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73124U - 液压提升设备及其张拉机构 - Google Patents

液压提升设备及其张拉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73124U
CN217173124U CN202220692634.8U CN202220692634U CN217173124U CN 217173124 U CN217173124 U CN 217173124U CN 202220692634 U CN202220692634 U CN 202220692634U CN 217173124 U CN217173124 U CN 2171731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clamping part
limiting
traction
tension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9263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平
陈杰
金润生
李晓华
米智楠
张伦伟
李伟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ONGLI CONSTRUCTION ROBOT CO Ltd
Tongj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ONGLI CONSTRUCTION ROBOT CO Ltd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ONGLI CONSTRUCTION ROBOT CO Ltd, Tongj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ONGLI CONSTRUCTION ROBO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9263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731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731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731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压提升设备及其张拉机构,所述张拉机构包括驱动装置、夹持装置和限位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移动;所述限位装置与所述第二夹持部连接,以限定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位置;所述第一夹持部沿第一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夹持部夹持所述牵引体;所述第一夹持部沿第二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夹持部释放所述牵引体。本实用新型可通过驱动装置和限位装置的配合,使得被夹持装置夹持的牵引体能够在移动过程中张紧,进而可确保液压提升设备工作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液压提升设备及其张拉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特种设备吊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压提升设备及其张拉机构。
背景技术
在超高、超大和超重结构吊装领域中常采用液压提升器来提升负载。现有的液压提升器常采用计算机控制多点液压提升的工作方式,并且采用钢绞线作为提升负载的索具。
现有技术中,每个液压提升器中设置有多根钢绞线,多根钢绞线在安装时很难保证每根的长度均相同,因此,液压提升器在预加载后常常会出现钢绞线松紧不一且受力不均的情况。当多根钢绞线的松紧程度相差较大时,液压提升器在预加载后可能仅有几根钢绞线处于张紧状态,若此时直接用以提升负载,则可能会使钢绞线受力过载而发生断裂,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负载坠落,从而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为此,在液压提升器提升负载前,每根钢绞线均需要在提升调试阶段进行预张紧,使各钢绞线预张紧后经目测松紧基本均匀后才可提升负载。目前对各钢绞线的张紧一般需要对每根钢绞线分别使用人工手拉葫芦或使用单孔锚及主液压缸伸缸逐根进行张拉两种方式进行预张紧,然而对每根钢绞线分别张紧不但费工费时,而且较难真正的使各根钢绞线张拉均匀,并且使用单孔锚及主液压缸进行张拉的预张紧方式较易拉断钢绞线且容易损坏设备,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压提升设备及其张拉机构,以解决现有对液压提升器中钢绞线逐根进行预张紧时存在费工费时、张拉不均匀以及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至少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压提升设备的张拉机构,可同时用于张紧多根牵引体,其包括驱动装置、夹持装置和限位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移动;所述限位装置与所述第二夹持部连接,以限定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位置;
所述张拉机构被配置为,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时能够促使每个所述第二夹持部夹持对应的一根所述牵引体;
所述张拉机构还被配置为,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时能够促使每个所述第二夹持部释放对应的一根所述牵引体;
所述张拉机构还被配置为,当所述夹持装置夹持牵引体后,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夹持装置和所述限位装置共同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分别张紧所有所述牵引体;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可选的,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限位装置上下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夹持部上设置有限位锥孔;
所述张拉机构被配置为,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时能够促使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至少部分结构进入所述限位锥孔,直至所述第二夹持部夹持所述牵引体;
所述张拉机构还被配置为,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沿竖直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时能够促使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至少部分结构脱离所述限位锥孔,直至所述第二夹持部释放所述牵引体。可选的,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限位装置均为平板件,所述限位锥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数量与所述限位锥孔的数量相对应,每个所述第二夹持部用于夹持一根所述牵引体。
可选的,所述第二夹持部为至少两个管片拼接而成的中空圆台形结构,任意两个所述管片之间在所述牵引体穿入后具有间隙,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外径沿所述第一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所述限位锥孔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外表面形状相匹配;
当所述第二夹持部进入所述限位通孔中时,所述第二夹持部中任意相邻管片的间隙均逐渐减小,直至所述第二夹持部夹持所述牵引体。
可选的,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内表面粗糙度Ra和外表面粗糙度Ra均小于等于1.6um;且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内表面的洛氏硬度HRA和外表面的洛氏硬度HRA均大于80;
所述张拉机构还被配置为,当部分所述牵引体张紧后,已张紧的所述牵引体能够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发生相对滑动。
可选的,所述限位装置包括压锚板和起锚板,所述压锚板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在竖直方向上平行设置,所述起锚板分别与所述压锚板和所述第二夹持部连接。
可选的,所述液压提升设备的张拉机构还包括与所述限位装置连接的支撑装置,所述限位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上方,所述支撑装置设置在所述限位装置的上方;
在夹持所述牵引体,所述支撑装置用于固定所述限位装置的位置;
