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17745U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17745U
CN216817745U CN202220225047.8U CN202220225047U CN216817745U CN 216817745 U CN216817745 U CN 216817745U CN 202220225047 U CN202220225047 U CN 202220225047U CN 216817745 U CN216817745 U CN 2168177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transmitting
region
middle frame
emitting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2504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志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2504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177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177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177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中框、显示屏及至少一个光线反射件,显示屏设于中框内,显示屏包括层叠设置的发光面板和透光盖板,发光面板用于发射第一光线,透光盖板包括第一透光区和至少一个第二透光区,第一透光区覆盖于发光面板的出光侧,第二透光区在发光面板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发光面板外,第二透光区远离第一透光区的一端连接中框,发光面板、第二透光区及中框之间形成收容空间;光线反射件设于收容空间内,光线反射件用于反射第一光线,以使至少部分第一光线经第二透光区射出后形成第一显示画面。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显示屏与中框之间常通过黑色胶进行连接,且显示屏的与中框连接的边缘区域通常设有油墨用于避免光线漏出,然而黑色胶和油墨会在显示屏显示时形成显示画面的黑色边框,导致显示画面的范围减小,视觉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能够增加显示画面的范围的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具体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中框;
显示屏,设于所述中框内,所述显示屏包括层叠设置的发光面板和透光盖板,所述发光面板用于发射第一光线,所述透光盖板包括第一透光区和至少一个第二透光区,所述第一透光区覆盖所述发光面板,所述第二透光区延伸至所述发光面板之外,所述第二透光区远离所述第一透光区的一端连接所述中框,所述发光面板、所述第二透光区及所述中框之间形成收容空间;及
至少一个光线反射件,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光线反射件用于反射所述第一光线,以使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光线经所述第二透光区射出后形成第一显示画面。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中框、显示屏和光线反射件,显示屏的透光盖板包括第一透光区和第二透光区,由于第二透光区在显示屏的发光面板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发光面板外,可使得中框、发光面板及第二透光区之间形成收容空间,通过将光线反射件设于收容空间内,并用于反射发光面板发射的第一光线,使得第一光线经第二透光区射出后形成第一显示画面,即正投影位于发光面板之外的第二透光区所在的位置也能够在光线反射件的作用下借助发光面板发射的第一光线而呈现显示亮度,进而可以增加显示屏的画面显示范围,提升视觉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包括中框、显示屏和光线反射件;
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中框、显示屏和光线反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包括发光面板和透光盖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显示屏的透光盖板的一种平面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电子设备的中框包括周侧壁和底壁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电子设备的中框还包括台阶部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电子设备还包括粘接胶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电子设备的透光盖板与光学反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还包括偏光层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还包括粘接层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显示屏的发光面板包括发光显示区和外围区的截面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还包括遮光层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个或多个零部件的组件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一个或多个零部件,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但所示例的产品固有的一个或多个零部件,或者基于所说明的功能其应具有的一个或多个零部件。
