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31766U - 带除雾的板状物及冷藏冷冻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除雾的板状物及冷藏冷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31766U
CN217031766U CN202220033474.6U CN202220033474U CN217031766U CN 217031766 U CN217031766 U CN 217031766U CN 202220033474 U CN202220033474 U CN 202220033474U CN 217031766 U CN217031766 U CN 2170317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late
heating layer
heating
hydrophil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3347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孝奎
孙永升
房雯雯
王爱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3347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317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317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317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Using Therm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除雾的板状物及冷藏冷冻装置。带除雾的板状物包括:基材层;第一加热层,第一加热层设置于基材层的一侧;第一亲水层,第一亲水层设置于第一加热层的背离基材层的一侧,且第一亲水层覆盖第一加热层的部分,以使第一加热层具有检测区域;和传感器,其具有设置于检测区域的检测部,以检测板状物的具有第一亲水层的一侧表面是否具有水雾。该板状物能精确地控制除雾功能开启或关闭。

Description

带除雾的板状物及冷藏冷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体表面除雾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除雾的板状物及冷藏冷冻装置。
背景技术
表面冷凝水雾的机理分析:首先假设冬天的场景为室外温度0℃,室内的温度18℃,相对湿度为40%,则室内水汽的露点温度6℃(即只要有物品的表面温度低于6℃,水蒸气就会在此低温物体的表面凝结)。长时间处于室外低温环境后,物体表面温度与室外的低温相当为0℃,突然进入室内时,由于物体表面温度的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水汽凝结形成水雾。水雾的产生通常会影响人的视线。
具体地,在寒冷的冬天,当用户戴着眼镜从低温的室外走进高温的室内时,眼镜镜片表面便会凝结一层水雾,导致用户视物不清,会造成许多不便。眼镜起雾若发生在骑车或驾车等环境甚至会危害到人身安全。有些情况下,即使擦除了镜片表面的水雾,新的水雾又会很快凝结,反复多次会给用户带来非常大的不变和安全隐患。同样地,寒冷的冬天,汽车的挡风玻璃上、头盔的目视镜上等也会经常出现水雾。而且,现有冷藏冷冻装置的门体也具有透视门体,由于冷藏冷冻装置通过制冷保存食物,制冷也会使得透视门体上产生水雾。
水雾的产生会影响人的视线,如何防止水雾产生或者减少水雾产生的时间是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带除雾的板状物及冷藏冷冻装置,能够除雾,而且能精确地控制除雾功能开启或关闭。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除雾的板状物,包括:
基材层;
第一加热层,所述第一加热层设置于所述基材层的一侧;
第一亲水层,所述第一亲水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层的背离所述基材层的一侧,且所述第一亲水层覆盖所述第一加热层的部分,以使所述第一加热层具有检测区域;和
传感器,其具有设置于所述检测区域的检测部,以检测所述板状物的具有所述第一亲水层的一侧表面是否具有水雾。
可选地,所述检测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极和至少一个第二电极,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电极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检测区域,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板状物的具有所述第一亲水层的一侧表面具有水雾时,在水的作用下导通;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电极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极被布置成构成叉指电极,所述叉指电极设置于所述检测区域,以在所述板状物的具有所述第一亲水层的一侧表面具有水雾时,在水的作用下导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热层为导电层,所述检测部激光刻蚀在所述检测区域。
可选地,所述基材层包括玻璃层、透明树脂层或透明塑料层;
所述第一加热层的材质包括纳米氧化铟锡颗粒和/或纳米银颗粒;
所述第一亲水层的材质包括TiO2/SiO2纳米颗粒混合物溶胶或者TiO2纳米颗粒溶胶;
所述第一加热层的厚度为50nm至80nm;
所述第一亲水层的厚度为50nm至100nm。
可选地,所述板状物还包括:
第二加热层,所述第二加热层设置于所述基材层的另一侧;
第二亲水层,所述第二亲水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加热层的背离所述基材层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亲水层覆盖所述第一加热层的部分,以使所述第一加热层的两端均具有第一连接电区域,每个所述第一连接电区域处设置有导电电极;
所述第二亲水层覆盖所述第二加热层的部分,以使所述第二加热层具有检测区域,以及使所述第二加热层的两端均具有第二连接电区域,每个所述第二连接电区域处设置有导电电极;
所述传感器还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二加热层上的所述检测区域的另一检测部,以检测所述板状物的具有所述第二亲水层的一侧表面是否具有水雾。
可选地,所述基材层包括基础层,以及设置于所述基础层的一侧或两侧的第一结构层;
所述第一加热层与所述第一亲水层之间设置有第二结构层;
