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04704U - 电控盒以及空调外机 - Google Patents

电控盒以及空调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04704U
CN217004704U CN202122726783.XU CN202122726783U CN217004704U CN 217004704 U CN217004704 U CN 217004704U CN 202122726783 U CN202122726783 U CN 202122726783U CN 217004704 U CN217004704 U CN 2170047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box
plate
back plate
electrical control
b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2678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旭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2678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047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047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047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控盒以及空调外机,电控盒包括电控盒主体、散热板和电控组件,散热板和电控组件均设置于电控盒主体,且散热板与电控组件间隔设置。上述方案,有效地阻止冷凝水从散热板流向电控组件,从而避免电控组件短路,以提高电控盒的使用安全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电控盒以及空调外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控盒以及空调外机。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室外机电控元器件发热量较多时,需要在电控盒内设置散热器进行辅助散热。电控散热器连接在冷媒循环回路中,利用液态冷媒在散热器内蒸发吸热使得电控降温,但温度降得过低时电控散热器与电控模块之间可能会产生凝露现象,从而引起电子元件发生短路,影响电控元器件的使用安全和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至少提供一种电控盒以及空调外机。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控盒,包括:
电控盒主体;
散热板,散热板设置于电控盒主体,且用于安装散热器;
电控组件,电控组件设置于电控盒主体,电控组件与散热板间隔设置。
其中,散热板为电控盒主体的背板。
其中,电控盒主体的背板上设置有开槽;
散热板设置于背板的外侧,散热板上形成有凸台,凸台穿设于开槽;
电控组件设置于背板的内侧,且与凸台间隔设置。
其中,电控盒还包括:
模块支架,模块支架设置于背板的内侧,用于承载电控组件,使得电控组件与凸台之间间隔设置。
其中,模块支架安装于背板的内表面,以设置于背板的内侧;或者,模块支架安装于凸台,以设置于背板的内侧。
其中,模块支架为塑料材质。
其中,背板的内表面形成有凹沉区,开槽设置于凹沉区。
其中,凸台凸出背板的高度小于凹沉区的深度;电控组件设置于背板的内表面的非凹沉区,以与凸台间隔设置。
其中,凹沉区的深度为1.8mm~3.8mm,凸台凸出背板的高度为2.2mm~4.2mm。
其中,背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开槽,散热板上形成有至少两个凸台,电控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电控模块;开槽、凸台与电控模块一一对应,在垂直于背板的方向上,电控模块的投影与开槽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其中,凸台朝向电控组件的凸台面为导流结构,用于将凸台面的冷凝水导向电控盒的底部。
其中,导流结构为朝向电控盒的底部倾斜的倾斜面。
其中,开槽靠近电控盒的底部的槽边与凸台的间隙为1mm~3mm。
其中,背板的内表面形成有连接沉孔,散热板通过连接沉孔固定安装于背板。
其中,电控盒还包括散热器,散热器设置于散热板背离背板的一侧;散热板背离背板的表面形成有凹槽和/或定位筋,定位筋用于对散热器进行定位。
其中,散热器包括微通道换热管。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外机,包括上述的电控盒。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的电控盒包括电控盒主体、散热板和电控组件,其中散热板和电控组件均设置于电控盒主体,以通过散热板对电控盒本体上设置的电控组件进行散热;且散热板和电控组件间隔设置,以避免散热板和电控组件直接接触,有效地阻止冷凝水从散热板流向电控组件,从而避免电控组件短路,以提高电控盒的使用安全和可靠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而非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这些附图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控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电控盒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电控盒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控盒的散热板的一视角示意图;
