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57935U - 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57935U
CN216957935U CN202220566214.5U CN202220566214U CN216957935U CN 216957935 U CN216957935 U CN 216957935U CN 202220566214 U CN202220566214 U CN 202220566214U CN 216957935 U CN216957935 U CN 2169579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reaker
module
tripping
movable contact
rele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6621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永刚
张慎虎
陈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Gongniu Low Voltag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Gongniu Low Voltag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Gongniu Low Voltag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Gongniu Low Voltag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6621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579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579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579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断路器,属于电气领域。断路器包括壳体、操作模块、功能模块、脱扣模块和漏电检测模块;脱扣模块包括第一脱扣件、传动件和脱扣器,操作模块、动触头、第一脱扣件和传动件与壳体相铰接,且操作模块的第一端同时与功能模块的动触头和第一脱扣件抵接;漏电检测模块与功能模块和脱扣器电性连接,以将漏电信息传递至脱扣器。断路器分合闸时,动触头和第一脱扣件被操作模块驱动而转动且第一脱扣件与传动件不接触,断路器漏电保护时,脱扣器驱动传动件转动,传动件与第一脱扣件相抵并驱动其转动,第一脱扣件驱动操作模块运动至与动触头分离。该断路器具有零部件数量少、体积小、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性高等优点,利于设计成一位宽。

Description

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领域,特别涉及断路器。
背景技术
断路器是一种电路保护器件,通常用于切断和接通负荷电路以及切断故障电路,为了实现对电路的漏电保护,通常使断路器具有漏电保护功能,其通过检测电路中的漏电电流值是否超过设定阈值,来控制断路器是否由合闸状态自动切换至分闸状态。
然而,目前具有漏电保护功能的断路器至少存在以下问题:零部件数量较多,使得断路器内部结构复杂,体积较大,且各零部件的作业可靠性差。特别是对于宽度为18mm的一位宽断路器,受其宽度限制,使得在其中增加漏电保护功能具有极高的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断路器,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断路器,所述断路器包括:壳体、与所述壳体连接的操作模块、功能模块、脱扣模块和漏电检测模块;
所述功能模块包括动触头,所述脱扣模块包括第一脱扣件、传动件和脱扣器,所述操作模块、所述动触头、所述第一脱扣件和所述传动件分别与所述壳体的不同位置处相铰接,且所述操作模块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动触头和所述第一脱扣件相抵接;
所述漏电检测模块与所述功能模块和所述脱扣器电性连接,所述漏电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功能模块是否漏电,并将检测得到的漏电信息传递至所述脱扣器;
所述断路器被配置为,在断路器正常分合闸时,所述动触头和所述第一脱扣件均能够被所述操作模块驱动而转动且所述第一脱扣件与所述传动件始终不接触,以及,在断路器漏电保护时,所述脱扣器响应于所述漏电信息并驱动所述传动件转动,所述传动件进而与所述第一脱扣件相抵并驱动所述第一脱扣件转动,所述第一脱扣件进而驱动所述操作模块运动至与所述动触头相分离,使得所述功能模块断电。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隔板,所述断路器包括由所述隔板所隔开的N极单元和L极单元;
所述N极单元和所述L极单元中的一个布置有所述脱扣模块和所述漏电检测模块,所述N极单元和所述L极单元中的另一个布置有第二脱扣件;
所述第一脱扣件与所述第二脱扣件相联动,使得在断路器漏电保护时,所述N极单元和所述L极单元同时断电。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脱扣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隔板相铰接,所述第一支杆和所述第二支杆均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且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
所述第一支杆被配置为,所述第一支杆与所述操作模块的第一端相抵接,且所述第一支杆能够与所述第二脱扣件相联动;
所述第二支杆被配置为,所述第二支杆能够与所述传动件相抵。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杆包括:杆体段和联动段,所述杆体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杆体段的另一端与所述联动段连接;
所述杆体段的面向所述操作模块的一侧面作为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操作模块的第一端相抵接;
所述联动段贯穿所述隔板并与所述第二脱扣件相联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抵接面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具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在断路器分闸状态下容纳所述操作模块的第一端。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隔板上具有第一止挡块,所述第一止挡块被配置为在断路器分闸状态下与所述第二支杆相抵。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脱扣模块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动触头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脱扣件和所述操作模块上;