所述第一加热层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亲水层的外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在250nm以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上述任一种板状物的制造方法,包括:
将所述第一加热层设置于所述基材层上,将所述第一亲水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层上;
将所述第一亲水层的部分区域处理掉,以露出所述检测区域;
将所述传感器的检测部设置于所述检测区域。
可选地,采用PVD蒸镀法、化学气相沉积或磁控溅射法将所述第一加热层设置于所述基材层上;采用浸渍-提拉制膜工艺将所述第一亲水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层上;
用激光将所述第一亲水层的部分区域烧蚀掉,以露出所述检测区域,以及露出所述第一连接电区域;
在所述第一连接电区域电镀一层导电金属,以形成导电电极;
对所述第一加热层进行激光烧蚀加工,形成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电极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包括上述任一种板状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状物,其包括基材层、第一加热层、第一亲水层和传感器。第一加热层设置于基材层的一侧。第一亲水层设置于第一加热层的背离基材层的一侧,且第一亲水层覆盖第一加热层的部分,以使第一加热层具有检测区域。传感器的检测区域的检测部检测到板状物的具有第一亲水层的一侧表面有水雾时,发出信号,使得第一加热层加热,第一加热层的热量通过第一亲水层传递到水雾上,使得水雾加热蒸发。该板状物能清除水雾,且能够精确地控制除雾功能开启或关闭。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板状物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板状物的示意性内部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板状物中检测部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除雾的板状物及冷藏冷冻装置。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也即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当某个特征“包括或者包含”某个或某些其涵盖的特征时,除非另外特别地描述,这指示不排除其它特征和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特征。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耦合”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也即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或“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板状物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所示并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除雾的板状物。该板状物包括基材层110、第一加热层120、第一亲水层130和传感器。第一加热层120设置于基材层110的一侧。第一亲水层130设置于第一加热层120的背离基材层110的一侧,且第一亲水层130覆盖第一加热层120的部分,以使第一加热层120具有检测区域。传感器具有设置于检测区域的检测部140,以检测板状物的具有第一亲水层130的一侧表面是否具有水雾。
当板状物的第一亲水层130表面有水雾时,由于第一亲水层130的超亲水性,将水滴与第一亲水层130表面的接触角从30-40°降低至5°以下,这样就可以将原先冷凝在第一亲水层130表面的无数独立水珠变更为一层薄薄的水幕。同时,设置于检测区域的检测部140检测到第一亲水层130的一侧表面具有水雾时,通过反馈到控制系统,控制第一加热层120进行加热,进而热量通过第一亲水层130传递到水幕,使得水幕受热蒸发。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状物,通过其设置的检测部140,能精确地控制除雾功能开启或关闭的时间,节省电能,避免浪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基材层110包括玻璃层、透明树脂层或透明塑料层。玻璃层优选为有机玻璃层,具有更低的导热系数。也就是说,基材层110可为透明层,板状物整体为透明结构,以用于人体的视线穿过,如眼镜的镜片、汽车的挡风玻璃、目视镜的镜片、冷藏冷冻装置的透明门等。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基材层110也可为其他非透明结构制成,即该板状物为需要去水雾的板状物,如冷藏冷冻装置的门体的前面板。进一步地,基材层110包括基础层,以及设置于基础层的一侧或两侧的第一结构层,例如可根据不同的生产工艺增加相应的防护透明涂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检测部14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极141和至少一个第二电极142,至少一个第一电极141和至少一个第二电极142设置于检测区域,第一电极141和第二电极142在板状物的具有第一亲水层130的一侧表面具有水雾时,在水的作用下导通。第一电极141和第二电极142被设置成断开状态,当第一亲水层130的一侧表面具有水雾时,第一电极141和第二电极142导通。利用水雾的导电性直接检测,显著提高了检测的精确性。
例如,至少一个第一电极141和至少一个第二电极142被布置成构成叉指电极,叉指电极设置于检测区域,以在板状物的具有第一亲水层130的一侧表面具有水雾时,在水的作用下导通。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叉指电极为交叉排列的电路,中间没有连接,正常状态为电路的两端不导通,当板状物表面凝露后,检测区域也会凝结水珠,当水珠的大小超过电路的间距时,水珠便充当了电路之间的桥梁,第一电极141和第二电极142导通。该叉指电极感应灵敏,能精确地控制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142的导通和断开。而且,该叉指电极体积小,不影响板状物美观。特别地,当板状物为透明结构时,叉指电极不会影响人体的视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层120为导电层。第一加热层120由导电材料制造而成,当对第一加热层120通电时,电流流经第一加热层120,由于电流的热效应,使得第一加热层120均匀受热。进一步地,第一加热层120的材质为纳米导电粉末/颗粒,包括纳米氧化铟锡颗粒和/或纳米银颗粒。第一加热层120的厚度可为50nm至80nm。由于导电层内的纳米导电颗粒是均匀分布在基材层110的表面,所以基材层110的表面是均匀的产生热量,可以保证表层凝结的水幕层受热均匀,每个区域的水汽都是同步蒸发掉,不会存在加热丝加热时那种温度不均的问题。
