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59689U - 一种电源供应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源供应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59689U
CN216959689U CN202220328889.6U CN202220328889U CN216959689U CN 216959689 U CN216959689 U CN 216959689U CN 202220328889 U CN202220328889 U CN 202220328889U CN 216959689 U CN216959689 U CN 2169596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ode
resonant
resistor
output module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2888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小军
吴士涛
吉祥磊
任晓明
邢春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houy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Zhouy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Zhouy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Zhouy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2888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596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596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596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供应系统,系统包括:变压器的初级绕组与交流输入设备相连,次级绕组分别与第一路输出模块及第二路输出模块相连;反馈回路的一端分别与第一路输出模块的一端、第二路输出模块的一端相连;所述反馈回路用于将第一电压反馈信号及第二电压反馈信号反馈至谐振回路;谐振回路的一端与反馈回路的另一端相连,谐振回路用于根据第一电压反馈信号或第二电压反馈信号实时调节初级绕组传递至次级绕组的电压,以调节输出电压;如此,本只需利用反馈回路和谐振回路可实时调节两路输出电压,确保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无需增加线性稳压模块,也无需设置独立的电压转换模块,降低电路的复杂度及组件数量,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电源供应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电源供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供应系统。
背景技术
工业电源主要是为视屏信号系统、视屏信号处理板,摄像头、以及马达旋转等设备提供电力。一般需要分两路进行供电,其中一路电压提供给主机,主要为 CPU,硬盘,内存,散热器等提供电力;另外一路是为摄像头供电,比如需要为摄像头旋转,拍摄等提供电力。
由于有室外安装需求,故环境温度较为恶劣,需要电源本身有较高效率来满足散热,在常用的电源双路输出电压设计中一般利用主变压器输出一路电压,再利用 DC-DC转换器及对应的线路输出另外一路电压。
由上可知,现有的工业电源模块需要设置两组独立的电压转换模块,或是需要使用线性稳压模块,导致电源供应系统的电路复杂且组件数量多,成本高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源供应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工业电源电路复杂、组件数量众多导致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供应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变压器,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绕组与交流输入设备相连,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绕组分别与第一路输出模块以及第二路输出模块相连;
反馈回路,所述反馈回路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路输出模块的一端、所述第二路输出模块的一端相连;
谐振回路,所述谐振回路的一端与所述反馈回路的另一端相连。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及第四二极管;其中,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次级绕组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路输出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次级绕组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路输出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次级绕组的第三端相连,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路输出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次级绕组的第四端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路输出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一路输出模块及所述第二路输出模块的输出端与地线的一端相连,所述地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次级绕组的中部抽头相连。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滤波电容及第二滤波电容;其中,
所述第一滤波电容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路输出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之间;所述第一滤波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线;
