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15343U - 充电锁紧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充电锁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15343U
CN217215343U CN202220740431.1U CN202220740431U CN217215343U CN 217215343 U CN217215343 U CN 217215343U CN 202220740431 U CN202220740431 U CN 202220740431U CN 217215343 U CN217215343 U CN 2172153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embedding part
embedding
driving
ar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4043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宝虎
曲海生
韩希君
赵亮
屠凤钊
伯儿波特
刘汉文
李国强
孙魁元
杨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oneng Baorixile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oneng Baorixile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oneng Baorixile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oneng Baorixile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4043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153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153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153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充电锁紧装置,包括:第一驱动件、移动部、固定部和第二驱动件。移动部包括移动座,安装在移动座上的第一弹性件,以及安装在第一弹性件上的第一嵌合部,第一弹性件可向第一嵌合部施加回转的作用力;第一驱动件驱动移动部往复移动;固定部包括固定座,可转动连接在固定座上的第二嵌合部,以及安装在第二嵌合部上的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可向第二嵌合部施加回转的作用力,第二驱动件与第二嵌合部驱动连接。采用本申请的充电锁紧装置,只需借助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两个驱动力,以及在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回转作用力下,实现移动座与固定座相互锁紧/解锁,不需要操作人员操作,可达到无人值守的目的,节约人工成本。

Description

充电锁紧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巡检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电锁紧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机器人被用作恶劣条件下的设备巡检,替代以往的人工巡检,具有节约人力成本,安全性高,可靠性高,效率高的特点。但是,此类机器人需要电力驱动,因此不可避免的需要充电,而同时煤安的相关标准对充电时的安全性有极高的要求,主要是充电过程中要求充电装置绝不能分开,也不能有任何相对移动,否则有可能出现火花,进而造成安全事故。
现有的充电装置的锁紧机构都是手动操作,靠操作人员在充电前拧紧锁紧装置,待充电完成后再手动解锁,因此整个过程需要操作人员参与。但是此领域中巡检机器人投入使用的目的就是替代人工,达到无人值守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充电锁紧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锁紧装置,包括:
第一驱动件;
移动部,所述移动部包括移动座、第一弹性件和第一嵌合部,所述第一弹性件安装在所述移动座上,所述第一嵌合部安装在所述第一弹性件上,所述第一弹性件可向所述第一嵌合部施加回转的作用力;所述移动部连接在第一驱动件上,第一驱动件驱动移动部往复移动;
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座、第二弹性件和第二嵌合部,所述第二嵌合部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第二弹性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嵌合部上,所述第二弹性件可向所述第二嵌合部施加回转的作用力;
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嵌合部驱动连接;
当所述移动座向靠近所述固定座的方向移动,至所述第一嵌合部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共轴水平贴合,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均释放回转的作用力,所述第一嵌合部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共轴转动复位,所述移动座与所述固定座相互锁紧;
当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二弹性件带动所述第二嵌合部转动,所述第二嵌合部带动所述第一嵌合部共轴转动,至所述第一嵌合部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共轴水平贴合,所述移动座与所述固定座相互解锁,所述移动座可向远离所述固定座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嵌合部和第二嵌合部分别在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内复位。
可选的,第一嵌合部包括第一转轴以及设置在第一转轴上的第一搭接端,所述移动座上开有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一搭接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弧形槽内,并能够贴合所述第一弧形槽的内壁往复转动;
所述第二嵌合部包括第二转轴以及设置在第二转轴上的第二搭接端,所述固定座上开有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二搭接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弧形槽内,并能够贴合所述第二弧形槽的内壁往复转动;
所述第一搭接端与所述第二搭接端相互嵌合形成的截面与所述第一弧形槽与所述第二弧形槽配合形成的截面相互匹配。
可选的,所述第一弧形槽和所述第二弧形槽均为半圆形槽,所述第一弧形槽和所述第二弧形槽的半径相同;
所述第一搭接端和所述第二搭接端均为半圆形轴,所述第一搭接端和所述第二搭接端的半径相同。
