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76979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76979U
CN216976979U CN202123042557.6U CN202123042557U CN216976979U CN 216976979 U CN216976979 U CN 216976979U CN 202123042557 U CN202123042557 U CN 202123042557U CN 216976979 U CN216976979 U CN 2169769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ehumidification module
return
dehumidification
return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4255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永宾
矫立涛
张千
王红
刘翔
郑恩森
马永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4255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769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769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769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除湿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和除湿模块。壳体包括回风口;除湿模块活动设置于回风口处,且位于回风口的迎风侧或背风侧,在除湿模块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封堵回风口,在除湿模块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能够打开回风口;在除湿模块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回风口的回风气流能够流经除湿模块,通过除湿模块吸收回风气流中的水分,对经由回风口流入壳体内的回风气流除湿。在本申请中,能够对回风气流进行先除湿,除湿后的回风气流在进行换热时由于回风气流的湿度较低,从而降低凝露现象的发生,减少吹水,提高出风舒适性,进而提高用户的体验。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除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因其能够快速制冷制热的特点在生活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现有空调器在制冷时,当室内湿度较大的情况下,蒸发器翅片会出现凝露,由于重力作用,大部分凝露会通过排水管导出,小部分凝露来不及排出,会滴落到风扇上,从而被吹出空调出风口,造成送风气流的吹水,降低用户体验,因此需要降低蒸发器凝露的现象发生。
相关技术中存在一种除湿空调机组,包括通风通道,在通风通道内设置中空纤维膜蒸发冷却器以及中空纤维膜除湿器,利用中空纤维膜蒸发冷却器先对进风气流进行冷却,然后通过中空纤维膜除湿器对冷却后的气流除湿,降低出风气流的湿度,减少吹水现象的发生。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对进风气流采用先冷却再除湿的方式,在进风气流的含湿量较大的情况下,冷却会产生大量的冷凝水,仅仅通过除湿的手段仍难以减少吹水现象的发生,出风舒适性较差,降低用户的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以降低回风气流的湿度,减少吹水现象的发生,提高出风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壳体和除湿模块。壳体包括回风口;除湿模块活动设置于回风口处,且位于回风口的迎风侧或背风侧,在除湿模块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封堵回风口,在除湿模块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能够打开回风口;在除湿模块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回风口的回风气流能够流经除湿模块,通过除湿模块吸收回风气流中的水分,对经由回风口流入壳体内的回风气流除湿。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在回风口处设置可活动的除湿模块,可调节除湿模块的活动位置,在室内环境湿度较大的情况下,调节除湿模块位于第一位置封堵回风口,使经回风口流入壳体内换热的回风气流均流经除湿模块进行除湿,对回风气流进行先除湿,除湿后的回风气流在进行换热时由于回风气流的湿度较低,从而降低凝露现象的发生,减少吹水,在无需对回风气流除湿时可调节除湿模块位于第二位置,减小除湿模块对回风气流的阻挡,从而提高出风舒适性,进而提高用户的体验。