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24805U - 空调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24805U
CN216924805U CN202220164297.5U CN202220164297U CN216924805U CN 216924805 U CN216924805 U CN 216924805U CN 202220164297 U CN202220164297 U CN 202220164297U CN 216924805 U CN216924805 U CN 2169248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pipe
refrigerant
opening
outpu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6429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锦情
崔国栋
朱子轩
吕凯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6429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248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248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248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空调制冷系统,包括:室内换热器和稳压罐。稳压罐具有第一输出管和第二输出管,第一输出管与第二输出管均与室内换热器连通;在空调运行在制冷模式下,冷媒能够先流入稳压罐中,然后经由第一输出管流入室内换热器中;在空调运行在制热模式下,冷媒能够先流入稳压罐中,然后经由第二输出管流入室内换热器中。在本申请中,通过设置稳压罐,使该空调制冷系统无论处于制冷还制热模式下,冷媒在流入室内换热器前均先流入稳压罐内,通过稳压罐来稳定冷媒压力,能够提高稳压效果,减小室内换热器中的冷媒压力波动,从而降低噪声的产生,使该空调的室内机静音运行,保障空调的制冷制热效率。

Description

空调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用户对空调制冷制热的需求不断增大,这促进了空调的普及,空调在制冷制热过程中由于冷媒的压力波动较大,从而出现冷媒流动噪声以及气流噪声,导致室内机无法静音运行,降低用户的体验。
相关技术中存在一种空调器的降噪装置,包括:冷媒管路和串接在冷媒管路上的节流组件,节流组件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节流支路和第二节流支路,其中,第一节流支路上设有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支路上设有第二节流件,第一节流支路和第二节流支路中的至少一个上串接有控制阀,通过第一节流组件和第二节流组件的配合使制冷系统中的冷媒压力更稳定,降低噪音的产生。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通过节流组件来稳定系统压力的同时,会导致制冷制热量的损失,影响空调效率,而且节流组件的稳压效果不佳,降噪效果较小。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制冷系统,以降低冷媒压力的波动,提高稳压效果,降低噪音,保障空调的制冷制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制冷系统,包括:室内换热器和稳压罐。稳压罐具有第一输出管和第二输出管,第一输出管与第二输出管均与室内换热器连通;在空调运行在制冷模式下,冷媒能够先流入稳压罐中,然后经由第一输出管流入室内换热器中;在空调运行在制热模式下,冷媒能够先流入稳压罐中,然后经由第二输出管流入室内换热器中。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制冷系统,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设置稳压罐,使该空调制冷系统无论处于制冷还制热模式下,冷媒在流入室内换热器前均先流入稳压罐内,通过稳压罐来稳定冷媒压力,能够提高稳压效果,减小室内换热器中的冷媒压力波动,从而降低噪声的产生,使该空调的室内机静音运行,保障空调的制冷制热效率。