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29615U - 一种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29615U
CN217129615U CN202120436696.8U CN202120436696U CN217129615U CN 217129615 U CN217129615 U CN 217129615U CN 202120436696 U CN202120436696 U CN 202120436696U CN 217129615 U CN217129615 U CN 2171296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valve
elephant foot
engine
ball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3669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褚平华
孙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043669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296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296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296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由箱体、上连杆、下连杆,制动活塞和象足组件构成,箱体内设有相通的垂直通道和水平通道,垂直通道下部设有上连杆,下连杆和制动活塞,水平通道内设有象足组件,箱体、上连杆、象足组件的球销的一侧球体、下连杆和制动活塞之间各设有转动副,箱体内设有机油油路将水平通道与机油油路连通,通过机油油路的打开和关闭来控制象足组件,调节上连杆和下连杆的位置,使得上连杆和下连杆竖直或倾斜,实现制动活塞的伸出和缩回。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象足组件,减少了零件,简化了结构;采用了机械链接结构,减少了反应时间,降低了加工精度;气门驱动不受机油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气门驱动设计灵活。

Description

一种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发动机制动器,特别是一种发动机制动器的气门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持续发展和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以商用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物流运输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途运输的商用车行驶在长缓坡道路上需要经常使用制动,没有辅助制动装置的商用车需要不断使用脚刹的轮式制动来降低车速。但是,在长缓坡道路,长时间使用轮式制动会导致刹车片温度提升过快,进而导致刹车片温度过高而很可能发生制动效果降低甚至失效,很容易造成重大的不可挽回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这也是在地形复杂的山路经常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商用车配备辅助制动装置是很有必要的。在2012年底,国家有关机构也已经出台法规强制要求在12 吨以上的卡车和大型商用客车上增设缓速制动装置。
在车辆辅助制动领域,有三种不同的缓速装置,即液力缓速器、电涡流缓速器和发动机制动器(又叫发动机缓速器)。液力缓速器和电涡流缓速器的体积大、重量大,不利于汽车轻量化的实现,并且价格贵;上述两种缓速器仅在客车上大量使用。发动机制动器具有成本低,重量轻、工作耗电小、不耗油;性能好,可靠耐久(不会像液力缓速器发热或像电涡流缓速器起火)适合于中国市场。加装发动机制动器的卡车,与没有加装发动机制动器的卡车比较,能够有效的减少长下下坡路段的刹车次数,从而降低刹车片和轮胎的更换频率,进而降低卡车的维护保养费用。
将内燃机配气机构作为制动手段的发动机制动器技术为人共知,只需将发动机暂时转换为压缩机。这种转换切断燃油,在发动机活塞压缩冲程结束时或接近结束时打开排气阀,允许被压缩气体(制动时为空气)被释放,发动机在压缩冲程中压缩气体所吸收的能量,不能在随后的膨胀冲程返回到发动机活塞,而是通过发动机的排气及散热系统散发掉。最终的结果是有效的发动机制动,减缓车辆的速度。
近年来,随着商用车的快速发展,发动机制动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目前现有发动机制动技术大多采用的是液压式发动机制动器:通过一套液压控制装置,利用机油的不可压缩性的“千斤顶”原理,来控制制动排气门的打开与关闭。但由于液压系统零部件多,加工精度要求高,并且控制系统复杂,受机油清洁度影响较大,因此可靠性较低,故障率较高。同时,发动机在低速工况下,受机油压力较低的影响,实际制动气门打开升程,会相对理论设计升程减小,并导致低速工况下的制动功率值会减小,最终会影响到整车对发动机制动的使用效果。
再则,上述由液压驱动的发动机制动器存在另一缺点,即液压系统的可缩性或变形,这与液体的柔性有关,高柔性导致制动阀升的大量压缩减小,阀升的减小导致阀载的增加,而阀载的增加导致更高的柔性,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此外,由液压变形造成的阀升减小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增加而增加,与发动机制动性能所要求的制动阀升趋势恰恰相反。为了减少液压柔性,必须使用大直径的液压活塞,增加体积和重量。而且油流需要很长时间使大直径活塞伸出或缩回,导致制动系统惯性大、反应慢。
