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54947U - 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54947U
CN217354947U CN202123215380.5U CN202123215380U CN217354947U CN 217354947 U CN217354947 U CN 217354947U CN 202123215380 U CN202123215380 U CN 202123215380U CN 217354947 U CN217354947 U CN 2173549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boost
pressurizing
trunk line
pip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1538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远见
刘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Zhong'an Zhihu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Zhong'an Zhihu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Zhong'an Zhihu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Zhong'an Zhihu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1538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549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549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549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包括:主管道、吸液内管、增压内管、增压外管和射流盘;吸液内管设于主管道的下部内侧,射流盘设于主管道的上端内壁,射流盘具有中心孔和多个周边孔;增压内管内形成第一增压仓,增压内管的下端与吸液内管的上端之间形成第一分流孔,增压内管与主管道之间形成第二增压仓;增压外管外套于主管道,增压外管与主管道之间形成第三增压仓,主管道的下部开设有第二分流孔,主管道的上部开设有汇流孔。该防气蚀流体增压器增加的压力能够代替循环泵的部分扬程,帮助流体在循环系统中克服系统的阻力,能够在流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循环泵的扬程,使循环泵所配电机功率下降,增加流体压力,使流体的速度明显加快。

Description

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循环循环泵连接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
背景技术
循环泵广泛应用于中央空调、工业冷却、集中供热和化工等循环系统中,循环泵运行时,在保护循环泵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扬程越高,所配电机的功率就越大,反之则越小。通常循环泵使用的大功率电机属于高能耗设备,为了达到节能减排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通常需要给循环泵加装增压器。通过将流体压力转化为动能代替循环泵的部分扬程,在保证循环泵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压器提高了循环泵的扬程,使循环泵所消耗的电机功率能够大幅降低,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传统应用的流体增压器由增压单元组成,增压单元包括外管与外管内的下段节流管、上段节流管,通过下段节流管与外管之间构成旋转加速喷射仓,这种结构的流体增压器具有增压的功能,在不改变循环泵功率的情况下对流体进行加速,但加速的效果不很理想。同时流体在通过循环泵时会夹杂和产生大量汽泡,这些汽泡随液流向前运动至高压区时,汽泡周围的高压液体使汽泡急剧的缩小,以致凝结在汽泡消失的同时发生相互撞击而形成强烈的水击,使泵体和增压器受到腐蚀和破坏,严重影响循环泵和增压器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包括:主管道、吸液内管、增压内管、增压外管以及射流盘;
所述主管道的上端用于连接系统管路的进水端,所述主管道的下端用于连接循环泵的出水端;
所述吸液内管设于主管道的下部内侧,且与主管道的中心轴同轴,所述吸液内管的两端至中部的内径逐渐减少形成肚小口大的主进液通道;
所述射流盘装设于主管道的上端内壁,所述射流盘具有中心孔和多个围绕中心孔设置的周边孔;
所述增压内管的内侧为第一增压仓,所述增压内管的下端与吸液内管的上端之间形成第一分流孔,所述增压内管的外壁与主管道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增压仓;
所述增压外管固定外套于主管道,且增压外管的上下端分别与主管道的上部外侧壁、下部外侧壁固接,所述增压外管与主管道之间形成第三增压仓,所述主管道的下部开设有连通第二增压仓与第三增压仓的第二分流孔,所述主管道的上部开设有连通第二增压仓与第三增压仓的汇流孔。
可选的,所述吸液内管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防气蚀结构。
可选的,所述第一防气蚀结构包括均匀分布于吸液内管内壁的多个尖状凸点。
可选的,所述第一分流孔的中轴线与主管道的中轴线的夹角为锐角。
可选的,所述第二分流孔的中轴线与主管道的中轴线的夹角为锐角。
可选的,所述汇流孔的中轴线与主管道的中轴线的夹角为钝角。
可选的,所述汇流孔紧靠增压外管的上端设置。
可选的,所述周边孔为进水侧孔径大于出水侧孔径的锥形孔。
可选的,所述主管道上下端的外壁分别设有连接法兰。
