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35189U - 无线车载充电支架 - Google Patents

无线车载充电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35189U
CN217135189U CN202220365370.5U CN202220365370U CN217135189U CN 217135189 U CN217135189 U CN 217135189U CN 202220365370 U CN202220365370 U CN 202220365370U CN 217135189 U CN217135189 U CN 2171351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guide plate
circuit board
light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6537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铁龙
余霈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6537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351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351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35189U/zh
Priority to US17/933,488 priority patent/US20230057770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车载充电支架,包括壳体、电路板和导光板,电路板安装在壳体内,导光板设置在电路板和壳体之间,电路板朝向导光板的一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状态指示灯,壳体包括前壳和后壳,导光板朝向前壳的一面设置有导光柱,前壳上开设有导光孔以及与导光孔连通的导光槽,导光柱设置于导光孔且至少部分显露于导光槽。该结构的无线车载充电支架通过导光板将状态指示灯的光波引导至导光柱,进而通过前壳上的导光孔传递至导光槽,出光均匀且易于观察,使使用者能随时通过灯光来判断电子设备的充电情况。

Description

无线车载充电支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载配件支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无线车载充电支架。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装置是指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充电的设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各有一个线圈,发送端的线圈连接有线电源产生电磁信号,接收端线圈感应发送端的电磁信号从而产生电流而给电池充电。由于无线充电装置免去了接线困扰,充电简单便捷,因此收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无线车载充电支架也应运而生。
无限车载充电支架在使用时,使用者一般依靠状态指示灯对电子设备的充电情况进行判断,然而市面上现有的充电支架的状态指示灯大多效果不好,出光不均匀,导致使用者因未能及时察觉电子设备的充电情况而影响电子设备的后续使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便于对电子设备充电情况进行观察的无线车载充电支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车载充电支架,包括壳体、电路板和导光板,所述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导光板设置在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导光板的一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状态指示灯,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前壳的一面设置有导光柱,所述前壳上开设有导光孔以及与导光孔连通的导光槽,所述导光柱设置于所述导光孔且至少部分显露于所述导光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设有出射斜面,所述出射斜面显露于所述导光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壳背向所述后壳的一面设置有凹陷部及位于所述凹陷部外围的凸起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凸起部的连接处凹陷设置有环形槽,所述导光孔开设在所述凹陷部的一侧,所述环形槽对应于所述导光孔的位置形成所述导光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上覆盖设置有面板,所述面板包括软质层和硬质层,所述硬质层朝向所述凹陷部设置且与所述凹陷部贴合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设置有与所述前壳固定连接的耳板,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电路板的一面设置有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端部与所述电路板接触连接,以使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电路板