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83179U - 一种3d立体相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3d立体相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83179U
CN217283179U CN202220243932.9U CN202220243932U CN217283179U CN 217283179 U CN217283179 U CN 217283179U CN 202220243932 U CN202220243932 U CN 202220243932U CN 217283179 U CN217283179 U CN 2172831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era
shell
viewfinder
lens
camera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4393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丹
陈鹏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nd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nd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d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nd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4393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831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831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831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3D立体相机,其包括相机本体以及取景器;相机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以及第二侧;取景器与相机本体第二侧连接,取景器顶端设置有第二出景面;其中,相机本体包括显示装置,显示装置设置在第二侧,相机本体包括第一显示状态以及第二显示状态。本实用新型的3D立体相机通过相机本体所拍摄到的平面图像,通过取景器从相机取得的左右图像的视差生成立体图像。3D立体相机通过在取景器外壳取一侧设置有第二入景面,取景器外壳顶端设置有第二出景面,结构的布局紧凑,减少了设备占用体积,透镜装置整体结构布局紧凑,生产成本低、结构占用空间小,且图像显示性能优良。

Description

一种3D立体相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相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3D立体相机。
背景技术
相机是一种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形成影像并使用底片记录影像的设备,是用于摄影的光学器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很多可以记录影像的设备,它们都具备照相机的特征,比如医学成像设备、天文观测设备等。
立体相机通过相机本体所拍摄到的平面图像,如用户需要观看三维图像的效果,则需要将立体相机的拍摄内容传输到第三方设备进行观看,使得用户无法实时观看立体相机拍摄的三维图像内容。
故需要提供一种3D立体相机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3D立体相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3D立体相机,其包括:
相机本体,所述相机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以及第二侧;以及
取景器,与所述相机本体第二侧连接,所述取景器顶端设置有第二出景面;
其中,所述相机本体包括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所述相机本体包括第一显示状态以及第二显示状态,当所述相机本体处于第一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上显示第一平面图像,当所述相机本体处于第二显示状态,所述显示装置显示相对分布的左显示图像以及右显示图像,所述取景器另一侧设置有面部避让凹槽,所述面部避让槽对应设置在所述左透镜组件以及右透镜组件之间;
所述取景器包括透镜装置,所述透镜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左透镜组件以及右透镜组件,所述左显示图像从左透镜组件输出后得到左眼图像,所述右显示图像从右透镜组件输出后得到右眼图像,以便用户观看所述左眼图像以及所述右眼图像得到三维图像。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相机本体与所述取景器可拆卸连接,
所述相机本体两端相对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取景器两端相对设置有第一卡扣组件,所述第一卡扣组件与所述第一卡槽卡扣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相机本体包括:
相机外壳;
拍摄装置,设置在所述相机外壳内部一侧,所述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相机外壳内部另一侧,所述拍摄装置与所述显示装置连接,所述拍摄装装置将拍摄信息发送到所述显示装置;以及
电源装置,设置在所述拍摄装置以及与所述显示装置之间,所述电源装置与所述拍摄装置、显示装置以及所述拍摄装置连接;
其中,所述拍摄装置与所述电源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一散热片,所述拍摄装置与所述相机外壳之间设置有第二散热片。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相机本体还包括霍尔开关,所述霍尔开关设置在所述相机本体第二侧,与所述显示装置连接,所述霍尔开关控制所述相机本体从第一显示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显示状态,将所述第一平面图像转化成所述左显示图像以及右显示图像;
所述取景器还包括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一磁铁设置在所述取景器靠近所述相机本体一侧,所述第一磁性件驱动所述霍尔开关的开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电池,所述相机外壳内设置有电源仓,所述电源仓用于放置电池,所述相机外壳一端对应所述电源仓的位置设置有电源开口;以及
盖板组件,设置在所述相机外壳一端,所述盖板组件与所述相机外壳活动连接,所述盖板组件封闭所述电源开口。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相机外壳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上周侧设置有按键通孔;以及
第五贴片,与所述第一壳体周侧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周侧设置有第五凹槽,所述按键通孔位置位于所述第五凹槽内,且所述第五贴片嵌入所述第五凹槽内,所述第一壳体为硬质塑胶壳体,所述第五贴片为柔性贴片。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取景器还包括:
取景器外壳,所述透镜装置设置在所述取景器外壳内,所述取景器外壳靠近显示装置一侧设置有第二入景面,所述取景器外壳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透镜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二壳体对应所述第二入景面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壳体顶端对应所述第二出景面位置设置有第三开口;
控制面板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一侧,所述控制面板组件与所述取景器外壳连接,所述第一面板组件用于封闭所述第二开口;以及