在夹持所述牵引体后,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夹持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和部分所述支撑装置共同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在张紧所有所述牵引体后,所述支撑装置用于固定所述限位装置的位置,以使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夹持部能够脱离所述第一夹持部并释放所述牵引体。
可选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双作用双出杆且等截面的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中的所有活塞杆的一端均与所述限位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缸中的所有所述活塞杆同步移动。
可选的,所述液压提升设备的张拉机构还包括分别与所述限位装置和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的释放牵引装置;
在释放所述牵引体后,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带动所述释放牵引装置和所述限位装置移动,使所述释放牵引装置带动部分所述支撑装置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可选的,所述释放牵引装置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一止挡件,所述限位装置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一限位件穿过的容纳孔,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另一端用于穿过所述容纳孔后与所述第一止挡件连接;所述第一止挡件用于与所述限位装置抵靠,以拉动所述限位装置随所述释放牵引装置共同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可选的,所述液压提升设备的张拉机构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驱动装置连接的推力组件,所述推力组件用于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移动。
可选的,所述推力组件包括第一推杆、第二推杆、推杆座和第二止挡件;所述第一推杆和所述第二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杆与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所述第二推杆与所述第二止挡件连接;所述第一推杆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推杆的外径;所述推杆座套设在所述第二推杆上,并能够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相对于所述第二推杆滑动;
所述第一推杆用于在所述推杆座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止挡件用于在所述推杆座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朝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液压提升设备,包括液压提升器和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提升设备的张拉机构,所述张拉机构设置在所述液压提升器的顶部。
可选的,所述液压提升器包括用于驱动负载的第二液压缸和用于支撑所述张拉机构的多根固定杆;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所述第二液压缸;所有所述固定杆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二液压缸相连接,另一端均与所述张拉机构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的液压提升设备还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与至少部分所述固定杆可拆卸的连接以固定所述限位装置的位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提升设备及其张拉机构,包括:固定连接的液压提升器和张拉机构,所述张拉机构设置在所述液压提升器的顶部。所述张拉机构包括驱动装置、夹持装置和限位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移动;所述限位装置与所述第二夹持部连接,以限定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位置;所述张拉机构被配置为,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沿竖直方向的第一方向移动时能够促使所述第二夹持部夹持牵引体;所述张拉机构还被配置为,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沿竖直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时能够促使所述第二夹持部释放牵引体;所述张拉机构还被配置为,当所述夹持装置夹持牵引体后,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夹持装置和所述限位装置共同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张紧牵引体;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如此配置,可通过驱动装置和限位装置的相互配合,使得夹持装置能够夹持或释放各牵引体,并在夹持各牵引体后,可使夹持装置、限位装置和各牵引体能够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朝第一方向移动,使被夹持的各牵引体能够在移动过程中相继张紧,还可使各牵引体松紧基本一致且能够在提升负载时基本均匀受力,如此可确保各牵引体能够共同提升负载,还可保证液压提升设备工作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较大程度的节省液压提升设备的调试时间,有效提高液压提升设备准备阶段的作业效率,填补了牵引体自动张拉技术领域的空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提升设备中第二夹持部的内表面粗糙度Ra和外表面粗糙度Ra均小于等于1.6um;且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内表面的洛氏硬度HRA和外表面的洛氏硬度HRA均大于80,如此可在部分牵引体张紧后,已张紧的牵引体能够与对应的第二夹持部发生相对滑动,此后相继受拉张紧的各牵引体在张紧后也会相继出现打滑现象,从而实现所有牵引体的松紧一致且能够在提升重物时受力均匀,进一步确保液压提升设备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液压提升设备中张拉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夹持部的俯视图;
图2b为图2中沿A-A连线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张拉机构的夹持装置夹持牵引体且张拉行程至上限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张拉机构的夹持装置释放牵引体且返回行程至下限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起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液压提升设备的施工应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张拉机构1;第一夹持部11;限位锥孔111;第二夹持部12;管片121;第一通孔122;凹槽123;凸部124;压锚板13;起锚板14;阶梯孔141;第一液压缸15;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151;上腔152;下腔153;释放牵引装置16;第一限位件161;第一止挡件162;推力组件17;第一推杆171;第二推杆172;推杆座173;第二止挡件174;导向板18;