可选的,所述主管道、吸液内管以及增压外管为一体结构。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由于吸液内管下部内径至中部内径逐渐变小,流体流经吸液内管时流速加快,流出吸液内管的高速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对主管道下端的流体产生负压,使主管道下端的流体在负压的作用下进入第一增压仓和第二增压仓,同时通过第一分流孔进入第二增压仓的流体部分分流至第三增压仓,经第一增压仓、第二增压仓和第三增压仓同时增压后,该防气蚀流体增压器所增加的压力动能能够代替循环泵的部分扬程,帮助流体在循环系统中克服系统的阻力,能够在流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循环泵的扬程,使循环泵所配电机功率下降,增加流体压力,使流体的速度明显加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的结构示意图。
主管道10、第二分流孔11、汇流孔12、吸液内管20、第一分流孔21、增压内管30、增压外管40、射流盘50、中心孔51、周边孔52、连接法兰6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上”、“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包括:主管道10、吸液内管20、增压内管30、增压外管40以及射流盘50;
其中,主管道10的上端用于连接系统管路的进水端,主管道10的下端用于连接循环泵的出水端;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主管道10上下端的外壁分别设有连接法兰60,主管道10设置连接法兰60,方便与循环泵和系统管路连接。
吸液内管20设于主管道10的下部内侧,且与主管道10的中心轴同轴,吸液内管20的两端至中部的内径逐渐减少形成肚小口大的主进液通道,主进液通道可对流体进行初次加压。
射流盘50装设于主管道10的上端内壁,射流盘50具有中心孔51和多个围绕中心孔51设置的周边孔52;
增压内管30的内侧为第一增压仓,增压内管30的下端与吸液内管20的上端之间形成第一分流孔21,所述增压内管30的外壁与主管道10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增压仓;
增压外管40固定外套于主管道10,且增压外管40的上下端分别与主管道10的上部外侧壁、下部外侧壁固接,所述增压外管40与主管道10之间形成第三增压仓,主管道10的下部开设有连通第二增压仓与第三增压仓的第二分流孔11,主管道10的上部开设有连通第二增压仓与第三增压仓的汇流孔12。
本申请提供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组装时,将主管道10的上端与系统管路的进液口连接,主管道10的下端与循环泵的出水端连接,在对流体增压时,流体先经过循环泵出水口进入吸液内管20,在从第一分流孔21处分两部分,一部分经第一增压仓至中心孔51排出,另一部分经第二增压仓和第三增压仓后通过周边孔52排出,最终在射流盘50出水端汇流成高密度流体,在增压器中产生压力激波,将有效的压力转化为动能。
本申请提供的防气蚀流体增压器,由于吸液内管20下部内径至中部内径逐渐变小,流体流经吸液内管20时流速加快,流出吸液内管20的高速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对主管道10下端的流体产生负压,使主管道10下端的流体在负压的作用下进入第一增压仓和第二增压仓,同时通过第一分流孔21进入第二增压仓的流体部分分流至第三增压仓,经第一增压仓、第二增压仓和第三增压仓同时增压后,该防气蚀流体增压器所增加的压力动能能够代替循环泵的部分扬程,帮助流体在循环系统中克服系统的阻力,能够在流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循环泵的扬程,使循环泵所配电机功率下降,增加流体压力,使流体的速度明显加快。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吸液内管20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防气蚀结构,第一防气蚀结构能够对流体通过吸液内管20过程中产生的汽泡进行阻挡,有效减少吸液内管20受到气蚀的危害,延长吸液内管20的使用寿命,所述第一防气蚀结构包括均匀分布于吸液内管20内壁的多个尖状凸点,尖状凸点能够在汽泡接触吸液内管20之前,对汽泡进行破裂,避免气泡对吸液内管20形成气蚀危害。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在增压内管30的外壁设有第二防气蚀结构,在主管道10形成第三增压仓的外壁设有第三防气蚀结构,第二防气蚀结构和第三防气蚀结构均为多个尖状凸点,在增压内管30的外壁设置尖状凸点能够对通过第一分流孔21改变流体方向而产生的汽泡进行破裂,在主管道10的外壁设置尖状凸点能够对通过第二分流孔11改变流体方向而产生的汽泡进行破裂,有效降低气泡对第二增压仓和第三增压层形成的气蚀危害。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流孔21的中轴线与主管道10的中轴线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分流孔11的中轴线与主管道10的中轴线的夹角为锐角。所述汇流孔12的中轴线与主管道10的中轴线的夹角为钝角。通过优化第一分流孔21、第二分流孔11、汇流孔12的结构,有助于减少流通阻力,进而提高增压效果。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汇流孔12紧靠增压外管40的上端设置。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周边孔52为进水侧孔径大于出水侧孔径的锥形孔,锥形结构的周边孔52可提高喷射水压。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主管道10、吸液内管20以及增压外管40为一体结构,这样可方便后期组装,降低组装难度。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思想。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做出的推导和变型也属于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道(10)、吸液内管(20)、增压内管(30)、增压外管(40)以及射流盘(50);