商用车的发动机制动技术也有采用机械式制动器,专利CN201910763362.9提供了机械式气门驱动机构的方案,方案中的气门驱动机构由箱体、连杆、启动活塞和驱动活塞构成。箱体内设有垂直相交的启动活塞孔和驱动活塞孔,启动活塞孔内设有启动活塞,驱动活塞孔内设有驱动活塞,连杆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箱体内设置有流体通道,流体通道将启动活塞孔与发动机的机油流体网络相连,机油的压力作用于启动活塞孔内的启动活塞,启动活塞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在箱体内沿导向槽从关闭位置推向打开位置。此外,此气门驱动机构还包括回位机构,回位机构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在箱体内沿导向槽从打开位置推向关闭位置。回位机构包括回位弹簧和回位钢球。专利中采用了机械式的气门驱动机构,解决了部分的液压式发动机制动器问题,但是仍然存在启动和关闭分别采用启动活塞和回位机构等多个零件造成的结构复杂化,回位机构由回位弹簧和回位钢球组成存在连接不可靠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式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所述的这种气门驱动装置要解决现有技术中液压驱动的发动机制动系统的不足,如存在的制动系统变形和惯性大、反应慢等技术问题;以及现有的机械式气门驱动机构方案中存在的结构复杂化和连接不可靠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气门驱动装置由箱体、上连杆,下连杆、制动活塞和象足组件构成,箱体内设置有垂直通道和水平通道,垂直通道与所述的水平通道相通,垂直通道内设置上连杆和所述的下连杆,垂直通道的下部设置有制动活塞;水平通道内设置有象足组件。象足组件由象足和球销组成,象足上设置有球窝用来固定球销,所述的固定球销是起到用来容纳和限位球销的作用,球销的两侧设置有球体,球销的一侧球体限位固定于球窝内,另一侧球体通过球体的接触面限位连接上连杆和下连杆。
进一步的,象足结构能够通过象足实现球销的推拉动作,也能够实现象足组件的球销的一侧球体的中心的高度调整。
进一步的,上连杆下端和象足组件的球销的一侧球体构成转动副,下连杆上端和象足组件的球销的一侧球体构成转动副。上连杆上端与箱体之间设置有转动副,下连杆下端与制动活塞之间设置有转动副。
进一步的,箱体内设置有机油油路,机油油路和水平通道连通,机油油路将水平通道与发动机的机油油路网络相连。机油油路网络提供机油压力,机油压力作用于水平通道内象足组件的象足,控制象足组件的象足进行运动,带动象足组件的球销将在箱体内的上连杆和下连杆从倾斜位置(关闭位置)推向竖直位置(打开位置)。机油油路网络不提供机油压力,复位弹簧控制象足组件的象足进行回位,带动象足组件的球销将在箱体内的上连杆和下连杆从竖直位置(打开位置)推向倾斜位置(关闭位置)。
进一步的,象足组件上设置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在象足组件上,一端固定在水平通道中。
进一步的,箱体的下部有一个弹簧座,弹簧座上固定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上端连接在制动活塞上。
进一步的,水平通道内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上设有限位槽,上连杆、下连杆和象足组件的球销的部分位于限位槽内,限位槽的宽度略大于上连杆、下连杆和象足组件的球销的宽度。上连杆和下连杆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沿限位槽做平面运动,在关闭位置,上连杆和下连杆形成一个夹角,制动活塞的下端面缩回;在打开位置,上连杆和下连杆位于竖直同轴上,制动活塞的下端面伸出。
进一步的,限位块上设置有定位边,定位边可以防止上连杆和下连杆滑脱。
进一步的,象足组件的球销上设置有定位边,定位边可以防止上连杆和下连杆滑脱。
进一步的,箱体上设置有阀隙调整螺钉,阀隙调整螺钉底面和上连杆上端相配合构成转动副。
进一步的,箱体上设置有泄流孔,泄流孔将所述的垂直通道和外界连通。
进一步的,箱体为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摇臂或气门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气门驱动方法,当需要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工作时,发动机气门驱动的控制机构开通提供机油,机油通过发动机的机油油路网络,经由箱体内的机油油路向水平通道提供机油压力,机油压力作用于象足组件的象足,象足推动球销的一侧球体,运动通过球销进行传递,球销的另一侧球体推动上连杆和下连杆,沿限位槽从关闭位置推向打开位置,即从倾斜夹角位置到竖直同轴位置,与下连杆的底部相连的制动活塞产生了高度变化,从缩回位置变为伸出位置,其底面靠近下面的发动机气门,气门驱动装置从非工作位置切换到工作位置;发动机凸轮的运动通过摇臂和摇臂内处于工作位置的气门驱动装置,传递给所述的发动机气门,产生需要的气门运动;
当不需要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工作时,发动机制动控制机构关闭卸去机油,象足组件的象足不受机油压力,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象足组件的象足停靠在水平通道的底面上,象足带动球销的一侧球体,运动通过球销进行传递,球销的另一侧球体带动上连杆和下连杆。上连杆和下连杆从打开位置变回为关闭位置,即从竖直同轴位置到倾斜夹角位置,与下连杆的底部相连的制动活塞产生了高度变化,从伸出位置变为缩回位置,其底面与下面的发动机气门分离,产生一定的间距,气门驱动装置从工作位置切换到非工作位置;使得发动机凸轮的运动被跳过,无法传递给发动机气门,不产生气门运动。
