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08467U - 一种太阳能光伏大棚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太阳能光伏大棚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08467U
CN217308467U CN202122760035.3U CN202122760035U CN217308467U CN 217308467 U CN217308467 U CN 217308467U CN 202122760035 U CN202122760035 U CN 202122760035U CN 217308467 U CN217308467 U CN 2173084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clined plane
plate
greenhouse
supporting
longitudinal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6003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联宗
林耀聪
徐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Nongfengyuan Greenhouse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Nongfengyuan Greenhouse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Nongfengyuan Greenhouse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Nongfengyuan Greenhouse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6003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084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084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084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5Greenhouse technology, e.g. cooling systems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12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using renewable energies, e.g. solar water pumping

Landscapes

  • Greenho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太阳能光伏大棚,包括大棚本体、遮阳网及光伏板,所述大棚本体上方架设有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通过支撑柱固定于所述大棚本体的棚顶上方,所述支撑柱的上端形成一平板状框架,所述支撑框架位于所述平板状框架的顶部还设有呈人字状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上均匀铺设有所述光伏板。本实用新型的光伏板的安装较为方便,不存在堵漏疏水问题,方便维护;且提升光伏板的发电量,以满足后续补光和供暖需求;最后便于控制光线及通风,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Description

一种太阳能光伏大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大棚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光伏大棚。
背景技术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大棚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且光伏技术运用于农业大棚已成为近年来的趋势。光伏农业大棚,是指在大棚骨架上覆盖太阳能光伏组件,保证太阳能光伏发电和整个温室大棚农作物的采光需求,能够实现光能、储能以及现代农业设施的有机结合。可以保证太阳能光伏发电和整个温室大棚农作物的采光需求;且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可以支持大棚的灌溉系统,对植物进行补光、解决温室大棚冬季供暖需求,提高大棚温度,促使农作物快速生长。
但是,现有的光伏农业大棚大多采用将光伏板直接铺设于棚顶上,为了保证光线能够进入大棚内部的同时,也能有部分被光伏板吸收,光伏板的铺设为等距离间隔铺设于大棚的棚顶上,该光伏板的架设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光伏板与大棚棚顶的契合度不高,且光伏板与大棚棚顶的安装较为复杂,需在大棚棚顶上增加多个连接件,结构复杂,大棚棚顶的承重过大,容易弯折;且大棚棚顶存在漏水、排水不畅等问题,
而堵漏疏水成本较高,整体制造成本较高;
第二,光伏板直接铺设于大棚的棚顶上,不利于大棚内部的通风,且透光率较差,阻碍农作物生长;
