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10201U - 一种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10201U
CN216810201U CN202220573405.4U CN202220573405U CN216810201U CN 216810201 U CN216810201 U CN 216810201U CN 202220573405 U CN202220573405 U CN 202220573405U CN 216810201 U CN216810201 U CN 2168102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rainwater
sponge
overflow
barr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7340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国双
钱晨霞
杨祖强
方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057340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102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102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102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包括外筒、雨水篦、内筒、转输管和导管,雨水篦设置于外筒的顶部开口处,内筒设置于外筒内的上部,外筒的上部侧壁固定有与外筒连通的用于连接渗透管的转输管,内筒的侧壁可拆卸地固定有与内筒连通的导管,导管的第二端与转输管连通,内筒侧壁还设有溢流孔,溢流孔的位置高于导管,外筒的侧壁还设有与外筒连通的用于连接市政雨水管道的溢流管,溢流管的位置低于导管。实现功能及生产一体化,便于生产、安装、运维及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普及;提高海绵道路机动车道雨水径流控制率;创新海绵道路雨水收集、转输形式,利于塑造海绵道路的绿化景观特色。

Description

一种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道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
背景技术
海绵道路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建设时采用渗、蓄、净、缓排等海绵城市理念,运用透水铺装、侧石断口、下沉绿地、生物滞留带、渗透管(井)等措施,营造绿色、低碳的道路系统,在控制雨水径流和缓解排涝方面可取得显著成效。
海绵道路的一般做法为:机动车道为不透水路面,两侧设置透水人行道,机动车道雨水随着道路横坡,从道路侧石断口处流入两侧下绿化带、生物滞留带等下凹绿地,实施渗透。海绵道路的下沉绿化带低于路面标高,存在密集的侧石断口,制约着道路绿化展现灵活、变化道路景观特色。
雨水口是城市道路主要汇水构筑物,现有雨水口采用人工砌筑,施工方法复杂,速度慢、运维不便、建设效率较低;现有雨水口工艺不适应海绵城市最新建设场景,仅限于收集排涝雨水,未挥其作为市政雨水系统与海绵渗透系统之间的纽带作用;而且,现有雨水口无法满足一体化生产、安装及海绵城市雨水渗透要求,工艺有待创新。
实践表明,与设置下沉绿化带的道路相比,无绿化隔离带的海绵道路较难实施海绵设施,鉴于机动车道铺设透水路面易降低路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机动车道一般采用非渗透形式,仅铺设透水人行道,导致机动车道的雨水无法收集、输送和渗透,雨水径流控制率相对较低,因此海绵道路渗透设施前端的雨水收集和输送形式有待创新。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以解决现有海绵道路机动车道的与水无法收集、输送和渗透、只能采用下沉式绿化带、存在密集的侧石断口、现有雨水口人工砌筑速度慢、运维不便、现有雨水口不适应海绵城市最新建设场景、仅限于收集排涝雨水、无法满足一体化生产、安装及海绵城市雨水渗透要求等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包括外筒、雨水篦、内筒、转输管和导管,所述雨水篦设置于所述外筒的顶部开口处,所述内筒设置于所述外筒内的上部,所述外筒的上部侧壁固定有与外筒连通的用于连接渗透管的所述转输管,所述内筒的侧壁可拆卸地固定有与内筒连通的导管,所述导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转输管连通,所述内筒侧壁还设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的位置高于所述导管,所述外筒的侧壁还设有与外筒连通的用于连接市政雨水管道的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的位置低于所述导管。
进一步地,所述外筒和内筒均为设有底板且顶部开口的长方体筒体。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与所述内筒通过螺栓及螺母相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外筒内设有支架,所述内筒的底部架设于所述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转输管以及所述溢流管的远离外筒的一端均设有法兰盘。
进一步地,所述溢流孔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溢流孔沿所述内筒的周向等间距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内筒和外筒之间设有环形通道。
