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66295U - 支架结构、充电座及清洁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支架结构、充电座及清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66295U
CN217066295U CN202220306233.4U CN202220306233U CN217066295U CN 217066295 U CN217066295 U CN 217066295U CN 202220306233 U CN202220306233 U CN 202220306233U CN 217066295 U CN217066295 U CN 2170662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sub
interference
signal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0623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煜湛
袁钱兵
李健
林海利
黄忠平
林达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2030623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662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662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662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支架结构、充电座及清洁设备,支架结构包括:支架主体,及至少两个主信号源,沿第一方向间隔布设于所述支架主体上;其中,支架主体上被构造为沿第一方向间隔布设有至少两组主抗干扰墙;每组主抗干扰墙位于每个主信号源的信号发射侧,并为与之对应的主信号源提供信号传输通道;任意相邻的两条信号传输通道在各自的信号发射方向上均不重合。本申请涉及的支架结构、充电座及清洁设备的主信号不易干扰。

Description

支架结构、充电座及清洁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架结构、充电座及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的清洁设备通常包括行走主体及充电座,行走主体行走于待清洁面并执行清洁操作,当行走主体的能量不足时,行走主体通过接收充电座发射的不同编码的信号,并根据接收的不同编码的信号不断调整自身的位置,以便于能够回到充电座所在的位置并进行充电。
具体地,充电座上具有多个发射主信号的主信号源,行走主体上具有能够接收每个主信号源发射的主信号的信号接收件。由于多个主信号源发出的主信号容易相互干扰,导致信号接收件无法将接收的主信号与发出该主信号的主信号源对应,进而,行走主体无法精准地进行定位,导致行走主体充电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主信号容易相互干扰的问题,提供一种主信号不易干扰的支架结构、充电座及清洁设备。
一种支架结构,包括:
支架主体,及
至少两个主信号源,沿第一方向间隔布设于所述支架主体上;
其中,所述支架主体上被构造为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设有至少两组主抗干扰墙;每组所述主抗干扰墙位于每个所述主信号源的信号发射侧,并为与之对应的所述主信号源提供信号传输通道;
任意相邻的两条所述信号传输通道在各自的信号发射方向上均不重合。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每组所述主抗干扰墙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设的第一子墙及第二子墙,所述第一子墙与所述第二子墙均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两者之间共同界定为所述信号传输通道。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墙为与对应所述主信号源的中心线平行的直面墙,所述第二子墙为相对与对应所述主信号源的中心线倾斜的斜面墙,所述直面墙与所述斜面墙之间的距离沿与其对应的所述主信号源的信号发射方向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主信号源为两个,每组所述主抗干扰墙中所述直面墙所在的直线以远离相邻所述主信号源的方向相对自身所在的所述主信号源的中心线偏离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主体包括至少两组第一抗干扰板及至少两组第二抗干扰板,一组所述第一抗干扰板与一组所述第二抗干扰板构造形成一组所述主抗干扰墙;
其中,每组所述第一抗干扰板包括至少两块沿与其对应的所述主信号源的信号发射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子板,每组所述第二抗干扰板包括至少两块沿与其对应的所述主信号源的信号发射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子板;
