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61061U - 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和发烟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和发烟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61061U
CN217161061U CN202123347878.7U CN202123347878U CN217161061U CN 217161061 U CN217161061 U CN 217161061U CN 202123347878 U CN202123347878 U CN 202123347878U CN 217161061 U CN217161061 U CN 2171610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moking article
inductively heatable
article according
tobacco
smo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4787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银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aw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aw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aw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aw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4787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610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610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610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igarettes, Filters, And Manufacturing Of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和发烟系统,涉及草本植物制品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发烟制品包括:发烟体、冷却元件和过滤元件,并依次由外包装材料包裹于内形成一整体;所述发烟体的上游端用于接触发烟装置的加热单元,所述发烟体的下游端邻接所述冷却元件的上游端,所述冷却元件的下游端邻接所述过滤元件的上游端,所述过滤元件的下游端用于吸食;所述发烟体的原材料为烟草或非烟草,所述发烟体的内部设有可电感加热元件且两者接触;所述冷却元件的原材料为烟草或非烟草,所述冷却元件具有供烟气通过的气体通道。本实用新型新型发烟制品具有产烟量大、环境友好、口味丰富、避免清洗加热针、加热均匀以及操作简便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和发烟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草本植物制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和发烟系统。
背景技术
新型非烟草发烟制品的发烟材料主要采用茶叶和花果,通过对茶叶和花果进行预设温度的加热(加热不燃烧)进而产生具有茶香、果香和花香的烟雾,以模拟和替代烟草的烟雾为人们带来抽吸快感,并可避免或减少烟草的有害成分;并且作为植物原料的茶叶和花果来源较广,品种繁多,采购方便,制备的发烟制品口味可根据茶叶和花果的种类进行灵活调整,以获得多种烟气口味,可满足多种人群的消费需要,该加热不燃烧型茶烟制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加热不燃烧型茶烟制品,由茶叶发烟基质、具有通孔的冷却元件及滤嘴组成。上述冷却元件具有支撑阻挡作用、冷却烟气温度和允许烟气穿过进入滤嘴段的作用,上述冷却元件的材质包括硅胶、塑料、纸板、醋酸纤维素或金属等;常见的冷却元件是具有梅花状通孔的硅胶柱,主要作用是降低烟气温度;该硅胶柱的制备工艺相对复杂,在大量生产时增加了产品成本,并且硅胶材料不能降解,环保性较差,高温加热后会产生杂气,很难通过食品安全检测;同时对于发烟制品整体而言,其口感类型简单,茶香或香氛基本全由发烟制品一端的茶柱/烟柱产生,且随着抽吸时间的持续,其产生的茶香或花果香口感快速变淡,消费者不能获得较佳且持久的吸食体验。
目前常用的与上述加热不燃烧发烟制品配合使用的发烟装置的加热原理是采用电阻丝加热,其加热元件包括加热针、加热片或加热筒;其中,插入式加热方式是将烟弹插入加热针或加热片上,抽吸结束后拔出烟弹,这种插入方式容易损坏加热针,烟丝容易焦糊在加热针上,需要频繁的清洁加热针,使用和清洁起来较为繁琐;放入式加热方式是将烟弹放入加热筒内,加热筒外壁绕制电阻丝对加热筒加热,加热筒将热量传递至烟弹进而实现加热、产烟,采用上述电阻丝加热方式热量损失较大,浪费电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和发烟系统,主要目的是解决发烟制品香味淡、吸食时间短、不环保、加热效率低以及加热使用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发烟制品,所述发烟制品包括:
发烟体、冷却元件和过滤元件,并依次由外包装材料包裹于内形成一整体;
所述发烟体的上游端用于接触发烟装置的加热单元,所述发烟体的下游端邻接所述冷却元件的上游端,所述冷却元件的下游端邻接所述过滤元件的上游端,所述过滤元件的下游端用于吸食;
所述发烟体的原材料为烟草或非烟草,所述发烟体的内部设有可电感加热元件且两者接触;所述冷却元件的原材料为烟草或非烟草,所述冷却元件具有供烟气通过的气体通道。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元件是由烟草或非烟草材料基片通过卷曲或打褶或折叠形成,或者由烟草或非烟草材料丝束聚集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元件是由整张纯基片或整张丝网基片从其一端卷至另一端以呈现外层卷裹内层的筒状体;或者,由所述整张纯基片或所述整张丝网基片以正反面交替对折的方式从其一端折叠至另一端以呈现具有多个基本平行脊的折扇体;其中,所述丝网基片是将所述整张纯基片制成多根同向丝条,且两两相邻的所述丝条之间至少设有一个连接点,以将所述多根同向丝条连接形成网片状。
作为优选,所述发烟体是由灌浆凝固形成、由颗粒灌注形成;或者,由整张纯基片或整张丝网基片从其一端卷至另一端以呈现外层卷裹内层的筒状体形成;或者,由整张纯基片或整张丝网基片以正反面交替对折的方式从其一端折叠至另一端以呈现具有多个基本平行脊的折扇体形成;或者由多条丝束聚集形成。
作为优选,所述发烟体的上游端设有封口元件,其长度为2-8毫米,进一步优选3-7毫米,仅进一步优选4-6毫米,进一步优选5毫米。
作为优选,所述封口元件的材料包括醋酸纤维素、聚乳酸、纸或海绵。
上述实施例中,设计封口元件的目的是避免发烟体材料在升温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物质遇冷冷凝为液体并从发烟体的上游端部渗漏出污染加热器的加热筒;所述封口元件可保护发烟体中的可电感加热元件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不受外界环境影响以保证使用时发生电磁感应的有效性;所述可电感解热元件与所述发烟体内材料为紧密接触以获得更好的加热、传热效果。上述封口元件的长度和材料均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
作为优选,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的材料是由可电磁感应方式加热到足以从所述发烟体 (即气溶胶形成基质)生成气溶胶的任何材料。