第三,该等方式铺设的光伏板的发电量较小,不足以支撑后续的补光、供暖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太阳能光伏大棚,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太阳能光伏大棚,包括大棚本体、遮阳网及光伏板,所述大棚本体上方架设有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通过支撑柱固定于所述大棚本体的棚顶上方,所述支撑柱的上端形成一平板状框架,所述遮阳网设置于所述平板状框架上,所述支撑框架位于所述平板状框架的顶部还设有呈人字状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上均匀铺设有所述光伏板,所述第二斜面为镂空状。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另一种太阳能光伏大棚,包括大棚本体、遮阳网和光伏板,所述大棚本体的棚顶上方还设有呈人字状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光伏板铺设于所述第一斜面上,所述遮阳网铺设于所述第二斜面上。
其中,为补偿因光伏板铺设于第一斜面导致入射至大棚内部的光线的减少,且增强大棚内部的通风效率,所述大棚本体的棚顶上方连接有多根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上端连接有平板状框架,所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支撑于所述平板状框架的上方。
其中,为使光伏板铺设的数量可以提升单位面积的发电量,且方便光伏板的安装,所述第一斜面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小于所述第二斜面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一斜面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斜面的长度。
其中,为加强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支撑效果,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由至少两个的第一横梁和至少一个的第一纵梁搭设而成,两两相对的所述第一横梁的上端相互抵接,所述第一纵梁连接同侧的多个所述第一横梁,不同侧的所述第一横梁之间连接有抵接梁,以支撑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横梁上设有加强板,以加强所述第一横梁的支撑。
其中,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板为几字梁,所述几字梁包括一顶板和位于所述顶板两侧的侧板,两侧板在相互背离的一侧向外翻形成沟槽,所述顶板和所述两侧板形成一“几”字形,所述两侧板分别朝向内侧方向内凹形成过渡面,并在弯折处形成棱条,所述顶板朝向几字梁底部方向下凹形成安装面,并在弯折处形成棱条,所述光伏板的两端设于所述安装面上。
其中,为防止光伏板掉落,所述第一横梁的下端的末端向上弯折,形成一角度小于90°的折角。
其中,为保证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稳定安装,所述平板状框架由至少两个第二横梁和第二纵梁连接而成,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与所述支撑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梁设有多根支撑管以支撑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
其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横梁上设有至少两个卡接座,所述卡接座上设有三个通孔供三根所述支撑管插接,所述三根支撑管的长度不一,以使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支撑管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所述第二横梁对应所述第一斜面的下方位置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卡接座,所述第二横梁对应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的连接处的位置设有一个所述卡接座,该卡接座上左右两侧的所述支撑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连接,中间一根的所述支撑管垂直于所述第二横梁,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的连接处。
其中,为加强支撑柱的支撑效果,防止支撑柱与第三纵梁的连接处断裂,所述大棚本体包括立柱、第三横梁、第三纵梁和弧形管,所述大棚本体通过立柱支撑于地面上,所述立柱的上端连接有第三横梁和第三纵梁,弧形管的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三纵梁上,形成所述棚顶,所述支撑柱的下端固定于所述第三纵梁上,所述第三纵梁的横截面为一平底V字形,所述第三纵梁的侧面与所述弧形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撑柱的下端固定有一脚座,所述脚座具有卡接板和延伸板,所述卡接板呈凹字型,所述支撑柱的下段卡设于所述卡接板上,所述延伸板设于所述卡接板的底侧,所述延伸板的两端沿着同一方向向外弯折,延伸出第一侧板,第一侧板的末端向内弯折,延伸出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三纵梁的侧面平行,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纵梁的侧面,使得所述支撑柱的下段与所述第三纵梁固定连接。
其中,为方便遮阳网的收展,所述遮阳网与自动收卷机构连接,以控制所述遮阳网的展开与收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斜面上还铺设有黑白卷膜。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第一,光伏板安装于斜面上,光伏板与斜面的契合度较高,安装简单方便,不影响大棚棚顶,避免大棚棚顶因承重过大而弯折,且不存在堵漏疏水问题,方便维护;
