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34714U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34714U
CN217134714U CN202123314477.1U CN202123314477U CN217134714U CN 217134714 U CN217134714 U CN 217134714U CN 202123314477 U CN202123314477 U CN 202123314477U CN 217134714 U CN217134714 U CN 2171347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housing
connector
holes
accommodating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1447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庄顺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347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347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包含一第一组件与一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包含一第一壳体、一第三壳体、一第一端子与一第三端子。其中,第三端子用于传输电源。第二组件包含一第二壳体、一第四壳体、一第二端子、一第四端子与一舌板。舌板设置第二端子以对应第一端子与设置第四端子以对应第三端子。其中,第四端子用于传输电源。借由第一组件组合第二组件,让第一端子挟持第二端子以电性地连接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和让第三端子挟持第四端子以电性地连接第三端子与第四端子,进而在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之间传递一信号与电源。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可以传送信号与电源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中,连接器可以同时传送电源(或称电力)与信号,但是信号与电源同时进行传输时彼此容易互相产生干扰,特别是在高速度传输与大电流传输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相互干扰的情况。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连接器,可用以解决传统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用于传输信号与独立地传送电源。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根据上述连接器,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分别地可以作为固定结构与浮动式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目的是提供根据上述连接器,在传输电源的端子与传输信号的端子之间相距一预定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目的是根据上述连接器,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可为分离式的组件或是一体成型的组件。
为达到上述目的与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包含一第一组件与一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包含一第一壳体、一第三壳体、一第一端子与一第三端子。第一壳体接合第三壳体,又第一壳体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与第三壳体形成一第三容置空间。第一组件形成复数第一穿孔以连通第一容置空间与第三容置空间。第一容置空间形成一第一端子槽与一第三端子槽。第一端子设置于第一端子槽且透过该些第一穿孔的一个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与第三容置空间,又第三端子设置于第三端子槽且透过该些第一穿孔的另一个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与第三容置空间。其中,第一端子槽形成在第一容置空间的内壁的中间处和第三端子槽形成在邻近内壁的中间处的一侧,又第三端子用于传输一电源。第二组件包含一第二壳体、一第四壳体、一第二端子、一第四端子与一舌板。第二壳体接合第四壳体,又第二壳体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与第四壳体形成一第四容置空间。第二组件形成复数第二穿孔以连通第二容置空间与第四容置空间。舌板设置于第四容置空间。舌板形成一第二端子槽与一第四端子槽。第二端子槽设置第二端子以对应第一端子,又第二端子透过该些第二穿孔的一个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与第四容置空间,又第四端子槽设置第四端子以对应第三端子,又第四端子透过该些第二穿孔的另一个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与第四容置空间。其中,第二端子槽形成在舌板的外壁的中间处和第四端子槽形成在邻近外壁的中间处的一侧,又第四端子用于传输电源。其中,借由第一组件组合第二组件,让第一端子挟持第二端子以电性地连接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和让第三端子挟持第四端子以电性地连接第三端子与第四端子,进而在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之间传递一信号与电源。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一组件更包含复数第一固定件与复数第一槽孔,所述复数第一槽孔分别地形成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二侧以供设置所述复数第一固定件。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由第一本体、第一一端与第一三端所组成,所述第一本体分别地连接所述第一一端与所述第一三端,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复数第一穿孔;以及,所述第三端子由第三本体、第三一端与第三三端所组成,所述第三本体分别地连接所述第三一端与所述第三三端,所述第三本体通过所述复数第一穿孔;其中,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三本体相隔一预定距离。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一本体更包含第一延伸件以将所述第一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的至少一者;以及,所述第三本体更包含第三延伸件以将第三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的至少一个。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三本体由复数第三电极片所构成,其中所述复数第三电极片的其中一个形成封闭环形。