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27681U - 高安全性助力转向管柱总成 - Google Patents

高安全性助力转向管柱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27681U
CN217227681U CN202220188825.0U CN202220188825U CN217227681U CN 217227681 U CN217227681 U CN 217227681U CN 202220188825 U CN202220188825 U CN 202220188825U CN 217227681 U CN217227681 U CN 2172276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rsion bar
shaft
helping hand
hand axle
assis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8882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开峰
陈梅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tai Vehicle System Ch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tai Vehicle System C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tai Vehicle System Ch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tai Vehicle System C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8882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276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276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276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高安全性助力转向管柱总成,包括扭杆,所述扭杆的一端延伸置于下助力轴的内腔中,另一端延伸置于上助力轴的内腔中,所述上助力轴、下助力轴以及扭杆的中轴线共轴,且所述扭杆的两端设有用以将所述上助力轴和下助力轴与其相对固定的限位组件;所述上助力轴与下助力轴之间设有滑动轴承,以使所述上助力轴可相对下助力轴相对转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设计精巧,凸台延伸置于凹腔Ⅰ和凹腔Ⅱ内且与其过盈配合,即可实现将扭杆牢牢固定在上助力轴和下助力轴的内腔中,防止扭杆在上助力轴和下助力轴内打滑的情况发生,以避免因扭杆打滑导致方向盘自转引发的交通事故发生。

