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38943U - 一种备牙导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备牙导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38943U
CN217338943U CN202221239625.XU CN202221239625U CN217338943U CN 217338943 U CN217338943 U CN 217338943U CN 202221239625 U CN202221239625 U CN 202221239625U CN 217338943 U CN217338943 U CN 2173389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gum
tooth
side mould
adjus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3962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庭坚
赵智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oumei D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oumei D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oumei D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oumei D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3962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389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389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389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口腔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备牙导板,其包括位于牙床内侧的舌侧模具和位于牙床外侧的唇侧模具,舌侧模具和唇侧模具相互配合,舌侧模具和唇侧模具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置牙齿的腔体,腔体远离牙床的一端面上设有供牙齿穿出的观察窗,舌侧模具的一端与唇侧模具的一端之间通过第一固定板连接,舌侧模具的另一端与唇侧模具的另一端之间通过第二固定板连接。本申请能够极大地降低测量的难度,有效地提高测量的准确率,使得牙体预备量可以稳定地处于标准范围之间,进而使得牙齿贴面的固位、修复后的外形和使用寿命都能得到保障。

Description

一种备牙导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口腔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备牙导板。
背景技术
目前牙齿贴面是牙齿美白修复的技术一种,牙齿贴面修复就是在变色或缺损的牙表面粘贴一层近似正常牙色的材料,达到美白或修复的作用,其中以瓷贴面为最佳。在牙齿贴面修复的前期阶段,会先进行牙体预备,其中,牙体预备是在牙齿表面磨出可供贴面的空间,以便于后续在此空间中粘贴上修复体,使其外轮廓与打磨前的牙齿相同。牙体预备是瓷贴面修复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将直接影响到贴面的固位、修复外形和使用寿命等方面。
在牙体预备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对每颗牙齿表面所需要磨掉的厚度,即牙体预备量进行确定,并使近唇面的牙体预备量落在标准范围内,以便于后续的贴面操作。由于在现有的技术中缺少辅助测量的模具,因此医生只能依赖个人的经验以目测的方式来确定牙体的预备量;故对牙体预备量的测量难度较大,测量的准确率较低,使得牙体预备量难以稳定地处于标准范围之间,容易影响牙齿贴面的固位,修复后的外形和使用寿命都不能得到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使牙体预备量处于标准范围之内,本申请提供一种备牙导板。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备牙导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备牙导板,可设置于牙床上,包括位于牙床内侧的舌侧模具和位于牙床外侧的唇侧模具,所述舌侧模具和唇侧模具相互配合,所述舌侧模具和唇侧模具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置牙齿的腔体,所述腔体的内侧轮廓与所述牙齿的外轮廓相吻合,所述腔体远离牙床的一端面上设有供牙齿穿出的观察窗,所述舌侧模具的一端与唇侧模具的一端之间通过第一固定板连接,所述舌侧模具的另一端与唇侧模具的另一端之间通过第二固定板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备牙导板能够方便地放置在患者的口腔内,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分别卡接在两侧后槽牙上,可将备牙导板卡接于牙齿上。舌侧模具位于牙床的内侧,唇侧模具位于牙床的外侧,舌侧模具、第一固定板、唇侧模具和第二固定板绕牙齿周向依次固定连接,在舌侧模具和唇侧模具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置牙齿的腔体。
