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35820U - 一种吊顶式空气处理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吊顶式空气处理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35820U
CN217235820U CN202220271697.6U CN202220271697U CN217235820U CN 217235820 U CN217235820 U CN 217235820U CN 202220271697 U CN202220271697 U CN 202220271697U CN 217235820 U CN217235820 U CN 2172358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duct
ceiling
hand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7169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春江
赵雷
杨文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7169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358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358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358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吊顶式空气处理机,包括:壳体,其内形成风道;换热器,其形成在所述壳体的所述风道内;风机,其形成在所述壳体的所述风道内;送风口,其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第一室内回风口,其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用于引入经过所述换热器后从所述送风口送出的室内回风;第一新风口,其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用于至少引入直接从所述送风口送出的室外新风。应用本实用新型,能解决现有吊顶式空气处理机存在的送风阻力大、换热效率低及不易扩展送风功能等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吊顶式空气处理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吊顶式空气处理机。
背景技术
吊顶式空气处理机能够节省空间,被人们逐渐采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舒适性要求的提升,吊顶式空气处理机不仅具有制冷、制热功能,还具有空气过滤功能,能够将室外新鲜空气过滤净化后引入室内,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公开号为CN111076297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吊顶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在壳体一侧并列设有新风口和回风口,与该侧相对的另一侧设有送风口,在壳体内依次设有离心风机、换热器、过滤网组件,换热器自过滤网组件的上端向送风口方向向下倾斜。而且,换热器的上端与过滤网组件的上端平齐,换热器的下端设在送风口下方,如此设置,使得从新风口进入的室外新风以及从回风口进入的室内污风全面的经过换热器。采用该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新风口进入的室外新风和回风口进入的室内风必须经过换热器后才能从送风口送出,一方面,增大了送风阻力,另一方面,在换热器工作时,室外新风经过换热器进行换热,降低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且无法实现室外新风直接引入室内,限制了空气处理机功能的扩展实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顶式空气处理机,解决现有吊顶式空气处理机存在的送风阻力大、换热效率低及不易扩展送风功能等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吊顶式空气处理机,包括:
壳体,其内形成风道;
换热器,其形成在所述壳体的所述风道内;
风机,其形成在所述壳体的所述风道内;
送风口,其形成在所述壳体上;
第一室内回风口,其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用于引入经过所述换热器后从所述送风口送出的室内回风;
第一新风口,其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用于至少引入直接从所述送风口送出的室外新风。
在其中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室内回风口与所述第一新风口分别形成在所述壳体相邻的两个侧面上,所述送风口与所述第一室内回风口分别形成在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个侧面上。
在其中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倾斜形成在所述壳体的所述风道内,在所述第一室内回风口与所述换热器之间形成第一分割风道,在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一新风口及所述送风口之间形成第二分割风道;所述第一室内回风口引入的室内回风经所述第一分割风道、所述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分割风道后从所述送风口送出;所述第一新风口引入的室外新风经所述第二分割风道后从所述送风口送出。
在其中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吊顶式空气处理机还包括:
第一过滤网,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室内回风口上;
第二过滤网,其形成在所述第一新风口上。
在其中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吊顶式空气处理机还包括:
第一风管,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室内回风口连接;
第一风门,其形成在所述第一风管内,用于打开/关闭所述第一风管。
在其中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吊顶式空气处理机还包括:
第二风管,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新风口连接;
电子式空气净化器,其形成在所述第二风管内。
在其中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吊顶式空气处理机还包括:
第三风管,其一端与所述第二风管的另一端连接;
第三风门,其形成在所述第三风管内,用于打开/关闭所述第三风管;
第四风管,其一端与所述第二风管的所述另一端连接;
第四风门,其形成在所述第四风管内,用于打开/关闭所述第四风管。
在其中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吊顶式空气处理机还包括:
第二新风口,其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用于引入经过所述换热器后从所述送风口送出的室外新风。
在其中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吊顶式空气处理机还包括:
第三过滤网,其形成在所述第二新风口上。
在其中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吊顶式空气处理机还包括:
第五风管,其一端与所述第二新风口连接;
第五风门,其形成在所述第五风管内,用于打开/关闭所述第五风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吊顶式空气处理机,在壳体上形成第一新风口、送风口及第一室内回风口,在壳体的风道内形成换热器,通过配置第一新风口与换热器及送风口的位置,使得第一新风口引入的室外新风不经过换热器而直接从送风口送出;一方面,由于室外新风不经过换热器,送风风道短,送风阻力小,送风效率高;另一方面,在换热器工作时,室外新风不经过换热器,不会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避免了对换热能量的消耗,保证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再者,室外新风还能够与经换热器热交换后的气流混合而从送风口送出,可以实现两部分不同温度、不同湿度的气流的混合,提升送风舒适性,从而实现吊顶式空气处理机的混合送风功能的扩展。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吊顶式空气处理机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吊顶式空气处理机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吊顶式空气处理机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吊顶式空气处理机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各图中,附图标记及其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100、吊顶式空气处理机;
11、壳体;111、第一室内回风口;112、送风口;113、第一新风口;12、换热器;13、风机;141、第一分割风道;142、第二分割风道;15、吊装孔;16、第二过滤网;
200、吊顶式空气处理机;
21、壳体;211、第一室内回风口;212、送风口;213、第一新风口;22、换热器;23、风机;241、第一分割风道;242、第二分割风道;25、第一风管;251、第一风门;26、第二风管;261、电子式空气净化器;27、第三风管;271、第三风门;
300、吊顶式空气处理机;
31、壳体;311、第一室内回风口;312、送风口;313、第一新风口;314、第二新风口;32、换热器;33、风机;341、第一分割风道;342、第二分割风道;35、第一风管;351、第一风门;36、第二风管;361、电子式空气净化器;37、第三风管;371、第三风门;38、第四风管;381、第四风门;39、第五风管;391、第五风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 “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1和图2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吊顶式空气处理机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该实施例的吊顶式空气处理机100包括有壳体11,在壳体11顶部的四个角部分别形成有一个吊装孔15,通过四个角部的四个吊装孔15,能够将吊顶式空气处理机100平稳、方便地吊顶安装。
在壳体11上开设有三个开口,分别为第一室内回风口111、送风口112和第一新风口113。在第一室内回风口111上设置有第一过滤网(图中未示出),在第一新风口113上设置有第二过滤网16。第一室内回风口111用来引入室内回风至壳体11内,且利用第一过滤网对引入的室内回风进行过滤;第一新风口113用来引入室外新风至壳体11内,且利用第二过滤网16对室外新风进行过滤;送风口112用于将壳体11内的气流送出至壳体11外。其中,第一室内回风口111开设在壳体11的后侧面上,送风口112开设在壳体11的前侧面上,而第一新风口113开设在壳体11的顶部侧面上。通过将第一室内回风口111和送风口112分别开设在壳体11相对的两个侧面上,能够增加第一室内回风口111与送风口112之间的送风风道的长度以及送风的顺畅性,提高送风效率和热交换效率。通过将第一室内回风口111和第一新风口113开设在壳体11相邻的两个侧面上,便于布设换热器12,从而利用第一新风口113实现所要实现的功能,并达到相应的技术效果。