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具有弯折结构以使得所述第一三端受外力而产生形变;以及,所述第三本体具有弯折结构以使得所述第三三端受外力而产生形变。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三三端由复数电极片所构成。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为一体成型或分离件,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为分离件时,所述第一壳体更包含第一结合件与所述第三壳体更包含第三结合件,借由组装所述第一结合件与所述第三结合件,使得所述第一壳体结合所述第三结合件,又所述复数第一穿孔形成在所述第三壳体。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为分离件时,所述第一壳体透过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三端子产生浮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三端子提供弹性结构。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一壳体更包含第一结合件与所述第三壳体更包含第三结合件,借由组装所述第一结合件与所述第三结合件,以限制所述第三壳体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移动方向与移动幅度。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二组件更包含复数第二固定件与复数第二槽孔,所述复数第二槽孔分别地形成在所述第二壳体的二侧以供设置所述复数第二固定件。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二端子由第二本体、第二二端与第二四端所组成,所述第二本体分别地连接所述第二二端与所述第二四端,所述第二本体通过所述复数第二穿孔;以及,所述第四端子由第四本体、第四二端与第四四端所组成,所述第四本体分别地连接所述第四二端与所述第四四端,所述第四本体通过所述复数第二穿孔;其中,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四本体相隔一预定距离。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二本体更包含第二延伸件以将所述第二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四壳体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第四本体更包含第四延伸件以将所述第四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四壳体的至少一个。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四本体由复数第四电极片所构成,其中所述复数第四电极片选择性地形成的复数封闭环形,且所述复数封闭环形是平行设置。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四壳体为一体成型或分离件,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四壳体为分离件时,所述第二壳体透过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四端子产生浮动,其中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四端子提供弹性结构。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二壳体更包含第二结合件与所述第四壳体更包含第四结合件,借由组装所述第二结合件与所述第四结合件,以限制所述第四壳体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移动方向与移动幅度。
相较于传统的连接器,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连接器,其可以应用于二个印刷电路板之间的板对板连接。又,在连接器的公头(亦可称第一组件)与母座(亦可称第二组件)可分别地提供固定结构与浮动结构等的多种态样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域与要求。另外,借由卡扣与限位等结构,使得一个或多个元件能够紧密地且稳固地结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第一组件的立体图。
图2(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a)的俯视图。
图2(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a)的仰视图。
图3(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a)至图2(c)的第一端子与第三端子的示意图。
图3(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3(a)的第三端子的另一实施示意图。
图4(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第二组件的立体图。
图4(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第二组件的俯视图。
图4(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第二组件的仰视图。
图5(a)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4(a)至图4(c)的第二端子与第四端子的立体图。
图5(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5(a)的第四端子的另一实施示意图。
图6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3(a)与图5(a)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与第四端子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7的第一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7的第一组件的第一端子、第三端子与第三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7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与第四端子的组合示意图。
图11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1的第二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2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第四端子与第四壳体的组合示意图。
图14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2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与第四端子的组合示意图。
图15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6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8的第一结合件与第三结合件的另一实施例。
符号说明:
2、2'、2"、2"'...连接器