作为优选,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的材料具有导电和导热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的材料具有导电和导热和导磁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的材料包括铁磁性材料(包括铁、镍、钴及一些稀土金属磁性材料)、亚铁磁性材料(包括铁氧体)、铁磁合金材料(以铁为基础,加入其他金属) 及非晶纳米软磁合金材料(铁基非晶合金、铁镍基非晶合金、钴基非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优选,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的材料为坡莫合金、硅钢、纯铁片、不锈钢及碳钢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优选,所述不锈钢为马氏型不锈钢;所述碳钢为低碳钢或高碳钢;所述硅钢为取向硅钢或无取向硅钢。
作为优选,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的材料为钛合金、高锰钢、铜片或镁合金;所述镁合金为镁锌合金。
其中,合金类材料:AlNi(Co)、FeCr(Co)、FeCrMo、FeAlC、FeCo(V)(W);Re-Co(Re代表稀土元素)、Re-Fe以及AlNi(Co)、FeCrCo等;FeCrCo、PtCo、MnAlC、CuNiFe 和AlMnAg等;铁氧体类:主要成分为MO·6Fe2O3,M代表Ba、Sr、Pb或SrCa、LaCa等复合组分。
其中,所述硅钢片属于铁硅系合金,硅含量1.0%-4.5%左右,具有较好的电磁性能,可制成薄片;所述坡莫合金属于铁镍系合金,镍含量30%-90%,磁导率较高,具有较好的塑性;铁氧体(Fe2O3为主成分的亚铁磁性氧化物),具有高磁导率;马氏体型不锈钢具有磁性,如410不锈钢、420不锈钢或430不锈钢或者铁硅铝合金、铝镍钴、钐钴、铁氧体和钕铁硼,钐钴磁钢最贵,铁氧体磁钢最便宜,钕铁硼磁钢性能最高;铝镍钴磁钢温度系数最好。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预设加热温度和发烟材料性质等因素为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选择最优的可电感磁性材料,其可单用也可复合使用或作为加热涂层使用,并可根据发烟装置的电流频率适配性为可电感加热元件设计合适的形状与尺寸。
作为优选,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包括1-4个可电感加热片或1-2个可电感加热中空筒或多根可电感加热丝或一定量的可电感加热颗粒或可电感加热粉末。
作为优选,所述可电感加热片或所述可电感加热中空筒或多根可电感加热丝均沿所述发烟体的轴向设置;多个所述可电感加热片在所述发烟体的横截面上呈互相平行或相交设置;一定量的所述可电感加热颗粒或可电感加热粉末在所述发烟体内均匀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可电感加热片的厚度为5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中空筒壁的厚度为 5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丝的直径为5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颗粒的直径为0.1-2 毫米;所述可电感加热粉末的粒径为50-500目;所述可电感加热丝的总重量占所述发烟体的总重量的1%-50%(进一步优选1%-20%);所述可电感加热颗粒的总重量占所述发烟体的总重量的1%-50%(进一步优选1%-20%);所述可电感加热粉末的总重量占所述发烟体的总重量的1%-50%(进一步优选1%-20%)。
优选的,所述可电感加热片的厚度为10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中空筒壁的厚度为 10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丝的直径为10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颗粒的直径为 0.1-1.5毫米;所述可电感加热粉末的粒径为100-400目;所述可电感加热丝的总重量占所述发烟体的总重量的2%-10%(进一步优选2%-8%);所述可电感加热颗粒的总重量占所述发烟体的总重量的2%-10%(进一步优选2%-8%);所述可电感加热粉末的总重量占所述发烟体的总重量的2%-10%(进一步优选2%-8%)。
优选的,所述可电感加热片的厚度为20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中空筒壁的厚度为 20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丝的直径为20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颗粒的直径为 0.1-1.0毫米;所述可电感加热粉末的粒径为200-300目;所述可电感加热丝的总重量占所述发烟体的总重量的2%-5%(进一步优选2%-4%);所述可电感加热颗粒的总重量占所述发烟体的总重量的2%-5%(进一步优选2%-4%);所述可电感加热粉末的总重量占所述发烟体的总重量的2%-5%(进一步优选2%-4%)。
优选的,所述可电感加热片的厚度为25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中空筒壁的厚度为 25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丝的直径为25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颗粒的直径为 0.1-1.0毫米;所述可电感加热粉末的粒径为250-300目;所述可电感加热丝的总重量占所述发烟体的总重量的2%-3%(优选2.5%);所述可电感加热颗粒的总重量占所述发烟体的总重量的2%-3%(优选2.5%);所述可电感加热粉末的总重量占所述发烟体的总重量的2%-3% (优选2.5%)。
上述实施例中,当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位于不同频率和场强度值的电磁场内时,不同电感材料将产生不同程度的能量;因此,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的材料类型、尺寸可根据所述发烟体的长度、直径、发烟材料、加热温度以及工艺和成本等方面进行灵活调整。
作为优选,发烟体的长度为12毫米、所述冷却元件的长度为15毫米、所述过滤元件的长度为18毫米以及所述发烟制品的直径为6.8-7.2毫米(不计外包装材料厚度的直径为7.0 毫米)时,所述可电感加热片的材料优选导电导热且导磁性较好的材料;例如硅钢或坡莫合金或纯铁片或不锈钢(410系列),其厚度为200-300微米,宽度为3-5毫米,长度为12毫米,产热情况较佳。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发烟制品的制备方法,包括制备发烟体、制备冷却元件、制备过滤元件,以首尾相接的方式依次被外包装材料包裹于内形成一整体,即新型发烟制品;所述制备发烟体的过程包括:
当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为片状体时,将所述片状体从发烟体上游端插入到发烟体内部,或将所述片状体先放至发烟体材料基片上再一起制备成可电感型的所述发烟体;
当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为丝状体或颗粒体时,将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先放至发烟体材料基片上再一起制备成电感型的所述发烟体;
当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为粉末体时,先将所述粉末体与发烟体原始材料一起混合后,再制成发烟材料基片,最后将所述发烟材料基片制备成电感型的所述发烟体。
上述实施例中,将发烟体材料基片卷制成发烟体时,发烟体的紧密度需至少保证其内的可电感加热元件不能掉落(同时需具有合适的吸阻);所述发烟体材料基片的制备方法为现有技术,包括原料破碎-原料混合-打浆-制片等。
作为优选,所述非烟草包括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花茶、乌龙茶、果茶、花茶或药茶。在上述描述中,发烟体和冷却元件选用的茶叶品种可相同或不同,具体可根据实际口感的选用。
