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57533U - 一种多孔发热体及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孔发热体及燃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57533U
CN217057533U CN202121740296.2U CN202121740296U CN217057533U CN 217057533 U CN217057533 U CN 217057533U CN 202121740296 U CN202121740296 U CN 202121740296U CN 217057533 U CN217057533 U CN 2170575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neycomb panel
fire hole
porous
honeycomb plate
genera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4029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佳强
姚家前
刘凯
潘叶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tt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att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tti Co Ltd filed Critical Vatt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4029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575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575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575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孔发热体及燃烧器,其中所述多孔发热体包括上蜂窝板和下蜂窝板,其中所述上蜂窝板、下蜂窝板分别由金属和/或非金属粉末材料制成且所述上蜂窝板的热导率大于所述下蜂窝板的热导率,在所述下蜂窝板上开设有供燃气通过的下火孔,在所述上蜂窝板上开设有与所述下火孔相连通的上火孔,所述上火孔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下火孔横截面的面积,在所述下蜂窝板与所述上蜂窝板的之间位置处涂覆有热障涂层,和/或在所述下蜂窝板上开设有缝隙以使所述多孔发热体实现防回火。其结构简单,可有效提高多孔发热体的防回火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多孔发热体及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孔发热体及燃烧器。
背景技术
红外燃烧器属于完全预混式辐射燃烧方式,节能高效是红外辐射燃烧器的优点,但是红外辐射燃烧器和大气式燃烧器相比也存在调节比低、稳定性差、使用寿命短、热负荷小等一系列缺陷,致使红外燃气灶具在灶具领域占比很小。
红外燃烧器是红外燃气灶具的核心部件,而多孔蜂窝发热载体又是红外燃烧器的核心配件,开发红外燃烧器用新型多孔蜂窝发热载体新材料,是红外燃烧器的重点技术开发方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孔发热体,其结构简单,可有效提高多孔发热体的防回火性能。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燃烧器,其方法简单可行可有效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其更适合批量化生产。
上述第一个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多孔发热体,包括上蜂窝板和下蜂窝板,其中所述上蜂窝板、下蜂窝板分别由金属和/或非金属粉末材料制成且所述上蜂窝板的热导率大于所述下蜂窝板的热导率,在所述下蜂窝板上开设有供燃气通过的下火孔,在所述上蜂窝板上开设有与所述下火孔相连通的上火孔,所述上火孔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下火孔横截面的面积,在所述下蜂窝板与所述上蜂窝板的之间位置处涂覆有热障涂层,和/或在所述下蜂窝板上开设有缝隙以使所述多孔发热体实现防回火。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缝隙沿所述下蜂窝板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通过所述缝隙以使所述下蜂窝板的相邻两所述下火孔相互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缝隙的宽度小于燃气燃烧的临界熄火孔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火孔的孔径大于所述下火孔的孔径,并且所述上蜂窝板的吸水率大于所述下蜂窝板的吸水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障涂层为YSZ、莫来石、YSZ+CeO2、La2Zr2O7或者堇青石制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蜂窝板的厚度大于所述下蜂窝板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蜂窝板、所述下蜂窝板之间为一体成型。