图5是图3的局部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控盒的背板的外侧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控盒的散热器和防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控盒的散热板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控盒的背板和散热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控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控模块、模板支架和散热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防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控盒本体和防护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控盒本体的一视角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连接管固定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连接管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控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空调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目前解决凝露问题的方法有:
1.系统上降低压缩机运转频率,控制冷媒温度,降低电控模块发热来保证空调器正常运行,减少冷凝水产生的可能性,但会降低空调在室外使用环境温度较高情况下的制冷效果,影响用户使用舒适性。
2.优化散热板结构,避免散热器直接与电控模块接触,但已有技术在螺钉连接处、电控模块与散热板结合处冷凝水仍有聚集的可能。
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一种电控盒,该电控盒包括电控盒主体、散热板和电控组件,其中散热板和电控组件均设置于电控盒主体,以通过散热板对电控盒本体上设置的电控组件进行散热;且散热板和电控组件间隔设置,以避免散热板和电控组件直接接触,有效地阻止冷凝水从散热板流向电控组件,从而避免电控组件短路,以提高电控盒的使用安全和可靠性。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控盒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控盒100可包括电控盒本体1和电控组件(图未示)。电控盒本体1设有安装空间13,电控组件设置于安装空间13内。电控盒本体1一般采用钣金件,设于安装空间13内的电控组件通常可以包括压缩机模块、风机模块、电容以及共模电感等电控模块。
如图2所示,电控盒主体1可包括面板(图中未示出,与背板11相对设置)、背板11和侧板12,面板和背板11相对间隔设置,侧板12连接于面板和背板11,进而形成安装空间13。其中,侧板12可包括位于上方的顶板121。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控盒主体1也可仅包括背板11和侧板12。或者,电控盒主体1也可仅包括侧板12,即电控盒主体1可以是没有面板和背板11的框。
具体来说,在图1中,背板11呈长方形,侧板12的数量为三个,三个侧板12分别连接于背板11的对应侧边,进而与背板11围合形成长方体状的电控盒本体1。背板11的长边大小即为电控盒本体1的长度,背板11的短边大小即为电控盒本体1的宽度。侧板12的垂直于背板11的高度大小即为电控盒本体1的高度。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电控盒本体1的背板11和面板的形状还可以为圆形、梯形、三角形等形状,侧板12同样环绕背板11的外周进行设置,以形成其它形状的电控盒本体1,电控盒本体1的形状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进一步在上文描述的电控盒100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以下几方面的优化:
1、用于对电控盒散热的散热板
在本实施例中,电控盒100还可包括散热板2,该散热板2设置于电控盒本体1,以用于为电控盒本体1及其上设置的电控组件进行散热。
其中,散热板2可为传热性能优异的材质,例如可为铝、铜等,以便提高散热板2的散热效率。
散热板2可和电控组件间隔设置,以避免散热板2和电控组件直接接触,有效地阻止冷凝水从散热板2流向电控组件,从而避免电控组件短路,以提高电控盒100的使用安全和可靠性。
在一实现方式中,可将散热板2作为电控盒主体100的背板11,这样电控盒100结构简单,且能够有效防凝露。具体地,在此实现方式中,电控盒主体1仅包括侧板12,即其为没有面板和背板11的框,这样可使散热板2连接于侧板12,并将散热板2作为电控盒主体1的背板11。