作为优选,所述发烟体和/或所述冷却元件含有香料或香精。
作为优选,所述香料或香精选自草莓提取物、香蕉提取物、西瓜提取物、水蜜桃提取物、蓝莓提取物、菠萝提取物、芒果提取物、丁香提取物、沉香提取物、哈密瓜提取物、苹果提取物、柑桔提取物、咖啡及薄荷醇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发烟体和所述冷却元件为相邻设置,可互相抵接,也可稍有间隙,发烟体、冷却元件和过滤元件按前后顺序以首尾相接的方式被包裹在外包装材料内。本申请的冷却元件可冷却发烟体产生的烟气,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发烟体的余热来加热,进而继续产生烟草香味、茶香味或花果香。
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加热单元正常工作时温度在100℃-500℃左右(大部分在200℃-400℃);发烟体产生的一次烟气的温度大约在50-150℃左右,该温度足以加热所述冷却元件以产生二次烟气;所述二次烟气的温度大约在50-100℃左右,所述二次烟气借助吸食者的抽吸力进入所述过滤元件后,再次降温至大约30-50℃左右被吸食。
在上述描述中,所述发烟体和所述冷却元件中的香精或香料的种类不同;所述发烟体的香精或香料的含量大于所述冷却元件中的香精或香料的含量。当两者均添加香氛材料时,各自所添加的香氛材料种类不同,数量不同,含量不同,该设计是为了在发烟制品被抽吸时,使其中的茶香味、花果味、香氛气味随时间变化会产生渐变的且有层次感的效果;两段的茶叶品种的选择和两段的香氛材料的选择可根据一次烟气和二次烟气具有的热量与茶香和香氛的协同关系进行选择,充分利用两段不同大小的热量可挥发出不同量的茶香或香氛,以达到茶香或香气的口感(如口味浓郁或口味清淡)随抽吸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具有层次感的渐变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冷却元件的结构中具有可供气体通过通道。例如,在其结构内设置空隙、孔隙或通孔等允许气体通过的结构,所述气体通道的大小影响烟气的通过速度,该速度影响烟气加热冷却元件的快慢或充分性,进一步影响降温效果和吸阻,也决定着冷却元件原材料和香精的使用量,进而影响冷却元件的烟雾量和增香效果。因此,所述冷却元件的内部结构 (即透气度或疏松程度)不能过于疏松或过于紧实。所述冷却元件结构中的气体通道的数量、排列、形状等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只要符合烟支或茶烟支常规通气量或透气度或吸阻即可,且需考虑到消费者的抽吸舒适度和生产成本等。
本申请实施例的发烟体作为主要发烟源,其结构相对较为紧密,使用原料多,可产生较多烟雾量和浓郁的香味;冷却元件作为次要发烟源,结构疏松,使用原料少,烟雾量较小,香味较淡,所述冷却元件作为继续发烟源,其最主要功能是增补香味或香气,同时吸收一次烟气热量,冷却一次烟气温度,且产生二次烟气,起到冷却烟气的作用(充分利用一次烟气的热量和二次烟气的降温需求),由于所述冷却元件结构相对疏松,具有适中密度或透气度,其作为气体通道将烟气输送至过滤元件。
本领域常规发烟制品在发烟体的下游端设置硅胶柱冷却元件,其是为烟气穿过提供气体通道和利用硅胶材料特性进行冷热交换以达到降低烟气温度目的,该技术方案中发烟体挥发出的具有较高温度的烟气含有较多热量,该热量是需要被消除的,同时硅胶柱降温也产生了硅胶材料的消耗,且硅胶不能自然降解,硅胶受热会产生杂气,产品质量检测会含有害气体,硅胶材料无法回收,污染环境;即在本领域常规技术方案中,在发烟体与过滤嘴之间的烟气所带来的热量是需要被消除的,为了消除该热量也需要消耗硅胶等具有相似功能的材料。
本申请人发现上述常规技术方案中在上述热量传递阶段存在着资源浪费,如果能充分利用该需要消除的热量,又能有助于抽吸品质,增加口感体验,则将是本领域一具有显著进步性的技术。因此,本实用新型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经过多次研究、反复实验和口感品质的数百次验证,发现在所述发烟体的下游端再接一段发烟体作为冷却元件,其原材料可以根据口感需求选择各种茶叶和花果,也可以在其中涂敷或浸渍香精或香料;同时,所述冷却元件的结构须疏松,即透气度需大于或等于第一烟气生基质的透气度,所述发烟制品的两段需具有合适的吸阻,该结构设计成较为疏松的特点,可使大量烟气通过,可充分利用第一烟气带入的热量加热冷却元件,使其内的可挥发物质尽可能多的挥发出来,不浪费冷却元件的原材料和发烟体的热量。该设计将必须消除的热量、需要具有冷却与通气功能的结构设计、第二次香味的生成与传递和环保要求相结合,充分利用该创新结构,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也达到多方面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要是对发烟体和冷却元件的结构与材料进行了改进,以及对加热方式进行了创新;发烟制品的调香或配香技术为本领域常规技术。
作为优选,所述发烟体的密度为0.2-1.2g/cm3,所述冷却元件的密度为0.1-1.0g/cm3。在实际生产中,大部分情况下,发烟体的密度大于等于冷却元件的密度,否则吸阻太大,不适宜抽吸。
作为优选,所述发烟体的密度为0.3-1.1g/cm3,也可优选为0.3-1.0g/cm3、0.35-1.0g/cm3、 0.40-1.0g/cm3、0.40-0.9g/cm3、0.40-0.8g/cm3、0.45-1.0g/cm3、0.45-0.9g/cm3、0.40-0.75g/cm3、 0.40-0.70g/cm3,进一步优选为0.40-0.60g/cm3、0.40-0.65g/cm3、0.45-0.65g/cm3、0.5-0.70g/cm3,最优选为0.45-0.60g/cm3、0.45-0.57g/cm3、0.45-0.55g/cm3、0.5-0.55g/cm3或0.50-0.60g/cm3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元件的密度为0.2-0.8g/cm3,也可优选为0.2-0.7g/cm3、0.2-0.6g/cm3、 0.2-0.5g/cm3,进一步优选为0.20-0.45g/cm3、0.20-0.40g/cm3、0.20-0.35g/cm3、0.25-0.40g/cm3、 0.25-0.30g/cm3,最优选为0.25-0.35g/cm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透气度(或透气量)指物体或介质允许气体通过的程度,可以通过测量单位体积或截面在单位时间和特定压力下透气量的大小而获得数值;在规定的压差条件下,测定一定时间内垂直通过试样给定面积的气流流量,计算出透气量。所述透气度的测试原理是在规定的压差条件下,测定一定时间内垂直通过试样给定面积的气流流量,计算出透气量;气流速率可直接测出,也可通过测定流量孔径两面的压差换算而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烟体的透气度或透气量小于冷却元件的透气度或透气量;所述发烟体的密度较大,透风率或透气度或透气量较小,所述冷却元件的密度相对较小,相应的透气量相对较大。上述密度或透气度或透气量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卷制过程中对发烟体和冷却元件的疏松度进行相应调节,上述疏松度与发烟制品的直径、基片的厚度、卷制的宽度等相关,通过综合调节两段的疏松度来获得吸阻小、香气浓和烟量大的综合效果。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发烟体的原材料为茶叶,茶叶本身具有一定孔隙,烟气可从多个孔隙中穿出,这种方式取决于原材料的透气度,其为次要气体通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所述气体通道主要是指通过所述冷却元件的卷制或折叠结构形成,其为可供烟气从冷却元件的一端进入并从其相对的另一端穿出的通道,该结构设计可使大量烟气通过,结构疏松,抽吸阻力小,换热效果好。
在上述实施例中,发烟体在卷制时需考虑其应具有适宜吸阻的情况下,将其卷制成外层紧紧包裹内层的卷绕结构;冷却元件在卷制时需考虑到合适的吸阻和尽可能调节原材料的量以控制产香与产烟量的情况下,将其卷制成外层疏松包裹内层的卷绕结构,所述紧紧包裹与所述疏松包裹为卷绕结构的相对情况,具体密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设定。
