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55644U - 一种风扇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扇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55644U
CN217055644U CN202220397286.1U CN202220397286U CN217055644U CN 217055644 U CN217055644 U CN 217055644U CN 202220397286 U CN202220397286 U CN 202220397286U CN 217055644 U CN217055644 U CN 2170556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an assembly
air outlet
air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9728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静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Jingsinuo Electric Applian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Jingsinuo Electric Applia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Jingsinuo Electric Applian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Jingsinuo Electric Applia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9728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556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556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556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扇组件,包括出风部、气流生成部和进风部,所述气流生成部包括气流生成部外壳和设置于所述气流生成部外壳内部的电机、风叶和气体流道,所述电机和所述气流生成部外壳之间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风扇组件的减震、降噪性能较好。

Description

一种风扇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组件,特别地但不排他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落地式风扇组件或者桌面式风扇组件或者手持式风扇组件,
背景技术
传统的家用风扇典型的包括:一组叶片或者翼,安装用于绕轴线旋转;和驱动设备,用于使得该组叶片旋转产生电流。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较多的无叶风扇,并有逐渐替代传统叶片风扇的趋势,但目前,无叶风扇的技术普遍存在风量不够大、使用性能受限的问题。且目前的无叶风扇,主要还是落地式风扇居多,对于桌面式和手持式的,产品相对较少。且无叶风扇的特点决定了其相较于叶片式风扇需要更大的转速、更强劲的动力,由此也可能会带来其他使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减震、降噪性能较好,且能够保证较大出风量的风扇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叶风扇普遍存在的出风量不足,以及增加出风量易引起的噪音大、震动大的问题,以进一步提升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风扇组件,包括出风部、气流生成部和进风部,所述气流生成部包括气流生成部外壳和设置于所述气流生成部外壳内部的电机、风叶和气体流道,所述电机和所述气流生成部外壳之间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风扇组件包括主体外壳,所述气流生成部外壳与所述主体外壳之间通过悬臂结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悬臂结构包括柔性连接臂,所述柔性连接臂垂直于电机旋转平面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部、气流生成部和进风部沿风扇组件的高度方向依次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部包括进风口和进风风道,所述进风口和进风风道之间包括螺旋面,以将通过进风口的气流分割成多股气流,螺旋进入进风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风扇组件包括主体外壳,所述主体外壳的内表面至少部分的形成为进风风道。
进一步的,所述风扇组件包括电能模块和电路控制板,所述电能模块和电路控制板形成于所述进风风道内,且分别偏置安装于进风风道的不同侧。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部包括用于引导气流的出风通道、用于导出气流的出风口和与出风口相邻的科恩达表面,所述风扇组件包括相隔预设距离的两个出风部,所述两个出风部的出风口相向设置以在两个出风部之间形成风道,当气流通过所述科恩达表面时,所述风道形成相对低压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电机和气流生成部外壳之间,以及气流生成部和主体外壳之间分别设置了柔性连接件和悬臂结构,使得电机、气流生成部、主体外壳间的震动和噪音被减少。同时,双出风部形成的基于科恩达原理的出风区域,能够保证较大的风量。
附图说明
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有益效果可以通过下面附图实现: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风扇组件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风扇组件的剖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风扇组件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风扇组件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风扇组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其中,“上”、“下”、“左”、“右”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以及,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风扇组件,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前方“指风扇组件正常使用时的正面方位,关于风扇组件方位的描述,以风扇组件正面放置为参考展开说明。
