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80683U - 冷却板 - Google Patents

冷却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80683U
CN216980683U CN202220524147.0U CN202220524147U CN216980683U CN 216980683 U CN216980683 U CN 216980683U CN 202220524147 U CN202220524147 U CN 202220524147U CN 216980683 U CN216980683 U CN 2169806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liquid
confluence
cooling plate
conve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2414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雨默
项小雷
孟维江
李岩
张艺铭
王莹
王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2414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806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806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806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板,包括板体和扰流件,板体具有液流腔,板体还开设有供冷却液进出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与出液口均与液流腔连通,扰流件的外周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表面沿冷却液的液流方向位于第一表面的一侧,且相较第一表面更靠近进液口设置,第二表面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表面的两端直接相连,其中,第一表面呈半圆形,第二表面呈半椭圆形。本申请提供的冷却板,通过扰流件,使冷却液经由呈半椭圆形的第二表面流动至呈半圆形的第一表面,半椭圆形的流动阻力更小,而且能够与半圆形更为顺畅地衔接,从而提高冷却液的液流速度,提升冷却板的散热性能。

Description

冷却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冷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冷却板。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车辆的大力发展,目前新能源车辆的电池系统主要有风冷和液冷两种冷却方式,其中,液冷方式能够更好地控制电池温度,在大电量的车辆电池中应用更为广泛。
液冷方式主要通过冷却板对电池进行冷却,而现有的冷却板中的冷却液扰流效果不佳,导致冷却板温度不均,进而致使电池温度不均,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冷却板扰流效果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扰流效果的冷却板。
一种冷却板,包括:
板体,具有液流腔,板体还开设有供冷却液进出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和出液口均与液流腔连通;
扰流件,扰流件的外周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表面沿冷却液的液流方向位于第一表面的一侧,且相较第一表面更靠近进液口设置,第二表面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表面的两端直接相连;
其中,第一表面呈半圆形,第二表面呈半椭圆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扰流件包括多个,多个扰流件间隔设于液流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冷却板包括第一扰流组和沿第一方向与第一扰流组间隔设置的第二扰流组,第一扰流组和第二扰流组均具有至少一扰流件,第一扰流组和第二扰流组沿第一方向交错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液流腔包括第一液流腔和第二液流腔,冷却板还包括分流组件和汇流组件,分流组件设于第一液流腔内,且形成有多个彼此独立的分流通道,每一分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液流腔及进液口连通;
汇流组件设于第二液流腔内,且形成有多个彼此独立的汇流通道,每一汇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液流腔及出液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流组件包括第一分流件和第二分流件,第一分流件和第二分流件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一分流件和第二分流件的两侧均具有分流通道,分流通道通过第一间隙与进液口连通;和/或
汇流组件包括第一汇流件和第二汇流件,第一汇流件和第二汇流件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第一汇流件和第二汇流件的两侧均具有汇流通道,汇流通道通过第二间隙与出液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液口沿其轴向朝向分流组件的投影落入第一间隙中;
出液口沿其轴向朝向汇流组件的投影落入第二间隙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分流件与第一液流腔的腔壁形成有分流通道,第一汇流件与第二液流腔的腔壁形成有汇流通道;和/或
第二分流件与第一液流腔的腔壁形成有分流通道,第二汇流件与第二液流腔的腔壁形成有汇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分流件与第二分流件更靠近进液口的一端之间具有第一间距,另一端之间具有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
第一汇流件与第二汇流件更靠近出液口的一端之间具有第三间距,另一端之间具有第四间距,第三间距小于第四间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流组件包括多组,多组分流组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于第一液流腔内,相邻两个分流组件的第一分流件之间形成分流通道,相邻两个分流组件的第二分流件之间形成分流通道,更靠近进液口的分流组件中的第一间距大于远离进液口的分流组件中的第一间距;
汇流组件包括多组,多组汇流组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于第二液流腔内,相邻两个汇流组件的第一汇流件之间形成汇流通道,相邻两个汇流组件的第二汇流件之间形成汇流通道,更靠近出液口的汇流组件中的第三间距小于远离出液口的汇流组件中的第三间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分流件包括弧形段,第一汇流件包括弧形段;和/或