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状态指示灯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状态指示灯沿所述前壳的宽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导光柱沿所述前壳的宽度方向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壳内的磁吸充组件,所述磁吸充组件包括充电线圈、隔磁片以及磁铁圈,所述隔磁片上开设有与所述充电线圈匹配的凹槽以及与所述磁铁圈匹配的凸缘,所述充电线圈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磁铁圈套设在所述凸缘的外周,所述磁铁圈包括内外套设的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和外圈均由多个沿周向阵列排布的磁铁组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吸充组件还包括托盘和铁圈,所述托盘固定设置在所述后壳上,所述隔磁片设置在所述托盘的中心,所述铁圈设置在所述隔磁片的外围并与所述托盘固定连接,所述磁铁圈与所述铁圈磁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壳背向所述后壳的一面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上开设有与所述磁吸充组件对应的通孔,所述充电线圈、隔磁片以及磁铁圈均穿过所述通孔设置且与所述凹陷部的表面齐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铁圈呈断开设置有第一断口部,所述磁铁圈呈断开设置有第二断口部,所述第一断口部和所述第二断口部对应设置。
本申请的无线车载充电支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的无线车载充电支架通过导光板将状态指示灯的光波引导至导光柱,进而通过前壳上的导光孔传递至导光槽,出光均匀且易于观察,使使用者能随时通过灯光来判断电子设备的充电情况,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车载充电支架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无线车载充电支架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无线车载充电支架一个方向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无线车载充电支架另一个方向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无线车载充电支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前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电路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中导光板的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3中导光板的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3中磁吸充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3中面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各元件标号如下:前壳10;导光孔11;凹陷部12;凸起部13;环形槽14;对位磁铁15;导光槽16;后壳20;弹性套筒21;加强筋211;电源口22;电路板30;状态指示灯31;插接口32;导光板40;导光柱41;出射斜面411;耳板42;支撑柱43;磁吸充组件50;托盘51;第一开口部511;铁圈52;第一断口部521;充电线圈53;隔磁片54;凹槽541;凸缘542;第二开口部543;磁铁圈55;内圈551;外圈552;第二断口部553;面板60;软质层61;硬质层6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的实现方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车载充电支架,用于挂载在汽车内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请参阅图1-图5,该无线车载充电支架包括壳体、磁吸充组件50、电路板30以及导光板40等。其中,壳体包括前壳10和后壳20,前壳10和后壳20前后拼接设置且前壳10和后壳20之间成型有空腔,磁吸充组件50、电路板30和导光板40均设置在前壳10和后壳20之间的空腔内。电路板30控制磁吸充组件50的工作,且电路板3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状态指示灯31以显示磁吸充组件50的工作状态,导光板40可将状态指示灯31的发出的光波传导至前壳10外部,使使用者可随时通过观察状态指示灯31的灯光来确定电子设备是否处于充电状态。
具体的,前壳10和后壳20的形状不作限制,本实施例设置成与大部分手机形状相适配的矩形结构,便于手机的吸附及安置。前壳10与后壳20之间的固定方式可以优选为螺丝连接,例如:在靠近前壳10边缘的部位开设多个螺丝孔,在后壳20的内部设置有与多个螺丝孔相对应的开设有螺丝孔的连接柱,将螺丝穿过前壳10的螺丝孔并拧进后壳20上对应的连接柱内,完成前后壳之间的固定。