本实用新型保护一种风扇组件,参图1-2,风扇组件100包括出风部10、气流生成部和进风部,风扇组件的后方为进风区,前方为出风区,所述气流生成部包括气流生成部外壳32和设置于所述气流生成部外壳32内部的电机 31、风叶和气体流道,所述电机31和所述气流生成部外壳32之间通过柔性连接件30连接。基于电机的连接原理,电机31和气流生成部外壳32之间具有间隙,当电机高速旋转时,可能产生震动,如果风扇组件为手持式风扇组件,则会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通过设置柔性连接件30,可选的,所述柔性连接件可以使用柔性材料,例如,可以使用橡胶材料,以降低电机高速转动引起的震动。优选的,所述电机的转速不低于5000rpm,电机的转速影响风扇组件100的风道的风速,风速较高时形成的相对低压区更易于吸附风扇组件100后方的气流,以增大风扇组件100的风力。
进一步的,风扇组件100包括主体外壳110,所述主体外壳110覆盖气流生成部和进风部,所述气流生成部外壳32与所述主体外壳110之间通过悬臂结构120连接。可选的,所述悬臂结构120包括柔性连接臂,所述柔性连接臂垂直于电机旋转平面设置。电机旋转产生的震动大多在电机径向方向,通过设置垂直于电机旋转平面的柔性连接臂,能够为解决电机震动提供较好的效果。
参图4-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风扇组件的示意图,风扇组件100 包括出风部10、气流生成部和进风部,所述出风部10、气流生成部和进风部沿风扇组件的高度方向依次分布,沿高度方向设置的各部件,使得气体的传输路径比较简单,气体传输的效率较高。出风部10包括用于引导气流的内部通道13,用于导出气流的出风口11和与出风口11相邻的科恩达表面12,气流生成部产生的气流经由出风部的内部通道13,由出风口11流出,并由科恩达表面12向预定的出风方向引导,也即向风道前方的出风区引导。风扇组件100包括相隔预定距离且对称设置的两个出风部10,两个出风部10的出风口11相向设置以在两个出风部10之间形成风道,两个出风部10之间相隔预定的距离,当出风部10产生的气流高速流经风道时,风道的压力较低,相对周围环境形成低压区,此时周围环境压力大于风道的压力,基于伯努利原理,该风道会吸附周围环境的气流,使得该风道内的气流增大,风道内的气流导向风扇组件100前方进而使得风扇组件100具有较大的风量,同时还能够使得风扇组件100的气流的路径形成双拱形的结构,增大了风扇组件100 的出风覆盖范围。
出风口11设置于出风部10的相对后方,出风口11朝向风扇组件100 的前方以将气流将风扇组件100前方引导,当气流通过出风口11流出时,出风口11将气流导向出风口11前方。同时,出风口11设置于风扇组件100 相对靠后的位置,便于吸附风扇组件100后方的气流以增大出风部10之间的风道的气流量。科恩达表面12与出风口11相邻设置,科恩达表面12设置于出风口11的前方,出风口11的气流经由科恩达表面12流向风扇组件100 前方。
进风部包括进风口和进风风道,进风部将风传递给气流生产部,最终通过出风部输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图3,进风口21和进风风道之间包括螺旋面,多个螺旋面连接进风口和进风风道,以将通过进风口的气流分割成多股气流,被分隔后的单股气流较小,气流被分隔后螺旋进入进风通道,以减小气流的噪音,同时,在保证通风的前提下,能够起到遮蔽进风风道内部,防止异物进入的效果,以避免异物导致的风扇组件异常。同时,风扇组件的主体外壳110至少部分的形成为进风风道,以使得进风风道的空间较大。
风扇组件100包括电能模块和电路控制板,电能模块和电路控制板设置于进风风道内部,且分别偏置安装于进风风道的不同侧,以保证较大截面积的进风风道,减小风阻。
科恩达表面是已知类型的表面,越过该表面从靠近该表面的出口孔排出的流体流表现出科恩达效应。流体趋于紧密地在表面上方流动,几乎“紧贴”或者“抱住”该表面。科恩达效应已经是被证实的、有很多文献记载的卷吸方法,其中主气流被引导越过科恩达表面。科恩达表面的特征、和越过科恩达表面的流体流的效应的描述能够在文献中找到,例如Reba,Scientific American,第214卷,1966年6月,第84至92页。通过使用柯恩达表面,来自风扇组件外部的增大量的空气被从嘴部喷射出的空气抽吸通过开口。
优选的,参图4-5,科恩达表面12包括相连的曲面部和直面部,所述曲面部形成为大致曲面的结构,直面部形成为大致的直面,所述曲面部用于聚集出风口11的气流,所述直面部用于引导气流的方向向风扇组件100前方流动,所述曲面部与所述出风口11相邻设置,所述出风口11的气流流出后被科恩达表面12的曲面部聚集,再被直面部导向风扇组件100的前方,从而一方面保证科恩达表面12对气流的聚集效果,一方面使得气流的方向较为集中的导向风扇组件100前方。具体的,所述出风部10包括至少一个科恩达表面,所述科恩达表面包括相连接的至少一个曲面部和至少一个直面部。
优选的,所述曲面部和所述直面部的连接处相切,以保证曲面部和直面部转换的流畅性,进而保证气流传导的效率。优选的,所述直面部平行于所述两个出风部10的对称面,也即,所述直面部垂直于风扇组件100的正面,进而高效的引导气流的流动方向。
优选的,所述出风口11包括用于引导气流的出风口平面,所述出风口平面与所述科恩达表面12相连,所述出风口平面与所述科恩达表面12的起始面切面的夹角小于90度,以使得气流传输更为顺畅,科恩达表面12的工作效果较好。所述科恩达表面12的起始面即科恩达表面12与出风口11相邻的面,所述气流经由科恩达的初始面到达科恩达表面12,并最终由科恩达表面 12的末端流出。
出风部10可以形成为多种结构,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参图4-5,所述出风部10沿竖直方向延伸,例如,出风部10形成为竖直结构,优选的,所述出风部10至少部分形成为圆柱形风管,圆柱形风管聚集、传导气流的效果较好。所述科恩达表面12和出风口11分布于出风部10的同一侧,两者相邻设置,且两者与所述出风部10同方向延伸,也即,当出风部10为竖直方向延伸的结构时,所述科恩达表面12设置于出风部10的一侧且都沿竖直方向延伸,当两个出风部10对称设置时,两个出风部10的出风口11相向设置,两个出风部10的内侧用于产生气流,通过调整出风部10延伸的高度,也可以调整出风部10的气流范围和大小。优选的,所述两个出风部10的科恩达表面12对称设置,以将风道的气流分别向风扇组件100的左右两侧引导,两个科恩达表面12之间形成有预设的角度,以确定风扇组件100产生的气流覆盖的范围。