观察窗位于腔体的顶部,可通过观察窗确定牙齿在备牙前的初始位置,在每次调整牙体预备量后,通过将观察窗的位置与备牙后近唇侧牙面的位置作对比,得出牙体预备量即为观察窗与近唇侧牙面之间的距离,由此可实现对牙体预备量准确测量,极大地降低了测量的难度,有效地提高了测量的准确率,使得牙体预备量可以稳定地处于标准范围之间,进而使得牙齿贴面的固位、修复后的外形和使用寿命都能得到保障。
可选的,所述唇侧模具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与唇侧牙龈抵接,所述基板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板连接,所述基板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板连接,所述唇侧模具还包括用于调节观察窗大小的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位于观察窗近唇侧的一侧,所述调节组件与基板远离牙床的一侧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固定了基板位置,使基板与唇侧的牙床抵接,基板远离牙床的一侧与调节组件抵接,从而确定调节组件的位置。通过调节组件可实现对观察窗大小的控制,从而检查牙体预备量。
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切端调节板、第二切端调节板、第一龈端调节板和第二龈端调节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端分别与第一龈端调节板和第一切端调节板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端分别与第二龈端调节板和第二切端调节板连接,所述第一龈端调节板远离第一固定板的一端与第二龈端调节板抵接,所述第一切端调节板远离第一固定板的一端与第二切端调节板抵接,所述第一龈端调节板与第二龈端调节板靠近牙床的一侧与基板抵接,所述第一切端调节板靠近牙床的一侧与第一龈端调节板抵接,所述第二切端调节板靠近牙床的一侧与第二龈端调节板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调节连接于第一固定板上的第一切端调节板和第一龈端调节板,以控制一侧观察窗的大小,调节连接于第二固定板上的第二切端调节板和第二龈端调节板,以控制另一侧观察窗的大小,可便于从两侧的观察窗,分别对切端与龈端的牙体预备量进行检查,提高备牙操作的便捷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切端调节板、第二切端调节板、第一龈端调节板和第二龈端调节板靠近牙齿的一侧均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牙齿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每次增加牙体预备量之前,可分别对第一切端调节板、第二切端调节板、第一龈端调节板或第二龈端调节板进行调节,在增加牙体预备量后,由于限位块与进行备牙操作前的牙齿抵接,可使对应调节板回到备牙操作前的初始位置,随后通过观察窗检查牙体预备量。
可选的,所述第一切端调节板、第二切端调节板、第一龈端调节板和第二龈端调节板均为弹性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近颊侧均设置有限位环,所述第一切端调节板和/或第一龈端调节板可卡接在第一固定板上的限位环内,所述第二切端调节板和/或第二龈端调节板可卡接在第二固定板上的限位环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切端调节板和第一龈端调节板存在弹性,在检查完一侧的牙体预备量之后,可将位于一侧的第一切端调节板和/或第一龈端调节板卡接到第一固定板上的限位环内;同样的,第二切端调节板和第二龈端调节板存在弹性,在检查完另一侧的牙体预备量之后,可将位于另一侧的第二切端调节板和/或第二龈端调节板卡接到第二固定板上的限位环内。在备牙过程中不需用手一直控制调节组件为打开的状态,提高备牙过程的便捷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均为弹性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均设置有固定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机构设置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使备牙导板与牙齿的固定更紧密,不易产生备牙导板移位影响检查牙体预备量的情况,使牙体预备量的检查结果更加精确。