所述主管道(10)的上端用于连接系统管路的进水端,所述主管道(10)的下端用于连接循环泵的出水端;
所述吸液内管(20)设于主管道(10)的下部内侧,且与主管道(10)的中心轴同轴,所述吸液内管(20)的两端至中部的内径逐渐减少形成肚小口大的主进液通道;
所述射流盘(50)装设于主管道(10)的上端内壁,所述射流盘(50)具有中心孔(51)和多个围绕中心孔(51)设置的周边孔(52);
所述增压内管(30)的内侧为第一增压仓,所述增压内管(30)的下端与吸液内管(20)的上端之间形成第一分流孔(21),所述增压内管(30)的外壁与主管道(10)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增压仓;
所述增压外管(40)固定外套于主管道(10),且增压外管(40)的上下端分别与主管道(10)的上部外侧壁、下部外侧壁固接,所述增压外管(40)与主管道(10)之间形成第三增压仓,所述主管道(10)的下部开设有连通第二增压仓与第三增压仓的第二分流孔(11),所述主管道(10)的上部开设有连通第二增压仓与第三增压仓的汇流孔(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内管(20)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防气蚀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气蚀结构包括均匀分布于吸液内管(20)内壁的多个尖状凸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孔(21)的中轴线与主管道(10)的中轴线的夹角为锐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流孔(11)的中轴线与主管道(10)的中轴线的夹角为锐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孔(12)的中轴线与主管道(10)的中轴线的夹角为钝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孔(12)紧靠增压外管(40)的上端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边孔(52)为进水侧孔径大于出水侧孔径的锥形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10)上下端的外壁分别设有连接法兰(6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10)、吸液内管(20)以及增压外管(40)为一体结构。
CN202123215380.5U 2021-12-20 2021-12-20 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 Active CN2173549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15380.5U CN217354947U (zh) 2021-12-20 2021-12-20 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15380.5U CN217354947U (zh) 2021-12-20 2021-12-20 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54947U true CN217354947U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39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15380.5U Active CN217354947U (zh) 2021-12-20 2021-12-20 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549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90601B (zh) 分流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2829001B (zh) 一种预增压射流泵
WO2018045606A1 (zh) 低噪音自吸复合泵
CN108204382B (zh) 一种基于中心射流和环形射流相结合的复合射流泵
CN217354947U (zh) 一种防气蚀流体增压器
CN108757571B (zh) 一种方箱式双向进水流道设计方法
CN206636848U (zh) 一种抗震喷射泵
CN210886537U (zh) 一种防堵塞二级雾化喷嘴系统
WO2010054534A1 (zh) 船舶导流推进系统的混流装置
CN108939757B (zh) 风炮装置及抑尘设备
CN203009310U (zh) 一种抗汽蚀叶片泵
CN112397746B (zh) 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的阳极引射回流装置
CN202304136U (zh) 分流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234843U (zh) 一种扩散式消能器
CN110560279B (zh) 一种用于喷灌作业的异形喷嘴
CN209057715U (zh) 一种喷灌泵房系统
US6932029B2 (en) Coolant pump cavitation suppressor
CN113232187B (zh) 一种白炭黑与天然橡胶湿法混炼方法
CN206035745U (zh) 一种电机节电器
CN115435176A (zh) 一种扩散式消能器
CN201357176Y (zh) 一种节流孔板
CN219128803U (zh) 一种应用于尾吸塔的导流装置
CN215214118U (zh) 一种水泵节能装置
CN220026183U (zh) 一种速凝剂高压添加装置
CN103850947A (zh) 一种抗汽蚀叶片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