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空调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空调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稳压罐的连通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室内换热器;110、第一端口;120、第二端口;200、稳压罐;210、第一输出管;211、电磁阀;220、第一输入管;230、第二输出管;240、第二输入管;250、入口;260、出口;261、压力传感器;300、室外换热器;310、第三端口;320、第四端口;400、压缩机;500、四通阀;510、第一开口;520、第二开口;530、第三开口;540、第四开口;600、第一管路;610、单向阀;700、第二管路;800、电子膨胀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制冷系统,包括:室内换热器100和稳压罐200。稳压罐200具有第一输出管210和第二输出管230,第一输出管210与第二输出管230均与室内换热器100连通;在空调运行在制冷模式下,冷媒能够先流入稳压罐200中,然后经由第一输出管210流入室内换热器100中;在空调运行在制热模式下,冷媒能够先流入稳压罐200中,然后经由第二输出管230流入室内换热器100中。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制冷系统,通过设置稳压罐200,使该空调制冷系统无论处于制冷还制热模式下,冷媒在流入室内换热器100前均先流入稳压罐200内,通过稳压罐200来稳定冷媒压力,能够提高稳压效果,减小室内换热器100中的冷媒压力波动,从而降低噪声的产生,使该空调的室内机静音运行,保障空调的制冷制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100具有第一端口110和第二端口120,第一端口110与第一输出管210连通,第二端口120与第二输出管230连通;在空调运行在制冷模式的情况下,第一端口110为冷媒入口;在空调运行在制热模式下的情况下,第二端口120为冷媒入口。这样,空调的制冷系统在工作时,根据制冷制热需求可改变冷媒的流向,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室内换热器100内的冷媒流向不同,由于室内换热器100具有第一端口110和第二端口120,在空调运行在制冷模式下,室内换热器100为蒸发器,稳压罐200中的冷媒通过第一输出管210流向第一端口110,然后通过第一端口110流入室内换热器100内进行蒸发吸热,在空调运行在制热模式下,室内换热器100为冷凝器,稳压罐200中的冷媒通过第二输出管230流向第二端口120,然后通过第二端口120流入室内换热器100中冷凝放热,在保障该空调制冷系统稳定运行的同时,降低室内换热器100中的冷媒压力的波动,从而降低噪音,使室内换热器100静音运行。
可选地,在空调运行在制冷模式的情况下,第一输出管210开启,第二输出管230关闭。这样,在空调运行在制冷模式下,使稳压罐200中的冷媒只能通过第一输出管210流出向第一端口110,并通过作为冷媒入口的第一端口110流入室内换热器100中,随着冷媒在室内换热器100中蒸发,冷媒压力随时会产生波动,因此使冷媒先流入稳压罐200,然后通过稳压罐200的第一输出管210流入室内换热器100,在室内换热器100的冷媒入口端对冷媒压力进行调节,更好地降低冷媒压力的波动。
可选地,在空调运行在制热模式的情况下,第一输出管210关闭,第二输出管230开启。这样,在空调运行在制热模式下,使稳压罐200中的冷媒只能通过第二输出管230流出向第二端口120,并通过作为冷媒入口的第二端口120流入室内换热器100中,冷媒先流入稳压罐200中,然后通过稳压罐200的第二输出管230流入室内换热器100,在室内换热器100的冷媒入口端对冷媒压力进行调节,更好地降低冷媒压力的波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空调制冷系统还包括:室外换热器300。室外换热器300具有第三端口310和第四端口320;稳压罐200还具有能够独立开闭的第一输入管220和第二输入管240,第三端口310与第一输入管220连通,第四端口320与第二输入管240连通;在空调运行在制冷模式的情况下,第一输出管210与第一输入管220开启,第二输出管230与第二输入管240关闭,室外换热器300中的冷媒经由第一输入管220流入稳压罐200中,然后经第一输出管210流入室内换热器100中;在空调运行在制热模式的情况下,第一输出管210与第一输入管220关闭,第二输出管230与第二输入管240开启,室外换热器300中的冷媒流入压缩机400压缩后经由第二输入管240流入稳压罐200中,然后经第二输出管230流入室内换热器100中。这样,通过设置室外换热器300,通过室外换热器300与室内换热器100连通,形成冷媒循环系统,将室外换热器300的第三端口310与稳压罐200的第一输入管220连通,第四端口320与稳压罐200的第二输入管240连通,在空调运行在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此时室内换热器100为蒸发器,室外换热器300为冷凝器,而室内换热器100的第一端口110为冷媒入口,通过控制第一输出管210与第一输入管220开启,第二输出管230与第二输入管240关闭,使室外蒸发器中的冷媒经第三端口310流向第一输入管220,然后经第一输入管220流入稳压罐200内,然后通过第一输出管210流向室内换热器100的第一端口110,最终流入室内换热器100中,使空调在制冷时室外换热器300