第一亲水层130的材质包括TiO2/SiO2纳米颗粒混合物溶胶或者TiO2纳米颗粒溶胶。第一亲水层130的厚度为50nm至100nm。第一加热层120和第一亲水层130的厚度均很薄,因此不会影响基材层110的透明度。
进一步地,第一加热层120与第一亲水层130之间设置有第二结构层,例如可根据不同的生产工艺增加相应的防护透明涂层。优选地,第一加热层120的内表面与第一亲水层130的外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在250nm以内,不会影响基材层110的透明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检测部140激光刻蚀在检测区域,不存在外置模块的问题,导电层的厚度只有几十纳米,激光蚀刻之后,用户从视觉上无法察别,不影响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亲水层130覆盖第一加热层120的部分,以使第一加热层120的两端均具有第一连接电区域,每个第一连接电区域处设置有导电电极12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板状物还包括第二加热层150和第二亲水层160。第二加热层150设置于基材层110的另一侧。第二亲水层160设置于第二加热层150的背离基材层110的一侧。板状物包括中间的基材层110,两侧的第一加热层120和第二加热层150以及外侧的第一亲水层130和第二亲水层160。板状物的第一亲水层130和第二亲水层160均有水雾时,通过第一加热层120和第二加热层150分别对第一亲水层130和第二亲水层160的水雾进行加热蒸发,实现除雾功能。也就是说,该板状物具有两面加热除雾功能,使得除雾效果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亲水层160覆盖第二加热层150的部分,以使第二加热层150的两端均具有第二连接电区域,每个第二连接电区域处设置有导电电极121。也就是说,第一亲水层130未覆盖第一加热层120的部分区域设置的有第一连接电区域,第二亲水层160未覆盖第二加热层150的部分区域设置的有第二连接电区域,第一连接电区域和第二连接电区域均设置有导电电极121,且分别构成导电回路,使得板状物的两面均具有加热除雾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亲水层160覆盖第二加热层150的部分,以使第二加热层150具有检测区域。传感器还具有设置于第二加热层150上的检测区域的另一检测部,以检测板状物的具有第二亲水层的一侧表面是否具有水雾。可防止一面具有水雾时检测不出来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板状物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将第一加热层120设置于基材层110上,将第一亲水层130设置于第一加热层120上。将第一亲水层130的部分区域处理掉,以露出检测区域。将传感器的检测部设置于检测区域。
例如,采用PVD蒸镀法、化学气相沉积或磁控溅射法将第一加热层120设置于基材层110上。优选地,采用PVD蒸镀法,使得第一加热层120整体均匀加热。采用浸渍-提拉制膜工艺将第一亲水层130设置于第一加热层120上。用激光将第一亲水层130的部分区域烧蚀掉,以露出检测区域,以及露出第一连接电区域。在第一连接电区域电镀一层导电金属,导电金属为金或黄铜,以形成导电电极121。对第一加热层120进行激光烧蚀加工,形成至少一个第一电极141和至少一个第二电极142。至少一个第一电极141和至少一个第二电极142与检测区域的边界间隔设置,即隔离边界以内的区域除检测部外的导电层全部烧蚀掉,以防止至少一个第一电极141和至少一个第二电极142与导电层之间相互干涉、导通等。在导电层上加工检测部,即加热层和检测层为同一层,这样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涂层厚度更薄,透光性更优,另这种成本低效果可靠的检测部结构以及安装位置也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方式。
进一步地,可利用同样的方法加工第二加热层150、第二亲水层160和第二加热层150上的检测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板状物。
具体地,该板状物可为冷藏冷冻装置的透明门体。例如,冷藏冷冻装置包括箱体和双层门体。箱体内设置有储物间室。双层门体包括内层门和外门,外门设置于内层门的外侧,内层门可为透明门,采用上述板状物。用户在打开外层门后,可通过内层门观察里面的东西,根据需要开启内层门取放物品。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冷藏冷冻装置可为冷柜,其透明门可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板状物。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冷藏冷冻装置包括箱体和门体。箱体内设置有储物间室。门体安装于箱体配置成打开和关闭储物间室。在该冷藏冷冻装置中,门体的前表面容易产生凝露,即门体的前面板上容易产生凝露。进一步地,可使前面板的部分或者全部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板状物。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8)

1.一种带除雾的板状物,包括基材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加热层,所述第一加热层设置于所述基材层的一侧;
第一亲水层,所述第一亲水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层的背离所述基材层的一侧,且所述第一亲水层覆盖所述第一加热层的部分,以使所述第一加热层具有检测区域;和
传感器,其具有设置于所述检测区域的检测部,以检测所述板状物的具有所述第一亲水层的一侧表面是否具有水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极和至少一个第二电极,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电极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检测区域,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板状物的具有所述第一亲水层的一侧表面具有水雾时,在水的作用下导通;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电极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极被布置成构成叉指电极,所述叉指电极设置于所述检测区域,以在所述板状物的具有所述第一亲水层的一侧表面具有水雾时,在水的作用下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层为导电层;
