generator
CN113531701A (zh)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及空调器
CN113531699A (zh) 一种空气净化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17167890A (zh) 等离子体模块、等离子体组件、空气净化组件以及空调器
CN219375583U (zh) 一种等离子体消杀装置
CN215929865U (zh)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及空调器
CN211822895U (zh) 空气净化装置
CN217307940U (zh) 一种等离子体模块及空气处理装置
CN113970154A (zh) 一种等离子体消毒杀菌装置
CN215675682U (zh) 双侧型等离子发生模块以及具有等离子发生模块的净化装置
CN218499331U (zh) 一种分体式等离子体发生器
CN216244612U (zh) 等离子风机盘管
CN112956824A (zh) 具有净化功能的柜子
CN116939937A (zh) 一种等离子体模块及空气处理装置
KR101020190B1 (ko) 유통식 플라즈마 수산기 발생 장치
JP7370496B1 (ja) 空気清浄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215675674U (zh) 嵌入式空气消毒机风道电极结构
KR102665960B1 (ko) 간격유지용 지지부재가 내설된 오존발생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