导光板40设置在电路板30与前壳10之间,且电路板30上的状态指示灯31朝向导光板40设置,导光板40背向电路板30的一面设置有导光柱41,前壳10上开设有导光孔11以及与导光孔11连通的导光槽16,导光柱41设置在导光孔11内,例如穿过导光孔11设置,且至少部分显露于导光槽16。导光孔11的形状可以与导光柱41相适配,均可以设置为长条矩形状。导光板40可将状态指示灯31发出的光波引导至导光柱41并由导光孔11传导至导光槽16内。当使用者的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时,状态指示灯31发出光波,当因汽车行驶颠簸或其他原因导致电子设备与充电支架连接断开时,状态指示灯31不发出光波,因此,使用者仅需观察导光槽16内是否有导光柱41传导出的光波,即可对电子设备的充电状态进行识别。
请参阅图1及图8,导光柱41设有一出射斜面411,该出射斜面411优选为导光柱41朝向导光槽16的一面,出射斜面411显露于导光槽16,便于光波由出射斜面411射至导光槽16内。出射斜面411与导光槽16的槽壁可以呈指定角度设置,优选为90°,即,出射斜面411垂直于导光槽16的槽壁设置,便于导光槽16反射光波,从而方便使用者观察灯光状态。
请参阅图6,前壳10背向后壳20的一面设置有凹陷部12以及位于凹陷部12外围的凸起部13,凹陷部12与凸起部13的连接处凹陷设置有环形槽14,即凸起部13的表面高于凹陷部12的表面,凹陷部12的表面高于环形槽14的底面。导光孔11可以开设在凹陷部12的一侧,优选为底侧,导光柱41可以穿过导光孔11以使出射斜面411朝向环形槽14设置。环形槽14的一部分,即对应于导光孔11的位置形成前述导光槽16。优选的,导光槽16的槽壁可以呈一斜面设置,便于光波的反射,有利于使用者进行观察。
为便于整体的美观以及对前壳10上的零部件进行保护,凹陷部12上覆盖设置有面板60,面板60可以粘贴设置在凹陷部12上。面板60具有一定的厚度,其背向凹陷部12的一面与凸起部13的表面齐平,以使整个充电支架与电子设备的贴合面平整,便于电子设备进行吸附。
请参阅图11和图12,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面板60可以包括相互贴合设置的软质层层61和硬质层62。软质层61优选为硅胶层,硬质层62优选为玻纤层。现有技术中,面板60一般仅设置一层硅胶层,而硅胶层的材质较软,在安装过程中与前壳10贴合时易发生褶皱,且使用过程中硅胶层易发生塌陷。因此在软质层61与前壳10之间添加设置一层硬质层62,硬质层62的材质较硬,可避免软质层61塌陷进而对前壳10或前壳10上的零部件造成损伤,同时便于面板60的安装。
本申请的导光板40可以是光学级的亚克力板或PC板,导光板40可以固定在前壳10上。请参阅图8和图9,导光板40的两侧均设置有与前壳10固定连接的耳板42。例如,耳板42上开可以设有螺丝孔,通过螺丝将导光板40与前壳10固定连接。为使导光板40不易塌陷,导光板40朝向电路板30的一面设置有多个支撑柱43。具体的,支撑柱43的数量不作限制,本实施例设置有三个,每个支撑柱43均与电路板30接触连接,进而对导光板40进行支撑,使导光板40与电路板30间隔设置,避免因导光板40塌陷对电路板30上的电子元件造成损坏。
本实施例中,电路板30靠近后壳20的底侧设置,后壳20的底侧开设有电源口22,外部电源线插头可通过电源口22插接在电路板30的插接口32上进行供电,导光板40朝向电路板30的一面可以部分倾斜设置,使导光板40避免触碰到插接口32的同时起到更好的导光效果。
请参阅图7,本实施例中,状态指示灯31设置有八个,两个并排设置的状态指示灯31为一组,四组状态指示灯31间隔设置且沿前壳10的宽度方向排列设置,导光柱41同样沿前壳10的宽度方向设置。这样,状态指示灯31的排布方向与导光柱41的安装方向一致,便于导光板40将光波充分引导至导光柱41,使导光柱41更明亮,易于观察。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状态指示灯31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保证通过导光柱41可准确观察状态指示灯31的发光情况即可。
本实施例的磁吸充组件50设置在后壳20上。请参阅图10,该磁吸充组件50包括托盘51,铁圈52、充电线圈53、隔磁片54以及磁铁圈55。托盘51起到承载及定位作用;铁圈52用于磁铁圈55的固定;充电线圈53与有线电源连接产生电磁信号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磁铁圈55起到电子设备的吸附及固定作用;隔磁片54能增强充电线圈53的磁场强度,起到磁性收敛的作用,保证充电效果。
具体的,托盘51、隔磁片54可以设置为圆板状结构,铁圈52和磁铁圈55可以是圆环状结构。托盘51可以通过螺丝固定设置在后壳20上,隔磁片54固定设置在托盘51的中心处,隔磁片54上开设有与充电线圈53匹配的凹槽541以及与磁铁圈55匹配的凸缘542,充电线圈53设置在隔磁片54的凹槽541内,磁铁圈55套设在隔磁片54的凸缘542上,铁圈52设置在隔磁片54的外围且固定在托盘51上,磁铁圈55磁性吸附在铁圈52上进行固定。该结构的磁吸充组件50结构紧凑,当电子设备靠近时,磁铁圈55可将电子设备快速吸附固定在充电支架上,磁铁圈55中心的充电线圈53产生电流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实现电子设备的精准定位效果。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前壳10上的凹陷部12上开设有与磁吸充组件50对应的通孔,充电线圈53、隔磁片54以及磁铁圈55均穿过该通孔设置且与凹陷部12的表面齐平。这样,电子设备与磁吸充组件50之间仅间隔一层面板60,保证了充电效果,同时充电线圈53、隔磁片54以及磁铁圈55与凹陷部12的表面齐平,避免凹凸不平的磁吸充组件50影响充电性能或不利于面板60的安装固定。
充电线圈53可以是导电性和导热性良好的裸铜线圈。充电线圈53与后壳20内的电路板30电性连接,在接通电源后,电路板30通电使得充电线圈53产生磁场,通过电磁感应在电子设备中的线圈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能够将电能从充电线圈53转移到待充电的电子设备中。为便于充电线圈53的安装以及充电线圈53与电路板30的电性连接,托盘51由边缘处向内凹陷设有第一开口部511,隔磁片54由边缘处向内凹陷设有第二开口部543,第一开口部511和第二开口部543对应设置,使充电线圈53的接线穿过第一开口部511与第二开口部543与电路板30连接。第一开口部511与第二开口部543可以设置为三角形开口,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矩形、U形等形状,在此不作限制。