所述检测部激光刻蚀在所述检测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状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材层包括玻璃层、透明树脂层或透明塑料层;
所述第一加热层的材质包括纳米氧化铟锡颗粒和/或纳米银颗粒;
所述第一亲水层的材质包括TiO2/SiO2纳米颗粒混合物溶胶或者TiO2纳米颗粒溶胶;
所述第一加热层的厚度为50nm至80nm;
所述第一亲水层的厚度为50nm至10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加热层,所述第二加热层设置于所述基材层的另一侧;
第二亲水层,所述第二亲水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加热层的背离所述基材层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状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亲水层覆盖所述第一加热层的部分,以使所述第一加热层的两端均具有第一连接电区域,每个所述第一连接电区域处设置有导电电极;
所述第二亲水层覆盖所述第二加热层的部分,以使所述第二加热层具有检测区域,以及使所述第二加热层的两端均具有第二连接电区域,每个所述第二连接电区域处设置有导电电极;
所述传感器还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二加热层上的所述检测区域的另一检测部,以检测所述板状物的具有所述第二亲水层的一侧表面是否具有水雾。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材层包括基础层,以及设置于所述基础层的一侧或两侧的第一结构层;
所述第一加热层与所述第一亲水层之间设置有第二结构层;
所述第一加热层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亲水层的外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在250nm以内。
8.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板状物。
CN202220033474.6U 2022-01-07 2022-01-07 带除雾的板状物及冷藏冷冻装置 Active CN2170317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33474.6U CN217031766U (zh) 2022-01-07 2022-01-07 带除雾的板状物及冷藏冷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33474.6U CN217031766U (zh) 2022-01-07 2022-01-07 带除雾的板状物及冷藏冷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31766U true CN217031766U (zh) 2022-07-22

Family

ID=82445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33474.6U Active CN217031766U (zh) 2022-01-07 2022-01-07 带除雾的板状物及冷藏冷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317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20201B1 (ko) 온도 모니터링 기능을 갖춘 패널 히터
JP6717957B2 (ja) 容量性スイッチ領域を有している加熱可能な複合ペインを有しているペイン装置
TWI495601B (zh) 用於偵測電弧之電路及感測器與具有該線路及感測器之透明物
US6470696B1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ensing condensation conditions and for removing condensation from surfaces
US10374416B2 (en) Intelligent window heat control system
CN202003121U (zh) 摄影机防护镜的除雾及除霜装置
JP2018509361A (ja) 容量スイッチゾーンを備えた合わせガラス
US20190018366A1 (en) Laminated glass pane having a sensor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laminated glass pane having a sensor assembly
CA2170338C (en) Heated mirror
WO2020189353A1 (ja) 窓ガラスシステム及び窓ガラス
JP2006264458A (ja) 車両用防曇窓システム
CN105144045A (zh) 导电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17031766U (zh) 带除雾的板状物及冷藏冷冻装置
CN205379121U (zh) 镜子组件
CN114279152A (zh) 带除雾的板状物、板状物的制造方法及冷藏冷冻装置
US6365876B1 (en) Cabinet with convectively heated exterior and interior mirrors
US10870399B2 (en) Sensor arrang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sensor device
CN217275088U (zh) 用于冷藏冷冻装置的板状物及冷藏冷冻装置
US10015844B2 (en) Condensation inhibiting device including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and method of inhibiting condensation
CN114322436A (zh) 用于冷藏冷装置的抽屉及冷藏冷冻装置
Boutghatin et al. Asymmetric design for a high‐performance indoor radiative heating fabric
CN217467394U (zh) 带除雾的眼镜
JP2000320949A (ja) 冷蔵ショーケース
JP2013171750A (ja) 透明面状発熱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S63190746A (ja) 結露防止機能を有する複層硝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