上述第二个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燃烧器,具有炉头,还包括如上述实施方式任一所述的多孔发热体,所述多孔发热体设置在所述炉头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多孔发热体,其结构简单,可有效提高多孔发热体的防回火性能。
2.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其设计合理,可有效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孔发热体的剖面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孔发热体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实施例一: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孔发热体,包括上蜂窝板1和下蜂窝板2,其中上蜂窝板1、下蜂窝板2分别由金属和/或非金属粉末材料制成且上蜂窝板1的热导率大于下蜂窝板2的热导率,在下蜂窝板2上开设有供燃气通过的下火孔21,在上蜂窝板1上开设有与下火孔21相连通的上火孔11,上火孔11横截面的面积大于下火孔21横截面的面积,在下蜂窝板2与上蜂窝板1的之间位置处涂覆有热障涂层,和/或在下蜂窝板2上开设有缝隙3以使多孔发热体实现防回火。
在本实施例中,多孔发热体安装在燃烧器的炉头上,混合气体在多孔发热体孔隙内部和上表面进行燃烧,所产生的红外辐射光波和微火焰对锅底进行加热,其中以红外辐射加热为主,对流加热为辅,在下蜂窝板2上开设有上下贯穿的下火孔21,在上蜂窝板1上开设有上下贯穿的上火孔11,并且上火孔11与下火孔21相互连通以使燃气依次经下火孔21、上火孔11后往外输出,上火孔11横截面的面积大于下火孔21横截面的面积,即上火孔11的孔径大于下火孔21的孔径,同时由于上蜂窝板1的热导率大于下蜂窝板2的热导率,从而可起到有效防止回火的效果,更适合用于燃气设备燃烧器上的发热载体使用,在下蜂窝板2与上蜂窝板1的之间位置处涂覆有热障涂层,和/或在下蜂窝板2上开设有缝隙3以使多孔发热体实现防回火,其结构简单,可有效提高多孔发热体的防回火性能。
进一步地,缝隙3沿下蜂窝板2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通过缝隙3以使下蜂窝板2的相邻两下火孔21相互连通,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优选地,缝隙3的宽度小于燃气燃烧的临界熄火孔径,其设计合理、巧妙,可进一步提高多孔发热体的防回火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缝隙3沿下蜂窝板2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即沿下蜂窝板2的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有多条缝隙3,多条缝隙3间断式排列设置,通过缝隙3以使下蜂窝板2的相邻两下火孔21相互连通,并且缝隙3的宽度小于燃气燃烧的临界熄火孔径,即缝隙3竖向的宽度值小于燃气燃烧的临界熄火孔径值,本实施例中临界熄火孔径为可燃气体混合气在管中火焰不再传播的最大管径,可燃气体混合气在一定的管径范围,火焰传播速度随着管径的减小而减速,当混合气在临界管径或小于临界管径时,便不再燃烧。
具体地,上火孔11的孔径大于下火孔21的孔径,并且上蜂窝板1的吸水率大于下蜂窝板2的吸水率,其结构简单,有效提高发热体的稳火性能,助燃效果更好,提高燃烧器的热负荷,使燃烧更加充分,燃烧效率更高。
优选地,热障涂层为YSZ、莫来石、YSZ+CeO2、La2Zr2O7或者堇青石制成,其设计合理。
进一步地,上蜂窝板1的厚度大于下蜂窝板2的厚度,其结构简单。
特别地,上蜂窝板1、下蜂窝板2之间为一体成型,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在本实施例中,在下蜂窝板2上开设有上下贯穿的通孔结构以形成下火孔21,在上蜂窝板1上开设有上下贯穿的通孔结构以形成与下火孔21相连通的上火孔11,本实施例中通孔结构可以是具有一定规律的直线通孔结构,也可以是有一定规律的曲线通孔结构,当然还可以是轴向梯度通孔结构以及复杂交叉通孔结构。此外,上蜂窝板1的厚度大于下蜂窝板2的厚度,即上蜂窝板1的高度大于下蜂窝板2的高度。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孔发热体的制备方法,制备方法适用于制作如实施例一所描述的多孔发热体,通过采用3D打印和粉末冶金相结合的间接3D打印技术制作多孔发热体,即采用粉末3D打印挤出成形制成多孔材料胚体再真空烧结或在有保护气体的窑炉中烧结成形以制作出多孔发热体,其不但可制备出直线孔隙结构的多孔结构件,还可以制备出具有曲线或者具有梯度孔径的复杂孔隙的多孔结构件,还可以制作出具有同体异性异目功能的多孔结构件,从而使其与现有直接3D打印技术相比,其打印成本更低,如此即可有效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使其更适合批量化生产。
