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61309U - 内折式转轴组件 - Google Patents

内折式转轴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61309U
CN217061309U CN202123261814.5U CN202123261814U CN217061309U CN 217061309 U CN217061309 U CN 217061309U CN 202123261814 U CN202123261814 U CN 202123261814U CN 217061309 U CN217061309 U CN 2170613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gear
supporting seat
rod gear
ar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6181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威仲
万鹏程
董小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Kers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Kers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Kers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Kers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6181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613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613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613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内折式转轴组件,其位于支撑座另一侧的第二旋转臂与第二连杆齿轮平行间隔设置并通过一第二活动块连接,第一活动块、第二活动块对应地与第一旋转臂、第二旋转臂转动连接并与第一连杆齿轮、第二连杆齿轮滑动配合,第一连杆齿轮、第二连杆齿轮各自的齿轮端之间通过至少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传动连接,齿轮一端的外侧设置有阻尼模块,第一旋转臂、第二旋转臂均进一步包括:与支撑座转动配合的活动部、与第一活动块、第二活动块连接的连杆部和连接活动部与连杆部的过渡部,活动部的下表面均为弧形面,支撑座上开有与活动部滑动配合的弧形凹槽。本实用新型有效的延长了采用本专利转轴组件柔性屏设备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内折式转轴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折式转轴组件,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转轴,顾名思义即是连接产品零部主件必须用到的、用于转动工作中既承受弯矩又承受扭矩的轴。常见的转轴有:手机转轴(翻盖或旋转屏手机)、笔记本电脑转轴、LCD显示屏转轴等等。随着电子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并且也有许多新形态的电子产品应运而生,例如具有柔性屏幕的电子设备:将柔性屏幕的两侧端部分别连接在电子设备能够相对转动的两个部分上。目前的柔性屏在合屏的时候屏体的中间部分会出现圆弧型的对折处,导致屏幕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出现折痕,不仅影响美观,还会损伤屏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折式转轴组件,该内折式转轴组件可以为采用本专利转轴组件的柔性屏设备提供更大的容纳空间,从而有效避免柔性屏幕在长时间反复折叠过程中产生折痕或者导致局部性能失效的情况。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折式转轴组件,包括:支撑座和分别设置于支撑座两侧的第一旋转臂、第二旋转臂,所述第一旋转臂、第二旋转臂各自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撑座上,其各自的另一端向远离支撑座的方向延伸,还具有与第一旋转臂、第二旋转臂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杆齿轮、第二连杆齿轮,该第一连杆齿轮、第二连杆齿轮各自的齿轮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撑座上,其各自的连杆端向远离支撑座的方向延伸;
位于支撑座同一侧的第一旋转臂与第一连杆齿轮平行间隔设置并通过一第一活动块连接,位于支撑座另一侧的第二旋转臂与第二连杆齿轮平行间隔设置并通过一第二活动块连接,所述第一活动块、第二活动块对应地与第一旋转臂、第二旋转臂转动连接并与第一连杆齿轮、第二连杆齿轮滑动配合,所述第一连杆齿轮、第二连杆齿轮各自的齿轮端之间通过至少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传动连接,所述齿轮一端的外侧设置有阻尼模块;
所述第一旋转臂、第二旋转臂均进一步包括:与支撑座转动配合的活动部、与第一活动块、第二活动块连接的连杆部和连接所述活动部与连杆部的过渡部,所述活动部的下表面均为弧形面,所述支撑座上开有与活动部滑动配合的弧形凹槽,当第一旋转臂、第二旋转臂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活动部嵌入所述弧形凹槽内,当第一旋转臂、第二旋转臂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活动部相背于连杆部一端的边缘处与弧形凹槽靠近连杆部一端的边缘处搭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
