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59700U - 回弹力测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回弹力测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59700U
CN217059700U CN202220662761.3U CN202220662761U CN217059700U CN 217059700 U CN217059700 U CN 217059700U CN 202220662761 U CN202220662761 U CN 202220662761U CN 217059700 U CN217059700 U CN 2170597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asuring device
force
measuring
clamp arm
cont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6276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金臣
王斌
方阶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enz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enz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enz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enz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6276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597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597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597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回弹力测量装置,其包括基座以及连接在基座上的测量主体,测量主体包括用于夹紧待测量壁的第一夹紧臂和第二夹紧臂,其还包括测力传感器和连接测力传感器的控制器,测力传感器贴附在第一夹紧臂和第二夹紧臂上以感测其测量时产生的形变,控制器根据所感测的形变计算夹紧力。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回弹力测量装置能够有效识别零件的回弹、变形和扭曲等问题,提高冲压件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以及测量的效率,准确的指导冲压车间调试工装以降低残次品率,有效节省调整工时以及成本。

Description

回弹力测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冲压件的回弹力测量的回弹力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冲压件测量中,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在测量之前需要对支具夹紧点进行测力,以保证支具夹头夹紧力小于一定数值。若夹紧力大于该数值,零件过度变形,测量结果不可靠,无法真实反映零件状态,错误地指导冲压车间调试工装,有造成重大损失的风险。目前,夹紧力的测量一般依靠手持测力计,逐一对各个夹紧点进行测量,不仅过程繁琐费时,而且人为误差较大。夹紧力测量又是必要测量步骤,因此具有改进需求,并能产生较大收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回弹力测量装置,能够提高冲压件回弹力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回弹力测量装置包括基座以及连接在所述基座上的测量主体,所述测量主体包括用于夹紧待测量壁的第一夹紧臂和第二夹紧臂,其还包括测力传感器和连接所述测力传感器的控制器,所述测力传感器贴附在所述第一夹紧臂和所述第二夹紧臂上以感测其测量时产生的形变,所述控制器根据所感测的形变计算夹紧力。
上述的回弹力测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紧臂包括第一测量杆和夹头,所述第二夹紧臂包括第二测量杆和支撑头,所述第一测量杆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测量杆包括相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夹头由所述第一表面伸出,所述支撑头由所述第三表面伸出,并所述夹头与所述支撑头相对。
上述的回弹力测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测力传感器贴附于所述第一表面。
上述的回弹力测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测力传感器贴附于所述第二表面。
上述的回弹力测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测力传感器贴附于所述第三表面。
上述的回弹力测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测力传感器贴附于所述第四表面。
上述的回弹力测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以及第四表面分别具有凹槽,所述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上述的回弹力测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具有第一空孔,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具有第二空孔。
上述的回弹力测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空孔沿所述第一测量杆的长度大于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上的凹槽沿所述第一测量杆的长度,所述第二空孔沿所述第二测量杆的长度大于设置于所述第三表面以及第四表面上的凹槽沿所述第二测量杆的长度。