第二,提升光伏板的发电量,以满足后续补光和供暖需求;
第三,光伏板与大棚棚顶有一定距离,保证光线的入射,且也能使得大棚内部的通风顺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立体图,其中隐藏部分遮阳网;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其中隐藏遮阳网;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几字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几字梁的局部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连接片与第二连接片的组装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卡接座的组装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脚座的组装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大棚本体10、立柱11、第三横梁12、第三纵梁13、弧形管14、“M”型支架15、直杆151、斜杆152、底座16、底板161、安装板162、加强筋 163;
遮阳网20、自动收卷机构21、驱动电机211、传动机构212;
光伏板30;
支撑框架40、支撑柱41、脚座411、卡接板4111、延伸板4112、第一侧板4113、第二侧板4114、第一连接片412、卡槽4121、第二连接片413、平板状框架42、第二横梁421、第二纵梁422、支撑管423、卡接座424、加强杆425、第一斜面43、第二斜面44、第一横梁45、第一纵梁46、抵接梁 47、几字梁48、顶板481、侧板482、安装面4811;
遮阳网20'、自动收卷机构21'、驱动电机211'、传动机构212'。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同时,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前、后、左、右等方位,只是作为一个方位的参考,并不代表实际运用中的方位。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参阅图1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光伏大棚,包括大棚本体10、遮阳网20及光伏板30,大棚本体10上方架设有支撑框架40,支撑框架40通过支撑柱41固定于大棚本体10的棚顶上方,支撑柱41的上端形成一平板状框架42,遮阳网20设置于平板状框架42上,支撑框架40位于平板状框架42的顶部还设有呈人字状的第一斜面43和第二斜面44,第一斜面43上均匀铺设有光伏板30,第二斜面44为镂空状。本实施例中,以大棚本体10在被固定安装的使用状态下的方向为描述方向,即以朝向地面一侧为底侧。
本实施例的太阳能光伏大棚采用呈人字状的顶棚其中一斜面完全铺设光伏板的方式,相比于等距离间隔铺设于人字状棚顶两斜面的现有技术而言,安装操作上会更加高效,无需事先精确计算排布间隔,但对光线的进入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该实施例还采用支撑框架40通过支撑柱41固定于大棚本体10的棚顶上方,将光伏板30铺设于支撑框架40上的方式,可以使得大棚棚顶与支撑框架40的顶部之间的空间足够大,光线可以从支撑框架40的侧面照射至大棚内部,可以补充因光伏板30铺设于第一斜面43上导致入射的光线变少的情况,此外也可以提高大棚内部的通风效率,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第一斜面43和第二斜面44由至少两个的第一横梁45和第一纵梁46 搭设而成,两两相对的第一横梁45的上端相互抵接,下端与平板状框架42 连接,第一纵梁46连接同侧的多个第一横梁45,不同侧的第一横梁45之间连接有抵接梁47,以支撑第一斜面43和第二斜面44;第一斜面43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二斜面44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第一斜面43的长度大于第二斜面44的长度,如此设计使得第一斜面43上铺设的光伏板30数量足够多,吸收光能的效率更大,以使得光伏板存储的光能足够支撑后续的发电需求,且第一斜面43的倾斜角度较小也有利于光伏板30的安装。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光伏板30与第一斜面43的安装方式采用光伏板 30的两端卡设于第一斜面43上相邻的两个第一横梁45上,如此方便将光伏板30通过螺栓或其他连接件等方式固定于第一横梁45上;因第一斜面43 上全部铺设有光伏板30,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间隔设置光伏板30,此时光伏板 30的重量集中于第一斜面30上,需加强第一斜面30的支撑力,因此,可在第一横梁45上安装加强板,以加强第一横梁45的支撑。参阅图4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加强板为几字梁,几字梁48包括一顶板481和位于顶板 481两侧的侧板482,两侧板482在相互背离的一侧向外翻形成沟槽,顶板 481和两侧板482形成一“几”字形,两侧板482分别朝向内侧方向内凹形成过渡面4821,并在弯折处形成棱条,顶板481朝向几字梁底部方向下凹形成安装面4811,并在弯折处形成棱条,光伏板30的两端卡设于相邻的两个第一横梁45的几字梁48上的安装面4811上。其中,棱条增强了几字梁48 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使其具有更良好的承载性能,后续进行对几字梁48 打孔或使用螺栓将几字梁48与光伏板30固定连接在一起时不易使几字梁48 产生变形,增加了斜面的稳定性。第一横梁45相对靠下的一端末端向上弯折,形成一角度小于90°的折角,折角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以防止光伏板30 与几字梁48的连接不稳,从第一斜面43上滑落至地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光伏板30与第一横梁45的连接方式不局限于此。
