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56995U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56995U
CN217156995U CN202123076953.0U CN202123076953U CN217156995U CN 217156995 U CN217156995 U CN 217156995U CN 202123076953 U CN202123076953 U CN 202123076953U CN 217156995 U CN217156995 U CN 2171569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play device
supporting
outer frame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7695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亚民
石德福
黄泰
罗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7695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569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569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56995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4175 priority patent/WO2023103806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8/00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3/00Producing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or distribution of the light emitted by means of a combination of elements specified in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F21V1/00 - F21V11/00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该显示装置中的背板可以适配不同的机型。该显示装置包括中框、背板和光扩散模组,中框内形成容纳腔,背板和光扩散模组均设置在容纳腔内,背板上设置有光源,且光扩散模组位于光源的出光侧。其中,中框包括外框,外框围城的空间形成上述的容纳腔,外框内设有第一支撑台,且外框和第一支撑台呈一体结构;第一支撑台具有相对的支撑面和背面,光扩散模组设置在支撑面上,背板位于背面一侧,并与中框连接,且支撑面和背面之间的距离形成该显示装置的混光距离。本申请的显示装置的背板具有兼容性。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技术领域里,混光距离是决定显示质量的关键参数。如图1示出了现有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结构,其中,在图1中,混光距离d为光源03与光学扩散板02之间的距离。
市场上不同机型的混光距离基本是不一样的,比如,高端产品的混光距离较小,而低端产品的混光距离较大。通常情况下,当整机结构方案一致,但混光距离不同时,大多采用结构件重新开模的方案来实现,从而来搭配混光距离不同的机型,例如,如图1,由于背板01具有用于支撑光学扩散板02的部分,以使得光学扩散板02被背板01支撑,假如需要改变混光距离d时,则需要更换背板01,通常背板01采用冲压成型,如此,就需要重新开模,制备另一种背板01,以适配不同的混光距离,这样就间接增加了液晶显示的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含有用于支撑光扩散模组的支撑台,以使得搭载混光距离不同的机型时,不需要更换成本较高的背板,只需要替换成本相对较低的中框即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是电视、平板电脑(pad)、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等。
该显示装置包括中框、背板和光扩散模组,中框内形成容纳腔,背板和光扩散模组均设置在容纳腔内,背板上设置有光源,且光扩散模组位于光源的出光侧。其中,中框包括外框,外框围城的空间形成上述的容纳腔,外框内设有第一支撑台,且外框和第一支撑台呈一体结构;第一支撑台具有相对的支撑面和背面,支撑面和背面沿环形结构的轴向排布,光扩散模组设置在支撑面上,背板位于背面一侧,并与中框连接,且支撑面和背面之间的距离形成该显示装置的混光距离。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由于与背板连接的中框不仅包括围城容纳腔的外框,还包括了位于外框内的第一支撑台,在安装工艺过程中,可以将光线扩散板安装在该第一支撑台的支撑面上,并把包含有光源的背板设置在与支撑面相对的背面,以使得支撑面和背面之间的距离形成该显示装置的混光距离。
尤其是在该中框中,第一支撑台和外框呈一体结构设计,那么,相比现有技术,不需要采用其他额外的工艺手段制备用于支撑光扩散模组的支撑架,当需要形成不同混光距离的显示装置时,只需要加工制造相对应的中框,不需要再加工背板,也就是说,相比中框结构,具有高模具费、长开发周期的背板可以适配于不同混光距离的机型中,即该背板具有较好的兼容性,从而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