1. 上述方案中,所述活动部的上表面为弧形面,所述支撑座上并位于弧形凹槽正上方形成有与活动部的上表面匹配的弧形凸块,从而在该弧形凸块与弧形凹槽之间围成供活动部嵌入滑动的滑槽区。
2. 上述方案中,2个所述弧形凹槽呈轴对称开设于支撑座上。
3.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杆齿轮、第二连杆齿轮各通过一支撑轴安装于支撑座上,平行设置的2根所述支撑轴之间设置有至少两根用于安装齿轮的齿轮轴,所述支撑轴、齿轮轴各自的一端对应地穿过第一连杆齿轮、第二连杆齿轮的齿轮端和齿轮并嵌入支撑座内,其各自的另一端之间通过一扣片连接。
4. 上述方案中,所述支撑轴、齿轮轴上各套装有一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的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扣片接触、另一端与对应的第一连杆齿轮、第二连杆齿轮的齿轮端或齿轮的端面接触,从而形成所述阻尼模块。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内折式转轴组件,在实现0°~180°的定点展开的基础上,其转动安装于支撑座两侧的第一旋转臂、第二旋转臂均进一步包括:与支撑座转动配合的活动部、与第一活动块、第二活动块连接的连杆部和连接活动部与连杆部的过渡部,活动部的下表面均为弧形面,支撑座上开有与活动部滑动配合的弧形凹槽,当第一旋转臂、第二旋转臂处于展平状态时,活动部嵌入弧形凹槽内,当第一旋转臂、第二旋转臂处于折叠状态时,活动部相背于连杆部一端的边缘处与弧形凹槽靠近连杆部一端的边缘处搭接,旋转臂的活动部在转动的同时沿着弧形凹槽向外侧滑动,可以在不增加结构厚度的情况下,增加折叠状态下围成的空间,可以为采用本专利转轴组件的柔性屏设备提供更大的容纳空间,从而有效避免柔性屏幕在长时间反复折叠过程中产生折痕或者导致局部性能失效的情况,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折式转轴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折式转轴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状态下的结构正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展开状态下的结构剖视图。
以上附图中:1、支撑座;2、第一旋转臂;3、第二旋转臂;4、第一连杆齿轮;41、齿轮端;42、连杆端;5、第二连杆齿轮;51、齿轮端;52、连杆端;6、第一活动块;7、第二活动块;8、齿轮;9、阻尼模块;10、支撑轴;11、齿轮轴;12、扣片;13、弹簧;14、活动部;15、连杆部;16、过渡部;17、弧形凹槽;18、弧形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内折式转轴组件,包括:支撑座1和分别设置于支撑座1两侧的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所述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各自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撑座1上,其各自的另一端向远离支撑座1的方向延伸,还具有与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杆齿轮4、第二连杆齿轮5,该第一连杆齿轮4、第二连杆齿轮5各自的齿轮端41、51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撑座1上,其各自的连杆端42、52向远离支撑座1的方向延伸;
位于支撑座1同一侧的第一旋转臂2与第一连杆齿轮4平行间隔设置并通过一第一活动块6连接,位于支撑座1另一侧的第二旋转臂3与第二连杆齿轮5平行间隔设置并通过一第二活动块7连接,所述第一活动块6、第二活动块7对应地与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转动连接并与第一连杆齿轮4、第二连杆齿轮5滑动配合,所述第一连杆齿轮4、第二连杆齿轮5各自的齿轮端41、51之间通过至少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8传动连接,所述齿轮8一端的外侧设置有阻尼模块9;
所述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均进一步包括:与支撑座1转动配合的活动部14、与第一活动块6、第二活动块7连接的连杆部15和连接所述活动部14与连杆部15的过渡部16,所述活动部14的下表面均为弧形面,所述支撑座1上开有与活动部14滑动配合的弧形凹槽17,当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活动部14嵌入所述弧形凹槽17内,当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活动部14相背于连杆部15一端的边缘处与弧形凹槽17靠近连杆部15一端的边缘处搭接。
上述活动部14的上表面为弧形面,上述支撑座1上并位于弧形凹槽17正上方形成有与活动部14的上表面匹配的弧形凸块18,从而在该弧形凸块18与弧形凹槽17之间围成供活动部14嵌入滑动的滑槽区。
上述第一连杆齿轮4、第二连杆齿轮5各通过一支撑轴10安装于支撑座1上,平行设置的2根上述支撑轴10之间设置有至少两根用于安装齿轮8的齿轮轴11,上述支撑轴10、齿轮轴11各自的一端对应地穿过第一连杆齿轮4、第二连杆齿轮5的齿轮端41、51和齿轮8并嵌入支撑座1内,其各自的另一端之间通过一扣片12连接。
上述支撑轴10、齿轮轴11上各套装有一弹簧13,处于压缩状态的上述弹簧13的一端与扣片12接触、另一端与对应的第一连杆齿轮4、第二连杆齿轮5的齿轮端41、51或齿轮8的端面接触,从而形成上述阻尼模块9。