进一步地,还包括挡水板,所述挡水板设置于所述内筒的顶部周侧并封堵所述环形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挡水板的靠近外筒的一侧高于所述挡水板的位于内筒顶部开口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海绵道路机动车道的雨水随着道路横向地势流至侧石边,经雨水篦汇入内筒,导致内筒内的水位上升,当水位高于导管、转输管孔底部时,雨水通过导管、转输管进入渗透管进行渗透;当渗透管周边土壤涵水饱和时,雨水不再进入导管、转输管,此时内筒水位继续上升,当内筒水位高于溢流孔底部时,溢流进入外筒,外筒水位上升至溢流管、市政雨水管道底部时,雨水通过溢流管排入市政雨水管道;利用一体化雨水口将机动车道的雨水进行收集、转输至海绵道路的透水人行道实施渗透,超过渗透负荷时排放至市政雨水管道,完成海绵道路雨水控制的全部过程,达到排涝与渗透原理有机于统一,实现功能及生产一体化,便于生产、安装、运维及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普及;提高海绵道路机动车道雨水径流控制率;创新海绵道路雨水收集、转输形式,利于塑造海绵道路的绿化景观特色。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的俯视图(去掉雨水篦);
图3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的B-B剖视图。
图中:1-内筒,2-外筒,3-导管,4-环空,5-溢流管,6-转输管,7-溢流孔,8-挡水板,9-支架,10-法兰盘,11-渗透管,12-市政雨水管道,13-机动车道,14-雨水篦,15-侧石,16-人行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包括外筒2、雨水篦14、内筒1、挡水板8、转输管6、导管3、溢流管5、法兰盘10以及螺栓、螺母等。
外筒2为底部设有底板、顶部开设有开口的长方体筒体,也可以是圆柱形、六棱柱形或其它立体几何的筒体,本实施例以长方体筒体为例。外筒2可采用工程塑料、铸铁、不锈钢等材料制造。外筒2的顶部开口呈长方形,也可以是圆形,本实施例中以长方形开口为例。顶部开口设有安装雨水篦14的凹槽,雨水篦14安装在凹槽中;雨水篦14可采用铸铁、不锈钢等材料制造;凹槽与雨水篦14的形状相适配,雨水篦14及凹槽可以是长方形或圆形,本实施例中以长方形雨水篦14和长方形凹槽为例。外筒2的上部的一侧(如图3中的右侧)设有与外筒2连通的转输管6,转输管6的一端与外筒2的外壁固定,例如焊接,也可以外筒2一体化生产;转输管6的另一端(远离外筒2的一端)设置有法兰盘10,以便与埋设在人行道16下的渗透管11连接。转输管6可采用工程塑料、铸铁、不锈钢等材料制造;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或圆形,本实施例中采用圆形截面的转输管6。外筒2内的中部设有支架9,用于承载内筒1及雨水的重量;支架9可采用多根角铁横向设置的形式,支架9可以和外筒2一体化生产。外筒2的下部的一侧(如图3中的左侧)设有与外筒2连通的溢流管5,溢流管5的一端与外筒2的外壁固定,例如焊接,也可以与外筒2一体化生产;溢流管5的另一端(远离外筒2的一端)设置有法兰盘10,以便与埋设在机动车道13下的市政雨水管道12连接。溢流管5可采用工程塑料、铸铁、不锈钢等材料制造;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或圆形,本实施例中采用圆形截面的溢流管5。转输管6和溢流管5均可与外筒2一体结构成型,例如铸造或注塑成型。
内筒1设置于外筒2内的上部,并架设在支架9上,内筒1外壁与外筒2内壁之间具有环形通道(也称为环形空间,简称环空4)。内筒1为底部设有底板、顶部开设有开口的长方体筒体,也可以是圆柱形、六棱柱形或其它立体几何的筒体,本实施例以长方体筒体为例。内筒1的尺寸小于外筒2的顶部开口尺寸,以便可以将内筒1从外筒2的顶部开口下入到外筒2内。内筒1可采用工程塑料、铸铁、不锈钢等材料制造。内筒1的顶部开口呈长方形,也可以是圆形,本实施例中以长方形开口为例。内筒1的一侧(如图3中的右侧)设有与内筒1连通的导管3;该导管3的一端与内筒1的外壁通过螺栓、螺母可拆卸固定,例如螺栓垂直焊接固定在内筒1的侧部,导管3的一端部设有类似的法兰结构,螺栓从法兰结构的通孔穿过后旋紧螺母,从而将导管3与内筒1相固定;导管3的另一端插入到转输管6内,两者相密封。导管3可采用工程塑料、铸铁、不锈钢等材料制造;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或圆形,本实施例中采用圆形截面的导管3。将导管3设计成可拆卸式连接形式,目的是为了便于安装内筒1,否则内筒1与导管3连为一体会导致难以从外筒2的顶部开口下入。内筒1的侧部设有溢流孔7,溢流孔7的高度高于导管3;溢流孔7设有多个,多个溢流孔7在内筒1的周侧分布,例如等间距分布或均匀分布;从溢流孔7流出的水从环空4进入到外筒2的下部,当满足一定高度后,从溢流管5流入到市政雨水管道12。
所述雨水篦14设置于所述外筒2的顶部开口处,所述内筒1设置于所述外筒2内的上部,所述外筒2的上部侧壁固定有与外筒2连通的用于连接渗透管11的所述转输管6,所述内筒1的侧壁可拆卸地固定有与内筒1连通的导管3,所述导管3的第二端与所述转输管6连通,所述内筒1侧壁还设有溢流孔7,所述溢流孔7的位置高于所述导管3,所述外筒2的侧壁还设有与外筒2连通的用于连接市政雨水管道12的溢流管5,所述溢流管5的位置低于所述导管3。
挡水板8为回字形或环形结构,设置于所述内筒1的顶部周侧并封堵所述环形通道;所述挡水板8的靠近外筒2的一侧高于所述挡水板8的位于内筒1顶部开口的一侧,挡水板8外高内低的设计,可将从雨水篦14流下来的水集中到内筒1中,避免雨水从环空4流入到外筒2底部,进而直接进入到市政雨水管道12,挡水板8的内圈相对内筒1的顶部开口向内凸出,避免雨水从溢流孔7进入到环空4。
海绵道路雨水随着道路横向地势流至侧石15边,雨水经雨水篦14、挡水板8后汇集后进入内筒1,导致水位上升,当水位高于导管3和转输管6孔底部时,雨水首先靠重力流进入导管3,流入转输管6,再进入渗透管11进行渗透,当渗透管11周边土壤涵水饱和时水位升高,渗透管11浸于地下水之中,此时雨水不再进入导管3和转输管6,此时内筒1水位继续上升,当水位升至高于溢流孔7底部时,雨水溢流进入外筒2,外筒2水位上升至溢流管5、市政雨水管道12底部时,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道12,机动车道13利用一体化雨水口将雨水收集、转输至海绵道路实施渗透,超过渗透负荷时排放至市政雨水管道12,完成海绵道路雨水控制的全部过程。利用内筒1调节水位,在降雨初期或渗透设施未饱和时收集雨水,在高位进行转输、渗透,渗透设施饱和时,雨水超过溢流水位溢流至外筒2,利用外筒2实施排涝,将常规排涝与海绵城市渗透原理有机于结合于一体。
具有如下的优点:
(1)、实现功能及产品生产一体化,便于生产、安装、运维及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普及。