牵引体2;第二液压缸3;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固定杆32;定位孔321;第一锚具锁紧机构4;第一锚片41;第二锚具锁紧机构5;第三锚具锁紧机构6;重物7;提升器支撑机构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压提升设备的张拉机构1(以下简称张拉机构1),用于张紧多根牵引体2,其包括驱动装置,夹持装置和限位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11和多个第二夹持部12;所述驱动装置与第一夹持部11连接,并用于驱动第一夹持部11相对于第二夹持部12移动;所述限位装置与第二夹持部12连接,以限定第二夹持部12的位置。张拉机构1被配置为,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夹持部11沿第一方向a移动时能够促使每个第二夹持部12夹持对应的一根牵引体2;张拉机构1还被配置为,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夹持部11第二方向b移动时能够促使每个第二夹持部12释放对应的一根牵引体2;张拉机构1还被配置为,当所述夹持装置夹持牵引体2后,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夹持装置和所述限位装置共同沿第一方向a移动以分别张紧所有牵引体2,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相反。具体的,在第二夹持部12夹持牵引体2之前,第二夹持部12在限位装置的限定下保持在原位置不动;在第二夹持部12夹持牵引体2后,所述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夹持部11沿第一方向a带动第二夹持部12、牵引体2和驱动装置移动。如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a为向上,第二方向b为向下;当然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方向a可以为向下,第二方向b可以为向上。应理解,本申请中第二夹持部12夹持牵引体2是指第二夹持部12能够夹紧牵引体2并能够带动牵引体2朝第一方向a或第二方向b移动。
如此配置,可通过驱动装置和限位装置的相互配合,使得夹持装置能够夹持或释放牵引体2,并在夹持牵引体后,可使夹持装置、限位装置和牵引体2能够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朝第一方向a移动,使被夹持的牵引体2能够在移动过程中张紧,且当同时夹持多根牵引体2时,可使各牵引体2松紧基本一致且各牵引体2能够在提升重物7时基本均匀受力,如此可确保各牵引体2能够共同提升重物7,保证液压提升设备工作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可较大程度的节省液压提升设备的调试时间,有效提高液压提升设备的作业效率,并可填补牵引体自动张拉技术领域的空白。
应理解,本申请对牵引体2的种类不作限定,牵引体2仅需能够带动重物7上升或下降即可,也即,牵引体2包括但不限于为钢绞线。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液压提升设备,其包括固定连接的液压提升器和张拉机构1,张拉机构1设置在所述液压提升器的顶部。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在所述液压提升器的顶部设置张拉机构1,以在液压提升器提升重物7前对所有牵引体2进行张紧,使得所有牵引体2均能够共同提升重物7,从而可避免仅使用部分已张紧的牵引体2提升重物7时可能造成的安全事故,并确保液压提升设备工作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照图4和图5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11和所述限位装置上下平行设置,第一夹持部11上设置有限位锥孔111;张拉机构1被配置为,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夹持部11沿第一方向a移动时,由于第二夹持部12受到限位装置的限位作用而保持不动,使第一夹持部11相对于第二夹持部12移动,从而促使第二夹持部12的至少部分结构进入限位锥孔111,直至第二夹持部12夹紧牵引体2。同时张拉机构1还被配置为,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夹持部11沿第二方向b移动时,由于第二夹持部12受到限位装置的限位作用而保持不动,使第一夹持部11相对于第二夹持部12移动,从而促使第二夹持部12的至少部分结构脱离限位锥孔111,直至第二夹持部12释放牵引体2。如此设置,可使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第一夹持部11移动,并使所述限位装置通过限制第二夹持部12的移动,以使第二夹持部12对牵引体2进行夹紧;且当第二夹持部12夹持牵引体2后,由于夹持装置和限位装置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使得第一夹持部11、第二夹持部12和限位装置能够随所述驱动装置共同朝上移动,从而预张紧部分已松弛的牵引体2,往复数次后所有的牵引体2均能够相继达到张紧状态。
进一步地,第一夹持部11和所述限位装置均为平板件,限位锥孔111的数量为多个,第二夹持部12的数量与限位锥孔111的数量相对应,每个第二夹持部12用于夹持一根牵引体2。优选的,多个第二夹持部12的形状和尺寸均相同,如此设置,当第一夹持部11与限位装置相互靠近时,可使连接在所述限位装置上的所有第二夹持部12能够同步进入对应的限位锥孔111中,如此可确保所有牵引体2能够被同步夹持或释放,以使张拉机构1能够有效地对每根牵引体2进行张紧,从而确保所有牵引体2在液压提升设备工作阶段能够共同提升重物7。
参照图2a和图2b所示,并结合图5,在一非限制性实施例中,第二夹持部12为由至少两个管片121拼接而成的中空圆台形结构,第二夹持部12中任意两个管片121在牵引体2穿入后具有间隙,所述第二夹持部12的外径沿第一方向a自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即第二夹持部12与限位装置相配合一端的端面外径大于与第一夹持部11相配合一端的端面外径。所述限位锥孔111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夹持部12的外表面形状相匹配,即限位锥孔111的形状也为圆台形,优选限位锥孔111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小于第二夹持部1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当第二夹持部12进入限位通孔111中时,第二夹持部12中任意相邻管片121的间隙均逐渐减小,直至第二夹持部12夹持牵引体2。如此设置,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夹持部11朝第一方向a移动时,第二夹持部12在限位装置的限位作用下保持不动,第二夹持部12可逐步进入限位锥孔111中,并逐步限缩第二夹持部12的端面外径,从而实现第二夹持部12对牵引体2的逐步夹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夹持部12是由三个管片121拼接而成的中空圆台形结构,三个管片121之间具有第一通孔122,牵引体2放置在第一通孔122中。三个所述管片121优选尺寸相同。三个管片121均与限位装置连接,且三个管片121在拼接成第二夹持部12时,相邻两个管片121之间均存在间隙。当第二夹持部12逐渐进入第一夹持部11的限位锥孔111中时,第二夹持部12的三个管片121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即第一通孔122的内径均逐渐减小,当第二夹持部12的任意相邻两个管片121之间均相贴靠时,第一通孔122的内径均达到最小值。而在第二夹持部12逐渐进入限位锥孔111的过程中,当第一通孔122的内径小于或等于牵引体2的外径时,第二夹持部12即可夹持牵引体2,并可带动牵引体2同步移动。
更详细的,第二夹持部12的内表面粗糙度Ra和外表面粗糙度Ra均小于等于1.6um;且第二夹持部12的内表面的洛氏硬度HRA和外表面的洛氏硬度HRA均大于80;张拉机构1还被配置为,当部分牵引体2张紧后,已张紧的牵引体2能够与第二夹持部12发生相对滑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持部12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光滑度均较高,如此设置,当某根牵引体2受到的轴向拉力大于第二夹持部12的夹持力时,牵引体2与第二夹持部12之间会出现打滑现象(即此时的此根牵引体2不移动而对应的第二夹持部12能够跟随所述驱动装置不断向上方移动的现象),以使此根牵引体2能够与第二夹持部12发生相对移动。
在一非限制实施例中,所述牵引体2的夹持和张紧过程为:
当第二夹持部12逐步进入限位锥孔111内时,第二夹持部12的任意相邻两个管片121之间均逐渐靠近,第一通孔122的内径也在逐渐减小。当第一通孔122的内径小于或等于牵引体2的外径时,第二夹持部12便能够夹持相对应的牵引体2,并能够带动牵引体2与第一夹持部11同步移动。由于未张紧前各牵引体2松弛的程度不同,故在所有的牵引体2被同时夹紧并同步移动的过程中,松弛程度不同的各牵引体2受拉张紧的顺序不同。其中,在第二夹持部12带动已受拉张紧的牵引体2继续移动时,已张紧的牵引体2会出现第二夹持部12的夹持力小于牵引体2受到的轴向拉力的情况,此时已张紧的牵引体2会在对应的第二夹持部12的夹持位置处出现打滑现象,此后相继受拉张紧的各牵引体2在张紧后也会相继出现打滑现象。当所述驱动装置移动至极限位置时,已张紧打滑的各牵引体2均由松弛状态转变为张紧状态,以使张拉机构1完成对各牵引体2的张紧。若当驱动装置移动到上限位置后仍有部分牵引体2未出现打滑现象,即部分牵引体2未能达到张紧状态,此时仅需保持牵引体2的位置,并将驱动装置恢复至初始状态,然后对各牵引体2重新进行一次或多次的上述张紧过程,即可使所有牵引体2均处于张紧状态,从而实现所有牵引体2的松紧一致且能够在提升重物7时受力均匀。