本实施例中,平板状框架42由至少两个第二横梁421和第二纵梁422 连接而成,第二横梁421和第二纵梁422与支撑柱4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参阅图6所示,支撑柱41的上端两侧固定有第一连接片412,第一连接片412 为矩形片状,第一连接片412的一侧向外延伸出供第二横梁421固定锁付的卡槽4121,卡槽4121呈凹字型,第二横梁421的一端卡接于卡槽4121中,并通过螺栓锁紧。第二纵梁422上连接有第二连接片413,第一横梁45通过第二连接片413固定于第二纵梁422上,第二连接片413为U型片状,第二连接片413的两侧边卡设于第二纵梁422的上表面,第一横梁45连接于U 型片状的底面上;位于支撑柱41上方的第二连接片413的两侧边与第一连接片412连接,以使第二纵梁422固定于支撑柱41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柱41与第二横梁421和第二纵梁422的固定安装方式不局限于此。
本实施例中,遮阳网20安装于平板状框架42上,为了能自动控制遮阳网20的展开和收合,遮阳网20与自动收卷机构21连接,自动收卷机构21 包括有驱动电机211和传动机构212,驱动电机211的输出端与传动机构212 连接,传动机构212与遮阳网20连接,通过控制驱动电机211的启停以传动于传动机构从而控制遮阳网20的展开与收合。通过遮阳网20的展开或收合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生产情况控制太阳光线进入大棚内部的多少,有利于及时调整光线对农作物的作用。
第二横梁421上设有多根支撑管423以支撑第一斜面43和第二斜面44。具体地,参阅图7所示,第二横梁421上设有至少两个卡接座424,卡接座 424上设有三个通孔供三根支撑管423插接,三根支撑管423的长度不一,以使第二横梁421与支撑管423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第二横梁421对应第一斜面43的下方位置上设有至少一个卡接座424,以解决光伏板30只铺设于第一斜面43,重量过重,第一斜面43的支撑力不足的问题;第二横梁421对应第一斜面43和第二斜面44的连接处的位置设有一个卡接座424,该卡接座424上左右两侧的支撑管42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斜面43和第二斜面44连接,中间一根的支撑管423垂直于第二横梁421,另一端连接至第一斜面43和第二斜面44的连接处;位于该处的支撑管423的长度较长,也能更可能均衡第一斜面43两端的受力,使得第一斜面43的支撑效果更佳,同时该处的支撑结构能够同时支撑第一斜面43和第二斜面44,因第二斜面44 为镂空设计,第二横梁421对应第二斜面44的下方位置可不再多设置卡接座,以节约成本。进一步地,位于第二横梁421两端的卡接座424的下方与支撑柱41之间倾斜设置有一加强杆425,即加强杆425的一端与支撑柱41连接,加强杆425的另一端与卡接座424的底侧连接,使得加强杆425、支撑柱41 以及第二横梁421形成一稳定的三角结构,以支撑平板状框架42,避免第二横梁421发生断裂。
本实施例中,大棚本体10包括立柱11、第三横梁12、第三纵梁13和弧形管14;大棚本体10通过立柱11支撑于地面上,立柱11的上端连接有第三横梁12和第三纵梁13,弧形管14的两端固定于第三纵梁13上,并在弧形管14上铺设薄膜,形成棚顶。参阅图1至图3所示,第三横梁12与弧形管14之间还设置有“M”型支架15,以稳定支撑棚顶,该“M”型支架15包括有两个竖直设置的直杆151和两个倾斜设置的斜杆152,两个直杆151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弧形管14和第三横梁12上,两斜杆152的一端相互连接并固定于第三横梁12上,两斜杆15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至直杆151与弧形管 14连接的一端,最终形成“M”型支架15,该支架与第三横梁12和弧形管 14形成多个稳定的三角形,以支撑棚顶,避免弧形管14弯曲变形。参阅图10所示,位于大棚的主要受力点的四个角和中心的立柱11的底部设有底座 16,底座16包括底板161和安装板162,安装板162呈凹字型,安装板162 垂直安装于底板161上,安装板162的三条边外侧分布有加强筋163,各加强筋163与安装板162和底板161焊接固定,立柱11插入底板161与安装板 162围设的区域中,并采用螺栓连接锁紧,通过安装板162限制立柱11,立柱11被安装板162和底板161所夹持住,使立柱11能保持在竖直状态而不产生倾斜或倾倒,实现对立柱11的初步固定,以便于后续的组装工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大棚本体10的具体结构不局限于此。