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手表、电子阅读器等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以手机为例。为便于描述,建立如图1所示的坐标系,其中,X轴方向可以理解为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可以理解为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Z轴方向可以理解为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箭头所指方向为正向。
请参照图1和图2,电子设备100包括中框2、显示屏1和至少一个光线反射件3。中框2可以是金属中框、合金中框、碳纤维中框、塑胶中框等。中框2的形状可以是方形框状、矩形框状、其他多边形框状及各种异形框状等中的一种。本申请实施例中,中框2大致呈矩形框状。显示屏1设于中框2内。显示屏1与中框2连接为一体。显示屏1可以是硬质显示屏也可以是柔性显示屏。显示屏1的形状可以是方形、矩形、其他多边形等中的一种。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屏1的形状大致呈矩形。可以理解的,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即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显示屏1的宽度方向即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显示屏1的厚度方向即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
请参照图3和图4,显示屏1包括发光面板10和透光盖板11。发光面板10与透光盖板11层叠设置。换言之,发光面板10与透光盖板11沿显示屏1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其中,发光面板10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OLED)面板等中的一种。本申请实施例发光面板10以OLED面板为例。发光面板10用于发射第一光线10a。透光盖板11可以是玻璃盖板、塑胶盖板、复合盖板等中的一种。透光盖板11包括第一透光区110和至少一个第二透光区112。第一透光区110和第二透光区112皆可以透光。第一透光区110和第二透光区112可一体成型。本申请对于第二透光区112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透光盖板11大致呈矩形盖板。第二透光区1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者四个。当第二透光区112的数量为一个时,第二透光区112与第一透光区110可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排列。当第二透光区112的数量为两个时,在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两个第二透光区112可分别位于第一透光区110的相对两侧;或者,在沿显示屏1的宽度方向,两个第二透光区112可分别位于第一透光区110的相对两侧,又或者,一个第二透光区112与第一透光区110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排列,另一个第二透光区112与第一透光区110沿显示屏1的宽度方向排列。当第二透光区112的数量为三个时,在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两个第二透光区112可分别位于第一透光区110的相对两侧,另一个第二透光区112与第一透光区110沿显示屏1的宽度方向排列;或者,在沿显示屏1的宽度方向,两个第二透光区112可分别位于第一透光区110的相对两侧,另一个第二透光区112与第一透光区110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排列。当第二透光区112的数量为四个时,在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两个第二透光区112分别位于第一透光区110的相对两侧;在沿显示屏1的宽度方向,另外两个第二透光区112分别位于第一透光区110的相对两侧。以下实施例中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以第二透光区112的数量为一个,且第二透光区112与第一透光区110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排列作为示例。
第一透光区110覆盖发光面板10。具体的,第一透光区110覆盖于发光面板10的出光侧。可以理解的,第一透光区110的面积等于发光面板10的面积。第二透光区112延伸至发光面板10之外。换言之,第二透光区112在发光面板10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发光面板10外。可以理解的,透光盖板11的至少一端延伸至发光面板10之外。本实施例中,在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透光盖板11的一端延伸至发光面板10之外。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透光盖板11的相对两端可分别延伸至发光面板10之外。在沿显示屏1的宽度方向,透光盖板11的一端可延伸至发光面板10之外;或者,在沿显示屏1的宽度方向,透光盖板11的相对两端可分别延伸至发光面板10之外。第二透光区112远离第一透光区110的一端连接中框2。其中,第二透光区112与中框2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可选的,第二透光区112与中框2粘接为一体。通过将透光盖板11的长度和/或宽度延长,使透光盖板11伸出于发光面板10之外的第二透光区112与中框2连接,实现显示屏1与中框2的相对固定,有利于在中框2与发光面板10之间形成间隙区域,避免电子设备100在发生碰撞、跌落时,中框2挤压发光面板10。
