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31867U - 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31867U
CN218631867U CN202222270232.1U CN202222270232U CN218631867U CN 218631867 U CN218631867 U CN 218631867U CN 202222270232 U CN202222270232 U CN 202222270232U CN 218631867 U CN218631867 U CN 2186318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elastic
circuit breaker
arm
trip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7023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永刚
张慎虎
陈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Gongniu Low Voltag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Gongniu Low Voltag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Gongniu Low Voltag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Gongniu Low Voltag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7023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318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318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318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断路器,属于电气领域。该断路器中,手柄、触头支架和脱扣件分别与壳体铰接,传动件铰接于手柄且活动连接于触头支架,动触头固定连接于触头支架;弹性组件包括第二弹性件,其包括簧体和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第二弹性臂具有簧圈结构,簧体连接于触头支架的转轴,第一弹性臂与脱扣件相抵,第二弹性臂连接于传动件第二端;断路器合闸时,手柄通过传动件驱动触头支架和脱扣件转动,触头支架进而带动动触头与静触头相接触以合闸,且传动件的第二端锁紧于触头支架;断路器分闸时,脱扣件执行脱扣动作以驱动传动件与触头支架解除锁紧,使得各部件在弹性组件下复位。该断路器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且复位过程更加顺滑。

Description

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断路器。
背景技术
断路器是一种电路保护器件,通常用于切断和接通负荷电路以及切断故障电路,断路器通过操作机构来实现对电路的分断控制。
相关技术中,断路器的操作机构包括:手柄、触头支架、脱扣件、跳扣、杠杆、传动件等多个零部件,跳扣铰接于杠杆且通过传动件与手柄相连接。断路器合闸状态下,脱扣件与跳扣相扣合,断路器分闸时,脱扣件脱离跳扣,实现脱扣。
然而,相关技术提供的断路器,其零部件数量较多,使其结构复杂,同时还降低了断路器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断路器,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断路器,所述断路器包括壳体、操作模块和功能模块,其中,所述操作模块包括手柄、传动件、触头支架、脱扣件和弹性组件,所述功能模块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
所述手柄、所述触头支架和所述脱扣件分别与所述壳体铰接,所述传动件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手柄,所述传动件的第二端活动连接于所述触头支架,所述动触头固定连接于所述触头支架;
所述弹性组件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簧体、分别与所述簧体的两端连接且延伸至所述簧体同一侧的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上具有簧圈结构;所述簧体连接于所述触头支架的转轴,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脱扣件相抵接,所述第二弹性臂连接于所述传动件的第二端,以使所述传动件的第二端抵靠于所述触头支架;
所述断路器合闸作业时,所述手柄通过所述传动件驱动所述触头支架和所述脱扣件转动,所述触头支架进而带动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相接触以实现合闸,且所述传动件的第二端在合闸状态下锁紧于所述触头支架;
所述断路器分闸作业时,所述脱扣件执行脱扣动作以驱动所述传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触头支架解除锁紧,进而使得所述手柄、所述触头支架和所述脱扣件在所述弹性组件作用下复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弹性臂包括:簧圈结构、第二弹性臂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弹性臂的第二连接段;
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一连接段、所述簧圈结构和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二连接段依次连接;
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一连接段的远离所述簧圈结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簧体;
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二连接段连接于所述传动件的第二端。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动件包括:顺次连接的传动件的第一连接段、过渡段和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所述传动件的第一连接段和所述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位于所述过渡段的同一侧;
所述传动件的第一连接段与所述手柄铰接,所述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与所述触头支架活动连接;