可选的,所述移动座的侧面上连接有安装架,所述第一弹性件为第一弹性联轴节,所述第一弹性联轴节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联轴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联轴节的弹力作用于所述第一嵌合部上;
和/或所述第二弹性件为第二弹性联轴节,所述第二弹性联轴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联轴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联轴节的弹力作用于所述第二嵌合部上。
可选的,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力大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
可选的,还包括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二驱动件电连接,以控制第二驱动件的开关。
可选的,还包括充电电源和电池;
所述充电电源和电池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电池将电量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接受电量信号,与预设范围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充电电源开关。
可选的,还包括位置编码器;
所述位置编码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位置编码器将所述第一嵌合部和第二嵌合部的共轴位置状态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接受共轴位置状态信息,并控制所述第二驱动件的关闭。
可选的,还包括位置传感器;
所述位置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位置传感器将所述移动座的位置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接受位置信息,并控制所述充电电源的开关。
可选的,所述移动座朝向所述固定座的端面上设置有切面。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锁紧装置,包括:第一驱动件、移动部、固定部和第二驱动件。移动部包括移动座,安装在移动座上的第一弹性件,以及安装在第一弹性件上的第一嵌合部,第一弹性件可向第一嵌合部施加回转的作用力;第一驱动件驱动移动部往复移动;固定部包括固定座,可转动连接在固定座上的第二嵌合部,以及安装在第二嵌合部上的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可向第二嵌合部施加回转的作用力,第二驱动件与第二嵌合部驱动连接;使用时,将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分别安装在移动部和固定部上,只需借助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两个驱动力,其中,第一驱动件驱动移动部带动充电插头向着/背着充电插座上的固定部移动,带动第一嵌合部与第二嵌合部转动,在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回转作用力下,实现移动座与固定座相互锁紧/解锁,进而实现充电头和充电插座的相互锁紧/解锁,不需要操作人员操作,可达到无人值守的目的,节约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锁紧装置的锁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座和固定座未锁紧时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座和固定座未锁紧时初始状态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座和固定座锁紧过程中位置变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座和固定座锁紧过程中位置变化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座和固定座锁紧过程中到达锁紧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座和固定座锁紧过程中到达锁紧位置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共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嵌合部和第二嵌合部共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贴合倾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贴合水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锁紧装置的锁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座和固定座未锁紧时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座和固定座未锁紧时初始状态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座和固定座锁紧过程中位置变化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座和固定座锁紧过程中位置变化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座和固定座锁紧过程中到达锁紧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座和固定座锁紧过程中到达锁紧位置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锁紧装置,包括:
第一驱动件(未示出)。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包括轨道机器人,轨道机器人能够按照预设路径移动。
移动部10,所述移动部10包括移动座11、第一弹性件12和第一嵌合部13,所述第一弹性件12安装在所述移动座11上,所述第一嵌合部13安装在所述第一弹性件12上,所述第一弹性件12可向所述第一嵌合部13施加回转的作用力;所述移动部10连接在轨道机器人上,轨道机器人驱动移动部10往复移动。
固定部20,所述固定部20包括固定座21、第二弹性件22和第二嵌合部23,所述第二嵌合部23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座21上,所述第二弹性件22安装在所述第二嵌合部23上,所述第二弹性件22可向所述第二嵌合部23施加回转的作用力。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嵌合部13与移动座11转动设置,移动座11上安装有充电插头(图中未示出)或充电插座,固定座21上安装有充电插座(图中未示出)或充电插头,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可配合进行充电。
