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67885U - 一种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67885U
CN217367885U CN202221782616.5U CN202221782616U CN217367885U CN 217367885 U CN217367885 U CN 217367885U CN 202221782616 U CN202221782616 U CN 202221782616U CN 217367885 U CN217367885 U CN 2173678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outer ring
pressing
filter membrane
sea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8261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建东
范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678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678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包括第一壳体,具有第一通道;第二壳体,具有第二通道,与第一壳体在外圈区域通过包边形成密封连接;滤膜,设于第一、第二壳体之间;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外圈区域形成环形的压持部,其突出于外圈区域的内表面;压持部和滤膜之间设有环形的密封垫片,其具有弹性,与压持部和滤膜的外圈部分的表面分别密封贴合,且包边径向覆盖外圈区域及密封垫片的径向宽度的50%以上,以通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形成对滤膜的外圈部分的密封压持。本实用新型压持部的设置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对滤膜的相向挤压作用更加集中,密封垫片的压缩形变大,其提高滤膜与相应接触面之间的密封贴合程度,确保形成有效的密封压持。

Description

一种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过滤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12758055U公开一种用于去除病毒的过滤器,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密封固定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滤膜,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外边沿处通过包边形成密封连接,滤膜的外圈部分被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外圈区域相向压持形成密封贴合。
该过滤器中,一方面,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仅仅通过包边材料包覆密封,包边材料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形成挤压作用很小,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外圈区域用于挤压滤膜的表面为齐平的环形平面,从而环形平面对滤膜的外圈部分的相向压持作用力也比较小且分散;另一方面,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均由硬度较大的材质制成,而滤膜本身的压缩形变也比较小,相应的接触面间无法形成密封贴合;因此,会存在滤膜的外圈部分的两侧表面不能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环形平面形成可靠的压持密封的问题。过滤过程中,进出口的压差在20-50psi之间,该压差条件下,容易造成滤膜和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之间密封失效,进而出现部分待过滤液绕过滤膜的边缘直接流向出口、与洁净的滤液混合的现象,进而造成过滤效率下降。
需要改进该过滤器中滤膜的密封结构,以确保滤膜的外圈部分受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的外圈区域足够强度的密封压持,从而相应的挤压、接触面形成有效的密封贴合。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形成对滤膜可靠的压持密封,装配方便的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包括,
第一壳体,具有第一通道;
第二壳体,具有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壳体在各自的外圈区域通过包边形成密封连接;
滤膜,设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外圈区域的内表面形成环形的压持部,该压持部突出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外圈区域的内表面;
所述压持部和滤膜之间设有环形的密封垫片,该密封垫片具有弹性,其与压持部的表面和滤膜的外圈部分的表面分别密封贴合,且所述包边径向覆盖外圈区域及密封垫片的径向宽度的50%以上,以通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形成对滤膜的外圈部分的密封压持。
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器中,设置突出外圈区域内表面的压持部,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各自外圈区域对滤膜的外圈部分的相向挤压作用更加集中,同时在压持部和滤膜之间还设置压缩形变大的密封垫片,提高滤膜的外圈部分的表面与压持部表面之间的密封贴合程度,两方面作用相结合进而确保滤膜的外圈部分与第一壳体的外圈区域、第二壳体的外圈区域之间形成有效的密封压持;并且,包边径向覆盖外圈区域及密封垫片的径向宽度的50%以上,保证足够的接触面积,使得包边可以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形成有效的相向挤压作用,进一步改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对滤膜的密封压持效果。即使过滤器进出口的压差在20-50psi之间,滤膜和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之间的密封也不会失效,上述工况条件下不会出现泄漏。而且压持部的结构设置简单,不会给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装配带来额外的步骤。
进一步的,所述压持部的面积小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外圈区域的内表面面积的一半。