中的冷媒能够先流入稳压罐200中,然后通过稳压罐200流向室内换热器100的冷媒入口,在空调运行在制热模式的情况下,此时室内换热器100为冷凝器,室外换热器300为蒸发器,而室内换热器100的第二端口120为冷媒入口,通过控制第一输出管210与第一输入管220关闭,第二输出管230与第二输入管240开启,使室外换热器300中的冷媒先流入压缩机400中压缩,压缩后的冷媒通过第二输入管240流入稳压罐200中,然后通过稳压罐200的第二输出管230流向室内换热器100的第四端口320,通过第四端口320进入室内换热器100中冷凝放热,使空调在制热时室外换热器300中的冷媒能够先流入压缩机400中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先流入稳压罐200中,然后通过稳压罐200流向室内换热器100的冷媒入口,通过设置一个稳压罐200,在空调运行在制冷或制热状态下,改变稳压罐200的第一输入管220、第一输出管210、第二输入管240和第二输出管230的开闭,即可使流入室内换热器100中的冷媒均先流入稳压罐200,再从稳压罐200流出向室内换热器100的冷媒入口端,对室内换热器100中的冷媒压力进行较好地稳压,降低冷媒压力波动,减小噪音的产生。
可选地,室外换热器300的第四端口320与第二输入管240之间连通有压缩机400。这样,使室外换热器300中流出的冷媒能够先流入压缩机400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流向第二输入管240,然后进入稳压罐200中,使该空调制冷系统的运转更为稳定,更好地对室内环境制冷制热。
结合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空调制冷系统还包括:四通阀500。四通阀500具有第一开口510、第二开口520、第三开口530和第四开口540;压缩机400具有输出端和输入端,输出端与第一开口510连通,输入端与第二开口520连通,第二输入管240与第三开口530连通,室外换热器300的第四端口320与第四开口540连通;在空调运行在制冷模式的情况下,第一开口510与第四开口540连通,第二开口520与第三开口530连通,压缩机400输出的冷媒能够经由第一开口510流向第四开口540,然后经第四端口320流入室外换热器300内,室内换热器100流出的冷媒经第三开口530流向第二开口520,最终经输入端流入压缩机400内;在空调运行在制热模式的情况下,第一开口510与第三开口530连通,第二开口520与第四开口540连通,压缩机400输出的冷媒能够经由第一开口510流向第三开口530,然后经第二输入管240流入稳压罐200内,室外换热器300流出的冷媒经第四开口540流向第二开口520,最终经输入端流入压缩机400内。这样,通过设置四通阀500利用四通阀500将压缩机400的输出端、输入端分别与室内换热器100和室外换热器300连通,通过改变四通阀500的第一开口510、第二开口520、第三开口530和第四开口540的连通关系,使压缩后的冷媒选择性地流向室内换热器100或室外换热器300,使空调能够稳定的进行制冷或制热,将压缩机400的输出端与四通阀500的第一开口510连通,输入端与第二开口520连通,而第二输入管240与第三开口530连通,室外换热器300的第四端口320与第四开口540连通,根据制冷或制热需求,控制四通阀500的第一开口510、第二开口520与第三开口530、第四开口540的连通关系,从而使压缩机400的冷媒从第一开口510流向室外换热器300或第二输入管240,室内换热器100或室外换热器300流出的冷媒经第二开口520流入压缩机400,保障该空调制冷系统的稳定运转,保障该空调的工作效率。
结合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输入管220与第一输出管210之间连通有第一管路600,第二输入管240与第二输出管230之间连通有第二管路700;在第一输入管220与第一输出管210均关闭的情况下,室内换热器100中的冷媒能够通过第一管路600流入室外换热器300中;在第二输入管240与第二输出管230均关闭的情况下,室内换热器100中的冷媒能够通过第二管路700流入压缩机400中。这样,由于在空调运行在制冷模式下,第二输入管240和第二输出管230对应关闭,在空调运行在制热模式下,第一输入管220和第一输出管210对应关闭,因此在第一输入管220和第一输出管210之间连通第一管路600,第二输入管240和第二输出管230之间连通第二管路700,在空调制冷时,室内换热器100流出的冷媒能够通过第二管路700流通,在空调制热时,室内换热器100流出的冷媒能够通过第一管路600流通,保障冷媒的循环流通,从而保障空调的制冷制热效果。
可选地,第一管路600的一端连通室外换热器300的第三端口310,另一端连通室内换热器100的第一端口110;第二管路700的一端连通四通阀500的第三开口530,另一端连通室内换热器100的第二端口120。这样,在空调制冷时,连通四通阀500第三开口530的第二输入管240与连通室内换热器100的第二端口120的第二输出管230均关闭,为保障该空调制冷系统的稳定运行,室内换热器100的第二端口120流出的冷媒能够通过第二管路700直接流向四通阀500的第三开口530,然后通过四通阀500流入压缩机400内进行压缩;在空调制热时,连通室内换热器100的第一端口110的第一输出管210与连通室外换热器300的第三端口310的第一输入管220均关闭,为保障制冷系统的稳定运行,室内换热器100的第一端口110流出的冷媒能够通过第一管路600直接流向室外换热器300的第三端口310,然后流入室外换热器300中进行换热,从而使该空调制冷系统能够更稳定地的运行。