作为优选,所述发烟制品的直径为0.68-0.72mm时,所述发烟体的整张纯基片或所述整张丝网基片的厚度为160-200g/m2,进一步优选170-190g/m2,进一步优选175-185g/m2,最佳为180g/m2;预设卷制直径为7mm时,卷制宽度为100-130mm,进一步优选105-125mm,进一步优选105-120mm,进一步优选105-115mm,进一步优选105-110mm,最佳为110mm,此时第一发烟体的密度较佳,可同时满足插入摩擦力适中和吸阻小的要求。
所述冷却元件的整张纯基片或所述整张丝网基片的厚度为100-140g/m2,进一步优选 110-130g/m2,进一步优选115-125g/m2,最佳为120g/m2;预设卷制直径为7mm时,卷制宽度为80-110mm,进一步优选85-105mm,进一步优选85-100mm,进一步优选85-95mm,进一步优选90-95mm,进一步优选88-92mm,进一步优选85-90mm,进一步优选90-92mm,最佳为90mm左右,此时冷却元件的密度较佳,可同时满足吸阻小、香气浓和烟雾大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元件的密度越大,其吸阻越大,烟雾量越小,产香越浓。在固定冷却元件外径的前提下,基片的卷制宽度影响卷制后发烟体的密度,宽度越大,卷制的圈数多,密度大;宽度越小,卷制的圈数少,密度小;基片的厚度也影响卷制后的发烟体的密度,基片越厚,卷制的发烟体的密度越大;基片薄,卷制的发烟体密度小;考虑到产品效果和成本等综合因素,在加工生产时需要调整基片具有适宜的卷制宽度和厚度,使两段发烟体具有较佳的密度和透气度,产生适宜的烟雾量和香气,即以最大浓度产香的同时使吸阻较小。
作为优选,所述过滤元件包括一段式结构、两段式结构或三段式结构;所述一段式结构包括实心柱体、空心柱体或中空柱体;所述两段式结构包括中空柱体、实心柱体及空心柱体中任意两种结构的组合;所述三段式结构包括中空柱体、实心柱体及空心柱体中的至少两种结构按三段式组合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元件与所述过滤元件之间设置爆珠和/或所述过滤元件的实心柱体内嵌设爆珠,所述爆珠内含有香料或香精;所述中空柱体的中空处的横截面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心形、五角星形或圆环形。以上材料为市购或从厂家定制。
作为优选,所述两段式结构为中空柱体与内嵌爆珠的实心柱体组合而成,其中,靠近冷却元件的下游端为中空柱体,靠近吸食端为实心柱体,简单表示为中空体-含爆珠实心体。
作为优选,所述三段式结构为中空柱体、内嵌爆珠的实心柱体及空心体(或中空柱体) 组合而成,其中,中空柱体靠近冷却元件的下游端,空心体(或中空柱体)处为吸食端,简单表示为中空柱体-含爆珠实心柱体-空心体,或,中空柱体-含爆珠实心柱体-中空柱体;所述空心体即管内无填充材料,为一空管。
作为优选,所述发烟体沿其周向被第一包装材料包裹形成第一柱体,所述冷却元件沿其周向被第二包装材料包裹形成第二柱体,所述过滤元件沿其周向被第三包装材料包裹形成第三柱体;所述第一柱体、所述第二柱体及所述第三柱体通过各自的外壁面,依次黏结固定在所述外包装材料的内壁面的不同位置;所述冷却元件的上游端抵接至所述发烟体的下游端,所述过滤元件的上游端抵接至所述冷却元件的下游端。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包装材料包括白纸、锡箔或铝箔,所述第二包装材料和所述第三包装材料均为白纸,所述外包装材料为一层白纸或由多层白纸制成的硬质纸管;所述过滤元件的材料为醋酸纤维素、聚乳酸或海绵,以上材料可市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发烟体、所述冷却元件、所述过滤元件的相对长度比例、冷却元件结构的疏松程度、外包装纸的薄厚、茶叶种类、香精香料等均可根据口感或其他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调整。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烟系统,所述发烟系统包括上述新型发烟制品和发烟装置;所述发烟装置包括:
腔室,其用于接收和容纳所述发烟制品;
感应器,其用于在所述腔室内产生波动电磁场且使可电感元件产生电流以引起升温;
控制器,其用于检测当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位于所述腔室内时控制供电设备向所述感应器供电;所述可电感元件的升温温度为100-500℃。
作为优选,所述可电感元件的升温温度为200-400℃;进一步优选250-400℃。
电磁感应加热原理:所述电磁感应加热是将电能转化为磁能再转化为热能,达到加热物体的效果;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位于交变电磁场中,受变换磁场影响,加热元件内产生涡电流进而其内部产生热量即引起升温,其加热的预设温度是通过调控磁场强度来实现;上述电磁感应加热是采用内热方式,即使加热元件自身发热,无需外界传热,采用所述电磁感应加热方式具有绿色节能,提高加热效率的优点。
发烟装置使用方法:将上述新型发烟制品放入发烟装置的加热单元(加热腔或加热筒) 中,所述控制器检测到加热单元中出现可电感加热元件时,所述感应器通电产生交变磁场,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中产生感应电流并逐渐升温至预设温度,并对发烟材料进行加热以产生烟气(气溶胶);抽吸人员在过滤元件的下游端(过滤嘴端)进行抽吸,结束后取出发烟制品,加热单元内无任何残留,干净卫生,使用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发烟制品的结构进行两方面创新,首先是在发烟体内设置独立的可电感加热元件,突破传统方法中利用固定在加热装置内的电阻丝加热烟弹的原理和突破将烟弹插入到加热片或加热针的使用方式,采用电感加热方式的发烟制品加热效率高、使用方便、加热筒内无残留、干净卫生、无需频繁清理、即插即用、操作简单以及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2)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烟草或非烟草发烟制品内冷却元件的各种弊端,采用具有相对疏松结构烟草/非烟草(如以茶叶代替硅胶柱)材料作为冷却元件,其同时具有冷却、增香 (茶香或香精香料的香味)的作用,既消除了不需要的热量又充分利用了冷却元件材料本身的特性实现增香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冷却元件的材料可降解,对环境友好,方便垃圾分类,同时起到了冷却烟气温度、输送烟气通过的作用,使冷却元件的材料与发烟基质材料相同,增补烟雾的香味,具有持续性和渐变层次感的吸食体验;且所述冷却元件的制备工艺简单,其气体通道的大小可根据抽吸舒适度方便调节;本实用新型合理利用烟草或非烟草资源,降低不必要成本,提高发烟制品的性价比,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发烟制品,该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无封口元件的新型发烟制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无封口元件的新型发烟制品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有封口元件的新型发烟制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有封口元件的新型发烟制品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A-3H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8提供的设有可电感加热元件在发烟体的横截面或纵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A:1个加热片,图3B:2个平行加热片,图3C:2个垂直相交加热片,图3D:3个相交加热片,图3E:4个相交加热片,图3F:加热丝,图3G:加热中空筒,图 