4、4'、4"、4"'...第一组件
42、42'...第一壳体
422、422'...第一端子槽
424、424'...第三端子槽
426、426'...第一穿孔
428、428'...第一槽孔
4210、4210'...第一结合件
44、44'...第三壳体
442'...第三结合件
46、46'、46"...第一端子
462、462'、462"...第一一端
464、464"...第一三端
466、466'、466"...第一本体
468、468'、468"...第一延伸件
48、48'、48"...第三端子
482、482'、482"...第三一端
484、484'、484"...第三三端
486、486"...第三本体
4862...第三电极片
488、488'、488"...第三延伸件
410、410'、410"...第一固定件
6、6'、6"、6"'...第二组件
62、62'、62"...第二壳体
64、64'、64"...第四壳体
642"...第四结合件
66、66'、66"...第二端子
662...第二二端
664、664'、664"...第二四端
666...第二本体
668...第二延伸件
68、68'、68"...第四端子
682、682'、682"...第四四端
684、684'、684"...第四二端
686、686'、686"...第四本体
6862...第四电极片
688、688'、688"...第四延伸件
610、610"...舌板
612、612'、612"...第二固定件
6102、6102"...第二端子槽
6104、6104"...第四端子槽
622...第二槽孔
626...第二穿孔
SP1、SP1'...第一容置空间
SP2、SP2"...第二容置空间
SP3...第三容置空间
SP4....第四容置空间
D1、D'...预定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兹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图式,对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说明如后。
于本实用新型中,使用「一」或「一个」来描述本文所述的单元、元件和组件。此举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且对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提供一般性的意义。因此,除非很明显地另指他意,否则此种描述应理解为包括一个、至少一个,且单数也同时包括复数。
于本实用新型中,用语「包含」、「包括」、「具有」、「含有」或其他任何类似用语意欲涵盖非排他性的包括物。举例而言,含有复数要件的一元件、结构、制品或装置不仅限于本文所列出的此等要件而已,而是可以包括未明确列出但却是该元件、结构、制品或装置通常固有的其他要件。除此之外,除非有相反的明确说明,用语「或」是指涵括性的「或」,而不是指排他性的「或」。
请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在图1中,连接器2包含一第一组件4与一第二组件6。于此,第一组件4是以公头(header)为例说明和第二组件6 是以母座(socket)为例说明。
一并参考图2(a)至图2(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第一组件的多个视角图。图2(a) 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第一组件的立体图;图2(b)为说明图2(a)的俯视图;以及,图2(c)为说明图2(a)仰视图。
第一组件4包含一第一壳体42、一第三壳体44、一第一端子46与一第三端子48。
第一壳体42接合第三壳体44。于此,第一壳体42与第三壳体44是以一体成型的结构为例说明。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壳体42与第三壳体44也可以是独立且分离的组件,将于后面的实施例说明。第一壳体42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SP1与第三壳体44形成一第三容置空间 SP3。于此,第一容置空间SP1与第三容置空间SP3透过在第一壳体42与第三壳体44之间的复数第一穿孔426以连通第一容置空间SP1与第三容置空间SP3。其中,第一容置空间SP1形成一第一端子槽422与一第三端子槽424。
第一端子46设置于第一端子槽422,于此,第一端子46是以多个为例说明,且第一端子46的数量与第一端子槽422相同,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端子槽422的数量可以多于第一端子42的数量。第一端子46透过该些第一穿孔426的一个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SP1与第三容置空间SP3。一并参考图3(a),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2(a)至图2(c)的第一端子与第三端子的示意图。在图3(a)中,第一端子46由第一本体466、第一一端462与第一三端464所组成。第一本体466分别地连接第一一端462与第一三端464。第一本体466通过该些第一穿孔426。
第三端子48设置于第三端子槽424且透过该些第一穿孔426的另一个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SP1与第三容置空间SP3。于此,第三端子48可由第三本体486、第三一端482与第三三端484所组成。第三本体486分别地连接第三一端482与第三三端484。第三本体486也通过该些第一穿孔426。于此,该第三三端484可以由复数电极片所构成,以进行电流的分流或以多点方式电性连接于后所提及的第四二端子648。
第一端子槽422形成在第一容置空间SP1的内壁的中间处和第三端子48槽形成在邻近内壁的中间处的一侧,又第三端子48用于传输一电源(图未示)。于此,第三端子48的面积大于第一端子46的面积,使得第三端子48相较于第一端子46可以传输较大的电流或电压的电源。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本体466与第三本体486相隔一预定距离D1,以避免较大电源干扰信号而影响信号杂讯比。又,第一本体466与第三本体486是平行地排列。于另一实施例中,一并参考图3(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3(a)的第三端子的另一实施示意图。在图3(b)中,该第三本体486由复数第三电极片4862所构成。其中,该些第三电极片4862的其中一个形成封闭环形。
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本体466更包含第一延伸件468以将第一端子46固定于第一壳体 42与第三壳体44的至少一个;以及,第三本体48更包含第三延伸件488以将第三端子48固定于第一壳体42与第三壳体44的至少一个。于此,第一延伸件468是以突出于第一本体466 的不规则结构为例说明,相同的结构也可用于说明第三延伸件488。借由不规则结构干涉例如第一穿孔426、第一端子槽422、第三端子槽424等而能够限制第一端子46与第三端子48的移动。
于另外一实施例中,第一组件4更包含复数第一固定件410与复数第一槽孔428。于此,该些第一槽孔428分别地形成在第一壳体42的二侧以能够设置该些第一固定件410。该些第一固定件410可以选择性地焊接于印刷电路板(图未示),而使得第一组件4固定于印刷电路板。
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本体466具有弯折结构以使得第一三端464受外力而产生形变;以及,第三本体486具有弯折结构以使得第三三端484受外力而产生形变。