可选地,第一管路600和第二管路700上均设有单向阀610,以使第一管路600中的冷媒只能流向室外换热器300,第二管路700中的冷媒只能流向压缩机400。这样,空调在制冷时,压缩机400输出的冷媒先通过室外换热器300的第四端口320流入室外换热器300中,然后通过第三端口310流入第一管路600中,此时室内换热器100的第一端口110为冷媒入口,为保障稳压罐200在室内换热器100的入口端稳定冷媒压力的目的,在第一管路600上设置单向阀610,使第一管路600中的冷媒只能流向室外换热器300,因此在制冷时,在单向阀610的作用下使室外换热器300流出的冷媒无法通过第一管路600流通,只能通过第一输入管220流入稳压罐200内,然后通过第一输出管210流入室内换热器100中,而由于此时第二输出管230和第二输入管240均处于关闭状态,第二管路700在单向阀610的作用下,冷媒只能够向压缩机400流通,室内换热器100流出冷媒能够通过第二管路700顺利流入压缩机400内,保障制冷系统的冷媒循环;空调在制热时,此时第二管路700由于单向阀610的作用,冷媒无法从通过第二管路700流向室内换热器100,因此压缩机400输出的冷媒只能通过第三开口530流向第二输入管240,然后流入稳压罐200中,通过第二输出管230流向室内换热器100的第二端口120,此时室内换热器100的第二端口120为冷媒入口,从而通过稳压罐200更好地稳定室内换热器100中的冷媒压力,又由于第一输入管220和第一输出管210均处于关闭状态,从室内换热器100的第一端口110流出的冷媒只能在第一管路600中流通,然后流入室外换热器300中,通过在第一管路600和第二管路700上均设置单向阀610,能够避免冷媒串流,无论在制冷或制热模式下,冷媒均先流入稳压罐200中然后流入室内换热器100中,降低室内换热器100中的冷媒压力的波动,减少噪音的产生。
在一个具体地实施例中,四通阀500的第三开口530通过第二管路700与室内换热器100的第二端口120连通,第二输入管240的一端连通于第二管路700上,第二输入管240的另一端与稳压罐200连通,第二输出管230的一端也连通于第二管路700上,第二输出管230的一端也与稳压罐200连通,且第二输入管240与第二管路700的连通位置与第二输出管230与第二管路700的连通位置相比距离第三开口530更近;室内换热器100的第一端口110通过第一管路600与室外换热器300的第三端口310连通,第一输入管220的一端连通于第一管路600上,第一输入管220的另一端与稳压罐200连通,第一输出管210的一端也连通于第一管路600上,第一输出管210的另一端也与稳压罐200连通,且第一输入管220与第一管路600的连通位置与第一输出管210与第一管路600的连通位置相比距离室外换热器300的第三端口310更近。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空调制冷系统还包括:电子膨胀阀800。电子膨胀阀800连通于室内换热器100与室外换热器300之间,且电子膨胀阀800位于第一输出管210与室内换热器100的第一端口110之间。这样,电子膨胀阀800的设置使该空调制冷系统更加完善,而且将电子膨胀阀800设置在第一输出管210与室内换热器100的第一端口110之间,使空调无论处于制冷还是制热模式下,稳压罐200输出的冷媒始终先流入电子膨胀阀800,然后流入室内换热器100或室外换热器300,避免稳压罐200的设置对电子膨胀阀800的节流效果产生影响。
可选地,第一输入管220、第一输出管210、第二输入管240和第二输出管230上均设有电磁阀211。这样,通过控制电磁阀211的开关来控制与其对应的第一输入管220、第一输出管210、第二输入管240和第二输出管230的独立开闭。例如,控制第一输入管220和第一输出管210上的电磁阀211开启来控制第一输入管220和第一输出管210开启,控制第二输入管240和第二输出管230上的电磁阀211关闭来控制第二输入管240和第二输出管230关闭。
可选地,第一输入管220与第一输出管210上的电磁阀211同步开启或关闭,第二输入管240与第二输出管230上的电磁阀211同步开启或关闭。这样,由于第一输入管220和第一输出管210均与第一管路600连通,第二输入管240和第二输出管230均与第二管路700连通,因此根据空调的制冷或制热模式,控制第一输入管220、第一输出管210以及第二输入管240、第二输出管230上的电磁阀211同时开启或关闭,提高第一输入管220、第一输出管210、第二输入管240和第二输出管230的开闭控制效率。
可选地,在第一输入管220与第一输出管210上的电磁阀211同步开启的情况下,第二输入管240和第二输出管230上的电磁阀211同步关闭;在第一输入管220与第一输出管210上的电磁阀211同步关闭的情况下,第二输入管240和第二输出管230上的电磁阀211同步开启。这样,能够更高效地控制第一输入管220、第一输出管210以及第二输入管240、第二输出管230的同步开启或关闭。