壳体11内形成有风道,在风道内设置有换热器12和风机13。其中,换热器12靠近第一室内回风口111,风机13靠近送风口112。而且,换热器12倾斜设置,并将壳体11内的风道分割为两个分割风道,分别为:在第一室内回风口111与换热器12之间形成第一分割风道141,在换热器12、第一新风口113和送风口112之间形成第二分割风道142。从第一室内回风口111引入的室内回风经第一分割风道141、换热器12及第二分割风道142后,从送风口112送出;而第一新风口113引入的室外新风经第二分割风道142后从送风口112送出(见图1中箭头方向所示的气流流向)。由此,第一新风口113引入的室外新风并不经过换热器12,因此,室外新风送风风道短,送风阻力小,送风效率高。在换热器12工作时,室内回风与换热器12换热,室外新风不经过换热器12,不会与换热器12进行热交换,避免消耗换热器12的换热能量,保证了室内回风与换热器12进行换热的换热效率。而且,室外新风不经过换热器12,其温度、湿度等与经过换热器12后的室内回风不同,两部分温度、湿度不同的气流在第二分割风道142内混合,实现吊顶式空气处理机100的混合送风功能的扩展;而混合后的气流从送风口送出,能够实现送风的凉而不冷或热而不躁,提高送风舒适性。而且,通过将第一室内回风口111和第一新风口113开设在壳体11相邻的两个侧面上,便于将换热器12倾斜放置,既能满足第一室内回风口111的室内回风经过换热器12、第一新风口113的室外新风不经过换热器12的目的,还能够增加室内回风与换热器12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吊顶式空气处理机100还包括有进水管、出水管、接水盘、冷凝水排出管等结构,这些结构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作具体图示及阐述。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吊顶式空气处理机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该实施例的吊顶式空气处理机200包括有壳体21,在壳体21上形成有吊装结构,用于吊顶安装该吊顶式空气处理机200。吊装结构具体可为如图2实施例所示的位于壳体21顶部的四个角部的吊装孔。
在壳体21上开设有三个开口,分别为第一室内回风口211、送风口212和第一新风口213。在第一室内回风口211上设置有第一过滤网(图中未示出),在第一新风口213上设置有第二过滤网(图中未示出)。第一室内回风口211用来引入室内回风至壳体21内,且利用第一过滤网对引入的室内回风进行过滤;第一新风口213用来引入室外新风至壳体21内,且利用第二过滤网对室外新风进行过滤;送风口212用于将壳体21内的气流送出至壳体21外。其中,第一室内回风口211开设在壳体21的后侧面上,送风口212开设在壳体21的前侧面上,而第一新风口213开设在壳体21的顶部侧面上。通过将第一室内回风口211和送风口212分别开设在壳体21相对的两个侧面上,能够增加第一室内回风口211与送风口212之间的送风风道的长度以及送风的顺畅性,提高送风效率和热交换效率。通过将第一室内回风口211和第一新风口213开设在壳体21相邻的两个侧面上,便于布设换热器22,从而利用第一新风口213实现所要实现的功能,并达到相应的技术效果。
吊顶式空气处理机200还包括有第一风管25,其一端(图3中为右端)与第一室内回风口211连接,另一端(图3中为左端)作为自由端,用来外接管道,便于将室内回风引入至壳体21内。在第一风管25内还设有第一风门251,用于打开/关闭第一风管25,实现对是否引入室内回风的控制。吊顶式空气处理机200还包括有第二风管26和第三风管27,第二风管26一端与第一新风口213连接,另一端与第三风管27的一端连接,第三风管27的另一端为自由端,用来外接管道,便于将室外新风引入至壳体21内。在第二风管26内设置有电子式空气净化器261,用于净化引入的室外新风,净化后的室外新风再经送风口212送出。在第三风管27内设有第三风门271,用于打开/关闭第三风管27,实现对是否引入室外新风的控制。
壳体21内形成有风道,在风道内设置有换热器22和风机23。其中,换热器22靠近第一室内回风口211,风机23靠近送风口212。而且,换热器22倾斜设置,并将壳体21内的风道分割为两个分割风道,分别为:在第一室内回风口211与换热器22之间形成第一分割风道241,在换热器22、第一新风口213和送风口212之间形成第二分割风道242。室内回风经第一风管25和第一室内回风口211引入至壳体21内,然后经第一分割风道241、换热器22及第二分割风道242后,从送风口212送出;室外新风经第三风管27、第二风管26及第一新风口213引入至壳体21内,然后经第二分割风道242后从送风口212送出(见图3中箭头方向所示的气流流向)。由此,第一新风口213引入的室外新风并不经过换热器22,因此,室外新风送风风道短,送风阻力小,送风效率高。在换热器22工作时,室内回风与换热器22换热,室外新风不经过换热器22,不会与换热器22进行热交换,避免消耗换热器22的换热能量,保证了室内回风与换热器22进行换热的换热效率。而且,室外新风不经过换热器22,其温度、湿度等与经过换热器22后的室内回风不同,两部分温度、湿度不同的气流在第二分割风道242内混合,实现吊顶式空气处理机200的混合送风功能的扩展;而混合后的气流从送风口送出,能够实现送风的凉而不冷或热而不躁,提高送风舒适性。而且,通过将第一室内回风口211和第一新风口213开设在壳体21相邻的两个侧面上,便于将换热器22倾斜放置,既能满足第一室内回风口211的室内回风经过换热器22、第一新风口213的室外新风不经过换热器22的目的,还能够增加室内回风与换热器22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吊顶式空气处理机200还包括有进水管、出水管、接水盘、冷凝水排出管等结构,这些结构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作具体图示及阐述。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吊顶式空气处理机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的吊顶式空气处理机300包括有壳体31,在壳体31上形成有吊装结构,用于吊顶安装该吊顶式空气处理机300。吊装结构具体可为如图2实施例所示的位于壳体31顶部的四个角部的吊装孔。
在壳体31上开设有四个开口,分别为第一室内回风口311、送风口312、第一新风口313及第二新风口314。在第一室内回风口311上设置有第一过滤网(图中未示出),在第一新风口313上设置有第二过滤网(图中未示出),在第二新风口314上设置有第三过滤网(图中未示出)。第一室内回风口311用来引入室内回风至壳体31内,且利用第一过滤网对引入的室内回风进行过滤;第一新风口313用来引入室外新风以及室内新风至壳体31内,且利用第二过滤网对室外新风和/或室内新风进行过滤;第二新风口314用来引入室外新风至壳体31内,且利用第三过滤网对室外新风进行过滤;送风口312用于将壳体31内的气流送出至壳体31外。其中,第一室内回风口311开设在壳体31的后侧面上,送风口312开设在壳体31的前侧面上,第一新风口313开设在壳体31的顶部侧面上,第二新风口314开设在壳体31的底部侧面上。通过将第一室内回风口311和送风口312分别开设在壳体31相对的两个侧面上,能够增加第一室内回风口311与送风口312之间的送风风道的长度以及送风的顺畅性,提高送风效率和热交换效率。通过将第一室内回风口311和第一新风口313开设在壳体31相邻的两个侧面上,便于布设换热器32,从而利用第一新风口313实现所要实现的功能,并达到相应的技术效果。