一并参考图4(a)至图4(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第二组件的多个视角图。图4(a) 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第二组件的立体图;图4(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第二组件的俯视图;以及,图4(c)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第二组件的仰视图。
第二组件6包含一第二壳体62、一第四壳体64、一第二端子66、一第四端子68与一舌板610。
第二壳体62接合第四壳体64。于此,第二壳体62与第四壳体64是以一体成型的结构为例说明。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壳体62与第四壳体64也可以是独立且分离的组件,将于后面的实施例说明。第二壳体62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SP2与第四壳体64形成一第四容置空间 SP4。第二组件6形成复数第二穿孔626以连通第二容置空间SP2与第四容置空间SP4。
舌板610设置于第四容置空间SP4。舌板610形成一第二端子槽6102与一第四端子槽 6104。第二端子槽6102设置第二端子66以对应第一端子46,又第二端子66透过该些第二穿孔626的一个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SP2与第四容置空间SP4。第四端子槽6104设置第四端子 68以对应第三端子48,又第四端子68透过该些第二穿孔626的另一个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 SP2与第四容置空间SP4。其中,第二端子槽6102形成在舌板610的外壁的中间处和第四端子槽6104形成在邻近外壁的中间处的一侧,又第四端子68用于传输电源(图未示)。
一并参考图5(a),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4(a)至图4(c)的第二端子与第四端子的立体图。前述中,第二端子66可由第二本体666、第二二端662与第二四端664所组成。第二本体666分别地连接第二二端662与第二四端664。第二本体666通过第二穿孔626;以及,第四端子68可由第四本体686、第四二端684与第四四端682所组成。第四本体686分别地连接第四二端684与第四四端682,第四本体686通过该些第二穿孔626。其中,第二本体666与第四本体686相隔一预定距离D'。又,于此,第二本体666更包含第二延伸件668以将第二端子66固定于第二壳体62与第四壳体64的至少一个;以及,第四本体686更包含第四延伸件688以将第四端子68固定于第二壳体62与第四壳体64的至少一个。第二延伸件668与第四延伸件688的功能同前述第一延伸件468与第三延伸件488所述,于此不赘述。于另一实施例中,一并参考图5(b),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5(a)的第四端子的另一实施示意图。在图5(b) 中,第四本体686可以由复数第四电极片6862所构成。其中,该些第四电极片6862形成复数封闭环形,且该些封闭环形是平行设置。
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二组件6更包含复数第二固定件612与复数第二槽孔622。该些第二槽孔622分别地形成在第二壳体62的二侧以能够设置该些第二固定件612。该些第二固定件612可以选择性地焊接于印刷电路板(图未示),而使得第二组件6固定于印刷电路板。
一并可以参照图6,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3(a)与图5(a)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与第四端子的连接示意图。借由上述第一组件4与第二组件6的说明。在第一组件4组合第二组件6之后,让第一端子46挟持第二端子66以电性地连接第一端子46与第二端子和让第三端子挟持第四端子以电性地连接第三端子与第四端子,进而在第一组件4与第二组件6之间传递一信号(图未示)与电源。
一并参考图7,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在图7中,连接器2'同样具有第一实施例中所提及的第一组件4与一第二组件6'。
一并参照图8,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7的第一组件的立体示意图;一并参考图9,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7的第一组件的第一端子、第三端子与第三壳体的立体示意图;以及,一并参考图10,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7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与第四端子的组合示意图,其中第三端子48'也可以采用图3(b)所公开的第三端子的结构。
图7之连接器2'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2之处,主要在于第一组件4'是由第一壳体 42'与第三壳体44'二个分离的组件所组成。
在图7至图10中,关于第一壳体42'、第一端子槽422'、第三端子槽424'、第一穿孔426'、第一槽孔428'、第一固定件410'、第三壳体44'、第一端子46'、第一一端462'、第一三端 464'、第一本体466'、第一延伸件468'、第三端子48'、第三一端482'、第三三端484'、第三延伸件488'、第一固定件410'、第一槽孔428'、母座6'、第二壳体62'、第四壳体64'、第二端子66'、第四端子68'、第二固定件612'、第二四端664'、第四二端684'、第四四端 682'、第四本体686'、第四延伸件688'等元件的说明是可以参照第一实施例中各元件的对应的说明,于此不赘述。
于此,第一壳体42'与第三壳体44'是以分离件为例说明。当第一壳体42'与第三壳体 44'为分离件时,第一壳体42'更包含第一结合件4210与第三壳体44'更包含第三结合件442',借由组装(或称卡扣)第一结合件4210与第三结合件442',使得第一壳体42'结合第三结合件442'。其中,该些第一穿孔426'形成在第三壳体44'。一并可以参考图16,系说明本实用新型图8的第一结合件与第三结合件的另一实施例。于图16中,第一结合件4210' 可为一个分离的扣件,用于设置于第一壳体42'以限制第三壳体44'于第一壳体42'的移动方向与移动幅度。
一并参考图11,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在图11中,连接器2"为同样具有第一实施例中所提及的第一组件4与一第二组件6。图11的连接器2"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2之处,主要在于母座6"具有浮动的结构。
一并参照图12,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1的第二组件的立体示意图;一并参考图13,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2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第四端子与第四壳体的组合示意图,其中第四端子68"也可以采用图5(b)所公开的第四端子的结构;以及,一并参考图14,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2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与第四端子的组合示意图。