每组所述第一抗干扰板中全部所述第一子板邻近与之成组的所述第二抗干扰板的一端共同构造形成所述第一子墙,每组所述第二抗干扰板中全部所述第二子板邻近与之成组的所述第一抗干扰板的一端共同构造形成所述第二子墙。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主体还包括与每组所述主抗干扰墙配合的阻隔板,两个所述阻隔板分别密封设置于同组内的全部所述第一抗干扰板与全部所述第二抗干扰板相互背离的一侧;
其中,每组所述主抗干扰墙中所述第一子板与所述第二子板沿所述第一方向配对设置,相邻两对所述第一子板及所述第二子板以及连接于两者之间的部分所述阻隔板共同界定形成与所述信号传输通道连通的反射空间。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每组所述主抗干扰墙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子墙与所述第二子墙之间的第三子墙,所述支架结构还包括至少一组第三抗干扰板,每组所述第三抗干扰板包括至少两块沿与其对应的所述主信号源的信号发射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子板;
其中,同组中每块所述第三子板沿所述第一方向连接于所述第一子板与所述第二子板之间,并共同围合形成一出射口,每组所述主抗干扰墙中全部所述出射口共同贯通形成所述信号传输通道。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每组所述主抗干扰墙中全部所述第三子板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信号发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高度沿所述信号发射方向逐渐递减。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设于所述支架主体上的辅助信号源;
所述支架主体上被构造为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设有至少两组辅助抗干扰墙;每组所述辅助抗干扰墙位于每个所述辅助信号源的信号发射侧,并为与之对应的所述辅助信号源提供辅助信号传输通道;任意相邻的两条所述辅助信号传输通道和/或任意相邻的所述辅助信号传输通道及所述信号传输通道在各自的信号发射方向上均不重合。
一种充电座,包括:
座体;以及
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架结构,所述支架结构配接于所述座体上,且所述主信号源为位置信号源。
一种清洁设备,包括:
如上述充电座;以及
行走主体,所述行走主体上被构造形成有信号接收件,所述信号接收件被构造为用于接收每个所述主信号源经与其对应的所述信号传输通道输出的主信号。
上述支架结构、充电座及清洁设备,至少两个主信号源布设于支架主体上,且支架主体被构造为至少两组主抗干扰墙,每组主抗干扰墙位于每个主信号源的信号发射侧,并为与之对应的主信号源提供信号传输通道。由于任意相邻的两条信号传输通道在各自的信号发射方向上均不重合,因此,任意相邻的两个主信号经各自的信号传输通道输出的主信号也不会重叠并相互干扰,故使得行走主体能够精准地根据接收的主信号进行定位,从而能够成功充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充电座中控制面板与支架结构组合的爆炸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控制面板与支架结构组合的后视爆炸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充电座中支架结构的主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支架结构的俯视剖面图;
图6为图4所示的支架结构中顶板、阻隔板、第一抗干扰板及第二抗干扰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
1、充电座;10、支架结构;11、支架主体;111、主抗干扰墙;1112、第一子墙;1114、第二子墙;1116、第三子墙;1118、第四子墙;112、信号传输通道;113、第一抗干扰板;1132、第一子板;11321、第一配合筋;114、第二抗干扰板;1142、第二子板;115、顶板;1152、第二卡扣;116、底板;1161、第一配合孔;1163、第二配合孔;117、背板;1172、第一卡扣;118、阻隔板;119、第三抗干扰板;1192、第三子板;121、第四抗干扰板;1212、第四子板;122、辅助抗干扰墙;1221、第一辅助子墙;1223、第二辅助子墙;123、第一辅助抗干扰板;124、第二辅助抗干扰板;1242、第二配合筋;125、凸台;1252、凹槽;126、斜板;127、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3、主信号源;15、辅助信号源;20、座体;21、收容腔;23、主发射口;25、辅助发射口;30、控制面板;31、第一卡槽;33、第二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一种清洁设备,清洁设备可以为洗地机、扫拖一体机、湿式吸尘器等等,可以为家用清洁设备、工用清洁设备或商用清洁设备,可以为手持式清洁设备或自动式清洁设备,具体应用方式不限制。示例中,清洁设备包括充电座1以及行走主体,行走主体行走于待清洁面上时用于对待清洁面执行清洗操作,充电座1用于为行走主体充电。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其中,充电座1包括座体20、控制面板30及支架结构10,座体20具有收容腔21,且座体20上设置有与收容腔21连通的主发射口23。控制面板30及支架结构10均配接于座体20的收容腔21内,且支架结构10经主发射口23向外发射信号。行走主体被构造形成有信号接收件,信号接收件被构造为用于接收支架结构10发射的信号,并根据接收的信号不断调整自身的位置。座体20上还设置第一触点,行走主体上具有第二触点,行走主体调整自身的位置,以使得第一触点能够与第二触点对准并连接,进而充电座1能够对行走主体充电。