顶盖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顶端,所述顶盖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顶端卡扣连接,所述顶盖组件封闭所述第三开口。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左透镜组件包括所述左透镜组件包括左物镜、左物镜以及左反射模块,所述左物镜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靠近显示装置一侧,所述左物镜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顶端,所述左反射模块位于所述左物镜组件以及左物镜组件之间;
所述右透镜组件包括右物镜、右物镜以及右反射模块,所述右物镜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靠近显示装置一侧,所述右物镜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顶端,所述右反射模块位于所述右物镜组件以及右物镜组件之间。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左反射模块将所述左显示图像旋转90°得到所述左眼图像,
以所述左反射模块将所述显示图像旋转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右反射模块将所述右显示图像沿所述第一方向反方向旋转90°得到所述右眼图像。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左物镜的光轴与所述第一左反射镜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90°;所述第一左反射镜的光轴与所述第二左反射镜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 90°;所述第二左反射镜与所述左物镜光轴之间的夹角为90°。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3D立体相机通过相机本体所拍摄到的平面图像,通过取景器从相机取得的显示图像以及右显示图像的视差生成立体图像。一种3D立体相机通过相对设置在第三支架两端的左透镜组件以及右透镜组件分别生成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在取景器外壳取一侧设置有第二入景面,取景器外壳顶端设置有第二出景面,三棱结构的布局结构紧凑,减少了设备占用体积,透镜装置整体结构布局紧凑,生产成本低、结构占用空间小,且图像显示性能优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3D立体相机中的取景器另一侧设置有面部避让凹槽,所述面部避让槽对应设置在左透镜组件以及右透镜组件之间,减小了设备体型;同时进一步提升设备使用过程中与使用者面部更匹配,提升了设备使用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截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侧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一卡扣组件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一转动槽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相机本体结构爆炸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取景器结构爆炸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二散热片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相机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一散热片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相机本体立体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相机外壳分解图一。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相机外壳分解图二。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电源仓结构视图。图 15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盖板组件分解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相机本体结构爆炸图。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取景器立体图。图18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取景器结构爆炸图。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控制面板组件结构图。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截面图。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透镜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透镜装置分解图。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左透镜组件以及右透镜组件分解图。图24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相机本体位于第二显示状态的左显示图像以及右显示图像结构示意图。图25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左眼图像以及右眼图像结构示意图。图26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三维图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本实用新型术语中的“第一”“第二”等词仅作为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以及不作为对先后顺序的限制。
请参照图1、图2和图6和图7,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3D立体相机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3D立体相机的优选实施例的后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3D立体相机的优选实施例的俯视图。
如下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一种3D立体相机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3D立体相机的优选实施例为:一种3D立体相机,其包括相机本体5以及取景器8;相机本体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以及第二侧,其中第一侧设置有第一入景面,第二侧为第一出景面;取景器8 与相机本体5另一侧连接,取景器8一侧设置有第二入景面,顶端设置有第二出景面;图像获取装置设置在第二出景面顶端;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图像获取装置为人眼。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侧以及第二侧为相机两侧相对的面,第一侧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侧所在平面大致平行。其中,相机本体5包括显示装置9,显示装置9设置在相机本体5第二侧,显示装置9显示拍摄图像。相机本体5 包括第一显示状态以及第二显示状态,当所述相机本体5处于第一显示状态,所述显示装置9上显示第一平面图像.当所述相机本体5处于第二显示状态,所述显示装置9显示相对分布的左显示图像9a以及右显示图像9b,如图24所示。
取景器8包括透镜装置7,透镜装置7包括相对设置的左透镜组件72以及右透镜组件73,左显示图像9a从左透镜组件72输出后得到左眼图像8a,右显示图像9b从右透镜组件73输出后得到右眼图像8b,如图25所示。此取景器8 以便用户观看所述左眼图像8a以及所述右眼图像8b得到三维图像8c,如图26 所示,图26为用户观看到的三维图像8c结构示意图。