发光面板10、第二透光区112及中框2之间形成收容空间4。可以理解的,收容空间4的数量与第二透光区112的数量相对应。至少一个光线反射件3设于收容空间4内。本申请对于光线反射件3的数量不作具体的限定。光线反射件3的数量与第二透光区112的数量可以相对应。光线反射件3可以包括金属反射件、镜面反射件、反射涂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光线反射件3用于反射第一光线10a,以使至少部分第一光线10a经第二透光区112射出后形成第一显示画面。一实施例中,发光面板10发射的第一光线10a用于经发光面板10朝向中框2的一侧射出后射于光线反射件3。具体的,发光面板10包括第一出光面101和第二出光面102。第一出光面101朝向透光盖板11。第二出光面102朝向中框2。发光面板10发射的第一光线10a经第二发光面板10射出,并射于光线反射件3上,光线反射件3接收从第二出光面102射出的第一光线10a,并对第一光线10a进行反射,以改变第一光线10a的传播路径使部分或全部的第一光线10a射向第二透光区112,部分或全部射向第二透光区112的第一光线10a经第二透光区112射出后形成第一显示画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发光面板10发射的第一光线10a可以经第一出光面101射出后射于光线反射件3上,射于光线反射件3上的第一光线10a被光线反射件3反射,而射向第二透光区112;或者,发光面板10发射的第一光线10a部分经第一出光面101射出后射于光线反射件3上,另一部分经第二出光面102射出后射于光线反射件3上,射于光线反射件3上的第一光线10a被光线反射件3反射,而射向第二透光区112。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包括中框2、显示屏1和光线反射件3,显示屏1的透光盖板11包括第一透光区110和第二透光区112,由于第二透光区112在显示屏1的发光面板10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发光面板10外,可使得中框2、发光面板10及第二透光区112之间形成收容空间4,通过将光线反射件3设于收容空间4内,并用于反射发光面板10发射的第一光线10a,使得第一光线10a经第二透光区112射出后形成第一显示画面,即正投影位于发光面板10之外的第二透光区112所在的位置也能够在光线反射件3的作用下借助发光面板10发射的第一光线10a而呈现显示亮度,进而可以增加显示屏1的画面显示范围,提升视觉效果。
如图5所示,显示屏1还包括保护背板12。保护背板12可以是遮光膜、泡棉板、石墨板等。保护背板12设于发光面板10背离透光盖板11的一侧。保护背板12可用于形成深色背景,提高显示屏1显示画面时的亮度,且能够避免外部物体对发光面板10的刮蹭等,以及能够阻挡外部的光线经显示屏1后射入电子设备100的内部和阻挡发光面板10发射的光线经发光面板10背离透光盖板11的一侧漏出。中框2包括相连的周侧壁20和底壁21。周侧壁20环绕于显示屏1的外周侧。可以理解的,周侧壁20环绕于透光盖板11、发光面板10及保护背板12的外周侧。底壁21远离周侧壁20的一端位于保护背板12背离发光面板10的一侧,底壁21远离周侧壁20的一端用于支撑显示屏1。本实施例中,中框2的底壁21可用于支撑显示屏1,提高显示屏1的强度和刚度。光线反射件3设于周侧壁20和/或底壁21上。可选的,光线反射件3可以设于周侧壁20朝向发光面板10的一侧;或者,光线反射件3可以设于底壁21朝向第二透光区112的一侧;又或者,光线反射件3的一端可以设于周侧壁20朝向发光面板10的一侧,光线反射件3的另一端可以设于底壁21朝向第二透光区112的一侧,即光线反射件3设于周侧壁20和底壁21上。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光线反射件3设于中框2的周侧壁20和/或底壁21上,可通过中框2的周侧壁20和/或底壁21支撑、承载光线反射件3,从而减少对光线反射件3的支撑结构的设计,减少电子设备100的零部件,简化电子设备100的结构。可选的,光线反射件3可粘接于周侧壁20和/或底壁21上。
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中框2还包括设于周侧壁20和底壁21之间的台阶部22。其中,周侧壁20、底壁21及台阶部22可一体成型。光线反射件3设于台阶部22朝向第二透光区112的一侧。通过设置台阶部22,台阶部22可以使光线反射件3靠近发光面板10从而使得从发光面板10射出的第一光线10a能够较多的射入光线反射件3,以及在沿显示屏1的厚度方向使光线反射件3靠近第二透光区112,减少光线反射件3反射后的第一光线10a传播至第二透光区112的距离,使光线反射件3反射后的第一光线10a能够较多的从第二透光区112射出,从而提高第一显示画面的亮度。一实施例中,台阶部22朝向第二透光区112的一侧的表面相对于第二透光区112凹陷。光线反射件3包括至少一个光线反射面30,光线反射面30相对于第二透光区112凹陷,光线反射面30用于反射第一光线10a。通过使台阶部22朝向第二透光区112的一侧的表面相对于第二透光区112凹陷,有利于形成相对于第二透光区112凹陷的光线反射面30,光线反射面30相对于第二透光区112凹陷,可以增加光线反射面30面积,提高光线反射面30接收第一光线10a的效率,以及使光线反射件3反射后的第一光线10a发散,从而增加第一显示画面的显示范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光线反射面30还可以为平面,或者光线反射件30还可以朝向第二透光区112凸出。
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光线反射面30呈圆弧形。光线反射面3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301和第二边302。光线反射面30的第一边301相对于光线反射面30的第二边302靠近发光面板10的所在侧,且光线反射面30的第二边302相对于光线反射面30的第一边301靠近第二透光区112的所在侧。可以理解的,光线反射面30靠近周侧壁20的一侧在沿显示屏1的厚度方向上与第二透光区112的距离较近,光线反射面30远离周侧壁20的一侧在沿显示屏1的厚度方向上与第二透光区112的距离较远。其中,第一边301与第二透光区112在显示屏1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可参照附图中的线段m,第二边302与第二透光区112在显示屏1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可参照附图中的线段n,光线反射面30的第二边302相对于光线反射面30的第一边301靠近透光盖板11的所在侧即m大于n。本实施方式中,使光线反射面30的第二边302相对于光线反射面30的第一边301靠近第二透光区112的所在侧,有利于形成朝向发光面板10和第二透光区112的光线反射面30,从而能够提高光线反射面30接收和反射第一光线10a的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光线反射面30的第一边301可以相对于光线反射面30的第二边302靠近透光盖板11的所在侧,即m可以小于n。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显示屏1还包括粘接胶13。粘接胶13透光。可选的,粘接胶13可以为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压敏胶(Pressure SensitiveAdhesive,PSA)、光敏胶(Ultraviolet Rays Adhesive,UVA)、热熔胶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粘接胶13连接于第二透光区112与中框2之间。