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35833U - 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35833U
CN217035833U CN202122949824.1U CN202122949824U CN217035833U CN 217035833 U CN217035833 U CN 217035833U CN 202122949824 U CN202122949824 U CN 202122949824U CN 217035833 U CN217035833 U CN 2170358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oling device
energy storage
liquid cooling
storag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4982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娟
陈建竹
王明举
赵倩
解军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ystem Electronic Technology Zhenji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ystem Electronic Technology Zhenji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ystem Electronic Technology Zhenji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ystem Electronic Technology Zhenji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4982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358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358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358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包括若干个呈方形阵列均匀分布的电芯,电芯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水冷基板,所述的水冷基板内嵌设有若干条平行分布且相连通的水管,所述水管的上方与进水管相连通,水管的下方与出水管相连通。本液体冷却装置将水冷基板设置在电芯的两侧,增大了电芯与水冷基板之间的散热接触面积,可以很容易将电芯内部的热量传递出去,提高了储能系统的散热效率,同时本液体冷却装置可根据水冷基板内水管的连接结构来改变调节方式,保证了水冷基板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的工作温度区间通常是0~45℃,过低或过高的温度除了影响电池的使用性能,还会降低电池的使用寿命。隔热技术虽然可以有效缓解环境温度对电池的影响,但是却无法缓解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发热情况,因此需要采用温控装置来调节电池的工作温度,并且当电池经过长时间停机后需要使用时,也需要通过温控装置将电池的温度调节至适当的温度区间。近几年来,为了提高温控装置的调节效率,使用厂家大多会采用液体冷却装置来代替空调制冷装置,如图1所示,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液体冷却装置以单一的液冷基板1-1作为热交换器,通过将液冷基板1-1平铺在电芯1的下方来调节电池的温度,然而随着储能系统使用功率的逐渐提高,电池所产生的热量越来越多,现有的液体冷却装置已经无法满足电池的温度调节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
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包括若干个呈方形阵列均匀分布的电芯,电芯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水冷基板,所述的水冷基板内嵌设有若干条平行分布且相连通的水管,所述水管的上方与进水管相连通,水管的下方与出水管相连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电芯为锂电芯、铅酸电芯或铅炭电芯。
更进一步地,所述水冷基板的材质为铝材质。
更进一步地,所述水冷基板上水管的数量不少于两条。
更进一步地,所述水冷基板上的水管首尾交错相连形成串联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组成串联结构的水管同时与两根进水管和两根出水管相连,并按两进两出的方式来调节不同水冷基板之间的温度差。
更进一步地,所述水冷基板上的水管首尾对应相连形成并联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组成并联结构的水管按近端进—远端出的方式来调节不同水冷基板之间的温度差。
更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的进水口与出水管的出水口位于同一垂直轴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出水管为折弯管,出水管的折弯处设有缓冲管。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相比于现有的液体冷却装置而言,本液体冷却装置将水冷基板设置在电芯的两侧,增大了电芯与水冷基板之间的散热接触面积,可以很容易将电芯内部的热量传递出去,提高了储能系统的散热效率,同时本液体冷却装置可根据水冷基板内水管的连接结构来改变调节方式,保证了水冷基板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液体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中液体冷却装置的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中液体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液冷基板1、电芯2、水冷基板3、水管4、进水管41、进水口5、出水管51、出水口6、缓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2和图3所示,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包括若干个呈方形阵列均匀分布的电芯1,电芯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水冷基板2,所述的水冷基板2内嵌设有若干条平行分布且相连通的水管3,水管3的上方与进水管4相连通,水管3的下方与出水管5相连通。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芯1为锂电芯、铅酸电芯或铅炭电芯。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冷基板2的材质为铝材质。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冷基板2上水管3的数量不少于两条。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冷基板2上的水管3首尾交错相连形成串联结构。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组成串联结构的水管3同时与两根进水管4和两根出水管5相连,并按两进两出的方式来调节不同水冷基板2之间的温度差。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冷基板2上的水管3首尾对应相连形成并联结构。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组成并联结构的水管3按近端进—远端出的方式来调节不同水冷基板2之间的温度差。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4的进水口41与出水管5的出水口51位于同一垂直轴上。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出水管5为折弯管,出水管5的折弯处设有缓冲管6。
本液体冷却装置将水冷基板设置在电芯的两侧,增大了电芯与水冷基板之间的散热接触面积,可以很容易将电芯内部的热量传递出去,提高了储能系统的散热效率,同时本液体冷却装置可根据水冷基板内水管的连接结构来改变调节方式,保证了水冷基板的散热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呈方形阵列均匀分布的电芯,电芯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水冷基板,所述的水冷基板内嵌设有若干条平行分布且相连通的水管,所述水管的上方与进水管相连通,水管的下方与出水管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芯为锂电芯、铅酸电芯或铅炭电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基板的材质为铝材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基板上水管的数量不少于两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基板上的水管首尾交错相连形成串联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组成串联结构的水管同时与两根进水管和两根出水管相连,并按两进两出的方式来调节不同水冷基板之间的温度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基板上的水管首尾对应相连形成并联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组成并联结构的水管按近端进—远端出的方式来调节不同水冷基板之间的温度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的进水口与出水管的出水口位于同一垂直轴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水管为折弯管,出水管的折弯处设有缓冲管。
CN202122949824.1U 2021-11-29 2021-11-29 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 Active CN2170358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49824.1U CN217035833U (zh) 2021-11-29 2021-11-29 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49824.1U CN217035833U (zh) 2021-11-29 2021-11-29 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35833U true CN217035833U (zh) 2022-07-22

Family

ID=82440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49824.1U Active CN217035833U (zh) 2021-11-29 2021-11-29 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358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93824B (zh) 一种动力电池液冷装置
CN102709618B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散热的微通道冷却均温系统
CN109301111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散热结构
CN105932367A (zh) 一种基于耦合式热管理的电池储能系统及方法
CN201662761U (zh) Cpu水冷式散热器
CN203340506U (zh) 电力电子集成模块用液冷散热器
CN201758165U (zh) 一种电池组冷却结构
CN110544753A (zh) 一种新型带管路式铜镍复合片的液冷模组
CN215771268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用散热机构
CN217035833U (zh) 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液体冷却装置
CN109301385A (zh) 一种基于柔性热管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09929443U (zh) 电池包热交换系统
CN215184270U (zh) 一种刀片动力电池液冷模块及液冷系统
CN103746153A (zh) 超大容量蓄能锂离子电池组散热装置
CN209709041U (zh) 一种锂离子圆柱电池翅片型液冷散热系统
CN109066007B (zh) 一种基于热管的大规模电池模组集成箱冷却系统
CN208400998U (zh) 锂电池组的恒温调节装置
CN209282351U (zh) 一种基于柔性热管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08622896U (zh)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均热板及锂离子电池
CN113823823A (zh) 一种安全节能的平板热管风冷式燃料电池堆及热管理方法
CN207938628U (zh) 一种光伏发电组件
CN206471449U (zh) 一种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06432354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水冷系统及采用其的电动汽车
CN207368164U (zh) 一种电池包散热结构
CN216054912U (zh) 一种电池模块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