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35808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35808U
CN217235808U CN202220238361.XU CN202220238361U CN217235808U CN 217235808 U CN217235808 U CN 217235808U CN 202220238361 U CN202220238361 U CN 202220238361U CN 217235808 U CN217235808 U CN 2172358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air
fan
indoo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3836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蕾
王永涛
尹晓英
黄满良
蒋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3836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358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358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358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和风道组件。机壳开设有室内进风口和至少一个室内出风口。风道组件设置于机壳内,包括限定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壳体、分别设置于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的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以促使室内进风口周围的空气从室内进风口、分别经由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流向至少一个室内出风口。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在水平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将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吹送的气流分别导向室内出风口,并使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不仅使得风道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减小了风道组件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还分散了风道组件的振动位置,降低了整机噪音。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多个风扇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具有两个风扇的空调室内机,大多在机壳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并将两个风扇及对应的风道结构在机壳内沿竖直方向布置,以独立地分别向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吹送气流。然而,要使每个风扇单独启动均达到理想送风量,需要选择较大尺寸、较大功率的风扇,显著提高了生产成本和整机体积,而且,风道结构之间的固定连接复杂,对连接件的强度和数量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综合考虑,在设计上需要提供一种风道组件结构紧凑且安装方便可靠的空调室内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具有多个风扇的空调室内机,其具有结构紧凑的风道组件。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使得整机结构稳定可靠。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降低生产成本。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开设有室内进风口和至少一个室内出风口;以及
风道组件,设置于所述机壳内,包括:
壳体,限定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和
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内,并促使所述室内进风口周围的空气从所述室内进风口、分别经由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流向所述至少一个室内出风口;其中,
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在水平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扇在水平平面上的投影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风扇的后侧;且
所述第一风扇在竖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风扇的靠近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道出风口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道进风口之间;和
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风扇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并位于所述第一风扇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室内出风口的数量为一个;且
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连通于所述室内出风口的后侧,或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道出风口在竖直平面内的投影位于所述室内出风口内。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
主体,包括用于分隔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分隔板;
前蜗壳,设置于所述分隔板的前侧,并与所述主体共同限定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风道;以及
后蜗壳,设置于所述分隔板的后侧,并与所述主体共同限定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风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道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前蜗壳;且
所述第一风道的风道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后蜗壳,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道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分隔板;其中,
所述后蜗壳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道进风口的靠近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道出风口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后蜗壳设置为与所述主体共同限定所述第一风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一风扇设置于所述后蜗壳与所述主体之间;且
所述主体还包括连通罩壳,所述连通罩壳设置为与所述分隔板结合、并与所述分隔板共同限定所述第一风道的另一部分,所述后蜗壳与所述连通罩壳的远离所述室内出风口的端部对接。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道进风口之间;和
接水盘,设置于所述风道组件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下方;其中,
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道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风扇的上方,所述连通罩壳设置于所述后蜗壳的上方;且
所述主体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置为自所述连通罩壳的底部向后延伸,所述室内换热器固定于所述接水盘与所述安装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前蜗壳包括前盖板和前周向侧板,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分隔板相对设置,所述前周向侧板设置为自所述前盖板的周缘向靠近所述分隔板的方向延伸;
所述后蜗壳包括后盖板和后周向侧板,所述后盖板与所述分隔板相对设置,所述后周向侧板设置为自所述后盖板的周缘向靠近所述分隔板的方向延伸;且