所述第一弹性件被配置为,用于使所述第一脱扣件和所述操作模块复位至初始位置,其中,所述初始位置为所述第一脱扣件和所述操作模块在断路器分闸状态下对应的位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动件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隔板相铰接,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均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且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
所述第一支臂被配置为,在断路器漏电保护时与所述脱扣器的伸缩杆相抵;
所述第二支臂被配置为,在断路器漏电保护时与所述第二支杆相抵。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动件还包括第三支臂;
所述隔板上具有第二止挡块,所述第二止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脱扣件驱动所述操作模块运动至与所述动触头相分离时,所述第二止挡块与所述第三支臂相抵。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脱扣模块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传动件和所述隔板之间,用于使所述传动件复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操作模块包括:手柄和驱动件,所述手柄通过手柄扭簧与所述隔板相铰接,所述驱动件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第一脱扣件和所述动触头的端部相抵接,所述驱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手柄铰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件的第一端的面向所述第一脱扣件和所述动触头的表面作为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二抵接面为平面。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功能模块还包括:静触头和第三弹性件;
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隔板活动连接,所述动触头被配置为,能够通过转动和平移运动的方式与所述静触头相接触或者相分离;
所述第三弹性件位于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隔板之间,所述第三弹性件用于使所述动触头复位至与所述静触头相分离的位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动触头上具有腰型孔,所述隔板上相应位置处具有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一固定轴贯穿所述腰型孔;
所述腰型孔被配置为允许所述动触头以转动和平移的方式进行运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通过使脱扣模块包括第一脱扣件、传动件和脱扣器,且操作模块的第一端同时与动触头和第一脱扣件相抵接,通过转动操作模块来进行断路器分闸和合闸时,第一脱扣件能够随着操作模块的转动而转动,且始终与传动件不接触,使得断路器分合闸时,脱扣模块不工作,且脱扣模块不会对操作模块的分合闸动作造成干涉,断路器进行正常的分闸和合闸。当漏电检测模块检测到功能模块漏电时,脱扣器、传动件、第一脱扣件依次联动,第一脱扣件最终将脱扣动作传递至操作模块,使得操作模块运动至不再与动触头相抵接,功能模块断电,进而实现漏电保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脱扣模块所含零部件数量较少,且与操作模块巧妙联动,这不仅利于简化断路器内部结构布置,减小断路器的体积,且利于增强各模块的作业可靠性和联动性,使得制备一位宽的漏电断路器更容易实施,从而获得小体积且性能可靠的漏电断路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断路器的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N极单元在正常分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N极单元在正常合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N极单元在漏电保护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断路器的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L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所涉及的第二脱扣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图4中所涉及的第一脱扣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断路器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动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断路器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断路器的再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手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意了手柄的正面和背面;
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001、N极单元;002、L极单元;
1、壳体;11、隔板;12、底座;13、上盖;
110、第一止挡块;111、第二止挡块;
112、第一固定轴;113、第一铰接轴;
114、第二铰接轴;1140、第一扭臂限位槽;115、第三止挡块;
116、手柄安装槽;117、第三铰接轴;118、弧形开孔;119、第二连接块;
2、操作模块;
21、手柄;211、铰接部;212、分合闸限位部;213、操作部;
2110、扭簧槽;2111、第一扭簧挂壁;2112、第二扭簧挂壁;
2113、第四铰轴孔;2114、第三铰轴孔;
22、驱动件;220、第二抵接面;
221、第一驱动部;2211、主体段;2212、连接端;
222、第二驱动部;2220、第二固定块;
