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11536U - 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11536U
CN217311536U CN202220854231.9U CN202220854231U CN217311536U CN 217311536 U CN217311536 U CN 217311536U CN 202220854231 U CN202220854231 U CN 202220854231U CN 217311536 U CN217311536 U CN 2173115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heter
layer
main body
pipe
hard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5423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Weim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Weim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Weim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Weim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5423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115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115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115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包括导管主体,所述导管主体从外到内依次设置有外层管,编织层,弹簧层以及内层管,从所述导管主体的远端到近端,所述外层管的硬度递增,所述弹簧层的节距呈分段递增,且所述弹簧层的头端距离所述导管主体头端的距离不小于0.8cm。该装置硬度渐变的多种材料复合,其中较软的头部可用于保护血管、适用于血管变化,避免划伤血管,逐渐变硬的尾部也促进更好推动,进入更深更细血管中,同时通过弹簧层减少瘪塌的同时,添加编织层来增加扭矩,可进一步起到加强作用,防止塌陷,且相比于目前中间导管,本设计可以避免加工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
背景技术
用于股动脉介入穿刺的中间导管,要先进入身体,然后再进入颅内的血管中来输送治疗性的器械或者药物等,由于颅内的血管较细,因此要求进入到血管的导管更细,因此导致导管整体偏软,容易发生塌瘪造成器械或者药物无法输送到治疗处,现有的解决方式是使用网状编织的方式或者使用螺旋线圈的方式,此方式无法解决导管过渡位置出现硬块的现象,同时由于增加两层加强层导致导管的头端的硬度也比较大,容易划伤血管,不利于头端在曲折的血管中穿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包括导管主体;
所述导管主体从外到内依次设置有外层管,编织层,弹簧层以及内层管;
从所述导管主体的远端到近端,所述外层管的硬度递增,所述弹簧层的节距逐渐递增,且所述弹簧层的头端距离所述导管主体头端的距离不小于0.8c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导管主体的远端头部设置倒角,且导管主体的外部设置有亲水涂层,抗血液黏附涂层或抗菌涂层。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外层管与所述编织层之间通过冲压或焊接设置有显影环,且所述显影环与所述编织层的远端重叠距离为0.2~2m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显影环距离所述导管主体的远端头部的距离为0.3~3m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内层管的材质为PTFE,聚酰亚胺或聚乙烯或聚烯烃中的一种,且所述内层管的单边壁厚不低于0.01m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弹簧层的节距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减少,且所述弹簧层的节距为0.05~0.6m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导管主体头部倒角的宽度为0.1mm~0.3m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外层管的硬度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增加,整个所述外层管的硬度分为三段,A段长度为5-15cm,硬度为60-90A,B段的长度为1-15cm,硬度为25-70D,C段长度为70-120cm,硬度为60-90D。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编织层的PPI从所述导管主体的远端到所述导管主体的近端逐渐降低。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显影环的材质为铂铱合金,铂钨合金或者黄金中的一种,所述编织层和弹簧层的材质为医用级304不锈钢,或镍钛合金或聚乙烯中的一种。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弹簧层从导管主体的远端到导管主体的近端节距增大,且弹簧层的头端距离导管主体头端的距离为0.8cm,而显影环距离导管主体的头端0.3~3mm,而编织层与显影环为重叠状态或者非重叠状态,若为重叠状态,则重叠距离为0.2~2mm,因此导管主体的靠近头端中只有编织层,相较于具有弹簧层与编织层两层结构,更利于对导管主体的头部塑形,而相较于头端只有弹簧层,能够避免对头端拉力的影响。
2、本实用新型通过导管主体的外层管的硬度从其远端到其近端的硬度逐渐增加,且整个导管主体由外层管,编织层,弹簧层以及内层管多种结构复合而成,导管主体的远端头端较软,当导管主体进入血管中时可以更加适用于弯曲的血管,避免划伤血管,而逐渐变硬的导管主体的近端也更加方便推动整个导管主体向血管中伸入,并且在导管主体的头部设置有倒角,可加有利于进入血管的深处,同时可以减少内层管与外层管的分离。