可选的,所述固定机构为扭簧,所述扭簧的中心位于第一固定板上远离牙床的一端,所述扭簧两个端部其中一端位于舌侧模具上靠近牙床的一侧,所述扭簧两个端部其中另一端位于唇侧模具上靠近牙床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扭簧的中心位于第一固定板上,扭簧两个端部其中一端位于舌侧模具上,另一端位于唇侧模具上,由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均设置为弹性材料,将舌侧模具围绕扭簧向远离唇侧模具的一侧掰开,使扭簧处于拉伸的状态,然后将备牙导板套设在牙齿上,被拉伸的扭簧恢复形变,将舌侧模具和唇侧模具卡接在牙齿上,实现了扭簧的固定作用,使备牙导板与牙齿的卡接更紧密,便于对牙体预备量的检查。
可选的,所述第一切端调节板与第一龈端调节板远离第一固定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磁体,所述第二切端调节板与第二龈端调节板远离第一固定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磁力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每一次将任意调节板卡接在对应限位环内增加牙体预备量后,松开卡接于限位环内的调节板,该调节板在弹力作用下恢复形变,此时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磁力连接,可稳定该调节板的位置,使牙体预备量的检查结果更加精确。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将备牙导板固定在牙齿上,舌侧模具、第一固定板、唇侧模具和第二固定板绕牙齿周向依次固定连接,观察窗开设在用来容置牙齿的腔体的顶部,且由于腔体的内侧轮廓与原牙齿的外轮廓相吻合,故通过观察窗查看打磨后的牙齿表面与腔体的内侧的间距即可得知当前的牙体预备量,故极大地降低了测量的难度,有效地提高了测量的准确率,使得牙体预备量可以稳定地处于标准范围之间,进而使得牙齿贴面的固位、修复后的外形和使用寿命都能得到保障;
2.通过调节组件的设置,可以方便地调节观察窗大小以便于检查牙体预备量;
3.通过扭簧的设置,可以使备牙导板与牙齿卡接更紧密,便于检查牙体预备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备牙导板与牙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备牙导板与牙齿的装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固定板与牙齿装配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舌侧模具;2、第一固定板;3、第二固定板;4、唇侧模具;41、基板;42、调节组件;421、第一切端调节板;422、第二切端调节板;423、第一龈端调节板;424、第二龈端调节板;43、限位块;5、腔体;51、观察窗;6、限位环;7、扭簧;8、第一磁体;9、第二磁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备牙导板。
参照图1,一种备牙导板包括舌侧模具1,舌侧模具1的一端一体成型有第一固定板2,舌侧模具1的另一端一体成型有第二固定板3,第一固定板2与第二固定板3与牙齿表面贴合,分别卡接在两侧的后槽牙上,通过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可将备牙导板卡接在牙齿上。
备牙导板还包括唇侧模具4,唇侧模具4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板2远离舌侧的一端一体成型,唇侧模具4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板3远离舌侧的一端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中,舌侧模具1、第一固定板2、第二固定板3和唇侧模具4均为硅橡胶制成。
舌侧模具1和唇侧模具4可相互配合,两者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置牙齿的腔体5,腔体5远离牙床的一侧设有供牙齿穿出的观察窗51。
其中,舌侧模具1与唇侧模具4均根据患者牙床与牙齿的外轮廓形状而生成,舌侧模具1安装于牙床的内侧上,唇侧模具4安装于牙床的外侧上;
在进行牙体预备时,将舌侧模具1与唇侧模具4套在患者的牙床上并使患者的牙齿进入腔体5中,且牙齿的顶部从观察窗51中露出,由于唇侧模具4的内侧轮廓与备牙前的牙齿表面抵接,故通过观察窗51即可观察到牙齿在备牙前的初始位置,取出备牙导板,在牙齿表面进行打磨以对牙体预备量进行调整。在每次调整牙体预备量后,重新将备牙导板套回患者牙齿上,由于唇侧模具4一直处于备牙前的初始位置,通过将观察窗51可观察到牙体预备量的情况,可得到唇侧模具4与近唇侧牙面之间的距离为牙体预备量。
将舌侧模具1围绕簧体向远离唇侧模具4的一侧掰开,使扭簧7处于拉伸的状态,然后将备牙导板套设在牙齿上,被拉伸的扭簧7恢复形变,即可使备牙导板与牙齿的卡接更紧密,使备牙导板与患者牙齿不易产生滑移,从而避免对牙体预备量的检测造成影响。
参照图2,唇侧模具4上设置有基板41,基板41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板2一体成型,所述基板41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板3一体成型,基板41与唇侧的牙龈抵接,基板41用于确定调节组件42的位置。
