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75780U - 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75780U
CN217275780U CN202220479534.7U CN202220479534U CN217275780U CN 217275780 U CN217275780 U CN 217275780U CN 202220479534 U CN202220479534 U CN 202220479534U CN 217275780 U CN217275780 U CN 2172757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ipeline
waste heat
box
box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7953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建良
施利春
徐红春
赵南京
俞连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zhou Huaikan South C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zhou Huaikan South C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zhou Huaikan South C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zhou Huaikan South C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7953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757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757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757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10Efficient use of energy, e.g. using compressed air or pressurized fluid as energy carrier
    • Y02P80/15On-site combined power, heat or cool generation or distribution, e.g.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CHP] supply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包括支架,支架上设置有第一箱体,一个所述第二箱体顶部通过第二管道和纯水箱相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二箱体顶部通过第三管道和锅炉相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二箱体的侧顶部和分叉管道的一个进水口相连接,所述分叉管道的出水口和板式换热器相连接。该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第一循环水路可以实现对水泥蒸气热量的回收和纯水冷凝回收的循环利用,第二循环水路可以将水蒸气冷凝水和纯水输送进水塔中保存,以便后续作为冷却水使用,且第一循环水路或第二循环水路均可以实现闭合连通,同时第一循环水路或第二循环水路增大了换热面积,提高了余热回收率。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利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余热发电是指利用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余热发电不仅节能,还有利于环境保护,余热发电的重要设备是余热锅炉,它利用废气、废液等工质中的热或可燃质作热源,生产蒸汽用于发电,由于工质温度不高,故锅炉体积大,耗用金属多,用于发电的余热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以及高压流体余压等七种,在水泥发电余热回收系统中,凝汽器的使用非常普遍,凝汽器中具有冷却管,排入凝汽器的蒸汽通过在冷却管内循环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后形成为凝结水,之后凝结水会被回收并在系统中继续使用。
现有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通常是单一循环水路,余热利用率有待提高,且冷却水的流动性不高,导致吸热不充分,所以需要对现有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通常是单一循环水路,余热利用率有待提高,且冷却水的流动性不高,导致吸热不充分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包括支架,支架上设置有第一箱体,且第一箱体顶部中间位置处通过进气管连接有锅炉,所述第一箱体上贯穿设置有冷却管,所述第一箱体两侧均设置有第二箱体,一个所述第二箱体顶部通过第二管道和纯水箱相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二箱体顶部通过第三管道和锅炉相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二箱体的侧顶部和分叉管道的一个进水口相连接,所述分叉管道的出水口和板式换热器相连接,所述板式换热器通过第四管道和水塔相连接,且水塔内设置有第三水泵,同时第三水泵通过第五管道和纯水箱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箱体内设置空腔,且空腔内设置有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所述第一水泵通过第一管道和锅炉相连接,所述第二水泵和分叉管道的另一个进水口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可以分将水蒸气冷凝水输送进锅炉、板式换热器内,方便进行第一循环水路和第二循环水路的循环闭合。
