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18554U - 可吸收带线锚钉及颈椎后路单开门内固定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可吸收带线锚钉及颈椎后路单开门内固定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18554U
CN217118554U CN202123061150.8U CN202123061150U CN217118554U CN 217118554 U CN217118554 U CN 217118554U CN 202123061150 U CN202123061150 U CN 202123061150U CN 217118554 U CN217118554 U CN 2171185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chor
main part
absorbable suture
anchor head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6115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危石
许秀阁
曹晓艳
罗洒
席光辉
张晓永
田娜
张勋
段红平
董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filed Critical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Priority to CN20212306115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185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185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185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吸收带线锚钉及颈椎后路单开门内固定系统,属于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所述可吸收带线锚钉包括锚钉主体、以及位于锚钉主体前端的锚钉头,锚钉头上设有锚线,锚钉主体内设有沿锚钉主体长度方向延伸供锚线穿过的通孔,锚钉主体的外表面设有防退结构,锚钉主体的前端设有与通孔相连通用于容纳锚钉头后部的容置槽,锚钉主体的前端侧壁上设有至少两个沿锚钉主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纵向凹槽,锚钉主体为可吸收材料,纵向凹槽处降解后使得锚钉主体的前端变为能够被锚钉头撑开的分瓣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可吸收带线锚钉及颈椎后路单开门内固定系统能够防止可吸收带线锚钉的拔出,抗拔出性能好。

Description

可吸收带线锚钉及颈椎后路单开门内固定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可吸收带线锚钉及颈椎后路单开门内固定系统。
背景技术
常见的颈椎病有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颈髓损伤等。临床多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术进行椎管减压,术中将棘突和椎板切除后,采用人工椎板加植骨材料进行固定,但是术中病人的颈椎活动功能丢失,且常伴有疼痛。颈椎后路单开门内固定骨板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术方法,但是容易造成开门侧椎板的再关门现象,重新引起椎管狭窄的临床症状。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保留颈椎的活动度、预防轴性关节和椎管再狭窄成为急需解决的临床问题。
带线锚钉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手术植入物,一般用于将软组织和骨组织进行连接,通过缝针将线穿过软组织,并打结以将软组织固定于锚钉上。带线锚钉通常用于运动医学领域,由于其尺寸和结构受限,尚没有在脊柱领域应用。现有的带线锚钉主要以聚醚醚酮和钛合金材质为主,前者存在生物惰性,且很难通过机加工的方式生产小尺寸的锚钉;后者由于高模量导致的应力遮挡效应,且无法翻修等缺陷也限制了其在颈椎单开门手术中的应用。
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采用可吸收材料制备的带线锚钉相对于上述的带线锚钉具有可吸收特点,不占位,易于翻修或其他手术的进行,但是制备小尺寸的带线锚钉会影响其抗拔出性能,因此需要对其结构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抗拔出性能好的可吸收带线锚钉及颈椎后路单开门内固定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一种可吸收带线锚钉,包括锚钉主体、以及位于所述锚钉主体前端的锚钉头,所述锚钉头上设有锚线,所述锚钉主体内设有沿所述锚钉主体长度方向延伸供所述锚线穿过的通孔,其中:
所述锚钉主体的外表面设有防退结构,所述锚钉主体的前端设有与所述通孔相连通用于容纳锚钉头后部的容置槽,所述锚钉主体的前端侧壁上设有至少两个沿所述锚钉主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纵向凹槽,所述锚钉主体为可吸收材料,所述纵向凹槽处降解后使得所述锚钉主体的前端变为能够被所述锚钉头撑开的分瓣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纵向凹槽位于所述容置槽的侧壁的内表面或外表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纵向凹槽的数量为至少三个且均匀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锚钉头的后部为沿所述锚钉头的前端向后端逐渐变小的锥台形,所述容置槽为与所述锥台形相配合的锥形孔;
