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74011U - 动力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动力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74011U
CN217074011U CN202221085821.6U CN202221085821U CN217074011U CN 217074011 U CN217074011 U CN 217074011U CN 202221085821 U CN202221085821 U CN 202221085821U CN 217074011 U CN217074011 U CN 2170740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avity
filter
heat exchange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8582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明杰
李红升
宣奇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Iat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Iat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Iat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Iat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8582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740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740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740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力总成及车辆,涉及车辆工程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总成包括:本体、机壳、换热器和过滤器。机壳内形成工作腔和集油腔,本体在工作腔内,换热器和过滤器在集油腔内,集油腔内存储有机油。工作腔开设有第一进油口和第一出油口,第一出油口与集油腔连通,机油经过滤器、换热器和第一进油口流入工作腔。将过滤器和换热器设置在集油腔内,并且,集油腔集成在机壳内部,能够缩减动力总成的占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将过滤器和换热器设置在集油腔内,直接从集油腔内部吸油,无需在机壳外部设置过多的油路,降低液体流阻,避免油管泄漏,降低成本,提高了机壳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动力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动力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电机总成,包括机壳、转子、定子以及用于对转子和定子进行冷却的冷却油箱、热交换器、滤清器等结构。在机壳内形成有腔体,定子和转子设置在腔体内,并在腔体内工作。冷却油箱连接于机壳上,冷却油箱内存储有冷却润滑油,并通过设置在机壳上的管路,以及热交换器和滤清器等结构与机壳内的腔体相连,为定子和转子冷却、润滑。
由于电机总成的冷却油箱、滤清器及热交换器分别安装在电机总成的外壳上,如此,导致电机总成占用车内空间过大,同时,电机总成机壳上设置有大量用于连接的油路,导致机壳结构复杂,制作难度及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一)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动力总成体积过大,外部油路过多。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总成,包括:本体、机壳、换热器和过滤器;
所述机壳内形成有工作腔和集油腔,所述本体位于所述工作腔内,所述换热器和所述过滤器设于所述集油腔内,所述集油腔内存储有机油;
所述工作腔开设有第一进油口和第一出油口,所述第一出油口与所述集油腔连通,所述机油经所述过滤器、换热器和第一进油口流入所述工作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一步的,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一端设有连通所述集油腔的第二进油口,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二容纳腔另一端设有与第一进油口连通的第二出油口;
所述过滤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滤芯组件,所述换热器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的冷媒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进油口位于所述壳体端面靠近所述集油腔底壁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一步的,还包括有油泵;
所述油泵的进口与所述第二出油口连通,所述油泵的出口与所述第一进油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一步的,所述工作腔位于机壳的顶部,所述集油腔位于所述机壳的底部;
所述第一出油口位于所述工作腔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一步的,所述机壳的顶部设有空气溢出迷宫;