对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3D立体相机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相机本体5包括相机外壳1、拍摄装置2、电源装置3以及显示装置9;本实施例中的相机本体5包括相机外壳1、拍摄装置2、显示装置9以及电源装置3;拍摄装置2设置在相机外壳1内部一侧;显示装置9设置在相机外壳1内部另一侧;电源装置3设置在拍摄装置以及显示装置9之间,电源装置3与拍摄装置2以及显示装置9连接。取景器8应用在对应的显示装置9以及用户之间,取景器8包括取景器外壳6以及透镜装置7;取景器外壳6靠近显示装置一侧设置有第二入景面,取景器外壳6顶端设置有第二出景面,用户设置在取景器外壳6顶端;透镜装置7设置在取景器外壳6内,透镜装置7从第二入景面接收显示图像,然后转换并传送到第二出景面。本实施例中的图像获取装置为人眼。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入景面所在平面与第二侧所在平面大致平行;第二出景面所在平面与第二入景面所在平面之间大致垂直。
其中,取景器外壳6包括第二壳体61、控制面板组件62以及顶盖组件63;透镜装置7设置在第二壳体61内,第二壳体61对应第二入景面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611,第二壳体61顶端对应第二出景面位置设置有第三开口612;控制面板组件62设置在第二壳体61一侧,控制面板组件62与取景器外壳6连接,第一面板组件用于封闭第二开口611。顶盖组件63设置在第二壳体61顶端,顶盖组件63与第二壳体61顶端卡扣连接,顶盖组件63封闭第三开口612。
本实用新型中的结构紧凑的取景器通过取景器外壳将透镜装置进行固定,且在取景器外壳取一侧设置有第二入景面,取景器外壳6顶端设置有第二出景面,三棱结构的布局结构紧凑,减少了设备占用体积;取景器外壳通过第二壳体61、控制面板组件62以及顶盖组件63拼接组装,便于生产组装,提升了设备的生产效率。
结合图2-图5,对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3D立体相机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中的相机本体与取景器可拆卸连接;相机本体两端相对设置有第一卡槽,取景器两端相对设置有第一卡扣组件,第一卡扣组件与第一卡槽卡扣连接。如下对本实施例中的相机本体与取景器连接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对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卡扣组件64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以本实施例中相机本体5到取景器8方向为第一方向。本实施例中的取景器8两端设置有第一转动槽81,第一卡扣组件64包括第一转轴641、第一卡片 642以及第一扭簧643;第一转轴641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槽81内,第一转轴 641长边所在直线与相机本体5以及取景器8所在直线交叉;即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转轴641长边与第一方向长边所在直线交叉,保证第一卡片642与第一卡槽51卡接,提升结构使用的稳定性。
第一卡片642中部与第一转轴641转动连接,第一卡片642一侧设置有第一卡块6424a,第一卡块6424a与第一卡槽51卡扣连接。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卡扣组件64通过第一卡片642与第一卡槽51转动卡扣,便于使用。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卡扣组件64还包括第一扭簧643,第一扭簧643套设在第一转轴641上,第一扭簧643驱动第一卡片642带动第一卡块6424a挤压第一卡槽51。第一卡扣组件64设置有第一扭簧643,提升第一卡扣组件64与第一卡槽51卡接的稳定性。
对本实施例,第一卡片642包括第一转动部6422、第一延伸部6423、第一固定部6424以及第一按压部6421;其中第一转动部6422设置有第一轴座 6422a,第一轴座6422a与第一转轴641转动连接;第一延伸部6423与第一转动部6422靠近相机本体5一侧连接,并延伸;第一固定部6424设置在第一卡片642长边一端,第一固定部6424与第一延伸部6423一侧连接,第一卡块6424a 设置在第一固定部6424;第一按压部6421与第一转动部6422另一侧连接。第一卡片642通过延伸设置有第一按压部6421,便于使用者按压操作,提升相机本体5与取景器8拆装效率。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按压部6421靠近第一转动槽81一端设置有第一定位块 6421a,第一定位块6421a限定第一卡片642的按压位置,避免过度按压造成部件损坏,结构实用性强。第一按压部6421远离取景器8外壳一端设置有按压凸部6421b,便于按压第一卡片642,提升了第一卡扣组件64结构的实用性。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6422上还设置有第一连接块6422b,第一连接块6422b 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槽,第一连接槽与第一转轴641卡接限位,提升了第一卡片 642与第一转轴641连接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卡块6424a远离第一延伸部6423一端的截面逐渐减小,便于第一卡片642与第一卡槽51的导向、卡接,结构精简实用性强。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轴座6422a设置有两组,两组第一轴座6422a相对设置在第一连接块6422b两端,第一连接块6422b上的第一连接槽与第一转轴641 卡接安装,第一连接槽提升第一转轴641与第一卡片642连接的稳定性。第一连接块6422b与第一轴座6422a之间对扭簧进行限位,进一步提升第一卡扣组件64结构使用的稳定性以及结构紧凑性。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相机本体5的第一出景面为凸出的弧形曲面结构,取景器8本体的第一入景面为凹陷的弧形曲面结构,且第一出景面与第一入景面相互贴合。本实施例中的取景器8一侧对相机本体5另一进行收容,从而提升接触面积,提升相机本体5与取景器8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取景器8本体上对应第一转动槽81位置设置有防护用的第一限位凸部,提升第一卡扣组件64实用新型过程中的稳定性。
对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卡槽51结构进行详细阐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卡槽 51内设置有定位凸条811,定位凸条811长边所在直线与取景器8到相机本体 5所在直线平行。定位凸条811设置有若干组,相邻定位凸条811间形成第一限位槽814,第一限位槽814限定第一轴座6422a的位置。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槽51内设置有与第一方向所在直线相互平行的若干定位凸条811,避免第一轴座6422a沿第一转轴641长边上下晃动,提升结构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的定位凸条811对应第一按压部6421位置设置有第一定位槽 813,第一定位槽813限定第一定位块6421a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卡扣结构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进一步的,定位凸条811上设置有第一避让槽812,第一转轴641贯穿第一避让槽812,第一避让槽812限定第一转轴641的位置。
对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进行阐述:当需要将相机本体5以及取景器8装配时,首先按压按压凸部6421b,第一卡片642绕第一转轴641转动,第一固定部6424带动第一卡块6424a翘起,然后将取景器的第二入景面与相机本体5 的第一景面贴合,松开按压凸部6421b;第一扭簧643驱动第一卡片642复位,第一固定部6424带动第一卡块6424a绕第一转轴641转动,直至第一卡块6424a 与第一卡槽51卡接。
这样即完成了本优选实施例的一种3D立体相机的连接结构使用过程。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紧凑,便于使用。一种3D立体相机通过相机本体5与取景器8 卡扣连接,便于携带,且提升了结构的实用性,在直接拍摄时候可直接通过相机本体5观看拍摄的平面图像;通过卡扣安装取景器8便于观看三维的图像效果,提升结构的实用性。
结合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的一种3D立体相机设置有驱动结构;取景器能离开,取景器允许相机本体进行正常取景;同时该取景器靠近相机本体后触发相机本体的霍尔开关,该取景器还可第一时间通过本装置的透镜装置查看影像效果。驱动结构用于将相机本体5显示的第一平面图像转换成相对的左显示图像以及右显示图像,便于取景器8取景,取景器8将两个显示图像进行转换,便于用户获得三维图像。