2221、U形本体;2222、第四铰接轴;2223、矩形连接孔;
23、手柄扭簧;
3、功能模块;31、动触头;32、静触头;33、第三弹性件;
34、第二固定轴;310、腰型孔;311、抵接段;3111、抵接轴;
312、连接段;3121、第一连接块;313、导向段;
4、脱扣模块;
41、第一脱扣件;
410、第一连接部;4100、第一铰轴孔;
411、第一支杆;4111、杆体段;41110、第一抵接面;41111、第一固定块;
4112、联动段;4113、凹槽;
412、第二支杆;
42、传动件;
420、第二连接部;4200、第二铰轴孔;
421、第一支臂;422、第二支臂;4220、凸块;
423、第三支臂;4230、第三固定块;
43、脱扣器;430、伸缩杆;
44、第一弹性件;45、第二弹性件;
5、漏电检测模块;51、线路板;52、互感器;
6、第二脱扣件;61、第三连接部;62、第三支杆;620、联动端。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下”、“侧”等,一般以图2所示方位的相对关系为基准,将手柄所在方位定义为上,将静触头所在方位定义为下,且采用这些方位名词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为了描述绝对的方位。在产品以不同姿态摆放时,方位可能发生变化。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涉及的断路器正常分合闸,指的是用户通过操作手柄使断路器进行的正常分闸作业和正常合闸作业,该正常的分闸与断路器漏电情形下对应的分闸作业是不相同的。
对于目前具有漏电保护功能的断路器,其至少存在以下问题:零部件数量较多,使得断路器内部结构复杂,体积较大,且各零部件作业可靠性差。特别是对于宽度为18mm的一位宽断路器,受其宽度限制,使得在其中增加漏电保护功能具有极高的难度。
可见,有必要减少断路器的零部件数量,进而简化其内部结构,减小其体积,同时提高各零部件的作业可靠性和联动性,进而使得制备具有漏电保护功能的一位宽断路器更容易实施,获得小体积且性能可靠的漏电断路器。
针对目前断路器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漏电保护功能的断路器,如附图1-附图2所示,该断路器包括:壳体1、与壳体1连接的操作模块2、功能模块3、脱扣模块4和漏电检测模块5。其中,功能模块3包括动触头31,脱扣模块4包括第一脱扣件41、传动件42和脱扣器43,操作模块2、动触头31、第一脱扣件41和传动件42分别与壳体1的不同位置处相铰接,且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同时与动触头31和第一脱扣件41相抵接。
通过转动操作模块2来控制断路器的分闸或者合闸,由于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与动触头31相抵接,转动操作模块2使其运动至分闸位置或者运动至合闸位置时,能够带动动触头31与静触头32分离或者接触,使得功能模块3相应地断电和通电。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与第一脱扣件41相抵接,这样,在断路器分闸或者合闸时,第一脱扣件41均能够被操作模块2驱动而转动且第一脱扣件41与传动件42始终不接触,即,脱扣模块4不会对操作模块2的分合闸动作造成干涉,且断路器分合闸时,脱扣模块4不工作。
对于脱扣模块4,如附图2所示,其包括第一脱扣件41、传动件42和脱扣器43,第一脱扣件41和传动件42均铰接于壳体1上,使得第一脱扣件41和传动件42均能够进行转动。
漏电检测模块5与功能模块3和脱扣器43电性连接,漏电检测模块5用于检测功能模块3是否漏电,并将检测得到的漏电信息传递至脱扣器43。
基于上述结构布置,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能够被配置为,在断路器正常分合闸时,动触头31和第一脱扣件41均能够被操作模块2驱动而转动且第一脱扣件41与所述传动件42始终不接触,其中,图3示例了断路器在合闸状态下的结构布置。以及,结合图4可知,在断路器漏电保护时,脱扣器43响应于漏电信息并驱动传动件42转动,传动件42进而与第一脱扣件41相抵并驱动第一脱扣件41转动,第一脱扣件41进而驱动操作模块2运动至与动触头31相分离,这样,动触头31不再被操作模块2所止挡,动触头31运动至与静触头32相分离,使得功能模块3断电,实现脱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通过使脱扣模块4包括第一脱扣件41、传动件42和脱扣器43,且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同时与动触头31和第一脱扣件41相抵接,通过转动操作模块2来进行断路器分闸和合闸时,第一脱扣件41能够随着操作模块2的转动而转动,且始终与传动件42不接触,使得断路器分合闸时,脱扣模块4不工作,且脱扣模块4不会对操作模块2的分合闸动作造成干涉,断路器进行正常的分闸和合闸。当漏电检测模块5检测到功能模块3漏电时,脱扣器43、传动件42、第一脱扣件41依次联动,第一脱扣件41最终将脱扣动作传递至操作模块2,使得操作模块2运动至不再与动触头31相抵接,功能模块断电,进而实现漏电保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脱扣模块4所含零部件数量较少,且与操作模块2巧妙联动,这不仅利于简化断路器内部结构布置,减小断路器的体积,且利于增强各模块的作业可靠性和联动性,使得制备一位宽的漏电断路器更容易实施,从而获得小体积且性能可靠的漏电断路器。
可以理解地是,如附图5所示,断路器包括N极单元001和L极单元002,断路器的壳体1包括隔板11、底座12和上盖13,N极单元001和L极单元002由隔板11所隔开。
具体而言,隔板11的一侧与底座12连接,配合形成第一容置腔,隔板11的另一侧与上盖13连接,形成第二容置腔。N极单元001和L极单元002中的一个位于第一容置腔,另一个位于第二容置腔,例如,N极单元001位于第一容置腔内,而L极单元002位于第二容置腔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N极单元001和L极单元002中均包括操作模块2和功能模块3,并且,N极单元001和L极单元002的操作模块2相联动,两者同步操作,使得N极单元001和L极单元002各自的功能模块3同步地进行通电和断电。
对于脱扣模块4和漏电检测模块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中,N极单元001和L极单元002中的一个布置有脱扣模块4和漏电检测模块5,结合图6可知,N极单元001和L极单元002中的另一个布置有第二脱扣件6,第二脱扣件6与脱扣模块4中的第一脱扣件41联动,使得在断路器漏电保护时,N极单元001和L极单元002同时断电。其中,第二脱扣件6与相应单元的操作模块2相抵接。
举例来说,使N极单元001布置有脱扣模块4和漏电检测模块5,L极单元002中布置有第二脱扣件6。