具体地,参阅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为加强第三纵梁13的受力面积,使得支撑框架40能够更稳定地固定于大棚棚顶上,第三纵梁13的横截面为一平底V字形,开口朝上,弧形管14的一端与第三纵梁13的侧面连接,可采用螺栓固定连接,使得方便将弧形管14锁付于第三纵梁13上。参阅图9 所示,支撑柱41的下端固定有一脚座411,该脚座411具有一卡接板4111 和延伸板4112,卡接板4111呈凹字型,支撑柱41锁紧固定于卡接板4111 上,延伸板4112设于卡接板4111的底侧,延伸板4112的两端沿着同一方向向外弯折,延伸出第一侧板4113,第一侧板4113与延伸板4112之间所成的夹角为钝角,两第一侧板4113的末端向内继续弯折,延伸出第二侧板4114,此时第二侧板4114与第三纵梁13的侧面平行,通过螺栓锁紧支撑柱41的第二侧板4114与第三纵梁13的侧面实现支撑柱41固定安装在第三纵梁13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柱41与第三纵梁13的固定安装方式不局限于此。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棚因在棚顶通过支撑框架40连接有遮阳网20和光伏板30,使得光伏板30与支撑框架40上的第一斜面43的契合度较高,安装简单方便,且针对支撑框架40进行加强支撑设计能够解决光伏板30只铺设于一斜面上的承重、受力等问题,避免大棚棚顶因承重过大而弯折的情况;因光伏板30与大棚棚顶之间的距离较远,使得光线也能从支撑框架40的侧边进入大棚,补偿因铺设光伏板30导致的光线减少,且也便于大棚内部的通风,增加通风效率,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最后遮阳网20设置于光伏板30 与大棚棚顶之间,通过控制遮阳网20的展开或收合,可以控制太阳光进入大棚内的量,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实施例2:
参阅图4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太阳能光伏大棚,包括大棚本体10、遮阳网20'及光伏板30,大棚本体10上方还设有呈人字状的第一斜面43和第二斜面44,光伏板30铺设于第一斜面43上,遮阳网20'铺设于第二斜面44上。
本实施例的太阳能光伏大棚采用呈人字状的顶棚其中一斜面完全铺设光伏板的方式,相比于等距离间隔铺设于人字状棚顶两斜面的现有技术而言,安装操作上会更加高效,无需事先精确计算排布间隔,但对光线的进入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该实施例还采用在大棚本体10的棚顶上方连接有多根支撑柱41,在支撑柱41的上端连接有平板状框架42,第一斜面43和第二斜面 44支撑于平板状框架42上方的方式,可以使得大棚棚顶与第一斜面43和第二斜面44之间的空间足够大,光线可以从支撑柱41的侧面照射至大棚内部,可以补充因光伏板30铺设于第一斜面43上导致入射的光线变少的情况,此外也可以提高大棚内部的通风效率,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第一斜面43和第二斜面44由至少两个的第一横梁45和第一纵梁46搭设而成,两两相对的第一横梁45的上端相互抵接,下端与平板状框架42连接,第一纵梁46连接同侧的多个第一横梁45,不同侧的第一横梁45之间连接有抵接梁47,以支撑第一斜面43和第二斜面44;第一斜面43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二斜面 44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第一斜面43的长度大于第二斜面44的长度,如此设计使得第一斜面43上铺设的光伏板30数量足够多,吸收光能的效率更大,以使得光伏板存储的光能足够支撑后续的发电需求,且第一斜面43的倾斜角度较小也有利于光伏板30的安装。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光伏板30与第一斜面43的安装方式采用光伏板 30的两端卡设于第一斜面43上相邻的两个第一横梁45上,如此方便将光伏板30通过螺栓或其他连接件等方式固定于第一横梁45上;因第一斜面43 上全部铺设有光伏板30,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间隔设置光伏板30,此时光伏板 30的重量集中于第一斜面30上,需加强第一斜面30的支撑力,因此,可在第一横梁45上安装加强板,以加强第一横梁45的支撑。参阅图4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加强板为几字梁,几字梁48包括一顶板481和位于顶板 481两侧的侧板482,两侧板482在相互背离的一侧向外翻形成沟槽,顶板 481和两侧板482形成一“几”字形,两侧板482分别朝向内侧方向内凹形成过渡面4821,并在弯折处形成棱条,顶板481朝向几字梁底部方向下凹形成安装面4811,并在弯折处形成棱条,光伏板30的两端卡设于相邻的两个第一横梁45的几字梁48上的安装面4811上。其中,棱条增强了几字梁48 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使其具有更良好的承载性能,后续进行对几字梁48 打孔或使用螺栓将几字梁48与光伏板30固定连接在一起时不易使几字梁48 产生变形,增加了斜面的稳定性。第一横梁45相对靠下的一端末端向上弯折,形成一角度小于90°的折角,折角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以防止光伏板30 与几字梁48的连接不稳,从第一斜面43上滑落至地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光伏板30与第一横梁45的连接方式不局限于此。
本实施例中,平板状框架42由两个第二横梁421和第二纵梁422连接而成,第二横梁421和第二纵梁422与支撑柱4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参阅图6所示,支撑柱41的上端两侧固定有第一连接片412,第一连接片412为矩形片状,第一连接片412的一侧向外延伸出供第二横梁421固定锁付的卡槽4121,卡槽4121呈凹字型,第二横梁421的一端卡接于卡槽4121中,并通过螺栓锁紧。第二纵梁422上连接有第二连接片413,第一横梁45通过第二连接片413固定于第二纵梁422上,第二连接片413为U型片状,第二连接片413的两侧边卡设于第二纵梁422的上表面,第一横梁45连接于U型片状的底面上;位于支撑柱41上方的第二连接片413的两侧边与第一连接片 412连接,以使第二纵梁422固定于支撑柱41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柱41与第二横梁421和第二纵梁422的固定安装方式不局限于此。