上述的回弹力测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主体上,并所述控制器与一显示装置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回弹力测量装置能够有效识别零件的回弹、变形和扭曲等问题,提高冲压件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以及测量的效率,准确的指导冲压车间调试工装以降低残次品率,有效节省调整工时以及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回弹力测量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未显示基座);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回弹力测量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回弹力测量装置的第一夹紧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回弹力测量装置的第二夹紧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回弹力测量装置的电路结构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基座
200:测量主体
210:第一夹紧臂
211:第一测量杆
212:夹头
211a:第一表面
211b:第二表面
211c:第一空孔
220:第二夹紧臂
221:第二测量杆
222:支撑头
221a:第三表面
221b:第四表面
221c:第二空孔
230:凹槽
300:测力传感器
400: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回弹力测量装置是利用卡具在卡紧状态下,零件对卡具反作用力造成卡具的上下夹紧臂产生弹性变形,再通过测力传感器将此变形量传导给控制器,由控制器将变形量转换为牛顿/米输出,由此来测量零件的回弹力。
详细来说,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回弹力测量装置包括基座100以及测量主体200,测量主体200连接在基座100上。测量主体200包括第一夹紧臂210和第二夹紧臂220,第一夹紧臂210和第二夹紧臂220相对设置以用于夹紧待测量件的待测量壁。
本实用新型的回弹力测量装置还包括测力传感器300和控制器400,控制器400连接测力传感器300,其中,测力传感器300贴附在第一夹紧臂210和第二夹紧臂220上以感测其测量时产生的形变,控制器400根据所感测的形变计算夹紧力。
其中,控制器400与测力传感器300可以是无线信号连接,也可以是有线信号连接。测力传感器300是由一个或多个能在受力后产生形变的弹性体、能感应这个形变量的电阻应变片组成的电桥电路(如惠斯登电桥)以及能把电阻应变片固定粘贴在弹性体上并能传导应变量的粘合剂和保护电子电路的密封胶等三大部分组成的。在受到外力作用后,粘贴在弹性体的应变片随之产生形变引起电阻变化,电阻变化使组成的惠斯登电桥失去平衡输出一个与外力成线性正比变化的电量电信号。控制器400通过采集电信号,并通过计算换算成对应的力大小(电路结构如图5所示)。
结合图1以及图3、图4,第一夹紧臂210包括第一测量杆211和夹头212,第二夹紧臂220包括第二测量杆221和支撑头222,第一测量杆211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211a和第二表面211b,第二测量杆221包括相对的第三表面221a和第四表面221b,其中,夹头212由第一测量杆211的第一表面211a伸出,支撑头222由第二测量杆221的第三表面221a伸出,并夹头212与支撑头222相对,待测量件的待测量壁夹置于夹头212和支撑头222之间。本实用新型将测力传感器300布置到测量主体200的反映夹头212和支撑头222夹紧力引起形变的第一测量杆211以及第二测量杆221上,通过差值的方式得到零件的回弹力。
其中,测力传感器300贴附于第一测量杆211的第一表面211a或第二表面211b,即测力传感器300贴附于第一测量杆211的相对的第一表面211a和第二表面211b的其中之一。在不同实施例中,测力传感器300贴附于第一测量杆211的两个表面上,即第一测量杆211的相对的第一表面211a和第二表面211b均贴附测力传感器300。
相似地,测力传感器300贴附于第二测量杆221的相对的第三表面221a和第四表面221b的其中之一。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二测量杆221的相对的第三表面221a和第四表面221b均贴附测力传感器300。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测量杆211的第一表面211a以及第二表面211b分别贴附两个测力传感器300以形成一个惠斯登电桥,并第二测量杆221的第三表面221a以及第四表面221b分别贴附两个测力传感器300以形成一个惠斯登电桥。本实用新型采用在第一测量杆211以及第二测量杆221的相对两变形表面均设置测力传感器300的形式,使形变传感更敏感,测力结果更精确。
本实用新型的回弹力测量装置的控制器400例如设置在主体100上,并控制器400与一显示装置相连接,显示装置可以是电脑或是显示器,用于将数据输出显示。
详细来说,如图5所示,第一测量杆211上的应变传感器300形成的惠斯登电桥B1以及第二测量杆221上的应变传感器300形成的惠斯登电桥B2分别通过数模转换芯片DA1以及DA2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控制器400将数字信号进行计算和数据转换处理,得到回弹力数据,回弹力数据通过显示装置D显示。其中,在测量之前,对各参数需要进行一定的校准以及修正,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测量杆211的第一表面211a以及第二表面211b、第二测量杆221的第三表面221a以及第四表面221b分别具有凹槽230,测力传感器300设置于凹槽230内。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测量杆211的第一表面211a和第二表面211b之间具有第一空孔211c,第二测量杆221的第三表面221a和第四表面221b之间具有第二空孔221c。
较佳地,第一空孔211c沿第一测量杆211的长度大于设置于第一表面211a以及第二表面211b上的凹槽230沿第一测量杆211的长度,第二空孔221c沿第二测量杆221的长度大于设置于第三表面221a以及第四表面221b上的凹槽230沿第二测量杆221的长度,形变更明显易测。
另,控制器400与主体100之间等各元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插接、粘接等方式,应变传感器300与控制器400之间、控制器400与显示装置之间的数据传输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均不作任何限定。