和/或,所述锚钉头的前部为沿所述锚钉头的前端向后端逐渐变大的锥形或锥台形。
进一步的,所述防退结构为螺纹或环形齿。
进一步的,所述防退结构为螺纹,所述螺纹上设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的开口位于螺纹的螺牙顶部,所述开口槽的主体部分位于螺纹的螺牙根部并沿所述锚钉主体拧入时旋转方向延伸使得所述螺纹在所述开口槽处形成翼状。
进一步的,所述防退结构上设有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锚钉头和/或锚线为可吸收材料;
和/或,所述锚钉与锚线为一体注塑。
进一步的,所述锚钉主体的长度小于等于11mm,和/或,所述锚钉主体的直径为2.5-3.0mm。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内固定系统,包括用于固定至椎体门轴侧椎板的椎板锚钉,所述椎板锚钉为上述的可吸收带线锚钉,所述可吸收带线锚钉的锚线的自由端固定至所述椎体的棘突。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可吸收带线锚钉及颈椎后路单开门内固定系统,锚钉主体的外表面设有防退结构,锚钉主体的前端设有与通孔相连通用于容纳锚钉头后部的容置槽,锚钉主体的前端侧壁上设有至少两个沿锚钉主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纵向凹槽,锚钉主体为可吸收材料,纵向凹槽处降解后使得锚钉主体的前端变为能够被锚钉头撑开的分瓣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植入时纵向凹槽处未降解,锚钉主体的前端为未分瓣结构,整体强度高,保证了可吸收带线锚钉的顺利植入和植入后初期的稳定性;植入一段时间后纵向凹槽处降解,锚钉主体的前端变为能够被锚钉头撑开的分瓣结构,锚钉主体的前端撑开后使得位于锚钉主体前端的防退结构与骨贴合紧密,防止可吸收带线锚钉的拔出,抗拔出性能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可吸收带线锚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可吸收带线锚钉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可吸收带线锚钉中锚钉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剖视图,(b)为锚钉主体前端的正视图,(c)为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可吸收带线锚钉中锚钉主体前端的纵向凹槽降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可吸收带线锚钉中锚钉头和锚线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可吸收带线锚钉一个改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可吸收带线锚钉另一改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可吸收带线锚钉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吸收带线锚钉,如图1-8所示,包括锚钉主体1、以及位于锚钉主体1前端的锚钉头2,锚钉头2上设有锚线3,锚钉主体1内设有沿锚钉主体1长度方向延伸供锚线3穿过的通孔11(即锚钉主体1为空心设计),其中:
锚钉主体1的外表面设有防退结构12,锚钉主体1的前端设有与通孔11相连通用于容纳锚钉头2后部的容置槽13,锚钉主体1的前端侧壁上设有至少两个沿锚钉主体1长度方向延伸的纵向凹槽14,锚钉主体1为可吸收材料,纵向凹槽14处降解后使得锚钉主体1的前端变为能够被锚钉头2撑开的分瓣结构(如图4所示,形成分叉式结构)。
植入时,锚钉头2的后部位于锚钉主体1前端的容置槽12内,锚钉头2在锚线3的拉紧作用下与锚钉主体1成为一体,保证了可吸收带线锚钉的顺利植入(如图1-3所示);植入一段时间后,锚钉主体1发生降解,由于锚钉主体1前端侧壁上设有纵向凹槽14,该纵向凹槽14处降解速率较快,纵向凹槽14处降解后使得锚钉主体1的前端变为能够被锚钉头2撑开的分瓣结构(如图4所示),锚钉头2在锚线3的拉紧作用下向后(即锚钉主体1的后端)移动,使锚钉主体1的前端被撑开,从而使位于锚钉主体1前端的防退结构12与骨贴合紧密,进而增强了可吸收带线锚钉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可吸收带线锚钉,锚钉主体的外表面设有防退结构,锚钉主体的前端设有与通孔相连通用于容纳锚钉头后部的容置槽,锚钉主体的前端侧壁上设有至少两个沿锚钉主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纵向凹槽,锚钉主体为可吸收材料,纵向凹槽处降解后使得锚钉主体的前端变为能够被锚钉头撑开的分瓣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植入时纵向凹槽处未降解,锚钉主体的前端为未分瓣结构,整体强度高,保证了可吸收带线锚钉的顺利植入和植入后初期的稳定性;植入一段时间后纵向凹槽处降解,锚钉主体的前端变为能够被锚钉头撑开的分瓣结构,锚钉主体的前端撑开后使得位于锚钉主体前端的防退结构与骨贴合紧密,防止可吸收带线锚钉的拔出,抗拔出性能好。
纵向凹槽14既可以位于容置槽12的侧壁的内表面,也可以位于容置槽12的侧壁的外表面。本实用新型中的纵向凹槽14优选位于容置槽13的侧壁的内表面。纵向凹槽14还可以根据需要延伸至通孔11的侧壁处。为进一步提高可吸收带线锚钉的稳定性,纵向凹槽14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三个且均匀分布。图中所示实施例中,纵向凹槽14的数量为4个,此时与容置槽12形成十字形孔槽。
如图2-5所示,纵向凹槽14处降解后,为便于使锚钉头2撑开锚钉主体1的前端,锚钉头2的后部可以为沿锚钉头2的前端向后端逐渐变小的锥台形,容置槽13为与锥台形相配合的锥形孔;锚钉头2的前部优选为沿锚钉头2的前端向后端逐渐变大的锥形(图5)或锥台形(图6-7),此时锚钉头2为类梭形设计,便于可吸收带线锚钉的植入。