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二连接段套设于所述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脱扣件上设置有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弹性臂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抵接部包括:抵接块和止挡块,所述止挡块连接于所述抵接块的自由端;
所述第一弹性臂包括:主体臂段和止挡臂段,所述主体臂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簧体,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止挡臂段,所述止挡臂段沿远离所述第二弹性臂的方向延伸;
所述主体臂段抵接于所述抵接块,且通过所述止挡块和所述止挡臂段进行止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触头支架包括:支架主体部、活动连接部和固定连接部;
所述支架主体部与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所述转轴铰接,且所述支架主体部包括容置腔;
所述活动连接部与所述支架主体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活动连接部还与所述传动件的第二端活动连接;
所述固定连接部与所述支架主体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固定连接部还与所述动触头的一端部固定连接;
所述脱扣件包括:脱扣主体部、脱扣驱动部、旋转中心部、连杆部和第一抵接部;
所述脱扣主体部具有围腔,所述脱扣主体部通过所述围腔围设于所述触头支架的外部;
所述脱扣驱动部连接于所述脱扣主体部的第一端,且所述脱扣驱动部伸入至所述容置腔内以用于驱动所述传动件的第二端;
所述旋转中心部通过所述连杆部连接于所述脱扣主体部的内侧壁,且所述旋转中心部伸入至所述容置腔内并与所述转轴铰接;
所述第一抵接部凸设于所述连杆部上。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架主体部的第二端具有限位面;
所述脱扣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旋转中心部的限位部;
所述断路器分闸状态下,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限位面相抵止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三弹性件;
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手柄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被配置为用于使所述手柄复位;
所述第三弹性件位于所述触头支架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三弹性件被配置为用于使所述触头支架复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弹性件为拉簧,所述第三弹性件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壳体上相应位置,所述第三弹性件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触头支架。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触头支架包括支架主体部;
所述支架主体部的面向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端具有连接孔,所述第三弹性件的第二端勾接于连接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触头支架由传动件直接驱动,且脱扣件在执行脱扣动作时直接推动传动件的第二端,各部件之间的高效配合,且使得断路器所含的零部件的数量与相关技术相比得以减少,使得断路器的结构得以简化,断路器的作业可靠性得以提高,而且,这还利于简化断路器的制备工艺,从而降低断路器的制造成本。通过对第二弹性件的结构进行改进,这样,在断路器分闸状态下,能够提高传动件与触头支架的锁紧力,以及,在断路器由分闸状态切换至合闸状态时,这还利于使传动件和脱扣件快速复位至断路器分闸状态对应的初始位置处,使得两者的复位过程更加顺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断路器在分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第二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脱扣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触头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第一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传动件、触头支架和脱扣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由断路器在由分闸状态向合闸状态切换过程中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断路器在合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断路器在脱扣件执行脱扣动作时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壳体;
10、转轴;11、第一盖体;101、止位块;1021、第一连接套;1022、第二连接套;1031、第二分闸限位面;1032、第二合闸限位面;104、弹性件连接部;
2、手柄;
211、铰接部;2111、第一轴孔;2112、第二轴孔;2113、扭簧挂壁;212、分合闸限位部;213、操作部;
3、传动件;
31、传动件的第一连接段;32、过渡段;33、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
4、触头支架;
41、支架主体部;410、容置腔;411、连接孔;412、连接轴孔;42、活动连接部;420、施力槽壁;43、固定连接部;44、限位面;45、第一止位部;46、导向部;
5、脱扣件;
51、脱扣主体部;510、围腔;52、脱扣驱动部;53、旋转中心部;54、连杆部;55、第一抵接部;551、抵接块;552、止挡块;56、限位部;57、第一触发部;58、第二触发部;
61、动触头;62、静触头;
71、第一弹性件;72、第二弹性件;73、第三弹性件;
721、簧体;722、第一弹性臂;7221、主体臂段;7222、止挡臂段;723、第二弹性臂;7230、簧圈结构;7231、第二弹性臂的第一连接段;7232、第二弹性臂的第二连接段;
81、短路保护件;82、过载保护件;
91、进线端子;92、出线端子;93、灭弧件。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下”、“侧”等,一般以图1所示方位的相对关系为基准,将手柄所在方位定义为上,将静触头所在方位定义为下,且采用这些方位名词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为了描述绝对的方位。在产品以不同姿态摆放时,方位可能发生变化。