其中,相机本体5还包括霍尔开关92,霍尔开关92与显示装置9连接,显示装置9包括显示屏91;显示屏91设置在相机本体5一侧,显示屏91显示第一平面图像;霍尔开关92与显示屏91连接,霍尔开关92控制相机本体1 从第一显示状态与第二显示状态之间切换,显示屏91显示第一平面图像,以及转化后相对设置的左显示图像以及右显示图像;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霍尔开关92 设置在显示装置9一端,且与相机本体5上的第二面板组件固定。
取景器8包括控制面板组件62,控制面板组件62包括第一磁性件821,第一磁铁93设置在取景器8一侧,第一磁性件821驱动霍尔开关92的开合。
立体相机处理从多个相机取得的多个平面图像的视差并计算到前方的被摄体的距离,或者生成立体图像。本实施例中通过取景器8中的第一磁性件821 磁性驱动霍尔开关92的开合;当取景器8靠近相机本体5,第一磁性件821磁性驱动霍尔开关92的打开,显示装置9中的显示屏91显示自动分屏,将第一平面图像显示成转化后的左显示图像以及右显示图像,结构精简,便于使用。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屏91两端相对设置有第一磁铁93;控制面板组件62两端相对设置有第二磁铁822,第二磁铁822与第一磁铁93位置相对,且第二磁铁822与第一磁铁93磁极相反。相机本体5与取景器8还通过第一磁铁93以及第二磁铁822进行啊吸附固定,提升相机本体5与取景器8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沿相机本体5顶端所在平面为基准,两组第一磁铁93到相机本体5顶端所在平面的距离不相等。两组第一磁铁93的位置不一致,不仅边缘对霍尔开关92位置的避位,而且便于相机本体5与取景器8的对位装配,提升结构使用过程的精准性。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屏91靠近取景器8一侧为凸出的弧形曲面结构,取景器8另一侧为凹陷的弧形曲面结构,且显示屏91与取景器8另一侧相互贴合。本实施例中的取景器8一侧对相机本体5另一进行收容,从而提升接触面积,提升相机本体5与取景器8连接的稳定性。
对本实用新型中的相机本体5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结合图5,本实用新型中,拍摄装置2与电源装置3之间设置有第一散热片41,拍摄装置2与相机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二散热片4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相机一侧集中散热,相机结构紧凑,且散热效果好,结构实用性强。
结合图8-图10,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拍摄装置的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拍摄装置2包括电路板21以及镜头组件22;电路板21与相机外壳1连接;镜头组件22设置有两组,两组镜头组件22相对设置在电路板21一侧两端,两组镜头组件22均与电路板21连接。其中,第一散热片41底端设置有第四卡扣 411,第四卡扣411与电路板21卡接。提升第一散热片41与电路板21连接结构的稳定性,提升第一散热片41的散热效果。进一步,电路板21周侧还设置有第四凸部211,第四凸部211上设置有第四缺口,第四卡扣411与第四缺口卡接,第一散热片41与第四卡扣411进一步卡接,提升散热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此外,电路板21周侧还设置有第四限位槽153,第一散热片41上设置有第四弯折片412,第四弯折片412与第四限位槽153插接。提升第一散热片41 与电路板21连接结构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且设置有第四弯折片 412与第四限位槽153插接避免第一散热片41晃动,提升第一散热片41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对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散热片42结构进行阐述:第二散热片42包括第二散热主体421以及第四支撑板426;第二散热主体421设置在两个镜头组件22之间,且第二散热主体421与电路板21侧边贴合;第四支撑板426设置有两组,两组第四支撑板426相对设置在第二散热片42两侧,第四支撑板426所在平面与第二散热主体421所在平面垂直。第四支撑板426提升了第二散热主体421 的散热面积,散热效果好。
进一步的,相机外壳1内壁相对设置有散热空间151,散热空间151收容两组第四支撑板426。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散热空间151为长条结构;两个镜头组件22以及两个第四支撑板426排列方向均与散热空间151长边所在直线平行,两个镜头组件22以及两个第四支撑板426均收容在散热空间151内。两个第四支撑板426限定两个镜头组件22的位置,第四支撑板426对镜头组件 22进行散热。
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散热主体421上设置有第四定位片422,第四定位片 422上设置有第四定位孔425;相机外壳1内壁设置有第四定位柱152,第四定位柱152与第四定位孔425插接,从而限定第二散热片的位置,提升结构的稳定性。第四定位柱152通过第四螺钉与第四定位片422连接,提升了第二散热片42与相机外壳1连接的稳定性,便于结构的装配,结构实用性强。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散热主体421底端还设置有第四限位片423,相机壳体内壁上还设置有第四限位槽153,第四限位片423收容在第四限位槽 153内,相机外壳1对第二散热片42进行限位,结构紧凑,稳定性强。
进一步的,第四限位槽153内设置有第四插接柱154,第四限位片423上设置有第四插接孔424,第四插接柱154与第四插接孔424插接。进一步提升第二散热主体421与相机壳体连接的稳定性。
相机外壳内部一侧集中散热,相机结构紧凑,且散热效果好,结构实用性强。第一散热片设置有第四弯折片与第四限位槽插接,提升与电路板连接结构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且避免第一散热片晃动,提升第一散热片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第二散热片的第二散热主体与电路板侧边贴合;第四支撑板设置有两组,两组第四支撑板相对设置在第二散热片两侧,第四支撑板所在平面与第二散热主体所在平面垂直。第四支撑板提升了第二散热主体的散热面积,散热效果好。
对本实用新型中的相机外壳1结构进行阐述:
结合图10-图14,相机外壳1包括第一壳体11、盖板组件12、第二面板组件13以及第五贴片14;第一壳体11上周侧设置有按键通孔;第五贴片14 与第一壳体11周侧连接。其中,第一壳体11周侧设置有第五凹槽111,按键通孔位置位于第五凹槽111内,且第五贴片14嵌入第五凹槽111内,第一壳体 11为硬质塑胶壳体,第五贴片14为柔性贴片。
本实施例中的相机外壳通过软塑胶和硬质塑胶拼接组成,相机外壳主体部分的第一壳体11为硬质塑胶壳体,便于散热;第五贴片14为柔性贴片,便于操控按键,结构实用性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壳体11周侧还设置有第五凹槽 111镶嵌第五贴片14,进一步提升相机外壳结构稳定性。
对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壳体11结构进行详细阐述:第五贴片14对应按键通孔位置设置有第五凸部141;贴片对应按键孔位置设置有第五凸部141,便于使用者操控,提升了相机外壳结构的实用性。
进一步的,第五贴片14为长条结构,且长条结构的第五贴片14环绕第一壳体11周边设置,第五贴片14将按键孔周边进行密封,相较于传统的按键从壳体内部延伸出按键孔的结构,提升了相机壳体结构的密封性,有效避免相机外壳从按键孔位置渗水现象,结构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壳体顶端还设置有第五凸起112,第五贴片14上设置有第五通孔142,第五凸起112与第五通孔142插接,提升了第五贴片14与第一壳体11连接结构的稳定性。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五凸起112对应相机本体的声孔位置。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壳体11内部对应按键通孔位置设置有第五定位块113,第五定位块113支撑对应的按键电路板,提升相机外壳使用过程中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壳体11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相机外壳还包括第二面板组件13;第一壳体11一侧设置有第五凸条114,第二面板组件13对应第一壳体11一侧设置有第五定位槽131,第五凸条114与第五定位槽131卡接。
