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57081U - 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357081U CN217357081U CN202123433387.4U CN202123433387U CN217357081U CN 217357081 U CN217357081 U CN 217357081U CN 202123433387 U CN202123433387 U CN 202123433387U CN 217357081 U CN217357081 U CN 2173570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leeward
- air deflector
- deflector
- windw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体,机体设有出风口;主导风板,主导风板可枢转地安装于机体且位于出风口处,主导风板沿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副导风板,多个副导风板可枢转地安装于机体且位于出风口处,每个副导风板沿出风口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多个副导风板沿出风口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外导风板,外导风板可枢转地安装于机体以打开和关闭出风口;其中,主导风板具有迎风侧和背风侧,主导风板在背风侧构造有背风波浪结构,背风波浪结构在主导风板的厚度方向上波动且包括沿主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的背风波峰和背风波谷,副导风板构造成波浪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具有散风效果好、风感舒适、防直吹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在空调器领域,用户对空调器使用的舒适感要求越来越高,相关技术中的导风板结构往往构造成平板或弧形结构,导风板设置在出风口的位置上对空调风起到引导的作用,但导风板往往只能向单一方向导风,空调风向室内人员导风时,风感较为单一,并且出风方向过于集中,舒适性仍有待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具有散风效果好、风感舒适、防直吹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设有出风口;主导风板,所述主导风板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机体且位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主导风板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副导风板,多个所述副导风板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机体且位于所述出风口处,每个所述副导风板沿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副导风板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外导风板,所述外导风板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机体以打开和关闭所述出风口;其中,所述主导风板具有迎风侧和背风侧,所述主导风板在背风侧构造有背风波浪结构,所述背风波浪结构在所述主导风板的厚度方向上波动且包括沿所述主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的背风波峰和背风波谷,所述副导风板构造成在所述副导风板的厚度方向上波动且包括沿所述副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的副波峰和副波谷的波浪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具有散风效果好、风感舒适、防直吹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主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机体且位于所述出风口处;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机体且位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排布;其中,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背风波浪结构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厚度方向上波动且包括沿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的第一背风波峰和第一背风波谷,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背风波浪结构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厚度方向上波动且包括沿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的第二背风波峰和第二背风波谷,多个所述副导风板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沿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板沿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多个所述副导风板的副波峰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位置对应,多个所述副导风板的副波谷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位置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多个定位轴,多个所述定位轴设于所述机体且与多个所述副导风板一一对应,所述副导风板的至少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定位轴;连杆,所述连杆与多个所述副导风板均可转动连接;电机,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机体且与所述连杆传动连接,所述电机驱动所述连杆移动以带动多个所述副导风板绕所在的定位轴摆动。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构造有连接孔,所述副导风板构造有与所述连接孔配合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可转动地配合于所述连接孔。
根据本实用新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迎风侧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迎风侧构造成直线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迎风侧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迎风侧均构造有迎风波浪结构,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迎风波浪结构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厚度方向上波动且包括沿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的第一迎风波峰和第一背风波谷,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迎风波浪结构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厚度方向上波动且包括沿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的第二迎风波峰和第二迎风波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迎风波峰的振幅和所述第一迎风波谷的振幅相等,所述第一背风波峰的振幅和所述第一背风波谷的振幅相等,所述第一迎风波峰的振幅小于所述第一背风波峰的振幅,所述第一迎风波谷的振幅小于所述第一背风波谷的振幅;
