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3029U - 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冷却器、电池包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冷却器、电池包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43029U
CN219843029U CN202320541982.XU CN202320541982U CN219843029U CN 219843029 U CN219843029 U CN 219843029U CN 202320541982 U CN202320541982 U CN 202320541982U CN 219843029 U CN219843029 U CN 2198430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sub
section
cooling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4198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严天曈
李民辉
罗昭顺
苑举洋
刘涛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4198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430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430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43029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31430 priority patent/WO2024104319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冷却器、电池包及车辆。冷却结构包括进液口、出液口以及多个冷却流道,冷却流道包括分流段和汇流段,分流段上设置有多个分流节点,以将分流段间隔为多段流道,每一段流道包括至少一个子流道,分流节点用于将每一子流道分流为多个,相邻两段流道的子流道之间通过分流节点间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器的冷却结构,从进液口流入的工质被分流为多股,可快速降低单根管道中的流速,且每个冷却流道上均设置多个分流节点进行多次分流,能够减小压力损失,使得各段流道的流量和压力基本相同,冷却效果也大致相同,提高电池温度一致性。

Description

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冷却器、电池包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冷却器、电池包及车辆。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的动力源为电池包,电池包上集成有冷却通道,能够对电池包内的电池模组或单体电池起到冷却作用。
相关技术中,为了满足流道的结构强度以及电池包的轻量化,冷却通道采用了较小的流道尺寸设计,但是这一设计会带来以下问题:
(1)当冷却通道以直冷为主时,冷媒阻力损失较大,冷媒在冷却流道内饱和温度的变化较大,造成冷却流道表面温度不均匀,不利于电池温度一致性;
(2)当冷却通道以液冷(工质一般为乙二醇/水溶液)为主时,由于压力损失极大,整车需要匹配高扬程循环泵方可满足流量需求,降低了通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冷却流道内阻力损失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冷却器、电池包及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包括进液口、出液口以及多个冷却流道,所述冷却流道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
所述冷却流道包括分流段和汇流段,所述分流段连接所述进液口,所述汇流段连接所述出液口;
所述分流段上设置有多个分流节点,以将所述分流段间隔为多段流道,每一段所述流道包括至少一个子流道,所述分流节点用于将每一所述子流道分流为多个,沿着所述分流段内工质的流动方向,相邻两段所述流道的所述子流道之间通过所述分流节点间隔,后一段所述流道的所述子流道的数量大于前一段所述流道的所述子流道的数量;
所述汇流段用于将最后一段所述流道的多个所述子流道进行汇流并流向所述出液口。
可选地,所述分流段包括第一分流段和第二分流段,所述第一分流段和所述汇流段连接在所述第二分流段的两端,所述汇流段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分流段的形状一致。
可选地,所述第一分流段包括第一段流道、第二段流道和第三段流道,所述分流节点包括第一分流节点、第二分流节点、第三分流节点和第四分流节点;
所述第一分流节点设置在所述第一段流道和所述进液口之间,所述第二分流节点设置所述第一段流道和所述第二段流道之间,所述第三分流节点设置在所述第二段流道和所述第三段流道之间,所述第四分流节点设置在所述第三段流道和所述第二分流段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段流道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流道,所述第二段流道包括多个第二子流道,所述第三段流道包括多个第三子流道,所述第二分流段包括多个第四子流道,所述第一分流节点用于从所述进液口处分流出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子流道,所述第二分流节点用于将每一所述第一子流道分为多个所述第二子流道,所述第三分流节点用于将每一所述第二子流道分为多个所述第三子流道,所述第四分流节点用于每一所述第三子流道分为多个所述第四子流道;