应理解,本申请中第二夹持部12为中空圆台形结构时,第二夹持部12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即第二夹持部12的外表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应与限位锥孔111的倾斜角度相同,从而使第二夹持部12能够逐步进入限位锥孔111中以夹持牵引体2。优选,第二夹持部12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为7.0°~9.0°,如此使第二夹持部12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略大于第二夹持部12和第一夹持部11相互摩擦所形成的自锁角度,一方面可使第二夹持部12和第一夹持部11在相互靠近时不会形成自锁结构,从而可方便第一夹持部11和第二夹持部12的接触和脱离,进而方便第二夹持部12对牵引体2的夹持或释放;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夹持部11和第二夹持部12不能够形成自锁,所述限位装置需要对第二夹持部12施加限位力以使第二夹持部12能够对牵引体2逐步夹紧,且当牵引体2受到外部负载的轴向力大于第二夹持部12的夹持力时,牵引体2与第二夹持部12之间会出现打滑现象。当第二夹持部12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接近7.0°时,所述限位装置在对第二夹持部12限位时仅需较小的限位力,即可使第二夹持部12进入第一夹持部11内并对牵引体2形成较大的夹持力,从而可更牢固的夹持牵引体2并只需所述限位装置提供较小的限位力,进而可缩小第一液压缸15和限位装置的尺寸,并可降低张拉机构的制造成本。
此外,当第二夹持部12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大于9.0°时,由于各牵引体2带动负载提升时,各根牵引体2之间的间距为一定值,由于此时第一夹持部11的限位锥孔111的最大内径尺寸和第二夹持部12的最大外径尺寸均较大,相邻牵引体2所对应的限位锥孔111之间可能会发生部分重叠,且相邻牵引体2对应的第二夹持部12之间也可能会发生干涉,如此各根牵引体2对应的第二夹持部12不能同步进入相应的限位锥孔111中并夹持牵引体2,故第二夹持部12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需在7.0°~9.0°之间。
继续参照图1所示,在一较优实施例中,所述限位装置包括压锚板13,压锚板13与第一夹持部11在竖直方向上平行设置,第二夹持部12的一端用于插入第一夹持部11的限位锥孔111中,另一端与压锚板13优选可拆卸的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压锚板13设置在第一夹持部11的上方。进一步地,压锚板13上设置有用于供牵引体2穿过的第二通孔(未标号)。在牵引体2进行安装时,可使牵引体2依次穿过第一夹持部11的限位锥孔111、第二夹持部12的第一通孔122和压锚板13上的第二通孔,从而完成牵引体2在张拉机构1上的安装。
参照图4~图6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限位装置还包括用于连接压锚板13和第二夹持部12的起锚板14,起锚板14分别与压锚板13和第二夹持部1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起锚板14设置在第二夹持部12与压锚板13之间,且起锚板14上设置有阶梯孔141,阶梯孔141靠近压锚板13一侧的阶梯孔141的内径大于远离压锚板13一侧的阶梯孔141的内径。第二夹持部12上设置有与所述阶梯孔141相配合的凸部124,以及设置在所述凸部124下方的环形的的凹槽123。在第二夹持部12进行安装时,第二夹持部12的凸部124能够放置在起锚板14的阶梯孔141中,以使第二夹持部12与起锚板14固定连接。此外,可在第二夹持部12的凹槽123中箍以弹性圈,以使第二夹持部12的三个管片121连接为一个整体,并能够夹持或释放牵引体2。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凸部123在与阶梯孔141相配合时具有缝隙,且第一凸部142在与凹槽124相配合时也具有缝隙,如此可使起锚板14在第二夹持部12的径向方向上和轴向方向上均不能对第二夹持部12中三个管片121的移动产生干涉,此时第二夹持部12的三个管片121在夹持或释放牵引体2的过程中能够自由的移动,从而确保第二夹持部12夹持或释放牵引体2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参照图1所示,所述张拉机构1还包括与所述限位装置连接的支撑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设置在所述限位装置的上方,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可设置在所述限位装置的下方。所述支撑装置被配置为:在夹持牵引体2之前,所述支撑装置用于固定所述限位装置的位置;在夹持牵引体2后,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夹持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和部分支撑装置共同沿第一方向a移动;在张紧牵引体2后,所述支撑装置用于固定所述限位装置的位置,以使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夹持部11沿第二方向b移动时,第二夹持部12能够脱离第一夹持部11并释放牵引体2。应理解,本申请中的支撑装置仅能够在所述限位装置的带动下进行部分部件的移动,而不能自行发生移动。
参照图3和图4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双作用双出杆且等截面的第一液压缸15,第一液压缸中的所有活塞杆151的一端均与限位装置连接。应理解,本申请中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151均是指第一液压缸15的下端活塞杆。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151、压锚板13和起锚板14可拆卸的连接,并用于在所述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夹持部11朝第一方向a移动时固定第二夹持部12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151的端部设置有直径较小的台阶,并在所述台阶端部设置有螺纹,压锚板13上设置有能够套设在所述台阶外部的限位孔,且所述限位孔的外径小于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151的外径,起锚板14上还设置有供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151穿过的第三通孔,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151用于穿过压锚板13的限位孔和第三通孔后与一螺母螺纹连接,以使压锚板13、起锚板14和第一液压缸15相连接。当然,压锚板13、起锚板14和第一液压缸15的连接方式不限于螺纹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压锚板13、起锚板14和第一液压缸15也可采用其他的机械连接方式(例如卡扣连接方式)相连接。应理解,此处的“双作用双出杆且等截面的第一液压缸15”是指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够知晓的一种具有两个活塞杆且活塞杆能够进行双向移动,并且上腔和下腔面积相同的液压缸。
进一步地,第一液压缸15中的所有活塞杆151均与所述限位装置连接,且第一液压缸15中所有活塞杆151同步移动。所有第一液压缸15的腔室面积均相同,且所有第一液压缸15的上腔152之间全部并联,所有第一液压缸15的下腔153之间全部并联,如此可使多个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151在伸缸或缩缸时实现同步运动,以保证压锚板13在移动时始终能够与第一夹持部11相平行,并使多个第二夹持部12能够同时夹持和释放牵引体2,进而确保了张拉机构1的正常运行。
参照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压缸15为液压阻力器,所述液压阻力器包括上腔152和下腔153,所述上腔152和下腔153分别连接单向溢流阀(或调速阀)的两端,所述液压阻力器内的单向溢流阀需要在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151受到一定的压力时才能够转变为开启状态,溢流阀一旦开启即能实现所述夹持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共同沿第一方向a移动时始终受到支撑装置恒定的压力作用,而溢流阀未开启前能够通过支撑装置固定所述限位装置的位置,实现第二夹持部12对牵引体2的夹持。如此设置,在液压阻力器的上腔152和下腔153中充满液压油后,当需要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151能够朝第一方向a移动时,需使液压阻力器的上腔的压力超过单向溢流阀的溢流开启压力时才能够实现液压阻力器内液压油的内循环;而需要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151能够朝第二方向b移动时,液压阻力器的下腔仅需较小的压力即可开启单向阀实现内循环,综上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151的移动过程无须外部供油,进而可简化张拉机构1的结构,并提升张拉机构1的工作效率。应知晓,此时为了减少压锚板13返程的阻力,可设置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151在伸缸时能够自动将单向溢流阀中的单向阀打开,以使第一液压缸15的下腔153内的液压油能够快速进入上腔152,从而确保第一液压缸15在压锚板13返程时仅有很小的阻力,以减少第二液压缸3缩缸时的能量消耗和张拉机构1受拉部件的载荷。应理解,本申请中第一液压缸15朝第二方向b移动时的状态为伸缸状态,第一液压缸15朝第一方向a移动时的状态为缩缸状态;而第二液压缸3朝第一方向a移动时的状态为伸缸状态,第二液压缸3朝第二方向b移动时的状态为缩缸状态。