牙体预备过程中,对唇面预备量有对应的标准:唇面预备应分为两个平面,即龈端1/3~1/2和切端1/2~2/3,前者的标准预备量一般为0.3~0.5mm,后者一般是0.5~0.8mm。
为了更方便地对龈端与切端的牙体预备量进行检查,参照图3,第一固定板2的一端一体成型有第一切端调节板421和第一龈端调节板423,第二固定板3的一端一体成型有第二切端调节板422和第二龈端调节板424,第一龈端调节板423远离第一固定板2的一端与第二龈端调节板424抵接,第一切端调节板421远离第一固定板2的一端与第二切端调节板422抵接,第一龈端调节板423与第二龈端调节板424靠近牙床的一侧与基板41抵接,第一切端调节板421靠近牙床的一侧与第一龈端调节板423抵接,第二切端调节板422靠近牙床的一侧与第二龈端调节板424抵接。
通过调节第一切端调节板421和第二切端调节板422,可以控制观察窗51的大小,方便地观察到切端的牙体预备量,调节第一龈端调节板423和第二龈端调节板424,可以方便地观察到龈端的牙体预备量,在备牙的过程中,提高操作的便捷度。
为了使每次对调节组件42进行调节后,都能使调节组件42中的各个部位恢复到原位,以便于准确地检查牙体预备量,在调节组件42靠近牙齿的一侧一体成型有限位块43,限位块43与未进行备牙操作前的牙齿抵接。在对牙体预备量进行调整之后,由于限位块43的存在,调节组件42的各个部位回到初始位置,可对比得出牙体预备量。
为了提高备牙过程的便捷性,在备牙过程中不需要一直用手扶着调节组件42,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近颊侧均粘接有限位环6。在增加牙体预备量时,可将位于一侧的第一切端调节板421和/或第一龈端调节板423沿远离牙齿的一侧拉开,然后卡接到第一固定板2上的限位环6内;也可将位于另一侧的第二切端调节板422和/或第二龈端调节板424沿远离牙齿的一侧拉开,卡接到第二固定板3上的限位环6内。卡接到对应限位环6后的各部分的调节组件42在备牙过程中不易回弹,避免影响到备牙操作的进行。
为了使调节组件42在复位时可以更好地定位,第一磁体8粘接于第一切端调节板421与第一龈端调节板423远离第一固定板2的一端,第二磁体9粘接于第二切端调节板422与第二龈端调节板424远离第一固定板2的一端,第一磁体8与第二磁体9通过磁力连接。
需要检查切端的牙体预备量时,将卡接在限位环6内的第一切端调节板421或第二切端调节板422从对应限位环6内取出,被拉伸的第一切端调节板421或第二切端调节板422恢复弹性形变,回复到原来的位置,由于第一磁体8与第二磁体9的磁力连接,更好地稳定调节组件42的位置。
在检查一侧龈端的牙体预备量时,将卡接在限位环6内第一切端调节板421和第一龈端调节板423从第一固定板2上的限位环6内取出,被拉伸的第一切端调节板421和第一龈端调节板423恢复弹性形变,回复到原位,第一磁体8与第二磁体9的磁力连接作用,使第一切端调节板421稳定地和第二切端调节板422磁力相吸,第一龈端调节板423稳定地和第一龈端调节板423磁力相吸。
同样的,在检查另一侧龈端的牙体预备量时,控制相应的调节组件42,对另一侧观察窗51的大小进行调节。
参照图3,为了更稳定地将第一固定板2与第二固定板3卡接到牙齿上,第一固定板2与第二固定板3外壁上均粘接有扭簧7,扭簧7的中心位于第一固定板2上,扭簧7两个端部其中一端位于舌侧模具1上,另一端位于唇侧模具4上,由于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均设置为弹性材料,将舌侧模具1围绕扭簧7向远离唇侧模具4的一侧掰开,使扭簧7处于拉伸的状态,然后将备牙导板套设在牙齿上,被拉伸的扭簧7恢复形变,将舌侧模具1和唇侧模具4卡接在牙齿上,实现了扭簧7的固定作用,使备牙导板与牙齿的卡接更紧密,便于对牙体预备量的检查。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备牙导板的实施原理为:
首先将备牙导板卡接在牙齿上,将舌侧模具1围绕簧体向远离唇侧模具4的一侧掰开,使扭簧7处于拉伸的状态,然后将备牙导板套设在牙齿上,松开手,被拉伸的扭簧7恢复形变,将舌侧模具1和唇侧模具4卡接在牙齿上,完成了备牙导板与牙齿的卡接。
在备牙过程中,将位于一侧的第一切端调节板421与第一龈端调节板423沿远离牙齿的方向拉开,卡接于位于第一固定板2上的限位环6内,随后进行备牙操作。若需要进行另一侧的备牙操作时,将位于另一侧的第二切端调节板422与第二龈端调节板424沿远离牙齿的方向拉开,卡接于位于第二固定板3上的限位环6内,然后进行备牙操作。
备牙操作完成后,需要对龈端或者切端的牙体预备量进行检查,将位于限位环6内的第一龈端调节板423从限位环6内取出,第一龈端调节板423复位,且粘接在第一龈端调节板423上的第一磁体8与粘接在第二龈端调节板424上的第二磁体9磁力相吸,将第一龈端调节板423稳定在初始位置,此时可通过观察窗51检查龈端的牙体预备量(第一龈端调节板423与牙齿表面之间的距离即为龈端的牙体预备量)。
再对切端的牙体预备量进行检查,将位于限位环6内的第一切端调节板421从限位环6内取出,第一切端调节板421复位,且粘接在第一切端调节板421上的第一磁体8与粘接在第二切端调节板422上的第二磁体9磁力相吸,将第一切端调节板421稳定在初始位置,此时可通过观察窗51检查切端的牙体预备量(第一切端调节板421与牙齿表面之间的距离即为切端的牙体预备量)。
需要继续增加牙体预备量的情况时,重复以上的操作。