第二驱动件30,所述第二驱动件30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22与所述第二嵌合部23驱动连接。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30可选用电机,第二驱动件30向第二弹性件22提供的驱动力大于第二弹性件22的回转作用力,第二弹性件22的回转作用力大于第一弹性件12的回转作用力。
当所述移动座11向靠近所述固定座21的方向移动,至所述第一嵌合部13与所述第二嵌合部23共轴水平贴合,所述第一弹性件12和所述第二弹性件22均释放回转的作用力,所述第一嵌合部13与所述第二嵌合部23共轴转动复位,所述移动座11与所述固定座21相互锁紧。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嵌合部13具有第一贴合面131,第二嵌合部23具有第二贴合面231,在初始位置时第一贴合面131和第二贴合面231均为倾斜状态,同时第一弹性件12和第二弹性件22处于自然状态。
当轨道机器人带动移动座11朝向靠近固定座21的方向(图2中箭头a的方向)移动时,移动座11逐渐与固定座21贴合靠近,移动座11挤压第二嵌合部23,使第二嵌合部23转动,第二贴合面231由倾斜状态变为水平状态,固定座21挤压第一嵌合部13,使第一贴合面131由倾斜状态变为水平状态,进入图4和图5所示位置状态,此过程中第一嵌合部13的转动带动第一弹性件12转动,第一弹性件12会产生回转作用力,同时该力作用在第一嵌合部13上,第二嵌合部23的转动带动第二弹性件22转动,第二弹性件22会产生回转作用力,同时将该力作用在第二嵌合部23上;当轨道机器人继续带动移动座11朝向靠近固定座21的方向移动时,第一贴合面131和第二贴合面231完全贴合,第一嵌合部13和第二嵌合部23共轴,进入图6和图7所示位置状态;在图6和图7所示位置时,第一嵌合部13只受第一弹性件12的回转力,第二嵌合部23只受第二弹性件22的回转力,第一嵌合部13在第一弹性件12的回转作用力下,第二嵌合部23在第二弹性件22的回转作用力下,同时转动,第一弹性件12和第二弹性件22的回转作用力得到释放,第一贴合面131和第二贴合面231由水平状态(如图11所示)变为倾斜状态(如图10所示),第一嵌合部13部分进入固定座21,第二嵌合部23部分进入移动座11,进入图1所示位置状态,实现移动座11和固定座21的锁紧。此时,充电插座和充电插头相互锁紧。
当所述第二驱动件30驱动所述第二弹性件22带动所述第二嵌合部23转动,所述第二嵌合部23带动所述第一嵌合部13共轴转动,至所述第一嵌合部13与所述第二嵌合部23共轴水平贴合,所述移动座11与所述固定座21相互解锁,所述移动座11可向远离所述固定座21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嵌合部13和第二嵌合部23分别在所述第一弹性件12和所述第二弹性件22内复位。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贴合面131和第二贴合面231贴合,且均为倾斜状态,第一嵌合部13和第二嵌合部23共轴,第一弹性件12和第二弹性件22均处于自然状态。
当第二驱动件30驱动第二弹性件带动第二嵌合部23转动时,第二嵌合部23带动第一嵌合部13一起转动,第一贴合面131和第二贴合面231由倾斜状态转动至水平状态,由图1进入图6和图7所示位置状态;在图6和图7所示位置,移动座11和固定座21解锁,此时,充电插座和充电插头相互解除锁紧。在解锁过程中,第二驱动件30带动第二弹性件22转动,第二弹性件22带动第二嵌合部23转动,第二弹性件22产生回转作用力,同时该力作用在第二嵌合部23上,第一嵌合部13带动第一弹性件12转动,第一弹性件12产生回转作用力,同时该力作用在第一嵌合部13上,第一贴合面131和第二贴合面231转动至水平状态后,轨道机器人带动移动座11朝向远离固定座21的方向移动,移动座11挤压第二嵌合部23,固定座21挤压第一嵌合部13,进入图4和图5所示位置状态;轨道机器人继续带动移动座11朝向远离固定座21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一嵌合部13与固定座21不接触,第二嵌合部23与移动座11不接触时,第一弹性件12和第二弹性件22的回转作用力得到释放,第一嵌合部13和第二嵌合部23转动回到初始状态,第一贴合面131和第二贴合面231由水平状态变为倾斜状态,进入图2和图3所示位置状态。
锁紧和解锁过程,只需借助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30两个驱动力,不需要操作人员操作,可达到无人值守的目的,节约人工成本。
可选的,第一嵌合部13包括第一转轴132以及设置在第一转轴132上的第一搭接端133,所述移动座11上开有第一弧形槽111,所述第一搭接端133设置在所述第一弧形槽111内,并能够贴合所述第一弧形槽111的内壁往复转动。
所述第二嵌合部23包括第二转轴232以及设置在第二转轴232上的第二搭接端233,所述固定座21上开有第二弧形槽211,所述第二搭接端233设置在所述第二弧形槽211内,并能够贴合所述第二弧形槽211的内壁往复转动。
所述第一搭接端133与所述第二搭接端233相互嵌合形成截面与所述第一弧形槽111与所述第二弧形槽211配合形成截面相互匹配,方便第一搭接端133转动进入第二弧形槽211,第二搭接端233转动进入第一弧形槽111,第一弧形槽111与所述第二弧形槽211围合形成圆槽,所述第一搭接端133与所述第二搭接端233围合形成轴体,轴体的外径等于圆槽的内径;实现移动座11和固定座21卡接锁紧,增加移动座11和固定座21锁紧状态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贴合面131位于第一搭接端133上,第二贴合面231位于第二搭接端233上。第一弧形槽111位于移动座11贴合于固定座21的底面上,第一弧形槽111的轴向垂直于移动座11的移动方向,第二弧形槽211位于固定座21贴合于移动座11的顶面上,方便第一搭接端133与第二搭接端233搭接。
如图8所示,可选的,所述第一弧形槽111和所述第二弧形槽211均为半圆形槽,所述第一弧形槽111和所述第二弧形槽211的半径相同,方便移动座11和固定座21配合。
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搭接端133和所述第二搭接端233均为半圆形轴,所述第一搭接端133和所述第二搭接端233的半径相同,方便第一搭接端133和所述第二搭接端233配合搭接。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弧形槽111的半径和第一搭接端133的半径相同,方便第一搭接端133在第一弧形槽111内转动,第二搭接端233在第二弧形槽211内转动,第一搭接端133和第二搭接端233配合卡接。
可选的,所述移动座11的侧面上连接有安装架14,所述第一弹性件12为第一弹性联轴节,所述第一弹性联轴节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架1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联轴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嵌合部1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联轴节的弹力作用于所述第一嵌合部13上。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安装架14包括垂直连接的支撑板141和固定板142,支撑板141与移动座11垂直连接,固定板142与移动座11有一定间距,第一弹性联轴节的一端与固定板142刚性连接,第一弹性联轴节的另一端与第一嵌合部13的端部刚性连接。
移动座11相对设置的两侧面均连接有安装架14,方便支撑固定第一嵌合部13,增加第一嵌合部13转动地稳定性。