所述第一子流道的数量、所述第二子流道的数量、所述第三子流道的数量和所述第四子流道的数量依次增加。
可选地,多个所述冷却流道由内向外依次环绕排列,多个所述冷却流道的长度由内向外依次增加,位于最外侧的所述冷却流道沿着所述冷却器的外边缘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流道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子流道的长度,多个所述第二子流道的长度由内向外依次增加,与同一个所述第三子流道连接的多个所述第四子流道的长度相同。
可选地,所有的所述第一子流道的直径由内向外依次减小,所有的所述第二子流道的直径由内向外依次增加,所有的所述第四子通道的直径一致。
可选地,所述冷却器包括多个第一扰流结构和多个第二扰流结构,所述第一扰流结构设置在最内侧的所述冷却流道的所述第一子流道上,所述第二扰流结构设置在所述分流节点处。
可选地,所述第一扰流结构为向着所述第一子流道的内部突出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二扰流结构包括第二凸起、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所述第二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二分流节点处并向着所述第一子流道的内部突出,所述第三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三分流节点并向着所述第二子流道的内部突出,所述第四凸起设置在所述第四分流节点处并向着所述第三子流道的内部突出。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器,包括流道板、平板、冷却器接头及如前所述的冷却器的冷却结构,所述流道板上设置有向远离所述平板的方向凹陷的流道槽,所述流道板和所述平板叠层连接,所述平板能够盖住所述流道槽的开口以限定出所述冷却流道;
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设置在所述冷却器接头上,所述平板上设置有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进液口经由所述第一孔与所述冷却流道的入口连接,所述出液口经由所述第二孔与所述冷却流道的出口连接。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如前所述的冷却器。
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前所述的电池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器的冷却结构中,越靠近进液口处,工质的流量越大,冷却流道设置有多个,使得从进液口流入的工质被分流为多股,分流可以快速降低单根管道中的流速,对流量进行分流,压力损失与流速呈正相关,从而能够减小压力损失,且每个冷却流道上均设置多个分流节点,通过分流节点能够对每一冷却流道进行多次分流,也能够降低压力损失,使得各段流道的流量基本相同,冷却效果也大致相同,避免造成冷却流道表面温度不均匀的问题,进而提高电池温度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器的冷却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器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流道槽的截面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第一分流段;11、第一段流道;111、第一子流道;12、第二段流道;121、第二子流道;13、第三段流道;131、第三子流道;
2、第二分流段;21、第四子流道;
3、汇流段;
41、第一分流节点;42、第二分流节点;43、第三分流节点;44、第四分流节点;
51、第一凸起;52、第二凸起;53、第三凸起;54、第四凸起;
6、流道板;61、流道槽;
7、平板;71、第一孔;72、第二孔;
8、冷却器接头;81、进液口;82、出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冷却器上设置有进液口81、出液口82以及多个冷却流道,冷却流道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进液口81和出液口82,工质从进液口81进入冷却流道中,从出液口82流出。
冷却流道包括分流段和汇流段3,分流段和汇流段3连接,分流段的远离汇流段3的一端连接进液口81,汇流段3的远离分流段的一端连接出液口82。
分流段上设置有多个分流节点,通过多个分流节点能够将分流段进行分界间隔为多段流道,每一段流道包括至少一个子流道,同一段流道中的所有子流道为并联连接,各段流道的子流道的数量不同,分流节点用于将每一子流道分流为多个,即,每个分流节点会连接至少三个子流道,沿着分流段内工质的流动方向,相邻两段流道的子流道之间通过分流节点间隔,相邻两个分流节点之间连接有子流道。由于前一段流道中的每一个子流道都会被分流,后一段流道的子流道的数量大于前一段流道的子流道的数量,最后一段流道的多个子流道通过汇流段3进行汇流并流向出液口8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器,越靠近进液口81处,工质的流量越大,冷却流道设置有多个,使得从进液口81流入的工质被分流为多股,分流可以快速降低单根管道中的流速,压力损失与流速呈正相关,从而能够减小压力损失,且每个冷却流道上均设置多个分流节点,通过分流节点能够对每一冷却流道进行多次分流,也能够降低压力损失,使得各段流道的流量基本相同,冷却效果也大致相同,避免造成冷却流道表面温度不均匀的问题,进而提高电池温度一致性。