如果需要增加与观察另一侧的牙体预备量,对相应的第二切端调节板422与第二龈端调节板424进行以上的操作。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备牙导板,其特征在于,可设置于牙床上,包括:位于牙床内侧的舌侧模具(1)和位于牙床外侧的唇侧模具(4),所述舌侧模具(1)和唇侧模具(4)相互配合,所述舌侧模具(1)和唇侧模具(4)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置牙齿的腔体(5),所述腔体的内侧轮廓与所述牙齿的外轮廓相吻合,所述腔体(5)远离牙床的一端面上设有供牙齿穿出的观察窗(51),所述舌侧模具(1)的一端与唇侧模具(4)的一端之间通过第一固定板(2)连接,所述舌侧模具(1)的另一端与唇侧模具(4)的另一端之间通过第二固定板(3)连接。
2.跟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备牙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唇侧模具(4)包括基板(41),所述基板(41)与唇侧牙床抵接,所述基板(41)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板(2)连接,所述基板(41)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板(3)连接,所述唇侧模具(4)还包括用于调节观察窗(51)大小的调节组件(42),所述调节组件(42)位于观察窗(51)外侧边缘上,所述调节组件(42)与基板(41)远离牙床的一侧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备牙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42)包括第一切端调节板(421)、第二切端调节板(422)、第一龈端调节板(423)和第二龈端调节板(424),所述第一固定板(2)的一端分别连接有第一龈端调节板(423)和第一切端调节板(421),所述第二固定板(3)的一端分别连接有第二龈端调节板(424)和第二切端调节板(422),所述第一龈端调节板(423)远离第一固定板(2)的一端与第二龈端调节板(424)抵接,所述第一切端调节板(421)远离第一固定板(2)的一端与第二切端调节板(422)抵接,所述第一龈端调节板(423)与第二龈端调节板(424)靠近牙床的一侧与基板(41)抵接,所述第一切端调节板(421)靠近牙床的一侧与第一龈端调节板(423)抵接,所述第二切端调节板(422)靠近牙床的一侧与第二龈端调节板(424)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备牙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端调节板(421)、第二切端调节板(422)、第一龈端调节板(423)和第二龈端调节板(424)靠近牙齿的一侧均设置有限位块(43),所述限位块(43)与牙齿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备牙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端调节板(421)、第二切端调节板(422)、第一龈端调节板(423)和第二龈端调节板(424)均为弹性板,所述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外侧均设置有限位环(6),所述第一切端调节板(421)和/或第一龈端调节板(423)可卡接在第一固定板(2)上的限位环(6)内,所述第二切端调节板(422)和/或第二龈端调节板(424)可卡接在第二固定板(3)上的限位环(6)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备牙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均为弹性板,所述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上均设置有固定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备牙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为扭簧(7),所述扭簧(7)的中心位于第一固定板(2)上远离牙床的一端,所述扭簧(7)两个端部其中一端位于舌侧模具(1)上靠近牙床的一侧,所述扭簧(7)两个端部其中另一端位于唇侧模具(4)上靠近牙床的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备牙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端调节板(421)与第一龈端调节板(423)远离第一固定板(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磁体(8),所述第二切端调节板(422)与第二龈端调节板(424)远离第一固定板(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磁体(9),所述第一磁体(8)与第二磁体(9)磁力连接。