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路输出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之间,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线。
可选的,所述反馈回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四电阻、第五二极管、光耦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路输出模块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光耦元件相连;
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路输出模块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五二极管的参考电压脚位相连;
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路输出模块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五二极管的参考电压脚位相连;
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参考电压脚位相连,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地线相连。
可选的,所述光耦元件包括:三极管及第六二极管;
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所述第六二极管为光敏二极管;
所述三极管的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的另一端与谐振回路相连;所述三极管为光敏三极管。
可选的,所述谐振回路包括:谐振控制器;
所述谐振控制器的第一端与三极管的另一端相连。
可选的,所述谐振回路还包括:谐振转换回路,所述谐振转换回路包括:第一谐振开关、第二谐振开关、谐振电容及谐振电感;其中,
所述第一谐振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谐振控制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谐振开关的第二端与输入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谐振开关的第三端与所述谐振电感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谐振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谐振控制器的第三端相连,所述第二谐振开关的第二端与输入整流模块的另一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谐振开关的第三端与所述谐振电感的一端相连;
所述谐振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初级绕组的一端相连;
所述谐振电容的一端与所述初级绕组的另一端相连,所述谐振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线。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电源输入整流模块,所述电源输入整流模块包括:
电源电磁兼容模块,所述电源电磁兼容模块的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设备的一端相连,所述电源电磁兼容模块的另一端与桥式整流模块的一端相连;
主动式功率因数校正模块,所述主动式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一端与所述桥式整流模块的另一端相连,所述主动式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另一端与谐振转换回路的一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供应系统,系统包括:变压器,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绕组与交流输入设备相连,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绕组分别与第一路输出模块以及第二路输出模块相连;反馈回路,所述反馈回路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路输出模块的一端、所述第二路输出模块的一端相连;谐振回路,所述谐振回路的一端与所述反馈回路的另一端相连;如此,本申请中的反馈回路可将第一路输出模块及第二路输出模块的实际输出电压反馈至谐振回路,谐振回路基于实际输出电压调节变压器的能量,也即本申请只需利用反馈回路和谐振回路可实时调节两路输出电压,确保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无需增加线性稳压模块,也无需设置独立的电压转换模块,可降低电路的复杂度及组件数量,进而降低整个电源供应系统的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源供应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路输出模块,2-第二路输出模块,3-反馈回路,4-谐振回路,5-电源输入整流模块,6-地线,41-谐振控制器,T1-变压器,N1-初级绕组,N2-次级绕组,AC- 交流设备,D1-第一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3-第三二极管,D4-第四二极管,D5- 第六二极管,D6-三极管,C1-第一滤波电容,C2-第二滤波电容,R1-第一电阻,R2- 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M1-第五二极管,M2-光耦元件,S1-第一谐振开关,S2-第二谐振开关,C3-谐振电容,LM-谐振电感,E-中心抽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供应系统,如图1所示,系统包括:
变压器T1,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N1与交流输入设备AC相连,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N2分别与第一路输出模块1以及第二路输出模块2相连;
反馈回路3,反馈回路3的一端分别与第一路输出模块1的一端、第二路输出模块2的一端相连;
谐振回路4的一端与反馈回路3的另一端相连。
这里,交流输入设备输出交流电经电源输入整流模块5整流为直流电,电源输入整流模块包括两个输入端及两个输出端,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输入设备,两个输出端分别与初级绕组N1的两端对应相连,这样电源输入整流模块可以对变压器T1提供输入电压。