本实施例中的相机外壳为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面板组件13卡接,便于拆装,结构实用性强。进一步的,第五凸条114上设置有第五曲线部,第五定位槽131结构与第五凸条114位置对应,提升了第二面板组件13与第一壳体11 连接结构的稳定性。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壳体11对应两组镜头组件的位置设置有散热空间151,便于散热,结构实用性刚好。
第一壳体11一端设置有电源出口11a,第一壳体11外侧设置有盖板组件 12,盖板组件12与相机外壳活动连接,盖板组件12封闭电源开口。且相机外壳一侧对应电源装置一端还设置有充电端口161。相机侧边设置有电源出口 11a,便于拆装电源,设置有充电端口161满足直冲需求,结构实用性好。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壳体11底端还设置有第五定位孔162,第五定位孔162 用于连接对应的支撑架;第一壳体11周侧还设置有引线孔163,引线孔163用于穿插线圈,便于携带。
相机外壳通过软塑胶和硬质塑胶拼接组成,相机外壳主体部分的第一壳体为硬质塑胶壳体,便于散热;第五贴片为柔性贴片,便于操控按键,结构实用性强。进一步的,第一壳体周侧还设置有第五凹槽镶嵌第五贴片,进一步提升相机外壳结构稳定性。
结合图14-图16,本实用新型中的相机本体中电源装置4中的电池可拆卸。第一壳体1内设置有电源仓,第一壳体1一端对应电源仓的位置设置有电源开口11a。盖板组件12设置在第一壳体1一端,盖板组件12与第一壳体1活动连接,盖板组件12封闭电源开口11a。第一壳体1内部设置有电源仓,盖板组件12与第一壳体1活动连接,使得电源电池可拆卸,提升了立体相机的便携性。
对本实施例中的盖板组件12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侧壁顶端设置有第三转轴121,第一壳体1侧壁还设置有第三卡槽11b;盖板组件12顶端与第三转轴121转动连接,盖板组底端设置有第三卡块1233a,第三卡块1233a与第三卡槽11b卡扣连接;盖板组件12与第一壳体1转动连接,便于使用,避免盖板组件12与第一壳体1掉落。
本实施例中,第三卡槽11b设置在第一壳体1底端,盖板组件12包括第三转动板122以及第三卡板123;第三转动板122顶端与第三转轴121转动连接;第三卡板123与第三转动板122连接,第三卡板123延伸出第三转动板122底端,第三卡块1233a设置在第三卡板123底端一侧。其中,第三转动板122沿长边反向设置有第三滑槽1221,第三滑槽1221长边所在直线与第三转轴121 长边所在直线垂直,第三卡板123与第三滑槽1221滑动连接。第三卡板123 与第三转动板122滑动连接,便于第三卡块1233a的快速拆分,结构实用性强。
本实施例中,第三卡板123包括第三滑动部1231、第三固定部1233以及第三连接部1232;第三滑动部1231设置在第三卡板123一端,第三滑动部1231 与第三滑槽1221滑动连接;第三固定部1233设置在第三卡板123另一端,第三固定部1233位于第一壳体1底端,第三卡块1233a设置在第三固定部1233 顶端;第三连接部1232连接第三滑动部1231以及第三固定部1233。
其中,第三滑动部1231靠近第三固定部1233一端设置有第三限位凸部 1231a,第三限位凸部1231a与第三转动板122底面接触,从而限定第三卡板 123的位置;第三限位凸部1231a对第三卡板123的位置进行限定,从而提升卡板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第三滑动部1231靠近第三固定部1233一端外侧设置有第三按压凸起1231b,第三按压凸起1231b便于使用者操作第三卡板123,便于将第三卡块1233a与第三卡槽11b分离,进一步提升结构的实用性。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三连接部1232为圆弧结构,且第三连接部1232与第一壳体1侧边贴合,第三连接部1232便于按压第三卡块1233a与第三卡槽 11b卡接,结构设计精简,实用性强。
本实施例中,第三滑动部1231上设置有第三定位槽1321c。第三转动板122 内设置有第三凸起1222,第三凸起1222与第三滑槽1221内壁连接,第三凸起 1222位于第三定位槽1321c内,第三凸起1222限定第三卡板123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中,第三定位槽1321c远离第三卡块1233a一端设置有第三挡条,盖板组件12还包括第三弹性件126;第三弹性件126设置在第三档条1321d 以及第三凸起1222之间,第三弹性件126挤压第三档条1321d,提升第三卡板 123与第一壳体1结构卡接的稳定性。进一步的,第三档条1321d靠近第三滑槽1221一侧设置有第三限位槽1321e,第三弹性件126一端收容在第三限位槽 1321e内,提升第三弹性件126使用过程中结构的稳定性。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弹性件126采用的第三弹簧,可以用弹性片或者其他弹性材料。
本实施例中,盖板组件12还包括第三安装板124以及第三橡胶垫板125;第三橡胶垫板125设置在第三转动板122靠近电源仓一侧,第三橡胶垫板125 通过第三安装板124与第三转动板122连接,第三橡胶垫板125避免电源摩擦损耗,且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橡胶垫板125对电源开口11a进行封闭,有良好的防水防尘作用。
进一步的,第三滑槽1221两侧相对设置有第三定位块1223,第三定位块 1223位于第三安装板124以及第三卡板123之间,第三定位块1223限定第三卡板123的位置,避免第三安装板124挤压第三卡板123,结构实用性强。
进一步的,第三滑动部1231两侧相对设置有第三加强块1321f,两组第三加强块1321f与两组第三定位块1223位置对应,第三定位块1223限定第三加强块1321f的位置;进一步提升第三滑槽1221与第三卡板123滑动的稳定性。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壳体1外侧设置有第三收容槽11c,第三收容槽 11c收容盖板组件12,整体结构稳定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在相机需要充电时,使用者拉动盖板组件12中的第三卡板123,第三卡板 123与第三转动板122相对滑动,第三卡板123远离第三转动板122,第三卡板 123上的第三卡块1233a与第一壳体1上的第三卡槽11b分离。其次,转动盖板组件12,盖板组件12整体绕第三转轴121转动,盖板组件12与第一壳体1 相对远离,从而漏出电源开口11a。此时可将电源仓内的电池拆卸,更换新的备用电池。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电源开口11a一侧还设置有充电端口,充电端口可连接数据线直接对相机本体进行充电,结构实用性强。
在相机充电结束后,将盖板组件12进行复位,此时第三弹性件126弹性挤压第三卡板123与第三转动板122紧密接触,提升了第三卡块1233a与第三第三卡槽11b卡接的稳定性。第一壳体内部设置有电源仓,盖板组件与第一壳体活动连接,使得电源电池可拆卸,提升了立体相机的便携性。进一步的,盖板组件底端设置有第三卡块,第三卡块与第三卡槽卡扣连接;盖板组件与第一壳体转动连接,便于使用,避免盖板组件与第一壳体掉落。盖板组件通过第三卡板与第三转动板滑动连接,便于第三卡块的快速拆分,结构实用性强。
结合图7、图17-图20,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取景器8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对本实施例中的取景器外壳6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施例中,顶盖组件63底端设置有第七定位柱631,第二壳体61内壁顶端设置有第七定位孔613,第七定位柱631与第七定位孔613插接,提升顶盖组件63与第七定位柱631连接的稳定性,提升取景器外壳6结构的紧凑性。
本实施例中的顶盖组件63底端还设置有第七卡扣632,第一壳体内壁顶端对应第七卡扣632位置设置有第七卡槽,第七卡扣632一侧与第七卡槽卡接。便于顶盖组件63的装配,提升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装配效率。
透镜装置7包括安装镜片的第三支架71,第三支架71上对应第七卡扣632 位置设置有第七定位槽71a,第七卡扣632另一侧收容在第七定位槽71a内,提升了取景器8结构的紧凑性,且第七卡扣632另一侧收容在第七定位槽71a 内,进一步对透镜装置7进行定位,提升透镜装置7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中,第三支架71顶端设置有第三连接筒71b,控制面板组件62 一侧对应第三连接柱位置设置有第七连接件,第三连接筒71b与第七连接件通过第七紧固件连接;结构设计紧凑,通过第七连接件将第三支架71以及面板组件进行装配。