一实施例中,部分粘接胶13连接于第二透光区112远离第一透光区110的一端与中框2的周侧壁20之间,另一部分粘接胶13连接于光线反射件3背离中框2的底壁21的一端与第二透光区112朝向中框2的底壁21的一端。光线反射件3还用于使部分第一光线10a经第二透光区112与中框2之间射出后形成第一显示画面。本实施例通过透光的粘接胶13连接显示屏1的第二透光区112与中框2,使得光线反射件3反射的第一光线10a还可以经第二透光区112与中框2之间射出形成第一显示画面,从而增加了第一显示画面的显示范围,在实现显示屏1与中框2连接的同时使得第二透光区112与中框2之间的区域也具有显示亮度。在一种应用场景中,从发光面板10射于第一边301的第一光线10a和从发光面板10射于第二边302的第一光线10a皆在光线反射面30的作用下经第二透光区112射出。在另一种应用场景中,从发光面板10射于第一边301的第一光线10a在光线反射面30的作用下部分经第二透光区112处射出,另一部分经第二透光区112与周侧壁20之间的粘接胶13处射出,从发光面板10射于第二边302的第一光线10a皆在光线反射面30的作用下经第二透光区112射出。
请参照图7和图8,第二透光区1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透光区112环绕第一透光区110一周。具体的,第二透光区112包括第三透光区113、第四透光区114、第五透光区115和第六透光区116。第三透光区113、第四透光区114、第五透光区115和第六透光区116依次首尾相连,并围设于第一透光区110的周侧。第三透光区113远离第一透光区110的一侧、第四透光区114远离第一透光区110的一侧、第五透光区115远离第一透光区110的一侧和第六透光区116远离第一透光区110的一侧皆可以与中框2固定连接。光线反射件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光线反射件3环绕发光面板10一周。具体的,光线反射件3包括第一光线反射件31、第二光线10b反射件32、第三光线反射件33和第四光线反射件34。第一光线反射件31、第二光线10b反射件32、第三光线反射件33和第四光线反射件34依次首尾相连,并围设于发光面板10的外周侧。其中,第一光线反射件31位于发光面板10、第三透光区113及中框2之间形成的收容空间4内,第一光线反射件31用于朝向第三透光区113反射第一光线10a。第二光线10b反射件32位于发光面板10、第四透光区114及中框2之间形成的收容空间4内,第二光线10b反射件32用于朝向第四透光区114反射第一光线10a。第三光线反射件33位于发光面板10、第五透光区115及中框2之间形成的收容空间4内,第三光线反射件33用于朝向第五透光区115反射第一光线10a。本实施例第三透光区113、第四透光区114、第五透光区115和第六透光区116对应的位置可以分别在第一光线反射件31、第二光线10b反射件32、第三光线反射件33和第四光线反射件34的作用下借助发光面板10发射的第一光线10a而呈现显示亮度,从而形成呈环形的第一显示画面,实现显示屏1四周皆能够发光显示的视觉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显示屏1还包括设于发光面板10与第一透光区110之间的偏光层14。换言之,第一透光区110、偏光层14及发光面板10沿显示屏1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列。其中,偏光层14与透光盖板11之间以及偏光层14与发光面板10之间皆可以通过OCA、PSA、UVA、热熔胶等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连接。偏光层14用于改变光线的偏振性。一实施例中,偏光层14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第一偏光片可以为线偏光片,第二偏光片可以为四分之一波长延迟片。偏光层14可用于减少环境光进入显示屏1内后在显示屏1内发生反射而射入用户眼睛的光线,从而可以提高显示画面在环境光下的可视度和清晰度。第一光线10a还用于经偏光层14朝向中框2的一侧射出后射于光线反射件3。可以理解的,经偏光层14朝向中框2的一侧射出并射于光线反射件3的第一光线10a可以在光线反射件3的作用下经第二透光区112和/或第二透光区112与中框2之间射出以形成第一显示画面。
其中,如图10所示,显示屏1还包括设于偏光层14与透光盖板11之间的粘接层15。换言之,第一透光区110、粘接层15、偏光层14及发光面板10沿显示屏1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列。粘接层15用于连接偏光层14与第一透光。粘接层15可以为OCA、PSA、UVA、热熔胶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一光线10a还用于经粘接层15朝向中框2的一侧射出后射于光线反射件3。可以理解的,经粘接层15朝向中框2的一侧射出并射于光线反射件3的第一光线10a可以在光线反射件3的作用下经第二透光区112和/或第二透光区112与中框2之间射出以形成第一显示画面。
其中,如图11所示,发光面板10包括发光显示区103和至少一个外围区104。发光显示区103设有至少一个发光单元130,发光单元130用于发射第一光线10a和第二光线10b。至少部分第一光线10a射于光线反射件3。至少部分第二光线10b经第一透光区110射出以形成第二显示画面。可以理解的,发光单元130发射的光线中能够射于光线反射件3的部分光线为第一光线10a,能够经第一透光区110射出的部分光线为第二光线10b。本申请对于发光单元130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定。每个发光单元13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子发光单元130a。例如:每个发光单元130可以包括一个红色子发光单元130a,一个蓝色子发光单元130a和一个绿色子发光单元130a;或者,每个发光单元130可以包括一个红色子发光单元130a,一个蓝色子发光单元130a和多个绿色子发光单元130a。一个发光单元130形成一个像素单元。发光显示区103的发光单元130可进行自发光。外围区104设有至少一个驱动电路140,驱动电路140电连接发光单元130,用于驱动发光单元130发射第一光线10a和第二光线10b。本申请对于外围区104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定。外围区104设于发光显示区103的一侧。具体的,当外围区104的数量为一个时,外围区104可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设于发光显示区103的一侧。