相关技术中,断路器的操作机构包括:手柄、触头支架、脱扣件、跳扣、杠杆、传动件等多个零部件,跳扣铰接于杠杆且通过传动件与手柄相连接。断路器合闸状态下,脱扣件与跳扣相扣合,断路器分闸时,脱扣件脱离跳扣,实现脱扣。然而,相关技术提供的断路器,其零部件数量较多,使其结构复杂,同时还降低了断路器的可靠性。
针对相关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断路器,如附图1所示,该断路器包括壳体1、操作模块和功能模块,其中,操作模块包括手柄2、传动件3、触头支架4、脱扣件5和弹性组件;功能模块包括:动触头61和静触头62,静触头62固定布置于壳体1内部特定位置处。
手柄2、触头支架4和脱扣件5分别与壳体1铰接,参见图1,传动件3的第一端铰接于手柄2,传动件3的第二端活动连接于触头支架4,动触头61固定连接于触头支架4。
其中,如附图2所示,弹性组件包括第二弹性件72,第二弹性件72包括簧体721、分别与簧体721的两端连接且延伸至簧体721同一侧的第一弹性臂722和第二弹性臂723,第二弹性臂723上具有簧圈结构7230;簧体721连接于触头支架4的转轴10,第一弹性臂722与脱扣件5相抵接,第二弹性臂723连接于传动件3的第二端,以使传动件3的第二端抵靠于触头支架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被配置为,断路器合闸作业时,手柄2通过传动件3驱动触头支架4和脱扣件5转动,触头支架4进而带动动触头61与静触头62相接触以实现合闸,且传动件3的第二端在合闸状态下锁紧于触头支架4。
断路器分闸作业时,脱扣件5执行脱扣动作以驱动传动件3的第二端与触头支架4解除锁紧,进而使得手柄2、触头支架4和脱扣件5在弹性组件作用下复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通过使手柄2、传动件3、触头支架4和动触头61依次连接,这在对断路器实施合闸作业时,手柄2的转动力能够通过传动件3直接传递至触头支架4使其转动,转动的触头支架4进而带动动触头61运动使其靠近静触头62直至两者接触,则功能模块通电,断路器实现合闸。断路器合闸状态下,传动件3的第二端锁紧于触头支架4,以确保断路器合闸状态的稳定。当断路器所在线路发生短路或者过载时,脱扣件5执行脱扣动作以驱动传动件3的第二端运动,直至传动件3的第二端与触头支架4解除锁紧,此时,手柄2、触头支架4和脱扣件5在弹性组件作用下均复位至分闸位置,断路器由合闸状态自动切换至分闸状态,实现线路保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通过使用弹性组件来帮助稳定各个部件在断路器分闸状态和合闸状态下的状态。断路器分闸状态时,弹性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断路器合闸状态时,弹性组件由第一状态进一步压缩至第二状态,弹性组件存储一定的弹性势能。当断路器由合闸状态切换至分闸状态时,各个部件保持的整体平衡状态被打破,各部件将处于失稳状态,弹性组件释放弹性势能,进而各个部件复位至初始位置处。其中,该初始位置指的是各部件在断路器分闸状态下对应的位置。
参见图1,第二弹性件72的第一弹性臂722与脱扣件5相抵接,第二弹性臂723连接于传动件3的第二端,以使传动件3的第二端抵靠于触头支架4,这样,第二弹性件72始终对传动件3的第二端施加拉力,确保传动件3稳定地锁紧于触头支架4。特别地,第二弹性臂723上具有簧圈结构7230,这利于增加第二弹性臂723的弹力,该弹力直接作用于传动件3的第二端,这样,在断路器分闸状态下,能够提高传动件3与触头支架4的锁紧力,以及,在断路器由分闸状态切换至合闸状态时,这还利于使传动件3和脱扣件5快速复位至断路器分闸状态对应的初始位置处,使得两者的复位过程更加顺滑。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触头支架4由传动件3直接驱动,且脱扣件5在执行脱扣动作时直接推动传动件3的第二端,各部件之间的高效配合,且使得断路器所含的零部件的数量与相关技术相比得以减少,使得断路器的结构得以简化,断路器的作业可靠性得以提高,而且,这还利于简化断路器的制备工艺,从而降低断路器的制造成本。通过对第二弹性件72的结构进行改进,这样,在断路器分闸状态下,能够提高传动件3与触头支架4的锁紧力,以及,在断路器由分闸状态切换至合闸状态时,这还利于使传动件3和脱扣件5快速复位至断路器分闸状态对应的初始位置处,使得两者的复位过程更加顺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手柄2、触头支架4和脱扣件5由分闸位置转动至合闸位置时对应的转动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反之,将手柄2、触头支架4和脱扣件5由合闸位置转动至分闸位置时对应的转动方向定义为第二方向。可以理解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一个为顺时针方向,另一个为逆时针方向。
例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例了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那么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以下均基于该示例进行示例性描述。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2所示,第二弹性臂723包括:簧圈结构7230、第二弹性臂的第一连接段7231和第二弹性臂的第二连接段7232;第二弹性臂的第一连接段7231、簧圈结构7230和第二弹性臂的第二连接段7232依次连接;第二弹性臂的第一连接段7231的远离簧圈结构7230的一端连接于簧体721;第二弹性臂的第二连接段7232连接于传动件3的第二端。
簧圈结构7230可以与常见拉簧和压缩弹簧的簧圈的结构相同,并且,该簧圈结构7230的螺旋圈数可以为2圈、3圈、4圈、5圈或者更多圈。
第二弹性臂的第一连接段7231可以为平直的臂段,第二弹性臂的第二连接段7232连接于传动件3的第二端,其结构可以根据传动件3的第二端来确定。
在一些示例中,使第二弹性臂的第二连接段7232和传动件3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套接,即,第二弹性臂723套设于传动件3的第二端,具体是,传动件3的位于容置腔410内部的部分。这样,第二弹性件72能够始终向下拉紧传动件3,使得传动件3的第二端始终抵靠于触头支架4。
举例来说,第二弹性臂723可以为U型臂,以利用其U形腔套设于传动件3的第二端。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3所示,传动件3包括:顺次连接的传动件的第一连接段31、过渡段32和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33,传动件的第一连接段31和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33位于过渡段32的同一侧;传动件的第一连接段31与手柄2铰接,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33与触头支架4活动连接,第二弹性臂的第二连接段7232套设于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33。
通过如上设置传动件3的结构,使得传动件3同时与触头支架4和手柄2进行连接,且获得高效且顺畅的传动效果。