本实用新型和已有技术相比,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在实用新型中,象足组件实现上连杆和下连杆的倾斜和竖直,进而实现气门机构的关闭和打开;满足了倾斜位置和竖直位置的运动中心高度——象足组件的球销的一侧球体的中心的高度调整。象足组件是一种灵活可靠的机械结构,采用象足组件,不仅实现了水平方向的推拉的双重功能,而且还满足了竖直方向的高度调整;减少了零件简化了结构,提高了气门驱动装置的可靠性。在应用中,本实用新型可与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摇臂或气门桥集成为一体,基本不影响发动机的高度、体积和重量。没有采用液压承载结构,没有液体压缩减少了反应时间;不需要采用液压控制阀,降低了加工精度,节省了加工成本;不采用液体承载,没有高油压和高油温引起的泄漏、变形和载荷波动,气门驱动不受机油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气门驱动设计灵活,可以减小发动机活塞与气阀杆之间的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的箱体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的实施例1处于关闭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的实施例1处于打开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的实施例1中的限位块的左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的实施例1中的限位块的正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的实施例1中的限位块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的实施例1中的象足组件的正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的象足组件的象足的正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的实施例1中的象足组件的球销的正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的实施例1处于关闭位置时和处于打开位置时的象足组件的球销的一侧球体的中心位置变化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的实施例2处于关闭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的实施例2处于打开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的实施例2中的限位块的左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的实施例2中的限位块的正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的实施例2中的限位块的俯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的实施例2中的象足组件的正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的实施例2中的象足组件的球销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2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105,包括箱体100(图1,所示的箱体是摇臂,摇臂通过摇臂孔150装配在发动机的摇臂轴(未显示)上)、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制动活塞330和象足组件280。箱体100内设有垂直相交的垂直通道140和水平通道130。垂直通道内设有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垂直通道140下端设有制动活塞330。水平通道130内设有象足组件280,复位弹簧240和限位块 210。
象如图7、8和9所示,象足组件280由象足250和球销220组成,象足250设置有球窝,球销220的两侧都设置有球体,一侧球体260和另一侧球体270,球销220 的一侧球体260和象足250的球窝固定,象足250的球窝的口部有收口结构,减小了球窝的尺寸,使得球销220不会从象足250中拉脱;球销220的另一侧球体270连接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象足组件280是一种可靠的机械结构,能够实现推拉球销220的双重功能——象足280推动球销220的时候,象足250的球窝的底部421推动球销的一侧球体260的顶部424;象足280拉动球销220的时候,象足250的球窝的口部420 拉动球销的一侧球体260的腰部423;以及实现球销220的另一侧球体270的中心的高度变化——由于象足250的球窝的口部尺寸大于球销220连接部分的尺寸,球销220 的另一侧球体270能够以固定在象足250的球窝内的一侧球体260的中心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