当外围区104的数量为两个时,在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两个外围区104可分别位于发光显示区103的相对两侧;或者,在沿显示屏1的宽度方向,两个外围区104可分别位于发光显示区103的相对两侧,又或者,一个外围区104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设于发光显示区103的一侧,另一个外围区104沿显示屏1的宽度方向设于发光显示区103的一侧。当外围区104的数量为三个时,在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两个外围区104可分别位于发光显示区103的相对两侧,另一个外围区104在沿显示屏1的宽度方向设于发光显示区103的一侧;或者,在沿显示屏1的宽度方向,两个外围区104可分别位于发光显示区103的相对两侧,另一个外围区104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设于发光显示区103的一侧。当外围区104的数量为四个时,在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两个外围区104分别位于发光显示区103的相对两侧;在沿显示屏1的宽度方向,另外两个外围区104分别位于发光显示区103的相对两侧。驱动电路140包括栅极驱动电路140。可选的,一个驱动电路140电连接一个发光单元130内的一个子发光单元130a,或者,一个驱动电路140电连接一个或多个发光单元130内的相同颜色的子发光单元130a。举例而言,一个驱动电路140可以电连接一个或多个红色子发光单元130a,另一个驱动电路140可以电连接一个或多个蓝色子发光单元130a,再一个驱动电路140可以电连接一个或多个绿色子发光单元130a。每个驱动电路140用于驱动对应的发光单元130发射光线。
其中,第一透光区110包括第一子透光区1101和第二子透光区1102。第一子透光区1101与发光显示区103相对设置。第二子透光区1102与外围区104相对设置。可以理解的,第一子透光区1101与发光显示区103沿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二子透光区1102与外围区104沿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一子透光区1101、第二子透光区1102及第二透光区112依次排列。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外围区104环绕发光显示区103一周。第二子透光区1102环绕第一子透光区1101一周,第二透光区112环绕第二子透光区1102一周。
如图12所示,电子设备100还包括遮光层15。遮光层15可以为黑色胶层、油墨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遮光层15设于透光盖板11朝向发光面板10的一侧。可以理解的,在沿显示屏1的厚度方向,透光盖板11、遮光层15及发光面板10依次排列。遮光层15贴合于透光盖板11的朝向发光面板10一侧的表面。遮光层15在透光盖板11上的正投影覆盖至少部分第二子透光区1102。一实施例中,遮光层15在透光盖板11上的正投影覆盖部分第二子透光区1102和部分第二透光区112。换言之,遮光层15的内边缘(即远离中框2的周侧壁20的一侧)在发光面板10的所在面的正投影位于发光面板10的外围区104,遮光层15的外边缘(即靠近中框2的周侧壁20的一侧)在发光面板10的所在面的正投影位于发光面板10之外。本实施例通过使遮光层15在透光盖板11上的正投影覆盖部分第二子透光区1102和部分第二透光区112可以减少由于装配误差而使遮光层15覆盖发光显示区103,避免对发光显示区103的显示画面的完整性造成影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遮光层15可以覆盖全部的第二子透光区1102和部分第二透光区112。另一实施例中,遮光层15覆盖部分或全部的第二子透光区1102,但未覆盖第二透光区112。通过设置遮光层15覆盖于发光面板10的外围区104上,可以在显示屏1未进行画面显示时,避免用户从外部直接看到外围区104的驱动电路140。光线反射件3用于使第一光线10a经遮光层15朝向中框2的一侧射入第二透光区112。
上述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提及的特征,只要在本申请的范围内是有意义的,均可以任意相互组合。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框;
显示屏,设于所述中框内,所述显示屏包括层叠设置的发光面板和透光盖板,所述发光面板用于发射第一光线,
所述透光盖板包括第一透光区和第二透光区,所述第一透光区覆盖所述发光面板,所述第二透光区延伸至所述发光面板之外,所述第二透光区远离所述第一透光区的一端连接所述中框,所述发光面板、所述第二透光区及所述中框之间形成收容空间;及
至少一个光线反射件,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光线反射件用于反射所述第一光线,以使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光线经所述第二透光区射出后形成第一显示画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还包括保护背板,所述保护背板设于所述发光面板背离所述透光盖板的一侧,所述中框包括相连的周侧壁和底壁,所述周侧壁环绕于所述显示屏的外周侧,所述底壁远离所述周侧壁的一端位于所述保护背板背离所述发光面板的一侧,所述底壁远离所述周侧壁的一端用于支撑所述显示屏,所述光线反射件设于所述周侧壁和/或所述底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还包括设于所述周侧壁和所述底壁之间的台阶部,所述光线反射件设于所述台阶部上,所述光线反射件包括朝向所述第二透光区的光线反射面,所述光线反射面相对于所述第二透光区凹陷,所述光线反射面用于反射所述第一光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反射面呈圆弧形,所述光线反射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边相对于所述第二边靠近所述发光面板的所在侧,且所述第二边相对于所述第一边靠近所述第二透光区的所在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粘接胶,所述粘接胶透光,所述粘接胶连接于所述第二透光区与所述中框之间,所述光线反射件还用于使部分所述第一光线经所述第二透光区与所述中框之间射出后形成所述第一显示画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区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透光区环绕所述第一透光区一周;所述光线反射