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73154U - 一种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73154U
CN216973154U CN202220561603.9U CN202220561603U CN216973154U CN 216973154 U CN216973154 U CN 216973154U CN 202220561603 U CN202220561603 U CN 202220561603U CN 216973154 U CN216973154 U CN 2169731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p
arch rib
bridge arch
jacking
span bri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6160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贤俊
万兵
余乐
王阳刚
吴雄祥
李军
王桐
钟崇富
刘骐
赖彬彬
潘博玑
王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alvage Bureau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alvage Burea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alvage Bureau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alvage Bureau
Priority to CN20222056160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731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731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731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该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两个栈桥沿河岸线间隔设置,一端固定支撑于地面,另一端延伸至河道上方,两个滑道分别固定设置于两个栈桥,一组滑靴固定设置于桥梁拱肋的一端,另一组滑靴固定设置于桥梁拱肋的另一端,第一系泊绞车固定设置于船舶靠近河岸线的一侧,第二系泊绞车固定设置于船舶远离河岸线的一侧,第一缆绳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栈桥远离河岸线的一端,另一端缠绕于第一系泊绞车,第二缆绳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岸边的地面,另一端缠绕于第二系泊绞车。该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能使桥梁拱肋装船时船舶无需靠泊码头,且能减少对江河航道运输的影响,缩短水上作业工期。

Description

一种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上交通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
背景技术
大跨度桥梁拱肋一般采用门吊、走行吊施工法、悬臂施工法、横移施工法等施工方法,现阶段越来越多地采用整个大跨度桥梁拱肋在岸上预制,之后通过浮吊吊装或通过横向或纵向滑移装载到船舶上,最后通过船舶浮运到桥进行顶升或提升安装,然而,上述方法需要船舶进行靠泊才能满足滑移装载上船的条件,而且在滑移装船时,对河岸靠泊码头、码头承载力、靠泊水深以及靠泊水域要求较高,当城市中河岸狭窄难以纵靠或者无靠泊码头时,或者当通航河道繁忙,不允许船舶长时间靠泊码头时,上述方法无法实现大跨度桥梁拱肋装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及装船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船舶进行靠泊才能将大跨度桥梁拱肋装船,不适用于船舶不能靠泊码头的情况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用于将桥梁拱肋从预制拼装场地移动至船舶,包括:
两个栈桥,两个所述栈桥沿河岸线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栈桥与地面平行设置,且一端固定支撑于所述地面,另一端延伸至河道上方;
两个滑道,两个所述滑道分别固定设置于两个所述栈桥;
两个滑靴,一组所述滑靴设置于所述桥梁拱肋的一端,另一组所述滑靴设置于所述桥梁拱肋的另一端;
移船组件,所述移船组件包括第一系泊绞车、第一缆绳、第二系泊绞车和第二缆绳,所述第一系泊绞车固定设置于所述船舶靠近所述河岸线的一侧,所述第二系泊绞车固定设置于所述船舶远离所述河岸线的一侧,所述第一缆绳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栈桥远离所述河岸线的一端,另一端缠绕于所述第一系泊绞车,所述第二缆绳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岸边的地面,另一端缠绕于所述第二系泊绞车。
作为上述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固定设置于所述桥梁拱肋的下方。
作为上述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支墩,所述支墩固定设置于所述船舶,所述支墩能支撑所述支撑架。
作为上述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架间隔设置。
作为上述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墩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墩能分别支撑两个所述支撑架。
作为上述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钢绞线,所述钢绞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桥梁拱肋的两端。
作为上述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液压千斤顶,所述液压千斤顶被配置为能推动所述滑靴滑动于所述滑道。
作为上述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移船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移船组件分别位于所述船舶的两端。