减小压持部的面积,使得压持部对滤膜的压持力更加集中,继而改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对滤膜的密封压持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压持部包括径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压持部和第二压持部,且第一压持部和第二压持部的端面齐平。
将压持部设计为径向内外布设的第一压持部和第二压持部,使得对滤膜外圈部分的相向压持作用力更集中,且单处的挤压压强更大,形成两处密封压持,密封性能更可靠;第一压持部和第二压持部的端面齐平,保证两者对滤膜的压持作用相同,达到可靠的密封压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压持部位于第二压持部的径向内侧,所述第一压持部的径向截面宽度小于第二压持部的径向截面宽度。
当包边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外圈区域形成密封连接时,位于径向外侧的第二压持部内表面与密封垫片完全贴合,密封垫片与滤膜的外圈部分完全贴合,与此同时,第二压持部和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外圈区域的内表面对密封垫片和滤膜形成相向挤压作用,此处形成第一道密封压持;位于径向内侧的第一压持部内表面与密封垫片也完全贴合,第一压持部和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外圈区域的内表面对密封垫片和滤膜形成相向挤压作用,此处形成第二道密封压持;第一压持部和第二压持部的双重密封压持作用,确保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对滤膜的可靠密封压持;位于径向内侧的第一压持部截面宽度更小,对滤膜的密封压持效果的改善发挥更大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压持部位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外圈区域的内边界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二压持部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外圈区域的外壁倒角相连。
第一压持部和第二压持部的两处压持作用从外圈区域内边界以外的位置开始形成,位置相对靠近外圈区域的中间位置,有利于增大压持作用的强度,改善密封性;倒角连接结构不仅给密封垫片的形变提供容纳空间,而且便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装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压持部和第二压持部之间形成空腔,该空腔具有从第一压持部的起始端向远离滤膜的方向倾斜延伸的壁面,该壁面的至少部分可与所述密封垫片密封贴合。
当第一压持部和第二压持部共同密封压持滤膜时,滤膜一侧的密封垫片会发生形变以至于拱起,此时空腔就给密封垫片形变的发生提供了空间;同时随着压持部对密封垫片和滤膜的压持,壁面和密封垫片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步增大,壁面也可以辅助第一压持部下压密封垫片,使得对滤膜的密封压持更加可靠。
进一步的,所述壁面为平面或弧面;所述壁面面积的20%以上可与所述密封垫片形成密封贴合。
壁面的结构形式多样,保证其面积的20%以上可以与密封垫片形成密封贴合,达到其配合第一压持部下压密封垫片的作用,保证对滤膜的有效密封压持。
进一步的,所述壁面和第二压持部之间形成环形平面,该环形平面和所述密封垫片之间存在间隙。
环形平面可以增大空腔的体积,给密封垫片的形变提供更大的空间,也可以辅助壁面对密封垫片形成向下的挤压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垫片的外边缘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外圈区域的外周齐平,密封垫片的内径小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外圈区域的内径。
密封垫片单侧的径向宽度大于第一壳体外圈区域的宽度,保证密封垫片发生形变后也能被第一压持部有效压持。
进一步的,所述滤膜的材质为PES;所述密封垫片的材质为硅胶,且厚度为0.1-0.4mm。
密封垫片的材质选择使得其相较于滤膜更柔软,压缩形变更大,可以保证受到挤压时能够发生形变,继而保证与压持部的表面及滤膜的外圈部分的表面形成密封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压持部的设置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各自外圈区域对滤膜的外圈部分的相向挤压作用更加集中,同时密封垫片的压缩形变大,其提高滤膜的外圈部分的表面与相应接触面之间的密封贴合程度,两方面作用相结合进而确保滤膜的外圈部分与第一壳体的外圈区域、第二壳体的外圈区域之间形成有效的密封压持;包边的径向宽度设置能够保证足够的接触面积,使得包边可以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形成有效的相向挤压作用,进一步改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对滤膜的密封压持效果;而且压持部的结构设置简单,不会给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装配带来额外的步骤;第一压持部和第二压持部的双重密封压持作用,确保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对滤膜的可靠密封压持;壁面可以辅助第一压持部下压密封垫片,使得对滤膜的密封压持更加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器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器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器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4中的B处结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器的第一壳体的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器的第一壳体的剖视图。
图8为图7中的C处结构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密封垫片的立体图。
图10为图3中另一种结构的A-A剖视图。
图11为图10中的D处结构放大图。