优选的,张拉机构1还包括分别与所述限位装置和第一夹持部11连接的释放牵引装置16。在释放牵引体2后,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夹持部11沿第二方向b带动释放牵引装置16和所述限位装置移动,使释放牵引装置16带动部分支撑装置沿第二方向b移动。
参照图1所示,作为一优选实施例,释放牵引装置16包括第一限位件161和第一止挡件162,所述限位装置上设置有供第一限位件161穿过的容纳孔,第一限位件161的一端用于与第一夹持部11连接,另一端用于穿过所述容纳孔后与第一止挡件162连接;第一止挡件162用于与所述限位装置抵靠,以拉动所述限位装置随释放牵引装置16共同沿第二方向b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压锚板13上设置有所述容纳孔,如此设置,当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缩缸并带动第一夹持部11朝第二方向b移动时,第一止挡件162能够与压锚板13抵靠,并向压锚板13提供拉伸力,以使压锚板13能够在第一止挡件162的带动下与第一夹持部11同步移动,并能够使第一夹持部11、第二夹持部12和压锚板13能够移动到初始位置(即驱动装置移动前第一夹持部11、第二夹持部12和压锚板13的位置),以方便张拉机构1对牵引体2的再次张紧。
在一非限制实施例中,所述牵引体2的张紧和释放过程还可以为:
参照图3所示,在夹持牵引体2之前,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伸缸并驱动第一夹持部11朝第一方向a移动,支撑装置用于向压锚板13施加朝向第二方向b的压力,以使所有第二夹持部12固定在原有位置,此时所有第一夹持部11同步向上移动,所有第二夹持部12逐渐进入对应的限位锥孔111中,以使所有第二夹持部12同步夹持牵引体2。
在夹持牵引体2后,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继续伸缸并驱动压锚板13朝第一方向a移动,压锚板13向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151施加压力。当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151受到的压力达到一定数值时,第一液压缸15外的单向溢流阀开启,并使第一液压缸15的上腔152内的液压油逐渐进入下腔153,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151在第二液压缸3的驱动下逐渐缩缸,第一夹持部11、第二夹持部12、压锚板13和起锚板14共同随第二液压缸3朝第一方向a移动,第一止挡件162与压锚板13分离;在所有第二夹持部12同步上升过程中,所有牵引体2相继被张紧,从而使所有牵引体2的松紧基本一致,进而使所有牵引体2能够共同提升重物7。
参照图4和图5所示,在张紧牵引体2后,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缩缸并带动第一夹持部11朝第二方向b移动,压锚板13、起锚板14和第二夹持部12受到第一液压缸151的拉力而被固定在现有位置,此时第一夹持部11与第二夹持部12逐渐分离,第二夹持部12释放牵引体2。
在释放牵引体2后,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继续缩缸,第一夹持部11在第二液压缸3的驱动下继续朝第二方向b移动,压锚板13与第一止挡件162相抵靠。而后,第二液压缸3继续驱动第一夹持部11朝第二方向b移动,第一夹持部11带动释放牵引装置16移动,释放牵引装置16中的第一止挡件162带动压锚板13和第二夹持部12移动,压锚板13带动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151逐渐伸缸,以使第一夹持部11、第二夹持部12和限位装置回复至初始位置(即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未进行伸缸前第一夹持部11、第二夹持部12和限位装置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当所有牵引体2在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的依次伸缸过程中被全部张紧时,此时可使张拉机构1退出工作,即使张拉机构1中的第一夹持部11、第二夹持部12和限位装置不再随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的缩缸而移动,从而开始液压提升器对重物7的提升工作。
应理解,第一液压缸151可通过调节内部单向溢流阀内的溢流开启压力来控制第二夹持部12对牵引体2的夹持力以使牵引体2能够被夹持和张紧。还应理解,所述第二夹持部12对牵引体2的夹持力不可过大或过小。具体的,第二夹持部12对牵引体2的夹持力过大可能会导致牵引体2张紧后不易在第二夹持部12位置处发生打滑,可能引发张拉机构1的损坏;而第二夹持部12对牵引体2的夹持力过小,可能在牵引体2还没处于张紧状态时就在第二夹持部12的位置处发生打滑现象,从而使得第二夹持部12不能带动牵引体2同步提升,进而导致张拉机构1对牵引体2的张拉失败。
参照图1所示,张拉机构1还包括分别与第一夹持部11和所述驱动装置连接的推力组件17,推力组件17用于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带动第一夹持部11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推力组件17包括第一推杆171、第二推杆172、推杆座173和第二止挡件174,第一推杆171和第二推杆172固定连接,第一推杆171与所述第一夹持部11连接,第二推杆172与第二止挡件174连接,第一推杆171的外径大于第二推杆172的外径。
参照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推杆座173套设在第二推杆172上,并能够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相对于第二推杆172滑动。第一推杆171用于在推杆座173的驱动下带动第一夹持部11朝第一方向a移动,第二止挡件174用于在推杆座173的驱动下带动第一夹持部11朝第二方向b移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力组件17还可设置为连接第二液压缸3和第一夹持部11的连杆,所述连杆可用于将第二液压缸3的移动传递至第一夹持部11。故本申请对推力组件17的结构不作限定。
更详细的,推杆座173与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连接,推杆座173上设置有供第二推杆172穿过的第四通孔,第一推杆171的一端与第一夹持部11连接,另一端穿过第四通孔后与第二止挡件174连接,如此可使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能够通过推力组件17从而驱动第一夹持部11移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推杆172的端部设置有螺纹,第二止挡件174为一螺母,第二推杆172可与第二止挡件174螺纹连接,以限定推杆座173相对于第二推杆172的移动距离。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推杆172与第二止挡件174也可采用其他的机械连接方式连接。
进一步地,当推杆座173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推杆座173均与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相连接,如此设置,可在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伸缸或缩缸时实现多个推杆座173的同步移动,从而可防止第一夹持部11在移动时发生倾斜,并可确保所有牵引体2能够被同步夹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推杆171的移动行程小于第一液压缸中活塞杆151的行程,从而可使第一推杆171在移动过程中,第一液压缸15始终能够跟随第一推杆171移动,还可避免驱动第一推杆171的第二液压缸3在伸缸至上限位置时顶坏第一液压缸15或在缩缸至下限位置时拉坏第一液压缸15。
在一非限制性实施例中,所述推力组件17的工作过程为:
当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开始伸缸时,推杆座173在第二液压缸3的带动下朝第一方向a滑动,在推杆座173与第一推杆171贴靠前,第一夹持部11不发生移动;参照图3所示,在推杆座173与第一推杆171相贴靠后,随着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的继续伸缸,推杆座173能够推动第一推杆171和第一夹持部11朝第一方向a移动,使第二夹持部12夹持并张紧牵引体2;
当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开始缩缸时,推杆座173在第二液压缸3的带动下朝第二方向b滑动,在推杆座173与第一推杆171脱开瞬间,第二夹持部12会在第一液压缸15余留压力作用下推动第一夹持部11朝第二方向b小幅移动,第二夹持部12释放牵引体2;参照图1所示,在推杆座173与第二止挡件174相贴靠后,随着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的继续缩缸,第二止挡件174能够带动第一夹持部11和释放牵引装置16朝第二方向b移动,释放牵引装置16带动压锚板13、起锚板14朝第二方向b移动,以使第一夹持部11、第二夹持部12和压锚板13等移动至初始位置,从而可方便张拉机构1对牵引体2进行再次张拉。