3、本实用新型通过弹簧层可以减少导管主体发生瘪塌,而编织层可以增加整个导管主体的扭矩,进一步对导管主体进行加强,防止瘪塌,而弹簧层与编织层均采用医用级别的不锈钢。
4、本实用新型通过编织层及弹簧层,无极度发生变化,大大降低了导管出现硬块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的编织层与显影环配合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的编织层头端与显影环配合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的弹簧层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的外层管示意图。
图例说明:
01、导管主体;1、外层管;2、编织层;3、弹簧层;4、内层管;5、显影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包括导管主体01;
导管主体01从外到内依次设置有外层管1,编织层2,弹簧层3以及内层管4;
从导管主体01的远端到近端,外层管1的硬度递增,管外层选用不同的高分子材料,如近端选用刚性更高的尼龙或Pebax或聚氨酯或聚醚醚酮或聚酰亚胺或聚乙烯或聚烯烃、中间选用刚性较小的尼龙或Pebax或聚氨酯或聚醚醚酮或聚酰亚胺或聚乙烯或聚烯烃、远端选用更柔软的聚醚醚酮或聚酰亚胺或聚乙烯或尼龙或Pebax或聚氨酯或聚烯烃,实现从远端到近端的硬度增加,导管按照外层硬度段可分为三段或三段以上,如图所示为导管外层三段硬度时,外层硬度的分布情况,最远端A段长度5-15cm,硬度为60-90A,过渡段B段长度1-15cm,硬度为25-70D,C段长度70-120cm,硬度为60-90D,弹簧层3的节距逐渐递增,且弹簧层3的头端距离导管主体01头端的距离不小于0.8cm;
弹簧层3从导管主体01的远端到导管主体01的近端节距增大,且弹簧层3的头端距离导管主体01头端的距离为不小于0.8cm,而显影环5距离导管主体01的头端0.3~3mm,而编织层2与显影环5可为不重叠状态,如重叠,则重叠部分为0.2~2mm,因此导管主体01的靠近头端中只有编织层2,相较于具有弹簧层3与编织层2两层结构,更利于对导管主体01的头部塑形,而相较于头端只有弹簧层3,能够避免拉力对头端拉伸的影响;
弹簧层3可以减少导管主体01发生瘪塌,而编织层2可以增加整个导管主体01的扭矩,进一步对导管主体01进行加强,防止瘪塌。
导管主体01的远端头部设置倒角,且导管主体01的外部设置有亲水涂层或抗血液黏附涂层或抗菌涂层中的一种,亲水涂层有利于进入人体血管中的血液,能够提供光滑的接触,能够使用较小的力气使导管主体01进入到血管的更深处,抗血液黏附涂层能够有效抑制血栓形成,显著减少血液成分的粘附的物质包括尿激酶、肝素、透明质酸、新型有机硅等生物活性物质;可以通过物理吸附或者化学结合的等方式固定于材料表面、运用各种的办法使得涂层可长久地固定在医疗器械表面,有效抑制血栓形成,显著减少血液成分的粘附;而抗菌涂层可适用于多种不同材质的器械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抗菌涂层可以以一种可控制和可持续的方式释放抗菌化合物,有效地对抗感染性细菌,同时使组织中的毒性最小化,可以降低器械相关的感染。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导管主体01的外层管1的硬度从其远端到其近端的硬度逐渐增加,且整个导管主体01由外层管1,编织层2,弹簧层3以及内层管4多种结构复合而成,导管主体01的远端头端较软,当导管主体01进入血管中时可以更加适用于弯曲的血管,避免划伤血管,而逐渐变硬的导管主体01的近端也更加方便推动整个导管主体01向血管中伸入,并且在导管主体01的头部设置有倒角,更可加有利于进入血管的深处,同时可以减少内层管4与外层管1的分离,也可避免对血管的损伤。
进一步地,外层管1与编织层2之间通过冲压设置有显影环5,且当显影环5与编织层2的远端重叠距离为0.2~2mm时,两者通过冲压或者焊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避免显影环5发生脱落,同时显影环5方便医生对于导管头端进行位置追踪。
进一步地,显影环5距离导管主体01的远端头部的距离为0.3~3mm,显影环可为开口圆环也可为闭口圆环。
进一步地,内层管4的材质为PTFE,聚酰亚胺或聚乙烯或聚烯烃中的一种,且内层管4的单边壁厚不低于0.01mm,使得内层管4具有不粘、光滑、能够阻绝外面的东西进来,避免外部的杂质析入到导管主体01中。
进一步地,导管主体01头部倒角的宽度为0.1mm~0.3mm,倒角可以为圆角。
进一步地,导管主体01的外径为1.3~3mm。
进一步地,弹簧层3由一根或以上圆丝或扁丝或圆丝和扁丝制作而成,多根丝时多根丝沿周向均匀分布,螺旋结构可为轴向整体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或轴向上是一段距离顺时针、一段距离逆时针混合的方式分布,弹簧层3的节距为0.05~0.6mm之间,弹簧层从远端到近端节距逐渐减少,节距为弹簧相邻两圈中心的轴向距离,使管身硬度无极度的发生变化,降低管身出现硬块的情况,同时弹簧层3可以由编织层2代替。
进一步地,编织层2的PPI从导管主体01的远端到导管主体01的近端逐渐降低,PPI处于20-120之间,使导管主体01的管身硬度无极的发生变化,降低管身出现硬块的情况,PPI定义为每英寸长度包含的编织丝交点个数,而构成编织层3的丝为圆丝和或扁丝。
该导管主体01内部的编织层2以及弹簧层3无极度的发生变化,大大降低了导管出现硬度的情况
进一步地,显影环5的材质为铂铱合金、铂钨合金或者黄金中的一种,编织层2和弹簧层3的材质为医用级304不锈钢,镍钛合金或者聚乙烯中的一种,编织层2和弹簧层3选用的丝状可分别为圆形或扁形,或圆形和扁形交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主体(01);
所述导管主体(01)从外到内依次设置有外层管(1),编织层(2),弹簧层(3)以及内层管(4);