如图4、5和6所示,限位块210装配在水平通道130中,箱体100上有装配台阶 160,限制限位块210的安装位置;限位块210上有平行边510,和箱体上的定位结构(未显示)配合,可以限制限位块210的安装角度;紧定螺栓200将限位块210固定在箱体 100上。限位块210上设有限位槽520(见图6),上连杆310、下连杆320和象足组件 280的球销220的另一侧球体270的部分位于限位槽520中,限位槽520的宽度等于或稍大于上连杆310、下连杆320和象足组件280的球销220的另一侧球体270的外径。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在“关闭”位置(图2)和“打开”位置(图3)之间沿限位槽520做平面运动。此外,限位块210上有定位边530。
上连杆310的上端面与箱体100(见图2,这里所示的是固定在箱体100上的调整螺钉210)之间设有第一转动副430,上连杆310的下端面和象足组件280的球销220 的另一侧球体270的上端面通过第二转动副431相连接,象足组件280的球销220的另一侧球体270的下端面和下连杆320的上端面通过第三转动副432相连接,下连杆320的下端面与制动活塞330的上端面之间设有第四转动副433,制动活塞330的下端面(底面)434位于发动机气门(未显示)的上方。本实施例图示的四个第一转动副430、第二转动副431、第三转动副432和第四转动副433均为球形转动副(球体与球窝配合)。
安装在箱体100上面的调整螺栓300用来调整制动活塞330在垂直通道140内的上下初始位置(气门间隙)(见图2)。对于不需要调整制动活塞330的初始位置的情形,就不需要调整螺栓300。此时,上连杆310的上端面直接与箱体100之间形成转动副。
箱体100的下部有一个弹簧座350,弹簧座350固定在箱体100上,采用紧固螺栓360将弹簧座350固定在箱体100上(见图2)。弹簧座350用来支撑固定压缩弹簧340,压缩弹簧340的下端与弹簧座350固定,压缩弹簧340的上端与制动活塞330连接。
处于“关闭”位置(图2)时,上连杆310、下连杆320,以象足组件280的球销220 的另一侧球体270为中心,此时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形成一个倾斜夹角(图2);同时,压缩弹簧340作用于制动活塞330,在第四转动副433上形成向上的作用力,这个作用力传递至第三转动副432、第二转动副431、以及430。由于象足组件280的球销220的一侧球体260固定在象足250上,上述4个转动副,第一转动副430、第二转动副431、第三转动副432和第四转动副433之间的摩擦力能够限制了上连杆310、象足组件280的球销220的另一侧球体270和下连杆320的相互活动,实现了“关闭”位置时候上连杆 310和下连杆320保持在倾斜夹角位置。
处于“打开”位置(图3)时,上连杆310、下连杆320和象足组件280的球销220 的另一侧球体270和限位块210的定位边530接触;同时,压缩弹簧340以及发动机气门的反作用力作用于制动活塞330,在第四转动副433上形成向上的作用力,这个作用力传递至第三转动副432、第二转动副431、以及430。四个第一转动副430、第二转动副431、第三转动副432和第四转动副433均为球形转动副,除了定位边530的定位作用,球形转动副本身具有对中心自稳定功能,这样能够保证上连杆310、下连杆320和象足组件280的球销220的另一侧球体270的中心位于同一竖直轴线上(见图3)。
在所述的“关闭”位置(图2),复位弹簧240将象足组件280的象足250推动靠在水平通道130的底面120(见图1)上,象足250带动球销220的一侧球体260,运动通过球销220进行传递,球销220的另一侧球体270带动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此时上连杆310 和下连杆320形成一个倾斜夹角(图2)。压缩弹簧340使得制动活塞330上移,其底面(下端面)434与发动机气门(未显示)分离。
在所述的“打开”位置(图3),也就是当气门驱动装置105需要启动时,发动机的机油流体网络(未显示)通过箱体100内设置的机油油路110向水平通道130提供机油压力 (见图1),机油压力作用于象足组件280的象足250,象足250推动球销220的一侧球体 260,运动通过球销220进行传递,球销220的另一侧球体270推动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克服复位弹簧240和压缩弹簧340的作用力,将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沿限位槽520从“关闭”位置(图2)推向“打开”位置(见图3)。在所述的“打开”位置(图3),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位于竖直同轴上。制动活塞330下移,其底面(下端面)434与发动机气门(未显示)接近。
从“打开”位置(图3)切换至“关闭”位置(图2),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从竖直同轴位置切换为倾斜夹角位置,象足组件280的球销220的另一侧球体270的中心在水平方向上有距离变化630,同时在竖直方向上也有高度变化610(见图10)。象足组件280 的球销220的另一侧球体270的中心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变化630,通过象足组件280的象足250的运动,带动球销220来实现;象足组件280的球销220的另一侧球体270的中心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变化610,通过球销220的一侧球体260在象足250的球窝中的旋转来实现。象足组件280不仅能够实现球销220的另一侧球体270的中心在水平方向的双向移动的推拉动作,而且能够实现了球销220的另一侧球体270的中心的高度调整。