所述空气溢出迷宫连通外界和所述集油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一步的,所述空气溢出迷宫处设有防尘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一步的,所述冷媒通道包括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且沿所述第一容纳腔至所述第二出油口的方向,所述第一盘管和所述第二盘管依次设置;
所述第一盘管内流有第一冷媒,所述第二盘管内流有第二冷媒,且所述第一冷媒和所述第二冷媒的温度不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一步的,工作腔内设有第一喷油环和第二喷油环,所述第一喷油环和所述第二喷油环均与所述第一进油口连通;
所述本体包括转子和定子;
所述第一喷油环的出口指向所述定子,所述第二喷油环的出口指向所述定子。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力总成,包括:本体、机壳、换热器和过滤器。机壳内形成有工作腔和集油腔,本体位于工作腔内,换热器和过滤器设于集油腔内,集油腔内存储有机油。工作腔开设有第一进油口和第一出油口,第一出油口与集油腔连通,机油经过滤器、换热器和第一进油口流入工作腔内。
通过将过滤器和换热器设置在集油腔内,并且,集油腔集成在机壳内部,能够缩减动力总成的占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将过滤器和换热器设置在集油腔内,直接从集油腔内部吸油,无需在机壳外部设置过多的油路,降低液体流阻,同时避免油管泄漏,降低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机壳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力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本体;110-转子;120-定子;
210-机壳;211-工作腔;212-第一进油口;213-第一出油口;214-集油腔;220-壳体;221-第一容纳腔;222-第二容纳腔;223-第二进油口;224-第二出油口;230-滤芯组件;240-冷媒通道;241-第一盘管;242-第二盘管;250-油泵;260-空气溢出迷宫;270-防尘网;280-第一喷油环;290-第二喷油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和“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总成,如图1所示,包括:本体100、机壳210、换热器和过滤器。
其中,机壳210,为整个动力总成外部的壳体220,内部形成有容纳腔,将本体100、换热器、过滤器以及传动组件等结构保护在容纳腔内。本体100,包括转子110和定子120等结构,用于产生动力。换热器,用于冷却机壳内的机油,使其能够冷却本体100。过滤器,用于过滤机壳内的机油,避免机油在对本体100进行冷却时,将杂质带入至本体100。
如图1所示,壳体220内部形成有工作腔211和集油腔214。其中,在机壳210内还设置有本体壳,本体壳位于容纳腔内,本体壳内形成工作腔211,容纳腔的下侧形成集油腔214。本体100设于工作腔211内,换热器和过滤器设置集油腔214内。在集油腔214内,存储有用于冷却、润滑本体100的机油。
在工作腔211上开设有第一进油口212和第一出油口213。集油腔214内的机油经由第一进油口212进入到工作腔211内,工作腔211内的机油经由第一出油口213流出工作腔211,进入到集油腔214内。过滤器和换热器设置在第一进油口212前端,且由靠近第一出油口213至远离第一出油口213的方向,换热器和过滤器依次设置。如此,将过滤器设置在外侧,是为了避免机油内的杂质随机油一起进入到换热器内,影响换热器的正常工作以及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过滤器和换热器设置在集油腔214内,并且,集油腔214集成在机壳210内部,能够缩减动力总成的占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将过滤器和换热器设置在集油腔214内,直接从集油腔214内部吸油,无需在机壳210外部设置过多的油路,降低液体流阻,同时避免油管泄漏,降低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机壳21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将过滤器和换热器集成为一个整体,以节约机壳210内部空间。同时,还将所有的外接油管全部简化,减小体积、减轻重量、降低制作成本以及制作难度。
具体的,动力总成还包括有壳体220,壳体220用于容纳过滤器和换热器。在壳体220的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带有孔的隔板,将容纳空间分割为第一容纳腔221和第二容纳腔222,由于隔板带有孔,故而,第一容纳腔221和第二容纳腔222是连通的。
为了便于描述,将第一容纳腔221的一端定义为第一端,将第二容纳腔222的一端定义为第二端,如图1所示。
在第一容纳腔221远离第二容纳腔222的一端,也即第一端,设置有连通集油腔214和第一容纳腔221的第二进油口223,在第二容纳腔222远离第一容纳腔221的一端,也即第二端,设置有连通第二容纳腔222和第一进油口212的第二出油口224。
其中,过滤器包括有滤芯组件230,第一容纳腔221的内壁形成过滤器的外壳,滤芯组件230设置在第一容纳腔221内,由第二进油口223进入至第一容纳腔221内的机油经过滤芯组件230后进入到第二容纳腔222内。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滤芯组件230包括第一滤芯和第二滤芯,其中,第一滤芯为粗滤芯,设置在靠近第二进油口223的一侧,第二滤芯为精滤芯,设置在靠近第二容纳腔222的一侧。
换热器包括有冷媒通道240,冷媒通道240设置在第二容纳腔222内,第二容纳腔222内形成热机油流道,机油流过第二容纳腔222时,在冷媒通道240的作用下,温度降低,再进入到工作腔211内。
本实施例中,经第一容纳腔221流出的机油直接进入到第二容纳腔222内进行冷却,无需其它油路。