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光线反射件环绕所述发光面板一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光线用于经所述发光面板朝向所述中框的一侧射出后射于所述光线反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还包括设于所述发光面板与所述第一透光区之间的偏光层,所述偏光层用于改变光线的偏振性,所述第一光线还用于经所述偏光层朝向所述中框的一侧射出后射于所述光线反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还包括设于所述偏光层与所述透光盖板之间的粘接层,所述粘接层用于连接所述偏光层与所述第一透光区,所述第一光线还用于经所述粘接层朝向所述中框的一侧射出后射于所述光线反射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面板包括发光显示区和至少一个外围区,所述发光显示区设有至少一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用于发射所述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所述第二光线经所述第一透光区射出后形成第二显示画面,所述外围区设有至少一个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电连接所述发光单元,用于驱动所述发光单元发射所述第一光线和所述第二光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包括第一子透光区和第二子透光区,所述第一子透光区与所述发光显示区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子透光区与所述外围区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子透光区、所述第二子透光区及所述第二透光区依次排列,所述显示屏还包括遮光层,所述遮光层设于所述透光盖板朝向发光面板的一侧,且所述遮光层在所述透光盖板上的正投影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子透光区,所述光线反射件用于使所述第一光线经所述遮光层朝向所述中框的一侧射入所述第二透光区。
CN202220225047.8U 2022-01-26 2022-01-26 电子设备 Active CN2168177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25047.8U CN216817745U (zh) 2022-01-26 2022-01-26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25047.8U CN216817745U (zh) 2022-01-26 2022-01-26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17745U true CN216817745U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65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25047.8U Active CN216817745U (zh) 2022-01-26 2022-01-26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177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97267B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屏模组
CN108983487B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4677746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KR102546055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WO2014069298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09301912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4061572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12059372A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当該面光源装置に用いるフレーム
KR102188105B1 (ko) 디스플레이 기기
KR20120076071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00162979A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KR20070120480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US20210033913A1 (en) Flexible liquid-crystal-screen modul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CN210668383U (zh)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687543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JP2012194491A (ja) 額縁被覆部材
CN113630486A (zh) 电子设备及显示屏
JP5529427B2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216817745U (zh) 电子设备
JP2013097037A (ja) 電子機器
CN108019668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08153059B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7608122B (zh) 显示屏、功能组件及移动终端
US8087812B2 (en) Light guide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JPWO2003031870A1 (ja)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