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85290U - 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85290U
CN216985290U CN202123341606.6U CN202123341606U CN216985290U CN 216985290 U CN216985290 U CN 216985290U CN 202123341606 U CN202123341606 U CN 202123341606U CN 216985290 U CN216985290 U CN 2169852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epair
rotator cuff
tendon
wov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4160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文华
刘也卓
邓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xiang Sitai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xiang Sitai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xiang Sitai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xiang Sitai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4160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852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852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852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包括编织修复层、支撑层和组织膜层;编织修复层呈对折状的网孔板结构,其内侧端的肱骨编织段的内腔嵌设有支撑层,外侧端的肌腱自由纤维段的外表面覆设有组织膜层;且肱骨编织段的一侧端间隔开设有若干骨端孔,肌腱自由纤维段的另一端隔开设有若干腱端孔。本实用新型通过前端夹层结构设计能够确保补片具有足够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后端肌腱自由纤维段具有足够强度维持肩关节复位,防止补片蠕变,外表面覆设的组织膜层对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有促进作用;该复合补片可再生肩袖补片,促进肩袖组织再生修复,且保证补片力学性能的一致性,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科补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
背景技术
肩袖损伤是肩关节常见损伤,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患者往往因某一次外伤后出现肩部疼痛,活动受限。肩袖撕裂是导致肩关节疼痛、活动度降低、功能减弱的常见原因,约占肩部病变的60%。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肩袖损伤患者及肩袖大面积损伤患者,通常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修补撕裂肌腱,从而减轻疼痛,并重建关节功能。
目前临床上肩袖损伤修复技术有单、双排带线锚钉,穿骨缝合技术。随着修复器械的改进及修复技术的提高,大量的肩袖损伤可以进行腱-骨缝合,但仍有部分肩袖因撕裂巨大以及组织挛缩不能得到修补。且现有肩袖补片材在生物力学强度、组织相容性、取材来源问题、安全性和费用等因素上,均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设计力学强度优良,模拟肩袖组织、生物相容性好的肩袖补片对于治疗肩袖损伤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包括编织修复层、支撑层和组织膜层;其中,所述编织修复层呈对折状的网孔板结构,其内侧端的肱骨编织段的内腔嵌设有所述支撑层,外侧端的肌腱自由纤维段的外表面覆设有所述组织膜层;且所述肱骨编织段的一侧端间隔开设有若干骨端孔,所述肌腱自由纤维段的另一端隔开设有若干腱端孔。
优选地,在所述的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上,所述编织修复层采用可降解的丝素蛋白复合纤维编织而成,且其为多孔结构,空隙为150μm-350μm。
优选地,在所述的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上,所述肱骨编织段的总厚度大于所述肌腱自由纤维段的总厚度。
优选地,在所述的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上,所述肱骨编织段上横向开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肱骨方通孔,所述肌腱自由纤维段上纵向开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肌腱方通孔。
优选地,在所述的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上,所述肱骨方通孔和所述骨端孔内涂覆有成软骨诱导层,所述肌腱方通孔和所述腱端孔的内壁涂覆有成肌腱诱导层。
优选地,在所述的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上,所述支撑层为具有缓冲弹性的波浪形网孔结构。
优选地,在所述的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上,所述支撑层的上端面横向开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第一缓冲槽,下端面横向开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第二缓冲槽,所述第一缓冲槽与所述第二缓冲槽呈上下错位布置。
优选地,在所述的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上,所述支撑层上沿其横向方向开设有若干阵列布置的第一方孔和第二方孔,且相邻的所述第一方孔和第二方孔呈错位布置。
优选地,在所述的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上,所述支撑层采用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为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G910)与聚对二氧环己酮制成。
优选地,在所述的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上,所述组织膜层采用自体阔筋膜。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通过一体结构的肱骨编织段和肌腱自由纤维段可模拟肩袖与骨连接的腱骨愈合组织特性,并通过表面负载的诱导因子,增强肌腱内在的愈合潜能,进而提高肩袖损伤修复手术的成功率;前端夹层结构设计的肱骨编织段及其内的支撑层能够确保补片具有足够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后端肌腱自由纤维段具有足够强度维持肩关节复位,防止补片蠕变,外表面覆设的组织膜层对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有促进作用;该复合补片可再生肩袖补片,促进肩袖组织再生修复,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柔韧性,保证补片力学性能的一致性,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的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中编织修复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中编织修复层的A部分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中编织修复层的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中编织修复层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中支撑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各附图标记为:
10-编织修复层,11-肱骨编织段,12-肌腱自由纤维段,13-肱骨方通孔,14-肌腱方通孔,15-骨端孔,16-腱端孔;20-支撑层,21-第一缓冲槽,22-第二缓冲槽,23-第一方孔,24-第二方孔;30-组织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提供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其主要包括编织修复层10、支撑层20和组织膜层30。其中,所述编织修复层10呈对折状的网孔板结构,所述编织修复层10由包括肱骨编织段11和肌腱自由纤维段12,其有一片编织限位对折而成。通过一体结构的肱骨编织段11和肌腱自由纤维段12可模拟肩袖与骨连接的腱骨愈合组织特性。