在一实施例中,分流次数受总流量和冷却流道的宽度限制,分流次数越多,最后单根子流道的流量就越少。分流节点过少时,需要设计较宽的冷却流道,会造成较大的沿程阻力损失,造成冷却器的基材变形,难以满足直冷的需求,分流节点数量较多时会造成加工难度增加,分流节点的数量需要根据流动仿真设计和冷却流道加工工艺限制进行确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沿着工质的流动方向,多个分流节点间隔设置在分流段上,其中,第一个分流节点设置在冷却流道的入口处,这样从进液口81进入的工质在进入冷却流道时通过第一个分流节点进行分流,能够快速降低工质的流速,利于降低压力损失。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分流段包括第一分流段1和第二分流段2,分流节点间隔设置在第一分流段1上,其中,第一个分流节点设置在第一分流段1的入口处,最后一个分流节点设置在第一分流段1的出口处,第二分流段2由最后一个分流节点分流得到。第一分流段1和汇流段3对称连接在第二分流段2的两端,汇流段3的形状与第一分流段1的形状一致,由于第一分流段1和汇流段3于采用完全对称的结构,冷却器的进液口81和出液口82不会影响其流动特性或冷却表现。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分流段1包括第一段流道11、第二段流道12和第三段流道13,分流节点包括第一分流节点41、第二分流节点42、第三分流节点43和第四分流节点44。第一分流节点41设置在第一段流道11和进液口81之间,第二分流节点42设置第一段流道11和第二段流道12之间,第三分流节点43设置在第二段流道12和第三段流道13之间,第四分流节点44设置在第三段流道13和第二分流段2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分流节点41设置在冷却流道的入口处,多个冷却流道的第一分流节点41重合,工质由进液口81进入,流经第一分流节点41处时,将工质分为多股,每一股对应流入一个冷却流道中。第一分流节点41处分流的数量即为冷却流道的数量。第二分流节点42、第三分流节点43和第四分流节点44均设置有多个,每一冷却流道的第一分流段1通过第二分流节点42、第三分流节点43和第四分流节点44继续进行分流。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段流道1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流道111,第二段流道12包括并联连接的多个第二子流道121,第三段流道13包括并联连接的多个第三子流道131,第二分流段2包括并联连接的多个第四子流道21,第一分流节点41用于从进液口81处分流出至少一个第一子流道111,第二分流节点42用于将每一第一子流道111分为多个第二子流道121,第一分流节点41设置在冷却流道的入口处,第一子流道111连接第一分流节点41和第二分流节点42,第三分流节点43用于将每一第二子流道121分为多个第三子流道131,第二子流道121连接第二分流节点42和第三分流节点43,第四分流节点44用于每一第三子流道131分为多个第四子流道21,第三子流道131连接第三分流节点43和第四分流节点44。第一子流道111的数量、第二子流道121的数量、第三子流道131的数量和第四子流道21的数量依次增加,第一分流节点41的数量为一个,第二分流节点42、第三分流节点43和第四分流节点44的数量依次增加,且第二分流节点42的数量与第一子流道111的数量一致,第三分流节点43的数量与第二子流道121的数量一致,第四分流节点44的数量与第三子流道131的数量一致。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工质由冷却器接头的进液口81进入冷却流道后,共经过4次分流节点,其中第一分流节点41将工质分为4股,第二分流节点42、第三分流节点43和第四分流节点44则每次将工质一分为2,最终形成32道并联支路。
具体地,工质在第一分流节点41处被分为四股,冷却流道设置有四个。其中,每一冷却流道中,第一分流段1上,第一子流道111设置有一个,相应地,第二分流节点42设置有一个,第二分流节点42将第一子流道111分流为两个第二子流道121。与第二子流道121的数量相对应,第三分流节点43设置有两个,每一第三分流节点43将第二子流道121分流为两个第三子流道131,从而得到四道并联的第三子流道131。与第三子流道131的数量相对应,第四分流节点44设置有四个,每一第四分流节点44将第三子流道131分流为两个第四子流道21,从而在每一冷却流道中得到八道并联的第四子流道21,冷却器上最终得到32道并联的第四子流道21。
汇流段3的形状与第一分流段1的形状一致,汇流段3上由第四子流道21开始共经过4次汇流,汇流段3上设置有第一汇流节点、第二汇流节点、第三汇流节点和第四汇流节点,其中,第一汇流节点、第二汇流节点和第三汇流节点每次将两股工质汇流为一股,第四汇流节点设置在冷却流道的出口处,第四汇流节点将4股工质汇流为一股,将32道第四子流道21逐渐汇流形成1股,且通过冷却流道的出口流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多个冷却流道由内向外依次环绕排列,多个冷却流道的长度由内向外依次增加,位于最外侧的冷却流道沿着冷却器的外边缘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子流道111的长度小于第二子流道121的长度,在工质稳定流动的情况下,冷却流道内流动的总工质流量是守恒的,在经过一个分流节点分流后,每次分流都是均等的,流量被均分,流体继续经过一个分流节点处时,流量进一步被均分,因此,越靠近进液口81处,工质经过的节点越少,流量越高,通过定性分析流阻与流量、管径的关系,压损与流量的平方呈正相关,流量越大,工质的压力损失就越大,因此,使高流量段的长度尽量缩短,能够尽可能地降低流阻。在冷却流道中,第一子流道111连接进液口81,其流量在冷却流道中最大,通过尽可能地缩短第一子流道111的长度,能够降低流阻。
