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45587U - 一种应用于客车的空调制冷系统布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于客车的空调制冷系统布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45587U
CN217145587U CN202220780703.0U CN202220780703U CN217145587U CN 217145587 U CN217145587 U CN 217145587U CN 202220780703 U CN202220780703 U CN 202220780703U CN 217145587 U CN217145587 U CN 2171455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assenger
air conditioning
pipeline
cab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8070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云兵
宋祖兴
孟树兴
孙红
邬绍辉
高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Intelligent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te Intelligent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Intelligent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te Intelligent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8070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455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455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455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客车的空调制冷系统布置结构。包括客车框体以及空调机组,客车框体为双层式客车框体,双层式客车框体上设置有驾驶舱体、乘客舱体以及客车后尾舱体,空调机组包括冷凝器与蒸发器一体集成式的主空调组件、空调蒸发器组、冷媒高低压管路以及与主空调组件连接的送风组件,空调蒸发器组用于风量控制且安装在客车框体上,空调蒸发器组与主空调组件存在既定距离,空调蒸发器组通过冷媒高低压管路与主空调组件连接,冷媒高低压管路上还设置有蒸发器电磁阀。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强,能有效解决因驾驶舱以及双层客运汽车离空调机组较远导致风量较小的问题,同时有效解决各区域风量不均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于客车的空调制冷系统布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用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客车的空调制冷系统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在客运汽车的设计中,空调制冷机组通常设置于客车顶部,双层公交客车的空调制冷机组通常设置于客车顶部或者后尾舱部位,而其空调制冷系统采用通过布置在顶部或者后舱部的单独的空调机组并通过布置在车顶或其车内其他结构区域的风道,对车内进行送风,达到解决改变客车内部环境温度的技术问题,以进行车内温度控制。
空调机组结构通常为空调压缩机、空调控制器、蒸发器等集成一体的结构,通过设置在客车内的长送风管道对客车乘客舱以及驾驶舱进行温度控制,客车内部载人空间距离蒸发器出风口较远端区域制冷风量小,制冷量低,致使驾乘人员舒适感降低,双层式客运汽车尤为明显,因车身结构限定,空调制冷机组都只能布置安装在客车后尾舱内,风道布置更为过长,空调出风口和回风口都在车后部,当乘客数量多时,车内冷风循环不畅,导致整个车内制冷效果较差,车内前后部制冷量分配不均,而且车内不同的区域不能实现温度的单独控制。
同时,因空调压缩机、蒸发器等集成为一体的空调机组结构,导致整个空调机组体积庞大,对车身结构,尤其是布置安装空调机组的结构区域要求非常高。当为改善制冷效果而采用加大空调制冷量的方法就变得非常困难和不易,致使为满足整车的结构设计而牺牲了整车的空调制冷效果,导致乘客乘坐舒适感不好。
因此,亟待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客车的空调制冷系统布置结构,该客车空调制冷系统布置结构设计合理,能有效解决因驾驶舱以及双层客运汽车离空调机组较远导致风量较小的问题,同时有效解决各区域风量不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应用于客车的空调制冷系统布置结构,包括客车框体以及活动安装在壳体上的空调机组,所述客车框体为双层式客车框体,所述双层式客车框体上依次设置有驾驶舱体、乘客舱体以及客车后尾舱体,所述驾驶舱体位于双层式客车框体的内部一侧,所述乘客舱体位于驾驶舱体以及客车后尾舱体之间,所述空调机组包括冷凝器与蒸发器一体集成式的主空调组件、空调蒸发器组、冷媒高低压管路以及与主空调组件连接的送风组件,所述空调蒸发器组用于风量控制且安装在客车框体上,所述空调蒸发器组与主空调组件存在既定距离,所述空调蒸发器组通过冷媒高低压管路与主空调组件连接,所述冷媒高低压管路上还设置有蒸发器电磁阀。
进一步而言,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乘客舱体包括并列设置的上乘客舱体以及下乘客舱体,所述送风组件包括第一侧风管道、第二侧风管道、第三侧风管道、第四侧风管道、与主空调组件连接的上送风管体以及下送风管体,所述第一侧风管道以及第二侧风管道位于上乘客舱体且与上送风管体连接,所述第三侧风管道以及第四侧风管道位于下乘客舱体且与下送风管体连接,所述第三侧风管道以及第四侧风管道上均设置有引流风管。
进一步而言,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蒸发器组包括驾驶舱空调蒸发器,所述驾驶舱空调蒸发器设置在驾驶舱体以及乘客舱体之间,所述驾驶舱体上设置有与驾驶舱空调蒸发器连接的驾驶舱顶送风管道以及仪表盘送风管道。
进一步而言,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蒸发器组包括第一车头空调蒸发器以及第二车头空调蒸发器,所述双层式客车框体上还设置有驾驶前顶风管道,所述第一车头空调蒸发器分别与第一侧风管道以及第三侧风管道连接,所述第二车头空调蒸发器分别与第二侧风管道以及驾驶前顶风管道连接。