本实施例中多孔发热体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分别制备第一预合金粉末和第二预合金粉末,且第一预合金粉末的热导率与第二预合金粉末的热导率为不同的。
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制备多孔发热体专用FeCrAl预合金粉末,即分别制作上蜂窝板、下蜂窝板制备时所需的预合金粉末,预合金粉末可以为铁-铬-铝耐热合金、铬-镍不锈钢、铬-镍-钼不锈钢或者铁-铜等粉末材料,本实施例中预合金粉末以铁-铬-铝耐热合金粉末举例进行描述,其余的不再赘述,第一预合金粉末适于制备下蜂窝板,其混合粉末颗粒细,热导率低,粉末冶金各元素的百分含量为Cr:20-28%、Al:3.5-4.5%、C:<0.1%、Si:<0.8%、Mn:<0.5%、O:<0.8%、余量为Fe,粉末粒径约40μm,第二预合金粉末适于制备上蜂窝板,其混合粉末颗粒粗,热导率高,粉末冶金各元素的百分含量为Cr:10-18%、Al:4.0-5.0%、C:<0.1%、Si:<0.5%、Mn:<0.6%、O:<0.9%、余量为Fe,粉末粒径约60μm。
步骤S102,往所制成的第一预合金粉末、第二预合金粉末中分别添加稀土添加剂且混合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稀土添加剂选自Y单质或YH2,稀土添加剂粉末粒径小于50μm。
步骤S103,混合均匀后,分别添加水性粘结剂且混炼均匀以得到第一混合粉、第二混合粉,并且将第一混合粉、第二混合粉分别放入3D打印设备的第一储粉箱、第二储粉箱内,同时将热障涂层相对应的原料放入3D打印设备的第三储粉箱内。
在本实施例中,水性粘结剂的百分含量为聚乙烯醇10-15%,羧甲基纤维素12-23%,甘油1-5%,乙醇0.5-4.5%,余量为水。分别将第一预合金粉末、第二预合金粉末与所添加的稀土添加剂进行混合均匀后,分别按照预合金粉末与水性粘结剂的质量比添加水性粘结剂,预合金粉末与水性粘结剂的质量比为8:2~9:1。此外,第一混合粉的颗粒直径小于第二混合粉的颗粒直径,并且第一混合粉的热导率小于第二混合粉的热导率。
在本实施例中,热障涂层为YSZ、莫来石、YSZ+CeO2、La2Zr2O7或者堇青石制成,本实施例中热障涂层以堇青石举例进行描述,其余的不再赘述,当热障涂层采用堇青石时,热障涂层的原料制备方法具体为,热障涂层的陶瓷粉末以堇青石粉末为主,碳粉作为造孔剂,锂辉石、高领土等其它添加剂作为辅助原料,以上粉末原料粒径均约50μm,将称量好的料放入混料机中,并将粉料混合搅拌30min后,再按照甘油∶水=1∶7的配比添加甘油和水的混合物,继续搅拌30min以上,待泥料完全润湿以后加入油酸,将搅拌好的泥料,反复炼泥两次以上,然后再陈腐24h,如此即可完成热障涂层的原料,并将制作好的热障涂层原料放入3D打印设备的第三储粉箱内。
步骤S104,3D打印设备建立所需打印的多孔发热体的三维模型。
步骤S105,3D打印设备第一储粉箱相对应的铺粉器打印出下蜂窝板。
在本实施例中,3D打印设备第一储粉箱相对应的铺粉器打印下蜂窝板过程中,在下蜂窝板的中部位置处的水平方向制备出间断式排列的缝隙,并且缝隙的宽度小于燃气燃烧的临界熄火孔径。
步骤S106,3D打印设备第三储粉箱相对应的铺粉器在下蜂窝板的上表面涂覆热障涂层。
步骤S107,3D打印设备第二储粉箱相对应的铺粉器打印出上蜂窝板,从而获得多孔材料胚体;
步骤S108,对多孔材料胚体进行加热干燥处理以脱除水性粘结剂;
步骤S109,加热干燥处理后,对多孔材料胚体进行真空烧结或在有保护气体的窑炉中烧结以得到多孔发热体。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多孔发热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蜂窝板(1)和下蜂窝板(2),其中所述上蜂窝板(1)、下蜂窝板(2)分别由金属或非金属粉末材料制成且所述上蜂窝板(1)的热导率大于所述下蜂窝板(2)的热导率,在所述下蜂窝板(2)上开设有供燃气通过的下火孔(21),在所述上蜂窝板(1)上开设有与所述下火孔(21)相连通的上火孔(11),所述上火孔(11)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下火孔(21)横截面的面积,在所述下蜂窝板(2)与所述上蜂窝板(1)的之间位置处涂覆有热障涂层,在所述下蜂窝板(2)上开设有缝隙(3)以使所述多孔发热体实现防回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孔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缝隙(3)沿所述下蜂窝板(2)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通过所述缝隙(3)以使所述下蜂窝板(2)的相邻两所述下火孔(21)