同样的,从“关闭”位置(图2)切换至“打开”位置(图3),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从竖直同轴位置切换为倾斜夹角位置,象足组件280的球销220的一侧球体的中心在水平方向上有距离630变化,同时在竖直方向上也有高度610变化,象足组件280能够实现了水平方向的距离变化630和竖直方向的高度变化610。
实施例1的工作过程是:
当需要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105工作时,发动机气门驱动的控制机构(未显示)开通提供机油,机油通过发动机的机油油路网络(未显示),经由箱体100内的机油油路110向水平通道130提供机油压力(见图1),机油压力作用于象足组件280的象足250,象足250 推动球销220的一侧球体260,运动通过球销220进行传递,球销220的另一侧球体270推动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沿限位槽520从“关闭”位置(图2,倾斜夹角位置)推向“打开”位置(图3,竖直同轴位置),与下连杆320的底部相连的制动活塞330产生了高度变化 620(见图10),从缩回位置变为伸出位置,其底面(下端面)434靠近(连接)下面的发动机气门,气门驱动装置105从非工作位置切换到工作位置。此时,发动机凸轮(未显示)的运动通过摇臂和摇臂内处于工作位置的气门驱动装置105,传递给所述的发动机气门,产生需要的气门运动,比如用于发动机制动的气门运动。
当不需要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105工作时,发动机制动控制机构关闭卸去机油,象足组件280的象足250不受机油压力,在复位弹簧240的作用下复位,象足组件280的象足250停靠在水平通道130的底面120上,象足250带动球销220的一侧球体260,运动通过球销220进行传递,球销220的另一侧球体270带动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上连杆 310和下连杆320从“打开”位置(图3,竖直同轴位置)变回为“关闭”位置(图2,倾斜夹角位置),与下连杆320的底部相连的制动活塞330产生了高度变化620(见图10),从伸出位置变为缩回位置,其底面(下端面)434与下面的发动机气门分离,产生一定的间距,气门驱动装置105从工作位置切换到非工作位置,使得发动机凸轮(未显示)的运动被跳过,无法传递给发动机气门,不产生气门运动。
实施例2:
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105是实施例1的变形,包括箱体100(图1,所示的箱体是摇臂,摇臂通过摇臂孔150装配在发动机的摇臂轴 (未显示)上)、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制动活塞330和象足组件290。其中,箱体100、上连杆310、下连杆320和制动活塞330没有变化,但是象足组件290有了改变。同样的,箱体100内设有垂直相交的垂直通道140和水平通道130。垂直通道内设有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垂直通道140下端设有制动活塞330。水平通道 130内设有象足组件290,复位弹簧240和限位块215.其中限位块215有了变化。
象足组件290由象足250和球销225组成(见图16、图8和图17),象足250 设置有球窝,球销225的两侧都设置有球体265和275,球销225的一侧球体265和象足250的球窝固定,象足250的球窝的口部有收口结构,减小了球窝的尺寸,使得球销 225不会从象足250中拉脱;球销225的一侧球体275连接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其中,球销225进行了更改,在球销225的一侧球体位置设置有定位边425和427,以及限位边426。限位块215上有定位边530,还增加了一个依靠边540(见图13、图14和图 15)。象足组件290是一种可靠的机械结构,能够实现推拉球销225的双重功能——象足290推动球销225的时候,象足250的球窝的底部421推动球销的一侧球体265 的顶部429;象足290拉动球销225的时候,象足250的球窝的口部420拉动球销的一侧球体265的腰部428;以及实现球销225的一侧球体275的中心的高度变化——由于象足290的球窝250的口部尺寸大于球销225连接部分的尺寸,球销225的一侧球体275能够以固定在象足250的球窝内的一侧球体265的中心进行旋转(见图16、图8和图17)。
上连杆310的上端面与箱体100(这里所示的是固定在箱体100上的调整螺钉 210)之间设有第一转动副430,上连杆310的下端面和象足组件290的球销225的一侧球体275的上端面通过第二转动副431相连接,象足组件290的球销225的一侧球体275的下端面和下连杆320的上端面通过第三转动副432第三转动副432相连接,下连杆320的下端面与制动活塞330的上端面之间设有第四转动副433,制动活塞330的下端面(底面)434位于发动机气门(未显示)的上方。本实施例图示的四个转动副,第一转动副 430、第二转动副431、第三转动副432和第四转动副433均为球形转动副(球体与球窝配合)。
处于“打开”位置(图12)时,上连杆310、下连杆320和限位块215的定位边530 接触,也和象足组件290的球销225的定位边427接触,同时象足组件290的球销225的依靠边426和限位块的依靠边540紧贴;同时,压缩弹簧340以及发动机气门的反作用力作用于制动活塞330,在第四转动副433上形成向上的作用力,这个作用力传递至第三转动副432、第二转动副431、以及430。四个第一转动副430、第二转动副431、第三转动副432和第四转动副433均为球形转动副,除了定位边530的定位作用,球形转动副本身具有对中心自稳定功能,这样能够保证上连杆310、下连杆320和象足组件290的球销225一侧球体275的中心位于同一竖直轴线上。