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除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除湿模块的剖面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再生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除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再生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架与除湿模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壳体;110、回风口;120、出风口;200、除湿模块;210、框体;211、过流口;220、除湿纤维管;230、再生部;231、液泵;232、分配管;233、聚集管;240、加热部;250、降温部;300、换热器;400、贯流风扇;500、半导体制冷片;510、冷端;520、热端;530、导冷部;531、风道;532、引风扇叶;600、安装架;610、转轴;611、齿条;620、驱动装置;700、进风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0和除湿模块200。壳体100包括回风口110;除湿模块200活动设置于回风口110处,且位于回风口110的迎风侧或背风侧,在除湿模块20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封堵回风口110,在除湿模块20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能够打开回风口110;在除湿模块20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回风口110的回风气流能够流经除湿模块200,通过除湿模块200吸收回风气流中的水分,对经由回风口110流入壳体100内的回风气流除湿。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在回风口110处设置可活动的除湿模块200,可调节除湿模块200的活动位置,在室内环境湿度较大的情况下,调节除湿模块200位于第一位置封堵回风口110,使经回风口110流入壳体100内换热的回风气流均流经除湿模块200进行除湿,对回风气流进行先除湿,除湿后的回风气流在进行换热时由于回风气流的湿度较低,从而降低凝露现象的发生,减少吹水,在无需对回风气流除湿时可调节除湿模块200位于第二位置,减小除湿模块200对回风气流的阻挡,从而提高出风舒适性,进而提高用户的体验。
结合图2所示,在一个具体地实施例中,回风口110设置在壳体100的上侧壁,除湿模块200活动设置于壳体100上侧,且位于回风口110的进风侧。这样,将除湿模块200活动设置在壳体100上侧,在除湿模块200活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使回风气流先流经除湿模块200进行除湿,再通过回风口110流入壳体100内换热,降低凝露的发生,而且将除湿模块200设置在壳体100外侧的回风口110处,能够对回风口110周围的外界空气进行预除湿,进一步降低通过回风口110流入壳体100内的回风气流的湿度。
可以理解地,壳体100为室内挂机壳体100,挂置安装在室内的墙壁上,回风口110位于壳体100的上侧壁,除湿模块200设置于壳体100上侧,除湿模块200活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回风口110封堵,活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回风口110打开。
结合图1所示,在另一个具体地实施例中,除湿模块200活动设置于壳体100内,且位于回风口110的背风侧。这样,将除湿模块200设置在壳体100内,在回风气流湿度较大的情况下,除湿模块200能够活动至第一位置封堵回风口110,使通过回风口110流入壳体100内的回风气流与除湿模块200接触进行除湿,降低流入壳体100内换热的回风气流的湿度能够降低凝露的发生,减少吹水,而且在回风气流湿度较小无需除湿的情况下,除湿模块200能够活动至第二位置打开回风口110,由于除湿模块200设置在壳体100内,因此除湿模块200活动至第二位置时能够隐藏在壳体100内,降低除湿模块200对回风气流的湿度影响,避免除湿过度导致出风气流湿度较低,保障送风舒适性。
可选地,壳体100还包括:换热器300。换热器300设置于壳体100内,除湿模块200活动设置于回风口110与换热器300之间。这样,将除湿模块200设置在回风口110与换热器300之间,使通过回风口110流入壳体100的回风气流先经过除湿模块200除湿,降低回风气流的湿度,然后再流经换热器300与换热器300换热,降低换热器300上的凝露,减少吹水现象的发生。
在一些实例中,在该空调器进行制冷时,含湿量较大的回风气流进入壳体100内与换热器300换热时,由于换热器300的温度较低,在换热的过程中回风气流中的水分会凝结蒸发上产生凝露,凝露会随着出风气流吹出造成吹水的现象,通过除湿模块200对流入壳体100内换热的回风气流进行先除湿,降低回风气流的湿度,减少凝露的发生,从而减少吹水现象的发生。
可选地,壳体100还包括:贯流风扇400和出风口120。贯流风扇400设置于换热器300的背风侧;出风口120设置于壳体100的下侧壁,且贯流风扇400位于换热器300与出风口120之间。这样,在壳体100内设置贯流风扇400,通过贯流风扇400的转动提供回风和出风的负压,将出风口120设置在壳体100的下侧壁,而回风口110设置在壳体100的上侧壁,在贯流风扇400的作用下,通过回风口110流入壳体100内的回风气流能够流畅地从出风口120吹出,降低气流的压力损失。
结合图3-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除湿模块200包括:框体210、除湿纤维管220和再生部230。框体210活动设置于回风口110处,框体210内侧设有过流口211,框体210一端设有再生腔;除湿纤维管220设置于过流口211内,除湿纤维管220中填充有有机溶液;再生部230设置于再生腔内,除湿纤维管220与再生部230连通形成回路。这样,将框体210活动设置在回风口110处,在除湿模块20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框体210封堵回风口110,使回风气流穿过框体210内侧的过流口211流入壳体100内,在过流口211内设置除湿纤维管220,由于除湿纤维管220内填充有机溶液,在回风气流穿过过流口211时与除湿纤维管220接触,回风气流中的水分会被有机溶液吸收,从而对回风气流进行除湿,除湿纤维管220与再生部230连通形成回路,吸收水分后的有机溶液能够流入再生部230内将水分析出再生为能够吸收水分的高浓度有机溶液,从而使除湿模块200能够持续对回风气流除湿。
