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64327U - U型单梁 - Google Patents

U型单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64327U
CN217264327U CN202123285022.1U CN202123285022U CN217264327U CN 217264327 U CN217264327 U CN 217264327U CN 202123285022 U CN202123285022 U CN 202123285022U CN 217264327 U CN217264327 U CN 2172643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m body
carrier block
wall
connecting beam
monosp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8502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浩奇
邱雪芳
黄以建
徐涛
张学东
陆胜强
郭佳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Xiecheng Crane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Xiecheng Crane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Xiecheng Crane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Xiecheng Crane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8502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643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643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643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U型单梁,包括连接梁体,连接梁体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梁体,连接梁体和支撑梁体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承载块,第一承载块的一侧与支撑梁体固定连接,连接梁体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两个开槽,第一承载块的外壁与开槽的内腔滑动卡接,第一承载块和连接梁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定位杆,两个支撑梁体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承载块。本实用新型利用连接梁体、两个支撑梁体和两个连接组件的配合使用,两个支撑梁体通过两个连接组件可以形成一个U型桥梁,从而提高其承载能力,且拉动把柄,使第一定位杆与第一承载块分离,就可以向上移动连接梁体,进而对其进行拆卸,从而提高其实用性能。

Description

U型单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单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U型单梁。
背景技术
单梁桥式起重机是横架于车间、仓库和料场上空进行物料吊运的起重设备,由于它的两端坐落在高大的水泥柱或者金属支架上,形状似桥,单梁桥式起重机的桥架沿铺设在两侧高架上的轨道纵向运行,可以充分利用桥架下面的空间吊运物料,不受地面设备的阻碍,它是使用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起重机械。
为了提高单梁桥起重机的承载能力,通常将单梁桥设计成U形状,且U形状的单桥梁通常由一个水平直线形状的梁体和两个具有一定倾斜角度支撑梁体焊接而成,从而在对其维护安装拆卸时,就只能对整个U型单桥梁进行拆卸,从而降低其实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U型单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U型单梁,包括连接梁体,所述连接梁体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梁体,所述连接梁体和支撑梁体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承载块,所述第一承载块的一侧与支撑梁体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梁体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两个开槽,所述第一承载块的外壁与开槽的内腔滑动卡接,所述第一承载块和连接梁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定位杆,两个所述支撑梁体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承载块,所述第二承载块的顶部与连接梁体的底部相贴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承载块的另一侧开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杆外壁的一端与第一定位槽的内腔滑动套接。
优选的,所述开槽内壁的一侧开设有承载槽,所述第一定位杆外壁的另一端与承载槽的内腔滑动套接,所述承载槽的内腔滑动套接有弹簧,所述弹簧位于第一定位杆的一端。
优选的,所述连接梁体两侧的两边侧均开设有滑孔,所述滑孔的内腔与承载槽的内腔和开槽的内腔均相互连通,所述滑孔的内腔滑动套接有把柄。
优选的,所述把柄的一端与第一定位杆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把柄的外壁固定穿插套接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的一侧与连接梁体相贴合。
优选的,所述第二承载块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杆,所述连接梁体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两个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杆的外壁与第二定位槽的内腔滑动卡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梁体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顶部一侧的两边侧均等距设置有多个固定螺栓,所述定位板通过固定螺栓与连接梁体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板底部的一侧与支撑梁体顶部的一侧相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
(1)本实用新型利用连接梁体、两个支撑梁体和两个连接组件的配合使用,两个支撑梁体通过两个连接组件可以形成一个U型桥梁,从而提高其承载能力,且拉动把柄,使第一定位杆与第一承载块分离,就可以向上移动连接梁体,进而对其进行拆卸,从而提高其实用性能;
(2)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承载块、第二承载块和定位板的配合使用,第一承载块与第一定位杆配合可以增强连接梁体与支撑梁体之间竖直方向上的稳定性,第二承载块和第二定位杆可以增强连接梁体与支撑梁体之间水平方向上的稳定性,且定位板可以再次对连接梁体与支撑梁体进行位置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梁体侧面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梁体部分底面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U型单梁作进一步的说明。
包括连接梁体1,连接梁体1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梁体2,连接梁体1和支撑梁体2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3。
连接组件3包括两个第一承载块31,第一承载块31的一侧与支撑梁体2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连接梁体1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两个开槽32,第一承载块31的外壁与开槽32的内腔滑动卡接,第一承载块31和连接梁体1之间设置有第一定位杆33,两个支撑梁体2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承载块34,第二承载块34的顶部与连接梁体1的底部相贴合,第二承载块34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杆37,第二定位杆37和第二承载块34可以增强支撑梁体2对连接梁体1支撑的稳定性,连接梁体1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两个第二定位槽,第二定位杆37的外壁与第二定位槽的内腔滑动卡接。
第一承载块31的另一侧开设有第一定位槽,第一定位杆33和第一承载块31可以增强支撑梁体2对连接梁体1支撑的稳定性,第一定位杆33外壁的一端与第一定位槽的内腔滑动套接,开槽32内壁的一侧开设有承载槽,第一定位杆33外壁的另一端与承载槽的内腔滑动套接,承载槽的内腔滑动套接有弹簧38,弹簧38位于第一定位杆33的一端。
连接梁体1两侧的两边侧均开设有滑孔39,滑孔39的内腔与承载槽的内腔和开槽32的内腔均相互连通,滑孔39的内腔滑动套接有把柄310,把柄310的一端与第一定位杆33的外壁固定连接,把柄310的外壁固定穿插套接有密封板311,密封板311可以对滑孔39进行密封,避免灰尘垃圾进入其中,且把柄310还可以对第一定位杆33进行位置限定,进而增强第一定位杆33对第一承载块31与连接梁体1连接的稳定性,密封板311的一侧与连接梁体1相贴合。
连接梁体1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定位板35,定位板35的一侧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从而定位板35一侧的底部与支撑梁体2顶部倾斜的面接触,进而增强连接梁体1与支撑梁体2连接的稳定性,定位板35顶部一侧的两边侧均等距设置有多个固定螺栓36,定位板35通过固定螺栓36与连接梁体1固定连接,定位板35底部的一侧与支撑梁体2顶部的一侧相贴合。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当对连接梁体1和两个支撑梁体2进行组装时,首先拉动四个把柄310带动第一定位杆33滑动,从而使第一定位杆33在承载槽中滑动挤压弹簧38,直至第一定位杆33隐层与承载槽中,然后将连接梁体1坐落在两个支撑梁体2之间,使支撑梁体2一侧的第一承载块31与连接梁体1的底部开槽32滑动套接,并且使第二承载块34顶部的第二定位杆37与连接梁体1底部的第二定位槽滑动套接,此时定位板35底部的一侧与支撑梁体2顶部的斜面相贴合,然后松开把柄310,在弹簧38的作用下,第一定位杆33弹出与第一承载块31一侧的第一定位槽滑动卡接处,从而对其位置限定,即完成对连接梁体1和两个支撑梁体2的安装。
当对连接梁体1和两个支撑梁体2拆卸时,只需拉动把柄310,使把柄310带动第一定位杆33与第一承载块31分离,之后向上抬起连接梁体1,就可以使连接梁体1与两个支撑梁体2分离,进而完成对其拆卸。
如无特殊说明,本实用新型中,若有术语“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描述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附图,并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实用新型中,若有术语“设置”、“相连”及“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U型单梁,包括连接梁体(1),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梁体(1)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梁体(2),所述连接梁体(1)和支撑梁体(2)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3);
所述连接组件(3)包括两个第一承载块(31),所述第一承载块(31)的一侧与支撑梁体(2)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梁体(1)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两个开槽(32),所述第一承载块(31)的外壁与开槽(32)的内腔滑动卡接,所述第一承载块(31)和连接梁体(1)之间设置有第一定位杆(33),两个所述支撑梁体(2)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承载块(34),所述第二承载块(34)的顶部与连接梁体(1)的底部相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型单梁,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承载块(31)的另一侧开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杆(33)外壁的一端与第一定位槽的内腔滑动套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型单梁,其特征是:所述开槽(32)内壁的一侧开设有承载槽,所述第一定位杆(33)外壁的另一端与承载槽的内腔滑动套接,所述承载槽的内腔滑动套接有弹簧(38),所述弹簧(38)位于第一定位杆(33)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型单梁,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梁体(1)两侧的两边侧均开设有滑孔(39),所述滑孔(39)的内腔与承载槽的内腔和开槽(32)的内腔均相互连通,所述滑孔(39)的内腔滑动套接有把柄(3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U型单梁,其特征是:所述把柄(310)的一端与第一定位杆(33)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把柄(310)的外壁固定穿插套接有密封板(311),所述密封板(311)的一侧与连接梁体(1)相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型单梁,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承载块(34)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杆(37),所述连接梁体(1)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两个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杆(37)的外壁与第二定位槽的内腔滑动卡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型单梁,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梁体(1)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定位板(35),所述定位板(35)顶部一侧的两边侧均等距设置有多个固定螺栓(36),所述定位板(35)通过固定螺栓(36)与连接梁体(1)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板(35)底部的一侧与支撑梁体(2)顶部的一侧相贴合。
CN202123285022.1U 2021-12-24 2021-12-24 U型单梁 Active CN2172643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85022.1U CN217264327U (zh) 2021-12-24 2021-12-24 U型单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85022.1U CN217264327U (zh) 2021-12-24 2021-12-24 U型单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64327U true CN217264327U (zh) 2022-08-23

