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10276U - 一种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810276U CN216810276U CN202123153986.0U CN202123153986U CN216810276U CN 216810276 U CN216810276 U CN 216810276U CN 202123153986 U CN202123153986 U CN 202123153986U CN 216810276 U CN216810276 U CN 2168102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ssembly type
- type building
- connecting plate
- wall
- positio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包括衔接板,所述衔接板的两侧分别活动连接有第一装配式建筑和第二装配式建筑,所述衔接板的外壁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块和第二定位块;该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可以利用衔接板将第一装配式建筑和第二装配式建筑安装在两侧,施工人员可以快速将第一装配式建筑和第二装配式建筑精准定位安装在衔接板的两侧,能够有效减轻施工人员的工作负担,解决了一般装配式建筑模板结构简单,使得装配式建筑模板在安装过程中会给施工人员造成拼装不精准的问题,降低了装配式建筑模板的实用性,并且增加了施工人员的工作负担的问题,提高了该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的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
背景技术
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其中“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需要的工程。
且现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装配式建筑模板的用途越来越大,但是一般装配式建筑模板结构简单,使得装配式建筑模板在安装过程中会给施工人员造成拼装不精准的问题,降低了装配式建筑模板的实用性,并且增加了施工人员的工作负担,不能满足装配式建筑模板的使用需求。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一般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使用性能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包括衔接板,所述衔接板的两侧分别活动连接有第一装配式建筑和第二装配式建筑,所述衔接板的外壁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块和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一装配式建筑的外壁和第二装配式建筑的外壁分别开设有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
所述衔接板的外壁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外壁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内壁贯穿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外壁活动连接有限位板,所述第一装配式建筑的外壁和第二装配式建筑的外壁分别开设有限位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块的形状大小和第一定位槽的形状大小均相互吻合,所述衔接板通过第一定位块和第一定位槽分别与第一装配式建筑和第二装配式建筑卡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定位块的形状大小和第二定位槽的形状大小均相互吻合,且第二定位块的数量和第二定位槽的数量均为十个,且每五个第二定位块和每五个第二定位槽为一组,且两组第二定位块和第二定位槽分别设置在衔接板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滑块的形状大小和滑槽的形状大小均相互吻合,且滑块通过滑槽与衔接板滑动连接,且滑块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滑块分别设置在衔接板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限位板和连接板通过连接轴转动连接,且限位板通过滑块与衔接板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限位板的形状大小和限位槽的形状大小均相互吻合,且限位板通过限位槽分别与第一装配式建筑的外壁和第二装配式建筑的外壁卡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衔接板的外壁固定连接有转轴,且转轴的外壁活动连接有支撑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衔接板可以方便施工人员能够快速对第一装配式建筑和第二装配式建筑进行安装,避免第一装配式建筑和第二装配式建筑在安装时出现错位现象,实现了该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可以利用衔接板将第一装配式建筑和第二装配式建筑安装在两侧,施工人员可以快速将第一装配式建筑和第二装配式建筑精准定位安装在衔接板的两侧,能够有效减轻施工人员的工作负担,解决了一般装配式建筑模板结构简单,使得装配式建筑模板在安装过程中会给施工人员造成拼装不精准的问题,降低了装配式建筑模板的实用性,并且增加了施工人员的工作负担的问题,提高了该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的效率;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转轴和支撑柱,可以在第一装配式建筑和第二装配式建筑利用衔接板进行衔接过程中,可以对衔接板以及第一装配式建筑和第二装配式建筑起到支撑作用,实现了该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可以在安装过程中对第一装配式建筑和第二装配式建筑的位置进行稳定的功能,解决了一般装配式建筑模板结构简单的问题,提高了该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限位板和连接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的衔接