优选的,所述第二箱体内侧壁设置有搅拌机构,且搅拌机构通过马达带动扇叶旋转而组成,同时扇叶呈“S”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增大纯水的流动性,使得纯水进入冷却管后可以更加充分地吸收热量。
优选的,所述第二箱体和第一箱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第二箱体和第一箱体之间的密封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箱体上贯穿设置有若干条冷却管,且冷却管为不锈钢材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冷却管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分叉管道、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靠近第二箱体的部分均设置有一个节流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控制液体的流量,且可以根据第一循环水路或第二循环水路的需要打开对应的节流阀。
优选的,所述第一水泵、第一管道和第三管道构成第一循环水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蒸气热量的回收和纯水冷凝回收利用。
优选的,所述第二水泵、分叉管道、板式换热器、第四管道、水塔、第三水泵和第五管道构成第二循环水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将水蒸气冷凝水和纯水输送进水塔中保存,方便将纯水重新作为冷却水使用,降低纯水的损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
(1)该装置设置有两条循环水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第一循环水路或第二循环水路,第一循环水路可以实现对水泥蒸气热量的回收和纯水冷凝回收的循环利用,第二循环水路可以将水蒸气冷凝水和纯水输送进水塔中保存,以便后续作为冷却水使用,且第一循环水路或第二循环水路均可以实现闭合连通,同时第一循环水路或第二循环水路增大了换热面积,提高了余热回收率;
(2)设置有搅拌机构,可以增大纯水的流动性,使得纯水在作为冷却水进行吸热时,可以吸热更加均匀充分,提高蒸气的冷却效果,且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为可拆卸结构,方便后续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箱体、冷却管、空腔、第一水泵、第一管道、第二水泵、分叉管道、第二箱体和搅拌机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搅拌机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2、第一箱体,3、进气管,4、锅炉,5、冷却管,6、空腔,7、第一水泵,8、第一管道,9、第二水泵,10、分叉管道,11、第二箱体,12、搅拌机构,13、第二管道,14、纯水箱,15、第三管道,16、板式换热器,17、第四管道,18、水塔,19、第三水泵,20、第五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根据图1所示,支架1上设置有第一箱体2,且第一箱体2顶部中间位置处通过进气管3连接有锅炉4,锅炉4内的蒸气可以通过进气管3进入第一箱体2。
根据图2所示,第一箱体2两侧均设置有第二箱体11,第二箱体11和第一箱体2之间设置有密封圈,第二箱体11和第一箱体2之间可以进行拆卸,方便对冷却管5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可以通过密封圈保证第二箱体11和第一箱体2之间的气密性。
根据图1、图2和图3所示,一个第二箱体11顶部通过第二管道13和纯水箱14相连接,另一个第二箱体11顶部通过第三管道15和锅炉4相连接,纯水箱14内的纯水通过第二管道13可以进入第二箱体11内,第二箱体11内侧壁设置有搅拌机构12,且搅拌机构12通过马达带动扇叶旋转而组成,同时扇叶呈“S”型,当纯水进入其中一个第二箱体11内后,在马达的带动下,扇叶将会搅动纯水,使得纯水在旋转搅动的情况下进入冷却管5内,第一箱体2上贯穿设置有若干条冷却管5,且冷却管5为不锈钢材质,冷却管5内流动的冷却水将会对其外侧经过的蒸气进行降温,蒸气预冷将会成为水蒸气冷凝水并落入空腔6内,同时吸热后的冷却水将流向另一个第二箱体11内。
根据图1所示,分叉管道10、第二管道13和第三管道15靠近第二箱体11的部分均设置有一个节流阀,第三管道15和分叉管道10上的节流阀分别对应第一循环水路和第二循环水路,第二管道13上的节流阀可以控制冷却水的流量,本装置采用DSC系统控制冷却水流量等一系列参数。
根据图1和图2所示,第一箱体2内设置空腔6,且空腔6内设置有第一水泵7和第二水泵9,第一水泵7通过第一管道8和锅炉4相连接,当蒸气在不使用的情况下,开启第一循环水路,即启动第一水泵7和第三管道15所对应的节流阀,第一水泵7将水蒸气冷凝水通过第一管道8输送进锅炉4内,第三管道15将吸热后的冷却水通过第三管道15输送进锅炉4内。
根据图1和图2所示,第二水泵9和分叉管道10的另一个进水口相连接,另一个第二箱体11的侧顶部和分叉管道10的一个进水口相连接,分叉管道10的出水口和板式换热器16相连接,板式换热器16通过第四管道17和水塔18相连接,且水塔18内设置有第三水泵19,同时第三水泵19通过第五管道20和纯水箱14相连接,当蒸气在使用的情况下,开启第二循环水路,即启动第二水泵9和分叉管道10所对应的节流阀,第二水泵9将水蒸气冷凝水通过分叉管道10输送进板式换热器16内,分叉管道10也将吸热后的冷却水通过分叉管道10输送进板式换热器16内,随后在板式换热器16的作用下,水蒸气冷凝水和冷却水一同降温至常温,最后通过第四管道17输送进水塔18内进行存储,可以启动第三水泵19,第三水泵19将存储水运送进纯水箱14内,以备后续作为冷却水使用。