参照图7所示,第二液压缸3设置在所述液压提升器上并用于驱动重物7提升。在本实施例中,张拉机构1的驱动装置为第二液压缸3,且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与第一夹持部11连接以驱动第一夹持部11移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张拉机构1的驱动装置也可以为外部配置的液压缸。此外,本申请对驱动装置的种类不作限定,即不限定驱动装置采用液压缸来实现,所述驱动装置仅需满足能够驱使第一夹持部11在第一方向a上移动即可。
参照图3~图5所示,所述液压提升器还包括用于支撑张拉机构1的多根固定杆32,所有固定杆32的一端与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相连接,另一端与张拉机构1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杆32的数量为偶数,且所有固定杆32围绕竖直方向的轴线均匀设置,第一夹持部11上设置有用于供固定杆32穿过的第五通孔,以限定第一夹持部11始终能够在竖直方向上移动而不发生转动。进一步地,压锚板13上可设置有用于供固定杆32穿过的第六通孔,以确保压锚板13移动时不发生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杆32穿过第一夹持部11上的第五通孔和压锚板13上的第六通孔,以使第一夹持部11和压锚板13始终在固定杆32的延伸方向上移动(即始终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并使第一夹持部11和压锚板13能够在移动时始终保持平行状态且不发生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提升设备还包括第二限位件(未标号),第二限位件与至少部分固定杆32可拆卸的连接以固定所述限位装置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杆32为两根,且对称设置在压锚板13和第一夹持部11的两端,两根固定杆32上对称设置有定位孔321。所述第二限位件优选为可插入固定杆32的定位孔321内的插销,所述第二限位件插入对称设置的定位孔321后,可将压锚板13放置在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限位件上,以固定压锚板13和第二夹持部12的位置,并使第一夹持部11在不受到驱动装置的驱动时与第二夹持部12脱离,此时第二夹持部12释放牵引体2,且张拉机构1退出工作。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当所有牵引体2均张紧完毕后,可将所述第二限位件插入对称设置的定位孔321中,并取下第二推杆172端部的第二止挡件174,以使张拉机构1退出工作。由于此时第一推杆171被限制在具有一定高度的位置处,如此可使第二液压缸3在提升重物7时,与第二液压缸3同步移动的推杆座173在移动时不会与第一固定件171相接触;并且第二液压缸3在提升重物7时,第二夹持部12能够释放牵引体2,从而使得张拉机构1能够退出工作,且不会对液压提升器提升重物7的过程产生干涉,进而使重物7的提升过程能够顺利进行。进一步地,当在液压提升器提升重物7前或在液压提升器提升重物7过程中,若各牵引体2出现了松紧不一且受力不均的情况,可将所有所述第二限位件从支撑板32的定位孔321中拔出,并将第二止挡件174安装在第二推杆172的端部,此时张拉机构1可重新开始对各牵引体2进行张紧。
本申请对所述第二限位件的数量不作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件的数量为两组,每组第二限位件的数量为两个且可插入固定杆32上对称设置的定位孔321内。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件的数量还可设置为一组、三组、四组以及更多组。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提升器还包括用于支撑第一液压缸15的导向板18,导向板18与固定杆32可拆卸的连接。参照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液压缸15可放置在导向板18上,所述导向板18上还设置有供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151穿过的第七通孔,以使第一液压缸15能够进行伸缸或缩缸。
继续参照图7所示,所述液压提升设备还包括第一锚具锁紧机构4和第二锚具锁紧机构5,所述第一锚具锁紧机构4设置在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的上方,第二锚具锁紧机构5设置在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的下方,第一锚具锁紧机构4和第二锚具锁紧机构5能够分别在夹持或释放牵引体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与第一锚具锁紧机构4连接,并用于驱动第一锚具锁紧机构4夹持或释放牵引体2。第二液压缸3的缸体底部通过下支撑杆与第二锚具锁紧机构5连接,第二锚具锁紧机构5可用于夹持或释放牵引体2,且能够与第一锚具锁紧机构4相继夹持或释放牵引体2。
参照图7所示,所述液压提升设备还包括第三锚具锁紧机构6,所述第三锚具锁紧机构6设置在所述第二锚具锁紧机构5的下方,并用于夹持或释放牵引体2。在一实施例中,第三锚具锁紧机构6用于与重物7固定连接。
参照图7所示,第一锚具锁紧机构4上设置有用于夹持牵引体2的第一锚片41,第二锚具锁紧机构5上设置有用于夹持牵引体2的第二锚片(未标号),第三锚具锁紧机构6上设置有用于夹持牵引体2的第三锚片(未标号),且第二夹持部12、第一锚片41、第二锚片和第三锚片的位置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夹持部12、第一锚片41、所述第二锚片和所述第三锚片均设置竖直方向上,如此在安装牵引体2时,可将牵引体2由下至上分别穿过第二锚具锁紧机构5的第二锚片、第一锚具锁紧机构4的第一锚片41、第一夹持部11的限位锥孔111、第二夹持部12的第一通孔122、起锚板14的阶梯孔141、压锚板13的第二通孔,第一锚具锁紧机构4、第二锚具锁紧机构5锁紧牵引体2后,再由上往下使牵引体2另一端穿过倒装的第三锚具锁紧机构6的第三锚片,从而使得张拉机构1的第二夹持部12、第一锚具锁紧机构4的第一锚片41、第二锚具锁紧机构5的第二锚片和第三锚具锁紧机构6的第三锚片能够分别对牵引体2进行夹持或释放。
在本实施例中,当使用张拉机构1对牵引体2进行张紧时,通常须使第一锚具锁紧机构4开启,第二锚具锁紧机构5和第三锚具锁紧机构6关闭,以在第二夹持部12和第一锚片41均处于打开状态时使所述第二锚片和所述第三锚片夹持牵引体2,从而防止牵引体2掉落同时还可防止多根牵引体2被一起提升,造成牵引体2过载破坏。继续参照图7所示,所述液压提升设备还包括用于支撑第二液压缸3的提升器支撑结构8,提升器支撑结构8的放置位置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在一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液压提升设备的工作过程为:
1)初始安装阶段
将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151全部外伸,以防止第一液压缸15在运输、安装时磕碰损坏;将第一液压缸15的单向溢流阀旋紧,将所述第二限位件安装在固定杆32的定位孔321内,并将压锚板13放置在对应的一组第二限位件的下方。
2)预张拉阶段
在需要对牵引体2进行预张拉时,拔去固定杆32的定位孔321内的所有第二限位件;将第一液压缸15内单向溢流阀中的溢流压力调整到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拆除第二推杆172下的第二止挡件174;将牵引体2依次穿过第二锚片、第一锚片41、第二夹持部12和压锚板13,在第一、第二锚具锁紧机构锁紧后,使牵引体2的下端由上往下穿过倒装的第三锚具锁紧机构6的第三锚片,锁紧后检查牵引体2是否有错孔、扭转和歪斜,若无,则使第二液压缸3在较小的压力范围内伸缸以对所有牵引体2进行预加载张拉,;若第二锚具锁紧机构5和第三锚具锁紧机构6之间的牵引体2均处于松弛状态,则在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伸缸后,重新将第二限位件安装在固定杆32的定位孔321内,并将压锚板13放置在相对应的一组第二限位件上,以使张拉机构1退出工作。并通过第一锚具锁紧机构4和第二锚具锁紧机构5与第二液压缸3的配合对牵引体2进行多次提升,直至至少部分牵引体2处于张紧状态;
而后目测各根牵引体2是否存在明显松紧不一的情况;若各根牵引体2存在明显松紧不一的情况,则进入自均匀张拉阶段;若目测各根牵引体2不存在明显松紧不一的情况,则可直接进入正式提升阶段。
3)自均匀张拉阶段
打开第一锚具锁紧机构4,此时第二锚具锁紧机构5和第三锚具锁紧机构6均处于关闭状态,拔去固定杆32的定位孔321内的所有第二限位件,在第二推杆172下安装第二止挡件174,使张拉机构1处于工作状态。调节泵站主泵流量,减慢第二液压缸3的伸缸速度,并根据需要调节第一液压缸15中单向溢流阀的溢流开启压力;
驱动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缓步伸缸,以驱动第一推杆171带动第一夹持部11朝第一方向a移动,第二夹持部12上方的压锚板13在第一液压缸15的限位下保持不动,第二夹持部12逐渐进入第一夹持部11的限位锥孔111中,以使每个第二夹持部12夹持对应的牵引体2;