第二横梁421上设有多根支撑管423以支撑第一斜面43和第二斜面44。具体地,参阅图7所示,第二横梁421上设有至少两个卡接座424,卡接座424上设有三个通孔供三根支撑管423插接,三根支撑管423的长度不一,以使第二横梁421与支撑管423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第二横梁421对应第一斜面43的下方位置上设有至少一个卡接座424,以解决光伏板30只铺设于第一斜面43,重量过重,第一斜面43的支撑力不足的问题;第二横梁421对应第一斜面43和第二斜面44的连接处的位置设有一个卡接座424,该卡接座424上左右两侧的支撑管42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斜面43和第二斜面44连接,中间一根的支撑管423垂直于第二横梁421,另一端连接至第一斜面43和第二斜面44的连接处;位于该处的支撑管423的长度较长,也能更可能均衡第一斜面43两端的受力,使得第一斜面43的支撑效果更佳,同时该处的支撑结构能够同时支撑第一斜面43和第二斜面44,因第二斜面44 为镂空设计,第二横梁421对应第二斜面44的下方位置可不再多设置卡接座,以节约成本。进一步地,位于第二横梁421两端的卡接座424的下方与支撑柱41之间倾斜设置有一加强杆425,即加强杆425的一端与支撑柱41连接,加强杆425的另一端与卡接座424的底侧连接,使得加强杆425、支撑柱41 以及第二横梁421形成一稳定的三角结构,以支撑平板状框架42,避免第二横梁421发生断裂。
本实施例中,大棚本体10包括立柱11、第三横梁12、第三纵梁13和弧形管14;大棚本体10通过立柱11支撑于地面上,立柱11的上端连接有第三横梁12和第三纵梁13,弧形管14的两端固定于第三纵梁13上,并在弧形管14上铺设薄膜,形成棚顶。参阅图11至图12所示,第三横梁12与弧形管14之间还设置有“M”型支架15,以稳定支撑棚顶,该“M”型支架15包括有两个竖直设置的直杆151和两个倾斜设置的斜杆152,两个直杆151 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弧形管14和第三横梁12上,两斜杆152的一端相互连接并固定于第三横梁12上,两斜杆15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至直杆151与弧形管 14连接的一端,最终形成“M”型支架15,该支架与第三横梁12和弧形管 14形成多个稳定的三角形,以支撑棚顶,避免弧形管14弯曲变形。参阅图 10所示,位于大棚的主要受力点的四个角和中心的立柱11的底部设有底座 16,底座16包括底板161和安装板162,安装板162呈凹字型,安装板162 垂直安装于底板161上,安装板162的三条边外侧分布有加强筋163,各加强筋163与安装板162和底板161焊接固定,立柱11插入底板161与安装板 162围设的区域中,并采用螺栓连接锁紧,通过安装板172限制立柱11,立柱11被安装板162和底板161所夹持住,使立柱11能保持在竖直状态而不产生倾斜或倾倒,实现对立柱11的初步固定,以便于后续的组装工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大棚本体10的具体结构不局限于此。
具体地,参阅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为加强第三纵梁13的受力面积,使得支撑框架40能够更稳定地固定于大棚棚顶上,第三纵梁13的横截面为一平底V字形,开口朝上,弧形管14的一端与第三纵梁13的侧面连接,可采用螺栓固定连接,使得方便将弧形管14锁付于第三纵梁13上。参阅图9 所示,支撑柱41的下端固定有一脚座411,该脚座411具有一卡接板4111 和延伸板4112,卡接板4111呈凹字型,支撑柱41锁紧固定于卡接板4111 上,延伸板4112设于卡接板4111的底侧,延伸板4112的两端沿着同一方向向外弯折,延伸出第一侧板4113,第一侧板4113与延伸板4112之间所成的夹角为钝角,两第一侧板4113的末端向内继续弯折,延伸出第二侧板4114,此时第二侧板4114与第三纵梁13的侧面平行,通过螺栓锁紧支撑柱41的第二侧板4114与第三纵梁13的侧面实现支撑柱41固定安装在第三纵梁13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柱41与第三纵梁13的固定安装方式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2与实施例1所示的太阳能光伏大棚的区别在于:遮阳网20'铺设于第二斜面44上;具体地,在第二斜面44上的侧边固定安装有自动收卷机构21',遮阳网20'则安装于两侧的自动收卷机构21'之间,自动收卷机构21'包括有驱动电机211'和传动机构212',驱动电机211'的输出端与传动机构212'连接,传动机构212'与遮阳网20'连接,通过控制驱动电机211'的启停以传动于传动机构从而控制遮阳网20'的展开与收合。通过遮阳网20'的展开或收合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生产情况控制太阳光线进入大棚内部的多少,有利于及时调整光线对农作物的作用。为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第二斜面44上还可以铺设有黑白薄膜,黑白薄膜的透光率低,减少水分的蒸发。当然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斜面44上还可以根据种植的农作物的不同适应性地选择铺设具有不同功效的薄膜,本文不做列举。