另外,由于第一支撑台和外框呈一体结构设计,进而,在不需要单独增加用于支撑光扩散模组的支撑架的基础上,也省略了支撑架和背板的连接结构以及相对应的连接工艺,如此的话,相比现有技术,不仅简化了该显示装置的结构,还简化了制造工艺步骤,提高制造效率,此外,也可以避免在连接支撑架和背板时,引入异物留在显示装置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框还包括:设置在外框内的第二支撑台,且外框、第一支撑台和第二支撑台呈一体结构;第二支撑台位于第一支撑台的远离背板的一侧,第二支撑台和第一支撑台之间形成凹槽,光扩散模组设置在凹槽内;显示装置还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设置在第二支撑台上且位于远离第一支撑台的一侧支撑面。
也可以这样理解该实现方式,用于支撑显示面板的第二支撑部、用于支撑光扩散模组的第二支撑部和外框属于一体成型结构件,比如,可以采用挤出成型工艺制得中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扩散模组包括扩散板和光膜片,光膜片堆叠在扩散板的出光侧;显示装置还包括:连接结构,连接结构用于将光膜片与第二支撑台连接,以阻止光膜片相对扩散板移动。
具体实施时,光膜片的厚度相比扩散板的厚度较小,属于柔性结构件,进而,光膜片可能会相对扩散板产生移动,从而会影响光扩散模组的出光效果。通过设置连接结构,将光膜片与就近设置的第二支撑台固定,就可以抑制光膜片的移动,提升光扩散模组的工作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结构包括牵拉部和与牵拉部相连接的插入部,牵拉部抵接在第二支撑面上,插入部穿过第二支撑台插入至光膜片内,以使得光膜片与第二支撑台固定连接。
也就是,可以将连接结构设置为包含牵拉部和插入部的“L”型结构,“L”型结构的一端与第二支撑台连接,另一端插入至光膜片中,以使得光膜片与中框固定连接在一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插入至光膜片的插入部的端部与光膜片的靠近扩散板的表面齐平。
这样的话,当该显示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即使扩散板受热产生热膨胀,不会与“L”型结构的连接结构抵接,以降低该显示装置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支撑台的支撑显示面板的面上形成有凹腔,牵拉部位于凹腔内。
可以这样讲,由于牵拉部位于第二支撑台的用于支撑显示面板的面上,为了避免牵拉部影响显示面板的安装和显示效果,在第二支撑台的支撑显示面板的面上形成凹腔,并使得牵拉部位于该凹腔内,保障显示面板的平整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扩散模组包括扩散板和光膜片,光膜片堆叠在扩散板的出光侧;显示装置还包括:连接结构,连接结构将光膜片与扩散板连接,以阻止光膜片相对扩散板移动。
也就是说,将光膜片与堆叠在一起的扩散板连接在一起,可以防止光膜片相对扩散板产生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膜片包括覆盖在扩散板的本体部分和位于本体部分外缘的延伸部分;延伸部分朝扩散板方向折弯,并至少包裹扩散板的侧面,包裹扩散板的延伸部分形成连接结构。
在该实现方式中,是通过将光膜片的延伸部分折弯,并包裹扩散板,使得光膜片与扩散板固定在一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膜片的延伸部分通过粘接层与扩散板固定连接。
进而,进一步的提升光膜片与扩散板的连接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台包括朝向容纳腔中心区域的侧面,侧面上形成有反光结构,反光结构用于将来自光源的光线反射至光扩散模组的边缘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在背板上的光源发出的光,经光扩散模组对光进行均匀化处理后,透射至显示面板上的光线也会出现不均匀的现象,比如,显示面板上中心区域的光线相对均匀,但是边缘区域的光线相比中心区域亮度较差,进而使得整个显示面板上的光线均匀性比较差,那么,通过设置反光结构可以改善这种均匀性差的问题,提升视觉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反光结构包括粘贴在侧面上的反光膜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反光结构和第一支撑台一体成型。
比如,可以是通过对第一支撑台的侧面进行氧化处理,得到反光结构,或者,可以在第一支撑台的侧面喷涂反光材料,形成反光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台包括朝向容纳腔中心区域的侧面,侧面上形成有吸光结构,吸光结构用于吸收来自光源的光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边缘区域的某种颜色的光线可能比中心区域的光线强,设置吸光结构,就可以使得整个显示面板的颜色均匀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吸光结构包括粘贴在侧面上的吸光膜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吸光结构和第一支撑台一体成型。
比如,可以是通过对第一支撑台的侧面进行氧化处理,得到吸光结构,或者,可以在第一支撑台的侧面喷涂吸光材料,形成吸光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台与外框之间形成有镶嵌槽;背板包括位于背面一侧的第一部分和与第一部分相连接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朝光扩散模组方向折弯并插入至镶嵌槽内。
通过将背板的第二部分插入至镶嵌槽内,可以进一步的提升背板与中框的连接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部分通过紧固件与第一支撑台固定连接。
比如,通过螺栓连接第一部分和第一支撑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结构图;
图2为示出混光距离的原理结构图;
图3为一种显示装置的正视图;