在图12至图14中,关于第一壳体42"、第一端子槽422"、第三端子槽424"、第一穿孔426"、第一槽孔428"、第一固定件410"、第三壳体44"、第一端子46"、第一一端462"、第一三端464"、第一本体466"、第一延伸件468"、第三端子48"、第三一端482"、第三三端 484"、第三本体486"、第三延伸件488"、第一固定件410"、第一槽孔428"、母座6"、第二壳体62"、第四壳体64"、第二端子66"、第四端子68"、舌板610"、第二固定件612"、第二四端664"、第四二端684"、第四四端682"、第四本体686"、第四延伸件688"、第二固定件 612"、第二端子槽6102"、第四端子槽6104"等元件的说明系可以参照第一实施例中各元件的对应的说明,于此不赘述。
第二壳体62"与第四壳体64"是以分离件为例说明。在第二壳体62"与第四壳体64"为分离件时,第二壳体62"透过第二端子66"与第四端子68"产生浮动。其中,第二端子66"与第四端子68"提供弹性结构。举例而言,借由第二端子66"具有弯折结构,第二端子66"的第二端子66"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壳体62"与第二端子66"的另一端固定于第四壳体64",使得第四壳体64"浮动于第二壳体62"。第二端子66"的说明也同样地可以适用于第四端子68",于此不赘述。
第二壳体62"更包含第二结合件(图未示)和第四壳体64"更包含第四结合件642"。举例而言,第四结合件642"是为凸块状,而第二结合件为孔洞,借由凸块设置于孔洞中,使得在组装第二结合件与第四结合件642"之后,可以限制第四壳体于第二壳体的移动方向与移动幅度。
值得注意的是,于此所提及的第二壳体62"与第四壳体64"的结构,也可以设计于第一组件4"的第一壳体与第三壳体,即是第一壳体与第三壳体为分离件时,第一壳体可以形成第一结合件(相同于前述的第二结合件)与第三壳体可以形成第三结合件(相同于前述的第四结合件)。借由组装第一结合件与第三结合件,使得第一壳体结合第三结合件。其中,该些第一穿孔可以形成在第三壳体。又,第一壳体可以透过第一端子与第三端子产生浮动。其中,第一端子与第三端子提供弹性结构。又,借由组装第一结合件与第三结合件,以限制第三壳体于第一壳体的移动方向与移动幅度。
一并参考图15,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在图15中,连接器2"'是具有第二实施例中所提及的第一组件4'与具有第三实施例所提及的一第二组件6"。于此,具有如同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组件4"'与具有第三实施例的一第二组件6"'的连接器2"',可以借由结合第一组件4"'与第二组件6"而达成板对板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上文中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然熟习本项技术者应理解的是,实施例仅用于描绘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解读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注意的是,举凡与实施例等效的变化与置换,均应设为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6)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第一组件,其具有第一壳体、第三壳体、第一端子与第三端子,所述第一壳体接合所述第三壳体,又所述第一壳体形成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三壳体形成第三容置空间,所述第一组件形成复数第一穿孔以连通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三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形成第一端子槽与第三端子槽,所述第一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槽且透过所述复数第一穿孔的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三容置空间,所述第三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三端子槽且透过所述复数第一穿孔的另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三容置空间,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槽形成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内壁的中间处和所述第三端子槽形成在邻近所述内壁的中间处的一侧,又所述第三端子用于传输电源;
第二组件,其具有第二壳体、第四壳体、第二端子、第四端子与舌板,所述第二壳体接合所述第四壳体,又所述第二壳体形成第二容置空间与所述第四壳体形成第四容置空间,所述第二组件形成复数第二穿孔以连通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与所述第四容置空间,所述舌板设置于所述第四容置空间,所述舌板形成第二端子槽与第四端子槽,所述第二端子槽设置所述第二端子以对应所述第一端子,又所述第二端子透过所述复数第二穿孔的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与所述第四容置空间,又所述第四端子槽设置所述第四端子以对应所述第三端子,又所述第四端子透过所述复数第二穿孔的另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与所述第四容置空间,其中所述第二端子槽形成在所述舌板的外壁的中间处和所述第四端子槽形成在邻近所述外壁的中间处的一侧,又所述第四端子用于传输所述电源;以及
其中,借由所述第一组件组合所述第二组件,让所述第一端子挟持所述第二端子以电性地连接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和让所述第三端子挟持所述第四端子以电性地连接所述第三端子与所述第四端子,进而在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第二组件之间传递信号与所述电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组件更包含复数第一固定件与复数第一槽孔,所述复数第一槽孔分别地形成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二侧以供设置所述复数第一固定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由第一本体、第一一端与第一三端所组成,所述第一本体分别地连接所述第一一端与所述第一三端,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复数第一穿孔;以及,所述第三端子由第三本体、第三一端与第三三端所组成,所述第三本体分别地连接所述第三一端与所述第三三端,所述第三本体通过所述复数第一穿孔;其中,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三本体相隔一预定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本体更包含第一延伸件以将所述第一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的至少一者;以及,所述第三本体更包含第三延伸件以将第三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的至少一个。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三本体由复数第三电极片所构成,其中所述复数第三电极片的其中一个形成封闭环形。