本申请中的反馈回路3可将第一路输出模块及第二路输出模块的实际输出电压反馈至谐振回路,谐振回路基于实际输出电压调节变压器的能量。也即反馈回路3 根据第一路输出模块1输出的第一当前电压生成第一电压反馈信号,以及根据第二路输出模块2输出的第二当前电压生成第二电压反馈信号,将第一电压反馈信号及第二电压反馈信号反馈至谐振回路4;谐振回路4根据第一电压反馈信号或第二电压反馈信号实时调节变压器初级绕组传递至次级绕组的能量,以调节输出电压。
本实施例中电源输入整流模块5包括:
电源电磁兼容模块,电源电磁兼容模块的一端与交流输入设备的一端相连,电源电磁兼容模块的另一端与桥式整流模块的一端相连;
主动式功率因数校正模块,主动式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一端与桥式整流模块的另一端相连,主动式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另一端与谐振回路3包含的谐振转换回路的一端相连。
继续参考图1,系统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 及第四二极管D4;其中,
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次级绕组N2的第一端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一路输出模块2的输入端相连;
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次级绕组N2的第二端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二路输出模块3的输入端相连;
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次级绕组N2的第三端相连,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二路输出模块3的输入端相连;
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次级绕组N2的第四端相连,第四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一路输出模块2的输入端相连;
第一路输出模块1及第二路输出模块2的输出端与地线6的一端相连,地线6 的另一端与次级绕组N2的中部抽头D相连。
如此,该第一路输出模块1与第二路输出模块2均与次级绕组N2相连,其中一路(低电压)连接中心抽头,另一路(高电压)连接次级绕组N2的两个端部,使得第一路输出模块1、第二路输出模块2与电源输入整流模块形成一个电源转换器。
且次级绕组N2与初级绕组N1耦合,感应生成电源输出。而第一路输出模块1 与第二路输出模块2共地且共用同一个次级绕组N2,使得第一路输出模块1及第二路输出模块的输出电流在次级绕组N2上叠加,当流经一路的电流变化时,输出电压能随负载变化而同时变化,通过反馈回路反馈至谐振回路,利用谐振回路中的谐振控制器控制谐振开关S1、S2的导通和关断时间,电压信号再经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N1和次级绕组N2到第一路输出模块1及第二路输出模块2,形成闭环环路,组成一个双路输出谐振控制电源,从而获得稳定输出电压,使电源满足实际要求。
这样,无需额外加线性稳压线路,或者DC-DC线路,隔离且稳定的输出电压。本实施例仅需要设置好变压器绕组,便可以输出二组稳定的输出电压,分别为主机系统以及摄像头供电,同时还能达到降低电路复杂性及成本的目的。
为了有效的滤除电流中的交流成分,继续参考图1,系统还包括:第一滤波电容C1及第二滤波电容C2;其中,
第一滤波电容C1的一端位于第一路输出模块1的输入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之间;第一滤波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线6;
第二滤波电容C2的一端位于第二路输出模块2的输入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之间,第二滤波电容D2的另一端接地线6。
也即,第一滤波电容C1的正极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和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相连,第一滤波电容C1的负极接地;第二滤波电容C2的正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 和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第二滤波电容C2的负极接地。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反馈回路3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二极管M1、光耦元件M2;其中,
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第二路输出模块2的一端相连,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光耦元件M2相连;第一电阻R1用于为光耦元件M2供电;
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第二路输出模块2的一端相连,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以及第五二极管M1的参考电压脚位相连;
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第一路输出模块1的一端相连,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以及第五二极管M1的参考电压脚位相连;
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第五二极管M1的参考电压脚位相连,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地线6相连。
其中,光耦元件M2用于信号隔离,提高电压信号的信噪比。继续参考图1,光耦元件M2包括:三极管D5及第六二极管D6;
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与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与第五二极管M1的负极相连;第六二极管D6为光敏二极管;
三极管D5的一端接地,三极管D5的另一端与谐振回路4相连;三极管D5为光敏三极管。
本实施例中,第三电阻R3采样第一路输出模块1的输出电压,第二电阻R2采样第二路输出模块2的输出电压,然后通过R4分压给到第五二极管M1的参考电压脚位。M1是一个带2.5V基准电压的二极管,其功能为当R3、R2、R4三个电阻连接在一起产生的分压与M1的基准电压相比较,当分压大于2.5V时,M1对地导通,此时光耦元件中的第六二极管D6会产生电流并导通,产生的光信号传递到M2 的三极管D5(光敏三极管)处,此时光敏三极管会导通,从而将信号传递到谐振回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谐振回路4包括:谐振控制器41及谐振转换回路,谐振转换回路包括:第一谐振开关S1、第二谐振开关S2、谐振电容C3及谐振电感 LM;其中,