进一步的,顶盖组件63底端还设置有第七凸条633,第七凸条633与第三开口612插接;第七凸条633对应第三连接筒71b位置设置有第七凹槽634,第三连接筒71b外壁与第七凹槽634卡接。进一步提升取景器8结构的紧凑性。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支架71底端设置有第四连接筒,控制面板组件 62以及第二壳体61内对应第四连接筒位置设置有第七安装孔,第七紧固件将第二壳体61、第三支架71以及控制面板组件62依次贯穿固定,进一步提升取景器8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架71侧壁设置有第七限位块71c,第七限位块71c与第一壳体内壁抵接,提升透镜装置7设置在取景器外壳6内结构的稳定性。
控制面板组件62两端相对设置有第二定位凸部6214,第二壳体61两端相对设置有第二限位凹槽,两组第二定位凸部6214与两组第二限位凹槽一一对应,第二定位凸部6214与第二限位凹槽插接,提升第二壳体61以及控制面板组件62结构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第二定位凸部6214连接有第一卡扣组件6464,第一卡扣组件 6464与对应的相机本体卡扣连接;结构紧凑,第二定位凸起不仅限定第二壳体 61以及控制面板组件62连接的稳定性,而且设置有第一卡扣组件6464便于取景器8与相机本体连接,结构实用性强。
结合图7和图19,对本实施例中的控制面板组件62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控制面板组件62还包括第一安装框621、第二安装框622以及第一透光板 623;第一安装框621一侧设置有第一收容槽6212,第一收容槽6212用于收容第一磁性件821;第二安装框622与第一安装框621连接,第二安装框622封闭第一收容槽6212;第一透光板623夹持固定在第一安装框621以及第二安装框622之间。本实施例中的控制面板组件62结构精简,通过第一安装框621 以及第二安装框622的相对拼装,便于对第一磁性件821进行装配。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框621上也设置有第二磁铁822的收容槽,第二磁铁822也装配在第一安琥赃款以及第二安装框622之间。
进一步的,第二安装框622对应第一收容槽6212位置设置有第二收容槽 6221,第一收容槽6212与第二收容槽6221拼接,从而收容第一磁性件821。通过第一磁性件821将第一安装框621以及第二安装框622的拼装进行对位,第一磁性件821限定第一安装框621以及第二安装宽的拼接位置,提升结构的紧凑性以及稳定性。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磁性件821以及两个相对第二磁铁822之间形成三角分布的结构,进一步地提升控制面板组件62连接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框621靠近第二安装框622一侧设置有第二定位槽 6213,第一透光板623收容在第二定位槽6213内,提升透光板装配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中取景器8还包括第二壳体61,第二壳体61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控制面板组件与第二壳体61连接,控制面板组件62封闭第二壳体61;第二壳体61与控制面板组件62装配,形成取景器8壳体。
其中,第一安装框621一侧设置有第二定位凸部6214,第二壳体61设置有第二限位凹槽611,第二定位凸部6214与第二限位凹槽611插接。控制面板组件62与第二壳体61卡接装配,结构实用性强,便于生产。
进一步的,第一安装框621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卡扣柱6215,第二壳体61 内壁设置有第二卡扣槽612,第二卡扣柱6215与第二卡扣槽612卡接,提升了控制面板组件62与第二壳体61连接的稳定性。此外,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卡扣组件64与第一卡槽51卡扣连接。相机本体5与取景器8卡扣连接,进一步提升立体相机整体结构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结合图18、图21、图22和图23,对本实施例中的透镜装置7进行详细阐述:透镜装置7设置在对应的显示装置以及用户之间,透镜装置7包括第三支架71、左透镜组件72以及右透镜组件73;其中,左透镜组件72设置在第三支架71一端,左透镜组件72包括左物镜721、左目镜722以及左反射模块,左物镜721设置在第三支架71内部靠近显示装置一侧,左目镜722设置在第三支架71顶端,左反射模块位于左物镜721以及左目镜722之间。
右透镜组件73设置在第三支架71另一端,左透镜组件72与右透镜组件 73相对设置,右透镜组件73包括右物镜731、右目镜732以及右反射模块,右物镜731设置在第三支架71内部靠近显示装置一侧,右目镜732设置在第三支架71顶端,右反射模块位于右物镜731组件以及右物镜731组件之间。
其中,左显示图像9a从左物镜721进入,通过左反射模块反射到左目镜 722后,左目镜722输出左眼图像8a;右显示图像9b从右物镜731进入,通过右反射模块反射到右目镜732后,右目镜732输出右眼图像8b,便于用户对左眼图像8a以及右眼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三维图像8c。
本实用新型的取景器用透镜装置通过相对设置在第三支架两端的左透镜组件以及右透镜组件分别生成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左透镜组件中左物镜设置在第三支架靠近显示装置一侧,左物镜设置在第三支架顶端,左反射模块位于左物镜组件以及左物镜组件之间。右透镜组件中的右物镜设置在第三支架靠近显示装置一侧,右物镜设置在第三支架顶端,右反射模块位于右物镜组件以及右物镜组件之间。透镜装置整体结构布局紧凑,生产成本低、结构占用空间小,且图像显示性能优良。
对本实施例中的透镜装置7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施例中,左反射模块将左显示图像9a旋转90°得到左眼图像8a。以左反射模块将左显示图像9a旋转方向为第一方向,右反射模块将右显示图像 9b沿第一方向反方向旋转90°得到右眼图像8b。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本实施例中的左显示图像9a与右显示图像9b呈中心对称分布。本实施例中的左反射模块将左显示图像9a沿左显示图像9a中心逆时针旋转90°得到左眼图像8a;右反射模块将右显示图像9b沿右显示图像9b中心顺时针旋转90°得到右眼图像8b。
本实用新型中的左显示图像9a以及右显示图像9b显示区域等大,其宽高比例均为x:y。左眼图像8a以及右眼图像8b的显示区域等大,其宽高比例均为y:x。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左显示图像9a以及右显示图像9b显示区域宽高比例为2:3,显示装置9的可视平面尺寸比例为宽高比例为4:3。本实施例中的左眼图像8a以及右眼图像8b的宽高均比例为3:2,取景器8的显示的可视平面将左眼图像8a以及右眼图像8b叠加,最后用户获得的三维图像8c的宽高比例在3:2左右,提升了镜片装置7的视觉效果,对图像进行放大,提升了结构的实用性,进一步便于使用者对三维图像进行观看。
进一步的,左透镜组件将左显示图像旋转90°,右透镜组件将右显示图像反向地旋转90°,并且通过与物镜、目镜以及对应的反射模组将显示图像方向显示方向对齐,能够得到高性能的立体像。
对本实施例中的左透镜组件72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左物镜721所在平面与左目镜722平面相互垂直;左反射模块包括:第一左反射镜723竖直设置在左物镜721靠近右物镜731一侧,第一左反射镜723 所在平面与左物镜721所在平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预设夹角,第一左反射镜723 所在平面与左目镜722坐在平面垂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预设夹角优选为45°。
第二左反射镜724设置在左物镜721远离右物镜731一侧,第二左反射镜 724所在平面与左物镜721所在平面垂直,第二左反射镜724所在平面与第一左反射平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预设夹角,第二左反射镜724与左物镜721所在平面之间设置有第三预设夹角。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预设夹角以及第三预夹角均为 45°。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两个反射镜片,将显示装置9的光线两侧反射出去,使得取景器8顶端的用户可以接收到左眼图像,此结构中两个反射镜片的倾斜,摆设节省空间,提升了结构的紧凑性。