请一并参阅图5,具体地,支架结构10包括支架主体11及至少两个主信号源13,所有主信号源13沿第一方向间隔布设于支架主体11上。其中,支架主体11上被构造为沿第一方向间隔布设有至少两组主抗干扰墙111。所有组的主抗干扰墙111与所有主信号源13一一对应。每组主抗干扰墙111位于每个主信号源13的信号发射侧,并为与之对应的主信号源13提供信号传输通道112。此外,任意相邻的两条所述信号传输通道112在各自的信号发射方向上均不重合。
可以理解地,每个主信号源13均为位置信号源。每个主信号源13与控制面板30电连接,控制面板30用于控制每个主信号源13发射主信号,每个主信号源13发送的主信号依次经与其对应的信号传输通道112及座体20上的主发射口23发送至外部,行走主体行走至近场时,信号接收件用于接收每个主信号源13输出的主信号。可以理解的,主信号为近场信号。
其中“近场”表示距离充电座1较近的区域范围。所有主信号源13发射的主信号能够完全覆盖近场,并被行走至近场的行走主体接收。而且,每个主信号源13发射的主信号的编码均不相同,行走主体能够根据接收的不同编码的主信号判断自身与充电座1之间的相对距离,并不断进行调整,以使得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能够对准。
在传统的充电座1中,相邻的两个信号传输通道112在各自的信号发射方向上容易重叠并相互干扰,导致信号接收件无法根据接收的所有主信号精准的判断定位主体的实际位置,进而导致定位主体上的第二触点无法与座体20上的第一触点对准。
而在本申请中,由于任意相邻的两条信号传输通道112在各自的信号发射方向上均不重合,因此,任意相邻的两条信号传输通道112发出的主信号在近场内不会相互重叠干扰,故定位主体能够准确的判断其自身相对充电座1的位置,从而使得定位主体能够精准的对准并成功进行充电。
请再次参阅图2及图5,优选地,第一方向为支架主体11的纵长方向(如图2中箭头a所指的方向)。优选地,主信号源13为两个,两个主信号源13即可满足定位需求,还可减少支架结构10零部件的设置。具体地,两个主信号源13关于支架主体11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且两个主信号源13所对应的两个信号传输通道112也关于支架主体1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二触点位于支架主体11的中心线上。每个主信号源13的信号发射方向与第二方向可以重合,也可以相交。优选地,第二方向为支架主体11的宽度方向(如图2中箭头b所指的方向)。其中,每组主抗干扰墙111包括沿第一方向布设的第一子墙1112及第二子墙1114,第一子墙1112与第二子墙1114均沿与第一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两者之间共同界定为信号传输通道112。可以理解地,由第一子墙1112与第二子墙1114共同界定形成的信号传输通道112结构更简单,便于降低充电座1的设置难度。可以理解地,第一子墙1112与第二子墙1114的延伸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进一步地,第一子墙1112为与对应主信号源13的中心线平行的直面墙,第二子墙1114为相对与对应主信号源13的中心线倾斜的斜面墙,直面墙与斜面墙之间的距离沿与其对应的主信号源13的信号发射方向逐渐增大。如此,在每个信号传输通道112的信号发射方向上,与每个信号传输通道112对应的主信号源13发出的主信号的覆盖面积逐渐增大,进而,两个信号源能够更全面的覆盖近场。因此,近场内主信号的覆盖盲区减小,故能够有效提升定位主体的定位精准度。具体地,两组主抗干扰墙111的直面墙关于支架主体1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两组主抗干扰墙111的斜面墙亦关于支架主体1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更进一步地,每组主抗干扰墙111中直面墙所在的直线以远离相邻主信号源13的方向相对自身所在的主信号源13的中心线偏离设置。也就是说,在每组主抗干扰墙111中,直面墙相对与其对应的主信号源13的中心线远离另一个主信号源13设置。因此,相邻的两个主信号源13经与之对应的信号传输通道112输出的主信号是相互背离地,从而可防止两个主信号源13发出的主信号相互重叠。而且,在该种设置下,每个主信号源13能够经与之对应的直面墙及斜面墙反射至与之相邻的另一个主信号源13发射的主信号所覆盖的区域的可能性更小,从而有助于提升整个行走主体的定位精准度。
在一实施例中,支架主体11还包括顶板115、底板116以及连接于顶板115与底板116之间的背板117,顶板115及底板116沿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间隔设置,背板117位于所有主信号源13的背光侧,并用于支撑所有主信号源13。具体地,背板117及顶板115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扣1172及第二卡扣1152,控制面板30上设置有第一卡槽31及第二卡槽33,第一卡扣1172与第一卡槽31扣合,第二卡扣1152与第二卡槽33扣合,与实现顶板115及背板117与控制面板30的连接。优选地,第三方向为支架主体11的厚度方向(如图2中箭头c所指的方向)。