图4为一种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图5a为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结构图;
图5b为另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中框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扩散板和光膜片的连接结构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背板;01a-第一部分;01b-第二部分;
02-扩散板;
03-光源;
100-显示装置;
101-中框;101a-外框;101b-第一支撑台;101c-第二支撑台;101d-凹槽;101e-镶嵌
槽;101f-空腔;
102-显示面板;
103-支座;
104-后壳;
105-支撑架;
106-光扩散模组;
1061-光膜片;1061a-本体部分;1061b-延伸部分;
1062-扩散板;
107-连接结构;1071-牵拉部;1072-插入部;
108-反光结构;
109-紧固件;
110-泡棉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介绍本申请涉及的实施例之前,先结合图2对本申请涉及的技术术语“混光距离”进行解释。
如图2所示的,光源03发出的光传输至扩散板02后,在扩散板02的作用下,可以对光线进行扩散处理,以使得从扩散板02射出的光线更加均匀,视觉效果更好。在一些可选择的实施例中,可以把光源03至扩散板02之间的距离d1称为混光距离。在另外一些可选择的实施例中,光源03被设置在背板01上,在本领域一些场景中,由于光源03尺寸较小,可以被忽略,因此也可以把背板01至扩散板02之间的距离d2称为混光距离。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涉及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为电视、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平板电脑(pad)、笔记本电脑和车载的移动电子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显示装置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
图3和图4示例性的给出了一种显示装置100为电视的结构图,其中,电视主要包括中框101,显示面板102安装在中框101上。这里的显示面板102可以是液晶显示(liquidcrystal display,LCD)面板,也可以是自发光显示面板。在显示面板102为自发光显示面板的情况下,显示面板102例如可以为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面板或量子点电致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面板。在显示面板102为液晶显示面板的情况下,上述显示装置100可以被称为液晶显示装置;在显示面板102为自发光显示面板的情况下,上述显示装置100可以称为自发光显示装置。
无论显示面板102是液晶显示面板,还是自发光显示面板,显示面板102均包括显示区。其中,显示区包括多个亚像素,多个亚像素例如可以包括红色(red,R)亚像素、绿色(green,G)亚像素和蓝色(blue,B)亚像素。
继续结合图3和图4,电视还可以包括支撑座103,显示面板102和中框101设置在支撑座103上。另外,在一些可选择的实现结构中,电视还可以包括后壳104,后壳104与中框101连接,内部形成有空腔,在该空腔内可以设置该电视的电子元器件,比如,不同功能的芯片、扬声器、电池等。
在诸如上述的这些显示装置中,每一类别的显示装置可能会包括性能相对较优的高配置产品,和性能相对较差的低配置产品,比如,电视。在不同配置的电视产品中,混光距离可能是区别配置高低的其中一个指标,例如,高配置的电视,混光距离较大,对光线的均匀化处理较高,反之,对于低配置的电视,混光距离较小,对光线的均匀化处理较低。
图5a和图5b给出了具有不同混光距离的显示装置的部分结构图,如图5a和图5b所示的,扩散板02设置在支撑架105上,支撑架105固定在背板01上,这里的支撑架105、背板01和中框101为三个彼此独立的结构件,如图5a,支撑在支撑架105上的扩散板02与光源之间的混光距离为d1,当需要使混光距离d1增大为图5b的d2时,不仅需要更换结构件支撑架105,还需要更换结构件背板01和中框101。也就是说,至少需要替换三个结构件,使得这里的背板01和中框101均无法兼容高低配产品,即使能够改变混光距离,但是会明显的提升产品成本。
对于混光距离不同的高低配置产品中,为了降低制造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可能需要至少一些结构件是共用的,比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板可以兼容的显示装置,下面针对该显示装置详细介绍。
图6给出的是本申请涉及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并是沿着图4的A-A剖切得到的结构图。图7示出的是图6的M1处放大图,且图7是沿着图6的P1方向旋转90°后得到的结构图。图8是图7中的中框101的结构图。
一并结合图6、图7和图8,显示装置包括中框101,中框101内形成有容纳腔,背板01和光扩散模组106均设置在容纳腔内,且背板01上设置有光源,光扩散模组106位于光源的出光侧。
其中,如图8,中框101包括外框101a(由于图8的中框展示的是部分结构,没有将整个环形结构展示出),外框围城的空间形成上述的容纳腔,外框101a内设有第一支撑台101b,且外框101a和第一支撑台101b呈一体结构,也就是说,外框101a和第一支撑台101b为一体结构件,另外,如图8,第一支撑台101b具有相对的支撑面N1面和背面N2面,支撑面N1面和背面N2面沿环形结构的轴向(如图8的L方向)排布,光扩散模组106设置在支撑面N1面上,背板01位于背面N2面一侧,并与中框101连接,这里的支撑面N1面和背面N2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理解为该显示装置的混光距离。