所述主体还包括前肋板和后肋板,用于限定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第一风道,所述前肋板和后肋板分别与所述前周向侧板和所述后周向侧板对应设置并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风道组件设置为可一体式被装配。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将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吹送的气流分别导向室内出风口,并使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不仅使得风道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减小了风道组件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还分散了风道组件的振动位置,降低了整机噪音。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体的分隔板前侧设置前蜗壳形成第二风道,在主体的分隔板后侧设置后蜗壳形成部分第一风道,并将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风道出风口设置于前蜗壳,后蜗壳设置在第二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高度之间,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风道进风口分别设置于后蜗壳和分隔板,结构简单巧妙,可利用主体靠近第二风道进风口的倾斜结构托举第一风扇和后肋板,使得壳体本身具有较高的强度,安装连接方便,并进一步地提高了风道组件的结构紧凑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主体包括与分隔板结合的连通罩壳、以及设置于连通罩壳底部的安装板,并将室内换热器固定在接水盘与安装板之间,加热器设置在室内换热器与第二风扇之间,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紧凑性,而且可使风道组件先与接水盘、加热器和室内换热器装配为一体件后一同与机壳固定连接,提高了整机稳定性,降低了生产成本。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爆炸视图;
图3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2中壳体的示意性爆炸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是图4中壳体的示意性爆炸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100的示意性爆炸视图。参见图1和图2,空调室内机100可包括机壳110、室内换热器120、以及风道组件。
机壳110可开设有室内进风口111和至少一个室内出风口112,以使空气流入机壳110和流出机壳110。在本实用新型中,至少一个为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更多个。
机壳110可包括底座115、设置于底座115上方的后背板113和前面板114。其中,室内进风口111可设置于后背板113,室内出风口112可设置于前面板114。
室内换热器120可设置于室内进风口111室内出风口112之间的气体流路上,以与机壳110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形成冷空气或热空气。
风道组件可包括限定有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32的壳体130、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32内的第一风扇141和第二风扇144。
第一风扇141和第二风扇144可促使室内进风口111周围的空气从室内进风口111,分别经由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32流向至少一个室内出风口112。
第一风扇141和第二风扇144可分别由第一电机142和第二电机145驱动,并分别通过第一安装架143和第二安装架146与壳体130固定连接。
风道组件设置为可一体式地被装配,即壳体130、第一风扇141、第二风扇144等先装配为一体式组件再与其他结构装配,以降低生产成本。
第一风扇141和第二风扇144可为离心风扇,以获得较远的送风距离和较大的风量。
特别地,第一风扇141和第二风扇144在水平平面上的投影可部分重合。即,第一风扇141和第二风扇144中的一个设置于另一个的斜上方,以使得风道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减小风道组件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并分散风道组件的振动位置,降低整机噪音。
第一风扇141在水平平面上的投影可部分位于第二风扇144的后侧。第一风扇141在竖直平面上的投影可位于第二风扇144的靠近第二风道132的风道出风口的一侧,以提高风道组件的结构稳定性。
图3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2中壳体130的示意性爆炸视图。参见图1至图3,壳体130可包括主体133、前蜗壳134和后蜗壳135。
具体地,主体133可包括用于分隔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32的分隔板1331。
前蜗壳134可设置于分隔板1331的前侧,并与主体133共同限定至少部分第二风道132。在在图1至图3所示实施例中,第二风道132完全由主体133和前蜗壳134限定。
后蜗壳135可设置于分隔板1331的后侧,并与主体133共同限定至少部分第一风道131。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蜗壳134可包括前盖板1341和前周向侧板1342。其中,前盖板1341可与分隔板1331相对设置。前周向侧板1342可设置为自前盖板1341的周缘向靠近分隔板1331的方向延伸。
后蜗壳135可包括后盖板1351和后周向侧板1352。其中,后盖板1351可与分隔板1331相对设置。后周向侧板1352可设置为自后盖板1351的周缘向靠近分隔板1331的方向延伸。
主体133还可包括前肋板1332和后肋板1333,用于限定第二风道132和第一风道131。前肋板1332和后肋板1333可分别与前周向侧板1342和后周向侧板1352对应设置并固定连接,以便于风道组件的装配定位。
前肋板1332、后肋板1333、前周向侧板1342、以及后周向侧板1352分别设置有多个连接凸耳。其中,前肋板1332的多个连接凸耳分别设置为与前周向侧板1342的多个连接凸耳贴合并紧固连接,后肋板1333的多个连接凸耳分别设置为与后周向侧板1352的多个连接凸耳贴合并紧固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32的风道出风口可开设于前蜗壳134。
第一风道131的风道进风口可开设于后蜗壳135。第二风道132的风道进风口可开设于分隔板1331。其中,后蜗壳135可设置于第二风道132的风道进风口的靠近第二风道132的风道出风口的一侧,以避免遮挡第二风道132的风道进风口。
后蜗壳135可设置为与主体133共同限定第一风道131的一部分,第一风扇141可设置于后蜗壳135与主体133之间。
主体133还可包括连通罩壳1334。连通罩壳1334可设置为与分隔板1331结合、并与分隔板1331共同限定第一风道131的另一部分,后蜗壳135与连通罩壳1334的远离室内出风口112的端部对接,以便于风道组件的装配。
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二风道132的风道出风口可位于第二风扇144的上方。连通罩壳1334可设置于后蜗壳135的上方,即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32的风道出风口位于第一风扇141和第二风扇144的同一侧。
在一些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室内出风口112的数量为一个,即第一风扇141和第二风扇144吹送的空气均通过室内出风口112流入室内环境。
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32可连通于室内出风口112的后侧。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32中的一个风道的末端导流方向可至少具有竖直方向、并向另一个风道末端靠近的分量,以使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32导流的空气在竖直平面内交汇,仅通过调节第一风扇141和第二风扇144的转速便可实现对室内出风口112的送风方向的整体调节。其中,风道末端的导流方向指由该风道本身限定的最终空气流动方向,即邻近空气交汇前的空气流动方向。
或者,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32的风道出风口在竖直平面内的投影可位于室内出风口112内。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是图4中壳体130的示意性爆炸视图。参见图4和图5,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32的末端的导流方向可均基本为水平方向。
前蜗壳134可开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前蜗壳134的开口。开口内可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导流板1343,以引导空气流动,并将开口分隔为第一风道131的风道出风口和第二风道132的风道出风口。
风道组件还可包括设置于室内出风口112处的横摆叶组151,用于在竖直方向上调节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32中的一个风道导流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该一个风道为末端远离机壳110水平中央平面的风道,以在竖直方向上增大空调室内机100的送风范围。
前面板114或风道组件还可包括设置于室内出风口112处的竖摆叶组152,用于在水平方向上一同调节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32导流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竖摆叶组152可设置于横摆叶组151的前侧。
机壳110内可设置有能够沿竖直方向运动的滑板153,以打开或关闭室内出风口112。
在另一些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室内出风口112的数量为两个,即第一风扇141和第二风扇144吹送的空气分别通过一个室内出风口112流入室内环境。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32的风道出风口可在前蜗壳134上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
室内换热器120可进一步设置于室内进风口111与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32的风道进风口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可包括加热器123和接水盘121。其中,加热器123用于对室内换热器120进行化霜。
加热器123可设置于第二风扇144与室内换热器120之间,并位于第一风扇141的下方,以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结构紧凑性。