可以理解地,在除湿模块20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框体210封堵回风口110,且回风口110与框体210内侧的过流口211连通,通过回风口110进入的回风气流穿过过流口211进入壳体100内;在除湿模块20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框体210活动至第二位置,回风口110打开。
可选地,再生腔底部还设有出水孔,出水孔与该空调器的冷凝水导出管连通。这样,使再生腔内析出的水分能够通过出水孔导出到空调器的冷凝水导出管中排出。
可以理解地,再生腔底部是指除湿模块20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再生腔沿竖直方向上的底部。
可选地,除湿纤维管220由中空纤维膜制成。这样,中空纤维膜制成的除湿纤维管220能够较好地容纳有机溶液在其中流动,且有机溶液不会泄露,水蒸气能够穿过中空纤维膜溶于有机溶液,有机溶液析出的水蒸气也可穿过中空纤维膜排放至外界,从而更好地对回风气流进行除湿。
可选地,有机溶液为溴化锂溶液。这样,溴化锂溶液能够在除湿纤维管220内流动且不会泄露,且溴化锂溶液无毒,稳定性较强,吸湿效果较好。
结合图5所示,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再生部230包括:液泵231、分配管232和聚集管233。分配管232一端与液泵231的输出端连通,另一端连通除湿纤维管220的进液端;聚集管233一端与液泵231的输入端连通,另一端连通除湿纤维管220的出液端。这样,通过除湿纤维管220、分配管232、聚集管233和液泵231连通组成回路,利用液泵231能够驱动有机溶液在回路中流动,在除湿纤维管220内吸收回风气流中的水分,在流动到再生部230内析出水分使有机溶液再生至能够吸收水分的状态,更好地对回风气流进行除湿。
可选地,除湿纤维管220设有多个,多个除湿纤维管220均匀地分布于过流口211内,且多个除湿纤维管220的进液端均通过分配管232与液泵231的输出端连通,出液端均通过聚集管233与液泵231的输入端连通。这样,通过设置多个除湿纤维管220,增大流经过流口211内的回风气流与多个除湿纤维管220的接触面积,从而更好地吸收回风气流中的水分,提高除湿效率。
可选地,除湿纤维管220为U形管路结构。这样,使除湿纤维管220的进液端和出液端能够更好地通过分配管232和聚集管233与液泵231连通,还能延长有机溶液在除湿纤维管220内流通的时间,更好地吸收回风气流中的水分,提高除湿效果。
可选地,分配管232与聚集管233均由中空纤维膜制成。这样,使吸收水分的有机溶液中的水分能够析出,从而使有机溶液再生至能够吸收水分的状态,对有机溶液进行循环利用。
可选地,在分配管232与除湿纤维管220的连通处设有电子膨胀阀。这样,通过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能够对液泵231的输出端流出至分配管232中的有机溶液进行节流,提高分配管232中的压力,使有机溶液吸收的水分析出,对有机溶液进行再生。
结合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除湿模块200还包括:加热部240。加热部240设置于再生部230一侧,能够对再生部230内的有机溶液加热,使有机溶液吸收的水分蒸发排出。这样,通过在再生部230一侧设置加热部240,能够对再生部230内流通的有机溶液进行加热,使有机溶液中吸收的水分蒸发排出至再生腔内,进一步提高了水分析出的效率,更好地对流经再生部230的有机溶液进行再生。
可选地,加热部240设置在聚集管233的一侧。这样,由于聚集管233与除湿纤维管220的出液端连通,除湿纤维管220内的有机溶液吸收水分后流入聚集管233内,此时聚集管233内流通的有机溶液的含水量较高,因此将加热部240设置在聚集管233一侧,对聚集管233内的有机溶液加热,使有机溶液中的水分更好地析出,提高有机溶液的再生效率。
可选地,沿聚集管233的长度方向上加热部240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聚集管233的长度。这样,提高加热部240的热辐射面积,使加热部240更好地对聚集管233加热,提高有机溶液的再生效率。
可选地,分配管232与聚集管233并排设置。这样,使加热部240在对聚集管233加热的同时,也能对分配管232加热,由于聚集管233中的有机溶液在液泵231的作用下流向分配管232再次流入除湿纤维管220内,因此对分配管232加热能够使在聚集管233内未蒸发析出的水分能够二次蒸发析出,进一步提高有机溶液的再生效率。
可选地,加热部240为云母电热板。这样,云母电热板的加热效果较好,且环境适应性较强,能够更好地对聚集管233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例中,在液泵231的作用下,使有机溶液流入除湿纤维管220中,回风气流在流经过流口211时与除湿纤维管220接触,回风气流中的水分被有机溶液吸收,随着吸收水分的有机溶液流动至聚集管233内时,在加热部240的作用下聚集管233中的有机溶液中的水分蒸发析出,液泵231持续工作使聚集管233中的有机溶液流入分配管232中,通过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对分配管232中的有机溶液进行节流,使分配管232中的压力提高,从而使分配管232中的有机溶液中的水分进行二次析出,有机溶液由吸收水分的稀溶液变为浓溶液完成再生,再生后的有机溶液再次流入除湿纤维管220内吸收水分,通过液泵231使有机溶液在回路中循环,从而对回风气流进行持续除湿。
可选地,除湿模块200还包括:降温部250。降温部250设置于再生部230一侧,能够对再生部230蒸发出的水汽降温使其凝结。这样,通过降温部250对再生部230蒸发出的水蒸气进行降温使其凝露,便于再生部230析出的水分排出。