考虑到传动件的第一连接段31与手柄2铰接,为了使手柄2的转动更加顺滑,可以使传动件的第一连接段31为圆柱形杆体。例如,手柄2的铰接部211的一侧具有第二轴孔2112,传动件的第一连接段31活动连接于该第二轴孔2112。
考虑到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33与触头支架4活动连接,以推动触头支架4转动,可以使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33为非圆柱形杆体状,例如,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33的横截面为矩形或者正方形。这样,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33的与触头支架4,具体是触头支架4的活动连接部42相抵的表面为平面,能够增加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33与活动连接部42之间的接触稳定性,使得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33能够始终抵靠于触头支架4的活动连接部42,对其进行稳定地驱动,而不会出现不期望的滑脱现象。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4所示,脱扣件5上设置有第一抵接部55,第一弹性臂722抵接于第一抵接部55。
第一抵接部55设置于脱扣件5的面向第一弹性臂722的表面上,通过第一抵接部55与第一弹性臂722相互挤压作用,实现第二弹性件72与脱扣件5之间的高效配合。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4所示,第一抵接部55包括:抵接块551和止挡块552,止挡块552连接于抵接块551的自由端。例如,抵接块551的一端连接于连杆部54,抵接块551的另一端连接于止挡块552。第一弹性臂722包括:主体臂段7221和止挡臂段7222,主体臂段7221的一端连接于簧体721,另一端连接于止挡臂段7222,止挡臂段7222沿远离第二弹性臂723的方向延伸。主体臂段7221抵接于抵接块551,且通过止挡块552和止挡臂段7222进行止位。
抵接块551和止挡块552成夹角布置,两者配合形成第一止位腔,主体臂段7221和止挡臂段7222成夹角布置,两者配合形成第二止位腔,主体臂段7221抵接于抵接块551且被止挡块552止挡,止挡臂段7222与抵接块551互成止挡,这样第一弹性臂722始终对脱扣件5提供一拉力,且能够确保第一弹性臂722始终稳定地抵接于脱扣件5,以促进脱扣件5的顺利复位。
附图1示例了手柄2、传动件3、触头支架4、脱扣件5、动触头61之间的装配关系,在图1的基础上,结合断路器中上述提及的各个部件,以下就各部件的结构及其作用进行进一步地描述: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5所示,触头支架4包括:支架主体部41、活动连接部42、固定连接部43;其中,支架主体部41与壳体1上设置的转轴10铰接,支架主体部41包括容置腔410;活动连接部42与支架主体部41的第一端连接,且活动连接部42还与传动件3的第二端活动连接。固定连接部43与支架主体部41的第二端连接,且固定连接部43还与动触头61的一端部固定连接。
其中,可以将支架主体部41的第一端认为是其上端,反之,将支架主体部41的第二端认为是其下端。
通过设置支架主体部41来铰接于壳体1上的转轴10,使得触头支架4相对于壳体1能够转动。
通过使活动连接部42设置于支架主体部41的第一端,活动连接部42与传动件3的第二端活动连接,传动件3的第二端作用于触头支架4使其转动。
通过使固定连接部43设置于支架主体部41的第二端,这样,动触头61位于支架主体部41的最远端,这利于增加动触头61的运动行程,进而提高触点之间的接触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附图1和附图4所示,脱扣件5包括:脱扣主体部51、脱扣驱动部52、旋转中心部53、连杆部54和第一抵接部55;脱扣主体部51具有围腔510,脱扣主体部51通过围腔510围设于触头支架4的外部;脱扣驱动部52连接于脱扣主体部51的第一端,且脱扣驱动部52伸入至容置腔410内以用于驱动传动件3的第二端;旋转中心部53通过连杆部54连接于脱扣主体部51的内侧壁,且旋转中心部53伸入至容置腔410内并与转轴10铰接;第一抵接部55凸设于连杆部54上。
在触头支架4被传动件3驱动而转动时,第二弹性件72弹性变形并同时拉动第一抵接部55,进而脱扣件5也随之转动。通过将第一抵接部55凸设于连杆部54上,使得第二弹性件72对脱扣件5的驱动过程更加高效顺畅。
通过设置围腔510,使脱扣主体部51围设于触头支架4的外部,一方面避免脱扣主体部51转动时不会受到触头支架4的干涉,另一方面,还利于使得触头支架4和脱扣件5之间的装配更加紧凑。
脱扣件5的脱扣驱动部52伸入至容置腔410内第一位置处,在断路器分闸状态和合闸状态下,脱扣驱动部52与传动件3的第二端(即下述的传动件3的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33)相分离,两者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
在脱扣件5被触发并发生脱扣动作时,脱扣驱动部52能够作用于传动件3的第二端,进而推动传动件3的第二端使其解除与触头支架4之间的锁紧状态。
脱扣件5的旋转中心部53伸入至容置腔410的第二位置处,以与壳体1上设置的转轴10铰接。可以理解地,旋转中心部53、支架主体部41同时与该转轴10铰接,即两者共用一个转轴10。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5所示,支架主体部41的位于容置腔410两侧的壁上各自对应设置有一个连接轴孔412,旋转中心部53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连接轴孔412与第二连接孔相连通,且均与转轴10铰接。这样,触头支架4相对于壳体1可转动,以及,脱扣件5相对于壳体1可转动。
连接轴孔412可以各自地位于支架主体部41的相应壁的中间位置处,进而使得触头支架4的转动中心尽可能靠近其中部。第二连接孔可以为圆形孔,第二连接孔的内径与转轴10的直径相适配,两者间隙配合即可。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5所示,连接轴孔412为腰型孔,即其为长条形孔,其径向宽度与转轴10的直径相适配,其径向长度大于转轴10的直径。连接轴孔412被配置为,允许触头支架4依次地以转轴10和动触头61和静触头62的接触面作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
断路器合闸作业过程中,触头支架4的转动行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第一阶段,触头支架4以转轴10作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直至动触头61与静触头62相接触。然后是第二阶段,触头支架4继续以动触头61和静触头62的接触面作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使得动触头61与静触头62之间的接触压力逐渐增大至目标值。
可见,断路器进行合闸动作时,动触头61首先进行转动,使得动触头61的触点靠近并接触静触头62的触点,然后,动触头61继续向着靠近静触头62的方向进行运动,使得动触头61的触点与静触头62的触点进行紧密地接触,如此利于提高动静触点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显著增强断路器的作业可靠性。连接轴孔412的上述设置利于增加动触头61和静触头62之间的接触压力,实现断路器稳定的合闸状态。其中,壳体1内部设置有灭弧件93(又称为灭弧室),以吸收触头接触或者分断瞬间产生的电弧。