CN202221239625.XU 2022-05-21 2022-05-21 一种备牙导板 Active CN2173389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9625.XU CN217338943U (zh) 2022-05-21 2022-05-21 一种备牙导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9625.XU CN217338943U (zh) 2022-05-21 2022-05-21 一种备牙导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38943U true CN217338943U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15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39625.XU Active CN217338943U (zh) 2022-05-21 2022-05-21 一种备牙导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389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77542A1 (zh) * 2022-10-11 2024-04-18 珠海云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贴面粘接导板、辅助定位板及贴面粘接用按压工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77542A1 (zh) * 2022-10-11 2024-04-18 珠海云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贴面粘接导板、辅助定位板及贴面粘接用按压工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agne et al. Novel porcelain laminate preparation approach driven by a diagnostic mock‐up
Fayle Molar incisor hypomineralisation: restorative management
Manhart et al. A 2-year clinical study of composite and ceramic inlays
Chen et a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546 tetracycline-stained teeth treated with porcelain laminate veneers
CN217338943U (zh) 一种备牙导板
EP3636213B1 (en) Reference denturealignment jig, kit for preparing dentures,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dentures using same
Hari et al. Porcelain laminate veneers: A review
CN113171190B (zh) 一种具有排牙功能正畸功能矫治器的制备方法
CN102648874B (zh) 一种用于个性化舌侧矫治的解剖式模型排牙方法
US7128574B2 (en) Dental alignment instrument
CN201453384U (zh) 一种口内平行导磨仪
KR101913589B1 (ko) 라미네이트 보철물의 제조방법
CN112386344B (zh) 一种弹性贴面桥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66507B (zh) 一种数字化设计制作的个性化牙体预备分步指示导板
CN209847442U (zh) 片切导板
CN201308548Y (zh) 沟槽式精密附着体
CN213156630U (zh) 一种口腔微贴面粘贴用导板
Nugroho et al. Porcelain veneer for a simple and esthetic treatment on anterior teeth with enamel hypoplasia: a case report
CN111938848B (zh) 一种免用排龈线的气枪取模方法
Johnson et al. The effect of denture design and fixatives on the retention of mandibular complete dentures tested on a novel in-vitro edentulous model
Zhao et al. In Vitro Study of Bond Strength Between Abutment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Convergence and Crowns by Pre-Bonding Method.
CN217040342U (zh) 一种指导备牙导板
CN217066630U (zh) 隐形矫治器附件粘结辅助固位杆
CN214484654U (zh) 微贴面粘贴定位设备
CN216652499U (zh) 一种用于咬牙合治疗的新型咬合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