其中,1-第一壳体,11-第一通道,12-排气通道,121-排气口,13-第一壳体的主体部分,14-弧形连接部,2-第二壳体,21-第二通道,22-导流筋,31-第一壳体的外圈区域,32-第二壳体的外圈区域,4-包边,5-滤膜,51-滤膜的外圈部分,6-压持部,61-第一压持部,62-第二压持部,63-空腔,631-壁面,64-环形平面,65-间隙,66-倒角,7-密封垫片,8-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5所示,一种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包括具有第一通道11的第一壳体1,具有第二通道21的第二壳体2,及设置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滤膜5。第一壳体1的外圈区域31和第二壳体2的外圈区域32通过包边4形成密封连接。在第一壳体1或第二壳体2的外圈区域的内表面形成环形的压持部6,该压持部6突出于第一壳体1或第二壳体2的外圈区域的内表面;与此同时,压持部6和滤膜5之间还设置有环形的密封垫片7,如图9所示,该密封垫片7具有一定的弹性,其与压持部6的表面和滤膜5的外圈部分51的表面分别密封贴合,且包边4径向覆盖第一壳体1的外圈区域31的径向宽度、第二壳体2的外圈区域32的径向宽度,及密封垫片7的径向宽度的50%以上,从而通过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可以形成对滤膜5的外圈部分51的密封压持。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滤膜5的材质为PES,且厚度为0.1-0.3mm,即图5中H2=0.1-0.3mm;密封垫片7的材质为硅胶,且厚度为0.1-0.4mm,即图5中H1=0.1-0.4mm。
本实用新型设置压持部6和密封垫片7,压持部6使得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各自的外圈区域对滤膜5的外圈部分51形成的相向挤压作用更集中,密封垫片7相较于滤膜5更柔软,其压缩形变大,受到挤压时能够发生形变,继而保证与压持部6的表面及滤膜5的外圈部分51的表面形成密封贴合。即一方面,通过集中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各自的外圈区域对滤膜5的外圈部分51形成相向挤压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在压持部6和滤膜5之间的密封垫片7来提高滤膜5的外圈部分51的表面与相应接触面之间的密封贴合程度,两方面作用相结合进而确保滤膜5的外圈部分51与第一壳体1的外圈区域31、第二壳体2的外圈区域32之间形成有效的密封压持。
并且,包边4径向覆盖外圈区域31和32及密封垫片7的径向宽度的50%以上,保证足够的接触面积,使得包边4可以对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形成有效的相向挤压作用,进一步改善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对滤膜5的密封压持效果。
为了使得对滤膜5的压持力更加集中,压持部6的面积小于第一壳体1的外圈区域31的内表面面积的一半,或者小于第二壳体2的外圈区域31的内表面面积的一半。在本实施例中,以压持部6设置在第一壳体1的外圈区域31的内表面为例进行说明,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压持部6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壳体2的外圈区域32的内表面。
如图6-图8所示,压持部6包括径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压持部61和第二压持部62,其均为环状结构,且第一压持部61和第二压持部62的端面齐平。第一压持部61位于第二压持部62的径向内侧,且第一压持部61的径向截面宽度小于第二压持部62的径向截面宽度。具体的,如图8所示,第一压持部61的径向截面宽度为S1=0.05-0.2mm,第二压持部62的径向截面宽度为S2=1-1.5mm,且S1<S2,此时第一压持部61对滤膜5的密封压持效果的改善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包边4对第一壳体1的外圈区域31和第二壳体2的外圈区域32形成密封连接时,位于径向外侧的第二压持部62内表面与密封垫片7完全贴合,密封垫片7与滤膜5的外圈部分51完全贴合,与此同时,第二压持部62和第二壳体2的外圈区域32的内表面对密封垫片7和滤膜5形成相向挤压作用,此处形成第一道密封压持。位于径向内侧的第一压持部61内表面与密封垫片7也完全贴合,第一压持部61和第二壳体2的外圈区域32的内表面对密封垫片7和滤膜5形成相向挤压作用,此处形成第二道密封压持。第一压持部61和第二压持部62的双重密封压持作用,确保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对滤膜5的可靠密封压持。
为了增加第一压持部61对密封垫片7和滤膜5的压持作用强度,第一压持部61位于第一壳体1的外圈区域31的内边界的径向外侧。换句话说,第一壳体1的外圈区域31的内边界位于O线处,如图11所示,而第一压持部61位于该O线的左侧。
第一压持部61和第二压持部62之间形成空腔63,该空腔63具有从第一压持部61的起始端向远离滤膜5的方向倾斜延伸的壁面631,该壁面631的至少部分可以与密封垫片7密封贴合。此处第一压持部61的起始端指的是其与第一壳体1的外圈区域31连接的一端。当第一压持部61和第二压持部62共同密封压持滤膜5时,滤膜5一侧的密封垫片7会发生形变以至于拱起,此时空腔63就给形变的发生提供了空间,同时随着压持部6对密封垫片7和滤膜5的压持,壁面631和密封垫片7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步增大,壁面631也可以辅助第一压持部61下压密封垫片7,使得对滤膜5的密封压持更加可靠。
如图8所示,壁面631为弧面,当然壁面631也可以是平面,如图10、图11所示。无论是弧面还是平面,其倾斜角度设置都可以保证壁面631面积的20%以上可以与密封垫片7形成密封贴合。
在壁面631和第二压持部62之间形成环形平面64,该环形平面64和密封垫片7之间存在间隙65,该环形平面64可以从壁面631的终端开始水平延伸,如图11所示,此时环形平面64可以增大空腔63的体积,给密封垫片7的形变提供更大的空间;也可以从壁面631的终端下沉一段距离后水平延伸,如图8所示,此时环形平面64不仅可以增大空腔63的体积,也可以辅助壁面631对密封垫片7形成向下的挤压作用。
第二压持部62的端面与第一壳体1的外圈区域31的外壁倒角66相连。此处设计也可以给密封垫片7的形变提供容纳空间,而且便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装配。
如上所述,当第一压持部61和第二压持部62共同密封压持滤膜5时,密封垫片7会发生形变,为了保证密封垫片7发生形变后也能被第一压持部61有效压持,而不是压持在密封垫片7的边缘处,密封垫片7单侧的径向宽度大于第一壳体31外圈区域31的宽度。更具体的,密封垫片7的外边缘与第一壳体1的外圈区域31的外周齐平,密封垫片7的内径小于第一壳体1的外圈区域31的内径,即如图11所示,第一壳体1的外圈区域31的内边界位于O线处,而密封垫片7的内圈超出该O线。
第一壳体1的外圈区域31的内表面和中间的主体部分13的内表面间通过弧形连接部14过渡相连,主体部分13为向上拱起弧形结构或锥状结构,弧形连接部14朝过滤器内部突出,可提高主体部分13和外圈区域31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避免在二者连接区域之间形成气体流动死角。
第一壳体1还具有排气通道12,其位于第一通道11的一侧,排气通道12与滤膜5的上游侧连通,排气通道12顶部形成排气口121,该排气口121的中空内部呈喇叭状,即其与排气通道12相连的一端内径小于末端的内径,可加快气体的排出。