本实用新型中,锚钉主体1外表面的防退结构12,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各种结构形式,例如螺纹、环形齿、倒齿等。当防退结构12为环形齿或倒齿时,植入可吸收带线锚钉可以采用敲击的方式;当防退结构12为螺纹时,植入可吸收带线锚钉可以采用旋入的方式。图中所示实施例中,锚钉主体1外表面的防退结构12为螺纹。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改进实施例中,锚钉主体1外表面的螺纹(即防退结构12)上可以设有开口槽121,开口槽121的开口1211位于螺纹的螺牙顶部,开口槽121的主体部分1212位于螺纹的螺牙根部并沿锚钉主体1拧入时旋转方向延伸使得螺纹在开口槽121处形成翼状,这样植入时保证了可吸收带线锚钉的顺利植入;植入一段时间后,由于开口槽121的主体部分1212处螺纹与骨的接触面积较大,故降解速率较快,使螺纹12在开口槽121处形成的翼状微微张开,在可吸收带线锚钉降解的初期进一步增强锚钉的抗拔出力。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改进实施例中,防退结构12上可以设有凸起122,增大了锚钉主体1与骨的接触面积,可有效的提高可吸收带线锚钉的抗拔出力。
锚钉头2和/或锚线3可以为可吸收材料,这样既保证初期的强度,同时在可吸收带线锚钉降解后,锚钉头2和锚线3也能被吸收,对人体不会有任何影响。锚线3可以采用镁合金与可降解聚合物混编材质。为提高锚钉2与锚线3的连接强度,锚钉2与锚线3优选为一体注塑。
为适应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需要,锚钉主体1的长度优选小于等于11mm,在该尺寸限制的情况下,经力学分析验证,锚钉主体1的直径优选为2.5-3.0mm时,有较好的抗拔出力。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内固定系统,包括用于固定至椎体10门轴侧椎板101的椎板锚钉,椎板锚钉为上述的可吸收带线锚钉,可吸收带线锚钉的锚线3的自由端固定至椎体10的棘突102。由于可吸收带线锚钉的结构与上相同,故此处不再赘述。
使用时,如图8所示,先将可吸收带线锚钉固定至椎体10门轴侧椎板101,然后将可吸收带线锚钉的锚线3的自由端固定至椎体10的棘突102,即可完成植入。
本实用新型的颈椎后路单开门内固定系统,其锚钉主体的外表面设有防退结构,锚钉主体的前端设有与通孔相连通用于容纳锚钉头后部的容置槽,锚钉主体的前端侧壁上设有至少两个沿锚钉主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纵向凹槽,锚钉主体为可吸收材料,纵向凹槽处降解后使得锚钉主体的前端变为能够被锚钉头撑开的分瓣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植入时纵向凹槽处未降解,锚钉主体的前端为未分瓣结构,整体强度高,保证了可吸收带线锚钉的顺利植入和植入后初期的稳定性;植入一段时间后纵向凹槽处降解,锚钉主体的前端变为能够被锚钉头撑开的分瓣结构,锚钉主体的前端撑开后使得位于锚钉主体前端的防退结构与骨贴合紧密,防止可吸收带线锚钉的拔出,抗拔出性能好。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吸收带线锚钉,其特征在于,包括锚钉主体、以及位于所述锚钉主体前端的锚钉头,所述锚钉头上设有锚线,所述锚钉主体内设有沿所述锚钉主体长度方向延伸供所述锚线穿过的通孔,其中:
所述锚钉主体的外表面设有防退结构,所述锚钉主体的前端设有与所述通孔相连通用于容纳锚钉头后部的容置槽,所述锚钉主体的前端侧壁上设有至少两个沿所述锚钉主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纵向凹槽,所述锚钉主体为可吸收材料,所述纵向凹槽处降解后使得所述锚钉主体的前端变为能够被所述锚钉头撑开的分瓣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带线锚钉,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凹槽位于所述容置槽的侧壁的内表面或外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带线锚钉,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凹槽的数量为至少三个且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带线锚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锚钉头的后部为沿所述锚钉头的前端向后端逐渐变小的锥台形,所述容置槽为与所述锥台形相配合的锥形孔;
和/或,所述锚钉头的前部为沿所述锚钉头的前端向后端逐渐变大的锥形或锥台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可吸收带线锚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退结构为螺纹或环形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吸收带线锚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退结构为螺纹,所述螺纹上设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的开口位于所述螺纹的螺牙顶部,所述开口槽的主体部分位于所述螺纹的螺牙根部并沿所述锚钉主体拧入时旋转方向延伸使得所述螺纹在所述开口槽处形成翼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吸收带线锚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退结构上设有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吸收带线锚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锚钉头和/或锚线为可吸收材料;
和/或,所述锚钉与锚线为一体注塑。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吸收带线锚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锚钉主体的长度小于等于11mm,和/或,所述锚钉主体的直径为2.5-3.0mm。