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具有弯折结构以使得所述第一三端受外力而产生形变;以及,所述第三本体具有弯折结构以使得所述第三三端受外力而产生形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三三端由复数电极片所构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为一体成型或分离件,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为分离件时,所述第一壳体更包含第一结合件与所述第三壳体更包含第三结合件,借由组装所述第一结合件与所述第三结合件,使得所述第一壳体结合所述第三结合件,又所述复数第一穿孔形成在所述第三壳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为分离件时,所述第一壳体透过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三端子产生浮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三端子提供弹性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壳体更包含第一结合件与所述第三壳体更包含第三结合件,借由组装所述第一结合件与所述第三结合件,以限制所述第三壳体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移动方向与移动幅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组件更包含复数第二固定件与复数第二槽孔,所述复数第二槽孔分别地形成在所述第二壳体的二侧以供设置所述复数第二固定件。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端子由第二本体、第二二端与第二四端所组成,所述第二本体分别地连接所述第二二端与所述第二四端,所述第二本体通过所述复数第二穿孔;以及,所述第四端子由第四本体、第四二端与第四四端所组成,所述第四本体分别地连接所述第四二端与所述第四四端,所述第四本体通过所述复数第二穿孔;其中,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四本体相隔一预定距离。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本体更包含第二延伸件以将所述第二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四壳体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第四本体更包含第四延伸件以将所述第四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四壳体的至少一个。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四本体由复数第四电极片所构成,其中所述复数第四电极片选择性地形成的复数封闭环形,且所述复数封闭环形是平行设置。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四壳体为一体成型或分离件,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四壳体为分离件时,所述第二壳体透过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四端子产生浮动,其中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四端子提供弹性结构。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壳体更包含第二结合件与所述第四壳体更包含第四结合件,借由组装所述第二结合件与所述第四结合件,以限制所述第四壳体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移动方向与移动幅度。
CN202123314477.1U 2021-10-29 2021-12-27 连接器 Active CN21713471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12844 2021-10-29
TW110212844U TWM625470U (zh) 2021-10-29 2021-10-29 連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34714U true CN217134714U (zh) 2022-08-05

Family

ID=82197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14477.1U Active CN217134714U (zh) 2021-10-29 2021-12-27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34714U (zh)
TW (1) TWM62547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0067B (zh) * 2021-10-29 2023-04-2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
TWI830568B (zh) * 2023-01-04 2024-01-2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複合浮動式板對板連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5470U (zh) 2022-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134714U (zh) 连接器
US9543675B1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nnector
KR102407428B1 (ko) 커넥터
KR101119265B1 (ko) 전기 커넥터
US7731518B2 (en) Stacking connector
US6908326B2 (en) Floating connector
US779639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heat sink
US5083927A (en) Solderless compliant socket
JP2007220327A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US3868162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O2006080105A1 (ja) 光ファイバ用の光電変換コネクタ
CN214899133U (zh) 具有电源电极结构的浮动连接器
JP2008529255A (ja) 新規の同軸コネクタ
CN212323275U (zh) 浮动连接器
KR20170055008A (ko) 터미널, 터미널을 포함하는 회로 기판 모듈
CN212033279U (zh) 无方向性线对板连接器
CN116073154A (zh) 连接器
WO2007062866A1 (en) Intermediate plug
CN116231348A (zh) 浮动式多端子连接器
CN214204025U (zh) 插头连接器
JPH0361996B2 (zh)
TWI753658B (zh) 具有電源電極結構之浮動連接器
CN220253514U (zh) 复合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
JP3246027U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JP7403614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