可选的,壳体220为塑料壳体220,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动力总成的重量。
如图1所示,优选的,第二进油口223位于壳体220第一端的端面上靠近集油腔214底壁,也即机壳底部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将第二进油口223设置在壳体220第一端端面的下侧,用以方便过滤器吸油。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第一进油口212和第二出油口224之间,还设置有油泵250。油泵250的进口与第二出油口224连通,油泵250的出口与第一进油口212连通。
油泵250用于将集油腔214内的机油吸入至工作腔211内。
可选的,所述油泵250为电子泵,其配合传感器等结构,能够精确控制泵油量。
本实施例中,将油泵250设置在第一进油口212和第二出油口224之间,使得进入油泵250内的油是干净,且温度较低的油,能够延长油泵250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还可以在集油腔214内设置压力结构,将集油腔214内的机油压入至工作腔211内。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1所示,工作腔211位于机壳210的顶部,集油腔214位于机壳210的底部。同时,第一出油口213位于工作腔211的底部。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工作腔211设置在集油腔214的上方,机油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至集油腔214内,而无需设置其它结构,能够降低成本,减轻动力总成的重量。
当然,可选的,也可以通过设置泵的方式,将工作腔211内的机油抽出至集油腔214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机壳210的顶部,还设置有空气溢出迷宫260。空气密封迷宫两侧分别与外界和容纳腔连通。具体的,分别与外界与集油腔214连通。
本实施例中,由于经工作腔211内流出的机油温度过高,导致容纳腔内的压力过高,通过设置空气溢出迷宫260,能够平衡容纳腔和外界的压强。在空气溢出时,空气内会夹杂有机油,而空气溢出迷宫260包括有多条曲折的通道,能够使得空气与机油发生分离,避免机油溢出,在机壳210上产生油污,影响外观整洁以及使用寿命。
优选的,在空气溢出迷宫260处设置有防尘网270,用以避免外界空气的如灰尘等杂质进入到容纳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力总成,如图1所示,冷媒通过包括第一盘管241和第二盘管242,其中,沿第一容纳腔221至第二出油口224的方向,第一盘管241和第二盘管242依次设置。
第一盘管241和第二盘管242内均能够流过冷媒,但其区别在于,第一盘管241和第二盘管242内的冷媒的温度是不同的。通过设置两个盘管,能够根据车辆的行驶情况,自行调节第一盘管241和第二盘管242内的冷媒流动,而实现调节机油的温度。
可选的,上述已经提及,本实施例中的油泵250为电子泵,可以在工作腔211内,设置如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电子泵相连。温度传感器用于感应工作腔211内的温度,并将温度信息传递至电子泵,电子泵根据温度信息控制机油流量,实现自动调整供油量。
优选的,第二盘管242内的冷媒为冷却水,第一盘管241内的冷媒为冷却液,正常情况下,机油由第二盘管242进行冷却,第一盘管241不工作。而当工作腔211需要的机油温度较低时,第一盘管241和第二盘管242一起工作,以实现强冷。
可选的,温度传感器还可以与冷却控制系统相连。其中,冷却控制系统,与第一盘管241和第二盘管242相连,用于控制第一盘管241和第二盘管242内的冷媒流动情况。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工作腔211内的温度正常时,冷却控制系统控制第二盘管242工作即可;而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工作腔211需要强冷时,冷却控制系统控制第一盘管241和第二盘管242同时工作。
如图1所以,工作腔211内设有第一喷油环280和第二喷油环290,第一喷油环280和第二喷油环290均与第一进油口212连通。本体100包括转子110和定子120。第一喷油环280的出口指向定子120,第二喷油环290的出口指向定子120。
在实际使用中,经过滤、冷却后的机油进入到第一喷油环280和第二喷油环290中。其中,第一喷油环280对定子120进行冷却,第一喷油环280内的机油喷洒在定子120上,再经定子120油槽,流入至第一出油口213处流出。第二喷油环290对转子110进行冷却,同样,经第二喷油环290喷出的机油经转子110油槽进入流至第一出油口213处,最终形成循环。
本实施例中,动力总成的工作过程为。油泵250启动,集油腔214内的机油进过第二进油口223流入至第一容纳腔221内,经由第一滤芯和第二滤芯,通过隔板上的孔进入到第二容纳腔222内。第二盘管242内通有冷却水,用于对机油进行冷却,最后,经由第一进油口212进入到第一喷油环280和第二喷油环290对定子120和转子110进行冷却。由第一出油口213流出的温度较高的机油进入到集油腔214内,在集油腔214内产生较高的温度,高温气体经空气溢出迷宫260溢出,而在空气溢出迷宫260的作用下,机油被拦截。进入到集油腔214内的机油再次经第二进油口223进入到第一容纳腔221内,实现循环。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总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00)、机壳(210)、换热器和过滤器;
所述机壳(210)内形成有工作腔(211)和集油腔(214),所述本体(100)位于所述工作腔(211)内,所述换热器和所述过滤器设于所述集油腔(214)内,所述集油腔(214)内存储有机油;