Family

ID=82888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85022.1U Active CN217264327U (zh) 2021-12-24 2021-12-24 U型单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643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264327U (zh) U型单梁
CN202299044U (zh) 一种单元式石材幕墙
CN110306668A (zh) 用于墙柱连接的装配式钢木结构
CN206844941U (zh) 组合拼接门框
CN214877165U (zh) 一种燃气pe管材立体库集装箱形式框架
CN206448290U (zh) 一种土木工程用组装式挡土墙
CN209410928U (zh) 一种挂片易组装并能自锁的横梁式货架
CN210508296U (zh) 一种用于房屋建筑工程的固定支架
CN212002592U (zh) 一种预制式5g通信基站
CN217680744U (zh) 一种建筑结构设计楼面梁加固结构
CN219033776U (zh) 一种方便拆装的钢管束构件
CN205444051U (zh) 一种新型交通护栏
CN214005973U (zh) 一种组装方便的房屋框架
CN213605140U (zh) 一种快接式带层板落地柜
CN220924707U (zh) 一种机芯安装结构
CN220978342U (zh) 一种车间用耐腐蚀耐磨损的钢结构件
CN215563318U (zh) 一种钢结构梁柱
CN212534179U (zh) 一种多层单桩基础
CN217623646U (zh) 一种工装车
CN215829632U (zh) 一种便于运输的钢结构支撑架
CN220365513U (zh) 钻探头拆装方便的勘测钻探装置
CN211278373U (zh) 一种可拆卸工位器具
CN220266906U (zh) 一种组装式纯钢结构墙体
CN221193481U (zh) 一种拼接式桩基工程用支撑防护装置
CN219240531U (zh) 一种市政施工打桩装置辅助支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