通过如上布置,在断路器漏电保护时,N极单元001中的脱扣模块4进行脱扣动作,同时,脱扣模块4的第一脱扣件41与L极单元002的第二脱扣件6相联动,使得N极单元001的操作模块2和L极单元002的操作模块2各自被相应的脱扣件所驱动,这样,能够使得N极单元001和L极单元002同时断电,实现有效地漏电保护。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8所示,第一脱扣件41包括:第一连接部410、第一支杆411和第二支杆412,其中,第一连接部410与隔板11相铰接,第一支杆411和第二支杆412均与第一连接部410连接,且第一支杆411和第二支杆412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
对于第一支杆411,结合图4可知,其被配置为,第一支杆411与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相抵接,且第一支杆411能够与第二脱扣件6相联动,第一支杆411贯穿隔板11并与第二脱扣件6相联动。
在断路器正常分合闸时,第一支杆411能够被操作模块2驱动而转动,以及,在断路器漏电保护时,第一支杆411能够驱动操作模块2运动至滑离动触头31,使得功能模块3断电。
对于第二支杆412,结合图4可知,其被配置为,第二支杆412能够与传动件42相抵,在断路器漏电保护时,第二支杆412与传动件42相抵,这样,转动的传动件42能够驱动第一脱扣件41转动。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8所示,第一连接部410上具有第一铰轴孔4100,如附图9所示,隔板11上相应位置处具有第一铰接轴113,第一铰接轴113位于第一铰轴孔4100内,实现第一连接部410与隔板11之间的铰接,第一脱扣件41相对于隔板11进行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4可知,第一连接部410位于操作模块2和动触头31之间,动触头31的上部、第一支杆411沿垂直于隔板11的方向并排布置(即,第一支杆411位于动触头31的上部和隔板11之间),动触头31的顶端与第一支杆411的顶端均面向操作模块2,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同时搭接于第一支杆411的顶部表面和动触头31的顶部表面上。
这样,在断路器正常分合闸时,第一支杆411能够被操作模块2驱动而转动,以避免对操作模块2造成干涉,以及,在断路器漏电保护时,第一支杆411能够驱动操作模块2运动,使得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滑离动触头31。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8所示,第一支杆411包括:杆体段4111和联动段4112,杆体段411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410连接,杆体段4111的另一端与联动段4112连接;杆体段4111的面向操作模块2的一侧面作为第一抵接面41110,第一抵接面41110与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相抵接;联动段4112贯穿隔板11并与第二脱扣件6相联动。
对于杆体段4111,杆体段4111上的第一抵接面41110即为杆体段4111的顶部表面,操作模块2和第一抵接面41110相互作用时,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在第一抵接面41110上移动。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8所示,第一抵接面41110的靠近第一连接部410的一侧具有凹槽4113,该凹槽4113用于在断路器分闸状态下容纳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
断路器分闸状态下,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抵接于第一抵接面41110的凹槽4113内,当转动操作模块2使断路器切换至合闸状态时,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滑离凹槽4113并移动至第一抵接面41110的其他平面部分。
由于第一抵接面41110的其他平面部分和凹槽4113的底壁不在同一平面内,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抵接于凹槽4113以及其抵接于抵接面的平面部分时,操作模块2对第一支杆411所施加的力发生改变,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由凹槽4113移动至第一抵接面41110的其他平面部分时,第一脱扣件41的旋转行程减小,进而使得第二支杆412的转动行程也相应减小,这利于控制第二支杆412在断路器合闸状态下与传动件4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该间隙一方面能够确保脱扣模块4在断路器正常分合闸时不工作,另一方面,还利于在断路器漏电保护时使传动件42快速地与第二支杆相抵,以提高断路器漏电保护动作效率和灵敏度。另外,断路器分闸状态下,利用凹槽4113来容纳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还能够达到对操作模块2进行限位的目的,使操作模块2稳定于分闸位置。
对于第一脱扣件41的第二支杆412,第二支杆412向着靠近传动件42的方向延伸,以便于使第二支杆412与传动件42相互作用。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结合图2及附图9可知,隔板11上具有第一止挡块110,第一止挡块110被配置为在断路器分闸状态下与第二支杆412相抵。
断路器分闸状态下,使第一脱扣件41的第二支杆412搭接于第一止挡块110上,利用第一止挡块110对该第一脱扣件41进行限位。断路器合闸时,第二支杆412沿着远离第一止挡块110的方向转动,直至使第二支杆412转动至与传动件42具有特定的间隙(参见图3)。
断路器漏电保护时,传动件42转动至与第二支杆412相抵,驱动第二支杆412向着靠近第一止挡块110的方向转动,最终使断路器进行分闸,而第二支杆412能够再次搭接于第一止挡块110处,第一脱扣件41稳定于初始位置处。其中,第一脱扣件41的初始位置为第一脱扣件41在断路器分闸状态下对应的位置。
对于联动段4112,联动段4112的一端与杆体段4111的端部相连接,联动段4112的另一端向着垂直于隔板11的方向延伸,以便于贯穿隔板11并与第二脱扣件6相联动。
其中,如附图2及附图9所示,隔板11上具有弧形开孔118,以用于容纳联动段4112,该弧形开孔118的弧形方向与联动段4112的运动方向相一致。
对于第二脱扣件6,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7所示,其包括相连接的第三连接部61和第三支杆62,第三连接部61铰接于隔板11上,第三支杆62与其所在单元中相应的操作模块2的端部相抵接且与联动段4112联动。
第三连接部61的结构可以与上述的第一连接部410的结构相同,第三支杆62上设置的抵接面结构可以与上述的第一支杆411的第一抵接面41110的结构相同,第三支杆62的远离第三连接部61的端部用于与第一支杆411的联动段4112相联动,将该端部定义为联动端620。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8所示,第一脱扣件41的联动段4112为圆柱状,相应地,如附图7所示,第二脱扣件6的第三支杆62的联动端620为圆环状,圆柱状的联动段4112位于圆环状的联动端620内。