谐振控制器41的第一控制端与三极管D5的另一端相连,谐振控制器41的第二端与第一谐振开关S1的第一端相连,谐振控制器41的第三端与第二谐振开关S2 的第一端相连;
第一谐振开关S1的第二端与输入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相连,第一谐振开关S1的第三端与谐振电感LM的一端相连;
第二谐振开关S2的第一端与谐振控制器41的第三端相连,第二谐振开关S2 的第二端与输入整流模块的另一输出端相连,第二谐振开关S2的第三端与谐振电感LM的一端相连;
谐振电感LM的另一端与初级绕组N1的一端相连;
谐振电容C3的一端与初级绕组N1的另一端相连,谐振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线6。
这里,第一谐振开关S1和第二谐振开关S2为MOS管,第一谐振开关S1的第一端为MOS管的栅极,第一谐振开关S1的第二端为MOS管的漏极,第一谐振开关S1的第三端为MOS管的源极;第二谐振开关S2的第一端为MOS管的栅极,第二谐振开关S2的第二端为MOS管的漏极,第二谐振开关S2的第三端为MOS 管的源极。
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的电源供应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交流电输入,利用整流滤波模块将交流AC电压转换成直流电压,此时谐振控制器41检测到有电压输入,则发送控制信号至谐振开关S1,此时S1导通。当S1 导通之后,电流会流经谐振电感LM和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N1,再流经谐振电容C3 至输入电源整流模块的地线,此时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N2感应到变压器T1初级绕组N1上的电压,则电流会通过第一二极管D1输出至第一滤波电容C1后到达第一路输出模块1。但是由于此时输出电压还未达到预设的额定电压,故第三电阻R3 采集第一路输出模块1输出的电压未达到第五二极管M1的阈值电压,故M1不动作。
同样的,次级绕组N2感应到电压后,会有电流流经第二二极管D2,经过第二滤波电容C2滤波后到达第二路输出模块2。同样由于第二电阻R2采集第二路输出模块2输出的电压未达到M1的阈值电压,故M1不动作。如此,谐振控制器41不会收到对第一谐振开关S1和第二谐振开关S2的控制需求,故继续给出S1控制信号。当第一谐振开关S1导通时间到达设定导通时间后,第一谐振开关S1关断,此时第二谐振开关S2也不会导通。本实施例还设置有为防止S1和S2的误导通时间 (即死区时间),经死区时间后,第二谐振开关S2导通。
第二谐振开关S2导通后,此时谐振电容C3存储的电压释放,那么电流流经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N1以及谐振电感LM后再流过第二谐振开关S2,返回至谐振电容C3的负极端。此时次级绕组N2感应到初级绕组N1的电压,因此电流流经第四二极管D4到第一滤波电容C1,第一滤波电容C1对电流滤波后输出至第一路输出模块1。同样第三二极管D3也会有电流流过,电流流经第二滤波电容C2后输出至第二路输出电压模块2。此时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同样在检测对应输出模块的输出电压,由于此时两路输出模块的输出电压还未达到设定值,故M1依然不动作。谐振控制器41继续完成电压启动过程,控制第一谐振开关S1和第二谐振开关S2轮流工作,使得电能通过第一谐振开关S1和第二谐振开关S2传送到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N1,同时再耦合到次级绕组N2上。
经过多个电压启动周期后,输出电压达到预设要求,此时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检测到电压变高,因此会和第四电阻R4进行分压,将分压后获得的电压输送至给第五二极管M1的参考电压脚位处进行电平比较。
第五二极管M1内部存在一个2.5V的参考电平,当确定分压电压大于参考电压2.5V时,M1开始动作,即M1将拉低光耦元件M2中第六二极管D6的负端电平,使第六二极管D6导通,此时M2的三极管D5的基极会接收到第六二极管D6 传来的导通信号,M2的三极管D5导通。由于M2的三极管D5连接谐振控制器 41,谐振控制器41会接收到三极管D5发送的当前电压反馈信号,谐振控制器41 基于当前电压反馈信号降低第一谐振开关S1和第二谐振开关S2的导通时长,以降低传递至变压器次级绕组N2的能量,满足输出需求。此时双路输出谐振电源已经正常工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第一路输出模块1的输出电流突然变大时,第二电阻 R2会检测到第二路输出模块2的输出电压降低,此时会将分压(可理解为第一电压反馈信号)反馈至第五二极管M1的参考电压脚位处,第五二极管M1将拉高光耦元件M2中第六二极管D6的负端电平,使第六二极管D6截止,进而使得光耦元件M2中的三极管D5截止,此时谐振控制器41会检测到输出电压不足,因此会控制第一谐振开关S1和第二谐振开关S2的导通时间增大,使变压器T1传递到次级绕组N2的能量变大,进而使得第一路输出模块1和第二路输出模块2的输出电压同时上升,以满足输出电压需求。若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检测对应路输出模块的到输出电压上升,直到达到大于光耦元件M2的参考电压(比如为2.5v),会降低传递给变压器T1次级绕组N2的能量。
同样的,当第二路输出模块2的输出电流突然变大时,第三电阻R3侦测到第一路输出模块1的输出电压降低,会将分压(可理解为第二电压反馈信号)反馈至第五二极管M1,第五二极管M1将拉高光耦元件M2中第六二极管D6的负端电平,使第六二极管D6截止,进而使得光耦元件M2中的三极管D5截止,此时谐振控制器41会检测到输出电压不足,占空比增大,因此会控制第一谐振开关S1和第二谐振开关S2的导通时间增大,使变压器T1传递到次级绕组N2的能量变大,进而使得第一路输出模块1和第二路输出模块2的输出电压同时上升,以满足输出电压需求。若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检测到对应路输出模块的输出电压上升,直到达到大于光耦元件M2的参考电压(比如为2.5v),会降低传递给变压器T1次级绕组N2的能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第一路输出模块的输出电流突然变小时,第二电阻R2 会检测到第二路输出模块2的输出电压增大,此时会将分压反馈至第五二极管M1 的参考电压脚位处,第五二极管M1将拉低光耦元件M2中第六二极管D6的负端电平,使第六二极管D6导通,进而使得光耦元件M2中的三极管D5导通。谐振控制器41会检测到输出电压增大,因此会控制第一谐振开关S1和第二谐振开关S2 的导通时间减小,使变压器T1传递到次级绕组N2的能量变小,进而使得第一路输出模块1和第二路输出模块2的输出电压同时下降,以满足输出电压需求。若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检测对应路输出模块的到输出电压下降,直到与光耦元件M2 的参考电压(比如为2.5v)一致,会提升传递给变压器T1次级绕组N2的能量。