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测力传感器制作自动测力夹头,通过控制器采集回弹力的变化,并通过显示设备进行显示,夹紧力测量过程将会变得快速,准确,直观。并本实用新型减少测量工序,提高测量效率,使用本实用新型测量回弹力,能够有效识别零件的回弹、变形和扭曲等问题,从而提高冲压件回弹力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回弹力测量装置,包括基座以及连接在所述基座上的测量主体,所述测量主体包括用于夹紧待测量壁的第一夹紧臂和第二夹紧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力传感器和连接所述测力传感器的控制器,所述测力传感器贴附在所述第一夹紧臂和所述第二夹紧臂上以感测其测量时产生的形变,所述控制器根据所感测的形变计算夹紧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弹力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紧臂包括第一测量杆和夹头,所述第二夹紧臂包括第二测量杆和支撑头,所述第一测量杆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测量杆包括相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夹头由所述第一表面伸出,所述支撑头由所述第三表面伸出,并所述夹头与所述支撑头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弹力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力传感器贴附于所述第一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弹力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力传感器贴附于所述第二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弹力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力传感器贴附于所述第三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弹力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力传感器贴附于所述第四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回弹力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以及第四表面分别具有凹槽,所述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回弹力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具有第一空孔,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具有第二空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回弹力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孔沿所述第一测量杆的长度大于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上的凹槽沿所述第一测量杆的长度,所述第二空孔沿所述第二测量杆的长度大于设置于所述第三表面以及第四表面上的凹槽沿所述第二测量杆的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回弹力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主体上,并所述控制器与一显示装置相连接。
CN202220662761.3U 2022-03-25 2022-03-25 回弹力测量装置 Active CN2170597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62761.3U CN217059700U (zh) 2022-03-25 2022-03-25 回弹力测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62761.3U CN217059700U (zh) 2022-03-25 2022-03-25 回弹力测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59700U true CN217059700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67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62761.3U Active CN217059700U (zh) 2022-03-25 2022-03-25 回弹力测量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597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383021U (zh) 一种测量材料拉压弹性模量的装置
CN202582833U (zh) 一种标准扭力扳子
CN217059700U (zh) 回弹力测量装置
CN106644320A (zh) 一种滚珠丝杠弯曲挠度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JP3598151B2 (ja) 当接型測定器
CN211668674U (zh) 一种应变型压向力传感器
CN106092391B (zh) 一种分体式二维力传感器
CN210346954U (zh) 一种一体式三维力传感器
CN2835989Y (zh) 用于校准杯突试验机的装置
CN216770847U (zh) 一种小量程力传感器及其十字梁弹性体
CN213274879U (zh) 一种软体机械手测试装置
CN211904497U (zh) 一种传感器电路及测量压扭复合力的传感器
CN208238756U (zh) 百分表率定装置
CN112284613A (zh) 一种力传感器的校准方法
CN214470646U (zh) 一种自动光栅测长仪
Ha et al. Elastic structure for a multi-axis forcetorque sensor
CN219348052U (zh) 测力校准装置
CN210452056U (zh) 一种电主轴位移检测装置及其应用的数控机床
CN211527691U (zh) 一种下压力测量装置
CN219189877U (zh) 一种智能测力台虎钳
CN203396526U (zh) 一种高精度扭矩扳子
CN2031926U (zh) 数字显示机电式弹簧测试仪
CN214149685U (zh) 一种可实现超高压力检测的传感器
CN110108193B (zh) 一种锥孔量具及应用其测量齿轮锥孔大端面直径的方法
CN213363968U (zh) 一种油箱油位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