本实施例中,左物镜721的光轴与第一左反射镜723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 90°;第一左反射镜723的光轴与第二左反射镜724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90°;第二左反射镜724与左目镜722光轴之间的夹角为90°。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一左反射镜723以及第二左反射镜724相对靠近一端均设置有第一切口部 725。第一切口部725避免两个反射镜片之间的干扰,且进一步提升透镜组件结构的紧凑性,节省结构占用空间,提升结构实用性。
对本实施例中的右透镜组件73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右物镜731所在平面与右目镜732平面相互垂直;右反射模块包括第一右反射镜733,竖直设置在右物镜731靠近右目镜732一侧,第一右反射镜733 所在平面与右目镜732所在平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预设夹角,第一右反射镜733 所在平面与右目镜732所在平面垂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预设夹角优选为45°。第二右反射镜734设置在右物镜731远离左物镜721一侧,第二右反射镜734 所在平面与右物镜731所在平面垂直,第二右反射镜734所在平面与第一右反射镜734所在平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预设夹角,第二右反射镜734与右物镜731所在平面之间设置有第三预设夹角。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预设夹角以及第三预夹角均为45°。
本实用新型设置反射模块有两个反射镜片,将显示装置9的光线两次反射出去,使得用户从取景器8顶端的可以接收到左眼图像,此结构中两个反射镜片的倾斜,摆设节省空间,提升了结构的紧凑性。本实用新型中的反射模组采用两个反射镜进行图像转换,进一步降低了透镜装置的生产成本。
本实施例中,右物镜731的光轴与第一右反射镜733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 90°;第一右反射镜733的光轴与第二右反射镜734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90°,如图6中的A所示;第二右反射镜734与右目镜732光轴之间的夹角为90°,如图6中的B所示。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左透镜组件72组件以及右透镜组件13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左反射模块与右反射模块之间设置有避让凹槽。避让凹槽与为了避开使用者的鼻子设置,提升了透镜组件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实用性。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避让凹陷为第一左反射镜723与第一右反射镜733之间夹角;第一左反射镜723与第一右反射镜733之间的夹角为90°。
对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支架71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架71包括左支架711以及右支架712,左支架711与左透镜组件72连接,右支架712与右透镜组件73连接,左支架711与右支架 712拼接,结构设计精简,便于装配。本实施例中的左支架711以及右支架712 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如下以左支架711为例,对其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施例中,左支架711一侧设置有左目镜收容槽7111,左物镜721收容在左目镜收容槽7111内,左支架711一侧通过紧固件连接有第三限位框7113,第三限位框7113限定左目镜的位置。左目镜收容槽7111提升左物镜721与第三支架71连接的定稳定。且左支架711与第三限位框7113连接,从而将左物镜721进行限位固定,结构便于装配,实用性强。
进一步的,左支架711一侧还设置有第三定位柱7112,第三限位框7113 侧壁设置有第三定位孔7114,第三定位柱7112与第三定位孔7114插接。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左支架711上还设置有第一目镜限位槽7115,左目镜 722收容在第一目镜限位槽7115内,提升透镜装置7结构的紧凑性。
本实施例中的透镜装置7包括相对设置的左透镜组件72以及右透镜组件 73,第三支架71包括相对设置的左支架711以及右支架712;左支架711与左透镜组件72连接,右支架712与右透镜组件73连接,左支架711与右支架712 拼接。
进一步的,第二壳体61另一侧设置有面部避让凹槽71d,避让凹槽对应设置在左透镜组件72以及右透镜组件73之间,结构设计新颖,设置由于人体面部结构避位的面部避让槽,不仅提升了使用取景器8的舒适感,而且进一步精简了取景器8结构,减少了设备的占用空间,结构更为紧凑。
综上,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3D立体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机本体,所述相机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以及第二侧;以及
取景器,与所述相机本体第二侧连接,所述取景器顶端设置有第二出景面;
其中,所述相机本体包括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所述相机本体包括第一显示状态以及第二显示状态,当所述相机本体处于第一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上显示第一平面图像,当所述相机本体处于第二显示状态,所述显示装置显示相对分布的左显示图像以及右显示图像,所述取景器另一侧设置有面部避让凹槽,所述面部避让槽对应设置在左透镜组件以及右透镜组件之间;
所述取景器包括透镜装置,所述透镜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左透镜组件以及右透镜组件,所述左显示图像从左透镜组件输出后得到左眼图像,所述右显示图像从右透镜组件输出后得到右眼图像,以便用户观看所述左眼图像以及所述右眼图像得到三维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立体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机本体与所述取景器可拆卸连接,
所述相机本体两端相对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取景器两端相对设置有第一卡扣组件,所述第一卡扣组件与所述第一卡槽卡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立体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机本体包括:
相机外壳;
拍摄装置,设置在所述相机外壳内部一侧,所述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相机外壳内部另一侧,所述拍摄装置与所述显示装置连接,所述拍摄装装置将拍摄信息发送到所述显示装置;以及
电源装置,设置在所述拍摄装置以及与所述显示装置之间,所述电源装置与所述显示装置以及所述拍摄装置连接;
其中,所述拍摄装置与所述电源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一散热片,所述拍摄装置与所述相机外壳之间设置有第二散热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3D立体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机本体还包括:霍尔开关,所述霍尔开关设置在所述相机本体第二侧,与所述显示装置连接,所述霍尔开关控制所述相机本体从第一显示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显示状态,将所述第一平面图像转化成所述左显示图像以及右显示图像;