可以这样理解上述图6至图8所示的显示装置,在该显示装置中,由于中框101不仅包括了外框101a结构,还包括了用于支撑光扩散模组106的第一支撑台101b结构,并且这里的外框101a和第一支撑台101b属于一体成型结构,即通过一次成型就可以得到该中框101结构。
图9再给出了图6中的显示装置的M1处又一种放大图,图7和图9的区别在于混光距离不同,对比图7和图9,当将混光距离由图7的d1增大至图9的d2时,只需要替换中框101结构,也可以认为需要重新开模设计另一个中框101,来增加第一支撑台101b的高度尺寸(如图9的h尺寸),对于背板01结构,可以兼容使用在不同配置的显示装置产品中。这样的话,与图5a和图5b所示结构对比,可以很容易的得知:由于设计了图8所示的新型的中框101结构,使得背板01具有兼容性,这样一来,在设计不同配置的产品中,只需要变动中框101,不需要变动其他部件就可以实现不同混光距离的兼容,还可以缩短不同配置产品的开发时间,也相对应的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除此之外,由于省略了用于支撑光扩散模组的支撑架的独立结构件,如此的话,在进行显示装置的装配工艺中,还可以简化装配工艺流程,提升装配效率,也避免因为装置独立的支撑架而因为其他异物进入显示装置,对显示装置的性能构成隐患。
再结合图7和图8,中框101除包括外框101a和第一支撑台101b之外,还包括设置在外框101a内的第二支撑台101c,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102设置在第二支撑台101c上且位于远离第一支撑台101b的一侧。也就是,这里的第二支撑台101c作为显示面板102的支撑结构,以支撑布设的显示面板102。
还有,如图7和图8,第二支撑台101c位于第一支撑台101b的远离背板01的一侧,第二支撑台101c和第一支撑台101b之间形成凹槽101d,光扩散模组106设置在凹槽101d内。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先将中框101与背板01固定连接,再将光扩散模组106安装在凹槽101d中,再安装显示面板102,装配得到显示装置的部分结构。
为了使得光扩散模组106比较容易的安装在凹槽101d内,可以将凹槽101d的边缘部分设计为弧形结构,该弧形结构可以起到导向作用,方便将光扩散模组106滑入凹槽101d内,以提升光扩散模组106的装配效率。
另外,如图8,外框101a、第一支撑台101b和第二支撑台101c呈一体结构。即,外框101a、第一支撑台101b和第二支撑台101c属于一体结构件。比如,该中框101可以是通过挤出成型制得,挤出成型(extrusion molding)又称挤压模塑或挤塑成型,主要是指借助螺杆或柱塞的挤压作用,使受热熔化的高分子材料在压力的推动下,强行通过机头模具而成型为具有恒定截面连续型材的一种成型方法。挤压成型过程主要包括加料、熔融塑化、挤压成型、定型和冷却等过程。
比如,当采用挤出成型工艺制得该中框101时,如图9所示的,会在第一支撑台101a内形成空腔101f,也就是说,这里的空腔101f是因为挤出成型工艺形成。当形成该空腔101f,可以减少整个中框101的重量,为显示装置的轻便化设计做铺垫。当然,第一支撑台101b也可以没有图9所示的空腔101f。
在安装显示面板102时,为了对显示面板102具有缓冲作用,如图9,可以先在第二支撑台101c上设置泡棉胶110,再将显示面板102安装在泡棉胶110上。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缓冲材料设置在显示面板102与第二支撑台101c的接触面上。
在一些可以选择的实现方式中,中框101可以是塑料材料制得,或者,可以是金属材料制得。本申请对中框101的材料和成型工艺不做特殊限定。
本申请的光扩散模组106的结构具有多种,比如,图9给出了其中一种光扩散模组106的结构,该光扩散模组106包括扩散板1062和光膜片1061,光膜片1061堆叠在扩散板1062的出光侧。也就是,扩散板1062相对光膜片1061更加靠近光源,光源发出的光经扩散板1062的扩散,均匀化处理后,再经过光膜片1061的进一步均匀化处理,可以很明显的提升显示面板102的视觉效果。
上述的扩散板1062和光模片1061相比,扩散板1062厚度较大,属于硬性结构件,而光膜片1061厚度较小,属于柔性结构件,进而,堆叠的扩散板1062和光膜片1061依照图6所示方向布设时,可能会出现10所示的现象,其中图10为图6中的M2处,且沿着图6的P1方向旋转90°后的结构图,结合图10,属于硬性结构件的扩散板1062会抵接在中框101上,而属于柔性结构件的光膜片1061就会出现图10所示的由黑色实线位置偏移至黑色虚线位置,这样的话,就会降低光膜片1061的对光均匀化处理的效果,甚至影响显示面板102的视效。
需要说明的是,图10仅展示了光膜片1061相扩散板1062产生相对位移的其中一种示例,在其他场景中,光膜片1061可能会出现其他移动方式,在此不再穷举,总之,光膜片1061未平行的设置在扩散板1062上。
为了使得光膜片1061平整的堆叠在扩散板1062上,如图11,该显示装置还包括连接结构107,连接结构107用于将光膜片1061与第二支撑台101c连接,以阻止光膜片1061相对所述扩散板1062移动。也就是,通过连接结构107将光膜片1061固定在中框101的第二支撑台101c上。
因为该显示装置一般呈图6所示的竖直方向固定在支架上,比如,悬挂在墙上,或者放置在电视机柜上,结合图6和图11,该连接结构107可以设置在光模块1061的远离地面的一端。
图12给出了连接结构107的其中一种可实现结构,该连接结构107包括牵拉部1071和与牵拉部1071相连接的插入部1072,结合图11和图12,牵拉部1071与第二支撑台101c连接,插入部1072穿过第二支撑台101c插入至光膜片1061内,以使得光膜片1061与第二支撑台101c固定连接。
图12的连接结构107可以采用金属弹片,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材料制得。
光膜片1061的用于插入插入部1072的孔可以是未贯通光膜片1061的盲孔,也可以是图11所示的贯通光膜片1061的通孔。