请一并参阅图4及图6,支架主体11还包括至少两组第一抗干扰板113及至少两组第二抗干扰板114,每组第一抗干扰板113及每组第二抗干扰板114均位于底板116与顶板115之间,且一组第一抗干扰板113与一组第二抗干扰板114构造形成一组主抗干扰墙111。也就是说,所有组第一抗干扰板113与所有组第二抗干扰板114一一对应,一对第一抗干扰板113组及第二抗干扰板114组形成一组主抗干扰墙111,多对第一抗干扰板113组及第二抗干扰板114组形成多组主抗干扰墙111。
其中,每组第一抗干扰板113包括至少两块沿与其对应的主信号源13的信号发射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子板1132,每组第二抗干扰板114包括至少两块沿与其对应的主信号源13的信号发射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子板1142。每组第一抗干扰板113中全部第一子板1132邻近与之成组的第二抗干扰板114的一端共同构造形成第一子墙1112,每组第二抗干扰板114中全部第二子板1142邻近与之成组的第一抗干扰板113的一端共同构造形成第二子墙1114。
通过在每组第一抗干扰板113内形成至少两块第一子板1132,每组第二抗干扰板114内形成至少两块第二子板1142,则与每组第一抗干扰板113对应的主信号源13发射的主信号在经对应的信号传输通道112的过程中,部分主信号能够在至少一块第一子板1132和/或至少一块第二子板1142之间不断反射消耗,或者转变为合适的角度从与之对应的信号传输通道112发射出去。如此,能够进一步防止相邻的两个主信号源13发射的主信号之间相互干扰。
当然,第一子墙1112及第二子墙1114的形成方式不限于上述一种。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支架主体11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抗干扰板113及至少两个第二抗干扰板114,每个第一干扰板及每个第二抗干扰板114均位于底板116与顶板115之间,且一个第一抗干扰板113与一个第二抗干扰板114成对设置并构造形成一组主抗干扰墙111。其中,在每对第一抗干扰板113及第二抗干扰板114中,第一抗干扰板113邻近第二抗干扰板114的一侧共同构造形成第一子墙1112,第二抗干扰板114中邻近第一抗干扰板113的一侧共同构造形成第二子墙1114。
或者,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每组第一抗干扰板113内形成至少两块第一子板1132,第二抗干扰板114为整块板结构,一组第一抗干扰板113与一块第二抗干扰板114构造形成一组主抗干扰墙111。或者,也可以每组第二抗干扰板114内形成至少两块第二子板1142,第一抗干扰板113为整块板结构,一块第一抗干扰板113与一组第二抗干扰板114构造形成一组主抗干扰墙111。
进一步地,支架主体11还包括与每组主抗干扰墙111配合的阻隔板118,两个阻隔板118分别密封设置于同组内的全部第一抗干扰板113与全部第二抗干扰板114相互背离的一侧。其中,每组主抗干扰墙111中第一子板1132与第二子板1142沿第一方向配对设置,相邻两对第一子板1132及第二子板1142以及连接于两者之间的部分阻隔板118共同界定形成与信号传输通道112连通的反射空间。
可以理解地,阻隔板118包括至少两组,至少两组阻隔板118与至少两组主抗干扰墙111一一对应。每组阻隔板118内包括两个阻隔板118,两个阻隔板118分别密封设置于同组内的全部第一抗干扰板113与全部第二抗干扰板114相互背离的一侧。通过设置阻隔板118,可防止位于反射空间内的主信号由同组内第一抗干扰板113相邻的两个第一子板1132之间的间隙,以及同组内第二抗干扰板114相邻的两个第二子板1142之间的间隙射出至外部并导致相邻的两个主信号源13的主信号发生干扰,从而使得行走主体具有更优的定位精准度。
优选地,在相邻设置的两组阻隔板118中,相邻的两个阻隔板118连续设置且一体形成。例如,以阻隔板118为两组为例,每组阻隔板118中均包括第一阻隔板118及第二阻隔板118,且其中一组中的第二阻隔板118与另一组中的第一阻隔板118相邻设置,且该第二阻隔板118与该第一阻隔板118连续设置并一体形成。如此,有助于提升支架结构10在第一方向上的结构紧凑性,从而能够实现支架结构10的小型化。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相邻设置的两组阻隔板118中,相邻的两个阻隔板118也可以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组主抗干扰墙111还包括连接于第一子墙1112与第二子墙1114之间的第三子墙1116,支架主体11还包括至少两组第三抗干扰板119,所有组第三抗干扰板119与所有组第一抗干扰板113以及所有组第二抗干扰板114一一对应。每组第三抗干扰板119包括至少两块沿与其对应的主信号源13的信号发射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子板1192。其中,同组中每块第三子板1192沿第一方向连接于第一子板1132与第二子板1142之间,并共同围合形成一出射口,每组主抗干扰墙111中全部出射口共同贯通形成信号传输通道112。
可以理解地,在每组主抗干扰墙111中,第一子墙1112及第二子墙1114主要用于限定与之对应的主信号源13在第一方向上的边界,第三子墙1116用于限定与之对应的主信号源13在第三方向上的下界。通过在每组主抗干扰墙111中设置第三子墙1116,使得与每组主抗干扰墙111对应的主信号源13发出的主信号能够高度聚集并从全部出射口共同贯通形成信号传输通道112出射,因此,位于进场内的主信号集中度较高,信号强度好,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定位主体的定位精准度。