吊顶式空气处理机300还包括有第一风管35,其一端(图4中为右端)与第一室内回风口311连接,另一端(图4中为左端)作为自由端,用来外接管道,便于将室内回风引入至壳体31内。在第一风管35内还设有第一风门351,用于打开/关闭第一风管35,实现对是否引入室内回风的控制。吊顶式空气处理机300还包括有第二风管36、第三风管37及第四风管38,第二风管36一端与第一新风口313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三风管37的一端以及第四风管38的一端连接,第三风管37的另一端为自由端,用来外接管道,便于将室外新风引入至壳体21内,而第四风管38的另一端为自由端,用来外接管道,便于将室内新风引入至壳体31内。在第二风管36内设置有电子式空气净化器361,用于净化引入的室外新风及室内新风,净化后的室外新风及室内新风再经送风口312送出。在第三风管37内设有第三风门371,用于打开/关闭第三风管37,实现对是否经第一新风口313引入室外新风的控制。在第四风管38内设有第四风门381,用于打开/关闭第四风管38,实现对是否引入室内新风的控制。在该实施例中,室外新风及室内新风共用第二风管36及电子式空气净化器361,使得整机结构更加紧凑,且实现部分结构的共用,简化结构,提高部件利用率。吊顶式空气处理机300还包括有第五风管39,其一端与第二新风口314连接,另一端作为自由端,用来外接管道,便于将室外新风经第二新风口314引入至壳体31内。在第五风管39内还设有第五风门391,用于打开/关闭第五风管39,实现对是否经第二新风口314引入室外新风的控制。
壳体31内形成有风道,在风道内设置有换热器32和风机33。其中,换热器32靠近第一室内回风口311,风机33靠近送风口312。而且,换热器32倾斜设置,并将壳体31内的风道分割为两个分割风道,分别为:在第一室内回风口311、第二新风口314及换热器32之间形成第一分割风道341,在换热器32、第一新风口313和送风口312之间形成第二分割风道342。室内回风经第一风管35和第一室内回风口311引入至壳体31内,然后经第一分割风道341、换热器32及第二分割风道342后,从送风口312送出;室外新风经第三风管37、第二风管36及第一新风口313引入至壳体31内,然后经第二分割风道342后从送风口312送出;室内新风经第四风管38、第二风管36及第一新风口313引入至壳体31内,然后经第二分割风道342后从送风口312送出;室外新风还可经第五风管39、第二新风口314引入至壳体31内,然后经第一分割风道341、换热器32及第二分割风道342后,从送风口312送出(见图4中箭头方向所示的气流流向)。由此,第一新风口313引入的室外新风和/或室内新风并不经过换热器32,因此,室外新风及室内新风送风风道短,送风阻力小,送风效率高。在换热器32工作时,由第一新风口313引入的室外新风和/或室内新风不经过换热器32,不会与换热器32进行热交换,避免消耗换热器32的换热能量,保证了其他气流与换热器32进行换热的换热效率。此外,室外新风还可以选择由第二新风口314引入,并经过换热器32,与换热器32进行热交换,满足需要对室外新风进行热交换后再送出的需求。
而且,由第一新风口313引入的室外新风和/或室内新风不经过换热器22,其温度、湿度等与经过换热器32换热后的室内回风和/或室外新风不同,两部分温度、湿度不同的气流在第二分割风道342内混合,实现吊顶式空气处理机300的混合送风功能的扩展;而混合后的气流从送风口送出,能够实现送风的凉而不冷或热而不躁,提高送风舒适性。而且,通过将第一室内回风口311和第一新风口313开设在壳体31相邻的两个侧面上,便于将换热器32倾斜放置,既能满足第一室内回风口311的室内回风和/或第二新风口314引入的室外新风经过换热器32、第一新风口313引入的室外新风和/或室内新风不经过换热器32的目的,还能够增加室内回风和/或第二新风口314引入的室外新风与换热器32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吊顶式空气处理机300还包括有进水管、出水管、接水盘、冷凝水排出管等结构,这些结构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作具体图示及阐述。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吊顶式空气处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吊顶式空气处理机包括:
壳体,其内形成风道;
换热器,其形成在所述壳体的所述风道内;
风机,其形成在所述壳体的所述风道内;
送风口,其形成在所述壳体上;
第一室内回风口,其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用于引入经过所述换热器后从所述送风口送出的室内回风;
第一新风口,其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用于至少引入直接从所述送风口送出的室外新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式空气处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内回风口与所述第一新风口分别形成在所述壳体相邻的两个侧面上,所述送风口与所述第一室内回风口分别形成在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个侧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顶式空气处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倾斜形成在所述壳体的所述风道内,在所述第一室内回风口与所述换热器之间形成第一分割风道,在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一新风口及所述送风口之间形成第二分割风道;所述第一室内回风口引入的室内回风经所述第一分割风道、所述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分割风道后从所述送风口送出;所述第一新风口引入的室外新风经所述第二分割风道后从所述送风口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式空气处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吊顶式空气处理机还包括:
第一过滤网,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室内回风口上;
第二过滤网,其形成在所述第一新风口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式空气处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吊顶式空气处理机还包括:
第一风管,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室内回风口连接;
第一风门,其形成在所述第一风管内,用于打开/关闭所述第一风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式空气处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吊顶式空气处理机还包括:
第二风管,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新风口连接;
电子式空气净化器,其形成在所述第二风管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吊顶式空气处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吊顶式空气处理机还包括:
第三风管,其一端与所述第二风管的另一端连接;
第三风门,其形成在所述第三风管内,用于打开/关闭所述第三风管;
第四风管,其一端与所述第二风管的所述另一端连接;
第四风门,其形成在所述第四风管内,用于打开/关闭所述第四风管。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吊顶式空气处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吊顶式空气处理机还包括:
第二新风口,其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用于引入经过所述换热器后从所述送风口送出的室外新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吊顶式空气处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吊顶式空气处理机还包括:
第三过滤网,其形成在所述第二新风口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吊顶式空气处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吊顶式空气处理机还包括:
第五风管,其一端与所述第二新风口连接;
第五风门,其形成在所述第五风管内,用于打开/关闭所述第五风管。
CN202220271697.6U 2022-02-10 2022-02-10 一种吊顶式空气处理机 Active CN2172358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71697.6U CN217235820U (zh) 2022-02-10 2022-02-10 一种吊顶式空气处理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71697.6U CN217235820U (zh) 2022-02-10 2022-02-10 一种吊顶式空气处理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35820U true CN217235820U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33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71697.6U Active CN217235820U (zh) 2022-02-10 2022-02-10 一种吊顶式空气处理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358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4176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399413U (zh) 热能回收系统及数据中心
CN20892024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299314U (zh) 新风机
CN113719897A (zh) 多功能空调一体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7235820U (zh) 一种吊顶式空气处理机
CN210601929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406253U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CN214370752U (zh) 多功能的新风机
CN212320023U (zh) 一种纯逆流壁挂式显热交换新风机
CN212339575U (zh) 一种纯逆流显热交换器
CN114353198A (zh) 一种带调温型新风除湿机的除湿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97523A (zh) 一种通风除尘恒温恒湿系统
CN208418983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1678202A (zh)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8025737U (zh) 双向正压送风壁挂式新风机
CN207179923U (zh) 热回收新风设备
CN21301993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514120U (zh) 空调内机、空调器
CN210532540U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
CN212746762U (zh) 多能源除湿加湿一体化高效净化全热交换新风设备
CN217900035U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217785401U (zh) 一种全热交换新风机
WO2023103412A1 (zh) 换气空调
CN217235853U (zh) 空调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