处于“关闭”位置(图11)时,上连杆310、下连杆320,以象足组件290的球销 225一侧球体275为中心,此时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形成一个倾斜夹角;同时,压缩弹簧 340作用于制动活塞330,在下连杆320的下端面与制动活塞330的上端面之间的第四转动副433上形成向上的作用力,由于象足组件290的球销225固定在象足250上,这个作用力在4个第一转动副430、第二转动副431、第三转动副432和第四转动副433之间产生摩擦力能够限制了上连杆310、象足组件290的球销225的一侧球体275和下连杆320的相互活动;同时,象足组件290的球销225上的定位边425也能够限制上连杆310、象足组件290的球销225的一侧球体275和下连杆320的相互活动,实现了“关闭”位置时候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保持在倾斜夹角位置。
实施例2的工作过程是:
当需要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105工作时,发动机气门驱动的控制机构(未显示)开通提供机油,机油通过发动机的机油油路网络(未显示),经由箱体100内的机油油路110向水平通道130提供机油压力(见图1),机油压力作用于象足组件290的象足250,象足组件290的象足250运动,象足250推动球销225的一侧球体265,运动通过球销225进行传递,球销225的一侧球体275推动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象足组件290的球销227带动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克服复位弹簧240和压缩弹簧340的作用力,沿限位槽520从“关闭”位置(图11,倾斜夹角位置)推向“打开”位置(图12,竖直同轴位置),与下连杆 320的底部相连的制动活塞330从缩回位置变为伸出位置,其底面(下端面)434靠近(连接) 下面的发动机气门,气门驱动装置105从非工作位置切换到工作位置。此时,发动机凸轮 (未显示)的运动通过摇臂和摇臂内处于工作位置的气门驱动装置105,传递给所述的发动机气门,产生需要的气门运动,比如用于发动机制动的气门运动。
当不需要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105工作时,发动机制动控制机构关闭卸去机油,象足组件290的象足250不受机油压力,在复位弹簧240的作用下复位,象足组件290 的象足250停靠在水平通道130的底面120上。象足250带动球销225的一侧球体265,运动通过球销225进行传递,球销225的一侧球体275带动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上连杆310和下连杆320从竖直同轴(图12)变回为倾斜夹角(图11),制动活塞330在压缩弹簧340的作用下在垂直通道140内向上缩回,其底面(下端面)434与下面的发动机气门分离,产生一定的间距,使得发动机凸轮(未显示)的运动被跳过,无法传递给发动机气门,不产生气门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而不是对其进行限制。事实上,那些熟悉本行业的人员可以显而易见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原理内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和变动。举例来说,一个具体机构所阐明或描述的某一部分功能,可用于另一具体机构,进而得到一个新的机构。实施例中的箱体不但可以是摇臂,还可以是气门桥甚至固定的箱体。此外,上连杆和箱体(调整螺栓)之间、上连杆和象足组件的球销之间、象足组件的球销和下连杆之间、以及下连杆和制动活塞之间构成的转动副,也可以是柱面或其它链接。还有上连杆和下连杆的导向和定位也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以及象足组件的球销和驱动活塞的象足结构也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除了可以产生发动机制动的气门运动之外,还可以产生其它类型的可变气门运动。

Claims (11)

1.一种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门驱动装置包括箱体、上连杆,下连杆、制动活塞和象足组件,所述的箱体内设置有垂直通道和水平通道,所述的垂直通道与所述的水平通道相通,所述垂直通道内设置有所述的上连杆和所述的下连杆,所述垂直通道的下部设置有所述的制动活塞;所述的水平通道内设置有所述的象足组件;所述象足组件由象足和球销组成,所述的象足上设置有用来容纳和限位球销的球窝,所述的球销两侧设置有球体,球销的一侧球体限位于球窝内,另一侧球体与所述上连杆和下连杆通过球体的接触面限位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连杆下端和所述的象足组件的球销的一侧球体构成转动副,所述的下连杆上端和所述的象足组件的球销的一侧球体构成转动副;所述的上连杆上端与所述的箱体之间设置有转动副,所述的下连杆下端与所述的制动活塞之间设置有转动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象足组件上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的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在象足组件上,另一端固定在水平通道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内设置有机油油路,所述的机油油路和水平通道连通,机油油路将水平通道与发动机的机油油路网络相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下部设有一弹簧座,所述的弹簧座上固定设有压缩弹簧,所述的压缩弹簧上端连接在制动活塞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平通道内设置有限位块,所述的限位块上设有限位槽,上连杆、下连杆和象足组件的球销的部分位于所述的限位槽内,限位槽的宽度略大于上连杆、下连杆和象足组件的球销的宽度;上连杆和下连杆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沿限位槽做平面运动,在所述的关闭位置,上连杆和下连杆形成一个夹角,所述的制动活塞的下端面缩回;在所述的打开位置,上连杆和下连杆位于竖直同轴上,制动活塞的下端面伸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块上设置有定位边,所述的定位边可防止上连杆和下连杆滑脱。