在断路器分闸及断路器合闸时,由于N极单元001和L极单元002的操作模块2进行同步的转动,联动段4112与联动端620的中轴线始终相重合,两者互不干涉。
在断路器漏电保护时,由于N极单元001的第一脱扣件41先于其对应的操作模块2进行转动,转动的联动段4112将抵接至联动端620的环内壁上,进而使得第二脱扣件6一同转动,最终,转动的第一脱扣件41驱动N极单元001的操作模块2进行转动,转动的第二脱扣件6驱动L极单元002的操作模块2进行转动,两者共同转动使得动触头31脱扣。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脱扣模块4还包括第一弹性件44,第一弹性件44与动触头31活动连接,且第一弹性件44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一脱扣件41和操作模块2上。第一弹性件44被配置为,用于使第一脱扣件41和操作模块2复位至初始位置,其中,第一脱扣件41的初始位置和操作模块2的初始位置为第一脱扣件41和操作模块2在断路器分闸状态下对应的位置。
常态下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操作模块2和脱扣模块4均处于初始位置,在断路器合闸或者断路器漏电保护时,操作模块2和脱扣模块4将发生相应地运动,通过第一弹性件44,利于使上述发生相应运动的操作模块2和脱扣模块4复位运动至初始位置处。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10和附图11所示,第一弹性件44为扭簧,动触头31的靠近第一脱扣件41的上部设置有第二固定轴34,第一弹性件44的簧体套设于第二固定轴34上,第一弹性件44的一个扭臂抵接于第一脱扣件41上,第一弹性件44的另一个扭臂抵接于操作模块2上。
对于第一弹性件44的扭臂在第一脱扣件41上的抵接方式,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8和附图10所示,第一脱扣件41的第一支杆411的杆体段4111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块41111,第一固定块41111位于杆体段4111的靠近联动段4112的一端,该第一固定块41111包括:与杆体段4111的背离隔板11的表面垂直连接的轴体段、与轴体段连接且垂直于轴体段的中轴线的限位段。这样,限位段与杆体段4111之间配合构成限位槽,第一弹性件44的一个扭臂在该限位槽内并搭接于轴体段上,即可实现第一弹性件44与第一脱扣件41的抵接。
对于第一弹性件44的扭臂在操作模块2上的抵接方式,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10所示,操作模块2上,也就是下述的驱动件22上具有第二固定块2220,该第二固定块2220与驱动件22的背离隔板11的表面垂直连接,且第二固定块2220上具有限位槽。第二弹性件45的另一个扭臂搭接于该限位槽内,即可实现第一弹性件44与操作模块2的抵接。
由于第一弹性件44的簧体套设于第二固定轴34上,动触头31转动时,第一弹性件44的簧体可以保持静止。例如,在断路器合闸时,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驱动动触头31和第一脱扣件41进行转动的同时,第一弹性件44的簧体的位置固定,第一弹性件44的两个扭臂则被转动的操作模块2和第一脱扣件41进行压缩以存储弹性势能,该弹性势能够用于使第一脱扣件41和操作模块2复位至初始位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12所示,该传动件42包括:第二连接部420、第一支臂421和第二支臂422,第二连接部420与隔板11相铰接,第一支臂421和第二支臂422均与第二连接部420连接且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结合图4可知,第一支臂421被配置为,在断路器漏电保护时与脱扣器43的伸缩杆430相抵;第二支臂422被配置为,在断路器漏电保护时与第二支杆412相抵。示例性地,脱扣器43为电磁脱扣器。
示例性地,如附图12所示,第二连接部420上具有第二铰轴孔4200,如附图9所示,隔板11上相应位置处具有第二铰接轴114,第二铰接轴114位于第二铰轴孔4200内,进而实现第二连接部420与隔板11之间的铰接,使得传动件42相对于隔板11进行转动。
结合图4可知,对于第一支臂421,第一支臂421向着靠近脱扣器43的方向延伸,直至第一支臂421位于脱扣器43的伸缩杆430的上方,举例来说,在断路器漏电保护时,使第一支臂421的端部与伸缩杆430相抵。
对于第二支臂422,第二支臂422向着第二支杆412的方向延伸,直至第二支臂422位于第二支杆412的上方。断路器分闸状态以及断路器合闸状态下,第二支臂422的远离第二连接部420的端部始终与第二支杆412不接触。
在断路器漏电保护时,第二支臂422的端部与第二支杆412的端部相抵,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12所示,第二支臂422的远离第二连接部420的端部具有凸块4220,利用该凸块4220来与第二支杆412相抵,进而驱动第一脱扣件41进行转动,这利于提高第一脱扣件41和传动件42之间的联动灵敏度,使得第一脱扣件41的驱动更加顺畅。
进一步地,该凸块4220的面向第二支杆412的表面为圆弧形,能够达到优化上述效果的目的。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12所示,传动件42还包括第三支臂423,如附图9所示,隔板11上具有第二止挡块111,第二止挡块111被配置为,在第一脱扣件41驱动操作模块2运动至与动触头31相分离时,第二止挡块111与第三支臂423相抵。
如上所述,结合图4可知,在断路器漏电保护状态下,当传动件42转动至使断路器分闸时,传动件42的第三支臂423与第二止挡块111相止挡,利用第二止挡块111对传动件42进行限位止挡,使其不再继续进行不必要的转动。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9所示,隔板11上还具有第三止挡块115,第三止挡块115用于与第一支臂421相抵接,使得在断路器非漏电保护状态(即,分合闸状态)下,第一支臂421与脱扣器43的伸缩杆430存在间隙,始终不接触。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脱扣模块4还包括第二弹性件45,第二弹性件45位于传动件42和隔板11之间,用于使传动件42复位至初始位置,其中,传动件42的初始位置为其在断路器非漏电保护状态下,即分合闸状态下对应的位置。
在进行断路器漏电保护时,传动件42转动以压缩第二弹性件45,第二弹性件45存储弹性势能。当功能模块3断电后,断路器切换至分闸状态,该第二弹性件45释放其弹性势能,使得传动件42反向转动并复位至初始位置。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13所示,第二弹性件45为扭簧,第二铰接轴114上具有第一扭臂限位槽1140,例如,该第一扭臂限位槽1140开设于第二铰接轴114的背离隔板11的端面上,且该第一扭臂限位槽1140沿垂直于伸缩杆430的伸缩方向的方向延伸。