进一步地,每组主抗干扰墙111中全部第三子板1192在与第一方向及信号发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高度沿信号发射方向逐渐递减。也就是说,每组主抗干扰墙111中全部第三子板1192在第三方向上的高度沿信号发射方向逐渐递减。这样,每个主信号源13发射的主信号能够倾斜向下射出。具体地,由于受行走主体尺寸的限制,行走主体上的信号接收件在第三方向上的安装位置通常较低。而通过设置每组主抗干扰墙111中全部第三子板1192在第三方向上的高度沿信号发射方向逐渐递减,则当行走主体行走至近场时,即使行走主体上的信号接收件位置较低亦能够接收每个主信号源13发射的信号,从而保证了行走主体充电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组主抗干扰墙111还包括连接于第一子墙1112与第二子墙1114之间的第四子墙1118,第三子墙1116与第四子墙1118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且第四子墙1118位于第三子墙1116的上方。支架结构10还包括至少两组第四抗干扰板121,所有组第四抗干扰板121与所有组第三抗干扰板119一一对应。每组第四抗干扰板121包括至少两块沿与其对应的主信号源13的信号发射方向间隔设置的第四子板1212。其中,同组中每块第四子板1212沿第一方向连接于对应的第一子板1132与第二子板1142之间,且对应组内的所有第四子板1212与所有第三子板1192在第三方向上一一对应,对应的第一子板1132、第二子板1142、第三子板1192及第四子板1212共同围合形成一环形出射口。
可以理解地,第四子墙1118用于限定与之对应的主信号源13在第三方向上的上界。通过在每组主抗干扰墙111中设置第四子墙1118,使得与每组主抗干扰墙111对应的主信号源13发出的信号能够高度聚集并从全部出射口共同贯通形成信号传输通道112出射,因此,位于近场内的每个主信号源13发射的主信号集中度较高,信号强度好,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定位主体的定位精准度。
请再次参阅图1、图2及图5,支架结构10还包括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间隔布设于支架主体11上的辅助信号源15。支架主体11上被构造为沿第一方向间隔布设有至少两组辅助抗干扰墙122;每组辅助抗干扰墙122位于每个辅助信号源15的信号发射侧,并为与之对应的辅助信号源15提供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任意相邻的两条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和/或任意相邻的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及信号传输通道112在各自的信号发射方向上均不重合。
可以理解地,每个辅助信号源15均为位置信号源。座体20上开设有至少两个辅助发射口25,所有辅助发射口25与所有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一一对齐。每个辅助信号源15用于发射辅助信号,每个辅助信号源15发送的辅助信号依次经与其对应的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及辅助发射口25发送至外部,并在行走主体行走至远场时被行走主体上的信号接收件接收。
其中“远场”表示距离充电座1较远的区域范围。所有辅助信号源15发射的辅助信号能够完全覆盖远场,并被行走至远场的行走主体接收。而且,每个主信号源13发射的辅助信号的编码均不相同,行走主体能够根据接收的不同编码的辅助信号判断自身与充电座1之间的相对距离,并不断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在行走主体与充电座1距离较远时,行走主体上的信号接收件接收的为辅助信号源15发出的辅助信号。行走主体根据接收的不同辅助信号源15发射的辅助信号,在靠近充电座1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的角度,以使得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趋近于对准。当行走主体移动至近场后,行走主体接收主信号源13发射的主信号,并在靠近充电座1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的角度及位置,从而使得第一触点及第二触点能够对准。
通过设置任意相邻的两条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在各自的信号发射方向上均不重合,因此,任意相邻的两条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发出的辅助信号在远场内不会相互重叠干扰,而且,任意相邻的两条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及信号传输通道112分别发出的辅助信号及主信号也不会重叠,故定位主体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其自身相对充电座1的位置,从而使得定位主体能够与充电座1对准并进行充电。