第二分流件包括弧形段,第二汇流件包括弧形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液流腔的两侧具有两个第一出口,分流组件设于两个第一出口之间;
第二液流腔具有两个第一入口,两个第一入口开设于第二液流腔的两侧,汇流组件设于两个第一入口之间;
其中,两个第一出口分别与两个第一入口一一对应。
上述冷却板,通过扰流件,使冷却液经由呈半椭圆形的第二表面流动至呈半圆形的第一表面,半椭圆形的流动阻力更小,而且能够与半圆形更为顺畅地衔接,从而提高冷却液的液流速度,提升冷却板的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冷却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冷却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冷却板;10、板体;11、第一液流腔;12、第二液流腔;13、进液口;14、出液口;15、第三液流腔;151、第一子第三液流腔;152、第二子第三液流腔;16、第四液流腔;161、第一子第四液流腔;162、第二子第四液流腔;20、扰流件;21、第一表面;22、第二表面;30、分流组件;31、分流通道;32、第一分流件;33、第二分流件;34、第一间隙;40、汇流组件;41、汇流通道;42、第一汇流件;43、第二汇流件;44、第二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以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为便于描述,附图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结构。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冷却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板体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的一种冷却板100,包括板体10和扰流件20,板体10具有液流腔,板体10还开设有供冷却液进出的进液口13和出液口14,进液口13和出液口14均与液流腔连通,扰流件20的外周具有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第二表面22沿冷却液的液流方向位于第一表面21的一侧,且相较第一表面21更靠近进液口13设置,第二表面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表面21的两端直接相连,其中,第一表面21呈半圆形,第二表面22呈半椭圆形。
本申请提供的冷却板100,通过扰流件20,使冷却液经由呈半椭圆形的第二表面22流动至呈半圆形的第一表面21,半椭圆形的流动阻力更小,而且能够与半圆形更为顺畅地衔接,从而提高冷却液的液流速度,提升冷却板100的散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板100还包括多个扰流件20,多个扰流件20间隔设于液流腔内。如此,通过多个扰流件20间隔设置,能够形成若干个扰流通道,提升冷却液的液流速度以及均匀性,使冷却板100的均温性更好。
具体到一些实施方式中,冷却板100包括第一扰流组和沿第一方向与第一扰流组间隔设置的第二扰流组,第一扰流组和第二扰流组均具有至少一扰流件20,第一扰流组和第二扰流组沿第一方向交错设置。如此,通过第一扰流组和第二扰流组交错设置,能够使冷却液在交错的扰流件20之间交叉流动,进一步地提升冷却液的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为冷却板100的长度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流腔包括第一液流腔11和第二液流腔12,冷却板100还包括分流组件30和汇流组件40,分流组件30设于第一液流腔11内,且形成有多个彼此独立的分流通道31,每一分流通道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液流腔11及进液口13连通,汇流组件40设于第二液流腔12内,且形成有多个彼此独立的汇流通道41,每一汇流通道4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液流腔12及出液口14连通。如此,通过多个分流通道31和汇流通道41能够使冷却液更为均匀地在冷却板100内流动。
具体到一些实施方式中,分流组件30包括第一分流件32和第二分流件33,第一分流件32和第二分流件33之间具有第一间隙34,第一分流件32和第二分流件33的两侧均具有分流通道31,分流通道31通过第一间隙34与进液口13连通,汇流组件40包括第一汇流件42和第二汇流件43,第一汇流件42和第二汇流件43之间具有第二间隙44,第一汇流件42和第二汇流件43的两侧均具有汇流通道41,汇流通道41通过第二间隙44与出液口14连通。如此,通过具有第一间隙34的第一分流件32和第二分流件33,能够易于将冷却液分流至第一液流腔11的两侧,通过具有第二间隙44的第一汇流件42和第二汇流件43,能够易于将第二液流腔12内的冷却液汇聚至出液口14。
更具体地,进液口13沿其轴向朝向分流组件30的投影落入第一间隙34中,出液口14沿其轴向朝向汇流组件40的投影落入第二间隙44中。如此,能够易于冷却液自进液口13进入时,就能够被第一间隙34两侧的第一分流件32和第二分流件33分流,通过第二间隙44两侧的第一汇流件42和第二汇流件43汇流,能够使汇聚至第二间隙44内的冷却液易于从出液口14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流件32与第一液流腔11的腔壁形成有分流通道31,第一汇流件42与第二液流腔12的腔壁形成有汇流通道41。如此,通过第一分流件32与腔壁形成的分流通道31能够提升冷却液在第一液流腔11内的流动均匀性,通过第一汇流件42与腔壁形成的汇流通道41能够易于将第二液流腔12内的冷却液汇聚至出液口14。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分流件33与第一液流腔11的腔壁形成有分流通道31,第二汇流件43与第二液流腔12的腔壁形成有汇流通道41。如此,通过第二分流件33与腔壁形成的分流通道31能够提升冷却液在第一液流腔11内的流动均匀性,通过第二汇流件43与腔壁形成的汇流通道41能够易于将第二液流腔12内的冷却液汇聚至出液口14。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流件32与第一液流腔11的腔壁形成有分流通道31,第一汇流件42与第二液流腔12的腔壁形成有汇流通道41,第二分流件33与第一液流腔11的腔壁形成有分流通道31,第二汇流件43与第二液流腔12的腔壁形成有汇流通道41。如此,第一分流件32和第二分流件33均能与腔壁形成分流通道31,能够使得液流的分流量更为均匀,第一汇流件42和第二汇流件43均能与腔壁形成汇流通道41,能够使第二液流腔12内两侧的冷却液能够更为均匀地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流件32包括弧形段,第一汇流件42包括弧形段。如此,通过弧形段能够有助于液体流动,从而更好地降低冷却液在流动中所受到的阻力。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流件32和第一汇流件42也可以包括直线段、折线段、波浪线段或其他形状,在此不作限制。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分流件33包括弧形段,第二汇流件43包括弧形段。如此,通过弧形段能够有助于液体流动,从而更好地降低冷却液在流动中所受到的阻力。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分流件33和第二汇流件43也可以包括直线段、折线段、波浪线段或其他形状,在此不作限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分流件32、第一汇流件42、第二分流件33和第二汇流件43均包括弧形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流件32与第二分流件33更靠近进液口13的一端之间具有第一间距,另一端之间具有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第一汇流件42与第二汇流件43更靠近出液口14的一端之间具有第三间距,另一端之间具有第四间距,第三间距小于第四间距。如此,第一分流件32与第二分流件33能够更好地将冷却液导入至第一液流腔11内,第一汇流件42与第二汇流件43能够更好地将第二液流腔12中的冷却液汇聚至出液口14排出。