当流量固定时,对于液冷或直冷而言,一般情况下管道流程越长,管道截面积越小,其沿程流阻越大。若存在凸起、弯管等结构,也会引起局部能量损失从而产生局部流阻。在本实用新型中,流道多采用并联设计,各并联支路的长度有较大差异,对于并联管路,不同管段两端的压降总是相等的。为保证流量的均匀分配,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均衡各支路的阻力特性。
在一实施例中,为保证流量的均匀分配,可以通过多种管径设计来均衡各支路的阻力特性,采用多种不同的流道尺寸,在一组并联管道中,对于流程较长的支路采用较大的直径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其阻力,增加通过该支路的流量。
第二段流道12的多个第二子流道121的长度由内向外依次增加,与同一个第三子流道131连接的多个第四子流道21的长度相同,将由一个第三子流道131分流出的多个第四子流道21记为一组,第二分流段2中多组第四子流道21的长度由内向外依次增加。
由于冷却器上多个冷却流道为依次环绕的结构,因此,冷却器上,所有的第一子流道111的长度由内向外依次减小,直径由内向外依次减小。所有的第二子流道121的长度由内向外依次增加,直径由内向外依次增加。通过增加流程较长的第一子流道111和第二子流道121的直径,能够降低阻力,增加流道内的流量,使得冷却器上流量分布更加均衡。
第三子流道131和第四子流道21距离进液口81较远,不属于高流量段,所有的第三子流道131的直径可以保持一致,也可以按照流道的长度设计不同的直径,所有的第四子通道的直径一致。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冷却流道设置有四个,分别为第一冷却流道、第二冷却流道、第三冷却流道和第四冷却流道,第一冷却流道位于最内侧,第二冷却流道环绕在第一冷却流道的外侧,第三冷却流道环绕在第二冷却流道的外侧,第四冷却流道环绕在第三冷却流道的外侧,第一冷却流道、第二冷却流道、第三冷却流道和第四冷却流道的长度依次增加,第四冷却流道设置在靠近冷却器的边缘的位置处。
在任意一个冷却流道中,第一子流道111的长度小于第二子流道121的长度,第二段流道12的两个第二子流道121的长度由内向外依次增加,即,越靠近冷却器的边缘处,第二子流道121的长度越大。第三段流道13具有四个第三子流道131,沿着由内向外的方向,第一个第三子流道131的形状和长度与第三个第三子流道131的形成和长度一致,剩余两个第三子流道131的形状和长度一致。第二分流段2具有八个第四子流道21,以一个第三子流道131分流出的两个第四子流道21记为一组,第二分流段2共有四组第四子流道21,同一组内的两个第四子流道21的长度相同,四组第四子流道21的长度由内向外依次增加。
在冷却器上,第一子流道111具有四个,四个第一子流道111长度由内向外依次减小,直径由内向外依次减小。第二子流道121具有八个,八个第二子流道121的长度由内向外依次增加,直径由内向外依次增加。32道并联的第四子流道21的直径保持一致。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为保证流量的均匀分配,还可以通过增加局部扰流结构来均衡各支路的阻力特性,对于流程较短的冷却流道,可以有选择地增加弧形突起,造成流体过流截面的突缩及突扩,以增大局部的能量损失,从而减小流量。
冷却器包括多个第一扰流结构和多个第二扰流结构,第一扰流结构设置在最内侧的冷却流道第一子流道111上,即第一扰流结构设置在第一冷却流道的第一子流道111上,第一扰流结构为向着第一子流道111的内部突出的第一凸起51。
多个冷却流道依次环绕,多个冷却流道的长度由内向外依次增加,在进液口81和出液口82之间四个冷却流道的长度不一,但粗糙度、管径等其他影响流阻的因素都一致,那么流量将更多地分配到长度较短的冷却流道上,即,更多地分配到第一冷却流道上,因此,为了平衡流量,在第一冷却流道上做局部的第一凸起51,该第一凸起51能够造成第一子流道111的内部过流截面的突缩和突扩,增加扰流,形成局部压损,避免流量将更多地分配到第一冷却流道上,使得四个冷却流道中的流量更加均衡。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第二扰流结构设置在分流节点处,能够消除流道的入流位置的影响,若不增加第二扰流结构,会导致流道内两侧流量的不均衡,第二扰流结构本质上是为了平衡流道内两侧的阻力特性。
第二扰流结构包括第二凸起52、第三凸起53和第四凸起54,第二凸起52、第三凸起53和第四凸起54均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52设置在第二分流节点42处并向着第一子流道111的内部突出,第三凸起53设置在第三分流节点43并向着第二子流道121的内部突出,第四凸起54设置在第四分流节点44处并向着第三子流道131的内部突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器,包括流道板6、平板7和冷却器接头,流道板6上设置有向远离平板7的方向凹陷的流道槽61,流道板6和平板7为金属板,流道槽61可由冲压工艺加工形成,流道板6和平板7叠层连接,平板7通过焊接或粘接方式与流道板6紧贴,平板7能够盖住流道槽61的开口以限定出用于供冷却工质流动的冷却流道。
流道槽61的形状决定了其所能承受的压力和应力分布,不同形状的流道槽61在受到相同的压力时,其所承受的应力分布会有所不同,会影响其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通过结构设计仿真,优选了合适的流道截面形状,使得冷却器在常规材料及板材厚度条件下即可满足3.2Mpa压力不变形及爆破压力大于9Mpa的要求,具有低流阻及高结构强度的优势。当冷却器内工质为R134a、R1234yf等冷媒时,冷却器流道不会发生破裂或变形,当冷却器内工质为水、乙二醇或冷却油等粘度较高的液体时,流阻相对较低,可满足大流量循环需求,能够满足整车直冷直热及液冷液热的需求,提高了冷却器的通用性。