同样的,当第二路输出模块的输出电流突然变小时,第三电阻R3检测到第一路输出模块1的输出电压增大,此时会将分压反馈至第五二极管M1的参考电压脚位处,第五二极管M1将拉低光耦元件M2中第六二极管D6的负端电平,使第六二极管D6导通,进而使得光耦元件M2中的三极管D5导通。谐振控制器41会检测到输出电压增大,因此会控制第一谐振开关S1和第二谐振开关S2的导通时间减小,使变压器T1传递到次级绕组N2的能量变小,进而使得第一路输出模块1和第二路输出模块2的输出电压同时下降,以满足输出电压需求。若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检测对应路输出模块的到输出电压下降,直到与光耦元件M2的参考电压(比如为2.5v)一致,会提升传递给变压器T1次级绕组N2的能量。
以上即完成了对双路电源输出的电压负载调整,确保输出电压随输出负载变化而波动,负载在变化的时候,输出电压的波动小于5%,以满足规格定义电源输出的需求。
可以看出,当该第一路输出模块的输出电压或第二路输出模块的输出电压超过额定输出电压,反馈回路会将信号传递到谐振回路,从而降低脉冲宽度调制 (PWM,Pulse-width modulation)占空比或提高频率来降低输出电压。
当该第一路输出模块的输出电压或第二路输出模块的输出电压低于额定输出电压,反馈回路会将信号传递到谐振回路,从而提高PWM占空比或降低频率来提升输出电压。
本申请只需利用反馈回路和谐振回路可实时调节两路输出电压,确保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无需增加线性稳压模块,也无需设置独立的电压转换模块,可降低电路的复杂度及组件数量,进而降低整个电源供应系统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源供应系统能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供应系统,系统包括:变压器,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绕组与交流输入设备相连,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绕组分别与第一路输出模块以及第二路输出模块相连;反馈回路,所述反馈回路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路输出模块的一端、所述第二路输出模块的一端相连;谐振回路,所述谐振回路的一端与所述反馈回路的另一端相连;如此,本申请中的反馈回路可将第一路输出模块及第二路输出模块的实际输出电压反馈至谐振回路,谐振回路基于实际输出电压调节变压器的能量,也即本申请只需利用反馈回路和谐振回路可实时调节两路输出电压,确保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无需增加线性稳压模块,也无需设置独立的电压转换模块,可降低电路的复杂度及组件数量,进而降低整个电源供应系统的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电源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变压器,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绕组与交流输入设备相连,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绕组分别与第一路输出模块以及第二路输出模块相连;
反馈回路,所述反馈回路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路输出模块的一端、所述第二路输出模块的一端相连;
谐振回路,所述谐振回路的一端与所述反馈回路的另一端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及第四二极管;其中,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次级绕组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路输出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次级绕组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路输出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次级绕组的第三端相连,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路输出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次级绕组的第四端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路输出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一路输出模块及所述第二路输出模块的输出端与地线的一端相连,所述地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次级绕组的中部抽头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滤波电容及第二滤波电容;其中,
所述第一滤波电容的一端位于第一路输出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之间;所述第一滤波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线;
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的一端位于第二路输出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之间,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回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二极管、光耦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路输出模块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光耦元件相连;
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路输出模块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五二极管的参考电压脚位相连;
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路输出模块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五二极管的参考电压脚位相连;