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该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通过在桥梁拱肋两端均安装有滑靴,栈桥上安装有滑道,方便桥梁拱肋沿着栈桥的延伸方向在栈桥上滑动,桥梁拱肋从预制拼装场地滑动到河道上方,在落潮时,船舶压水至较大吃水位,并拉动第二缆绳将船舶靠近栈桥,且通过拉动第一缆绳或第二缆绳调整船舶的位置,使船舶处于桥梁拱肋的正下方,待到涨潮时,船舶排水,则船舶上升,此时船舶支撑桥梁拱肋,并使桥梁拱肋脱离栈桥,船舶承载桥梁拱肋远离栈桥,则完成桥梁拱肋装船。该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能使桥梁拱肋装船时船舶无需靠泊码头,且结构简单,适用于河岸狭窄船舶难以纵靠或者无靠泊码头,以及当通航河道繁忙时,不允许船舶长时间靠泊码头等情况,且能减少对江河航道运输的影响,缩短水上作业工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在推动桥梁拱肋从预制拼装场地滑动至河道上方时的沿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在推动桥梁拱肋从预制拼装场地滑动至河道上方时的沿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在船舶移动至桥梁拱肋的正下方时的沿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在船舶移动至桥梁拱肋的正下方时的沿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在船舶承载桥梁拱肋从滑道的正上方偏移时的沿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在船舶承载桥梁拱肋从滑道的正上方偏移时的沿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船舶承载桥梁拱肋远离栈桥时的沿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船舶承载桥梁拱肋远离栈桥时的沿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中:
1、桥梁拱肋;2、栈桥;3、滑道;4、滑靴;5、支撑架;6、钢绞线;7、第二系泊绞车;8、第一系泊绞车;9、第二缆绳;10、第一缆绳;11、支墩;12、船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如图1-10所示,用于将桥梁拱肋1从预制拼装场地移动至船舶12,该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包括两个栈桥2、两个滑道3、两组滑靴4和移船组件,两个栈桥2沿河岸线间隔设置,每个栈桥2与地面平行设置,且一端固定支撑于地面,另一端延伸至河道上方,两个滑道3分别固定设置于两个栈桥2,一组滑靴4设置于桥梁拱肋1的一端,另一组滑靴4设置于桥梁拱肋1的另一端,移船组件包括第一系泊绞车8、第一缆绳10、第二系泊绞车7和第二缆绳9,第一系泊绞车8固定设置于船舶12靠近河岸线的一侧,第二系泊绞车7固定设置于船舶12远离河岸线的一侧,第一缆绳1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栈桥2远离河岸线的一端,另一端缠绕于第一系泊绞车8,第二缆绳9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岸边的地面,另一端缠绕于第二系泊绞车7。
该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通过在桥梁拱肋1两端均安装有滑靴4,栈桥2上安装有滑道3,方便桥梁拱肋1沿着栈桥2的延伸方向在栈桥2上滑动,桥梁拱肋1从预制拼装场地滑动到河道上方,在落潮时,船舶12压水至较大吃水位,并拉动第二缆绳9将船舶12靠近栈桥2,且通过拉动第一缆绳10或第二缆绳9调整船舶12的位置,使船舶12处于桥梁拱肋1的正下方,待到涨潮时,船舶12排水,则船舶12上升,此时船舶12支撑桥梁拱肋1,并使桥梁拱肋1脱离栈桥2,船舶12承载桥梁拱肋1远离栈桥2,则完成桥梁拱肋1装船。该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能使桥梁拱肋1装船时船舶12无需靠泊码头,且结构简单,适用于河岸狭窄船舶12难以纵靠或者无靠泊码头,以及当通航河道繁忙时,不允许船舶12长时间靠泊码头等情况,且能减少对江河航道运输的影响,缩短水上作业工期。
可选地,该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还包括支撑架5,支撑架5固定设置于桥梁拱肋1的下方。当用船舶12支撑桥梁拱肋1时,支撑架5支撑于船舶12,以使船舶12承载支撑架5和桥梁拱肋1。
可选地,支撑架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架5间隔设置。有助于船舶12更稳定地支撑桥梁拱肋1。
可选地,支撑架5的材料为钢。
可选地,该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还包括支墩11,支墩11固定设置于船舶12,支墩11能支撑支撑架5。支墩11固定设置于船舶12的承载甲板上,通过支墩11支撑支撑架5,能提高船舶12对桥梁拱肋1的支撑力,且能防止损伤船舶12的甲板。
可选地,支墩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墩11和两个支撑架5一一对应设置,支墩11用于支撑支撑架5。
可选地,该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还包括钢绞线6,钢绞线6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桥梁拱肋1的两端。用钢绞线6拉住桥梁拱肋1两端,使桥梁拱肋1整体呈弓状,以防止在撤除预制阶段的其他支撑点时桥梁拱肋1变形。
可选地,该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还包括液压千斤顶,液压千斤顶被配置为能推动滑靴4滑动于滑道3。用液压千斤顶推动滑靴4,使其在滑道3上滑动。
可选地,移船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移船组件分别位于船舶12的两端。能够使船舶12稳定的移动且调整船舶12位置的效果更好。
使用该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进行装船的步骤为:
S00:将支撑架5固定连接于桥梁拱肋1的下方,在船舶12的承载甲板上建造支墩11。
S0:在桥梁拱肋1的两端安装滑靴4,并将钢绞线6的两端分别与桥梁拱肋1的两端固定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S1:同时推动桥梁拱肋1两端的滑靴4,使滑靴4滑动于滑道3,直至桥梁拱肋1从预制拼装场地滑动至河道上方。
如图5和图6所示,S2:落潮时,船舶12压水,并通过移船组件将船舶12移动至桥梁拱肋1的正下方。可以理解的是,落潮时,船舶12压水至较大吃水位,拉动第一缆绳10和/或第二缆绳9调整船舶12位置,使其正对桥梁拱肋1的下方,并使船舶12上的支墩11位于桥梁拱肋1上的支撑架5的正下方。
S3:涨潮时,船舶12排水,船舶12支撑桥梁拱肋1上升,使桥梁拱肋1脱离滑道3。可以理解的是,涨潮时,船舶12排水,浮托顶升桥梁拱肋1,桥梁拱肋1和支撑架5的重量逐渐从栈桥2上转移到船舶12的支墩11上,直至桥梁拱肋1上升至离开滑道3,桥梁拱肋1和支撑架5的重量完全由船舶12支撑。可选地,滑靴4套设在桥梁拱肋1的一端,当桥梁拱肋1上升时,桥梁拱肋1也脱离滑靴4。
如图7-10所示,S4:船舶12承载桥梁拱肋1远离栈桥2。可选地,船舶12承载桥梁拱肋1远离栈桥2时,船舶12先向船舶12的前方或向后方移动设定距离,使桥梁拱肋1从滑道3的正上方偏移;然后通过拉动第一缆绳10,将船舶12从栈桥2的下方移出。之后船舶12即可顺利承载桥梁拱肋1前往设定位置。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用于将桥梁拱肋(1)从预制拼装场地移动至船舶(12),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栈桥(2),两个所述栈桥(2)沿河岸线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栈桥(2)与地面平行设置,且一端固定支撑于所述地面,另一端延伸至河道上方;