使用时,蒸气在不使用的情况下,使用第一循环水路,打开第一水泵7和第三管道15所对应的节流阀,蒸气进入第一箱体2内,同时纯水箱14内的纯水进入冷却管5内进行吸热,吸热后的冷却水输送进锅炉4内,且蒸气预冷变成水蒸气冷凝水,通过第一水泵7也输送进锅炉4内;蒸气在使用的情况下,使用第二循环水路,启动第二水泵9和分叉管道10所对应的节流阀,蒸气进入第一箱体2内,同时纯水箱14内的纯水进入冷却管5内进行吸热,吸热后的冷却水和水蒸气冷凝水同时通过分叉管道10输送进板式换热器16内,当冷却水和水蒸气冷凝水降温后将会输送进水塔18内进行存储。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包括支架(1),其特征在于:
支架(1)上设置有第一箱体(2),且第一箱体(2)顶部中间位置处通过进气管(3)连接有锅炉(4),所述第一箱体(2)上贯穿设置有冷却管(5);
所述第一箱体(2)两侧均设置有第二箱体(11),一个所述第二箱体(11)顶部通过第二管道(13)和纯水箱(14)相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二箱体(11)顶部通过第三管道(15)和锅炉(4)相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二箱体(11)的侧顶部和分叉管道(10)的一个进水口相连接,所述分叉管道(10)的出水口和板式换热器(16)相连接,所述板式换热器(16)通过第四管道(17)和水塔(18)相连接,且水塔(18)内设置有第三水泵(19),同时第三水泵(19)通过第五管道(20)和纯水箱(14)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体(2)内设置空腔(6),且空腔(6)内设置有第一水泵(7)和第二水泵(9),所述第一水泵(7)通过第一管道(8)和锅炉(4)相连接,所述第二水泵(9)和分叉管道(10)的另一个进水口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箱体(11)内侧壁设置有搅拌机构(12),且搅拌机构(12)通过马达带动扇叶旋转而组成,同时扇叶呈“S”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箱体(11)和第一箱体(2)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体(2)上贯穿设置有若干条冷却管(5),且冷却管(5)为不锈钢材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叉管道(10)、第二管道(13)和第三管道(15)靠近第二箱体(11)的部分均设置有一个节流阀。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泵(7)、第一管道(8)和第三管道(15)构成第一循环水路。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泵(9)、分叉管道(10)、板式换热器(16)、第四管道(17)、水塔(18)、第三水泵(19)和第五管道(20)构成第二循环水路。
CN202220479534.7U 2022-03-06 2022-03-06 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 Active CN2172757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79534.7U CN217275780U (zh) 2022-03-06 2022-03-06 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79534.7U CN217275780U (zh) 2022-03-06 2022-03-06 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75780U true CN217275780U (zh) 2022-08-23

Family

ID=82860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79534.7U Active CN217275780U (zh) 2022-03-06 2022-03-06 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757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57972B2 (en) Solar-biomass complementary thermal energy supply system
CN107098422B (zh) 一种船舶余热淡化系统及淡化方法
CN110455006B (zh) 一种冶金制氧厂余热回收与能源梯级利用耦合系统
CN109945681B (zh) 一种直接接触复合式换热系统
CN105600855A (zh) 一种利用化学反应形成真空室的海水淡化系统
CN217275780U (zh) 一种具有双循环水路冷凝器的水泥余热利用装置
CN206071788U (zh) 一种冷却塔回水发电装置
JP3241267U (ja) クーラー用熱交換装置
CN210663442U (zh) 一种废水直进式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
CN208872144U (zh) 一种即热式循环式换热器
CN209246209U (zh) 蒸压釜排汽冷凝热回收系统
CN207729834U (zh) 一种环保工业热水供应装置
CN203949522U (zh) 一种内循环水冷式蒸汽冷凝装置
CN206310577U (zh) 冶炼厂低温余热回收系统
CN204555767U (zh) 一种均匀散热的废热回收装置
CN206037560U (zh) 一种闭式循环水冷却装置
CN214502163U (zh) 一种循环节能冷热交换器
CN220871510U (zh) 一种燃气发电余热高效利用装置
CN202813848U (zh)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导热油回收系统
CN205482473U (zh) 余热回收装置
CN218155602U (zh) 一种电厂汽机疏水热量回收装置
CN218095422U (zh) 一种节能液氮气化系统
CN109339879A (zh) 一种低温热源的氢能利用系统
CN220564348U (zh) 一种热废水节能系统
CN218467679U (zh) 一种用于聚酯装置的orc余热发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