相较于实施例1中所示的太阳能光伏大棚,遮阳网20'安装于平板状框架42上,因平板状框架42上连接有多个卡接座424及支撑管423,会影响遮阳网的安装,安装遮阳网20'较为费时费力,本实施例中将遮阳网20'铺设于第二斜面44上,更为方便快捷,且因光线的进入主要是由第二斜面44 上进入,通过展开遮阳网20'就能实现对大部分光线的阻隔作用,即能实现控制对太阳光线入射的控制,最后,本实施例中遮阳网20'铺设的面积相对铺设于平板状框架42上的面积更少,节约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棚因在棚顶通过支撑框架40连接有遮阳网20'和光伏板30,使得光伏板30与支撑框架40上的第一斜面43的契合度较高,安装简单方便,且针对支撑框架40进行加强支撑设计能够解决光伏板30只铺设于一斜面上的承重、受力等问题,避免大棚棚顶因承重过大而弯折的情况;因光伏板30与大棚棚顶之间的距离较远,使得光线也能从支撑框架40 的侧边进入大棚,补偿因铺设光伏板30导致的光线减少,且也便于大棚内部的通风,增加通风效率,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最后遮阳网20'设置于光伏板30与大棚棚顶之间,通过控制遮阳网20'的展开或收合,可以控制太阳光进入大棚内的量,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各种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太阳能光伏大棚,其特征在于:包括大棚本体、遮阳网及光伏板,所述大棚本体上方架设有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通过支撑柱固定于所述大棚本体的棚顶上方,所述支撑柱的上端形成一平板状框架,所述遮阳网设置于所述平板状框架上,所述支撑框架位于所述平板状框架的顶部还设有呈人字状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上均匀铺设有所述光伏板,所述第二斜面为镂空状。
2.一种太阳能光伏大棚,其特征在于:包括大棚本体、遮阳网和光伏板,所述大棚本体的棚顶上方还设有呈人字状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光伏板铺设于所述第一斜面上,所述遮阳网铺设于所述第二斜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光伏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棚本体的棚顶上方连接有多根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上端连接有平板状框架,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支撑于所述平板状框架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光伏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小于所述第二斜面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一斜面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斜面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光伏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由至少两个的第一横梁和至少一个的第一纵梁搭设而成,两两相对的所述第一横梁的上端相互抵接,所述第一纵梁连接同侧的多个所述第一横梁,不同侧的所述第一横梁之间连接有抵接梁,以支撑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横梁上设有加强板,以加强所述第一横梁的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光伏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为几字梁,所述几字梁包括一顶板和位于所述顶板两侧的侧板,两侧板在相互背离的一侧向外翻形成沟槽,所述顶板和所述两侧板形成一“几”字形,所述两侧板分别朝向内侧方向内凹形成过渡面,并在弯折处形成棱条,所述顶板朝向几字梁底部方向下凹形成安装面,并在弯折处形成棱条,所述光伏板的两端设于所述安装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光伏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的下端的末端向上弯折,形成一角度小于90°的折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太阳能光伏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状框架由至少两个第二横梁和第二纵梁连接而成,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与所述支撑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梁设有多根支撑管以支撑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太阳能光伏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梁上设有至少两个卡接座,所述卡接座上设有三个通孔供三根所述支撑管插接,所述三根支撑管的长度不一,以使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支撑管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所述第二横梁对应所述第一斜面的下方位置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卡接座,所述第二横梁对应