附图5示例了一种触头支架4的结构,该触头支架4的支架主体部41包括两个平行相对的支撑板,两个支撑板之间形成容置腔410。其中,此处涉及的两个支撑板,即为上述提及的“位于容置腔410两侧的壁”。
将支架主体部41的靠近手柄2的一端定义为其第一端,活动连接部42可以设置于支架主体部41的第一端的中间位置,从而使得传动件3对触头支架4的驱动更加稳定和精确。例如,在支架主体部41的两个支撑板的第一端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活动连接部42。
在一些示例中,活动连接部42为槽状,活动连接部42设置于支架主体部41的位于容置腔410两侧的壁的第一端;活动连接部42被配置为,用于容纳传动件3的第二端,且能够在断路器合闸状态下锁紧传动件3的第二端。
传动件3的第二端能够进入至槽状的活动连接部42内,并且始终与其槽壁相抵靠,这样,传动件3的第二端在其中活动并推动活动连接部42,进而使得触头支架4转动。在触头支架4转动至断路器处于完全合闸状态后,传动件3的第二端能够卡接于该活动连接部42的槽内,这样,传动件3的位置固定,进而触头支架4和脱扣件5的位置也相应固定。
举例来说,如附图5所示,该活动连接部42为具有顶部开口的开槽,传动件3的第二端由其顶部开口进入至该开槽内,活动连接部42包括施力槽壁420,施力槽壁420始终与传动件3的第二端相抵靠。该施力槽壁420形成于该开槽的一侧。
举例来说,该活动连接部42所在开槽包括:顶部开口和顺次连接的第一侧壁、底壁和第二侧壁,其中,顶部开口形成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且顶部开口与开槽的底壁相对。第一侧壁相对于第二侧壁更远离手柄2,那么,第一侧壁即可作为该施力槽壁420。
在一些示例中,为了使活动连接部42与传动件3之间的传动更加灵敏和顺畅,可以使该活动连接部42的施力槽壁420为凸起的圆弧形,而传动件3的与该施力槽壁420相接触的面为平面,例如,使传动件3的第二端为矩形杆体状。
固定连接部43连接于支架主体部41的第二端,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5所示,固定连接部43为板体状,固定连接部43的一端连接于支架主体部41的位于容置腔410一侧的壁,固定连接部43的另一端朝着远离容置腔410的方向延伸。
固定连接部43与动触头61的端部固定连接,该固定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铆接、焊接、粘接等。在一些示例中,在一些示例中,触头支架4和动触头61均为金属结构件,固定连接部43上具有焊接面,动触头61的一端部焊接于该焊接面上。
在一些示例中,结合图5和图8可知,支架主体部41的第二端具有限位面44;结合图4和图8可知,脱扣件5还包括:连接于旋转中心部53的限位部56;断路器分闸状态下,限位部56与限位面44相抵止位。
如上所示,支架主体部41包括两个平行相对的支撑板,其中,两个支撑板的底部表面形成限位面44。
限位部56连接于旋转中心部53的底部所在侧,例如,限位部56呈弯折的板状或者杆状,限位部56贯穿支架主体部41的容置腔410并伸出至其外部,这样,限位部56的位于容置腔410外部的部分能够抵接于限位面44。
断路器分闸状态下,通过限位部56与限位面44相抵止位,不仅利于使触头支架4和脱扣件5的位置稳定,确保断路器中各个部件稳定于初始位置,并且,这还利于使触头支架4和脱扣件5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稳定可靠。
如附图1所示,该弹性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71和第三弹性件73。第一弹性件71位于手柄2和壳体1之间,第一弹性件71被配置为用于使手柄2复位。第三弹性件73位于触头支架4和壳体1之间,第三弹性件73被配置为用于使触头支架4复位。
对于第一弹性件71,其始终对手柄2施加向着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扭矩,这利于使手柄2在其作用下复位至断路器分闸状态对应的初始位置处。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弹性件71为扭簧结构,第一弹性件71的簧体同轴套设于手柄2上,第一弹性件71的一个扭臂抵接于壳体1上,例如,参见图6,壳体1的第一盖体1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套1021,第一弹性件71的簧体同轴套设于第一连接套1021,且第一弹性件71的一个扭臂与第一盖体11上设置的抵接部相抵接。第一弹性件71的另一个扭臂抵接于手柄2上,例如,如附图9所示,手柄2的壁上设置有扭簧挂壁2113,该扭簧挂壁2113与第一弹性件71的另一个扭臂相抵接。
对于第三弹性件73,其始终对触头支架4施加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力,以用于使触头支架4复位至断路器分闸状态对应的初始位置处。
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1,第三弹性件73为拉簧,第三弹性件73的第一端连接于壳体1上相应位置,第三弹性件73的第二端连接于触头支架4。第三弹性件73呈水平或者类水平布置,以对触头支架4施加更大和更可靠的弹性力。
第三弹性件73可以通过如下所示的方式进行装配,如附图5所示,触头支架4包括支架主体部41,支架主体部41的面向第三弹性件73的一端具有连接孔411,第三弹性件73的第二端勾接于连接孔411,以增强触头支架4与第三弹性件73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壳体1其包括第一盖体11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11和第二盖体以卡接、铆接、螺钉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以配合形成容置空间来容纳上述各个部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盖体11和第二盖体中的一个作为底座,另一个作为上盖。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6所示,第一盖体11的靠近外侧缘的位置处具有弹性件连接部104,弹性件连接部104例如为凸块(例如,圆柱形凸块、棱柱形凸块等),第三弹性件73的第一端勾接于弹性件连接部104上,以增强壳体1与第三弹性件73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5所示,触头支架4还包括:第一止位部45,第一止位部45连接于支架主体部41的第一端;断路器分闸状态下,第一止位部45用于与壳体1上设置的止位块101相抵接。对于壳体1上设置的止位块101,例如其可以是设置于第一盖体11上的凸块状。
举例来说,第一止位部45设置为两个,支架主体部41包括容置腔410,两个第一止位部45可以位于支架主体部41的位于容置腔410两侧的壁的第一端。
在一些示例中,对于支架主体部41的第一端而言,第一止位部45、活动连接部42并排布置,活动连接部42为槽状,第一止位部45的面向活动连接部42的开槽的一侧用于形成活动连接部42的槽壁,第一止位部45的背离活动连接部42的开槽的一侧用于与壳体1上设置的止位块101相抵接。