相互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孔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缝隙(3)的宽度小于燃气燃烧的临界熄火孔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孔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火孔(11)的孔径大于所述下火孔(21)的孔径,并且所述上蜂窝板(1)的吸水率大于所述下蜂窝板(2)的吸水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孔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蜂窝板(1)的厚度大于所述下蜂窝板(2)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一种多孔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蜂窝板(1)、所述下蜂窝板(2)之间为一体成型。
7.一种燃烧器,具有炉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多孔发热体,所述多孔发热体设置在所述炉头上。
CN202121740296.2U 2021-07-29 2021-07-29 一种多孔发热体及燃烧器 Active CN2170575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40296.2U CN217057533U (zh) 2021-07-29 2021-07-29 一种多孔发热体及燃烧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40296.2U CN217057533U (zh) 2021-07-29 2021-07-29 一种多孔发热体及燃烧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57533U true CN217057533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64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40296.2U Active CN217057533U (zh) 2021-07-29 2021-07-29 一种多孔发热体及燃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575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ing et al. Fabrication of mullite-bonded porous silicon carbide ceramics by in situ reaction bonding
EP0070905B1 (en) Ceramic burner pl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1929676A (zh) 一种催化多孔介质燃烧器
CN104501162A (zh) 一种带有堆积床结构多孔介质燃烧器
CN101948316A (zh) 陶瓷过滤支撑体的制备方法
CN110496967B (zh) 增塑挤压制备红外燃烧器用FeCrAl金属蜂窝载体的方法
CN217057533U (zh) 一种多孔发热体及燃烧器
CN204388057U (zh) 一种带有堆积床结构多孔介质燃烧器
CN113639269A (zh) 一种多孔发热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60853B (zh) 一种用于变电站的吸声降噪多孔陶瓷
CN105066174A (zh) 一种γ型头部的超微涡喷发动机燃烧室
CN109534804B (zh) 蜂窝陶瓷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09776B (zh) 一种MnZn铁氧体烧结用莫来石陶瓷承烧板
CN206191585U (zh) 一种应用于微热光电系统的燃烧器
CN103499096B (zh) 预混预热式梯密度通孔金属泡沫燃烧器
CN203703973U (zh) 新型燃烧器
CN102584315B (zh) 汽车尾气净化器用催化剂载体的合成方法
CN107617440B (zh) 铜铁氧磁体作为汽车引擎废气处理三效催化剂的用途
CN105347836B (zh) 一种陶瓷纤维多孔燃烧介质的制备方法
CN209470207U (zh) 燃气红外燃烧系统
CN106524143A (zh) 一种应用于微热光电系统的燃烧器
CN102921238B (zh) 用于过滤熔融金属的过滤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2692047U (zh) 一种组合式燃烧器
CN207112807U (zh) 共模同步型工业烟气复燃循环处理模块及装置
JPS60205129A (ja) ガスタ−ビン燃焼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