可选地,降温部250设置在分配管232的一侧。这样,通过降温部250不仅能使蒸发出的水蒸气凝结,还能对分配管232内的有机溶液进行降温,提高有机溶液的吸水能力,使通过分配管232流入除湿纤维管220内的有机溶液更好地吸收回风气流中的水分。
可选地,降温部250沿分配管232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分配管232的长度。这样,提高降温部250的辐射范围,不仅能够提高水蒸气的冷凝效率,还能更高效地对分配管232内的有机溶液进行降温,提高有机溶液的吸水能力。
可选地,降温部250朝向分配管232的一侧面具有倾斜面。这样,进一步提高降温部250的辐射面积,使凝结的水蒸气沿着倾斜面滑落,便于对水蒸气冷凝的水进行收集排出。
结合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除湿模块200还包括:半导体制冷片500。半导体制冷片500具有冷端510和热端520,热端520贴附于加热部240设置,能够向加热部240提供热量;冷端510的一侧设有导冷部530,导冷部530一端贴附于冷端510设置,另一端贴附于降温部250设置,能够将冷端510的冷量传导向降温部250。这样,通过半导体制冷片500,利用半导体制冷片500的冷端510和热端520同时对加热部240和降温部250提供热量和热量,使有机溶液中吸收的水分更好地蒸发析出,蒸发析出的水蒸气更好地降温冷凝收集,合理地利用半导体制冷片500的冷端510和热端520,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可选地,导冷部530包括:风道531和引风扇叶532。风道531一端罩设在冷端510上,另一端罩设在降温部250背向分配管232的一侧壁;引风扇叶532设置在风道531内,能够将冷端510处的气流引流至降温部250处并吹向降温部250背向分配管232的一侧壁。这样,通过引风扇叶532能够将冷端510处的冷气流引流至降温部250处,并吹向降温部250一侧壁,使冷气流与降温部250换热,为降温部250提供冷量,提高冷端510冷量的利用效率。
可选地,降温部250由导热材料制成,例如,铜。这样,使降温部250的导热性能较好,能够更好地与冷气流换热降低温度,从而使水蒸气冷凝以及对分配管232降温。
结合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空调器还包括:安装架600。安装架600固定设置于壳体100侧壁,安装架600内侧设有转轴610,除湿模块200一侧壁设有连接座,除湿模块200通过连接座与转轴610固定连接。这样,通过设置安装架600,在安装架600内侧设置转轴610,使除湿模块200更好地与壳体100侧壁转动连接,提高除湿模块200的稳定性,便于除湿模块200的调节。
可选地,框体210一侧壁设有连接座,且通过连接座与转轴610固定连接。这样,框体210通过连接座与转轴610固定连接,在需要对回风气流除湿的情况下,调节框体210至第一位置,使其封堵回风口110,回风口110内的回风气流穿过过流口211流入壳体100内换热,从而通过设置在过流口211内的除湿纤维管220进行除湿,在不需要对回风气流除湿的情况下,调节框体210至第二位置,打开回风口110,使回风气流更通畅地通过回风口110流入壳体100内进行换热。
可选地,安装架600固定设置在壳体100内侧壁。这样,使与安装架600转动连接的除湿模块200位于壳体100内,将除湿模块200隐藏,减小除湿模块200的占用空间。
可选地,安装架600内侧还设有驱动装置620,转轴610的外周壁设有齿条611,齿条611与驱动装置620的输出端啮合。这样,通过驱动装置620能够驱动转轴610转动,从而驱动除湿模块2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而且利用在转轴610外周壁设置齿条611与驱动装置620的输出端啮合的连接方式,能够提高除湿模块200的驱动稳定性。
可选地,驱动装置620为驱动电机,其输出端设有齿轮,齿轮与齿条611啮合连接,且在驱动电机上设置行程开关。这样,提高除湿模块200的驱动稳定性,而且在驱动电机上设置行程开关,使驱动电机能够更好地驱动除湿模块2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提高除湿模块200的位置切换稳定性。
结合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空调器还包括:进风格栅700。进风格栅700设置于回风口110内,且封堵回风口110的过流面。这样,在回风口110内设置进风格栅700,能够对回风气流进行过滤,提高回风气流的质量,降低回风气流中的杂质对除湿模块200的污染,保障除湿模块200的除湿效果。
可选地,进风格栅700可拆卸地设置在回风口110内。这样,便于对进风格栅700进行拆卸清洗,提高了用户的体验。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0),包括回风口(110);
除湿模块(200),活动设置于所述回风口(110)处,且位于所述回风口(110)的迎风侧或背风侧,在所述除湿模块(20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封堵所述回风口(110),在所述除湿模块(20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能够打开所述回风口(110);
在所述除湿模块(20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回风口(110)的回风气流能够流经所述除湿模块(200),通过所述除湿模块(200)吸收回风气流中的水分,对经由所述回风口(110)流入所述壳体(100)内的回风气流除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模块(200)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100)内,且位于所述回风口(110)的背风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还包括:
换热器(300),设置于所述壳体(100)内,所述除湿模块(200)活动设置于所述回风口(110)与所述换热器(30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模块(200)包括:
框体(210),活动设置于所述回风口(110)处,所述框体(210)内侧设有过流口(211),所述框体(210)一端设有再生腔;
除湿纤维管(220),设置于所述过流口(211)内,所述除湿纤维管(220)中填充有有机溶液;
再生部(230),设置于所述再生腔内,所述除湿纤维管(220)与所述再生部(230)连通形成回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模块(200)还包括:
加热部(240),设置于所述再生部(230)一侧,能够对所述再生部(230)内的有机溶液加热,使有机溶液吸收的水分蒸发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模块(200)还包括:
降温部(250),设置于所述再生部(230)一侧,能够对所述再生部(230)蒸发出的水汽降温使其凝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模块(200)还包括:
半导体制冷片(500),具有冷端(510)和热端(520),所述热端(520)贴附于所述加热部(240)设置,能够向所述加热部(240)提供热量;所述冷端(510)的一侧设有导冷部(530),所述导冷部(530)一端贴附于所述冷端(510)设置,另一端贴附于所述降温部(250)设置,能够将所述冷端(510)的冷量传导向所述降温部(25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安装架(600),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100)侧壁,所述安装架(600)内侧设有转轴(610),所述除湿模块(200)一侧壁设有连接座,所述除湿模块(200)通过所述连接座与所述转轴(610)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600)内侧还设有驱动装置(620),所述转轴(610)的外周壁设有齿条(611),所述齿条(611)与所述驱动装置(620)的输出端啮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进风格栅(700),设置于所述回风口(110)内,且封堵所述回风口(110)的过流面。
CN202123042557.6U 2021-12-06 2021-12-06 空调器 Active CN2169769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42557.6U CN216976979U (zh) 2021-12-06 2021-12-06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42557.6U CN216976979U (zh) 2021-12-06 2021-12-06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76979U true CN216976979U (zh) 2022-07-15

Family

ID=82346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42557.6U Active CN216976979U (zh) 2021-12-06 2021-12-06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769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76641A (zh) 水冷式除湿机
CN216976979U (zh) 空调器
CN101676642A (zh) 一种水冷式除湿机
CN208835236U (zh) 汽车空调器和新能源汽车
CN103453586A (zh) 除湿机及除湿机冷凝器的冷却方法
CN212657793U (zh)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CN102374601B (zh) 一体式空调的节能型智能换新风系统
KR20020032617A (ko) 무급수 가습장치
CN114857681A (zh) 用于除湿的装置
CN212657821U (zh)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CN207688307U (zh) 除湿机
CN111735163A (zh) 一种仓储用空调冷却系统
CN207922478U (zh) 一种新风机组
CN216346877U (zh) 空气净化装置
CN212657820U (zh)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CN219955637U (zh) 一种室内新风处理系统
CN213300259U (zh)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CN22006194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414975U (zh) 一种冷热水盘管组件以及新风空调机组
CN216011080U (zh) 一种除湿装置
CN216011081U (zh) 一种除湿机
CN210425264U (zh) 一种换热装置及使用该换热装置的空调机组
CN212560842U (zh) 具有短回路干衣机的空气控制机构及干衣机
CN220436676U (zh) 一种建筑风管集成式高效间接蒸发冷却新风预冷装置
CN215723753U (zh) 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