所述取景器还包括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设置在所述取景器靠近所述相机本体一侧,所述第一磁性件驱动所述霍尔开关的开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3D立体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电池,所述相机外壳内设置有电源仓,所述电源仓用于放置电池,所述相机外壳一端对应所述电源仓的位置设置有电源开口;以及
盖板组件,设置在所述相机外壳一端,所述盖板组件与所述相机外壳活动连接,所述盖板组件封闭所述电源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3D立体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机外壳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上周侧设置有按键通孔;以及
第五贴片,与所述第一壳体周侧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周侧设置有第五凹槽,所述按键通孔位置位于所述第五凹槽内,且所述第五贴片嵌入所述第五凹槽内,所述第一壳体为硬质塑胶壳体,所述第五贴片为柔性贴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立体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景器还包括:
取景器外壳,所述透镜装置设置在所述取景器外壳内,所述取景器外壳靠近显示装置一侧设置有第二入景面,所述取景器外壳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透镜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二壳体对应所述第二入景面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壳体顶端对应所述第二出景面位置设置有第三开口;
控制面板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一侧,所述控制面板组件与所述取景器外壳连接,所述第一面板组件用于封闭所述第二开口;以及
顶盖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顶端,所述顶盖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顶端卡扣连接,所述顶盖组件封闭所述第三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立体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透镜组件包括所述左透镜组件包括第三支架、左物镜、左物镜以及左反射模块,所述左物镜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靠近显示装置一侧,所述左物镜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顶端,所述左反射模块位于所述左物镜组件以及左物镜组件之间;
所述右透镜组件包括右物镜、右物镜以及右反射模块,所述右物镜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靠近显示装置一侧,所述右物镜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顶端,所述右反射模块位于所述右物镜组件以及右物镜组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3D立体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反射模块将所述左显示图像旋转90°得到所述左眼图像,
以所述左反射模块将所述左显示图像旋转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右反射模块将所述右显示图像沿所述第一方向反方向旋转90°得到所述右眼图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3D立体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反射模块包括:
第一左反射镜,竖直设置在左物镜靠近右物镜一侧;以及
第二左反射镜,设置在左物镜远离右物镜一侧,所述第二左反射镜所在平面与左物镜所在平面垂直,
所述左物镜的光轴与所述第一左反射镜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90°;所述第一左反射镜的光轴与所述第二左反射镜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90°;所述第二左反射镜与所述左物镜光轴之间的夹角为90°。
CN202220243932.9U 2022-01-28 2022-01-28 一种3d立体相机 Active CN2172831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43932.9U CN217283179U (zh) 2022-01-28 2022-01-28 一种3d立体相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43932.9U CN217283179U (zh) 2022-01-28 2022-01-28 一种3d立体相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83179U true CN217283179U (zh) 2022-08-23

Family

ID=82904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43932.9U Active CN217283179U (zh) 2022-01-28 2022-01-28 一种3d立体相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831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13649A (zh) * 2022-01-28 2022-05-17 深圳看到科技有限公司 3d立体相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13649A (zh) * 2022-01-28 2022-05-17 深圳看到科技有限公司 3d立体相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29011B1 (en) Electronic imaging device
EP1975678A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ereoscopic displaying apparatu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hase shift plate, and the phase shift plate thereby
CN217283179U (zh) 一种3d立体相机
CN108540704A (zh) 摄像头模组、摄像头组件与电子装置
US5315334A (en) Liquid crystal finder/projector for video camera
CN208461918U (zh) 摄像头模组、摄像头组件与电子装置
US20030063380A1 (en) Binocular telescope with photographing function
US4437126A (en) Electronic cinema camera
CN114513649A (zh) 3d立体相机
US4510529A (en) Electronic cinema camera
CN217283178U (zh) 3d立体相机的驱动结构
CN211930725U (zh) 一种高效切换拍摄视角的移动端镜头变相取景外设
CN209842265U (zh) 一种高倍率变焦穿戴设备
ES2312072T3 (es) Visor optico de una camara.
CN217879923U (zh) 结构紧凑的取景器
US4089593A (en) Portable viewer
US4685787A (en) Camera
CN217333073U (zh) 取景器用透镜装置
JP4110876B2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CN215494387U (zh) 摄像眼镜
CN217360509U (zh) 3d立体相机的连接结构
CN214474240U (zh) 一种智能眼镜
JPH04345150A (ja) ファインダ装置
CN216748395U (zh) 立体相机用相机外壳
CN218383444U (zh) 一种棱镜马达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