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40995U - 防舌后坠导管 - Google Patents

防舌后坠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40995U
CN217040995U CN202122430629.8U CN202122430629U CN217040995U CN 217040995 U CN217040995 U CN 217040995U CN 202122430629 U CN202122430629 U CN 202122430629U CN 217040995 U CN217040995 U CN 2170409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heter
cavity
glossoptosis
sub
carbon diox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3062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最
朱腾飞
陈辉
徐杉
陈良
刘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Zhuokangxin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ining Star Biotechnology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ining Star Biotechnology Center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ining Star Biotechnology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12243062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409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409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409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防舌后坠导管。该防舌后坠导管在插入鼻咽腔后,能够形成与鼻咽腔匹配的弧度,到达邻近会厌的位置;所述防舌后坠导管上设置有开孔,该开孔用以通气或通液。该防舌后坠导管能防止舌后坠低氧症状,同时减小了导管置入对鼻腔粘膜的损伤和出血发生率,并且具有操作方便、置入成功率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防舌后坠导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舌后坠是指患者在仰卧的状态下,舌向下坠而堵住气道的症状。其中,在临床麻醉中,舌后坠是引起上呼吸道梗阻的最常见原因。作为举例,比如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需要对患者进行麻醉,麻醉后的患者有一定比例出现舌后坠症状;再比如,在全麻术后患者也较易出现舌后坠症状;又比如,在术前进行口鼻腔的麻醉时也可能引起舌后坠症状。舌后坠症状由于会堵住患者气道,容易产生缺氧风险。
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利用鼻咽通气道来解决舌后坠引起的上呼吸道梗阻问题。鼻咽通气道是从人体鼻腔插入到咽腔部的一个类似于气管导管的软管道,长度一般是从鼻前庭到咽腔声门的前方;通过调节插入的深度,可解除鼻咽部呼吸道阻塞,增加咽腔通畅,达到上呼吸道通气的目的,解除或缓解患者上呼吸道通气不畅或梗阻。目前临床常用的鼻咽通气道一般由软硅胶或塑料材料制成,呈稍有弧度的圆柱形管,类似无气囊气管导管,但较短,且管壁较薄而软。鼻咽通气道根据型号不同,可以具有不同内径与长度,其长度随内径增加而递增。然而,由于人体鼻腔的结构差异较大,例如鼻腔较小、存在鼻中隔偏曲等,当鼻咽通气道的粗细和弯曲弧度与患者鼻腔不相符时,易引起鼻腔粘膜损伤及出血的风险。同时,临床上且往往不能一次置入,有时需要进行多次试探置入,进一步加大了对鼻腔的损伤程度。另一方面,对于鼻咽通气道的置入深度,医护人员通常是依靠临床经验来判断,增加了操作难度。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减小鼻腔粘膜损伤和出血发生率,且便于置入操作和连接外部设备的防舌后坠导管是当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防舌后坠导管,在防舌后坠低氧症状,同时减小了导管置入对鼻腔粘膜的损伤和出血的发生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舌后坠导管,所述导管为具有中空结构的无弯曲软性导管,该导管在插入鼻咽腔后,能够形成与鼻咽腔匹配的弧度,到达邻近会厌的位置;所述导管的前端底部和/或前端侧壁设置有开孔,用以通气或通液。
进一步,所述导管的外径小于4.5mm。
进一步,所述导管的长度为6-22cm之间。
进一步,所述导管的侧壁上设置有刻度标识,用以调整导管插入深度。
进一步,所述导管包括主腔和至少一个分腔,该主腔能够用于通气或通液;该分腔上设置有分腔接头;所述分腔内安装有摄像头和/或二氧化碳检测探头;所述摄像头和/或二氧化碳检测探头,通过前述分腔接头,与对应的图像检测设备和/或二氧化碳检测设备连接,以进行图像检测和/或二氧化碳检测;和/或,该分腔用于独立通液以实现气液通道分离。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作为举例,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支撑结构的防舌后坠导管,无弯曲中空软管可以在患者鼻咽腔中形成与患者鼻咽腔匹配的弧度,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鼻咽通气道的弯曲弧度与患者鼻咽腔不相符时引起的鼻腔粘膜损伤及出血风险。本实用新型在防舌后坠低氧症状,同时减小了导管置入对鼻腔粘膜的损伤和出血的发生率,并且还具有操作方便、置入成功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舌后坠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分腔的防舌后坠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舌后坠导管中分腔与主腔的结构示意图,为其他实施例。
附图标记说明:
防舌后坠导管100,开孔110,刻度标识120,分腔接头130,主腔140,分腔15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具有支撑结构的防舌后坠导管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注意的是,下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特征或者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应当被认为是孤立的,它们可以被相互组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技术效果。在下述实施例的附图中,各附图所出现的相同标号代表相同的特征或者部件,可应用于不同实施例中。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需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中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落在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述的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实施例
参见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舌后坠导管100。
所述防舌后坠导管100为具有中空结构的无弯曲软性导管,可以采用柔性材料制作,比如柔性塑料、橡胶、硅胶、树脂等,优选的采用医用PVC管或者医用TPU管。
本实施例中,防舌后坠导管100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使得该防舌后坠导管能够插入鼻咽腔,且在插入鼻咽腔后能够形成与鼻咽腔匹配的弧度。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在采用PVC管时,所述防舌后坠导管100的外径优选的小于4.5mm,长度优选为6-22cm。
可选的,壁厚为0.3-0.5mm之间,优选为0.4mm。
如图1所示,所述防舌后坠导管100上设置有开孔110。开孔110设置于前述导管的前端底部和/或前端侧壁,用以通气或通液。
实际实施时,根据防舌后坠导管100的后端连接的医用接头或外部设备的不同,开孔110的作用会有所不同。比如,当连接输氧设备时,防舌后坠导管100能够通过所述开孔110进行通气;当连接吸痰机时,防舌后坠导管100能够通过所述开孔110进行排液;当连接注射器时,防舌后坠导管100能够通过所述开孔110进行给药。
本实施例中,作为举例而非限制,在防舌后坠导管100的前端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孔110,在前端侧壁设置有多排,比如设置4排,每排至少布置有2个开孔110。
本实施例中,防舌后坠导管100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刻度标识120,以供操作者定位防舌后坠导管100的相对位置。具体实施时,可以结合鼻咽腔的组织结构特点来设置前述刻度标识,以便操作者能通过刻度标识快速了解导管在鼻咽腔中的位置信息,便于插管操作,继而减少操作时的试探置入次数,减轻对鼻腔造成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实施例。参图2、图3所示,所述防舌后坠导管100还可以包括有多个腔。
具体的,防舌后坠导管100包括主腔140和至少一个分腔150,主腔140和分腔150隔离设置。
所述主腔140能够用于通气或通液。
所述分腔150内安装有摄像头和/或二氧化碳检测探头。所述摄像头和/或二氧化碳检测探头,通过分腔接头130,与对应的图像检测设备和/或二氧化碳检测设备连接,以进行图像检测和/或二氧化碳检测;和/或,所述分腔150可以用于独立通液,以实现气液通道分离。
在本公开内容的目标保护范围内,各组件可以以任意数目选择性地且操作性地进行合并。另外,像“包括”、以及“具有”的术语应当默认被解释为包括性的或开放性的,而不是排他性的或封闭性,除非其被明确限定为相反的含义。所有技术、科技或其他方面的术语都符合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含义,除非其被限定为相反的含义。在词典里找到的公共术语应当在相关技术文档的背景下不被太理想化或太不实际地解释,除非本公开内容明确将其限定成那样。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5)