出风部10设置于气流生成部的上方,气流生成部的气流向上方传输以流经出风部10,气流生成部与所述出风部10形成“U”型风道布局,即下方的气流生成部的气流向上流通时分成两个风道分别流经两个出风部10。气流生成部与所述出风部10整体的结构为“Y”字形,即下方为气流生成部,上方并列设置两个出风部10。
优选的,两个科恩达表面12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出风部10之间的距离,优选的,两个出风部10之间的风道形成为中间小、两头大的结构,便于在风道中部形成相对低压区,吸附风扇组件100后方的气流。所述两个出风口11 之间的风道前端为出风区,两个出风部10之间形成的低压区能够使得风道后端形成为进风区,即风道的相对低压区吸附风扇组件100后方的气流,将风扇组件100后端的气流导向风扇组件100的前方,以增大风扇组件100的风量。
该风扇组件100可以形成为手持式风扇、或台式风扇、或座式风扇,根据不同风扇的类型,为使得风扇组件的性能较优,需要设置两个出风部10 之间的距离及两个出风口11之间的距离,当所述风扇组件100形成为手持式风扇时,两个出风部10之间的距离小于50mm,和/或,两个出风口11之间的距离与电机功率之比小于5cm/5W;当所述风扇组件100形成为台式/座式风扇时,两个出风部10之间的距离小于300mm,和/或,两个出风口11之间的距离与电机功率之比小于15cm/2000W。
以上优选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电机、气流生成部外壳和主体外壳间均设置了减震、降噪的结构,使得电机高速运转时的震动和噪音能够被较好控制,提升使用体验。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风扇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出风部、气流生成部和进风部,所述气流生成部包括气流生成部外壳和设置于所述气流生成部外壳内部的电机、风叶和气体流道,所述电机和所述气流生成部外壳之间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组件包括主体外壳,所述气流生成部外壳与所述主体外壳之间通过悬臂结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结构包括柔性连接臂,所述柔性连接臂垂直于电机旋转平面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气流生成部和进风部沿风扇组件的高度方向依次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部包括进风口和进风风道,所述进风口和进风风道之间包括螺旋面,以将通过进风口的气流分割成多股气流,螺旋进入进风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组件包括主体外壳,所述主体外壳的内表面至少部分的形成为进风风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组件包括电能模块和电路控制板,所述电能模块和电路控制板形成于所述进风风道内,且分别偏置安装于进风风道的不同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包括用于引导气流的出风通道、用于导出气流的出风口和与出风口相邻的科恩达表面,所述风扇组件包括相隔预设距离的两个出风部,所述两个出风部的出风口相向设置以在两个出风部之间形成风道,当气流通过所述科恩达表面时,所述风道形成相对低压区。
CN202220397286.1U 2022-02-26 2022-02-26 一种风扇组件 Active CN2170556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97286.1U CN217055644U (zh) 2022-02-26 2022-02-26 一种风扇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97286.1U CN217055644U (zh) 2022-02-26 2022-02-26 一种风扇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55644U true CN217055644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86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97286.1U Active CN217055644U (zh) 2022-02-26 2022-02-26 一种风扇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556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795681U (zh) 轴流扇叶、轴流风机扇叶组件、轴流风机风道组件
CN108661929B (zh) 一种离心风机和天花板嵌入式空调室内机
CN107514379A (zh) 一种双进风双出风的离心风机
CN217055644U (zh) 一种风扇组件
WO2021208497A1 (zh) 机头组件、风道系统、风扇
CN212015462U (zh) 低噪高效电机及吸尘器
CN110701108A (zh) 一种风腔组件及风机
CN216447138U (zh) 一种风扇组件
CN214007551U (zh) 一种无叶风扇的出风导流降噪结构及使用其的无叶风扇
CN206830489U (zh) 一种双进风双出风的离心风机
CN110185640B (zh) 离心风机、家用电器
CN202082171U (zh) 风扇
CN211176938U (zh) 油烟旋流装置和吸油烟机
CN209041141U (zh) 一种斜流风机
CN215762330U (zh) 一种高风压风道结构及其桌面烟机
CN207230674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16922603U (zh) 一种无叶风扇的风道结构及无叶风扇
CN113074138A (zh) 扩压装置、风机及吸尘器
CN101957026A (zh) 室外侧带有冷却水防溅结构的窗式空调
CN215890594U (zh) 一种风机壳体
CN115929663A (zh) 一种风扇组件
CN216788750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14465021U (zh) 风道壳体和无叶风扇
EP3193022B1 (en) Centrifugal ventilating fan
CN219570384U (zh) 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