当该显示装置100在使用时,光源在发射光线时,会散发出热量,进而,扩散板1062可以因为吸收热量,出现热膨胀现象,那么,当光膜片1061上的孔为通孔时,为了给扩散板1062预留膨胀空间,如图11,插入光膜片1061的插入部1072的底端面需要与光膜片1061的靠近扩散板1062的面相齐平,不能使得插入部1072凸出光膜片1061。
在一些可选择的实现结构中,如图11,第二支撑台101c的支撑显示面板102的面上形成有凹腔,牵拉部1071位于该凹腔内。如此的话,可以降低牵拉部1071与显示面板102发生干涉的可能性。
因为需要使得光膜片1061通过连接结构107与第二支撑台101c固定连接,同时,还需要保障透射至显示面板102上边缘处的光线的均匀性,如图11所示的,可以将光膜片1061的外缘延伸至扩散板1062的外缘的外侧,也就是扩散板1062在光膜片1061上的正投影位于光膜片1061的边缘内。
上述图11和图12展示了连接结构107的其中一种实现结构,另外,图13和图14再给出了连接结构107的另一种结构,该实施例中,是将光膜片1061与扩散板1062连接,以阻止光膜片1061相对扩散板1062移动。具体的,一并结合图13和图14,光膜片1061包括覆盖在扩散板1062的本体部分1061a和位于本体部分1061a外缘的延伸部分1061b;延伸部分1061b朝扩散板1062方向折弯,并至少包裹扩散板1062的侧面,即,包裹扩散板1062的延伸部分1061b形成连接结构107。
对于图13和图14示出的连接结构107,可以理解为,通过采用延伸部分1061b将光膜片1061和扩散板1062固定在一起,使得光膜片1061和扩散板1062合为连接在一个的结构件,从而,就会杜绝柔性的光膜片1061相对扩散板1062产生移动。
在一些可选择的实现结构中,光膜片1061的延伸部分1061b可以仅包裹扩散板1062的侧面;在另外一些可选择的实现结构中,如图14所示的,延伸部分1061b不仅可以包裹扩散板1062的侧面,还可以进一步的包裹扩散板1062的底面的部分,这里的扩散板1062的底面指的是扩散板1062的靠近光源的面。
当光膜片1061与扩散板1062相对固定时,为了进一步的增强光膜片1061和扩散板1062的连接强度,可以在延伸部分1061b与扩散板1062相接触的界面处设置粘结胶层。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自光扩散模组106发出的光线投射至显示面板102上后,有时会出现显示面板102中心区域的光线强于边缘区域的光线,使得整个显示面板102的光线不均匀,为了缓解不均匀程度,如图15,可以在中框101的第一支撑台101b的朝向容纳腔中心区域的侧面上形成反光结构108,该反光结构108用于将来自光源的光线反射至光扩散模组106的边缘区域(图15中示例性的大概画出了光扩散模组106的边缘区域的位置,以及光线被反射的路径),这样的话,就可以增强显示面板102的边缘区域的光线的强度。
在一些结构中,比如,如图16所示的,沿平行于光扩散模组106的方向,光源中的处于外缘的光源03至光扩散模组106的边缘的距离S比较大时,可能会减弱显示面板的边缘区域的光线,进而,就可以采用反光结构108增强显示面板的边缘区域的光线强度,以使得显示面板的边缘区域的光线和中心区域的光线强度一致,均匀。
图15和图16的反光结构108可以粘贴在第一支撑台101b侧面上的反光膜片,在其他一些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在第一支撑台101b侧面涂覆反光材料,形成反光结构,或者,通过对第一支撑台101b侧面进行氧化,形成反光结构。还可以通过其他设置方式形成反光结构。可以将通过对第一支撑台101b侧面以表面处理的方式形成的反光结构,称为与第一支撑台成一体的反光结构。
还有,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比如,显示面板102的边缘区域的红色强度比中心区域强时,可以在第一支撑台101b侧面设置吸光结构,以将光源发出的红色进行部分吸收,弱化显示面板102的边缘区域的红色强度。
所以,可以根据显示面板变边缘区域和中心区域的颜色的强弱差异,在第一支撑台101b侧面设置吸光结构,以使得显示面板的颜色均匀化,提升视效。
在一些结构中,比如,如图16所示的,沿平行于光扩散模组106的方向,光源中的处于外缘的光源03至光扩散模组106的边缘的距离S较小时,就可以采用吸光结构调节显示面板的边缘区域的光线颜色,以使得显示面板的边缘区域的光线和中心区域的颜色一致,均匀。
对于吸光结构,至少具有两种可以实现的结构,比如在第一支撑台101b侧面上粘贴吸光膜片,在其他一些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在第一支撑台101b侧面涂覆吸光材料,形成吸光结构,或者,通过对第一支撑台101b侧面进行氧化,形成吸光结构。
另外,如图15和图16,在设计时,也可以通过改变第一支撑台101b侧面的倾斜角度,以调节显示面板102边缘区域的光线的强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板01需要与中框101连接,如图17所示的,中框101的第一支撑台101b与外框101a之间形成有镶嵌槽101e;背板01包括位于背面一侧的第一部分01a和与第一部分01a相连接的第二部分01b,并且,第二部分01b朝光扩散模组106方向折弯,且插入至镶嵌槽101e内。
为了进一步增强背板01和中框101的连接强度,如图17,图17给出了的结构中,不仅背板01的第二部分01b朝光扩散模组106方向折弯,且插入至镶嵌槽101e内,还包括了紧固件109,并且,背板01的第一部分01a通过紧固件109与第一支撑台101b固定连接,这里的紧固件109可以是螺栓,铆钉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框,内形成有容纳腔;
背板,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背板上设置有光源;
光扩散模组,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并位于所述光源的出光侧;
其中,所述中框包括外框,所述外框围城的空间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外框内设有第一支撑台,且所述外框和所述第一支撑台呈一体结构;