如上所述,第三弹性件73始终对触头支架4提供沿逆时针旋转的力,在断路器分闸状态下,触头支架4上的第一止位部45与壳体1上的止位块101相抵接,能够防止触头支架4向逆时针旋转,使得触头支架4稳定于分闸位置处。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触头支架4还包括:导向部46,导向部46连接于支架主体部41的第二端;导向部46用于与壳体1上设置的导向结构滑动配合,以使触头支架4按照设定的转动轨迹转动。
举例来说,壳体1上述设置的导向结构可以是额外布置于其上的凸块,也可以是壳体1的内侧壁,导向结构的一侧表面与导向部46的面向该壳体1的表面相抵接,这样,触头支架4转动时,其上的导向部46相对于壳体1上的导向结构进行滑动,避免了转动的触头支架4靠近或者远离壳体1,确保触头支架4按照设定的转动轨迹转动。
对于脱扣件5,如附图4所示,脱扣件5包括:脱扣主体部51、脱扣驱动部52和旋转中心部53。其中,脱扣主体部51具有围腔510,脱扣主体部51通过围腔510围设于触头支架4的外部,举例来说,脱扣主体部51为圆弧形杆体,例如,可以为半圆弧形,也可以为劣弧形,以适应于其圆形转动轨迹且尽可能避免与其他部件造成干涉。
对于旋转中心部53,其位于脱扣主体部51的围腔510内,旋转中心部53的圆心与脱扣主体部51的圆心相重合,在一些示例中,旋转中心部53为圆环形板体,其中心通孔即为上述的第二连接孔,旋转中心部53可以通过连杆部54与脱扣主体部51的内侧壁相连接,以确保两者的圆心相重合。参见图6,壳体1的第一盖体11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套1022,转轴10固定套设于该第二连接套1022以与旋转中心部53铰接。
对于脱扣驱动部52,其连接于脱扣主体部51的靠近手柄2的第一端,脱扣驱动部52的一端连接于脱扣主体部51的内侧壁,脱扣驱动部52的另一端连接于旋转中心部53的顶部侧壁。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1和附图4所示,脱扣件5还包括:第一触发部57和第二触发部58,第一触发部57连接于脱扣主体部51的第二端,第二触发部58位于脱扣主体部51上沿着远离脱扣主体部51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触发部58为金属拉杆状,其一端插接于脱扣主体部51的相应位置处设置的插孔内。
如附图1所示,功能模块还包括:短路保护件81和过载保护件82,短路保护件81被配置为,在断路器所在线路短路时,短路保护件81能够推动第一触发部57,使得脱扣件5执行脱扣动作,以及,过载保护件82被配置为,在断路器所在线路过载时,过载保护件82能够推动第二触发部58,使得脱扣件5执行脱扣动作。
举例来说,短路保护件81为一种电磁脱扣器件,其包括能够伸缩运动的伸缩头,当短路保护件81检测到断路器所在线路短路时,如附图11所示,该短路保护件81的伸缩头伸出并推动第一触发部57,进而使得脱扣件5逆时针旋转执行脱扣动作。
过载保护件82为一种热磁脱扣器件,其包括能够受热变形的金属片,当过载保护件82检测到断路器所在线路过载时,金属片受热变形并推动第二触发部58所在的金属拉杆,进而使得脱扣件5逆时针旋转执行脱扣动作。
可以理解地,功能模块还包括进线端子91和出线端子92,进线端子91可以通过软导线与过载保护件82和动触头61电性连接,出线端子92通过导线与短路保护件81和静触头62电性连接。
相关技术提供的断路器中,触头支架的结构较为复杂,使其只能通过注塑工艺形成,决定了触头支架为塑胶结构件,塑胶结构件受环境的影响较大,例如,很容易受到温度、湿度等影响,这样,在额定负载等情形下,塑胶结构件长期经历高温,会严重变形,最终会导致触头之间的接触压力下降,导致高温升,以上均不利于断路器的使用寿命。
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头支架4,该触头支架4具有结构简单、成型方便等优点,该触头支架4的材质可以为金属材质,进而触头支架4可以为一体成型的金属结构件,例如为不锈钢结构件。
金属结构件克服了塑胶结构件的上述问题,触头支架4的结构稳定性和耐温耐湿性更强,对于力的传递更加可靠,进而提高了动触头61和静触头62之间的接触压力及两者的接触可靠性,同时,也提高了触头支架4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示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动件3的材质也可以为金属材质,金属材质的传动件3推动触头支架4,进一步提高了力的传递可靠性,有效提高了动触头61和静触头62之间的接触可靠性。举例来说,可以采用方钢制备得到传动件3,只需使其传动件的第一连接段31磨削成圆柱形杆体即可。
对于手柄2,手柄2与壳体1铰接,当转动手柄2使其转动时,传动件3将被手柄2驱动而同时进行转动和平移运动,以推动触头支架4和脱扣件5转动,实现断路器的合闸。
举例来说,如附图7所示,手柄2包括:依次连接的铰接部211、分合闸限位部212和操作部213。第一盖体11上具有手柄安装槽,手柄2装配于该手柄安装槽内。如附图6所示,第一盖体1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套1021,铰接部211上具有与该第一连接套1021对应的第一轴孔2111,第一连接套1021套设于第一轴孔2111内,使得铰接部211铰接于第一盖体11上,分合闸限位部212贯穿壳体1(即第一盖体11和第二盖体),使得操作部213位于壳体1外部,用户推动操作部213来操作手柄2。
手柄2的铰接部211和分合闸限位部212的至少一个上同时设置有第一分闸限位面和第一合闸限位面,壳体1(即第一盖体11和第二盖体)上相应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分闸限位面1031和第二合闸限位面1032。
在一些示例中,分合闸限位部212的相对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一分闸限位面和第一合闸限位面,如附图6所示,壳体1的顶部开设有用于贯穿分合闸限位部212的过孔,该过孔的两侧对应布置有第二分闸限位面1031和第二合闸限位面1032。
断路器为分闸状态时,手柄2上的第一分闸限位面与壳体1上的第二分闸限位面1031相抵,手柄2稳定地保持在分闸位置。断路器为合闸状态时,手柄2上的第一合闸限位面与壳体1上的第二合闸限位面1032相抵,手柄2稳定地保持在合闸位置。
第一弹性件71始终对手柄2提供向分闸方向运动的扭矩,使得手柄2在常态下处于分闸位置处,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7所示,手柄2的铰接部211上具有扭簧槽和扭簧挂壁2113,扭簧槽的一端延伸至扭簧挂壁2113处。
第一弹性件71的簧体嵌入至扭簧槽内且位于铰接部211和第一盖体11之间,第一弹性件71的一个扭臂抵接于扭簧挂壁2113,另一个扭臂与第一盖体11上相应位置处设置的第三抵接部相抵接。
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的结构,就该断路器的工作过程进行示例性描述:
(1)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
附图1示例了断路器在分闸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手柄2在第一弹性件71的弹性作用下处于分闸位置,传动件3在第二弹性件72的拉紧作用下抵靠于触头支架4的活动连接部42处;触头支架4在第三弹性件73的弹性作用下处于初始位置,动触头61在触头支架4的支撑作用下稳定于远离静触头62的位置处,以及,脱扣件5在第二弹性件72的作用下稳定于初始位置,这包括限位部56与限位面44相抵止位,以使触头支架4和脱扣件5的位置稳定。上述各个部件相互配合作用,从而使得构成的结构整体处于平衡状态,断路器稳定于分闸状态。