所述第二迎风波峰的振幅和所述第二迎风波谷的振幅相等,所述第二背风波峰的振幅和所述第二背风波谷的振幅相等,所述第二迎风波峰的振幅小于所述第二背风波峰的振幅,所述第二迎风波谷的振幅小于所述第二背风波谷的振幅。
根据本实用新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机体的外表面构造有定位槽,所述外导风板在关闭所述出风口时嵌合于所述定位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副导风板的传动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副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室内机1、机体100、主导风板10、第一导风板200、第二导风板300、
出风口101、副导风板400、副波峰410、副波谷420、外导风板500、
背风波浪结构210、迎风波浪结构220、背风波峰201、第一背风波峰211、
背风波谷202、第一背风波谷212、第二背风波峰311、第二背风波谷312、
直线结构21、
第一迎风波峰213、第一迎风波谷214、第二迎风波峰313、第二迎风波谷314、
电机600、连杆700、定位轴800、定位槽102、
连接轴9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包括机体100、主导风板10、多个副导风板400和外导风板500。
机体100设有出风口101。主导风板10可枢转地安装于机体100且位于出风口101处,主导风板10沿出风口101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副导风板400可枢转地安装于机体100且位于出风口101处,每个副导风板400沿出风口10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多个副导风板400沿出风口10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外导风板500可枢转地安装于机体100 以打开和关闭出风口101。
其中,如图5所示,主导风板10具有迎风侧和背风侧,图中箭头A所指的方向为迎风侧,箭头B所指的方向为背风侧,主导风板10在背风侧构造有背风波浪结构210,背风波浪结构210在主导风板10的厚度方向上波动且包括沿主导风板10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的背风波峰201和背风波谷202,副导风板400构造成在副导风板400的厚度方向上波动且包括沿副导风板400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的副波峰410和副波谷420的波浪形。
举例而言,空调器室内机1为挂机室内机,出风口101构造成矩形,主导风板10 构造成长条形,主导风板10的转动轴线沿出风口101的长度方向延伸,副导风板400 的转动轴线垂直于主导风板10的转动轴线。主导风板10位于副导风板400的外侧,主导风板10控制出风口101上下出风,副导风板400控制出风口101左右出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通过在出风口101的长度方向排布主导风板10,且副导风板400沿出风口10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使出风口101的不同区域均可以实现导风。主导风板10和副导风板400的转动轴线相互垂直,从而空调器室内机1可以实现上下左右不同方向的出风。这样,满足了室内不同位置的人员的不同送风需求,提高了空调器室内机1的舒适性。
并且,主导风板10的背风侧均构造成背风波浪结构210,向出风口101吹出的空调风可以在背风波浪结构210的作用下将气流离散化,空调风的气流在背风波浪结构210 的引导下从出风口101吹出,具有良好的散风效果。避免了空调风过于集中给用户带来的不适感。
而且,副导风板400构造成沿副导风板400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的副波峰410和副波谷420的波浪形,气流经过副导风板400时可以在副导风板400的上下两侧的副波峰 410和副波谷420分别向不同方向导风,进而出风口101吹出的空调风在出风口101的宽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也能离散化出风,进一步提升了室内的出风舒适性。
此外,通过外导风板500可枢转地安装于机体100以打开和关闭出风口101,在不使用空调器室内机1时可以将出风口101封闭,减少出风口101内部的灰尘,并且当空调器室内机1开启,外导风板500可以阻挡出风口101向外直吹的气流,避免室内人员受到直吹,出风口101吹出的气流可以沿着外导风板500平缓地输送至室内,保证了室内人员的舒适性。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能够适应不同区域的出风需求,具有散风效果好、风感舒适、防直吹等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主导风板10包括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第一导风板200可枢转地安装于机体100且位于出风口101处。
第二导风板300可枢转地安装于机体100且位于出风口101处,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沿出风口101的长度方向排布。
其中,第一导风板200的背风波浪结构210在第一导风板200的厚度方向上波动且包括沿第一导风板200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的第一背风波峰211和第一背风波谷212,第二导风板300的背风波浪结构210在第二导风板300的厚度方向上波动且包括沿第二导风板300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的第二背风波峰311和第二背风波谷312,多个副导风板400沿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在出风口101的长度方向的不同区域分别导风,例如,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调整至不同的出风角度,将出风口101长度方向不同区域的空调风向不同的方向传输。并且,多个副导风板400沿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副导风板400均位于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的内侧,气流先经过副导风板400再经过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最后从出风口101传输至室内。构造成波浪形的副导风板400、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均能够将气流打散,具体地,副导风板400将出风口101宽度方向各处的气流打散,第一导风板200将出风口101长度方向各处的气流打散。进一步满足了室内不同位置的人员的不同送风需求,提高了空调器室内机1的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均为多个,多个第一导风板200沿出风口10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导风板300 沿出风口10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导风板200和多个第二导风板300,可以提升出风口101处的导风能力,提升对出风口101处气流的引导效果,进一步提升了散风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多个副导风板400的副波峰410沿出风口101的长度方向位置对应,多个副导风板400的副波谷420沿出风口101的长度方向位置对应。