3H:加热颗粒)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元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A-图5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元件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卷制冷却元件的丝网基片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A-图7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元件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A-图8F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元件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烟系统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发烟体;2-冷却元件;3-过滤元件;4-封口元件;5-可电感加热元件,51-加热片,52-加热筒,53-加热丝,54-加热颗粒;6-爆珠,7-加热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以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下述说明中的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下述为发烟体的第一基片和冷却元件的第二基片的配方,其茶叶种类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常用茶品种包括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花茶、乌龙茶、果茶或药茶,该配方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调配,基片厚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上述基片的制备方法为本领域常规技术。
第一茶叶基片的配方:茶叶5-30份、香精/香料0-5份,甘油1-5份、丙二醇1-5份、竹纤维1-5份、木纤维1-5份,采用本领域公知的方法做成175克/平方米重基片;其中,上述香精/香料选自草莓提取物、香蕉提取物、西瓜提取物、水蜜桃提取物、蓝莓提取物、菠萝提取物、芒果提取物、丁香提取物、沉香提取物、哈密瓜提取物、苹果提取物、柑桔提取物、咖啡及薄荷醇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茶叶基片的配方:茶叶5-20份、甘油1-5份、丙二醇1-5份、竹纤维1-5份、木纤维1-5份、香精/香料1-5份,采用本领域公知的方法做成100克/平方米重基片;其中,上述香精/香料选自草莓香精、香蕉香精、西瓜香精、水蜜桃香精、蓝莓香精、菠萝香精、芒果香精、丁香香精、沉香香精、哈密瓜香精、苹果香精、柑桔香精、咖啡及薄荷醇中的至少一种。
实施例1(无封口元件+可电感加热片)
(1)基片1配方:普洱茶叶20份、草莓提取物1份、甘油1份、丙二醇1份、竹纤维 2份、木纤维1份制成180g/m2重的基片,剪裁出长度为12mm,宽度为100mm的第一基片,将第一基片从其一端开始沿其宽度方向逐圈卷至其另一端结束(螺旋卷绕),其中,当卷至第一基片的一半宽度时,沿发烟体1的轴向(垂直于宽度方向)放置1个可电感加热片(材料为硅钢,厚度200微米,宽度5毫米,长度12毫米),再继续卷制,利用第一基片将上述可电感加热片紧紧卷裹于内,形成外层卷裹内层的圆柱体,即发烟体1,上述可电感加热片基本处于上述发烟体的中央部位;沿上述发烟体1的周向用铝箔将其包裹形成第一柱体,其长12mm,直径7mm;密度测量结果见表1;
(2)基片2配方:普洱茶叶10份、草莓香精1份、甘油1份、丙二醇1份、竹纤维2 份、木纤维1份、香精香料1份,制成120g/m2重的第二基片,剪裁出长度为15mm,宽度为80mm的第二基片,将第二基片从其一端开始沿其宽度方向逐圈卷至其另一端结束(螺旋卷绕),形成外层卷裹内层的圆柱体,即冷却元件2,沿上述冷却元件的周向用白纸将其卷裹形成第二柱体,其长15mm,直径7mm;密度测量结果见表1;
(3)过滤元件3:材料为聚乳酸,其结构由中空柱体-内嵌爆珠的实心柱体-中空柱体(中空处横截面形状为心形)组成,爆珠内含有薄荷香精;沿其周向用白纸将两段柱体以首尾相接的方式卷裹为一整体,形成第三柱体,其长度为18mm,直径7mm;
(4)将第一柱体、第二柱体、第三柱体依次以首尾相接的方式粘结固定在白色硬性纸管的内壁面并卷裹为一整体(共三段),即形成可电感加热的新型发烟制品;其中,上述第二柱体的上游端抵接至上述第一柱体的下游端,上述过滤元件的中空端抵接至上述第二柱体的下游端,过滤元件的实心端为吸食口端,上述发烟制品的总长度为45mm,直径7.2mm。
实施例2(有封口元件+可电感加热片)
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第(4)步骤中,添加封口元件4(材料为醋酸纤维,长度为5毫米,直径7毫米),包装时依次将封口元件4、第一柱体、第二柱体及第三柱体以首尾相接的方式粘结固定在白色硬性纸管的内壁面并卷裹为一整体(共四段),即形成可电感加热的新型发烟制品。
实施例3-实施例13
实施例3-实施例13与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基片的宽度和长度不同1。
对实施例1-实施例13的基片宽度和发烟体密度进行测量,平行样品数量为5个,测量数据见表1。
邀请200名本领域茶烟爱好者、生产工人和研发专家,采用可电感加热装置(新型电子烟加热器,现有技术可市购)对实施例1-13的新型发烟制品(含可电感加热元件)进行抽吸;对上述实施例1-13制备的发烟制品进行感官评吸,反馈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1和表2的检测数据可知,在其他影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实施例7的基片宽度和长度卷制出的发烟体和冷却件在加热抽吸时,其吸阻和综合口味方面最优秀,其他样品次优,但均能实现预期技术效果;因此,采用实施例7的基片尺寸(第一基片宽度为110g/cm3,第二基片宽度为90g/cm3)制备可电感的发烟体1和冷却元件2。
下述实施例14-18是在实施例7的结构上改变发烟体和冷却元件结构,并抽吸品鉴。
实施例14
实施例14与实施例7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基片和第二基片均是丝网基片;丝网基片的制备方法:用卷条机按预设程序(可预设丝条宽度,卷条机可市购)压成多根同向丝条,且两两相邻的丝条之间设有多个相接点(相接点的个数和位置可根据基片宽度和需要在卷条机中设定工艺参数,该卷条机可市购),丝条通过相接点连接形成丝网基片。
实施例15
实施例15与实施例7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基片和第二基片均先切成数根各自独立且不相连的同向丝条,并用外包装材料包裹起来形成发烟体1和冷却元件2,再向发烟体1中插入可电感加热片。
实施例16
实施例16与实施例7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基片是丝网基片。
实施例17
实施例17与实施例7不同之处在于,冷却元件2是由多个丝束聚集成的圆柱体。
实施例18
实施例18与实施例7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基片以正反面交替对折的方式从其一端折叠至另一端以呈现具有多个基本平行脊的折扇体(类似折叠扇子过程),即冷却元件2。
采用上述相同方法对实施例14-18的发烟制品进行抽吸品评,结果见表2。
通过表2可知,采用实施例14-18中不同结构的发烟体和冷却元件,其吸阻和综合口味均较为优秀,不同结构引起品质方面的差别较小(最优秀为实施例16);因此,可根据工艺难度、成本、时间等方面进行合理选用。
下述实施例19-26是在以实施例16为最优发烟制品的基础上,改变可电感加热元件的材料制备新型发烟制品,并进行抽吸品鉴。
实施例19(可电感加热混合颗粒)
实施例19与实施例16不同之处在于,在步骤(1)基片1的表面基本均匀撒上定量(颗粒重量为基片1重量的1%)的可电感加热颗粒(材料为硅钢和纯铁混合颗粒,比例各50%,粒径均为50目)制成含有上述可电感加热颗粒的第一基片;将上述第一基片从一端沿其宽度方向逐圈卷至其另一端结束(螺旋卷绕),形成外层卷裹内层的圆柱体,即发烟体1。
实施例20(可电感加热粉末)
实施例20与实施例16不同之处在于,在步骤(1)基片1配方中添加组分总重量20%的可电感加热粉末(材料为纯铁粉末,粒径为100目)制成含有上述可电感加热粉末的第一基片;将上述第一基片从其一端开始沿其宽度方向逐圈卷至其另一端结束(螺旋卷绕),形成外层卷裹内层的圆柱体,即发烟体1。