在另一实现方式中,如图3所示,散热板2可设置于背板11的外侧。且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散热板2还可形成有凸台21,该凸台21穿设于电控盒主体1的背板11上开设的开槽111,这样散热板2的部分可从电控盒本体1外侧延伸至电控盒本体1内,以提高散热板2对电控盒本体1及其内部的电控组件的散热效果。散热板2的凸台21和设置于电控盒本体1内(即设置于背板11内侧)的电控组件间隔设置,以避免凸台21和设置于背板11内侧的电控组件直接接触,即避免散热板2和电控组件直接接触,有效地阻止冷凝水从散热板2流向电控组件,从而避免电控组件短路,以提高电控盒100的使用安全和可靠性。
下述内容将详细描述散热板2和电控组件分别设置于背板11相对两侧的方案。
其中,开槽111和凸台21的设置数量可相等,且开槽111和凸台21的设置位置可一一对应。例如背板11上设有三个开槽111,散热板2上与开槽111对应位置也设置有三个凸台21,这样散热板2上的三个凸台21可分别穿设于对应的开槽11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开槽111的设置数量可不等于凸台21的设置数量,例如开槽111的设置数量小于凸台21的设置数量,其中至少两个凸台21可穿设于同一个开槽111。
其中,凸台21的设置数量不受限制,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可为1个、2个、3个、6个、10个……
相应地,开槽111的设置数量也不受限制,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可为1个、2个、3个、6个、10个……
散热板2可安装于背板11上,这样散热板2主要依托电控盒本体1安装定位,不仅结构紧凑、节省空间,且定位牢靠,避免了散热板2通过散热器3进行安装定位导致散热器3易变形,对散热器3起到了保护作用。
具体地,散热板2可通过螺钉、铆钉等紧固件固定安装于背板11上。其中,紧固件的设置数量不受限制,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例如可为2个、3个、5个等。本申请的紧固件可避空,以防止在紧固件处冷凝水扩散。紧固件的尺寸也不受限制,例如紧固件可为M4*12螺钉或M6*8的螺钉。
请继续参阅图3,电控盒100还可包括和散热板2连接的散热器3,以通过散热器3为散热板2提供冷量,也就是说散热器3通过散热板2对电控盒本体1以及电控盒本体1内部的电控组件进行散热。
其中,如图7所示,散热器3可包括换热主体,换热主体可设有多个通道,多个通道划分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且第一通道可以和第二通道接触,以便第一通道内的第一冷媒流和第二通道内的第二冷媒流进行换热,以保证散热器3具有足够的冷量以对电控盒本体1及其内的电控组件进行散热。其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均可为微通道。
优选地,第一通道的延伸方向可和第二通道的延伸方向相同,以增加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的接触面积,以提高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主体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板体31和至少一个第二板体31,其中第一板体31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道,第二板体31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通道。其中,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1均可统称为板体31。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主体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板体31,每个板体31内的多个通道可以划分成交替设置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
从板体31的功能出发,板体31也可称为换热管。
板体31均可为扁管,以便散热板2设置在板体31上。在其他实施例中,板体31还可以为其他形状横截面的载体,例如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等。
其中,请继续参阅图3,散热器3可设置于散热板2背离背板11的一侧,以便增加散热板2和散热器3之间的接触面积,以提高散热板2和散热器3之间的换热效率。
如图8所示,散热板2背离背板11的表面可形成有凹槽23和/或定位筋22,以用于通过凹槽23和/或定位筋22对散热器3进行定位,以便更好地将散热器3进行固定,且能够充分保证散热板2和散热器3之间的换热面积。
其中,凹槽23的数量不受限制,例如可为1个、3个、5个。
另外,定位筋22的设置数量也可不受限制,例如可为1个、2个或10个。优选地,散热板2背离背板11的表面可设置有两个定位筋22,且这两个定位筋22分为位于换热主体的相对两侧,以通过定位筋22对换热主体进行更好地定位。
1.1、通过背板将凸台和电控组件间隔开
电控组件可安装于背板11未开设开槽111的区域,以通过背板11将凸台21和电控组件间隔开,避免了电控组件直接和凸台21接触,有效地防止冷凝水从散热板2流向电控组件。
其中,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9,背板11的内表面可形成有凹沉区112,开槽111设置于凹沉区112,而电控组件可设置于背板11的内表面的非凹沉区112,以让电控组件安装于背板11未开设开槽111的区域。