Description

高安全性助力转向管柱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助力转向管柱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高安全性助力转向管柱总成。
背景技术
电动助力转向管柱总成中扭杆与助力轴常见连接方式为两端花键过盈式连接,即扭杆两端为花键,分别过盈压入上助力轴、下助力轴腔体内,此结构主要依靠过盈连接产生的摩擦力及花键压痕防止扭杆在上助力轴、下助力轴腔体内转动。这种结构不但需要精确控制扭杆和助力轴之间的过盈量,而且耐冲击性不好。当车辆受到大的冲击,传递到扭杆的瞬时冲击很大时,可能会使扭杆在助力轴内打滑,进而带动焊接在下助力轴上的转子和焊接在上助力轴上的传感器产生相对滑动位移,导致传感器始终可以检测到一个扭转角度信号,从而对助力电机始终发出需要产生助力的指令,导致电机一直驱动蜗杆,使方向盘自转,引发交通事故,危及驾驶员的生命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高安全性助力转向管柱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高安全性助力转向管柱总成,包括扭杆,所述扭杆的一端延伸置于下助力轴的内腔中,另一端延伸置于上助力轴的内腔中,所述上助力轴、下助力轴以及扭杆的中轴线共轴,且所述扭杆的两端设有用以将所述上助力轴和下助力轴与其相对固定的限位组件;所述上助力轴与下助力轴之间设有滑动轴承,以使所述上助力轴可相对下助力轴相对转动。
优选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固设在所述扭杆两端的凸台,所述上助力轴的内腔中开设有与所述凸台为仿形设计的凹腔Ⅰ,所述凹腔Ⅰ与位于所述扭杆一端的所述凸台过盈配合;所述下助力轴的内腔中开设有与所述凸台为仿形设计的凹腔Ⅱ,所述凹腔Ⅱ与位于所述扭杆另一端的所述凸台过盈配合。
优选的,所述扭杆的直径小于所述下助力轴的内腔和上助力轴的内腔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扭杆的两端均设有两个所述凸台,所述凸台呈对称结构设置在所述扭杆上。
优选的,所述滑动轴承的内圈固设在所述上助力轴上,其外圈固设在所述下助力轴上。
优选的,扭杆与凸台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设计精巧,凸台延伸置于凹腔Ⅰ和凹腔Ⅱ内且与其过盈配合,即可实现将扭杆牢牢固定在上助力轴和下助力轴的内腔中,防止扭杆在上助力轴和下助力轴内打滑的情况发生,以避免因扭杆打滑导致方向盘自转引发的交通事故发生。同时,扭杆与凸台一体成型,操作简单便捷,便于加工,降低成本,具有较广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扭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高安全性助力转向管柱总成,包括扭杆1,所述扭杆1的一端延伸置于下助力轴2的内腔中,另一端延伸置于上助力轴3的内腔中,所述上助力轴3连接于汽车的方向盘。上述中,所述上助力轴3、下助力轴2以及扭杆1的中轴线共轴,且所述上助力轴3与下助力轴2之间设有滑动轴承4,以使所述上助力轴3可相对下助力轴2相对转动。
具体的,所述滑动轴承4的内圈固设在所述上助力轴3上,其外圈固设在所述下助力轴2上。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设计要点在于:所述扭杆1的两端设有用以将所述上助力轴3和下助力轴2与其相对固定的限位组件,所述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固设在所述扭杆1两端的凸台11,所述上助力轴3的内腔中开设有与所述凸台为仿形设计的凹腔Ⅰ31,所述凹腔Ⅰ31与位于所述扭杆1一端的所述凸台11过盈配合;所述下助力轴2的内腔中开设有与所述凸台为仿形设计的凹腔Ⅱ21,所述凹腔Ⅱ21与位于所述扭杆1另一端的所述凸台11过盈配合。所述凸台延伸置于凹腔Ⅰ和凹腔Ⅱ内且与其过盈配合,即可实现将扭杆牢牢固定在上助力轴和下助力轴的内腔中,防止扭杆在上助力轴和下助力轴内打滑的情况发生,以避免因扭杆打滑导致方向盘自转引发的交通事故发生。
所述扭杆1的直径小于所述下助力轴2的内腔和上助力轴3的内腔的直径,以使扭杆1具有形变和复位的空间,避免所述扭杆1在形变过程中与所述下助力轴2和上助力轴3发生干涉,延长使用寿命。另外,扭杆发生形变后,传感器检测到扭转角度变化,通过控制器给电机发出助力指令,电机工作提供助力。转动复位是控制器的其中一项的高级功能。
所述扭杆1的两端均设有两个所述凸台11,所述凸台11呈对称结构设置在所述扭杆1上,当然,所述凸台11亦可为其它数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在此不做过多赘述,另外,上述中所述扭杆1与凸台11一体成型。扭杆与凸台一体成型,操作简单便捷,便于加工,降低成本,具有较广的适用性。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高安全性助力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扭杆(1),所述扭杆(1)的一端延伸置于下助力轴(2)的内腔中,另一端延伸置于上助力轴(3)的内腔中,所述上助力轴(3)、下助力轴(2)以及扭杆(1)的中轴线共轴,且所述扭杆(1)的两端设有用以将所述上助力轴(3)和下助力轴(2)与其相对固定的限位组件;所述上助力轴(3)与下助力轴(2)之间设有滑动轴承(4),以使所述上助力轴(3)可相对下助力轴(2)相对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安全性助力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固设在所述扭杆(1)两端的凸台(11),所述上助力轴(3)的内腔中开设有与所述凸台(11)为仿形设计的凹腔Ⅰ(31),所述凹腔Ⅰ(31)与位于所述扭杆(1)一端的所述凸台(11)过盈配合;所述下助力轴(2)的内腔中开设有与所述凸台(11)为仿形设计的凹腔Ⅱ(21),所述凹腔Ⅱ(21)与位于所述扭杆(1)另一端的所述凸台(11)过盈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安全性助力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杆(1)的直径小于所述下助力轴(2)的内腔和上助力轴(3)的内腔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安全性助力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杆(1)的两端均设有两个所述凸台(11),所述凸台(11)呈对称结构设置在所述扭杆(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安全性助力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轴承(4)的内圈固设在所述上助力轴(3)上,其外圈固设在所述下助力轴(2)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安全性助力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杆(1)与凸台(11)一体成型。
CN202220188825.0U 2022-01-24 2022-01-24 高安全性助力转向管柱总成 Active CN2172276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88825.0U CN217227681U (zh) 2022-01-24 2022-01-24 高安全性助力转向管柱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88825.0U CN217227681U (zh) 2022-01-24 2022-01-24 高安全性助力转向管柱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27681U true CN217227681U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30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88825.0U Active CN217227681U (zh) 2022-01-24 2022-01-24 高安全性助力转向管柱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276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50660A (zh) 一种汽车转向轮的转向节、转向装置及汽车
JPH0725311B2 (ja) 動力舵取装置
US11472471B2 (en) Differential cooperative active steering for a front-axle independent-drive vehicle with electric wheel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217227681U (zh) 高安全性助力转向管柱总成
CN216185447U (zh) 电动助力减速机及其双电机驱动系统
JP2006143186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2407877A (zh) 一种汽车转向轮电动转向传动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12195628U (zh) 用于转向器齿条轴末端的支撑机构和具有其的转向器
CN205554300U (zh)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
CN201472452U (zh) 一种带角度传感器的转向管柱
CN208881899U (zh) 一种汽车转向轮的转向节、转向装置及汽车
CN209795590U (zh) 汽车电控转向器控制块
CN101817363B (zh) 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CN205256425U (zh) 一种汽车转向助力器及汽车
CN219215132U (zh) 一种转向管柱总成、转向系统及车辆
CN215950174U (zh) 一种新型十字轴万向节
CN216269503U (zh) 一种双电机结构的电动助力转向器
CN217892988U (zh) 车桥系统及车辆
CN219668317U (zh) 一种汽车方向盘被动安全防护装置
CN220009885U (zh) 转向助力组件、转向系统以及车辆
CN106275070B (zh) 车轮转向机构及车辆
CN220809543U (zh) 汽车转向机构
CN215553806U (zh)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两轮平衡车
CN216185436U (zh) 减速机构装置及其输出轴
CN212950807U (zh) 助力转向系统的补偿机构、助力转向系统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