实施例21(可电感加热粉末)
实施例21与实施例16不同之处在于,上述可电感加热元件的材料为纯铁粉末,粒径为 200目,占总重15%。
实施例22(可电感加热粉末)
实施例22与实施例16不同之处在于,上述可电感加热元件的材料为纯铁粉末,粒径为 300目,占总重10%。
实施例23(可电感加热粉末)
实施例23与实施例16不同之处在于,上述可电感加热元件的材料为纯铁粉末,粒径为 400目,占总重5%。
实施例24(可电感加热粉末)
实施例24与实施例16不同之处在于,上述可电感加热元件的材料为纯铁粉末,粒径为 250目,占总重3%。
实施例25(可电感加热丝条)
实施例25与实施例16不同之处在于,在卷制第一基片之前,在第一基片上基本均匀的放置多个可电感加热丝条,(材料为磁性不锈钢,直径200微米,长度12毫米,占总重2%),然后再小心卷制,卷制过程与实施例16相同,将可电感加热丝条紧紧卷裹于内,形成外层卷裹内层的圆柱体,即发烟体1(丝条与发烟体同轴向)。
实施例26(可电感加热片)
实施例26与实施例16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实施例1中发烟体1的卷制方法,可电感加热片材料为坡莫合金,厚度250微米,宽度4毫米,长度12毫米。
实施例1-实施例26制备的可电感发烟制品与电磁感应加热器匹配使用时可达到预设温度,大概150-400℃左右,采用优选电感材料和优选添加量可达到200-350℃左右,更优选 300℃左右(优选实施例24和实施例26)。
上述实施例中的可电感加热元件的形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片状、粉末状、丝条状或中空筒状或几种形状的组合;上述可电感加热元件的材料可根基实际需求选择硅钢、坡莫合金、取向硅钢、无取向硅钢、纯铁、不锈钢、低碳钢、高碳钢、镁合金、镁锌合金、钛合金、高锰钢或铜几种材料的复合材料;上述可电感加热元件的形状、尺寸、材料、用量等需根据预加热温度、受热材料性质、电流频率以及抽吸品质等因素进行优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烟系统,发烟系统包括实施例1-26制备的发烟制品和发烟装置;发烟装置包括:腔室,其用于接收和容纳发烟制品;感应器,其用于在腔室内产生波动电磁场且使可电感元件产生电流以引起升温;控制器,其用于检测当可电感加热元件位于腔室内时控制供电设备向感应器供电;可电感元件的升温温度为100-500℃;优选 200-400℃,更优选300-350℃。
使用方法:将制备的新型发烟制品放入发烟装置的加热单元(加热腔或加热筒)中,控制器检测到加热单元中出现可电感加热元件时,感应器通电产生预设强度的交变磁场,可电感加热元件中产生感应电流并逐渐升温至预设的温度或温度范围,并对发烟材料进行加热以产生烟气(气溶胶);抽吸人员在过滤元件的下游端(过滤嘴端)进行抽吸,结束后取出发烟制品,加热单元内无任何残留,干净卫生,使用方便。
对比例1
本对比例1与实施例22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具有六个通孔(沿周向呈梅花状设置) 的硅胶柱代替冷却元件2,硅胶柱直径与发烟体1直径相同,硅胶柱可通气体积大约为硅胶柱总体积的2/3,在硅胶柱表面涂敷草莓香精,该硅胶柱为现有技术,可市购。
对比例2
本对比例2与实施例22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聚乳酸片材卷制的柱体代替冷却元件2,在聚乳酸柱体表面涂敷草莓香精,该聚乳酸片材为现有技术,可市购。
对比例3
本对比例3与实施例22的不同之处在于,冷却元件处无任何填充,由外包装材料在此段构成一空筒。
对比例1-3采用加热针式(电阻丝加热)的发烟装置进行抽吸并对比。
实验条件:利用模拟循环吸烟机,采取ISO抽吸模式;抽吸容量35mL,抽吸频率60秒/次,抽吸持续时间2秒;发烟制品发出的烟雾实际上是一种气溶胶,是气体中细小的液体或固体颗粒的悬浮液;通过循环吸烟机吸入的烟气稀释后进入快速粒径谱仪,检测烟气中气溶胶浓度的变化来推断烟雾大小和持续性,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表1.实施例1-13基片宽度和发烟体密度测量表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65155958000015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651559580000161
表2.实施例1-26和对比例1-3发烟制品感官质量评吸调查表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651559580000162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651559580000171
注:用数字表示各特性评分,数字越大表示该品质越优,数字越小,品质越差;
本领域技术人员除了可采用上述实施例1-26中优选的可电感加热材料、尺寸、添加量等,还可采用如图3A-图3H中所示的技术方案,如在发烟体1中插入两片加热片,其可平行或垂直设置,或插入三片加热片,并均匀分布,或设置中空加热筒;以上技术手段均可实现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用。
本实用新型以表1中列举的较为适宜的宽度、克重、电感材料及其尺寸用量等来制备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发烟制品,以证明其综合品质至少在优秀以上,工厂批量生产可从表1中择优而用。
实施例1-13中通过改变发烟体1或冷却元件2的卷制宽度,可调节其密度,两者的密度影响发烟制品综合品,当发烟体1卷制宽度为110mm,冷却元件2卷制宽度为90mm时发烟制品整体的综合品质最优。
表2为实施例1-实施例26发烟制品的各种特性的评吸调查结果,通过对比实施例的各特性,可知实施例14、16、24、25、26的发烟制品的综合特性最优,其香味浓郁、余味浓、烟雾持续时间长、无杂气、无刺激性、不烫嘴、插入力适中、吸阻适宜,其余实施例的发烟制品综合品质为较优或优秀,其均可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表2中,实施例1-实施例26,发烟体1的结构为纯基片卷制成或丝束聚集而成,其冷却元件2为丝网基片卷制而成或丝束聚集而成或折叠扇形体,经过品评验证,其综合品质较为稳定。
采用可电感加热发烟装置(现有技术,原理是可电感加热元件受发烟装置中的感应器的交变磁场的影响,可电感加热元件中产生电流进而产生热量引起升温,可对发烟材料加热) 对上述各实施例产品进行抽吸品评;首先,将可电感发烟制品放入发烟装置的加热腔中,发烟系统逐渐对发烟制品进行加热至预设温度,即可进行抽吸,抽吸体验如表2中所示,其综合品质均在优秀以上,说明在发烟体中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制备方法、可电感元件材料、可电感元件尺寸与添加量等手段可以实现加热发烟制品并获得比较优秀的抽吸体验。
通过表1的评吸结果可知,对比例1和对比例2皆有稍微烫嘴的感觉,其吸阻相对较大,香味较淡,烟雾持续性较差,其原因在于对比例1中间段采用带通孔的硅胶柱冷却和传递烟气,硅胶材料吸热冷却效果差,待烟气穿过过滤元件进入口中时会有稍微烫嘴的感觉,由于发烟体1出来的烟气温度大概有一百多摄氏度再进入硅胶柱里,硅胶受热会产生硅胶杂味,该味道会影响发烟制品的整体香味,即香味中参杂着硅胶柱的杂气,该产品如若控制不好,不易通过产品质量检测;并且该发烟制品中仅有发烟体1为烟草或非烟草材料,其受热挥发出的香味和烟雾有限,且更重要的是吸食完后该发烟体会被废弃,导致硅胶成为一次性消费材料,废弃时更会污染环境;综上,采用硅胶柱作为冷却元件会产生烫嘴和污染环境、香味淡、烟雾持续性短以及成本高的问题,该缺陷也是含硅胶发烟制品一直以来未能很好解决的技术问题。对比例2采用聚乳酸基片卷制发烟体,其材料虽环保,但也是一次性使用,产烟段仍只有发烟体1,其香味较淡,烟雾持续时间较短,聚乳酸材料成本也较高。
本实用新型大概比对比例1和对比例2多出2-5口左右,其原因主要在于本实用新型发烟体1先受热挥发出一次烟气,该一次烟气继续加热冷却元件2,继续产生二次烟气,故本实用新型发烟制品整体不仅增加了烟雾量,还延长了产烟时间,起到增香补香的效果,且口数相对增多,吸食者体验感较佳。