两个滑道(3),两个所述滑道(3)分别固定设置于两个所述栈桥(2);
两组滑靴(4),一组所述滑靴(4)设置于所述桥梁拱肋(1)的一端,另一组所述滑靴(4)设置于所述桥梁拱肋(1)的另一端;
移船组件,所述移船组件包括第一系泊绞车(8)、第一缆绳(10)、第二系泊绞车(7)和第二缆绳(9),所述第一系泊绞车(8)固定设置于所述船舶(12)靠近所述河岸线的一侧,所述第二系泊绞车(7)固定设置于所述船舶(12)远离所述河岸线的一侧,所述第一缆绳(1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栈桥(2)远离所述河岸线的一端,另一端缠绕于所述第一系泊绞车(8),所述第二缆绳(9)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岸边的地面,另一端缠绕于所述第二系泊绞车(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架(5),所述支撑架(5)固定设置于所述桥梁拱肋(1)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墩(11),所述支墩(11)固定设置于所述船舶(12),所述支墩(11)能支撑所述支撑架(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5)由钢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架(5)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墩(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墩(11)能分别支撑两个所述支撑架(5)。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钢绞线(6),所述钢绞线(6)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桥梁拱肋(1)的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压千斤顶,所述液压千斤顶被配置为能推动所述滑靴(4)滑动于所述滑道(3)。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船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移船组件分别位于所述船舶(12)的两端。
CN202220561603.9U 2022-03-15 2022-03-15 一种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 Active CN2169731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61603.9U CN216973154U (zh) 2022-03-15 2022-03-15 一种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61603.9U CN216973154U (zh) 2022-03-15 2022-03-15 一种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73154U true CN216973154U (zh) 2022-07-15

Family

ID=82359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61603.9U Active CN216973154U (zh) 2022-03-15 2022-03-15 一种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731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14505B2 (en) Installation method for water-submersible platforms and installation vessel
KR100949891B1 (ko) 육상건조된 선박의 횡방향 진수공법과 그 장치
CA1095204A (en) Port ramp for access to a roll-on roll-off ship
US4973200A (en) Method for manoeuvering a superstructure element relative to a fixed construction arranged in water,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 building structure and building structure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such a method
JP6735050B1 (ja) 船舶用の架台昇降装置
US20110142590A1 (en) Modular heavy lift system
CN216973154U (zh) 一种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
US20100196097A1 (en) Device for pulling out a ship
CN111279032B (zh) 港口设备和用于将浮体系泊在港口设备中的方法
CN114457697A (zh) 一种大跨度桥梁拱肋抬浮顶升装船结构及装船方法
GB2327449A (en) Method of transporting and installing a substructure
CN102862659B (zh) 一种用于船舶下水的梳齿墩装置
US7762744B2 (en) Method and vessel for removing offshore structures
CN112173035B (zh) 一种管节沉放船在受限区域内的建造方法
KR100926890B1 (ko) 잔교 이동이 가능한 부잔교
GB2434341A (en) A method and vessel for removing offshore structures
US20060204340A1 (en) Floating construction, a platform construction, a method for placing a float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at sea, and a method for removing a platform construction at sea
CN210369073U (zh) 一种压重堆载体静载试验移动装置
CN1673030A (zh) 一种海上平台上部结构牵拉安装方法
CN216005005U (zh) 一种水上平台扁担过渡装置
CN216549278U (zh) 一种沉管的浮运装置
EP4183672A1 (en) Installation for the load-out into the water of a heavy load
CN214607976U (zh) 一种水上吊装设备
CN114313147A (zh) 海上平台上部组块的安装方法
SU1602797A1 (ru) Судоподъемни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