和/或所述第二弹性件22为第二弹性联轴节,所述第二弹性联轴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件3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联轴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嵌合部2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联轴节的弹力作用于所述第二嵌合部23上。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30和安装架14分别位于移动座11相对设置的两侧,方便第一嵌合部13和第二嵌合部23转动,以免产生干涉,增加移动座11和固定座21锁紧和解锁过程的顺畅性。
可选的,所述第二弹性件22的弹力大于所述第一弹性件12的弹力,方便第二嵌合部23带动第一嵌合部13转动,增加解锁的顺畅性。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30与第二嵌合部23未直接刚性连接,而是通过第二弹性件22的弹力带动第二嵌合部23转动,第二弹性件22的弹力大于第一弹性件12的弹力,才能使第二嵌合部23带动第一嵌合部13转动。
可选的,所述充电锁紧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二驱动件30电连接,以控制第二驱动件30的开关,实现自动化,进一步简化锁紧和解锁过程中操作人员的参与。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控制器可安装在井上方便操作人员触碰的地方,例如操控室,减少操作人员下井、上井手动控制第二驱动件30的运行,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可选的,充电锁紧装置还包括充电电源和电池,所述充电电源和电池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电池将电量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接受电量信号,与预设范围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充电电源开关,实现自动化,减少操作人员的参与。
可选,充电锁紧装置还包括位置编码器,所述位置编码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位置编码器将所述第一嵌合部13和第二嵌合部23的共轴位置状态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接受共轴位置状态信息,并控制所述第二驱动件30的关闭,增加充电锁紧装置的安全性。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位置编码器设置在第一嵌合部13和第二嵌合部23上,第一嵌合部13和第二嵌合部23共轴后,位置编码器可监测并发送共轴后第一贴合面131和第二贴合面231的位置状态,控制器可为单片机。当第一嵌合部13和第二嵌合部23共轴后,第一贴合面131和第二贴合面231为倾斜状态(如图10所示)时,位置编码器发送指令“1”,当第一贴合面131和第二贴合面231为水平状态(如图11所示)时,位置编码器发送指令“0”,当单片机接收到指令“0”后,单片机控制第二驱动件30停止工作。当位置编码器发送指令为“01”时,表示第一嵌合部13和第二嵌合部23由初始位置(如图2和图3所示)进入到共轴水平位置(如图6和图7所示),并且锁紧(如图4所示)。当位置编码器发送指令“10”时,表示充电完成后,第二驱动件30带动第二嵌合部23转动,由锁紧(如图4所示)进入到共轴水平位置(如图6和图7所示),此时移动座11沿靠近/远离固定座21方向的自由度被恢复,即解锁。
可选的,充电锁紧装置还包括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位置传感器将所述移动座11的位置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接受位置信息,并控制所述充电电源的开关,增加轨道机器人充电的安全性。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位置传感器可监测第一嵌合部13和第二嵌合部23的位置信息,并将位置信息发送至控制器,以判断充电锁紧装置是否锁紧,防止未锁紧时,充电造成安全事故。
可选的,所述移动座11朝向所述固定座21的端面上设置有切面112,对移动座11的移动进行导向。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切面112沿移动座11靠近所述固定座21的方向(图2中箭头a的方向)到所述固定座21的距离逐渐增大。切面112平行于第一贴合面131和第二贴合面231。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思想。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做出的推导和变型也属于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充电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驱动件;
移动部,所述移动部包括移动座、第一弹性件和第一嵌合部,所述第一弹性件安装在所述移动座上,所述第一嵌合部安装在所述第一弹性件上,所述第一弹性件可向所述第一嵌合部施加回转的作用力;所述移动部连接在第一驱动件上,第一驱动件驱动移动部往复移动;
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座、第二弹性件和第二嵌合部,所述第二嵌合部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第二弹性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嵌合部上,所述第二弹性件可向所述第二嵌合部施加回转的作用力;
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嵌合部驱动连接;
当所述移动座向靠近所述固定座的方向移动,至所述第一嵌合部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共轴水平贴合,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均释放回转的作用力,所述第一嵌合部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共轴转动复位,所述移动座与所述固定座相互锁紧;
当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二弹性件带动所述第二嵌合部转动,所述第二嵌合部带动所述第一嵌合部共轴转动,至所述第一嵌合部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共轴水平贴合,所述移动座与所述固定座相互解锁,所述移动座可向远离所述固定座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嵌合部和第二嵌合部分别在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内复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嵌合部包括第一转轴以及设置在第一转轴上的第一搭接端,所述移动座上开有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一搭接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弧形槽内,并能够贴合所述第一弧形槽的内壁往复转动;