接水盘121可设置于风道组件和室内换热器120的下方,用于支撑室内换热器120并承接化霜水。加热器123可与后蜗壳135和接水盘121固定连接。
主体133还可包括安装板1335。安装板1335可设置为自连通罩壳1334的底部向后延伸。室内换热器120可固定于接水盘121与安装板1335之间,以使风道组件先与接水盘121、加热器123和室内换热器120装配为一体件后一同与机壳110固定连接。
室内换热器120的横向两侧可分别设置有一个挡风板122,以使从室内进风口111流入的空气全部流经室内换热器120。
空调室内机100还可包括两个立柱161和两个加强件162。两个立柱161可分别设置于风道组件的横向两侧。两个立柱161可设置为与安装板1335和接水盘121固定连接、并连接机壳110的各个部件,以实现整机装配。
两个加强件162可设置于接水盘121的下方,并设置为与底座115和接水盘121固定连接,以提高整机结构强度。
空调室内机100还可包括控制器170,用于控制第一风扇141和第二风扇144的转速、以及横摆叶组151和竖摆叶组152的摆动角度等。控制器170可设置于接水盘121与底座115之间。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开设有室内进风口和至少一个室内出风口;以及
风道组件,设置于所述机壳内,包括:
壳体,限定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和
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内,并促使所述室内进风口周围的空气从所述室内进风口、分别经由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流向所述至少一个室内出风口;其中,
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在水平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扇在水平平面上的投影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风扇的后侧;且
所述第一风扇在竖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风扇的靠近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道出风口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道进风口之间;和
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风扇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并位于所述第一风扇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出风口的数量为一个;且
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连通于所述室内出风口的后侧,或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道出风口在竖直平面内的投影位于所述室内出风口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主体,包括用于分隔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分隔板;
前蜗壳,设置于所述分隔板的前侧,并与所述主体共同限定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风道;以及
后蜗壳,设置于所述分隔板的后侧,并与所述主体共同限定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风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道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前蜗壳;且
所述第一风道的风道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后蜗壳,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道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分隔板;其中,
所述后蜗壳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道进风口的靠近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道出风口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蜗壳设置为与所述主体共同限定所述第一风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一风扇设置于所述后蜗壳与所述主体之间;且
所述主体还包括连通罩壳,所述连通罩壳设置为与所述分隔板结合、并与所述分隔板共同限定所述第一风道的另一部分,所述后蜗壳与所述连通罩壳的远离所述室内出风口的端部对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道进风口之间;和
接水盘,设置于所述风道组件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下方;其中,
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道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风扇的上方,所述连通罩壳设置于所述后蜗壳的上方;且
所述主体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置为自所述连通罩壳的底部向后延伸,所述室内换热器固定于所述接水盘与所述安装板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蜗壳包括前盖板和前周向侧板,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分隔板相对设置,所述前周向侧板设置为自所述前盖板的周缘向靠近所述分隔板的方向延伸;
所述后蜗壳包括后盖板和后周向侧板,所述后盖板与所述分隔板相对设置,所述后周向侧板设置为自所述后盖板的周缘向靠近所述分隔板的方向延伸;且
所述主体还包括前肋板和后肋板,用于限定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第一风道,所述前肋板和后肋板分别与所述前周向侧板和所述后周向侧板对应设置并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组件设置为可一体式被装配。
CN202220238361.XU 2022-01-28 2022-01-28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72358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8361.XU CN217235808U (zh) 2022-01-28 2022-01-28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8361.XU CN217235808U (zh) 2022-01-28 2022-01-28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35808U true CN217235808U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33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38361.XU Active CN217235808U (zh) 2022-01-28 2022-01-28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358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47594B (zh) 空调柜机、空调器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CN205561014U (zh) 落地空调的室内机及落地空调
CN109579137A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105333504A (zh) 一种空调器
CN108709250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6403134A (zh) 天花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5448024U (zh) 分体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7235808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5222224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1345513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风道组件
CN203090944U (zh) 带内循环系统的环境试验设备
CN210141650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201787673U (zh) 落地式空调机
CN205536174U (zh) 圆形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5143526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231988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46325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688472U (zh) 风管机
CN209944529U (zh) 空调器
CN109539529B (zh) 风道件、风机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CN209639137U (zh) 风管机
CN208059076U (zh) 立式空调器
CN209131039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06222599U (zh) 天花机
CN105423519B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