优选地,流道槽61具有底壁以及对称连接在底壁两侧的侧壁,底壁与平板7平行设置,侧壁的一端与底壁之间以及侧壁的另一端与平板7之间通过弧形平滑连接。流道板6的不具有流道槽61的区域贴附在平板7上。
进液口81和出液口82设置在冷却器接头上,通过冷却器接头能够与整车的冷却回路连接。平板7上设置有第一孔71和第二孔72,进液口81经由第一孔71与冷却流道的入口连接,出液口82经由第二孔72与冷却流道的出口连接。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冷却器。电池包包括托盘以及电池模组,冷却器连接在托盘上,共同限定出容纳电池模组的空间,流道板6和平板7外缘均布了多个孔位,以实现与托盘的铆接或螺栓连接。通过流动仿真设计,冷板均温均流性能较优,最大流量偏差低于10%,使得电池温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电池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口、出液口以及多个冷却流道,所述冷却流道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
所述冷却流道包括分流段和汇流段,所述分流段连接所述进液口,所述汇流段连接所述出液口;
所述分流段上设置有多个分流节点,以将所述分流段间隔为多段流道,每一段所述流道包括至少一个子流道,所述分流节点用于将每一所述子流道分流为多个,沿着所述分流段内工质的流动方向,相邻两段所述流道的所述子流道之间通过所述分流节点间隔,后一段所述流道的所述子流道的数量大于前一段所述流道的所述子流道的数量;
所述汇流段用于将最后一段所述流道的多个所述子流道进行汇流并流向所述出液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段包括第一分流段和第二分流段,所述第一分流段和所述汇流段连接在所述第二分流段的两端,所述汇流段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分流段的形状一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段包括第一段流道、第二段流道和第三段流道,所述分流节点包括第一分流节点、第二分流节点、第三分流节点和第四分流节点;
所述第一分流节点设置在所述第一段流道和所述进液口之间,所述第二分流节点设置所述第一段流道和所述第二段流道之间,所述第三分流节点设置在所述第二段流道和所述第三段流道之间,所述第四分流节点设置在所述第三段流道和所述第二分流段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流道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流道,所述第二段流道包括多个第二子流道,所述第三段流道包括多个第三子流道,所述第二分流段包括多个第四子流道,所述第一分流节点用于从所述进液口处分流出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子流道,所述第二分流节点用于将每一所述第一子流道分为多个所述第二子流道,所述第三分流节点用于将每一所述第二子流道分为多个所述第三子流道,所述第四分流节点用于每一所述第三子流道分为多个所述第四子流道;
所述第一子流道的数量、所述第二子流道的数量、所述第三子流道的数量和所述第四子流道的数量依次增加。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冷却流道由内向外依次环绕排列,多个所述冷却流道的长度由内向外依次增加,位于最外侧的所述冷却流道沿着所述冷却器的外边缘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流道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子流道的长度,多个所述第二子流道的长度由内向外依次增加,长度相同的多个所述第四子流道连接在同一个所述第四分流节点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有的所述第一子流道的直径由内向外依次减小,所有的所述第二子流道的直径由内向外依次增加,所有的所述第四子通道的直径一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包括多个第一扰流结构和多个第二扰流结构,所述第一扰流结构设置在最内侧的所述冷却流道的所述第一子流道上,所述第二扰流结构设置在所述分流节点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结构为向着所述第一子流道的内部突出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二扰流结构包括第二凸起、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所述第二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二分流节点处并向着所述第一子流道的内部突出,所述第三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三分流节点并向着所述第二子流道的内部突出,所述第四凸起设置在所述第四分流节点处并向着所述第三子流道的内部突出。
10.一种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流道板、平板、冷却器接头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器的冷却结构,所述流道板上设置有向远离所述平板的方向凹陷的流道槽,所述流道板和所述平板叠层连接,所述平板能够盖住所述流道槽的开口以限定出所述冷却流道;