进一步而言,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车头空调蒸发器、第二车头空调蒸发器以及驾驶舱空调蒸发器上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本申请具备的有益效果在于:
1、采用分别设置在驾驶舱体、乘客舱体以及客车后尾舱体上的空调蒸发器组进行分区域风量引导,实现不同区域均能够获得理想的风量供给,有效提升了客车内部的舒适度,所述空调蒸发器组通过冷媒高低压管路与主空调组件连接。
2、所述上乘客舱体与下乘客舱体形成双层式客车载体,主空调组件通过上送风管体以及下送风管体分别朝上乘客舱体和下乘客舱体提供风量,所述第一侧风管道、第二侧风管道、第三侧风管道以及第四侧风管道上设置有引流风管的布置结构,有效提高各区域出风量合理分配,将风量较高的区域引流至风量较小的区域,平衡车体出风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C-C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D-D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的E-E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蒸发器组与主空调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7中个数字标识对应部件名称如下:
双层式客车框体-1;驾驶舱体-11;乘客舱体-12;上乘客舱体-121;下乘客舱体-122;客车后尾舱体-13;空调机组-2;主空调组件-21;空调蒸发器组-22;冷媒高低压管路-23;送风组件-24;第一侧风管道-241;第二侧风管道-242;第三侧风管道-243;第四侧风管道-244;蒸发器电磁阀-25;引流风管-3;驾驶舱空调蒸发器-4;驾驶舱顶送风管道-41;仪表盘送风管道-42;第一车头空调蒸发器-5;第二车头空调蒸发器-6;驾驶前顶风管道-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
术语“连接”应作为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术语“侧方”以及“下方”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描述。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展开说明,但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如图1至7所示,本实施例的最佳实施方案是:
一种应用于客车的空调制冷系统布置结构,包括客车框体以及活动安装在壳体上的空调机组2,所述客车框体为双层式客车框体1,所述双层式客车框体1上依次设置有驾驶舱体11、乘客舱体12以及客车后尾舱体13,所述驾驶舱体11位于双层式客车框体1的内部一侧,所述乘客舱体12位于驾驶舱体11以及客车后尾舱体13之间,所述空调机组2包括冷凝器与蒸发器一体集成式的主空调组件21、空调蒸发器组22、冷媒高低压管路23以及与主空调组件21连接的送风组件24,所述空调蒸发器组22用于风量控制且安装在客车框体上,所述空调蒸发器组22与主空调组件21存在既定距离,所述空调蒸发器组22通过冷媒高低压管路23与主空调组件21连接,所述冷媒高低压管路23上还设置有蒸发器电磁阀25。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采用分别设置在驾驶舱体11、乘客舱体12以及客车后尾舱体13上的空调蒸发器组22进行分区域风量引导,实现不同区域均能够获得理想的风量供给,有效提升了客车内部的舒适度,所述空调蒸发器组22通过冷媒高低压管路23与主空调组件21连接。
如图1至2和4至5所示,所述乘客舱体12包括并列设置的上乘客舱体121以及下乘客舱体122,所述送风组件24包括第一侧风管道241、第二侧风管道242、第三侧风管道243、第四侧风管道244、与主空调组件21连接的上送风管体26以及下送风管体27,所述第一侧风管道241以及第二侧风管道242位于上乘客舱体121且与上送风管体26连接,所述第三侧风管道243以及第四侧风管道244位于下乘客舱体122且与下送风管体27连接,所述第三侧风管道243以及第四侧风管道244上均设置有引流风管3。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上乘客舱体121与下乘客舱体122形成双层式客车载体,主空调组件21通过上送风管体26以及下送风管体27分别朝上乘客舱体121和下乘客舱体122提供风量,所述第一侧风管道241、第二侧风管道242、第三侧风管道243以及第四侧风管道244上设置有引流风管3的布置结构,有效提高各区域出风量合理分配,将风量较高的区域引流至风量较小的区域,平衡车体出风量。
如图1和6所示,所述空调蒸发器组22包括驾驶舱空调蒸发器4,所述驾驶舱空调蒸发器4设置在驾驶舱体11以及乘客舱体12之间,所述驾驶舱体11上设置有与驾驶舱空调蒸发器4连接的驾驶舱顶送风管道41以及仪表盘送风管道4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驾驶舱体11以及乘客舱体12之间设置独立驾驶舱空调蒸发器4,所述驾驶舱空调蒸发器4通过冷媒高低压管路23与主空调组件21连接,有效防止驾驶舱体11因位于车体前侧,与主空调组件21距离较远导致风体引导量过低的问题。
如图1至7所示,所述空调蒸发器组22包括第一车头空调蒸发器5以及第二车头空调蒸发器6,所述双层式客车框体1上还设置有驾驶前顶风管道7,所述第一车头空调蒸发器5分别与第一侧风管道241以及第三侧风管道243连接,所述第二车头空调蒸发器6分别与第二侧风管道242以及驾驶前顶风管道7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位于远离主空调组件21的客车框体一侧设置有第一车头空调蒸发器5以及第二车头空调蒸发器6,所述第一车头空调蒸发器5以及第二车头空调蒸发器6分别通过冷媒高低压管路23与主空调组件21连接并分别与位于上乘客舱体121以及下乘客舱的侧风管道连接,有效引导上下乘客舱体122的出风量。