可选地,在空调运行在制冷模式的情况下,第一输入管220和第一输出管210所对应的电磁阀211开启,第二输入管240和第二输出管230所对应的电磁阀211关闭;在空调运行在制热模式的情况下,第一输入管220和第一输出管210所对应的电磁阀211关闭,第二输入管240和第二输出管230所对应的电磁阀211开启。这样,由于在空调运行在制冷模式的情况下,需要控制第一输入管220和第一输出管210开启,第二输入管240和第二输出管230关闭,因此控制第一输入管220和第一输出管210所对应的电磁阀211开启,第二输入管240和第二输出管230所对应的电磁阀211关闭,在空调运行在制热模式的情况下,需要控制第一输入管220和第一输出管210关闭,第二输入管240和第二输出管230开启,因此控制第一输入管220和第一输出管210所对应的电磁阀211关闭,第二输入管240和第二输出管230所对应的电磁阀211开启,从而更精准地控制第一输入管220、第一输出管210以及第二输入管240、第二输出管230的开闭,使冷媒先流入稳压罐200中,然后流入室内换热器100。
结合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稳压罐200具有入口250和出口260,第一输入管220和第二输入管240均与入口250连通,第一输出管210和第二输出管230均与出口260连通。这样,第一输入管220和第二输入管240共用一个入口250与稳压罐200连通,第一输出管210和第二输出管230共用一个出口260与稳压罐200连通,使稳压罐200在减少入口250和出口260数量的同时,使第一输入管220和第二输入管240更好地向稳压罐200中导入冷媒,稳压罐200中流入的冷媒更好地通过第一输出管210和第二输出管230流出。
可选地,稳压罐200的出口260处设有压力传感器261,压力传感器261与空调的处理器之间具有通信连接关系。这样,通过在稳压罐200的出口260上设置压力传感器261,根据压力传感器261实时检测稳压罐200内的冷媒压力,并将检测的冷媒压力数据传输至空调的处理器,处理器根据冷媒压力的变化来控制压缩机400的运行,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制冷系统中冷媒压力的波动,减少噪音的产生。
在一些应用的实例中,通过压力传感器261检测稳压罐200内的冷媒的压力值,并将检测到的压力值实时传输至空调的处理器端,在压力值出现波动时处理器相应地做出调整动作,向压缩机400发送指令调节压缩机400的运行频率,从而降低冷媒压力的波动,由于稳压罐200位于室内换热器100的冷媒入口的前端,在处理器获取压力传感器261检测到稳压罐200中冷媒压力降低时,向压缩机400发出升频指令,提高压缩机400的运行频率,及时向稳压罐200中补充压力,在处理器获取压力传感器261检测到稳压罐200中冷媒压力升高时,向压缩机400发出降频指令,降低压缩机400的运行频率,避免稳压罐200中的压力持续升高。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换热器(100);
稳压罐(200),具有第一输出管(210)和第二输出管(230),所述第一输出管(210)与所述第二输出管(230)均与所述室内换热器(100)连通;
在所述空调运行在制冷模式下,冷媒能够先流入稳压罐(200)中,然后经由所述第一输出管(210)流入所述室内换热器(100)中;在所述空调运行在制热模式下,冷媒能够先流入稳压罐(200)中,然后经由所述第二输出管(230)流入所述室内换热器(100)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100)具有第一端口(110)和第二端口(120),所述第一端口(110)与所述第一输出管(210)连通,所述第二端口(120)与所述第二输出管(230)连通;在所述空调运行在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端口(110)为冷媒入口;在所述空调运行在制热模式下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端口(120)为冷媒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室外换热器(300),具有第三端口(310)和第四端口(320);
所述稳压罐(200)还具有能够独立开闭的第一输入管(220)和第二输入管(240),所述第三端口(310)与所述第一输入管(220)连通,所述第四端口(320)与所述第二输入管(240)连通;
