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61960U - 一种电连接器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连接器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61960U
CN217361960U CN202220960723.6U CN202220960723U CN217361960U CN 217361960 U CN217361960 U CN 217361960U CN 202220960723 U CN202220960723 U CN 202220960723U CN 217361960 U CN217361960 U CN 2173619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ductive
insulating core
conductive terminals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6072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再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Letcon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Letco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Letcon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Letco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6072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619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619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619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电连接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及移动终端,电连接器包括可适用正向插接以及反向插接的连接器主体,连接器主体包括绝缘芯、端子组件以及外壳;绝缘芯具有第一面、与第一面相背的第二面,绝缘芯的一侧为第一侧,绝缘芯的另一侧为第二侧;端子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面的第一端子组件、设置于第二面的第二端子组件;第一端子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第一导电端子,第二端子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第二导电端子;各第一导电端子之间沿第一侧向第二侧排布的排布间距与各第二导电端子之间沿第二侧向第一侧排布的排布间距相同;第一端子组件与第二导端子组件均具有至少一个通过拉伸成型形成的导电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电连接器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Micro_usb产品通常采用5pin的电连接器,并且只能分方向进行插拔,容易误插,用户体验不佳。随着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电连接器应用越来越广泛,可正反插、小而结构简单、制造工序简化、成本低的电连接器更能符合大众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及移动终端,其可正反插、小而结构简单,制造工序简单且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可适用正向插接以及反向插接的连接器主体,所述连接器主体包括绝缘芯、嵌设于所述绝缘芯的端子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绝缘芯的外侧并用于固定所述绝缘芯的外壳;所述绝缘芯具有第一面、与第一面相背的第二面,所述绝缘芯的一侧为第一侧,所述绝缘芯的另一侧为第二侧;所述端子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面的第一端子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面的第二端子组件;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用于正向插接时与外部接触导通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用于反向插接时与外部接触导通的第二导电端子;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之间沿所述第一侧向所述第二侧排布的排布间距与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之间沿所述第二侧向所述第一侧排布的排布间距相同;所述第一端子组件与所述第二导端子组件均具有至少一个通过拉伸成型形成的导电结构。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具有向所述第一面弯折或凸起形成的第一导电部;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具有向所述第二面弯折或凸起形成的第二导电部;
所述第一导电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一面的第一接触面、朝向所述第二面的第一内凹结构,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一内凹结构相背设置;所述第二导电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面的第二接触面、朝向所述第一面的第二内凹结构,所述第二接触面和所述第二内凹结构相背设置;所述第一内凹结构和所述第二内凹结构均内嵌于所述绝缘芯设置。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电部的前端连接有第一嵌入部,所述第二导电部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嵌入部,所述第一嵌入部与所述第二嵌入部均沉嵌于所述绝缘芯。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电部的后端连接有第一伸入部,所述第二导电部的后端连接有第二伸入部;所述第一伸入部与所述第二伸入部穿过所述绝缘芯且均具有外露于所述绝缘芯的焊脚。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分别为第一信号端子、靠近所述第一侧设置的第一接地端子、相邻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设置的第一供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分别为第二信号端子、靠近所述第二侧设置的第二接地端子、相邻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设置的第二供电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相邻设置;
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一供电端子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供电端子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供电端子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供电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之间的间距。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凸起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一供电端子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均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面的弯折部;所述第二供电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均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面的弯折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凸起的反面、所述第二凸起的反面均具有拉伸槽;所述第一凸起为五面体凸起;和/或,所述第二凸起为五面体凸起。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弯折部采用冲压折弯形成。