1.一种防舌后坠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为具有中空结构的无弯曲软性导管,该导管在插入鼻咽腔后,能够形成与鼻咽腔匹配的弧度,到达邻近会厌的位置;所述导管的前端底部和/或前端侧壁设置有开孔,该开孔用以通气或通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舌后坠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的外径小于4.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舌后坠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的长度为6-22c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舌后坠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的侧壁上设置有刻度标识,用以调整导管插入深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舌后坠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包括主腔和至少一个分腔,该主腔能够用于通气或通液;
该分腔上设置有分腔接头;所述分腔内安装有摄像头和/或二氧化碳检测探头;所述摄像头和/或二氧化碳检测探头,通过前述分腔接头,与对应的图像检测设备和/或二氧化碳检测设备连接,以进行图像检测和/或二氧化碳检测;和/或,该分腔用于独立通液以实现气液通道分离。
CN202122430629.8U 2021-10-09 2021-10-09 防舌后坠导管 Active CN2170409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30629.8U CN217040995U (zh) 2021-10-09 2021-10-09 防舌后坠导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30629.8U CN217040995U (zh) 2021-10-09 2021-10-09 防舌后坠导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40995U true CN217040995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64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30629.8U Active CN217040995U (zh) 2021-10-09 2021-10-09 防舌后坠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409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88679B2 (en) Endobronchial tube with integrated image sensor
US10279136B2 (en) Method of opening an airway of a patient by a medical professional in a medical procedure using an airway device
AU675027B2 (en) Esophageal-tracheal double lumen airway
US4584998A (en) Multi-purpose tracheal tube
US11850362B2 (en) Endotracheal tube and method of use
US20200246569A1 (en) Intubating airway device
US8561605B2 (en) Atraumatic introducer for nasal endotracheal tubes and its method of use
US20130047992A1 (en) Endotracheal tube comprising corrugated cuff
US1147859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high flow oxygen therapy
CN217040995U (zh) 防舌后坠导管
CN209809241U (zh) 可视支气管插管
CN208436195U (zh) 一种急救双腔双套囊喉通气管
CN206120893U (zh) 双腔无囊非预期性可更换导管式喉罩
CN201030131Y (zh) 一种医用导管
Sinha et al. Supraglottic airway devices other than laryngeal mask airway and its prototypes
CN209809243U (zh) 一种新型气管导管
CN215383884U (zh) 一种气管镜检查用通气吸氧管
US20170232215A1 (en) Oral airway
CN211301610U (zh) 一种光导经鼻超滑咽喉食管封堵通气导管
KR20010049586A (ko) 흡입마취용 식도내기관튜브
US20140196724A1 (en) Tracheal dil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20190125995A1 (en) Oral Airway
WO2018220454A1 (en) An endotracheal apparatus
Jackson et al. Equipment for airway management
Lee Anaesthetic equipment for thoracic surge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11

Address after: Building 3, No. 2111 Beiyan Road, Chongming District, Shanghai, 202177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Zhuokangxin Bio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00041 6d-06, 6 / F, building a, Jiafa building, Lane 129, Datian Road, Shimen 2nd Road Street,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mining star Biotechnology Center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