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所述编织修复层10上内侧端肱骨编织段11的内腔嵌设有所述支撑层20,嵌设支撑层20后的所述肱骨编织段11的总厚度大于所述肌腱自由纤维段12的总厚度。所述编织修复层10上外侧端的肌腱自由纤维段12的外表面覆设有所述组织膜层30,所述组织膜层30采用自体阔筋膜,自体阔筋膜能够促进自体细胞生长。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编织修复层10采用可降解的丝素蛋白复合纤维编织而成,且其为多孔结构,空隙为150μm-350μm。采用丝素蛋白复合材料制成的编织修复层10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能够很好的协助组织重塑,提高了修复作用。多孔结构的编织修复层10可以负载成骨诱导成分,成骨诱导成分包括无机成骨材料、蛋白质和小分子化合物等,促进肩袖组织再生修复。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所述肱骨编织段11上横向开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肱骨方通孔13,所述肌腱自由纤维段12上纵向开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肌腱方通孔14。在所述肱骨编织段11的一侧端间隔开设有若干骨端孔15,所述肌腱自由纤维段12的另一端隔开设有若干腱端孔16。从而在上形成具有多孔和方通孔结构的编织修复层,可以干扰非肌腱或韧带在组织内的形成增生,减少了内部瘢痕组织的形成。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肱骨方通孔13和所述骨端孔15内涂覆有成软骨诱导层,所述肌腱方通孔14和所述腱端孔16的内壁涂覆有成肌腱诱导层。通过表面负载的具有诱导因子的成软骨诱导层和成肌腱诱导层,可有效增强肌腱内在的愈合潜能,进而提高肩袖损伤修复手术的成功率。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和10所示,所述支撑层20为具有缓冲弹性的波浪形网孔结构。所述支撑层20采用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为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G910)与聚对二氧环己酮制成,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如图10所示,所述支撑层20的上端面横向开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第一缓冲槽21,下端面横向开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第二缓冲槽22,所述第一缓冲槽21与所述第二缓冲槽22呈上下错位布置。以及在所述支撑层20上沿其横向方向开设有若干阵列布置的第一方孔23和第二方孔24,且相邻的所述第一方孔23和第二方孔24呈错位布置。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编织修复层(10)、支撑层(20)和组织膜层(30);其中,所述编织修复层(10)呈对折状的网孔板结构,其内侧端的肱骨编织段(11)的内腔嵌设有所述支撑层(20),外侧端的肌腱自由纤维段(12)的外表面覆设有所述组织膜层(30);且所述肱骨编织段(11)的一侧端间隔开设有若干骨端孔(15),所述肌腱自由纤维段(12)的另一端隔开设有若干腱端孔(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修复层(10)采用可降解的丝素蛋白复合纤维编织而成,且其为多孔结构,空隙为150μm-35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肱骨编织段(11)的总厚度大于所述肌腱自由纤维段(12)的总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肱骨编织段(11)上横向开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肱骨方通孔(13),所述肌腱自由纤维段(12)上纵向开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肌腱方通孔(1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肱骨方通孔(13)和所述骨端孔(15)内涂覆有成软骨诱导层,所述肌腱方通孔(14)和所述腱端孔(16)的内壁涂覆有成肌腱诱导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20)为具有缓冲弹性的波浪形网孔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20)的上端面横向开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第一缓冲槽(21),下端面横向开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第二缓冲槽(22),所述第一缓冲槽(21)与所述第二缓冲槽(22)呈上下错位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20)上沿其横向方向开设有若干阵列布置的第一方孔(23)和第二方孔(24),且相邻的所述第一方孔(23)和第二方孔(24)呈错位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组织膜层(30)采用自体阔筋膜。
CN202123341606.6U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 Active CN2169852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41606.6U CN216985290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41606.6U CN216985290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85290U true CN216985290U (zh) 2022-07-19

Family

ID=82387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41606.6U Active CN216985290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852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04605B2 (en) Resilient knee implant and methods
ES2733313T3 (es) Método para la reparación de ligamento o tendón
EP2097116B1 (en) In situ system for intra-articular chondral and osseous tissue repair
AU2017291837B2 (en) Indirect method of articular tissue repair
JP4549919B2 (ja) 半月板修復スカフォールド
JP4197160B2 (ja) 軟骨修復および再生用の支持骨格材料および方法
ES2651419T3 (es) Dispositivo para reparación o sustitución de tejido blando
US20090163936A1 (en) Coated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
US10617527B2 (en) Resilient knee implant and methods
KR20050014811A (ko) 결합 조직의 초음파 치료 방법 및 장치
KR20060092233A (ko) 척수 디스크 수핵의 치환 방법 및 장치
US20230079113A1 (en) Biomaterial for Articular Cartilage Maintenance and Treatment of Arthritis
CN108403258B (zh) 一种止点重建型人工肩袖补片及其制造方法
CN216985290U (zh) 一种用于肩袖修复的可控降解吸收的复合补片
KR101733332B1 (ko) 강화 조직 이식편
WO2022117567A1 (en) Bioabsorbable textiles and methods for joint function restoration
MX2013004125A (es) Parche para reparacion del cartilago.
Peixoto Scaffold development for Rotator Cuff repai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