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的连接处的位置设有一个所述卡接座,该卡接座上左右两侧的所述支撑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连接,中间一根的所述支撑管垂直于所述第二横梁,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的连接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太阳能光伏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棚本体包括立柱、第三横梁、第三纵梁和弧形管,所述大棚本体通过立柱支撑于地面上,所述立柱的上端连接有第三横梁和第三纵梁,弧形管的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三纵梁上,形成所述棚顶,所述支撑柱的下端固定于所述第三纵梁上,所述第三纵梁的横截面为一平底V字形,所述第三纵梁的侧面与所述弧形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撑柱的下端固定有一脚座,所述脚座具有卡接板和延伸板,所述卡接板呈凹字型,所述支撑柱的下段卡设于所述卡接板上,所述延伸板设于所述卡接板的底侧,所述延伸板的两端沿着同一方向向外弯折,延伸出第一侧板,第一侧板的末端向内弯折,延伸出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三纵梁的侧面平行,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纵梁的侧面,使得所述支撑柱的下段与所述第三纵梁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光伏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网与自动收卷机构连接,以控制所述遮阳网的展开与收合。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光伏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斜面上还铺设有黑白卷膜。
CN202122760035.3U 2021-11-11 2021-11-11 一种太阳能光伏大棚 Active CN2173084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60035.3U CN217308467U (zh) 2021-11-11 2021-11-11 一种太阳能光伏大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60035.3U CN217308467U (zh) 2021-11-11 2021-11-11 一种太阳能光伏大棚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08467U true CN217308467U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44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60035.3U Active CN217308467U (zh) 2021-11-11 2021-11-11 一种太阳能光伏大棚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084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20304552A1 (en) Carport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for
CN112868176A (zh) 用于安装在隔音墙上的设备
CN114041369A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大棚
CN217308467U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大棚
KR102631212B1 (ko) 각도 조절이 가능한 반사패널이 구비된 양면형 태양광 모듈 시스템
US5140788A (en) Building constructions
KR102312987B1 (ko) 조립형 프레임을 이용한 아치형 태양광 장치
US20220376647A1 (en) Noise control device
CN201486182U (zh) 日光圈舍
CN209823678U (zh) 适用于低纬度地区的光伏支架组件及其组合架
CN113958158A (zh) 一种排水顺畅的钢骨架拼接式设计曲面雨棚结构
JP6895039B2 (ja) 太陽光パネル付カーポート
CN216701104U (zh) 一种高强度日光温室
CN208424266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板固定支架
CN220255228U (zh) 一种圆拱光伏支架结合式蔬菜大棚
CN218417599U (zh) 一种组装式日光温室
CN210609015U (zh) 一种坡屋面用光伏支架
CN216617017U (zh) 一种排水顺畅的钢骨架拼接式设计曲面雨棚结构
CN219678360U (zh) 一种斜屋顶光伏安装结构
CN221203489U (zh) 一种脊顶齿形立面开窗连栋膜温室结构
CN212728191U (zh) 一种绿色建筑用屋顶种植装置
CN220365375U (zh) 一种光伏停车棚
CN220044347U (zh) 一种基于温室大棚的光伏发电装置
CN220928380U (zh) 一种钢结构通风气楼
CN218353570U (zh) 一种温室暖棚后墙续热保温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