牵引体2被夹持后,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继续伸缸并向第一夹持部11、第二夹持部12和压锚板13施加压力;当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151受到压锚板13的压力达到一定数值时,第一液压缸15中的单向溢流阀开启,第一液缸15就在恒压作用下开始逐步缩缸,此时第一夹持部11、第二夹持部12和压锚板13开始朝第一方向a移动,且被夹持的牵引体2能够在跟随对应的第二夹持部12移动的过程中被相继受拉张紧;其中,先受拉张紧的牵引体2张紧后,由于已张紧的牵引体2受到第二夹持部12的夹持力小于牵引体2受到的轴向拉力,此时已张紧的牵引体2会在对应的第二夹持部12夹持的位置处打滑;而后相继受拉张紧的牵引体2也会相继出现打滑现象,此时已张紧打滑的牵引体2均能够处于张紧状态。
若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已伸缸至上限位置后仍有部分牵引体2未出现打滑现象,则需将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缩缸至下限位置,并对第二液压缸3再进行一次或多次的伸缸和缩缸操作,直至所有牵引体2均出现打滑现象,此时所有牵引体2均能够被张紧。
而后在固定杆32的定位孔321内安装一组或多组第二限位件,并将压锚板13放置在对应的一组第二限位件上。同时将第二推杆172下部的第二止挡件174拆除或直接将第二固定件172拆除,以使张拉机构1退出工作。同时将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缩缸至下限位置,以使液压提升设备进入到正式提升阶段。
4)正式提升阶段
在张拉机构1退出工作后,通过第一锚具锁紧机构4、第二锚具锁紧机构5和第二液压缸3相配合以进行重物7的提升。在重物7提升过程中若发现各牵引体2出现松紧不一且受力不均的情况时(即有一根或多根牵引体2悬荡在空中并不再受力),则需要打开第一锚具锁紧机构4,并将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31空载缩缸至下限位置,同时使张拉机构1进入工作状态,并使牵引体2再次进入液压提升设备的自均匀张拉阶段,直至所有牵引体2处于张紧状态时,可根据需要再次进入正式提升阶段。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提升设备及其张拉机构,可通过驱动装置和限位装置的相互配合,使得夹持装置能够夹持牵引体2,并可使夹持装置、限位装置和牵引体2能够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朝第一方向a移动,使被夹持的各牵引体2能够在移动过程中相继张紧,且当牵引体2为多根时,可使各根牵引体2松紧基本一致且能够在提升重物7时基本均匀受力,并可确保各牵引体2能够共同提升重物7,从而保证液压提升设备工作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可较大程度的节省液压提升设备的调试时间,有效提高液压提升设备准备阶段的作业效率,并填补牵引体自动张拉技术领域的空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提升设备中第二夹持部的内表面粗糙度Ra和外表面粗糙度Ra均小于等于1.6um;且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内表面的洛氏硬度HRA和外表面的洛氏硬度HRA均大于80。同时,第二夹持部12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在7.0°~9.0°之间,且第二夹持部12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一夹持部11和第二夹持部12之间的自锁角度。第二夹持部12在所述限位装置的轴向压力下,已张紧的牵引体2能够与对应的第二夹持部12发生相对滑动,此后相继受拉张紧的各牵引体2在张紧后也会相继出现打滑现象,从而实现所有牵引体2的松紧一致且能够在提升重物时受力均匀,进一步确保液压提升设备的安全性。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液压提升设备的张拉机构,用于张紧多根牵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装置、夹持装置和限位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部和多个第二夹持部;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移动;所述限位装置与所述第二夹持部连接,以限定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位置;
所述张拉机构被配置为,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沿竖直方向的第一方向移动时能够促使每个所述第二夹持部夹持对应的一根所述牵引体;
所述张拉机构还被配置为,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沿竖直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时能够促使每个所述第二夹持部释放对应的一根所述牵引体;
所述张拉机构还被配置为,当所述夹持装置夹持牵引体后,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夹持装置和所述限位装置共同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分别张紧所有所述牵引体;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提升设备的张拉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限位装置上下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夹持部上设置有限位锥孔;
所述张拉机构被配置为,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时能够促使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至少部分结构进入所述限位锥孔,直至所述第二夹持部夹持所述牵引体;
所述张拉机构还被配置为,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时能够促使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至少部分结构脱离所述限位锥孔,直至所述第二夹持部释放所述牵引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提升设备的张拉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限位装置均为平板件,所述限位锥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数量与所述限位锥孔的数量相对应,每个所述第二夹持部用于夹持一根所述牵引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提升设备的张拉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部为由至少两个管片拼接而成的中空圆台形结构,任意两个所述管片之间在所述牵引体穿入后具有间隙,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外径沿所述第一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所述限位锥孔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外表面形状相匹配;
当所述第二夹持部进入所述限位锥孔中时,所述第二夹持部中任意相邻管片的间隙均逐渐减小,直至所述第二夹持部夹持所述牵引体。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提升设备的张拉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内表面粗糙度Ra和外表面粗糙度Ra均小于等于1.6um;且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内表面的洛氏硬度HRA和外表面的洛氏硬度HRA均大于80;
所述张拉机构还被配置为,当部分所述牵引体张紧后,已张紧的所述牵引体能够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发生相对滑动。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提升设备的张拉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包括压锚板和起锚板,所述压锚板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在竖直方向上平行设置,所述起锚板分别与所述压锚板和所述第二夹持部连接。
7.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提升设备的张拉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限位装置连接的支撑装置,所述限位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上方,所述支撑装置设置在所述限位装置的上方;
在夹持所述牵引体之前,所述支撑装置用于固定所述限位装置的位置;