具体到一些实施方式中,分流组件30包括多组,多组分流组件30沿第二方向间隔设于第一液流腔11内,更靠近进液口13的分流组件30中的第一间距大于远离进液口13的分流组件30中的第一间距,多组汇流组件40沿第二方向间隔设于第二液流腔12内,更靠近出液口14的汇流组件40中的第三间距小于远离出液口14的汇流组件40中的第三间距。如此,更靠近进液口13的第一间距更大,能够使冷却液“宽进窄出”,提高冷却液的液流速度,进而提升冷却板100的液流均匀性,更靠近出液口14的第三间距更小,冷却液“宽进窄出”,能够加速冷却液的液流速度,防止冷却液堆积致使出液口14的冷却液温度过高。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方向为冷却板100的宽度方向。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分流组件30包括两组,两组分流组件30沿第二方向间隔设于第一液流腔11内,更靠近进液口13的分流组件30中的第一间距大于远离进液口13的分流组件30中的第一间距,汇流组件40包括两组,两组汇流组件40沿第二方向间隔设于第二液流腔12内,更靠近出液口14的汇流组件40中的第三间距小于远离出液口14的汇流组件40中的第三间距。如此,能够避免设置过多的分流组件30和汇流组件40使分流通道31和汇流通道41过窄,导致冷却液的液流受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液流腔11具有两个第一出口,两个第一出口开设于第一液流腔11的两侧,分流组件30设于两个第一出口之间,第二液流腔12具有两个第一入口,两个第一入口开设于第二液流腔12的两侧,汇流组件40设于两个第一入口之间,其中,两个第一出口分别与两个第一入口一一对应。如此,通过分别对应连通的两个第一出口和第一入口能够使冷却液自第一液流腔11流入至第二液流腔12内。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的冷却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板100还包括第三液流腔15和第四液流腔16,第三液流腔15具有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第四液流腔16具有第三入口和第三出口,第二入口与第一液流腔11的其中一个第一出口连通,第三入口与第一液流腔11的其中另一个第一出口连通,第二出口与第二液流腔12的其中一个第一入口连通,第三出口与第二液流腔12的其中另一个第一入口连通。如此,通过在冷却板100中增设多个液流腔能够进一步提升冷却液的均匀性,从而提升冷却板100的均温性。
具体到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液流腔15还包括第一子第三液流腔151和第二子第三液流腔152,第一子第三液流腔151和第二子第三液流腔152通过第一开口连通,第一开口设于远离第一出口设置,第四液流腔16还包括第一子第四液流腔161和第二子第四液流腔162,第一子第四液流腔161和第二子第四液流腔162通过第二开口连通,第二开口设于远离第一出口设置。如此,能够增加冷却液的流经路径,从而使冷却板100的冷却效果更好,且温度更为均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板100,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扰流件20,使冷却液经由呈半椭圆形的第二表面22流动至呈半圆形的第一表面21,半椭圆形的流动阻力更小,而且能够与半圆形更为顺畅地衔接,从而提高冷却液的液流速度,提升冷却板100的散热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冷却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体,具有液流腔,所述板体还开设有供冷却液进出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与所述液流腔连通;
扰流件,所述扰流件的外周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沿所述冷却液的液流方向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且相较所述第一表面更靠近所述进液口设置,所述第二表面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表面的两端直接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表面呈半圆形,所述第二表面呈半椭圆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包括多个,所述多个扰流件间隔设于所述液流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包括第一扰流组和沿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扰流组间隔设置的第二扰流组,所述第一扰流组和所述第二扰流组均具有至少一所述扰流件,所述第一扰流组和所述第二扰流组沿所述第一方向交错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流腔包括第一液流腔和第二液流腔,所述冷却板还包括分流组件和汇流组件,所述分流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液流腔内,且形成有多个彼此独立的分流通道,每一分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液流腔及所述进液口连通;
所述汇流组件设于所述第二液流腔内,且形成有多个彼此独立的汇流通道,每一所述汇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液流腔及所述出液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组件包括第一分流件和第二分流件,所述第一分流件和所述第二分流件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分流件和所述第二分流件的两侧均具有所述分流通道,所述分流通道通过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进液口连通;和/或