通过上述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茶烟的多方面评吸,证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茶烟结构所带来的综合口感更胜一筹,更受消费者喜爱。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茶烟制品的结构突破了传统思想,未沿用行业里一直以来对硅胶柱结构设法改进的技术思路,创新性的发现以茶叶材料作为中间段结构仍然可以达到冷却烟气和输送烟气的效果,并且当采用茶叶材料作为冷却和输送烟气结构时,该茶叶材料可以继续产烟,增加茶香的可持续吸食性,同时,也恰当好处的利用常规茶烟制品一直想办法要消除的发烟体带来的热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设计不仅改进了发烟制品的口感等综合体验,还做到了物尽其用,避免浪费热量和本领域为配合消除热量而设计的冷却元件所采用的硅胶等材料,节省了原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由于口感的提升,更受消费者欢迎,为企业提高了盈利。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创新技术之一是将茶叶原料卷制成一柱状物体,以替代传统发烟制品内部的冷却元件(例如硅胶柱),达到冷却烟气、输送烟气、增香补香、提高综合口感、环境友好、合理利用资源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对冷却元件2 卷制的松紧程度不作定性要求,只要可使挥发出的烟气通过即可,并且消费者在吸食时的吸阻可接受,抽吸体验相对舒适即可。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创新技术的基础上又创新性的将可电感加热元件嵌设到发烟体中,抽吸结束后随发烟制品一同废弃(可电感加热元件理论上为一次性用品),不会对加热器的加热筒产生污染,不需要清洗加热筒,操作非常方便,延长了加热器使用寿命;并且对可电感加热元件在发烟体中的数量、嵌设位置、材料进行了创新和优化,达到增大加热面积,提高加热效率和加热均匀性。与常见的加热针式的电阻丝加热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可电感加热技术具有更大市场前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未尽之处,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从现有技术中选用。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上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1)

1.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发烟制品包括:
发烟体、冷却元件和过滤元件,并依次由外包装材料包裹于内形成一整体;
所述发烟体的上游端用于接触发烟装置的加热单元,所述发烟体的下游端邻接所述冷却元件的上游端,所述冷却元件的下游端邻接所述过滤元件的上游端,所述过滤元件的下游端用于吸食;
所述发烟体的原材料为烟草或非烟草,所述发烟体的内部设有可电感加热元件且两者接触;所述冷却元件的原材料为烟草或非烟草,所述冷却元件具有供烟气通过的气体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元件是由所述烟草或非烟草材料的基片通过卷曲、打褶或折叠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元件是由所述烟草或非烟草材料的丝束聚集而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元件是由所述烟草或非烟草材料的整张纯基片或整张丝网基片从其一端卷至另一端以呈现外层卷裹内层的筒状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元件是由所述烟草或非烟草材料的整张纯基片或整张丝网基片以正反面交替折叠的方式从其一端折叠至另一端以呈现具有多个基本平行脊的折扇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烟体是由灌浆凝固形成或由颗粒灌注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烟体是由所述烟草或非烟草材料的整张纯基片或整张丝网基片从其一端卷至另一端以呈现外层卷裹内层的筒状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烟体是由所述烟草或非烟草材料的整张纯基片或整张丝网基片以正反面交替对折的方式从其一端折叠至另一端以呈现具有多个基本平行脊的折扇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烟体是由多条丝束聚集形成。
10.如权利要求4或5或7或8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丝网基片是将所述整张纯基片制成多根同向丝条,且两两相邻的所述丝条之间至少设有一个连接点,以将所述多根同向丝条连接形成网片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烟体的上游端设有封口元件,其长度为2-8毫米;所述封口元件的材料为醋酸纤维素或聚乳酸或纸或海绵。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的材料是由可电磁感应方式加热到足以从所述发烟体生成气溶胶的材料。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的材料为铁磁性材料或亚铁磁性材料或铁磁合金材料或非晶纳米软磁合金材料。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的材料为坡莫合金或钛合金或镁锌合金或铜片或纯铁片或高锰钢或硅钢或不锈钢或碳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钢为取向硅钢或无取向硅钢;所述不锈钢为马氏型不锈钢;所述碳钢为低碳钢或高碳钢。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电感加热元件为可电感加热片或可电感加热中空筒或可电感加热丝或可电感加热颗粒或可电感加热粉末。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电感加热中空筒的数量为1-2个;所述可电感加热片的数量为1-4个,所述可电感加热片在所述发烟体的横截面上呈互相平行或相交设置。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电感加热片或所述可电感加热中空筒或可电感加热丝均沿所述发烟体的轴向设置;所述可电感加热颗粒或可电感加热粉末在所述发烟体内均匀设置。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电感加热片的厚度为5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中空筒壁的厚度为5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丝的直径为5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颗粒的直径为0.1-2毫米;所述可电感加热粉末的粒径为50-500目。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电感加热片的厚度为10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中空筒壁的厚度为10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丝的直径为10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颗粒的直径为0.1-1.5毫米;所述可电感加热粉末的粒径为100-400目。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电感加热片的厚度为20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中空筒壁的厚度为20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丝的直径为20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颗粒的直径为0.1-1.0毫米;所述可电感加热粉末的粒径为200-300目。