实施例2:一种内折式转轴组件,包括:支撑座1和分别设置于支撑座1两侧的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所述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各自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撑座1上,其各自的另一端向远离支撑座1的方向延伸,还具有与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杆齿轮4、第二连杆齿轮5,该第一连杆齿轮4、第二连杆齿轮5各自的齿轮端41、51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撑座1上,其各自的连杆端42、52向远离支撑座1的方向延伸;
位于支撑座1同一侧的第一旋转臂2与第一连杆齿轮4平行间隔设置并通过一第一活动块6连接,位于支撑座1另一侧的第二旋转臂3与第二连杆齿轮5平行间隔设置并通过一第二活动块7连接,所述第一活动块6、第二活动块7对应地与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转动连接并与第一连杆齿轮4、第二连杆齿轮5滑动配合,所述第一连杆齿轮4、第二连杆齿轮5各自的齿轮端41、51之间通过至少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8传动连接,所述齿轮8一端的外侧设置有阻尼模块9;
所述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均进一步包括:与支撑座1转动配合的活动部14、与第一活动块6、第二活动块7连接的连杆部15和连接所述活动部14与连杆部15的过渡部16,所述活动部14的下表面均为弧形面,所述支撑座1上开有与活动部14滑动配合的弧形凹槽17,当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活动部14嵌入所述弧形凹槽17内,当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活动部14相背于连杆部15一端的边缘处与弧形凹槽17靠近连杆部15一端的边缘处搭接。
上述活动部14的上表面为弧形面,上述支撑座1上并位于弧形凹槽17正上方形成有与活动部14的上表面匹配的弧形凸块18,从而在该弧形凸块18与弧形凹槽17之间围成供活动部14嵌入滑动的滑槽区。
2个上述弧形凹槽17呈轴对称开设于支撑座1上。
上述第一连杆齿轮4、第二连杆齿轮5各通过一支撑轴10安装于支撑座1上,平行设置的2根上述支撑轴10之间设置有至少两根用于安装齿轮8的齿轮轴11,上述支撑轴10、齿轮轴11各自的一端对应地穿过第一连杆齿轮4、第二连杆齿轮5的齿轮端41、51和齿轮8并嵌入支撑座1内,其各自的另一端之间通过一扣片12连接。
采用上述内折式转轴组件时,其分别设置于支撑座两侧的第一旋转臂、第二旋转臂各自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撑座上,与第一旋转臂、第二旋转臂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杆齿轮、第二连杆齿轮各自的齿轮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撑座上,其各自的连杆端向远离支撑座的方向延伸,第一活动块、第二活动块对应地与第一旋转臂、第二旋转臂转动连接并与第一连杆齿轮、第二连杆齿轮滑动配合,在实现0°~180°的定点展开的基础上,其转动安装于支撑座两侧的第一旋转臂、第二旋转臂均进一步包括:与支撑座转动配合的活动部、与第一活动块、第二活动块连接的连杆部和连接活动部与连杆部的过渡部,活动部的下表面均为弧形面,支撑座上开有与活动部滑动配合的弧形凹槽,当第一旋转臂、第二旋转臂处于展平状态时,活动部嵌入弧形凹槽内,当第一旋转臂、第二旋转臂处于折叠状态时,活动部相背于连杆部一端的边缘处与弧形凹槽靠近连杆部一端的边缘处搭接,旋转臂的活动部在转动的同时沿着弧形凹槽向外侧滑动,可以在不增加结构厚度的情况下,增加折叠状态下围成的空间,可以为采用本专利转轴组件的柔性屏设备提供更大的容纳空间,从而有效避免柔性屏幕在长时间反复折叠过程中产生折痕或者导致局部性能失效的情况,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内折式转轴组件,包括:支撑座(1)和分别设置于支撑座(1)两侧的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所述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各自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撑座(1)上,其各自的另一端向远离支撑座(1)的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与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杆齿轮(4)、第二连杆齿轮(5),该第一连杆齿轮(4)、第二连杆齿轮(5)各自的齿轮端(41、51)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撑座(1)上,其各自的连杆端(42、52)向远离支撑座(1)的方向延伸;
位于支撑座(1)同一侧的第一旋转臂(2)与第一连杆齿轮(4)平行间隔设置并通过一第一活动块(6)连接,位于支撑座(1)另一侧的第二旋转臂(3)与第二连杆齿轮(5)平行间隔设置并通过一第二活动块(7)连接,所述第一活动块(6)、第二活动块(7)对应地与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转动连接并与第一连杆齿轮(4)、第二连杆齿轮(5)滑动配合,所述第一连杆齿轮(4)、第二连杆齿轮(5)各自的齿轮端(41、51)之间通过至少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8)传动连接,所述齿轮(8)一端的外侧设置有阻尼模块(9);