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凸起至少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凸起至少设置有两个;各所述第一凸起和各所述第二凸起均靠近所述绝缘芯的边缘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移动终端本体,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上述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及移动终端,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用于正向插接时与外部接触导通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用于反向插接时与外部接触导通的第二导电端子;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之间沿所述第一侧向所述第二侧排布的排布间距与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之间沿所述第二侧向所述第一侧排布的排布间距相同;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和第二排导电端子通过控制排列方式,包括具体的排布顺序和排布间距,使得所述电连接器实现可正反插,且所述电连接器小而结构简单,制造工序简单且成本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均具有至少一个通过拉伸成型形成的导电结构,结构可靠耐用,实用性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的立体装配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的另一立体装配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中所述端子组件朝向第一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中所述端子组件朝向第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
1-外壳,2-绝缘芯,3-端子组件,31-第一接地端子,32-第一供电端子,33-第一信号端子,34-第二接地端子,35-第二供电端子,36-第二信号端子,301-第一接触面,302-第二接触面,303a-第一内凹面,303b-第一拉伸槽,304a-第二内凹面,304b-第二拉伸槽,305-第一伸入部,306-第二伸入部,307-第一嵌入部,308-第二嵌入部,309-焊脚,30a-第一凸起,30b-第二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设置、连接,也可以通过居中元部件、居中结构间接设置、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若有“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常规放置状态或使用状态,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特征、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也不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和各实施例,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所述连接器主体可正向插接于以及反向插接于另一配对电连接器,所述连接器主体包括绝缘芯2、端子组件3以及外壳1,所述端子组件3嵌设于所述绝缘芯2,所述外壳1设置于所述绝缘芯2的外侧,并用于固定所述绝缘芯2;所述绝缘芯2具有第一面、与第一面相背的第二面,所述绝缘芯2的一侧为第一侧,所述绝缘芯2的另一侧为第二侧;所述端子组件3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面的第一端子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面的第二端子组件;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第一导电端子,用于正向插接时与外部接触导通;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第二导电端子,用于与外部接触导通;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之间沿所述第一侧向所述第二侧排布的排布间距,等于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之间沿所述第二侧向所述第一侧排布的排布间距;所述第一端子组件与所述第二导端子组件3均具有至少一个通过拉伸成型形成的导电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通过控制排列方式,包括具体的排布顺序和排布间距,使得所述电连接器实现可正反插,且所述电连接器小而结构简单,制造工序简单且成本低;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件的导电结构,所述导电结构通过拉伸成型形成,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结构靠近于所述第一侧或第二侧设置,结构可靠耐用,实用性佳。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具有第一导电部,各所述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向所述第一面凸起形成第一导电部;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具第二导电部,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向所述第二面凸起形成第二导电部;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部由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向所述第一面弯折或凸起形成,第二导电部由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向所述第二面弯折或凸起形成;所述弯折部采用冲压折弯形成。具体应用中,可以通过冲压折弯技术,将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弯折以形成导电接触端,成型工艺简单。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部具有第一接触面301和第一内凹结构,第一接触面301朝向所述第一面,第一内凹结构朝向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一接触面301和所述第一内凹结构相背设置;所述第二导电部具有第二接触面302和第二内凹结构,第二接触面302朝向所述第二面、第二内凹结构朝向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接触面302和所述第二内凹结构相背设置;所述第一内凹结构和所述第二内凹结构均内嵌于所述绝缘芯2设置,即所述连接器主体正向插接时,只有所述第一接触面301外露于所述第一面,而所述连接器主体反向插接时,只有所述第二接触面302外露于所述第二面,正反向插接均能保证稳定插接,电连接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部的前端连接有第一嵌入部307,所述第二导电部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嵌入部308,所述第一嵌入部307与所述第二嵌入部308均沉嵌于所述绝缘芯2。具体地,所述第一嵌入部307是沿第一接触面301向所述第二面延伸并嵌入所述绝缘芯2,所述第二嵌入部308是沿第二接触面302向所述第一面延伸并嵌入所述绝缘芯2,增强整体的强度,反复正反向插接也不易产生变形,有利于增加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嵌入部307与所述第一导电部相连的一端具有倒角结构,并且,所述第二嵌入部308与所述第二导电部相连的一端具有倒角结构,反复插接不易变形或折断,以使结构支撑上更为稳定可靠,耐用性更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部的后端连接有第一伸入部305,所述第二导电部的后端连接有第二伸入部306;所述第一伸入部305与所述第二伸入部306穿过所述绝缘芯2且均具有外露于所述绝缘芯2的焊脚309。