具体而言,不同的副导风板400的副波峰410沿出风口101的长度方向间隔,不同的副导风板400的副波谷420沿出风口101的长度方向间隔,不同副导风板400的副波峰410朝向同一侧,不同副导风板400的副波谷420朝向同一侧。例如,不同的副导风板400的副波峰410位于同一水平位置,不同的副导风板400的副波谷420位于同一水平位置。这样,多个副导风板400的宽度方向上的导风一致性较好,从而避免从出风口 101传输至室内的气流紊乱,提高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还包括多个定位轴800、连杆700和电机600。多个定位轴800设于机体100且与多个副导风板 400一一对应,副导风板400的至少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定位轴800。连杆700与多个副导风板400均可转动连接。电机600安装于机体100且与连杆700传动连接,电机600 驱动连杆700移动以带动多个副导风板400绕所在的定位轴800摆动。
通过电机600驱动连杆700沿出风口101的长度方向摆动,且连杆700连接多个副导风板400,使连杆700可以带动副导风板400摆动,定位轴800为副导风板400提供定位,从而副导风板400可以在连杆700的带动下摆动。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连杆700构造有连接孔,副导风板400构造有与连接孔配合的连接轴900,连接轴900可转动地配合于连接孔。在连杆700带动副导风板 400摆动时,可以防止副导风板400与连杆700的连接处发生形变,连杆700带动副导风板400的摆动更加顺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导风板200的迎风侧和第二导风板300的迎风侧构造成直线结构21。
迎风侧构造成直线结构21,可以减小空调风经过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的阻力,空调风经过出风口101更加顺畅,保证向室内出风的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导风板200的迎风侧和第二导风板300的迎风侧均构造有迎风波浪结构220,第一导风板200的迎风波浪结构220 在第一导风板200的厚度方向上波动且包括沿第一导风板200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的第一迎风波峰213和第一迎风波谷214,第二导风板300的迎风波浪结构220在第二导风板300的厚度方向上波动且包括沿第二导风板300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的第二迎风波峰 313和第二迎风波谷314。
例如,第一迎风波谷214的振幅、第一迎风波峰213的振幅、第一背风波谷212的振幅和第一背风波峰211的振幅均相等。第二迎风波谷314的振幅、第二迎风波峰313 的振幅、第二背风波谷312的振幅和第二背风波峰311的振幅均相等。
通过在第一导风板200迎风侧和第二导风板300的迎风侧构造迎风波浪结构220,第一导风板200背风侧和第二导风板300的背风侧构造背风波浪结构210,向出风口101 吹出的空调风可以在迎风波浪结构220的作用下将气流离散化,并且在背风侧继续沿着背风波浪结构210的引导下从出风口101吹出,具有良好的散风效果。迎风波浪结构220 和背风波浪结构210可以分别对空调风进行引导,空调风在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的迎风侧和背风侧均受到引导而具有较好的分散效果,避免空调风的出风过于集中为用户带来的不适感,提升用户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第一迎风波峰213的振幅和第一迎风波谷214的振幅相等,第一背风波峰211的振幅和第一背风波谷212的振幅相等,第一迎风波峰213的振幅小于第一背风波峰211的振幅,第一迎风波谷214的振幅小于第一背风波谷212的振幅。
第二迎风波峰313的振幅和第二迎风波谷314的振幅相等,第二背风波峰311的振幅和第二背风波谷312的振幅相等,第二迎风波峰313的振幅小于第二背风波峰311的振幅,第二迎风波谷314的振幅小于第二背风波谷312的振幅。
由此,第一导风板200、第二导风板300的迎风侧的迎风波浪结构220构造成振幅相等的结构,第一导风板200、第二导风板300的背风的背风波浪结构210构造成振幅相等的结构,更加便于加工,且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形成的迎风波浪结构 220和背风波浪结构210的导风角度适中,导风一致性较好。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在迎风侧和背风侧的导风角度均较大,在起到散风效果的同时,气流经过迎风侧的和背风侧时均不会受到过多阻碍,进风侧和出风侧均能够平顺地引导气流,同时避免空调风直吹,导风效果良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机体100的外表面构造有定位槽102,外导风板500在关闭出风口101时嵌合于定位槽102。
在外导风板500关闭出风口101时,外导风板500与机体100的外表面平齐,保证了空调器室内机1外观的整体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包含本申请中空调器室内机1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所述机体设有出风口;
主导风板,所述主导风板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机体且位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主导风板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延伸;
多个副导风板,多个所述副导风板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机体且位于所述出风口处,每个所述副导风板沿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副导风板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外导风板,所述外导风板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机体以打开和关闭所述出风口;
其中,所述主导风板具有迎风侧和背风侧,所述主导风板在背风侧构造有背风波浪结构,所述背风波浪结构在所述主导风板的厚度方向上波动且包括沿所述主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的背风波峰和背风波谷,所述副导风板构造成在所述副导风板的厚度方向上波动且包括沿所述副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的副波峰和副波谷的波浪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风板包括:
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机体且位于所述出风口处;
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机体且位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排布;