所述第一支撑台具有相对的支撑面和背面,所述光扩散模组设置在所述支撑面上,所述背板位于所述背面一侧,并与所述中框连接,所述支撑面和所述背面之间的距离形成所述显示装置的混光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框内的第二支撑台,且所述外框、所述第一支撑台和所述第二支撑台呈一体结构;
所述第二支撑台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台的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台和所述第一支撑台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光扩散模组设置在所述凹槽内;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台上且位于远离所述第一支撑台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模组包括扩散板和光膜片,所述光膜片堆叠在所述扩散板的出光侧;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将所述光膜片与所述第二支撑台连接,以阻止所述光膜片相对所述扩散板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牵拉部和与所述牵拉部相连接的插入部,所述牵拉部与所述第二支撑台连接,所述插入部穿过所述第二支撑台插入至所述光膜片内,以使得所述光膜片与所述第二支撑台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台的支撑所述显示面板的面上形成有凹腔,所述牵拉部位于所述凹腔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模组包括扩散板和光膜片,所述光膜片堆叠在所述扩散板的出光侧;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将所述光膜片与所述扩散板连接,以阻止所述光膜片相对所述扩散板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膜片包括覆盖在所述扩散板的本体部分和位于所述本体部分外缘的延伸部分;
所述延伸部分朝所述扩散板方向折弯,并至少包裹所述扩散板的侧面,包裹所述扩散板的所述延伸部分形成所述连接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台包括朝向所述容纳腔中心区域的侧面,所述侧面上形成有反光结构,所述反光结构用于将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光扩散模组的边缘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结构包括粘贴在所述侧面上的反光膜片。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结构和所述第一支撑台一体成型。
11.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台包括朝向所述容纳腔中心区域的侧面,所述侧面上形成有吸光结构,所述吸光结构用于吸收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台与所述外框之间形成有镶嵌槽;
所述背板包括位于所述背面一侧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第一部分相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朝所述光扩散模组方向折弯并插入至所述镶嵌槽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通过紧固件与所述第一支撑台固定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台与所述外框之间形成有镶嵌槽;
所述背板包括位于所述背面一侧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第一部分相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朝所述光扩散模组方向折弯并插入至所述镶嵌槽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通过紧固件与所述第一支撑台固定连接。
CN202123076953.0U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显示装置 Active CN2171569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76953.0U CN217156995U (zh)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显示装置
PCT/CN2022/134175 WO2023103806A1 (zh) 2021-12-08 2022-11-24 一种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76953.0U CN217156995U (zh)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56995U true CN217156995U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84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76953.0U Active CN217156995U (zh)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56995U (zh)