另外,凸台21凸出背板11的高度X2可小于凹沉区112的深度X1,使得在凹沉区112的深度X1方向凸台21和电控组件间隔设置。当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凸台21凸出背板11的高度X2可大于或等于凹沉区112的深度X1。
凸台21凸出背板11的高度X2范围可为2.2mm~4.2mm,具体可为2.4mm、2.7mm、3.1mm、3.2mm、3.6mm、3.8mm、4.1mm……
凹沉区112的深度X1范围可为1.8mm~3.8mm,具体可为1.9mm、2.1mm、2.4mm、2.7mm、2.8mm、2.9mm、3.3mm、3.6mm……
进一步地,电控组件可设置于凹沉区112的上方和/或侧边,以避免凹沉区112上设置的凸台21上的冷凝水沿着背板11内表面往下流到凹沉区112下方的电控组件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设置有安装于背板11内表面的盖板,盖板盖设于凸台21上,这样通过盖板防止凸台21上的液体流到电控盒本体1内部,这种情况下,电控组件可设置于凹沉区112的上方、侧边和下方中的任意位置。
1.2、通过模板支架将凸台和电控组件间隔开
如图10和图11所示,电控盒100还可包括设置于凸台21和电控组件之间的模板支架7,以通过模板支架7将凸台21和电控组件间隔开,即,使得电控组件与凸台21之间间隔设置,从而阻止冷凝水从散热板2流向电控组件。
模板支架7可为绝缘传热材质,以使电控组件和散热板2之间绝缘,且保证散热板2和电控组件之间的换热性能,例如可为塑料材质。当然不限于此,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模板支架7也可为金属材料。
其中,模板支架7可设置于背板11内侧,即设置于电控盒本体1内,以便通过模板支架7承载电控组件。
具体地,模板支架7可安装于凸台21,以使模板支架7设置于背板11内侧,并且可使散热板2为模板支架7提供支撑力。凸台21上可开设有至少一个孔(例如两个孔),以便让螺钉等紧固件穿过孔而将模板支架7安装于凸台21上。在其他实施例中,模板支架7可安装于背板11的内表面,以使模板支架7设置于背板11内侧,并且可使背板11为模板支架7提供支撑力,更好地将模板支架7固定在电控盒100内。
下述内容将详细描述模板支架7安装于凸台21的方案。
设置于模板支架7上的电控组件中的电控模块和背板11的开槽111、凸台21的位置一一对应。例如,如图10所示,散热板2上设有三个凸台21,背板11上设有三个开槽111,电控盒本体1内设置有三个模块支架7以及压缩机模块61、第一风机模块62和第二风机模块63这三个电控模块,开槽111、凸台21、模板支架7与电控模块一一对应,具体地,散热板2上的三个凸台21一一对应地穿设于三个开槽111,压缩机模块61、第一风机模块62和第二风机模块63这三个电控模块分别通过不同的模板支架7固定于凸台21上,且设置于模板支架7上的压缩机模块61、第一风机模块62和第二风机模块63的投影一一对应地与三个开槽111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这样可通过散热板2的三个凸台21提高对压缩机模块61、第一风机模块62和第二风机模块63进行散热的效率。另外,压缩机模块61和第一风机模块62可设置于模块板8上,以让压缩机模块61和第一风机模块62通过模块板8设置于模板支架7上。其中,模板支架7可通过引脚与模块板8连接。为更好地将模块板8固定于电控盒本体1内,模块板8还可通过紧固件和背板11固定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设置于模板支架7上的电控组件中的电控模块和背板11的开槽111、凸台21的位置可不一一对应。例如,两个或多个电控模块可通过模板支架7设置于同一凸台21上。又例如,一个电控模块可通过模板支架7设置于两个或多个凸台21上。
可选地,在垂直于背板11的方向上(即在背板11凹沉区112的深度方向(X1方向)上),电控模块的投影与开槽111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这样电控模块可直接通过模板支架7和凸台21进行换热,避免了电控模块和凸台21被空气间隔开导致电控模块需要通过空气和散热板2进行换热,提高了电控模块和散热板2之间的换热效率。
另外,请继续参阅图9,背板11的内表面可形成有凹沉区112,开槽111设置于凹沉区112,且凸台21凸出背板11的高度X2可大于凹沉区112的深度X1,这样安装于凸台21的模板支架7可与背板11间隔设置,这样凸台21上的冷凝水可直接沿着背板11流到电控盒本体1底部,避免凸台21上的冷凝水流到电控组件处。
具体地,凸台21凸出背板11的高度X2范围可为2.2mm~4.2mm,具体可为2.4mm、2.7mm、3.1mm、3.2mm、3.6mm、3.8mm、4.1mm……
凹沉区112的深度X1范围可为1.8mm~3.8mm,具体可为1.9mm、2.1mm、2.4mm、2.7mm、2.8mm、2.9mm、3.3mm、3.6mm……
请继续参阅图2,凹沉区112还可设有连接孔113,以便紧固件穿过连接孔113将散热板2固定在背板11上。
具体地,该连接孔113可为连接沉孔,使得紧固件的头部可至少部分沉入连接孔113中,从而防止冷凝水在紧固件处扩散。
其中,连接孔113可为圆孔,以便于生产打孔。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孔113也可呈方形、菱形等。
此外,请继续参阅图4,凸台21可设置成导流结构211,以用于将凸台21上的冷凝水导向电控盒100的底部,以避免凸台21上的冷凝水流到电控组件处。
在本实施例中,凸台21朝向电控组件的凸台21面为导流结构211。具体地,该导流结构211可为朝向电控盒100的底部倾斜的倾斜面,这样凸台21上的冷凝水可直接沿着朝向电控盒100的底部倾斜的倾斜面流到电控盒100的底部。例如,凸台21朝向电控组件的凸台21面的上方为三角形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凸台21为锥状结构,且从背板11内侧到背板11外侧锥状凸台21的尺寸逐渐减小,这样凸台21上的冷凝水可先沿着凸台21的侧壁流向散热器本体处,然后再沿着散热器本体和背板11之间的缝隙流到电控盒100底部。