从所述导管主体(01)的远端到近端,所述外层管(1)的硬度递增,所述弹簧层(3)的节距逐渐递增,且所述弹簧层(3)的头端距离所述导管主体(01)头端的距离不小于0.8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主体(01)的远端头部设置倒角,且所述导管主体(01)的外部设置有亲水涂层,抗血液黏附涂层或抗菌涂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管(1)与所述编织层(2)之间通过冲压或焊接设置有显影环(5),且所述显影环(5)与所述编织层(2)的远端重叠距离为0.2~2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环(5)距离所述导管主体(01)的远端头部的距离为0.3~3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管(4)的材质为PTFE,聚酰亚胺或聚乙烯或聚烯烃中的一种,且所述内层管(4)的单边壁厚不低于0.01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层(3)的节距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减少,且所述弹簧层(3)的节距为0.05~0.6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主体(01)头部倒角的宽度为0.1mm~0.3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管(1)的硬度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增加,整个所述外层管(1)的硬度分为三段,A段长度为5-15cm,硬度为60-90A,B段的长度为1-15cm,硬度为25-70D,C段长度为70-120cm,硬度为60-90D。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层(2)的PPI从所述导管主体(01)的远端到所述导管主体(01)的近端逐渐降低。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环(5)的材质为铂铱合金,铂钨合金或者黄金中的一种,所述编织层(2)和弹簧层(3)的材质为医用级304不锈钢,或镍钛合金或聚乙烯中的一种。
CN202220854231.9U 2022-04-11 2022-04-11 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 Active CN2173115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54231.9U CN217311536U (zh) 2022-04-11 2022-04-11 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54231.9U CN217311536U (zh) 2022-04-11 2022-04-11 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11536U true CN217311536U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46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54231.9U Active CN217311536U (zh) 2022-04-11 2022-04-11 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1153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44990A (zh) * 2022-12-09 2023-01-31 上海珩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介入手术的抽吸导管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44990A (zh) * 2022-12-09 2023-01-31 上海珩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介入手术的抽吸导管
CN115644990B (zh) * 2022-12-09 2024-04-23 上海珩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介入手术的抽吸导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583579B1 (en) Unbalanced reinforcement members for medical device
EP1804882B1 (en) Catheter with a pre-shaped distal tip
AU2014317859B2 (en) Low-profile occlusion catheter
US7744587B2 (en) Surface modified reinforcing member for medic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US7547304B2 (en) Guidewire-centering catheter tip
US8118804B2 (en) Catheter assembly
US7195615B2 (en) System for providing a medical device with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US8973239B2 (en) Catheter having an ultra soft tip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JP4508643B2 (ja) ガイドカテーテル
US20070135830A1 (en) Flexible tip
EP1509273B1 (en) Radiopaque and mri compatible catheter braid
EP0429481A1 (en) NYLON PEBA COPOLYMER CATHETER.
WO2006090707A1 (ja) カテーテル
CN217311536U (zh) 一种介入用中间导管
JP2012187158A (ja) 弁付きカテーテル
JP5071379B2 (ja) 脱血カテーテル
US20030009184A1 (en) Catheter having variable wire size radiopaque braid
CN217311535U (zh) 一种外径变化的微导管
JP2011072562A (ja) カテーテル
JP5253842B2 (ja) 吸引カテーテル
EP4272797A1 (en) Catheter reinforcement layer and catheter
JP5822140B2 (ja) 血栓吸引カテーテル
WO2014049776A1 (ja) カテーテル
US20220143361A1 (en) Catheter braid wire with variable cross-section shape
CN116509502A (zh) 一种桡动脉导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