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的支撑柱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装配式建筑;2、限位板;3、连接板;4、滑块;5、滑槽;6、衔接板;7、第二装配式建筑;8、连接轴;9、第一定位块;10、第二定位块;11、转轴;12、支撑柱;13、第一定位槽;14、第二定位槽;15、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5所示,一种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包括衔接板6,衔接板6的两侧分别活动连接有第一装配式建筑1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衔接板6的外壁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块9和第二定位块10,第一装配式建筑1的外壁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的外壁分别开设有第一定位槽13和第二定位槽14。
衔接板6的外壁开设有滑槽5,滑槽5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滑块4,滑块4的外壁固定连接有连接板3,连接板3的内壁贯穿连接有连接轴8,连接轴8的外壁活动连接有限位板2,第一装配式建筑1的外壁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的外壁分别开设有限位槽15。
工作时,将第一装配式建筑1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分别卡合在衔接板6的两侧,将第一定位块9插入第一定位槽13的内部,以及第二定位块10插入第二定位槽14的内部,对第一装配式建筑1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与衔接板6的位置进行固定,接着通过滑槽5向两侧滑动滑块4,将限位板2和连接板3滑动至第一装配式建筑1的外壁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的外壁,将限位板2嵌入位槽15的内部,对第一装配式建筑1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的位置进行固定,最后通过转动转轴11,将支撑柱12贴合在地面,对第一装配式建筑1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的连接进行稳定,从而完成了工作。
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块9的形状大小和第一定位槽13的形状大小均相互吻合,衔接板6通过第一定位块9和第一定位槽13分别与第一装配式建筑1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卡合连接,通过衔接板6可以方便施工人员能够快速对第一装配式建筑1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进行安装,避免第一装配式建筑1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在安装时出现错位现象,实现了该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可以利用衔接板6将第一装配式建筑1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安装在两侧,施工人员可以快速将第一装配式建筑1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精准定位安装在衔接板6的两侧,能够有效减轻施工人员的工作负担,解决了一般装配式建筑模板结构简单,使得装配式建筑模板在安装过程中会给施工人员造成拼装不精准的问题,降低了装配式建筑模板的实用性,并且增加了施工人员的工作负担的问题,提高了该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块10的形状大小和第二定位槽14的形状大小均相互吻合,且第二定位块10的数量和第二定位槽14的数量均为十个,且每五个第二定位块10和每五个第二定位槽14为一组,且两组第二定位块10和第二定位槽14分别设置在衔接板6的两侧,通过设置的两组第二定位块10和第二定位槽14可以第一装配式建筑1、第二装配式建筑7和衔接板6之间进行定位连接。
本实施例中,滑块4的形状大小和滑槽5的形状大小均相互吻合,且滑块4通过滑槽5与衔接板6滑动连接,且滑块4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滑块4分别设置在衔接板6的两侧,通过设置的四个滑块4可以对第一装配式建筑1、第二装配式建筑7和衔接板6连接的前面和后面连接处进行精准固定。
本实施例中,限位板2和连接板3通过连接轴8转动连接,且限位板2通过滑块4与衔接板6滑动连接,通过设置的滑块4可以带动限位板2和连接板3来回移动,给施工人员对第一装配式建筑1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的拆卸带来了便利。
本实施例中,限位板2的形状大小和限位槽15的形状大小均相互吻合,且限位板2通过限位槽15分别与第一装配式建筑1的外壁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的外壁卡合连接,通过设置的限位板2和限位槽15能够对第一装配式建筑1、第二装配式建筑7和衔接板6连接进行固定。
本实施例中,衔接板6的外壁固定连接有转轴11,且转轴11的外壁活动连接有支撑柱12,通过设置的转轴11和支撑柱12,可以在第一装配式建筑1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利用衔接板6进行衔接过程中,可以对衔接板6以及第一装配式建筑1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起到支撑作用,实现了该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可以在安装过程中对第一装配式建筑1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的位置进行稳定的功能,解决了一般装配式建筑模板结构简单的问题,提高了该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的适应性。