所述工作腔(211)开设有第一进油口(212)和第一出油口(213),所述第一出油口(213)与所述集油腔(214)连通,所述机油经所述过滤器、换热器和第一进油口(212)流入所述工作腔(21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220),所述壳体(220)内形成有第一容纳腔(221)和第二容纳腔(222),所述第一容纳腔(221)一端设有连通所述集油腔(214)的第二进油口(223),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容纳腔(222)连通,所述第二容纳腔(222)另一端设有与第一进油口(212)连通的第二出油口(224);
所述过滤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221)内的滤芯组件(230),所述换热器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222)内的冷媒通道(240)。
3.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油口(223)位于所述壳体(220)端面靠近所述集油腔(214)底壁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油泵(250);
所述油泵(250)的进口与所述第二出油口(224)连通,所述油泵(250)的出口与所述第一进油口(212)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腔(211)位于机壳(210)的顶部,所述集油腔(214)位于所述机壳(210)的底部;
所述第一出油口(213)位于所述工作腔(211)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210)的顶部设有空气溢出迷宫(260);
所述空气溢出迷宫(260)连通外界和所述集油腔(21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溢出迷宫(260)处设有防尘网(270)。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通道(240)包括第一盘管(241)和第二盘管(242),且沿所述第一容纳腔(221)至所述第二出油口(224)的方向,所述第一盘管(241)和所述第二盘管(242)依次设置;
所述第一盘管(241)内流有第一冷媒,所述第二盘管(242)内流有第二冷媒,且所述第一冷媒和所述第二冷媒的温度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工作腔(211)内设有第一喷油环(280)和第二喷油环(290),所述第一喷油环(280)和所述第二喷油环(290)均与所述第一进油口(212)连通;
所述本体(100)包括转子(110)和定子(120);
所述第一喷油环(280)的出口指向所述定子(120),所述第二喷油环(290)的出口指向所述定子(120)。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总成。
CN202221085821.6U 2022-05-07 2022-05-07 动力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70740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85821.6U CN217074011U (zh) 2022-05-07 2022-05-07 动力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85821.6U CN217074011U (zh) 2022-05-07 2022-05-07 动力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74011U true CN217074011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03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85821.6U Active CN217074011U (zh) 2022-05-07 2022-05-07 动力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740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25404B (zh) 电机与变速器集成冷却系统
CN110212701B (zh) 电驱动单元冷却系统
CN217074011U (zh) 动力总成及车辆
CN204425119U (zh) 用于电动汽车电机的多级混合冷却系统
CN114654985A (zh) 动力总成及车辆
CN105659716B (zh) 用于有轨车辆的冷却系统
CN206234599U (zh) 一种燃气轮机的滑油系统
CN115666061A (zh) 一种浸没式相变液冷装置
CN208123853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主轴的偏航轴承润滑系统
CN210343653U (zh) 一种空压机余热利用系统
CN113063083A (zh) 智能定型机润滑油循环系统
CN206469048U (zh) 一种具有过滤功能的润滑油站冷却器
CN206016895U (zh) 机油过滤冷却器
CN218125199U (zh) 一种用于通讯终端的散热壳体
CN213175756U (zh) 一种油冷却器
CN215256373U (zh) 一种汽车机油冷却器
CN212904168U (zh) 一种抗体微量样品的透析浓缩装置
CN219081672U (zh) 一种发动机内置孔道的油底壳
CN219692229U (zh) 一种带有冷却装置的起重机变速机构
CN205745989U (zh) 一种双冷式润滑站
CN220103529U (zh) 一种自动化水冷机循环水控制设备
CN216618496U (zh) 油泵及汽车
CN216905771U (zh) 复合散热系统
CN214501796U (zh) 一种引射式油冷却制冷设备
CN216554407U (zh) 一种一体式水冷散热器总成及车载滑片空压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