所述汇流组件包括第一汇流件和第二汇流件,所述第一汇流件和所述第二汇流件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汇流件和所述第二汇流件的两侧均具有所述汇流通道,所述汇流通道通过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出液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沿其轴向朝向所述分流组件的投影落入所述第一间隙中;
所述出液口沿其轴向朝向所述汇流组件的投影落入所述第二间隙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件与所述第一液流腔的腔壁形成有所述分流通道,所述第一汇流件与所述第二液流腔的腔壁形成有所述汇流通道;和/或
所述第二分流件与所述第一液流腔的腔壁形成有所述分流通道,所述第二汇流件与所述第二液流腔的腔壁形成有所述汇流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件与所述第二分流件更靠近所述进液口的一端之间具有第一间距,另一端之间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所述第一汇流件与所述第二汇流件更靠近所述出液口的一端之间具有第三间距,另一端之间具有第四间距,所述第三间距小于所述第四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组件包括多组,所述多组分流组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于所述第一液流腔内,相邻两个所述分流组件的所述第一分流件之间形成所述分流通道,相邻两个所述分流组件的所述第二分流件之间形成所述分流通道,更靠近所述进液口的所述分流组件中的第一间距大于远离所述进液口的所述分流组件中的第一间距;
所述汇流组件包括多组,所述多组汇流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于所述第二液流腔内,相邻两个所述汇流组件的所述第一汇流件之间形成所述汇流通道,相邻两个所述汇流组件的所述第二汇流件之间形成所述汇流通道,更靠近所述出液口的所述汇流组件中的第三间距小于远离所述出液口的所述汇流组件中的第三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件包括弧形段,所述第一汇流件包括弧形段;和/或
所述第二分流件包括弧形段,所述第二汇流件包括弧形段。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流腔的两侧具有两个第一出口,所述分流组件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出口之间;
所述第二液流腔具有两个第一入口,两个所述第一入口开设于所述第二液流腔的两侧,所述汇流组件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入口之间;
其中,两个所述第一出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入口一一对应。
CN202220524147.0U 2022-03-10 2022-03-10 冷却板 Active CN2169806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24147.0U CN216980683U (zh) 2022-03-10 2022-03-10 冷却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24147.0U CN216980683U (zh) 2022-03-10 2022-03-10 冷却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80683U true CN216980683U (zh) 2022-07-15

Family

ID=82359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24147.0U Active CN216980683U (zh) 2022-03-10 2022-03-10 冷却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806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63338A (zh) * 2022-10-27 2023-01-31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装置和储能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63338A (zh) * 2022-10-27 2023-01-31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装置和储能设备
CN115663338B (zh) * 2022-10-27 2023-12-15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装置和储能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17119B1 (en) Heat exchanger
CN216980683U (zh) 冷却板
US10797366B2 (en) Temperature-controlling device for a battery modul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battery module
CN112271357B (zh) 一种电芯串联式长单体电池的液冷模块以及散热结构
CN113540491B (zh)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及电堆
CN109004120B (zh) 在模块壳体中具有导流机构的电池模块
CN110690525B (zh) 一种斜槽交互式缩口通道液冷板
TW200840123A (en) Flow field plate module for fuel cell system
CN213026252U (zh) 用于电池包的液冷板
CN111129645B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215418241U (zh) 燃料电池双极板以及燃料电池
JP2024518247A (ja) 電池冷却プレート及び電池システム
CN115621601A (zh) 冷却机动车辆的牵引电池的电池单体的装置及牵引电池
CN218101421U (zh) 电池液冷板和电池系统
CN111121501B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219393521U (zh) 一种电池冷却板和电动汽车
CN220290898U (zh) 液冷板和电池包
CN219843029U (zh) 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冷却器、电池包及车辆
US20220320621A1 (en) Temperature control apparatus
CN220400698U (zh) 一种液冷板及电池模组
CN216354441U (zh) 液冷板
CN111630257A (zh) 带有用于引导穿过空气歧管的空气流的空气引导件的机动车辆热交换模块的通风装置
CN213782091U (zh) 液冷板和电池包
CN220065833U (zh) 一种换热板以及电池包
CN213124554U (zh) 一种液冷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