10.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固定至椎体门轴侧椎板的椎板锚钉,所述椎板锚钉为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可吸收带线锚钉,所述可吸收带线锚钉的锚线的自由端固定至所述椎体的棘突。
CN202123061150.8U 2021-12-07 2021-12-07 可吸收带线锚钉及颈椎后路单开门内固定系统 Active CN2171185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61150.8U CN217118554U (zh) 2021-12-07 2021-12-07 可吸收带线锚钉及颈椎后路单开门内固定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61150.8U CN217118554U (zh) 2021-12-07 2021-12-07 可吸收带线锚钉及颈椎后路单开门内固定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18554U true CN217118554U (zh) 2022-08-05

Family

ID=82617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61150.8U Active CN217118554U (zh) 2021-12-07 2021-12-07 可吸收带线锚钉及颈椎后路单开门内固定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185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03234A (zh) * 2023-12-29 2024-02-06 泓欣科创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带线锚钉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03234A (zh) * 2023-12-29 2024-02-06 泓欣科创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带线锚钉
CN117503234B (zh) * 2023-12-29 2024-04-05 泓欣科创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带线锚钉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66283B2 (en) Bone screw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CA2491123C (en) Bone fixation element
ES2352689T3 (es) Tornillo óseo multi-rosca.
US7713285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ture anchors with a vertical eyelet
JP4717379B2 (ja) 改善された駆動ヘッドを伴う縫合糸固定装置
AU661566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ture attachment
CA2639507C (en) Dual thread cannulated suture anchor
US9615869B2 (en) Bone screw
AU2014248622B2 (en) Pedicle screw with reverse spiral cut and methods thereof
US20080221623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 Medical Treatment of Structural Tissue
US20070135816A1 (en) Bone anchor
AU2008213560A1 (en) Methods for anchoring suture to bone
US20040254581A1 (en) Furcated bone screw
JP2011115583A (ja) 骨ねじおよびツール
US20130041412A1 (en) Flexible pedicle screws
CN217118554U (zh) 可吸收带线锚钉及颈椎后路单开门内固定系统
CN110840500A (zh) 一种带线锚钉
US20130030479A1 (en) Bone wedge
US9498346B2 (en) Surgical implant for widening a vertebral canal
CN110996821A (zh) 骨螺钉
CN211633533U (zh) 一种脊柱外科钝头椎弓根螺钉
WO2009128074A1 (en) Endosseous implant with interior and exterior threads
US20220354558A1 (en) Osseous anchoring implant with cortical stabilization
CN213098084U (zh) 一种软组织固定组件
EP2206470A2 (en) Systems for the medical treatment of structural tissu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328

Address after: 100194 G356, Floor 3, Building 1, Yard 9, Chengwan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natong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9 Garden North Road,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