(2)断路器进行合闸作业,使得由分闸状态切换至合闸状态
参见图9,用户转动手柄2,手柄2克服第一弹性件71的反作用力向着合闸方向旋转(以下定义为顺时针旋转),进而驱动传动件3推动触头支架4克服第三弹性件73的反作用力顺时针旋转,在此过程中,传动件3在第二弹性件72的弹性作用下始终抵靠于触头支架4的活动连接部42上,以及,脱扣件5在第二弹性件72的弹性作用下被拉紧,这样,传动件3在驱动触头支架4旋转的同时,脱扣件5也一同顺时针旋转,这是因为,第二弹性件72的变化的弹性力作用于脱扣件5,限位部56与限位面44相分离。
触头支架4的顺时针旋转包括两个阶段,对于第一阶段,触头支架4以转轴10为支点进行转动,此时,转轴10始终位于触头支架4上的连接轴孔412的右半部分,直至动触头61的触点与静触头62的触点相接触。对于第二阶段,手柄2继续旋转,触头支架4在传动件3的驱动作用下进一步地以相接触的触点作为支点进行转动,直至动触头61与静触头62之间的接触压力达到目标值。此时,断路器切换至合闸状态。
(3)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
附图10示例了断路器在合闸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如附图10所示,断路器合闸状态下,手柄2压缩第一弹性件71并转动至合闸位置,其中,手柄2上的第一合闸限位面抵靠于壳体1上的第二合闸限位面1032;传动件3在第二弹性件72的拉紧作用下抵靠于触头支架4的活动连接部42并卡紧于其上的开槽内;触头支架4压缩第三弹性件73并稳定于转动极限位置,因为与触头支架4相连接的动触头61紧密抵接于静触头62。脱扣件5也相应地稳定于转动极限位置。上述各个部件相互配合作用,从而使得构成的结构整体处于平衡状态,断路器稳定于合闸状态。
(4)脱扣件5执行脱扣动作,进而断路器由合闸状态自动切换至分闸状态
(41)图11示例了脱扣件5的脱扣过程,当短路保护件81检测到断路器所在线路短路时,短路保护件81的伸缩头伸出并推动第一触发部57,进而使得脱扣件5逆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的脱扣件5通过其脱扣驱动部52向上顶推传动件3的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33,使其从触头支架4的活动连接部42的开槽中脱离,脱扣件5完成脱扣动作。此时,处于平衡状态的结构整体失稳(即不再平衡),各部件均复位至初始位置,断路器切换至分闸状态,进而短路保护件81失电也复位至初始位置。
(42)当过载保护件82检测到断路器所在线路过载时,过载保护件82的金属片受热变形并推动第二触发部58,进而使得脱扣件5逆时针旋转,脱扣件5完成脱扣动作。进而,处于平衡状态的结构整体失稳,各部件均复位至初始位置,断路器切换至分闸状态,进而过载保护件82失电也复位至初始位置。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其具有零部件数量少、体积小、结构简单、装配简单、工作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便于批量化生产。因为使用了数量更少的零部件,使得断路器的结构复杂性得以显著降低,进而在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方面均得以显著降低。另外,基于对弹性组件中所包括的各弹性件的结构进行了改进,不仅促进了断路器分闸状态和合闸状态时的稳定性,且利于使各部件复位运动时更加顺畅。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包括壳体(1)、操作模块和功能模块,其中,所述操作模块包括手柄(2)、传动件(3)、触头支架(4)、脱扣件(5)和弹性组件,所述功能模块包括:动触头(61)和静触头(62);
所述手柄(2)、所述触头支架(4)和所述脱扣件(5)分别与所述壳体(1)铰接,所述传动件(3)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手柄(2),所述传动件(3)的第二端活动连接于所述触头支架(4),所述动触头(61)固定连接于所述触头支架(4);
所述弹性组件包括第二弹性件(72),所述第二弹性件(72)包括簧体(721)、分别与所述簧体(721)的两端连接且延伸至所述簧体(721)同一侧的第一弹性臂(722)和第二弹性臂(723),所述第二弹性臂(723)上具有簧圈结构(7230);所述簧体(721)连接于所述触头支架(4)的转轴(10),所述第一弹性臂(722)与所述脱扣件(5)相抵接,所述第二弹性臂(723)连接于所述传动件(3)的第二端,以使所述传动件(3)的第二端抵靠于所述触头支架(4);
所述断路器合闸作业时,所述手柄(2)通过所述传动件(3)驱动所述触头支架(4)和所述脱扣件(5)转动,所述触头支架(4)进而带动所述动触头(61)与所述静触头(62)相接触以实现合闸,且所述传动件(3)的第二端在合闸状态下锁紧于所述触头支架(4);
所述断路器分闸作业时,所述脱扣件(5)执行脱扣动作以驱动所述传动件(3)的第二端与所述触头支架(4)解除锁紧,进而使得所述手柄(2)、所述触头支架(4)和所述脱扣件(5)在所述弹性组件作用下复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臂(723)包括:簧圈结构(7230)、第二弹性臂的第一连接段(7231)和第二弹性臂的第二连接段(7232);
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一连接段(7231)、所述簧圈结构(7230)和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二连接段(7232)依次连接;
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一连接段(7231)的远离所述簧圈结构(723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簧体(721);
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二连接段(7232)连接于所述传动件(3)的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3)包括:顺次连接的传动件的第一连接段(31)、过渡段(32)和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33),所述传动件的第一连接段(31)和所述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33)位于所述过渡段(32)的同一侧;
所述传动件的第一连接段(31)与所述手柄(2)铰接,所述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33)与所述触头支架(4)活动连接;
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二连接段(7232)套设于所述传动件的第二连接段(3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扣件(5)上设置有第一抵接部(55),所述第一弹性臂(722)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部(5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55)包括:抵接块(551)和止挡块(552),所述止挡块(552)连接于所述抵接块(551)的自由端;