为便于凸台21上的冷凝水流到电控盒100的底部,请继续参阅图5,开槽111与凸台21之间可设有间隙114,以便凸台21上的冷凝水沿着开槽111和凸台21之间的间隙114向下流或向外流进而流到电控盒100的底部。
其中,开槽111靠近电控盒100的底部的槽边与凸台21之间的间隙114可为1mm~3mm,这样凸台21上的冷凝水可沿着开槽111和凸台21之间的间隙114向下流或向外流进而流到电控盒100的底部。具体地,开槽111靠近电控盒100的底部的槽边与凸台21的间隙114可为1.2mm、1.6mm、1.9mm、2.0mm、2.2mm、2.5mm、2.6mm、2.8mm……
2、散热器的防护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3,电控盒100还可包括设置于背板11外侧的散热器3,以通过散热器3为电控盒本体1及其内部的电控组件进行散热。电控盒还可包括防护板4,其中,散热器3设置于电控盒本体1和防护板4之间,以通过防护板4对微通道散热器3进行防护并固定。
如图7所示,散热器3可包括换热主体,换热主体设有多个通道,多个通道划分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且第一通道可以和第二通道接触,以便第一通道内的第一冷媒流和第二通道内的第二冷媒流进行换热,以保证散热器3具有足够的冷量以对电控盒本体1及其内的电控组件进行散热。其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均可为微通道。
优选地,第一通道的延伸方向可和第二通道的延伸方向相同,以增加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的接触面积,以提高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主体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板体31和至少一个第二板体31,其中第一板体31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道,第二板体31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通道。例如换热主体可包括三个第一板体31和两个第二板体31。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主体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板体31,每个板体31内的多个通道可以划分成交替设置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其中,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1均可统称为板体31。
从板体31的功能出发,板体31也可称之为换热管。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均为微通道的情况下,板体31也可称之为微通道换热管。
板体31均可为扁管,以便散热板2设置在板体31上。在其他实施例中,板体31还可以为其他形状横截面的载体,例如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等。
其中,板体31沿冷媒流在板体31中的流动方向的横截面形状可为I形。在其他实施例中,板体31沿冷媒流在板体31中的流动方向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L形、U形、G型、“匚”型或圆形中的一种。
散热器3还可包括至少一个集流管,集流管连通于至少部分板体31内的通道,以利用集流管向至少部分板体31内的通道提供冷媒流,或利用集流管收集流经至少部分板体31内的通道收集冷媒流。其中,每个集流管均可包括管体以及分别设在管体相对两端的端盖。
对应于换热主体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通道和至少一个第二通道,至少一个集流管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集流管32和至少一个第二集流管33,其中,第一集流管32连通于第一通道,以通过第一集流管32向至少一个第一通道提供第一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至少一个第一通道的第一冷媒流,第二集流管33连通于第二通道,以通过第二集流管33向至少一个第二通道提供第二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至少一个第二通道的第二冷媒流,使得流经第一通道的第一冷媒流和流经第二通道的第二冷媒流进行换热,以使流经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一者中的冷媒流实现过冷。
进一步地,第一集流管32和第二集流管33均可包括两个,其中一个第一集流管32用于向第一通道提供第一冷媒流,另一个第一集流管32用于收集流经第一通道的第一冷媒流,其中一个第二集流管33用于向第二通道提供第二冷媒流,另一个第二集流管33用于收集流经第二通道的第二冷媒流。两个第一集流管32可分别位于散热器3中板体31的相对两侧,两个第二集流管33也可分别位于散热器3中板体31的相对两侧。且其中一个第一集流管32和其中一个第二集流管33均位于散热器3中板体31的同一侧,另一个第一集流管32和另一个第二集流管33也均位于散热器3中板体31的同一侧。