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电感加热片的厚度为25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中空筒壁的厚度为25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丝的直径为250-300微米;所述可电感加热颗粒的直径为0.1-1.0毫米;所述可电感加热粉末的粒径为250-300目。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烟体和/或所述冷却元件含有香料或香精。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烟草为绿茶或红茶或黑茶或白茶或黄茶或花茶或乌龙茶或果茶或花茶或药茶。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元件为一段式结构或两段式结构或三段式结构;所述一段式结构为实心柱体或空心柱体或中空柱体;所述两段式结构为中空柱体、实心柱体及空心柱体中任意两种结构的组合;所述三段式结构为中空柱体、实心柱体及空心柱体中的至少两种结构按三段式组合而成。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柱体的中空处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或正方形或正六边形或心形或五角星形或圆环形。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元件与所述过滤元件之间设置爆珠和/或所述过滤元件的实心柱体内嵌设爆珠,所述爆珠内含有香料或香精。
28.如权利要求23或27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香料或香精选自草莓提取物或香蕉提取物或西瓜提取物或水蜜桃提取物或蓝莓提取物或菠萝提取物或芒果提取物或丁香提取物或沉香提取物或哈密瓜提取物或苹果提取物或柑桔提取物或咖啡或薄荷醇。
2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元件的材料为醋酸纤维素或聚乳酸或海绵;所述外包装材料为一层纸或由多层纸制成的硬质纸管。
30.一种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烟系统包括发烟装置和权利要求1-29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发烟制品,其中,所述发烟装置包括:
腔室,其用于接收和容纳所述发烟制品;
感应器,其用于在所述腔室内产生波动电磁场且使可电感元件产生电流以引起升温;
控制器,其用于检测当所述可电感元件位于所述腔室内时控制供电设备向所述感应器供电;所述可电感元件的升温温度为100-500℃。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一种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电感元件的升温温度为200-400℃。
CN202123347878.7U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和发烟系统 Active CN2171610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47878.7U CN217161061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和发烟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47878.7U CN217161061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和发烟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61061U true CN217161061U (zh) 2022-08-12

Family

ID=82731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47878.7U Active CN217161061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和发烟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610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8537957A (ja) エアロゾル発生物品およびこうしたエアロゾル発生物品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エアロゾル発生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US20210127738A1 (en) Aerosol Generating Article And A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For Heating The Same
WO2022143662A1 (zh) 新型发烟制品和发烟系统
JP2019515659A (ja) エアロゾル発生物品
JP2022549209A (ja) 管状基体層を備えた中空のエアロゾル発生物品
US20230270157A1 (en) Article for use in an aerosol provision system
JP2022549131A (ja) 横方向の気流を可能にする誘導ヒーター
JP2022521617A (ja) 誘導加熱式エアロゾル形成ロッドおよびそのようなロッドの製造における使用のための成形装置
WO2022074240A1 (en) Aerosol-generating article with low density substrate
CN217161061U (zh) 一种新型发烟制品和发烟系统
WO2021180968A1 (en) Aerosol-generating article having a plurality of air ingress zones
CN208286365U (zh) 一种雾化系统以及烟杆
KR20230141815A (ko) 에어로졸 발생 요소의 측면에 위치한 플러그 세그먼트를 갖는 에어로졸 발생 물품
WO2019071575A1 (zh) 一种雾化组件以及雾化系统
JP2023551693A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コンポーネント
CN217429240U (zh) 一种具有弧面感受器的电磁加热型气溶胶生成制品
CN213486875U (zh) 含有重组植物芯的加热不燃烧烟支
CN218389813U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制品
CN217958726U (zh) 一种四段式烟弹及烟具
RU2798249C1 (ru) Генерирующее аэрозоль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истема, содержащая генерирующее аэрозоль устройство
EP4117465B1 (en) Aerosol-generating article having a plurality of air ingress zones
RU2784281C1 (ru) Генерирующее аэрозоль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одержащее входы для воздуха для центрального и периферийного потока воздуха, и генерирующая аэрозоль система
CN116509054A (zh) 一种具有弧面感受器的电磁加热型气溶胶生成制品及其使用方法
CN116420933A (zh) 一种三用型加热烟弹、其制作方法与用途
CN116509075A (zh) 一种具有离散式弧面感受器的电磁加热型气溶胶生成器具及其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