第三支臂423上靠近第二连接部420的端部具有第三固定块4230,该第三固定块4230与第二连接部420配合构成第二扭臂限位槽,第二弹性件45的簧体套设于第二铰接轴114上,第二弹性件45的一个扭臂限位于第一扭臂限位槽1140内,第二弹性件45的另一个扭臂伸入至第二扭臂限位槽内并与第三支臂423相抵。
对于操作模块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2所示,操作模块2包括:手柄21和驱动件22,如附图14所示,手柄21通过手柄扭簧23与隔板11相铰接,驱动件22的第一端同时与第一脱扣件41和动触头31的端部相抵接,驱动件22的第二端与手柄21铰接。其中,此处涉及的驱动件22的第一端也就是上述涉及的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
通过使手柄21与驱动件22相铰接,当转动手柄21使其转动时,驱动件22将被手柄21驱动而同时进行转动和平移运动,使得驱动件22的第一端推动第一脱扣件41和动触头31进行转动,实现断路器分合闸。
举例来说,如附图14和附图15所示,手柄21包括:依次连接的铰接部211、分合闸限位部212和操作部213。如附图9所示,隔板11上具有手柄安装槽116,且手柄安装槽116贯穿至隔板11的外部,手柄21装配于该手柄安装槽116内,具体而言,隔板11上相应位置处具有第三铰接轴117,铰接部211上具有与该第三铰接轴117对应的第三铰轴孔2114,第三铰接轴117位于第三铰轴孔2114内,使得铰接部211铰接于隔板11上并位于壳体1内部,分合闸限位部212贯穿隔板11使得操作部213位于壳体1外部,用户推动操作部213来操作手柄21。
手柄21的铰接部211和分合闸限位部212的至少一个上同时设置有手柄分闸限位结构和手柄合闸限位结构,隔板11上相应位置处设置有壳体分闸限位结构和壳体合闸限位结构。在一些示例中,分合闸限位部212的相对的两侧分别具有手柄分闸限位结构和手柄合闸限位结构,隔板11的顶部开设有用于贯穿分合闸限位部212的过孔,该过孔的两侧对应布置有壳体分闸限位结构和壳体合闸限位结构。断路器为分闸状态时,手柄分闸限位结构与壳体分闸限位结构相抵,手柄21稳定地保持在分闸位置。断路器为合闸状态时,手柄合闸限位结构与壳体合闸限位结构相抵,手柄21稳定地保持在合闸位置。
手柄扭簧23始终对手柄21提供向分闸方向运动的扭矩,使得手柄21在常态下始终处于分闸位置处,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14和附图15所示,手柄21的铰接部211上具有扭簧槽2110、第一扭簧挂壁2111和第二扭簧挂壁2112,扭簧槽2110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扭簧挂壁2111和第二扭簧挂壁2112处。手柄扭簧23的簧体嵌入至扭簧槽2110内且位于铰接部211和隔板11之间,手柄扭簧23的第一扭臂搭接于第一扭簧挂壁2111上并与隔板11上相应位置处相抵接(例如,隔板11上具有固定块来与手柄扭簧23的第一扭臂相抵接),手柄扭簧23的第二扭臂搭接于第二扭簧挂壁2112上并与隔板11上相应位置处相抵接(例如,隔板11上具有另一固定块来与手柄扭簧23的第二扭臂相抵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驱动件22的第一端同时与第一脱扣件41和动触头31的顶端相抵接,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16所示,使驱动件22的第一端的面向第一脱扣件41和动触头31的表面作为第二抵接面220,其中,第二抵接面220为平面。通过使第二抵接面220为平面,而不是圆弧形面,能够增加驱动件22与动触头31之间的接触面积且提高摩擦力,使得断路器分闸状态和合闸状态下,驱动件22的第一端能够与动触头31进行稳定地接触,而不会出现不期望的滑脱现象。
对于满足上述结构的驱动件22,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16所示,驱动件22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驱动部221和第二驱动部222,第一驱动部221的横截面呈矩形。
第一驱动部221的远离第二驱动部222的一端作为驱动件22的第一端,能够与第一脱扣件41和动触头31的端部相抵,并提供平面结构的第二抵接面220。
第二驱动部222的远离第一驱动部221的一端作为驱动件22的第二端,第二驱动部222的端部具有第四铰接轴2222,手柄21的铰接部211上具有第四铰轴孔2113,例如,第四铰轴孔2113位于铰接部211的边缘处,该边缘处为手柄21的铰接部211在断路器分闸状态下暴露于手柄安装槽116的一侧。第四铰接轴2222位于第四铰轴孔2113内,使得驱动件22和手柄21相铰接。
举例来说,如附图16所示,第一驱动部221包括主体段2211和两个连接端2212,两个连接端2212分别与主体段2211的相对的两端垂直连接,并且,主体段2211和两个连接端2212均呈矩形杆状。使其中一个连接端2212来与第一脱扣件41和动触头31的端部相抵,使另一个连接端2212与第二驱动部222相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驱动部222包括U形本体2221、与U形本体2221的弧形端相连接的第四铰接轴2222,第四铰接轴2222内具有矩形连接孔2223,该矩形连接孔2223与U形本体2221的U形腔相连通。
装配状态下,第一驱动部221的至少部分主体段2211位于U形本体2221的U形腔,且第一驱动部221的相应的连接端2212紧密套设于第四铰接轴2222的矩形连接孔2223内,以实现第一驱动部221和第二驱动部222之间的紧密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驱动部221的材质为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材质,第二驱动部222的材质为塑料材质,在塑胶材质的第二驱动部222上形成矩形连接孔2223更加容易,利于简化驱动件22的制备难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2所示,功能模块包括:动触头31、静触头32和第三弹性件33;动触头31与隔板11活动连接,动触头31被配置为,能够通过转动和平移运动的方式与静触头32相接触或者相分离;第三弹性件33位于动触头31和隔板11之间,第三弹性件33用于使动触头31复位至与静触头32相分离的位置。
断路器进行合闸动作时,动触头31首先进行转动,使得动触头31的触点靠近并接触静触头32的触点,然后,动触头31向着靠近静触头32的方向进行平移运动,使得动触头31的触点与静触头32的触点进行紧密地接触,如此利于提高动静触点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对于增强断路器的作业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动触头31和隔板11的活动连接:如附图11所示,动触头31上具有腰型孔310,隔板11上相应位置处具有第一固定轴112,第一固定轴112贯穿腰型孔310;腰型孔310被配置为,允许动触头31以转动和平移的方式进行运动,以靠近并与静触头32相接触。
在一些示例中,动触头31包括顺次连接的抵接段311、连接段312和导向段313,导向段313的远离连接段312的端部具有触点,该触点用于与静触头32上的触点相接触。