所述第二嵌合部包括第二转轴以及设置在第二转轴上的第二搭接端,所述固定座上开有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二搭接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弧形槽内,并能够贴合所述第二弧形槽的内壁往复转动;
所述第一搭接端与所述第二搭接端相互嵌合形成的截面与所述第一弧形槽与所述第二弧形槽配合形成的截面相互匹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槽和所述第二弧形槽均为半圆形槽,所述第一弧形槽和所述第二弧形槽的半径相同;
所述第一搭接端和所述第二搭接端均为半圆形轴,所述第一搭接端和所述第二搭接端的半径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座的侧面上连接有安装架,所述第一弹性件为第一弹性联轴节,所述第一弹性联轴节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联轴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联轴节的弹力作用于所述第一嵌合部上;
和/或所述第二弹性件为第二弹性联轴节,所述第二弹性联轴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联轴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联轴节的弹力作用于所述第二嵌合部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力大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二驱动件电连接,以控制第二驱动件的开关。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电电源和电池;
所述充电电源和电池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电池将电量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接受电量信号,与预设范围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充电电源开关。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置编码器;
所述位置编码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位置编码器将所述第一嵌合部和第二嵌合部的共轴位置状态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接受共轴位置状态信息,并控制所述第二驱动件的关闭。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置传感器;
所述位置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位置传感器将所述移动座的位置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接受位置信息,并控制所述充电电源的开关。
10.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座朝向所述固定座的端面上设置有切面。
CN202220740431.1U 2022-03-31 2022-03-31 充电锁紧装置 Active CN2172153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40431.1U CN217215343U (zh) 2022-03-31 2022-03-31 充电锁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40431.1U CN217215343U (zh) 2022-03-31 2022-03-31 充电锁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15343U true CN217215343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60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40431.1U Active CN217215343U (zh) 2022-03-31 2022-03-31 充电锁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153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86781A (zh) * 2023-10-24 2023-12-26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无人巡检系统及巡检车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86781A (zh) * 2023-10-24 2023-12-26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无人巡检系统及巡检车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73467B (zh) 变电站带电检修作业机器人系统及方法
CN217215343U (zh) 充电锁紧装置
CN111788087A (zh) 用于给电能蓄存器充电的插接系统
CN102407522B (zh) 智能机器人系统及其充电对接方法
CN111099043B (zh) 一种具有导向凸块的载荷适配器
CN108714897A (zh) 变电站带电检修作业机器人绝缘臂位姿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2838658A (zh) 用于矿用巡检机器人的安全充电装置及系统
CN113650521A (zh) 换电装置及换电站
CN113285391A (zh) 一种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装置
CN111196381B (zh) 一种自定位载荷适配器
CN111002164B (zh) 一种变电站触头打磨机构、打磨机器人、系统及方法
CN110329098A (zh) 一种充电桩
CN113725969A (zh) 用于煤矿井下皮带巡检机器人的充电安全屋及无线充电方法
CN109334500A (zh) 用于自动导引运输车的自动充电对接机及自动导引运输车
CN211136318U (zh) 一种具有保护功能的数控机床用工装夹具
CN112736527B (zh) 一种充电连接结构及充电系统
CN111571606B (zh) 一种高压柜操作机器人
CN116896135A (zh) 用于煤矿井下皮带巡检机器人的充电安全屋及无线充电方法
CN210260247U (zh) 一种用于货物分拣的机械手臂
CN110434577A (zh) 一种用于战斗部装配的升降旋转装夹装置
CN115091935A (zh) 一种电池快换装置、电动汽车及快换方法
CN216030837U (zh) 一种机器人换电装置
CN110962674B (zh) 一种agv换电池装置及agv换电池方法
CN209840959U (zh) 堆场物料模型测量装置
CN108436884B (zh) 带电检修机器人的一键还原控制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