充电线圈53在充电过程中产生不断变化的磁场,为避免影响充电线圈53,铁圈52呈断开设置有第一断口部521,磁铁圈55呈断开设置有第二断口部553,第一断口部521和第二断口部553对应设置。铁圈52在不断变化的磁场下不形成回路电流,断开的磁铁圈55的磁力线覆盖范围小,这样即可避免铁圈52及磁铁圈55对充电线圈53产生干扰,进而提高充电效果。
本实施例的磁铁圈55可以设置有内外两圈,包括内圈551和外圈552,内圈551和外圈552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磁铁组成。本实施例中的内圈551和外圈552的磁铁数量均设置为六个,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磁铁的数量,随着磁铁数量的增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磁铁圈55的磁吸力大小。
内圈551的磁铁排布与外圈552相同,以内圈551为例,多个磁铁排布形成一圆环状,每相邻的两个磁铁之间的N极与S级相对接,外圈552上与内圈551相对应的任意两个磁铁之间的N极与S级相对接。相较于单个磁性件或多个磁铁组成的单圈磁性件,内圈551和外圈552的多个磁铁排布设置增加了磁铁圈55的周向吸附力,设置内外两圈增加了磁铁圈55的径向吸附力,进而增强了磁吸效果,能够将电子设备吸附的更加牢固。同时磁力线集中分布在任意两个相邻的磁铁之间,磁场覆盖范围小,即进入位于磁铁圈55中心的充电线圈53的磁力线较少,对充电线圈53充电时产生的干扰可以忽略不计。
优选的,在前壳10朝向面板60的一面可以凹设有一对位磁铁15,该对位磁铁15可配合磁铁圈55对电子设备进行吸附定位,使电子设备内的接收线圈与充电线圈53精准对应,提高充电效果。
优选的,后壳20远离前壳10的一面设置有弹性套筒21,用于将充电支架固定在车内。弹性套筒21由四个周向等间隔排列的弹性支撑件组成,四个支撑件围合形成一收容腔。四个支撑件背离收容腔的一侧设置有相互配合的螺纹,可以在车内设置螺纹筒,将四个支撑件拧入螺纹筒内与螺纹筒螺纹连接,达到充电支架的固定效果。优选的,还可以在车内固定设置有万象球,通过将万象球卡设在收容腔内,达到充电支架的固定及可转动调节角度的效果。由于磁吸充组件50较重,使得充电支架重量较大,为使弹性套筒21不会发生断裂,在四个支撑件之间与后壳20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211,以保证弹性套筒21的支撑强度。加强筋211可以呈辐射状结构设置,或三角架等其他结构,本申请不作限制。
本申请的无线车载充电支架在使用时,通过弹性套筒21将充电支架固定在车内,将外接电源通过后壳20底部的电源口22插接在电路板30上并对充电线圈53进行供电并产生电磁信号,通过磁吸充组件50的磁铁圈55对电子设备进行固定吸附,同时位于电子设备上的接收端线圈感应电磁信号从而产生电流而给电池充电,此时电路板30上的状态指示灯31发出光波,光波经导光板40及导光柱41传导照射在充电支架底侧的导光槽16内以便使用者观察,避免因车辆行驶颠簸导致电子设备充电断开而使用者未及时发觉进而影响充电支架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之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无线车载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路板和导光板,所述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导光板设置在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导光板的一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状态指示灯,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前壳的一面设置有导光柱,所述前壳上开设有导光孔以及与导光孔连通的导光槽,所述导光柱设置于所述导光孔且至少部分显露于所述导光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车载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柱设有出射斜面,所述出射斜面显露于所述导光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车载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背向所述后壳的一面设置有凹陷部及位于所述凹陷部外围的凸起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凸起部的连接处凹陷设置有环形槽,所述导光孔开设在所述凹陷部的一侧,所述环形槽对应于所述导光孔的位置形成所述导光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车载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上覆盖设置有面板,所述面板包括软质层和硬质层,所述硬质层朝向所述凹陷部设置且与所述凹陷部贴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车载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设置有与所述前壳固定连接的耳板,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电路板的一面设置有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端部与所述电路板接触连接,以使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