综上,该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可以利用衔接板6将第一装配式建筑1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安装在两侧,施工人员可以快速将第一装配式建筑1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精准定位安装在衔接板6的两侧,能够有效减轻施工人员的工作负担,解决了一般装配式建筑模板结构简单,使得装配式建筑模板在安装过程中会给施工人员造成拼装不精准的问题,降低了装配式建筑模板的实用性,并且增加了施工人员的工作负担的问题,提高了该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的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衔接板(6),所述衔接板(6)的两侧分别活动连接有第一装配式建筑(1)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所述衔接板(6)的外壁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块(9)和第二定位块(10),所述第一装配式建筑(1)的外壁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的外壁分别开设有第一定位槽(13)和第二定位槽(14);
所述衔接板(6)的外壁开设有滑槽(5),所述滑槽(5)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滑块(4),所述滑块(4)的外壁固定连接有连接板(3),所述连接板(3)的内壁贯穿连接有连接轴(8),所述连接轴(8)的外壁活动连接有限位板(2),所述第一装配式建筑(1)的外壁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的外壁分别开设有限位槽(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块(9)的形状大小和第一定位槽(13)的形状大小均相互吻合,所述衔接板(6)通过第一定位块(9)和第一定位槽(13)分别与第一装配式建筑(1)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卡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块(10)的形状大小和第二定位槽(14)的形状大小均相互吻合,且第二定位块(10)的数量和第二定位槽(14)的数量均为十个,且每五个第二定位块(10)和每五个第二定位槽(14)为一组,且两组第二定位块(10)和第二定位槽(14)分别设置在衔接板(6)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4)的形状大小和滑槽(5)的形状大小均相互吻合,且滑块(4)通过滑槽(5)与衔接板(6)滑动连接,且滑块(4)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滑块(4)分别设置在衔接板(6)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2)和连接板(3)通过连接轴(8)转动连接,且限位板(2)通过滑块(4)与衔接板(6)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2)的形状大小和限位槽(15)的形状大小均相互吻合,且限位板(2)通过限位槽(15)分别与第一装配式建筑(1)的外壁和第二装配式建筑(7)的外壁卡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板(6)的外壁固定连接有转轴(11),且转轴(11)的外壁活动连接有支撑柱(1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153986.0U CN216810276U (zh) | 2021-12-15 | 2021-12-15 | 一种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153986.0U CN216810276U (zh) | 2021-12-15 | 2021-12-15 | 一种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810276U true CN216810276U (zh) | 2022-06-24 |
Family
ID=82053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153986.0U Active CN216810276U (zh) | 2021-12-15 | 2021-12-15 | 一种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810276U (zh) |
-
2021
- 2021-12-15 CN CN202123153986.0U patent/CN21681027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502577U (zh) | 一种用于管道井中预埋套管一次成型施工的套管组件 | |
CN216810276U (zh) | 一种建筑工程用装配式建筑模板 | |
CN215519142U (zh) | 一种搭接装配式节能建筑 | |
CN203270856U (zh) | 建筑墙体 | |
CN215714326U (zh) | 一种卯榫式装配式路面结构 | |
CN204476429U (zh) | 一种新型隧道施工钢衬砌结构 | |
CN206815555U (zh) | 墙体单元、墙体组件及墙体系统 | |
CN212001705U (zh) | 一种土木工程施工用墙板 | |
CN211735289U (zh) | 一种农田水利预制式涵闸 | |
CN209780737U (zh) | 一种适用于钢结构装配用的可拆卸环保型爬梯 | |
CN209799347U (zh) | 一种可调节铝合金复合建筑模板 | |
CN206815601U (zh) | 墙体单元、墙体组件及墙体系统 | |
CN221194279U (zh) | 一种建筑工程专业用模板加固装置 | |
CN221236069U (zh) | 一种装配式钢围堰 | |
CN220748270U (zh) | 一种管片定位榫 | |
CN218881155U (zh) | 一种钢结构房屋用框架 | |
CN221168148U (zh) | 一种防潮钢结构混凝土建筑房屋 | |
CN220645964U (zh) | 一种公路隧道用组合式模板 | |
CN211228862U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框架 | |
CN111550033A (zh) | 一种与pc构件对接的铝合金模板 | |
CN214942457U (zh) | 一种被动式建筑用水平连接件 | |
CN214784797U (zh) |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钢束柱组合墙 | |
CN217352932U (zh) |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用角部连接件 | |
CN213571833U (zh) | 多功能集约式进口塔架结构 | |
CN220889443U (zh) | 一种拼接式混凝土建筑模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