WO (1) WO202310380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03806A1 (zh) * 2021-12-08 2023-06-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64131B2 (en) * 2011-09-05 2015-02-2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device
CN105066013B (zh) * 2015-09-18 2017-08-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源结构及显示装置
CN208922011U (zh) * 2018-11-13 2019-05-31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及直下式液晶电视
CN111766742B (zh) * 2020-07-14 2022-10-14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装配治具
CN112068353A (zh) * 2020-09-09 2020-12-11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拼接屏
CN112669703B (zh) * 2020-12-31 2022-11-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框以及显示装置
CN113064302A (zh) * 2021-03-29 2021-07-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5494451U (zh) * 2021-09-18 2022-01-11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215494450U (zh) * 2021-09-18 2022-01-11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217156995U (zh) * 2021-12-08 2022-08-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03806A1 (zh) * 2021-12-08 2023-06-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03806A1 (zh) 2023-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85079B2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00504546C (zh) 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组件和使用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器模件
US791623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reflective plate with sidewalls to improve brightness
KR101282265B1 (ko) 디스플레이장치
US20100014015A1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Bended Reflector Sheet and Display Panel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0320255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8303157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CN217156995U (zh) 一种显示装置
EP2215518A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09014717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2867461A (zh) 平板型图像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1158189B (zh) 背光模组及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7896534B2 (en) Back light uni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10073804A1 (ja) 光源装置用のフレーム、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WO2013143123A1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20180180930A1 (en) Panel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327275C (zh) 背光组件
CN100507664C (zh) 侧光式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1273973Y (zh) 液晶显示器lcd模块
JP2008129474A (ja) 表示装置
CN212302171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9246308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01276094A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块
CN213987106U (zh) 一种中框及背光模组
CN216145361U (zh) 一种oled显示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