具体地,所述第一伸入部305包括第一横向结构和第一纵向结构,第一横向结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部的后端,第一横向结构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纵向部,焊脚309由第一纵向部的端部延伸而出,所述第一伸入部305呈Z字形,其中,第一横向部和第一纵向部均嵌入绝缘芯2内;同样地,所述第二伸入部306包括第二横向结构和第二纵向结构,第二纵向结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部的后端,第二横向结构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纵向部,焊脚309由第二纵向部的端部延伸而出,所述第二伸入部306呈Z字形,其中,第二横向部和第二纵向部均嵌入绝缘芯2内,以使第二导电端子整体结构上更为稳定、可靠;本实施例中,端子组件3中各个相邻的导电端子之间的焊脚309排列间距相同,相邻的第一伸入部305之间、相邻的第二伸入部306之间、相邻的第一伸入部305与第二伸入部306之间的排列间距相同,且均平行设置,且需要说明的是,如此设置,排列的布局合理且简单,且各端子排布好后只需绝缘芯2在注塑模内一次注塑成型,即可一次固定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结构可靠,且简化电连接器的制造工艺,满足市场需要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分别为第一信号端子33、靠近所述第一侧设置的第一接地端子31、相邻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31设置的第一供电端子32;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分别为第二信号端子36、靠近所述第二侧设置的第二接地端子34、相邻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4设置的第二供电端子35;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6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3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接地端子31与所述第一供电端子32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4与所述第二供电端子35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供电端子32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3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供电端子35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6之间的间距。具体地,第一接地端子31和第二接地端子34,均为Gnd端子,第一供电端子32和第二供电端子35,均为V-Bus端子,使得所述电连接器具有充电和信号传输的两个基本功能,体积小,结构简单,且可正向插接也可反向插接,防误性好,用户体验佳。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结构包括第一凸起30a和第二凸起30b,第一凸起30a设置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31,第二凸起30b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4;所述第一供电端子32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3均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面的弯折部;所述第二供电端子35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6均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面的弯折部。所述第一凸起30a的反面、所述第二凸起30b的反面均具有拉伸槽;所述第一凸起30a为五面体凸起;所述第二凸起30b为五面体凸起。本实施例中,第一供电端子32、第一信号端子33、第二供电端子35、第二信号端子36均具有弯折部,即通过冲压折弯技术形成弯折部,需要解释的是,所述第一导电部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供电端子32和第一信号端子33的弯折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31的第一凸起30a;当然地,在其他的实施例,第一供电端子32、第一信号端子33、第二供电端子35、第二信号端子36均具有通过拉伸成型形成的导电结构,即均具有凸起,凸起为五面体凸起或其他形状的凸起,以使电连接器的整体稳定性和耐用性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二导电部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二供电端子35和第二信号端子36的弯折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4的第二凸起30b;由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31靠近第一侧设置,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4靠近第二侧设置,即第一凸起30a、第二凸起30b均靠近所述绝缘芯2的边缘设置,且分别至少设置有一个,均通过金属拉伸成型技术形成,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凸起30a、第二凸起30b各设置各两个或者更多,接触更为稳定耐用,在两个第一凸起30之间的间隙、两个第二凸起30b之间的间隙处可填充绝缘芯,可使结构更为可靠耐用;第一凸起30a、第二凸起30b呈壳状,且第一凸起30a、第一凸起30a的两端均具有圆角,衔接自然流畅,第一凸起30a、第一凸起30a的两侧面均为斜面,便于脱模,其外周侧均具有压边结构,即第一接地端子31、第二接地端子34的平面部分,凸模(本实施例中为五面体凸模)下行,使位于金属材料(平面部分)产生塑性变形而在凸凹模间隙形成第一凸起30a、第二凸起30b的侧壁,五面体凸起的一侧为凸面,另一侧则为嵌入所述绝缘芯2的拉伸槽(包括位于第一凸起30a的第一拉伸槽303b和位于第二凸起30b的第二拉伸槽304b),采用一体拉伸成型,结构稳定,可靠耐用,绝缘芯2的材料可以填充至第一凸起30a第二凸起30b的内部,其稳定性、可靠性更高。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内凹结构包括位于弯折部的第一内凹面303a和第一拉伸槽303b,所述第二内凹结构包括位于弯折部的第二内凹面304a和第二拉伸槽304b,绝缘芯2的材料可填充入所述第一内凹结构、第二内凹结构,整体结构更为稳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通过以下步骤制成:制造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件;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包括第一供电端子32、第一信号端子33、第一接地端子31,其中第一供电端子32、第一信号端子33的弯折部通过冲压折弯技术成型,第一接地端子31的第一凸起30a通过金属拉伸成型技术成型;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包括第二供电端子35、第二信号端子36、第二接地端子34,其中第二供电端子35、第二信号端子36的弯折部通过冲压折弯技术成型,第二接地端子34的第二凸起30b通过金属拉伸成型技术成型;
制造所述绝缘芯2并固定所述端子组件3;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芯2为绝缘胶芯,通过在排列好的端子组件3在注塑模具内一次注塑成型,将端子组件3固定于所述绝缘胶芯,工艺简单,结构可靠;
制造所述外壳1;具体地,所述外壳1为不锈钢外壳1,将不锈钢通过折弯成型;
将所述绝缘芯2装入所述外壳1,即将制好的外壳1用于固定绝缘芯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移动终端本体,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上述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及移动终端,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用于正向插接时与外部接触导通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用于反向插接时与外部接触导通的第二导电端子;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之间沿所述第一侧向所述第二侧排布的排布间距与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之间沿所述第二侧向所述第一侧排布的排布间距相同;第一排导电端子和第二排导电端子通过控制排列方式,包括具体的排布顺序和排布间距,使得所述电连接器实现可正反插,且所述电连接器小而结构简单,制造工序简单且成本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均具有至少一个通过拉伸成型形成的导电结构,结构可靠耐用,实用性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