关于抵接段311,如附图11所示,抵接段311的远离连接段312的顶端布置有抵接轴3111,该抵接轴3111为圆柱体,该抵接轴3111的圆弧形表面用于与操作模块2的驱动件22的第二抵接面220相抵接,驱动件22的平面结构的第二抵接面220与圆弧形结构的抵接轴3111相抵,使得操作模块2对动触头31的驱动更加灵敏且直接,使得动触头31的运动更加顺畅和高效。
结合动触头31的上述结构可知,第二固定轴34与抵接段311的背离隔板11的表面垂直连接,利用该第二固定轴34来与第一弹性件44的簧体适配连接。
关于连接段312,连接段312上布置有上述腰型孔310,该腰型孔310的宽度与第一固定轴112的直径相适配,以允许动触头31以转动的方式靠近静触头32,该腰型孔310的长度大于第一固定轴112的直径,以允许动触头31以平移运动的方式靠近静触头32。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10所示,第三弹性件33为压缩弹簧,连接段312的背离第一脱扣件41的第二支杆412的一侧连接有第一连接块3121,例如,该第一连接块3121为圆柱体,隔板11上与第一连接块3121相对的位置处布置有第二连接块119,例如,该第二连接块119上具有固定槽。使第三弹性件33的一端套接于第一连接块3121的外部,第三弹性件33的另一端固定插接于第二连接块119的外部,使得第三弹性件33限位于动触头31和隔板11之间。
自然状态下的第三弹性件33使动触头31稳定于与静触头32相分离的位置处,当动触头31运动至与静触头32接触后,第三弹性件33被压缩以存储弹性势能,该弹性势能用于在断路器断电后使动触头31自动复位至与静触头32相分离的初始位置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2所示,漏电检测模块5包括:线路板51和互感器52,线路板51与功能模块3和互感器52进行电性连接,且互感器52还与功能模块3电性连接,线路板51还与脱扣器43电性连接。
当互感器52检测得到漏电电流的电流值大小达到设定阈值时,互感器52将该漏电信息发送至线路板51,线路板51进而将检测得到的漏电信息传递至脱扣器43,使得脱扣器43的伸缩杆430伸出以驱动传动件42进行转动。
以下结合附图4来对断路器的漏电保护工作原理进行示例性描述:
脱扣器43响应于来自漏电检测模块5的漏电信息并驱动传动件42转动时,脱扣器43的伸缩杆430向上伸出,驱动第一支臂421向上移动,进而使得传动件42逆时针转动,逆时针转动的传动件42进而带动其第二支臂422向下移动至与第二支杆412相抵,进而驱动第二支杆412向下运动,使得第一脱扣件41顺时针转动,顺时针转动的第一脱扣件41使其第一支杆411向上移动,进而推动驱动件22的第一端沿着远离动触头31的方向进行运动,最终使得驱动件22的第一端滑离动触头31,动触头31在相应地弹性件作用下运动至远离静触头32并复位,实现脱扣,例如,N极单元001断电并联动L极单元002同时断电,使得断路器断电,实现漏电保护。在断路器断电后,脱扣器43的伸缩杆430复位,传动件42、第一脱扣件41、驱动件22和手柄21均在相应的弹性件作用下进行复位,断路器恢复至分闸状态。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具有零部件数量少、体积小、结构简单、装配简单、工作可靠性高等优点,便于批量化生产。在一些示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为一位宽断路器。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包括:壳体(1)、与所述壳体(1)连接的操作模块(2)、功能模块(3)、脱扣模块(4)和漏电检测模块(5);
所述功能模块(3)包括动触头(31),所述脱扣模块(4)包括第一脱扣件(41)、传动件(42)和脱扣器(43),所述操作模块(2)、所述动触头(31)、所述第一脱扣件(41)和所述传动件(42)分别与所述壳体(1)的不同位置处相铰接,且所述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动触头(31)和所述第一脱扣件(41)相抵接;
所述漏电检测模块(5)与所述功能模块(3)和所述脱扣器(43)电性连接,所述漏电检测模块(5)用于检测所述功能模块(3)是否漏电,并将检测得到的漏电信息传递至所述脱扣器(43);
所述断路器被配置为,在断路器正常分合闸时,所述动触头(31)和所述第一脱扣件(41)均能够被所述操作模块(2)驱动而转动且所述第一脱扣件(41)与所述传动件(42)始终不接触,以及,在断路器漏电保护时,所述脱扣器(43)响应于所述漏电信息并驱动所述传动件(42)转动,所述传动件(42)进而与所述第一脱扣件(41)相抵并驱动所述第一脱扣件(41)转动,所述第一脱扣件(41)进而驱动所述操作模块(2)运动至与所述动触头(31)相分离,使得所述功能模块(3)断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隔板(11),所述断路器包括由所述隔板(11)所隔开的N极单元(001)和L极单元(002);
所述N极单元(001)和所述L极单元(002)中的一个布置有所述脱扣模块(4)和所述漏电检测模块(5),所述N极单元(001)和所述L极单元(002)中的另一个布置有第二脱扣件(6);
所述第一脱扣件(41)与所述第二脱扣件(6)相联动,使得在断路器漏电保护时,所述N极单元(001)和所述L极单元(002)同时断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脱扣件(41)包括:第一连接部(410)、第一支杆(411)和第二支杆(412),所述第一连接部(410)与所述隔板(11)相铰接,所述第一支杆(411)和所述第二支杆(412)均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0)连接,且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
所述第一支杆(411)被配置为,所述第一支杆(411)与所述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相抵接,且所述第一支杆(411)能够与所述第二脱扣件(6)相联动;
所述第二支杆(412)被配置为,所述第二支杆(412)能够与所述传动件(42)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杆(411)包括:杆体段(4111)和联动段(4112),所述杆体段(41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0)连接,所述杆体段(4111)的另一端与所述联动段(4112)连接;
所述杆体段(4111)的面向所述操作模块(2)的一侧面作为第一抵接面(41110),所述第一抵接面(41110)与所述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相抵接;