其中,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背风波浪结构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厚度方向上波动且包括沿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的第一背风波峰和第一背风波谷,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背风波浪结构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厚度方向上波动且包括沿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的第二背风波峰和第二背风波谷,多个所述副导风板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沿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板沿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副导风板的副波峰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位置对应,多个所述副导风板的副波谷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位置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定位轴,多个所述定位轴设于所述机体且与多个所述副导风板一一对应,所述副导风板的至少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定位轴;
连杆,所述连杆与多个所述副导风板均可转动连接;
电机,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机体且与所述连杆传动连接,所述电机驱动所述连杆移动以带动多个所述副导风板绕所在的定位轴摆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构造有连接孔,所述副导风板构造有与所述连接孔配合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可转动地配合于所述连接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迎风侧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迎风侧构造成直线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迎风侧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迎风侧均构造有迎风波浪结构,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迎风波浪结构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厚度方向上波动且包括沿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的第一迎风波峰和第一迎风波谷,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迎风波浪结构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厚度方向上波动且包括沿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的第二迎风波峰和第二迎风波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迎风波峰的振幅和所述第一迎风波谷的振幅相等,所述第一背风波峰的振幅和所述第一背风波谷的振幅相等,所述第一迎风波峰的振幅小于所述第一背风波峰的振幅,所述第一迎风波谷的振幅小于所述第一背风波谷的振幅;
所述第二迎风波峰的振幅和所述第二迎风波谷的振幅相等,所述第二背风波峰的振幅和所述第二背风波谷的振幅相等,所述第二迎风波峰的振幅小于所述第二背风波峰的振幅,所述第二迎风波谷的振幅小于所述第二背风波谷的振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的外表面构造有定位槽,所述外导风板在关闭所述出风口时嵌合于所述定位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433387.4U CN217357081U (zh) | 2021-12-30 | 2021-12-30 | 空调器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433387.4U CN217357081U (zh) | 2021-12-30 | 2021-12-30 | 空调器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357081U true CN217357081U (zh) | 2022-09-02 |
Family
ID=83042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433387.4U Active CN217357081U (zh) | 2021-12-30 | 2021-12-30 | 空调器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357081U (zh) |
-
2021
- 2021-12-30 CN CN202123433387.4U patent/CN21735708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39954A (zh) | 热交换器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室内机 | |
CN215723653U (zh) | 空调器 | |
CN205641433U (zh) | 空调外壳和窗机空调 | |
US11274835B2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215723652U (zh) | 空调器 | |
CN217004670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7357081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2869973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5723655U (zh) | 空调器 | |
CN215723654U (zh) | 空调器 | |
CN21700466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JP3593106B2 (ja) | 室内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 |
CN213300265U (zh) | 顶置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5723657U (zh) | 空调器 | |
CN215909203U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506243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4148148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7004669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4678504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 |
CN215723656U (zh) | 空调器 | |
CN215863730U (zh) | 空调器 | |
CN215765406U (zh) | 空调器 | |
CN2697503Y (zh) | 单冷型恒温除湿空调器 | |
CN215295142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7209557U (zh) | 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