在夹持所述牵引体后,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夹持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和部分所述支撑装置共同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在张紧所有所述牵引体后,所述支撑装置用于固定所述限位装置的位置,以使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夹持部能够脱离所述第一夹持部并释放所述牵引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压提升设备的张拉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双作用双出杆且等截面的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中的所有活塞杆的一端均与所述限位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缸中的所有所述活塞杆同步移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压提升设备的张拉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与所述限位装置和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的释放牵引装置;
在释放所述牵引体后,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带动所述释放牵引装置和所述限位装置移动,使所述释放牵引装置带动部分所述支撑装置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压提升设备的张拉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牵引装置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一止挡件,所述限位装置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一限位件穿过的容纳孔,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另一端用于穿过所述容纳孔后与所述第一止挡件连接;所述第一止挡件用于与所述限位装置抵靠,以拉动所述限位装置随所述释放牵引装置共同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11.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提升设备的张拉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驱动装置连接的推力组件,所述推力组件用于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移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压提升设备的张拉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力组件包括第一推杆、第二推杆、推杆座和第二止挡件;所述第一推杆和所述第二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杆与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所述第二推杆与所述第二止挡件连接;所述第一推杆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推杆的外径;所述推杆座套设在所述第二推杆上,并能够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相对于所述第二推杆滑动;
所述第一推杆用于在所述推杆座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止挡件用于在所述推杆座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朝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13.一种液压提升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压提升器和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提升设备的张拉机构,所述张拉机构设置在所述液压提升器的顶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压提升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提升器包括用于驱动负载的第二液压缸和用于支撑所述张拉机构的多根固定杆;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所述第二液压缸;所有所述固定杆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二液压缸相连接,另一端均与所述张拉机构相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压提升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与至少部分所述固定杆可拆卸的连接,以固定所述限位装置的位置。
CN202220692634.8U 2022-03-28 2022-03-28 液压提升设备及其张拉机构 Active CN2171731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92634.8U CN217173124U (zh) 2022-03-28 2022-03-28 液压提升设备及其张拉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92634.8U CN217173124U (zh) 2022-03-28 2022-03-28 液压提升设备及其张拉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73124U true CN217173124U (zh) 2022-08-12

Family

ID=82746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92634.8U Active CN217173124U (zh) 2022-03-28 2022-03-28 液压提升设备及其张拉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7312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32624A (zh) * 2022-11-08 2022-12-06 杭州富阳泳富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搬运货物的升降搬运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32624A (zh) * 2022-11-08 2022-12-06 杭州富阳泳富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搬运货物的升降搬运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15898A (zh) 一种凡尔座拉拔工具
US9815674B2 (en) Pin puller for crane connections
CN109736213B (zh) 用于夹片群锚式钢绞线拉索快速更换的工装及其拆除施工方法
CN217173124U (zh) 液压提升设备及其张拉机构
RU2560460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ы управления трубными элементами
CN114000439B (zh) 一种自锚式挂篮吊带装置
CN217732603U (zh) 液压提升设备
CN107253651B (zh) 一种电梯限速器校验用的钢丝绳提升夹持器
CN114735616A (zh) 液压提升设备及其张拉机构
CN112207262B (zh) 一种适用于多种形状铸模的脱模系统及脱模方法
KR101739319B1 (ko) 인상기 겸용 유압잭 및 이를 이용한 구조물 인상방법
CN102602801B (zh) 重型筒体垂直吊装夹具
CN109650297B (zh) Lf炉炉盖更换方法
CN112456276B (zh) 矿用摩擦式提升机调绳工艺
CN213296340U (zh) 一种用于锚索张拉施工的装置
CN110116961B (zh) 一种用于大型重载钢丝绳连接卷扬提升设备的调节螺杆装置及其带载调节方法
CN210176297U (zh) 一种用于大型重载钢丝绳连接卷扬提升设备的调节螺杆装置
CN114933264A (zh) 液压提升设备
CN206985600U (zh) 一种土木施工用液压提升器的锚具脱锚机构
CN220684422U (zh) 一种堵阀牵制板拆除用起吊工具
CN209797360U (zh) 一种新型液压爬升的千斤顶
CN118407335A (zh) 一种用于悬索桥更换、安装永久吊杆的反力结构
CN217350544U (zh) 提升千斤顶
CN220548215U (zh) 一种模具零件用安全拆卸装置
CN217316805U (zh) 轧机辊缝调节机构拆卸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