在所述空调运行在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输出管(210)与所述第一输入管(220)开启,所述第二输出管(230)与所述第二输入管(240)关闭,所述室外换热器(300)中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一输入管(220)流入所述稳压罐(200)中,然后经所述第一输出管(210)流入所述室内换热器(100)中;在所述空调运行在制热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输出管(210)与所述第一输入管(220)关闭,所述第二输出管(230)与所述第二输入管(240)开启,所述室外换热器(300)中的冷媒流入压缩机(400)压缩后经由所述第二输入管(240)流入所述稳压罐(200)中,然后经所述第二输出管(230)流入所述室内换热器(100)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四通阀(500),具有第一开口(510)、第二开口(520)、第三开口(530)和第四开口(540);
所述压缩机(400)具有输出端和输入端,所述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口(510)连通,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开口(520)连通,所述第二输入管(240)与所述第三开口(530)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300)的所述第四端口(320)与所述第四开口(540)连通;
在所述空调运行在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开口(510)与所述第四开口(540)连通,所述第二开口(520)与所述第三开口(530)连通,所述压缩机(400)输出的冷媒能够经由所述第一开口(510)流向所述第四开口(540),然后经所述第四端口(320)流入所述室外换热器(300)内,所述室内换热器(100)流出的冷媒经所述第三开口(530)流向所述第二开口(520),最终经所述输入端流入所述压缩机(400)内;在所述空调运行在制热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开口(510)与所述第三开口(530)连通,所述第二开口(520)与所述第四开口(540)连通,所述压缩机(400)输出的冷媒能够经由所述第一开口(510)流向所述第三开口(530),然后经所述第二输入管(240)流入所述稳压罐(200)内,所述室外换热器(300)流出的冷媒经所述第四开口(540)流向所述第二开口(520),最终经所述输入端流入所述压缩机(400)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管(220)与所述第一输出管(210)之间连通有第一管路(600),所述第二输入管(240)与所述第二输出管(230)之间连通有第二管路(700);在所述第一输入管(220)与所述第一输出管(210)均关闭的情况下,所述室内换热器(100)中的冷媒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管路(600)流入所述室外换热器(300)中;在所述第二输入管(240)与所述第二输出管(230)均关闭的情况下,所述室内换热器(100)中的冷媒能够通过所述第二管路(700)流入所述压缩机(400)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600)和所述第二管路(700)上均设有单向阀(610),以使所述第一管路(600)中的冷媒只能流向所述室外换热器(300),所述第二管路(700)中的冷媒只能流向所述压缩机(400)。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管(220)、第一输出管(210)、第二输入管(240)和第二输出管(230)上均设有电磁阀(2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调运行在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输入管(220)和所述第一输出管(210)所对应的电磁阀(211)开启,所述第二输入管(240)和所述第二输出管(230)所对应的电磁阀(211)关闭;在所述空调运行在制热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输入管(220)和所述第一输出管(210)所对应的电磁阀(211)关闭,所述第二输入管(240)和所述第二输出管(230)所对应的电磁阀(211)开启。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罐(200)具有入口(250)和出口(260),所述第一输入管(220)和所述第二输入管(240)均与所述入口(250)连通,所述第一输出管(210)和所述第二输出管(230)均与所述出口(260)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罐(200)的出口(260)处设有压力传感器(261),所述压力传感器(261)与所述空调的处理器之间具有通信连接关系。