如图1至3所示,所述第一车头空调蒸发器5、第二车头空调蒸发器6以及驾驶舱空调蒸发器4上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实时监控反馈,并通过空调操作屏控制界面,实现对客车载人空间的不同区域进行温度独立控制。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变化,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应用于客车的空调制冷系统布置结构,包括客车框体以及活动安装在壳体上的空调机组(2),其特征在于:所述客车框体为双层式客车框体(1),所述双层式客车框体(1)上依次设置有驾驶舱体(11)、乘客舱体(12)以及客车后尾舱体(13),所述驾驶舱体(11)位于双层式客车框体(1)的内部一侧,所述乘客舱体(12)位于驾驶舱体(11)以及客车后尾舱体(13)之间,所述空调机组(2)包括冷凝器与蒸发器一体集成式的主空调组件(21)、空调蒸发器组(22)、冷媒高低压管路(23)以及与主空调组件(21)连接的送风组件(24),所述空调蒸发器组(22)用于风量控制且安装在客车框体上,所述空调蒸发器组(22)与主空调组件(21)存在既定距离,所述空调蒸发器组(22)通过冷媒高低压管路(23)与主空调组件(21)连接,所述冷媒高低压管路(23)上还设置有蒸发器电磁阀(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客车的空调制冷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舱体(12)包括并列设置的上乘客舱体(121)以及下乘客舱体(122),所述送风组件(24)包括第一侧风管道(241)、第二侧风管道(242)、第三侧风管道(243)、第四侧风管道(244)、与主空调组件(21)连接的上送风管体(26)以及下送风管体(27),所述第一侧风管道(241)以及第二侧风管道(242)位于上乘客舱体(121)且与上送风管体(26)连接,所述第三侧风管道(243)以及第四侧风管道(244)位于下乘客舱体(122)且与下送风管体(27)连接,所述第三侧风管道(243)以及第四侧风管道(244)上均设置有引流风管(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客车的空调制冷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蒸发器组(22)包括驾驶舱空调蒸发器(4),所述驾驶舱空调蒸发器(4)设置在驾驶舱体(11)以及乘客舱体(12)之间,所述驾驶舱体(11)上设置有与驾驶舱空调蒸发器(4)连接的驾驶舱顶送风管道(41)以及仪表盘送风管道(4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客车的空调制冷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蒸发器组(22)包括第一车头空调蒸发器(5)以及第二车头空调蒸发器(6),所述双层式客车框体(1)上还设置有驾驶前顶风管道(7),所述第一车头空调蒸发器(5)分别与第一侧风管道(241)以及第三侧风管道(243)连接,所述第二车头空调蒸发器(6)分别与第二侧风管道(242)以及驾驶前顶风管道(7)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客车的空调制冷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头空调蒸发器(5)、第二车头空调蒸发器(6)以及驾驶舱空调蒸发器(4)上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CN202220780703.0U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应用于客车的空调制冷系统布置结构 Active CN2171455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80703.0U CN217145587U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应用于客车的空调制冷系统布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80703.0U CN217145587U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应用于客车的空调制冷系统布置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45587U true CN217145587U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99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80703.0U Active CN217145587U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应用于客车的空调制冷系统布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455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58730B (zh) 城际动车组用空调风道系统
CN1636777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7972514A (zh) 电动车水冷式热管理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889768Y (zh) 双蒸一冷带新风及加热装置的中型客车空调
CN113183997B (zh) 一种轨道车辆车顶结构
CN217145587U (zh) 一种应用于客车的空调制冷系统布置结构
CN105059086A (zh)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havc总成
CN201983536U (zh) 蒸发器装配结构及应用有该装配结构的车用顶置空调器
CN211942889U (zh) 一种用于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新型管路系统
CN201721284U (zh) 汽车空调总成
CN102556000A (zh) 一种汽车用除霜除雾结构及其组装和运作方法
CN205736776U (zh) 分体式纯电动汽车用空调系统
CN207416484U (zh) 左吹脚风道
CN220242924U (zh) 一种应用于电动双层巴士的多蒸发器空调
CN202328946U (zh) 一种双蒸发器汽车空调系统及供液管道
CN201986329U (zh) 车载空调鼓风机调速模块
CN208745703U (zh) 一种带有辅助发动机的汽车空调
CN206217576U (zh) 一种可加湿的车载空调机
CN219325823U (zh) 一种轨道车辆空调系统和轨道车辆
CN201116071Y (zh) 车辆驾驶室制冷装备箱
CN220298480U (zh) 一种apm车辆新型风道结构
CN218343496U (zh) 一种轨道车辆空调系统及轨道车辆
CN218316141U (zh) 一种电动汽车空调箱布置结构
CN212194997U (zh) 一种分区独立控温的纯电动双层巴士
CN208558949U (zh) 一种双温区车载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