所述第一弹性臂(722)包括:主体臂段(7221)和止挡臂段(7222),所述主体臂段(722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簧体(721),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止挡臂段(7222),所述止挡臂段(7222)沿远离所述第二弹性臂(723)的方向延伸;
所述主体臂段(7221)抵接于所述抵接块(551),且通过所述止挡块(552)和所述止挡臂段(7222)进行止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支架(4)包括:支架主体部(41)、活动连接部(42)和固定连接部(43);
所述支架主体部(41)与设置于所述壳体(1)上的所述转轴(10)铰接,且所述支架主体部(41)包括容置腔(410);
所述活动连接部(42)与所述支架主体部(4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活动连接部(42)还与所述传动件(3)的第二端活动连接;
所述固定连接部(43)与所述支架主体部(4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固定连接部(43)还与所述动触头(61)的一端部固定连接;
所述脱扣件(5)包括:脱扣主体部(51)、脱扣驱动部(52)、旋转中心部(53)、连杆部(54)和所述第一抵接部(55);
所述脱扣主体部(51)具有围腔(510),所述脱扣主体部(51)通过所述围腔(510)围设于所述触头支架(4)的外部;
所述脱扣驱动部(52)连接于所述脱扣主体部(51)的第一端,且所述脱扣驱动部(52)伸入至所述容置腔(410)内以用于驱动所述传动件(3)的第二端;
所述旋转中心部(53)通过所述连杆部(54)连接于所述脱扣主体部(51)的内侧壁,且所述旋转中心部(53)伸入至所述容置腔(410)内并与所述转轴(10)铰接;
所述第一抵接部(55)凸设于所述连杆部(54)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部(41)的第二端具有限位面(44);
所述脱扣件(5)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旋转中心部(53)的限位部(56);
所述断路器分闸状态下,所述限位部(56)与所述限位面(44)相抵止位。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71)和第三弹性件(73);
所述第一弹性件(71)位于所述手柄(2)和所述壳体(1)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71)被配置为用于使所述手柄(2)复位;
所述第三弹性件(73)位于所述触头支架(4)和所述壳体(1)之间,所述第三弹性件(73)被配置为用于使所述触头支架(4)复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性件(73)为拉簧,所述第三弹性件(73)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壳体(1)上相应位置,所述第三弹性件(73)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触头支架(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支架(4)包括支架主体部(41);
所述支架主体部(41)的面向所述第三弹性件(73)的一端具有连接孔(411),所述第三弹性件(73)的第二端勾接于连接孔(411)。
CN202222270232.1U 2022-08-25 2022-08-25 断路器 Active CN2186318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70232.1U CN218631867U (zh) 2022-08-25 2022-08-25 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70232.1U CN218631867U (zh) 2022-08-25 2022-08-25 断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31867U true CN218631867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65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70232.1U Active CN218631867U (zh) 2022-08-25 2022-08-25 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318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85233B (zh) 小型断路器
US6700467B2 (en) Circuit interrupter operating mechanism
US20230377824A1 (en) Quick tripping device and circuit breaker
US6340925B1 (en) Circuit breaker mechanism tripping cam
CN218631867U (zh) 断路器
CN220065596U (zh) 开关电器
CN216213087U (zh) 一种储能脱扣装置和旋转开关
EP4318519A1 (en) Test button loop device and circuit breaker
US20230041691A1 (en) Operating mechanism of circuit breaker
CN108022812B (zh) 一种具有磁脱扣器的断路器
CN106847630B (zh) 一种动触头快合机构以及具备该动触头快合机构的断路器
CN115472471A (zh) 一种断路器以及组合开关电器
CN218101146U (zh) 断路器
CN115036192A (zh) 断路器
CN113871246A (zh) 一种储能脱扣装置和旋转开关
CN212010870U (zh) 断路器和具有该断路器的5g配电柜
CN112151327A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
CN106571271B (zh) 一种联锁机构、具备该联锁机构的电控设备以及断路器
CN216957939U (zh) 断路器
CN216054542U (zh) 一种断路器的操作机构
CN218568760U (zh) 一种断路器以及组合开关电器
CN220382028U (zh) 塑壳断路器
CN212392190U (zh) 断路器
CN219226207U (zh) 动触头单元和断路器
CN215578414U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的操作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