CN202220164297.5U 2022-01-20 2022-01-20 空调制冷系统 Active CN2169248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64297.5U CN216924805U (zh) 2022-01-20 2022-01-20 空调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64297.5U CN216924805U (zh) 2022-01-20 2022-01-20 空调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24805U true CN216924805U (zh) 2022-07-08

Family

ID=82263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64297.5U Active CN216924805U (zh) 2022-01-20 2022-01-20 空调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248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95099B (zh) 一种变频多联机及其控制方法
EP2006615A2 (en) Multi air-conditioner for simultaneously cooling/heating room ai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2734885A (zh) 串联式空调和调温箱一体机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CN111031759A (zh) 机房空调装置及控制方法
JP5241760B2 (ja) 直膨式空調機の温度制御システム
CN106949581B (zh) 变频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2014534407A (ja) 空気調和機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CN111023414B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除湿控制方法
CN105570995A (zh) 换气空调器
CN216924805U (zh) 空调制冷系统
WO2018213243A1 (en)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eat pump systems
CN110207273B (zh) 室外换热器、制冷系统、空调器、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
CN216308000U (zh) 新风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
CN212195000U (zh) 一种智能控温的双层巴士空调系统
CN212457525U (zh) 节流装置、制冷剂循环系统和除湿机
CN211119742U (zh) 具有新风除湿功能的空调系统、空调器
CN210601897U (zh) 空调器
CN116182338A (zh) 一种机房空调、其运行控制方法及其运行控制装置
CN113757936A (zh) 空调控制系统、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07688456U (zh) 多联式空调系统
CN104879944A (zh) 热泵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0411078A (zh) 一种基于压力调节节流的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CN221098851U (zh) 空调系统和空调器
CN205351531U (zh) 换气空调器
CN217441996U (zh) 能低负荷制冷的机房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206

Address after: 230601 No. 1, No. 2, No. 3 Haier Innovation Industrial Park, 3456 Shixin Road, Hefe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FEI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ONIC Co.,Ltd.

Address before: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1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HAIER AIR-CONDITIONING ELECTRONIC Co.,Ltd.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Ltd.

Patentee before: Haier Zhijia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