所述联动段(4112)贯穿所述隔板(11)并与所述第二脱扣件(6)相联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面(41110)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410)的一侧具有凹槽(4113),所述凹槽(4113)用于在断路器分闸状态下容纳所述操作模块(2)的第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1)上具有第一止挡块(110),所述第一止挡块(110)被配置为在断路器分闸状态下与所述第二支杆(412)相抵。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扣模块(4)还包括第一弹性件(44),所述第一弹性件(44)与所述动触头(31)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弹性件(44)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脱扣件(41)和所述操作模块(2)上;
所述第一弹性件(44)被配置为,用于使所述第一脱扣件(41)和所述操作模块(2)复位至初始位置,其中,所述初始位置为所述第一脱扣件(41)和所述操作模块(2)在断路器分闸状态下对应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42)包括:第二连接部(420)、第一支臂(421)和第二支臂(422),所述第二连接部(420)与所述隔板(11)相铰接,所述第一支臂(421)和所述第二支臂(422)均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0)连接且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
所述第一支臂(421)被配置为,在断路器漏电保护时与所述脱扣器(43)的伸缩杆(430)相抵;
所述第二支臂(422)被配置为,在断路器漏电保护时与所述第一脱扣件(41)的第二支杆(412)相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42)还包括第三支臂(423);
所述隔板(11)上具有第二止挡块(111),所述第二止挡块(111)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脱扣件(41)驱动所述操作模块(2)运动至与所述动触头(31)相分离时,所述第二止挡块(111)与所述第三支臂(423)相抵。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扣模块(4)还包括第二弹性件(45),所述第二弹性件(45)位于所述传动件(42)和所述隔板(11)之间,用于使所述传动件(42)复位。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模块(2)包括:手柄(21)和驱动件(22),所述手柄(21)通过手柄扭簧(23)与所述隔板(11)相铰接,所述驱动件(22)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第一脱扣件(41)和所述动触头(31)的端部相抵接,所述驱动件(22)的第二端与所述手柄(21)铰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22)的第一端的面向所述第一脱扣件(41)和所述动触头(31)的表面作为第二抵接面(220),所述第二抵接面(220)为平面。
13.根据权利要求2-12任一项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模块(3)还包括:静触头(32)和第三弹性件(33);
所述动触头(31)与所述隔板(11)活动连接,所述动触头(31)被配置为,能够通过转动和平移运动的方式与所述静触头(32)相接触或者相分离;
所述第三弹性件(33)位于所述动触头(31)和所述隔板(11)之间,所述第三弹性件(33)用于使所述动触头(31)复位至与所述静触头(32)相分离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31)上具有腰型孔(310),所述隔板(11)上相应位置处具有第一固定轴(112),所述第一固定轴(112)贯穿所述腰型孔(310);
所述腰型孔(310)被配置为允许所述动触头(31)以转动和平移的方式进行运动。
CN202220566214.5U 2022-03-15 2022-03-15 断路器 Active CN2169579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66214.5U CN216957935U (zh) 2022-03-15 2022-03-15 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66214.5U CN216957935U (zh) 2022-03-15 2022-03-15 断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57935U true CN216957935U (zh) 2022-07-12

Family

ID=82296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66214.5U Active CN216957935U (zh) 2022-03-15 2022-03-15 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579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04918B (zh) 一种转换开关
CN201975281U (zh) 电气开关装置及其储能组件
WO2022017076A1 (zh) 一种旋转开关
CN216957935U (zh) 断路器
CN108538671B (zh) 一种电源转换开关
CN114695029A (zh) 断路器
CN103715029B (zh) 电保护设备的操作装置及包括该操作装置的电保护设备
CN217588821U (zh) 断路器
CN102194617B (zh) 开关装置
CN206628429U (zh) 一种动触头快合机构以及具备该动触头快合机构的断路器
CN211088097U (zh)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主回路单极装置
CN213905158U (zh) 断路器手动合分闸装置及断路器
CN210778464U (zh)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机构
JP3198725U (ja) 屋外真空遮断器
CN212209392U (zh) 一种脱扣机构及断路器
CN218631867U (zh) 断路器
CN215644171U (zh) 用于双电源开关的中性线重叠转换系统和双电源开关
CN219696272U (zh)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CN212695096U (zh) 一种断路器
CN112447454A (zh) 断路器
CN220774215U (zh) 一种带有远程分闸机构的隔离开关
CN215731516U (zh) 一种可自动和手动开闭的大功率磁保持继电器
CN220106285U (zh) 一种中性极单元及自动转换开关
CN216435812U (zh) 断路器
CN220106375U (zh) 一种带辅助触头的交流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