优选地,辅助信号源15为两个,两个辅助信号源15即可满足定位需求,还可减少支架结构10零部件的设置。具体地,两个辅助信号源15关于支架主体11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且两个辅助信号源15所对应的两个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也关于支架主体1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其中,每组辅助抗干扰墙122包括第一辅助子墙1221及第二辅助子墙1223,第一辅助子墙1221及第二辅助子墙1223沿与第一方向相交的方向间隔设置,且两者之间共同界定为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可以理解地,由第一辅助子墙1221与第二辅助子墙1223共同界定形成的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结构更简单,便于降低充电座1的设置难度。
进一步地,在每组辅助抗干扰墙122中,第一辅助子墙122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辅助子墙1223沿与第一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并相对第一辅助子墙1221倾斜设置,且第一辅助子墙1221与第二辅助子墙1223之间的距离沿其对应的辅助信号源15的信号发射方向逐渐增大。如此,在每个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的信号发射方向上,与每个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对应的辅助信号源15发出的辅助信号的覆盖面积逐渐增大,进而,两个辅助信号源15能够更全面的覆盖远场。因此,远场的辅助信号盲区减小,故能够有效提升定位主体的定位精准度。
优选地,在第一方向上,由所有信号传输通道112输出的主信号与由所有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输出的辅助信号的角度之和为180°。具体地,充电座1位于室内时,一般靠墙设置,且朝其前方发射主信号及辅助信号。由所有信号传输通道112输出的主信号与由所有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输出的辅助信号的角度之和为180°,则充电座1前方的区域均可被主信号及辅助信号全面覆盖,从而不存在信号盲区,因此,行走主体的定位精准度更好。
具体地,在辅助信号源15为两个的实施例中,两组辅助抗干扰墙122的第一辅助子墙1221关于支架主体1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两组辅助抗干扰墙122的第二辅助子墙1223亦关于支架主体1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更进一步地,辅助信号源15为两个,辅助抗干扰墙122为两组,每组辅助抗干扰墙122中,第一辅助子墙1221所在的直线以远离与之相邻的辅助信号源15的中心线的方向相对自身所在的辅助信号源15的中心线偏离设置。则每组辅助抗干扰墙122中,第一辅助子墙1221所在的直线相对与其对应的辅助信号源15的中心线远离第二辅助子墙1223设置。因此,相邻的两个辅助信号源15经与之对应的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输出的辅助信号是相互背离地,从而可防止两个辅助信号源15发出的辅助信号相互重叠。而且,在该种设置下,每个辅助信号源15能够经与之对应的第一辅助子墙1221及第二辅助子墙1223反射至与之相邻的另一个主信号源13发射的主信号所覆盖的区域,以及与之相邻的另一个辅助信号源15发射的辅助信号所覆盖的区域的可能性更小,从而有助于提升整个行走主体的定位精准度。
在一实施例中,支架主体11还包括两个第一辅助抗干扰板123及两个第二辅助抗干扰板124,两个第一辅助抗干扰板123及两个第二辅助抗干扰板124均连接于背板117及底板116之间。一个第一辅助抗干扰板123与一个第二辅助抗干扰板124构造形成一组辅助抗干扰墙122。也就是说,所有第一辅助抗干扰板123与所有第二辅助抗干扰板124一一对应,每对第一辅助抗干扰板123及第二辅助抗干扰板124形成一组辅助抗干扰墙122,多对第一辅助抗干扰板123及第二抗干扰板114与多组辅助抗干扰墙122一一对应。每个第一辅助抗干扰板123相对背板117沿第二方向弯折。每个第二辅助抗干扰板124设置于背板117背向控制面板30的一侧,并连接于顶板115与底板116之间。每个第一辅助抗干扰板123邻近与之成组的第二辅助抗干扰板124的一端构造形成第一辅助子墙1221,每个第二辅助抗干扰板124与之成组的第一辅助抗干扰板123的一端构造形成第二子墙1114。
具体地,当充电座1装配完成后,两个第一辅助抗干扰板123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底板116的两侧,并均与背板117及底板116连接,每个第二辅助抗干扰板124均与背板117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通过设置两个第一辅助抗干扰板123及两个第二辅助抗干扰板124,则与每组第一辅助抗干扰板123对应的辅助信号源15发射的辅助信号在经对应的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的过程中,部分辅助信号能够第一辅助干扰板及第二辅助干扰板之间不断反射消耗,或者转变为合适的角度从与之对应的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发射出去。如此,能够进一步防止相邻的两个辅助信号源15发射的辅助信号之间相互干扰。