第二壳体2内表面具有导流筋22,滤膜5背离压持部6的一侧设有流体可透过的保护层8,该保护层8的形状大小与滤膜5相同,用于将滤膜5的下游表面与导流筋22隔开。具体的,保护层8的材质可以是PET。
装配时,将保护层8、滤膜5、密封垫片7依次叠放在第二壳体2内,再将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装配,最后通过包边4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外圈区域密封连接,使得第一壳体1的外圈区域31内表面的第一压持部61和第二压持部62与第二壳体2的外圈区域32内表面配合,形成对密度垫片7和滤膜5外圈部分的有效密封压持。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包括,
第一壳体,具有第一通道;
第二壳体,具有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壳体在各自的外圈区域通过包边形成密封连接;
滤膜,设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外圈区域的内表面形成环形的压持部,该压持部突出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外圈区域的内表面;
所述压持部和滤膜之间设有环形的密封垫片,该密封垫片具有弹性,其与压持部的表面和滤膜的外圈部分的表面分别密封贴合,且所述包边径向覆盖外圈区域及密封垫片的径向宽度的50%以上,以通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形成对滤膜的外圈部分的密封压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持部的面积小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外圈区域的内表面面积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持部包括径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压持部和第二压持部,且第一压持部和第二压持部的端面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持部位于第二压持部的径向内侧,所述第一压持部的径向截面宽度小于第二压持部的径向截面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持部位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外圈区域的内边界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二压持部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外圈区域的外壁倒角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持部和第二压持部之间形成空腔,该空腔具有从第一压持部的起始端向远离滤膜的方向倾斜延伸的壁面,该壁面的至少部分可与所述密封垫片密封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面为平面或弧面;所述壁面面积的20%以上可与所述密封垫片形成密封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面和第二压持部之间形成环形平面,该环形平面和所述密封垫片之间存在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片的外边缘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外圈区域的外周齐平,密封垫片的内径小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外圈区域的内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膜的材质为PES;所述密封垫片的材质为硅胶,且厚度为0.1-0.4mm。
CN202221782616.5U 2022-06-24 2022-07-12 一种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 Active CN21736788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146643 2022-06-24
CN202221614664 2022-06-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67885U true CN217367885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092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82616.5U Active CN217367885U (zh) 2022-06-24 2022-07-12 一种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678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68365B2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装置
US3979295A (en) Folded membrane dialyzer with mechanically sealed edges
CN217367885U (zh) 一种除病毒用针头过滤器
CN210106128U (zh) 隔膜泵
CN100368052C (zh) 滤水器
CN208057257U (zh) 一种空滤器密封结构
JP2004003418A (ja) フィルタエレメント及びフィルタ
CN204476707U (zh) 一种用于ro膜自吸泵中防止水回流的装置
CN108361225B (zh) 高机械密封结构漩涡式气泵
CN217367886U (zh) 一种除病毒过滤器
CN207856029U (zh) 一种免粘接、免焊接的输液用过滤器
CN207864612U (zh) 一种密封条
CN209863457U (zh) 防吸胆的烹饪器具
CN206579580U (zh) 一种车身漏液孔的密封结构
CN217067945U (zh) 一种深层过滤组件
CN217366708U (zh) 一种透析器防尘帽
CN217887097U (zh) 一种过滤器
CN211159300U (zh) 一种滤芯
CN211936397U (zh) 一种膜组件端口结构
CN220221844U (zh) 液体分配装置及其密封机构
CN219814891U (zh) 输液过滤器
CN215170732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机油泵的密封装置
CN210951755U (zh) 一种空调进风口密封结构
CN216170190U (zh) 一种过滤组件及过滤器
CN217736256U (zh) 一种密封皮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