为便于集流管与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连通,集流管上可开设有流通孔,便于板体31穿过流通孔进入到集流管内,从而使板体31内的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可与集流管连通。
其中,流通孔的长边可与其所属的集流管的轴向方向垂直,从而在集流管组件上的流通孔为横向冲孔,可充分利用集流管管壁材料实现冲孔翻边深度,从而增大集流管和扁管焊接时的接触面积,提高焊点的耐压强度。
散热器3还可包括连通于集流管的辅助连接管34,以通过辅助连接管34向集流管引入冷媒流或引出集流管内的冷媒流。
其中,辅助连接管34的长度方向可和板体31的长度方向同向,以便于布置散热器。
其中,集流管的数量可和辅助连接管34的数量相同,且集流管和辅助连接管34一一对应连接。
在散热器3包括两个第一集流管32和两个第二集流管33的情况下,散热器3可包括4个辅助连接管34,这4个辅助连接管34分别用于连接两个第一集流管32和两个第二集流管33。
其中,其中一个第一集流管32和其中一个第二集流管33可设置于电控盒100的防护板4的上端,另一个第一集流管32和另一个第二集流管33可设置于防护板4的下端。
与设置在防护板4下端的集流管连接的辅助连接管34回弯加长,避免与与设置在防护板4上端的集流管连接的辅助连接管34回相互磨管,同时有利于焊接操作。也可以理解为,与设置在防护板4下端的集流管连接的辅助连接管34可先从集流管向上延伸到防护板4中部,然后折弯并向下延伸,另外与设置在防护板4下端的集流管连接的辅助连接管34可和与设置在防护板4上端的集流管连接的辅助连接管34间隔设置,避免与上侧主辅路接管相互磨管,同时有利于焊接操作。
如图12所示,防护板4包括连接于电控盒主体1上端的上连接部41,连接于电控盒主体1下端的下连接部42,以及上连接部41和下连接部42之间的防护部43;散热器3位于防护部43和背板11之间,以将散热器3设置在防护板4和电控盒本体1的背板11之间,以避免散热器3受直接外力冲击作用,起到了保护散热器3的作用,解决了散热器3在给电控组件散热时存在无法直接安装以及容易变形的技术问题;且结构紧凑,稳定可靠,可满足电控盒100小型化设计的要求,散热效果好,应用成本低。
其中,防护板4可作为电控装配工装。
如图13所示,上连接部41可和上折板14连接,其中上折板14设置于电控盒主体1上端且连接于背板11。在本实施例中,上连接部41可搭接于上折板14。另外,如图13和图14所示,上折板14远离背板11的一侧可形成有限位槽141,以便上连接部41搭接于上折板14时,防护部43卡置于限位槽141,以便于防护部43安装定位。在其他实施例中,上折板14朝向背板11的边缘可形成有限位槽141,以便上连接部41搭接于上折板14时,防护部43卡置于限位槽141。
进一步地,上连接部41还可通过紧固件连接于电控盒本体1的顶板121,以将上连接部41稳定地安装于电控盒本体1上。具体地,上连接部41可设置于顶板121和上折板14之间,以用于限定上连接部41的位置,以便于防护板4安装定位。
请继续参阅图12,下连接部42可为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的L型板。其中,第一板远离第二板的一端连接于防护部43,第二板远离于第一板的一端设置于散热器3和背板11之间,且罩设于散热器3。下连接部42可通过第二板固定连接于电控盒主体1下端,以将上连接部41稳定地安装于电控盒本体1上。可通过一个、两个或多个螺钉等紧固件将第二板固定安装于电控盒本体1,且可通过该紧固件对设置在防护部43下端的至少一个集流管进行定位。另外,第二板上还可设有朝向电控盒本体1的面板延伸的限位板421,且电控盒主体1(例如背板11)上还可设有限位口115,以在防护板4安装于电控盒主体1时,限位板421卡置于限位口115,以通过限位口115更好地将下连接部42安装定位。本段上述内容也可说成是:下连接部42为连接框体,连接框体罩设于散热器3,且固定连接于电控盒主体1下端;通过一个、两个或多个螺钉等紧固件将连接框体固定安装于电控盒本体1;连接框体上设置为限位板421,所述电控盒主体1上端设置有限位口115,所述限位板421卡接于所述限位口115。
本申请的防护部43朝向背板11的一侧可设有对应于散热器3中的集流管的让位槽433,以便集流管卡置于让位槽433中,从而便于集流管安装定位,且便于与集流管连接的板体31安装定位。
进一步地,防护部43可包括覆盖散热器3中集流管和板体31的主防护板431。让位槽433可设置于主防护板431上,以便防护部43上的让位槽433和集流管位置对应。
在防护部43的一端(例如上端或下端)设有至少两个集流管时,防护部43同一端设置的至少两个集流管中的部分集流管可通过主防护板431上的让位槽433进行安装定位,防护部43同一端设置的至少两个集流管中的剩余部分集流管可通过固定件(例如与防护部43下端连接的下连接部42)进行安装定位。其中,防护部43上端的固定件也可通过紧固件与电控盒主体1进行连接,以便更好地将防护部43上端的设置的至少两个集流管中的剩余部分集流管进行安装定位。
防护部43还可包括一个、两个或多个辅防护板432。其中,辅防护板432连接于主防护板431,且位于主防护板431背离散热器3的一侧。
且其中一个辅防护板432可与背板11配合以形成用于容纳辅助连接管34的防护空间(也可理解为辅防护板432形成有防护空间),这样可通过防护部43形成的防护空间使得在装配散热器3中集流管和板体31时可避开辅助连接管34和上冷凝器输入管(图未示),以精简结构,节省空间,并对辅助连接管34起到了保护作用。
其中,形成防护空间的辅防护板432可呈L弯折型,以便该辅防护板432形成防护空间,且L弯折型辅防护板432的远离背板11的侧壁可以对辅助连接管34起到保护作用。
如图15所示,防护板4还可包括连接管固定板44,用于使辅助连接管34与电控盒主体1相对固定,也可调节至少两个辅助连接管34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避免辅助连接管34之间相互磨管。