优选地,底板116上开设有第一配合孔1161及分布于第一配合孔1161两侧的第二配合孔1163,在第二方向上,每组或者部分组的第一抗干扰板113中距离与之对应的主信号源13最远的第一子板1132上形成有第一配合筋11321,每个第二辅助抗干扰板124上设置有第二配合筋1242,所有第一配合筋11321与所有第一配合孔1161一一对应,所有第二配合筋1242与所有第二配合孔1163一一对应。支架结构10装配完成后,第一配合筋11321沿第三方向插入至与之对应的第一配合孔1161内,第二配合筋1242沿第三方向插入至与之对应的第二配合孔1163内,从而使得支架结构10的装配更紧凑可靠,便于实现支架结构10的小型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117上设置有两个凸台125,两个凸台125与两个辅助信号源15一一对应,每个凸台125远离背板117的顶面凹陷形成凹槽1252,与每个凸台125对应的辅助信号部分装配于与之对应的凹槽1252内,部分伸出至与之对应的凹槽1252外。此外,顶板115上还设置有两个斜板126,两个斜板126与两个辅助信号源15一一对应,每个斜板126用于将与之对应的辅助信号光源抵接于对应的凹槽1252槽壁上。因此,在凹槽1252及斜板126的作用下,辅助信号源15能够被夹紧,且能够保证辅助信号源15发射的辅助信号能够从与之对应的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主体(11),及
至少两个主信号源(13),沿第一方向间隔布设于所述支架主体(11)上;
其中,所述支架主体(11)上被构造为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设有至少两组主抗干扰墙(111);每组所述主抗干扰墙(111)位于每个所述主信号源(13)的信号发射侧,并为与之对应的所述主信号源(13)提供信号传输通道(112);
任意相邻的两条所述信号传输通道(112)在各自的信号发射方向上均不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主抗干扰墙(111)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设的第一子墙(1112)及第二子墙(1114),所述第一子墙(1112)与所述第二子墙(1114)均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两者之间共同界定为所述信号传输通道(1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墙(1112)为与对应所述主信号源(13)的中心线平行的直面墙,所述第二子墙(1114)为相对与对应所述主信号源(13)的中心线倾斜的斜面墙,所述直面墙与所述斜面墙之间的距离沿与其对应的所述主信号源(13)的信号发射方向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信号源(13)为两个,每组所述主抗干扰墙(111)中所述直面墙所在的直线以远离相邻所述主信号源(13)的方向相对自身所在的所述主信号源(13)的中心线偏离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11)包括至少两组第一抗干扰板(113)及至少两组第二抗干扰板(114),一组所述第一抗干扰板(113)与一组所述第二抗干扰板(114)构造形成一组所述主抗干扰墙(111);
其中,每组所述第一抗干扰板(113)包括至少两块沿与其对应的所述主信号源(13)的信号发射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子板(1132),每组所述第二抗干扰板(114)包括至少两块沿与其对应的所述主信号源(13)的信号发射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子板(1142);
每组所述第一抗干扰板(113)中全部所述第一子板(1132)邻近与之成组的所述第二抗干扰板(114)的一端共同构造形成所述第一子墙(1112),每组所述第二抗干扰板(114)中全部所述第二子板(1142)邻近与之成组的所述第一抗干扰板(113)的一端共同构造形成所述第二子墙(111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11)还包括与每组所述主抗干扰墙(111)配合的阻隔板(118),两个所述阻隔板(118)分别密封设置于同组内的全部所述第一抗干扰板(113)与全部所述第二抗干扰板(114)相互背离的一侧;
其中,每组所述主抗干扰墙(111)中所述第一子板(1132)与所述第二子板(1142)沿所述第一方向配对设置,相邻两对所述第一子板(1132)及所述第二子板(1142)以及连接于两者之间的部分所述阻隔板(118)共同界定形成与所述信号传输通道(112)连通的反射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主抗干扰墙(111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子墙(1112)与所述第二子墙(1114)之间的第三子墙(1116),所述支架结构(10)还包括至少两组第三抗干扰板(119),每组所述第三抗干扰板(119)包括至少两块沿与其对应的所述主信号源(13)的信号发射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子板(1192);
其中,同组中每块所述第三子板(1192)沿所述第一方向连接于所述第一子板(1132)与所述第二子板(1142)之间,并共同围合形成一出射口,每组所述主抗干扰墙(111)中全部所述出射口共同贯通形成所述信号传输通道(1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主抗干扰墙(111)中全部所述第三子板(1192)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信号发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高度沿所述信号发射方向逐渐递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设于所述支架主体(11)上的辅助信号源(15);