电路板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车载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指示灯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状态指示灯沿所述前壳的宽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导光柱沿所述前壳的宽度方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车载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壳内的磁吸充组件,所述磁吸充组件包括充电线圈、隔磁片以及磁铁圈,所述隔磁片上开设有与所述充电线圈匹配的凹槽以及与所述磁铁圈匹配的凸缘,所述充电线圈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磁铁圈套设在所述凸缘的外周,所述磁铁圈包括内外套设的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和外圈均由多个沿周向阵列排布的磁铁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车载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充组件还包括托盘和铁圈,所述托盘固定设置在所述后壳上,所述隔磁片设置在所述托盘的中心,所述铁圈设置在所述隔磁片的外围并与所述托盘固定连接,所述磁铁圈与所述铁圈磁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车载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背向所述后壳的一面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上开设有与所述磁吸充组件对应的通孔,所述充电线圈、隔磁片以及磁铁圈均穿过所述通孔设置且与所述凹陷部的表面齐平。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车载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铁圈呈断开设置有第一断口部,所述磁铁圈呈断开设置有第二断口部,所述第一断口部和所述第二断口部对应设置。
CN202220365370.5U 2021-01-07 2022-02-22 无线车载充电支架 Active CN2171351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65370.5U CN217135189U (zh) 2022-02-22 2022-02-22 无线车载充电支架
US17/933,488 US20230057770A1 (en) 2021-01-07 2022-09-20 Electronic device hold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65370.5U CN217135189U (zh) 2022-02-22 2022-02-22 无线车载充电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35189U true CN217135189U (zh) 2022-08-05

Family

ID=82621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65370.5U Active CN217135189U (zh) 2021-01-07 2022-02-22 无线车载充电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351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793593A (zh) 骨传导扬声装置
CN217135189U (zh) 无线车载充电支架
US20200227942A1 (en) Wireless charger and furniture having the same
WO2017000211A1 (zh) 手电筒和充电座
CN216363129U (zh) 一种可充电的宠物玩具球
CN215071818U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配件和无线充电装置
CN213513294U (zh) 一种营地灯
CN211018413U (zh) 无人机磁吸充电设备
CN211089831U (zh) 可无线充电的机顶盒
CN204901373U (zh) 手电筒
CN109547889B (zh) 磁吸接头及骨传导扬声装置
KR20200002620U (ko) 휴대용 이동전원장치
CN216216095U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18526125U (zh) 一种可发光的车载无线充支架
CN218648601U (zh) 一种可发光且具有香薰功能的车载无线充支架
CN219960227U (zh) 声控发光无线充电装置
CN215870825U (zh) 一种磁吸充电装置
CN215010669U (zh) 蓝牙耳机及蓝牙耳机套装
CN219627863U (zh) 一种便携式多通道无线麦克风
CN220653437U (zh) 一种投屏接收器及无线投屏设备
CN219959627U (zh) 一种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插座
CN220495479U (zh) 摸高器及摸高器组件
CN219740045U (zh) 一种无线充电结构、充电器及支架
CN220208072U (zh) 一种便于携带的投影灯
CN211315864U (zh) 一种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