可适用正向插接以及反向插接的连接器主体,所述连接器主体包括绝缘芯、嵌设于所述绝缘芯的端子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绝缘芯的外侧并用于固定所述绝缘芯的外壳;所述绝缘芯具有第一面、与第一面相背的第二面,所述绝缘芯的一侧为第一侧,所述绝缘芯的另一侧为第二侧;所述端子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面的第一端子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面的第二端子组件;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用于正向插接时与外部接触导通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用于反向插接时与外部接触导通的第二导电端子;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之间沿所述第一侧向所述第二侧排布的排布间距与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之间沿所述第二侧向所述第一侧排布的排布间距相同;所述第一端子组件与所述第二导端子组件均具有至少一个通过拉伸成型形成的导电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具有向所述第一面弯折或凸起形成的第一导电部;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具有向所述第二面弯折或凸起形成的第二导电部;
所述第一导电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一面的第一接触面、朝向所述第二面的第一内凹结构,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一内凹结构相背设置;所述第二导电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面的第二接触面、朝向所述第一面的第二内凹结构,所述第二接触面和所述第二内凹结构相背设置;所述第一内凹结构和所述第二内凹结构均内嵌于所述绝缘芯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部的前端连接有第一嵌入部,所述第二导电部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嵌入部,所述第一嵌入部与所述第二嵌入部均沉嵌于所述绝缘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部的后端连接有第一伸入部,所述第二导电部的后端连接有第二伸入部;所述第一伸入部与所述第二伸入部穿过所述绝缘芯且均具有外露于所述绝缘芯的焊脚。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分别为第一信号端子、靠近所述第一侧设置的第一接地端子、相邻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设置的第一供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分别为第二信号端子、靠近所述第二侧设置的第二接地端子、相邻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设置的第二供电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相邻设置;
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一供电端子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供电端子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供电端子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供电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之间的间距。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凸起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一供电端子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均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面的弯折部;所述第二供电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均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面的弯折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的反面、所述第二凸起的反面均具有拉伸槽;所述第一凸起为五面体凸起;和/或,所述第二凸起为五面体凸起。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采用冲压折弯形成。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至少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凸起至少设置有两个;各所述第一凸起和各所述第二凸起均靠近所述绝缘芯的边缘设置。
10.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移动终端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电连接器。
CN202220960723.6U 2022-04-22 2022-04-22 一种电连接器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2173619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60723.6U CN217361960U (zh) 2022-04-22 2022-04-22 一种电连接器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60723.6U CN217361960U (zh) 2022-04-22 2022-04-22 一种电连接器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61960U true CN217361960U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57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60723.6U Active CN217361960U (zh) 2022-04-22 2022-04-22 一种电连接器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619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47182U (zh) 电连接器
CN204516956U (zh) 一种可正反方向对插的usb插座
CN217361960U (zh) 一种电连接器及移动终端
CN113346290A (zh) 一种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CN203521696U (zh) 一种插簧端子
CN114784563A (zh) 一种电连接器、制造方法及移动终端
CN212783885U (zh) 一种正反插连接器
CN212848933U (zh) 一种微型大电流btb连接器公头
CN214849195U (zh) 一种连接器
CN212412271U (zh) 稳定型type-c 2.0公头连接器
CN210517115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8498504U (zh) 制备效率高的电连接器
CN216720329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8867422U (zh) 一种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结构
CN215299590U (zh) 插座连接器
CN215579204U (zh) 一种新型结构的usb3.0连接器
CN216818685U (zh) 一种usb连接器
CN218161090U (zh) 具有优良高频性能的Type-C母座连接器
CN216818801U (zh) 一种多功能浮动电连接器
CN216698820U (zh) 一种smt板上型态usb type-c连接器
CN218070251U (zh) Usb端子模组和usb母座连接器
CN218482412U (zh) Dp微型电连接器
CN213782402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7848396U (zh) 一种连接器
CN219017950U (zh) 一种简易结构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