其中,如图16所示,连接管固定板44可形成有凹槽(可称之为定位槽441),以便辅助连接管34卡置于定位槽441内,从而便于辅助连接管34定位安装。
连接管固定板44中定位槽441的设置数量不受限制,具体可根据散热器3中辅助连接管34的数量进行设置。其中,连接管固定板44中定位槽441的设置数量等于散热器3中辅助连接管34的数量。例如,辅助连接管34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则连接管固定板44上也可形成有至少两个定位槽441,且至少两个辅助连接管34一一对应地卡置于定位槽441内。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管固定板44中定位槽441的设置数量可等于与设置在防护部43上端的集流管连接的辅助连接管34的数量。例如,防护部43上端设置有两个集流管,与设置在防护部43上端的集流管连接的辅助连接管34也为两个,相应地连接管固定板44上也可设置有两个定位槽441,与设置在防护部43上端的集流管连接的两个辅助连接管34一一对应地卡置于两个定位槽441内。
连接管固定板44可固定连接于背板11或散热板2上,以便将连接管固定板44固定住,从而能够通过背板11或散热板2固定于电控盒本体1的连接管固定板44,使卡置于连接管固定板44上的辅助连接管34与电控盒主体1相对固定。
3、电控盒呈双层结构
请继续参阅图1,电控盒100还可包括电控安装板5。其中,电控安装板5连接于侧板12,且设置于安装空间13内与背板11间隔设置,这样通过电控安装板5就将电控盒100分成两层,其中,内层为电控盒主体1,外层为电控安装板5,使得电控盒100内电控模块布置更加紧凑,减少电控盒100在空间位置上所占的体积。
进一步地,电控安装板5可铰接于侧板12,且安装完毕后电控安装板5已被转动至安装空间13内且与背板11间隔设置,这样通过铰接设置可让电控安装板5可相对于电控盒本体1向外翻转(例如可向外翻转90°),以便后续维修电控盒本体1内的电控模块时无需拆卸电控安装板5,进而提高了电控盒100的维修效率,减少在维修的过程中电控盒100钣金切下后人为的踩踏、碰撞变形造成的损坏。
如图17所示,电控安装板5可通过合页等铰接件53铰接连接于侧板12。其中,合页等铰接件53的设置数量可大于或等于二,以便通过至少两个合页将电控安装板5稳定地铰接于侧边。
电控安装板5上可形成有背离背板11方向的折边51,其中折边51铰链连接于侧板12,使得电控安装板5可转动至安装空间13内,这样通过折边51使得电控安装板5成为向内凹陷的结构,避免第二电控模块与面板干涉,可以保护设置在电控安装板5上的第二电控模块。
其中,折边51远离背板11的一端可铰接于侧板12,以增加电控安装包的翻转自由度。
进一步地,电控安装板5四周均可形成沿着背离背板11方向延伸的折边51,以更好地保护第二电控模块。
其中,电控组件可包括第一电控模块(也可称为第一电控元件)和第二电控模块(也可称为第二电控元件)。其中,电控盒主体1上可设有第一电控模块,电控安装板5上设置有第二电控模块,即电控盒100的双层空间内均设有电控模块,以便使得电控盒100内电控模块布置更加紧凑。
其中,电控安装板5被转动至安装空间13内时,第二电控模块不超出安装空间13,这样第二电控模块就设置于电控盒本体1内的安装空间13内,电控盒本体1可以对第二电控模块进行保护。
进一步地,电控盒100内可设有多个第二电控模块,其中部分第二电控模块安装于电控安装板5朝向背板11的表面,剩余部分第二电控模块可安装于电控安装板5背离背板11的表面,以提高电控盒本体1内电控模块的安装面积,从而进一步使得电控盒100更加紧凑,减小了电控盒100的体积。
另外,电控安装板5上可设置有朝向背板11的凹陷安装台52,其中,凹陷安装台52用于安装操控模块,这样通过凹陷安装台52的设置让面板无法干涉到操控模块,起到了保护操控模块的作用。
另外,上述电控盒100还可设有风冷散热装置,这样本申请的电控盒100风冷散热与冷媒散热功能兼具,热交换效率更高。
以上各实施例中的结构可以相互组合使用。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散热器2可用作经济器。
请参阅图18,图18为本申请空调外机200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空调外机200可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控盒100。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包括:
电控盒主体;
散热板,所述散热板设置于所述电控盒主体,且用于安装散热器;
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设置于所述电控盒主体,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散热板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控盒主体的背板上设置有开槽;
所述散热板设置于所述背板的外侧,所述散热板上形成有凸台,所述凸台穿设于所述开槽;
所述电控组件设置于所述背板的内侧,且与所述凸台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还包括:
模块支架,所述模块支架设置于所述背板的内侧,用于承载电控组件,使得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凸台之间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支架安装于所述背板的内表面,以设置于所述背板的内侧;或者,所述模块支架安装于所述凸台,以设置于所述背板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支架为塑料材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的内表面形成有凹沉区,所述开槽设置于所述凹沉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凸出所述背板的高度小于所述凹沉区的深度;所述电控组件设置于所述背板的内表面的非凹沉区,以与所述凸台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沉区的深度为1.8mm~3.8mm,所述凸台凸出所述背板的高度为2.2mm~4.2mm。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背板的方向上,所述电控组件中的电控模块的投影与所述开槽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朝向所述电控组件的凸台面为导流结构,用于将所述凸台面的冷凝水导向所述电控盒的底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为朝向所述电控盒的底部倾斜的倾斜面。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槽靠近所述电控盒的底部的槽边与所述凸台的间隙为1mm~3mm。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的内表面形成有连接沉孔,所述散热板通过所述连接沉孔固定安装于所述背板。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置于所述散热板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散热板背离所述背板的表面形成有凹槽和/或定位筋,所述定位筋用于对所述散热器进行定位。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微通道换热管。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为所述电控盒主体的背板。
17.一种空调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外机包括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盒。
CN202122726783.XU 2021-11-08 2021-11-08 电控盒以及空调外机 Active CN2170047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26783.XU CN217004704U (zh) 2021-11-08 2021-11-08 电控盒以及空调外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26783.XU CN217004704U (zh) 2021-11-08 2021-11-08 电控盒以及空调外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04704U true CN217004704U (zh) 2022-07-19

Family

ID=82379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26783.XU Active CN217004704U (zh) 2021-11-08 2021-11-08 电控盒以及空调外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047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0184698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유닛
CN217004704U (zh) 电控盒以及空调外机
CN210725857U (zh) 空调器及其板翅式相变散热控制盒
CN111380111B (zh) 空调器
CN215872450U (zh) 电控盒和空调器
CN116085878A (zh) 电控盒以及空调外机
CN211457828U (zh) 一种相变散热控制盒
CN212108752U (zh) 空调室外机
CN116085879A (zh) 电控盒以及空调外机
CN217057758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6953295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6953294U (zh) 空调室外机
CN220545363U (zh) 模块化散热安装架及储能装置
CN218831039U (zh) 带有散热装置的电源主板
CN217082741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9329944U (zh) 冷媒冷却ip54防护等级变频柜壳体及变频柜
CN220874954U (zh) 一种变频器的散热结构
CN217241201U (zh) 储能电源
CN217114647U (zh) 电池箱体、电池插箱及储能设备
CN219834741U (zh) 窄体变频器
WO2021093246A1 (zh) 接水盘和移动空调
CN215072127U (zh) 散热器、变流器箱体及变流器
CN218483144U (zh) 一种机柜
CN218886947U (zh) 一种低能耗组合式变压器
CN221008726U (zh) 一种变压器的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