所述支架主体(11)上被构造为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设有至少两组辅助抗干扰墙(122);每组所述辅助抗干扰墙(122)位于每个所述辅助信号源(15)的信号发射侧,并为与之对应的所述辅助信号源(15)提供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任意相邻的两条所述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和/或任意相邻的所述辅助信号传输通道(127)及所述信号传输通道(112)在各自的信号发射方向上均不重合。
10.一种充电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体(20);以及
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架结构(10),所述支架结构(10)配接于所述座体(20)上,且所述主信号源(13)为位置信号源。
11.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座(1);以及
行走主体,所述行走主体被构造形成有信号接收件,所述信号接收件被构造为用于接收每个所述主信号源(13)经与其对应的所述信号传输通道(112)输出的主信号。
CN202220306233.4U 2022-02-15 2022-02-15 支架结构、充电座及清洁设备 Active CN2170662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06233.4U CN217066295U (zh) 2022-02-15 2022-02-15 支架结构、充电座及清洁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06233.4U CN217066295U (zh) 2022-02-15 2022-02-15 支架结构、充电座及清洁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66295U true CN217066295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43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06233.4U Active CN217066295U (zh) 2022-02-15 2022-02-15 支架结构、充电座及清洁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662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391787A (zh) 支架结构、充电座及清洁设备
US2008031699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link range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ing a self-configurable antenna
CN108535737B (zh) 一种激光雷达装置
CN109212763B (zh) 光发射模组及其损坏的检测方法、深度获取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7066295U (zh) 支架结构、充电座及清洁设备
CN110678780B (zh) 激光接收阵列、激光雷达和智能感应设备
WO2023155470A1 (zh) 底座、行走主体及清洁设备
KR20200141008A (ko) 이동 장치용 충전 시스템
US20070170354A1 (en) Light grid
CN212210524U (zh) 充电座及机器人系统
US20050082465A1 (en) Photoelectric sensor
US20230083113A1 (en) Battery pack having structure with increased movement and ease of assembly and structure with improved safety, and ess comprising same
CN211093815U (zh) 充电座及机器人套装
CN212950229U (zh) 自动充电对位装置
CN211014645U (zh) 装配结构、红外传感器模块及清洁机器人
WO2021023467A1 (en) Wireless portable device for a vehicle
CN109140292B (zh) 发光组件及充电设备
KR102388099B1 (ko) 공동주택 정보통신의 기능이 강화된 통신 단자함
CN217932054U (zh) 同轴激光雷达
CN214712365U (zh) 悬崖传感装置及移动机器人
CN214037712U (zh) 云台摄像机的安装组件及云台摄像机
CN214631968U (zh) 充电桩及清洁装置充电系统
CN218391004U (zh) 地检装置及清洁机器人
CN218635934U (zh) 一种水箱及清洁设备
CN209789755U (zh) 装配在充电座上的反光罩支架及充电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