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设置在所述冷却器接头上,所述平板上设置有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进液口经由所述第一孔与所述冷却流道的入口连接,所述出液口经由所述第二孔与所述冷却流道的出口连接。
1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器。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包。
CN202320541982.XU 2022-11-16 2023-03-10 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冷却器、电池包及车辆 Active CN2198430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41982.XU CN219843029U (zh) 2023-03-10 2023-03-10 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冷却器、电池包及车辆
PCT/CN2023/131430 WO2024104319A1 (zh) 2022-11-16 2023-11-14 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冷却器、电池包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41982.XU CN219843029U (zh) 2023-03-10 2023-03-10 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冷却器、电池包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43029U true CN219843029U (zh) 2023-10-17

Family

ID=88299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41982.XU Active CN219843029U (zh) 2022-11-16 2023-03-10 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冷却器、电池包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4302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4319A1 (zh) * 2022-11-16 2024-05-2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冷却器、电池包及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4319A1 (zh) * 2022-11-16 2024-05-2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冷却器、电池包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17119B1 (en) Heat exchanger
JP3879032B2 (ja) 冷却装置
CN219843029U (zh) 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冷却器、电池包及车辆
US6725912B1 (en) Wind tunnel and heat exchanger therefor
CN107070062B (zh) 一种水冷电机的冷却管路结构及其水冷电机
CN101858698A (zh) 微通道热交换器
CN111059929A (zh) 一种新型翅片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
CN109149007A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用液冷板
US20210293483A1 (en) Multifurcating heat exchanger with independent baffles
EP1331461B1 (en) Multi-tank evaporator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 and reduced airside temperature spread
CN106481366B (zh) 冷却叶片和燃气涡轮
CN114521093B (zh) 一种单元流路、换热器、液冷板
CN110822942B (zh) 一种基于仿生的三维蛛网层叠管式换热器
CN113565573A (zh) 内部冷却通道仿蜂窝排布的涡轮叶片及燃气轮机
CN209401804U (zh) 换热结构
CN216980683U (zh) 冷却板
WO2024104319A1 (zh) 冷却器的冷却结构、冷却器、电池包及车辆
CN108955319B (zh) 一种箱式换热器
US20190170453A1 (en) Heat exchanger low pressure loss manifold
CN109556441B (zh) 异形板翅式冷却器
CN216626419U (zh) 一种用于功率电子散热的整体散热器
CN212658118U (zh) 翅片换热器
US20070084592A1 (en) Heat exchanger, especially charge-air/coolant radiator
CN112542628B (zh) 电池模组
JP2024518247A (ja) 電池冷却プレート及び電池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