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象足组件的球销上设置有定位边,所述的定位边可防止上连杆和下连杆滑脱。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上设置有阀隙调整螺栓,所述的阀隙调整螺栓的底面和上连杆的上端相配合构成转动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上设置有泄流孔,所述的泄流孔将的垂直通道和外界连通。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为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摇臂或者气门桥。
CN202120436696.8U 2021-03-01 2021-03-01 一种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 Active CN2171296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36696.8U CN217129615U (zh) 2021-03-01 2021-03-01 一种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36696.8U CN217129615U (zh) 2021-03-01 2021-03-01 一种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29615U true CN217129615U (zh) 2022-08-05

Family

ID=82615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36696.8U Active CN217129615U (zh) 2021-03-01 2021-03-01 一种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296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2742A (zh) * 2021-03-01 2021-10-08 褚平华 一种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2742A (zh) * 2021-03-01 2021-10-08 褚平华 一种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300403A1 (en) Engine braking apparatus with mechanical linkage and lash adjustment
EP2384396B1 (en) Engine braking devices and methods
CN102840005B (zh) 一种固链式复合摇臂制动装置
CN105003314B (zh) 一种集成发动机制动的摇臂
US20100170472A1 (en) Integrated engine brake with mechanical linkage
WO2012119282A1 (zh) 一种压缩释放型发动机制动方法和装置
CN103835781A (zh) 合成式发动机制动装置
CN217129615U (zh) 一种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
WO2010078280A2 (en) Engine braking devices and methods
CN113818943B (zh) 专用固定式双活塞液压发动机气门驱动装置
CN114526138A (zh) 一种发动机气门驱动机构
CN114876605A (zh) 一种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210858841U (zh) 一种制动装置及发动机
CN2344246Y (zh) 无级货车空重车自动调整装置
CN202194698U (zh) 固链式复合摇臂制动装置
CN210660239U (zh) 发动机气门驱动机构
CN113482742A (zh) 一种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201317377Y (zh) 弹簧复位双活塞减速顶
CN114893273A (zh) 一种发动机的气门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1828121A (zh) 内燃机缸内制动装置
CN203097984U (zh) 可独立优化的发动机辅助气门运动装置
CN110541762A (zh) 多驱动源的发动机制动控制装置
CN103835780B (zh) 一种发动机辅助气门运动装置
CN206522166U (zh) 一种齿轮齿杆式发动机制动器机构
CN203891957U (zh) 一种独立凸轮式发动机制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