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参考电压脚位相连,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地线相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耦元件包括:三极管及第六二极管;
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所述第六二极管为光敏二极管;
所述三极管的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的另一端与谐振回路相连;所述三极管为光敏三极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回路包括:谐振控制器;
所述谐振控制器的第一端与三极管的另一端相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回路还包括:谐振转换回路,所述谐振转换回路包括:第一谐振开关、第二谐振开关、谐振电容及谐振电感;其中,
所述第一谐振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谐振控制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谐振开关的第二端与输入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谐振开关的第三端与所述谐振电感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谐振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谐振控制器的第三端相连,所述第二谐振开关的第二端与输入整流模块的另一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谐振开关的第三端与所述谐振电感的一端相连;
所述谐振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初级绕组的一端相连;
所述谐振电容的一端与所述初级绕组的另一端相连,所述谐振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电源输入整流模块,所述电源输入整流模块包括:
电源电磁兼容模块,所述电源电磁兼容模块的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设备的一端相连,所述电源电磁兼容模块的另一端与桥式整流模块的一端相连;
主动式功率因数校正模块,所述主动式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一端与所述桥式整流模块的另一端相连,所述主动式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另一端与谐振转换回路的一端相连。
CN202220328889.6U 2022-02-13 2022-02-13 一种电源供应系统 Active CN2169596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28889.6U CN216959689U (zh) 2022-02-13 2022-02-13 一种电源供应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28889.6U CN216959689U (zh) 2022-02-13 2022-02-13 一种电源供应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59689U true CN216959689U (zh) 2022-07-12

Family

ID=82290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28889.6U Active CN216959689U (zh) 2022-02-13 2022-02-13 一种电源供应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596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62631B (zh) 具可调控降频曲线的返驰式转换器
US7525259B2 (en) Primary side regulated power supply system with constant current output
US8194417B2 (en) Two-stage switching power supply
US20100302808A1 (en) Power source apparatus
US9729068B2 (en) Switching mode converter
US20110025289A1 (en) Two-stage switching power supply
EP1988625A2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having multiple outputs
US8289741B2 (en) Line switcher for power converters
US10834793B2 (en) Power supply circuit and LED driving circuit
JP5905689B2 (ja) Dc/dcコンバータ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電源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090097291A1 (en) Universal power supply for a laptop
TWI772016B (zh) 變壓裝置
CN114189166A (zh) 轻载控制电路、方法及谐振变换器
JP2003079144A (ja) 交流電圧から低電力整流低電圧を発生させる電気回路装置
CN111769744A (zh) 一种多路输出供电系统和供电方法
KR101228767B1 (ko) 멀티 출력 스위칭모드 전원공급장치
CN216959689U (zh) 一种电源供应系统
US8953343B2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having multiple outputs
CN112260558A (zh) 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和方法以及充电器
KR100997545B1 (ko) 전력 공급 장치
CN114499237A (zh) 一种电源供应系统及方法
JP2022178982A (ja) 電源回路、電源装置
KR20150008205A (ko) 전원 공급 장치
KR100386865B1 (ko) 평활용 초크 코일 인덕턴스 가변 회로를 가지는 전원 회로
US20030030421A1 (en) Power supply un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