所述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均进一步包括:与支撑座(1)转动配合的活动部(14)、与第一活动块(6)、第二活动块(7)连接的连杆部(15)和连接所述活动部(14)与连杆部(15)的过渡部(16),所述活动部(14)的下表面均为弧形面,所述支撑座(1)上开有与活动部(14)滑动配合的弧形凹槽(17),当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活动部(14)嵌入所述弧形凹槽(17)内,当第一旋转臂(2)、第二旋转臂(3)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活动部(14)相背于连杆部(15)一端的边缘处与弧形凹槽(17)靠近连杆部(15)一端的边缘处搭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折式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部(14)的上表面为弧形面,所述支撑座(1)上并位于弧形凹槽(17)正上方形成有与活动部(14)的上表面匹配的弧形凸块(18),从而在该弧形凸块(18)与弧形凹槽(17)之间围成供活动部(14)嵌入滑动的滑槽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折式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 2个所述弧形凹槽(17)呈轴对称开设于支撑座(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折式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齿轮(4)、第二连杆齿轮(5)各通过一支撑轴(10)安装于支撑座(1)上,平行设置的2根所述支撑轴(10)之间设置有至少两根用于安装齿轮(8)的齿轮轴(11),所述支撑轴(10)、齿轮轴(11)各自的一端对应地穿过第一连杆齿轮(4)、第二连杆齿轮(5)的齿轮端(41、51)和齿轮(8)并嵌入支撑座(1)内,其各自的另一端之间通过一扣片(12)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折式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轴(10)、齿轮轴(11)上各套装有一弹簧(13),处于压缩状态的所述弹簧(13)的一端与扣片(12)接触、另一端与对应的第一连杆齿轮(4)、第二连杆齿轮(5)的齿轮端(41、51)或齿轮(8)的端面接触,从而形成所述阻尼模块(9)。
CN202123261814.5U 2021-12-23 2021-12-23 内折式转轴组件 Active CN2170613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61814.5U CN217061309U (zh) 2021-12-23 2021-12-23 内折式转轴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61814.5U CN217061309U (zh) 2021-12-23 2021-12-23 内折式转轴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61309U true CN217061309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798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61814.5U Active CN217061309U (zh) 2021-12-23 2021-12-23 内折式转轴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613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98355B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08953364B (zh) 移动终端及铰链机构
CN110778598B (zh) 折叠屏内折同步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3643612A (zh) 内折齿轮连杆式柔性屏转轴机构
CN110708407B (zh) 移动终端
CN114909388A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WO2022206537A1 (zh)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6758037U (zh)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
CN217061309U (zh) 内折式转轴组件
CN211016292U (zh) 折叠显示设备的自由停止式铰链结构及折叠显示设备
CN212413209U (zh) 一种应用于柔性屏终端铰链的锁结构
CN214507123U (zh) 新型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112738308B (zh) 折叠机构及折叠式电子设备
CN113915228A (zh) 折叠机构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217544065U (zh) 内折式柔性屏转轴机构
CN213126737U (zh) 用于柔性屏电子设备的转轴
CN217061308U (zh) 内折齿轮连杆式柔性屏转轴机构
CN217588326U (zh) 用于柔性屏设备的连杆式转轴
CN211239891U (zh) 应用于柔性屏终端的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终端的铰链组合结构
CN114198386A (zh) 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
CN219345248U (zh) 内折型转轴单元
CN216642779U (zh) 转轴组件
CN112901646A (zh) 一种内折叠铰链
CN217821933U (zh) 用于柔性屏设备的转轴单元
CN215673145U (zh) 一种铰链结构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