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集收集、转输、排放雨水功能于一体,实现功能一体化。雨水篦、内筒、外筒、转输管、导管、挡水板、支架、螺栓、螺母等均可实现标准化,可采用工程塑料、铸铁、不锈钢等材料批量生产,实现产品模块化生产、一体化安装、方便快捷,有利于提高生产、安装效率。内筒可随时取出,易于清理或更换,便于运维。雨水口结构简单,在市政道路、厂区、居住小区多种场景均可适用,利于海绵设施推广普及。
(2)、提高海绵道路机动车道雨水径流控制率。
海绵道路人行道雨水自然渗透,机动车道雨水采用一体化雨水口收集、转输至人行道渗透,可实现全路幅雨水控制。创新了道路雨水收集、转输方式,采用内筒和外筒分离,收集机动车道雨水,雨水优先输送至渗透管进行渗透,增大收集量和渗透量,按照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的宽度比例,提高收集量和雨水径流控制率,满足海绵城市设计要求。
(3)、创新海绵道路雨水收集、转输形式,利于塑造海绵道路的绿化景观特色。
转输管、渗透管埋地敷设,标高位于人行道之下0.5~0.6米,与目前海绵道路下沉绿地采用表面渗透相比,雨水转入浅层土壤渗透,这样在塑造海绵道路景观时,绿化带可高于路面,标高设计灵活性增大,侧石亦不必断口,可丰富道路更景观,展现道路景观的多样性。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雨水篦、内筒、转输管和导管,所述雨水篦设置于所述外筒的顶部开口处,所述内筒设置于所述外筒内的上部,所述外筒的上部侧壁固定有与外筒连通的用于连接渗透管的所述转输管,所述内筒的侧壁可拆卸地固定有与内筒连通的导管,所述导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转输管连通,所述内筒侧壁还设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的位置高于所述导管,所述外筒的侧壁还设有与外筒连通的用于连接市政雨水管道的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的位置低于所述导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和内筒均为设有底板且顶部开口的长方体筒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与所述内筒通过螺栓及螺母相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内设有支架,所述内筒的底部架设于所述支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输管以及所述溢流管的远离外筒的一端均设有法兰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孔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溢流孔沿所述内筒的周向等间距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和外筒之间设有环形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水板,所述挡水板设置于所述内筒的顶部周侧并封堵所述环形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板的靠近外筒的一侧高于所述挡水板的位于内筒顶部开口的一侧。
CN202220573405.4U 2022-03-16 2022-03-16 一种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 Active CN2168102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73405.4U CN216810201U (zh) 2022-03-16 2022-03-16 一种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73405.4U CN216810201U (zh) 2022-03-16 2022-03-16 一种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10201U true CN216810201U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45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73405.4U Active CN216810201U (zh) 2022-03-16 2022-03-16 一种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102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04247B (zh) 具有初期雨水弃流功能的混合流非下凹生物滞留池
CN102531282B (zh) 一种雨水分质收集处理利用的装置及方法
CN211057960U (zh) 一种阶梯式雨水蓄水净化生态滞留系统
US10508394B1 (en) Device for vehicle hindrance and rainwater treatment and system comprising the same
CN209779370U (zh)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系统
CN201459905U (zh) 城市雨水排放系统
CN108999056B (zh) 海绵城市道路雨水一体化循环处理系统
CN101886409B (zh) 立式屋面雨水自动初期弃流装置
CN106088295A (zh) 将现有设施改造成对雨水进行控制利用的方法及系统
CN216810201U (zh) 一种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
CN102767226A (zh) 管理和利用城市雨水的分流制主动型路沿式管道排水系统
CN114541551A (zh) 一种海绵道路一体化雨水口
CN108457178B (zh) 一种跨江河桥梁桥面污/废水的环保收集净化系统
CN216474335U (zh) 一种用于安装夜光透水地砖的地基结构
CN109836017A (zh) 一种居民小区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CN209798949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调蓄结构
CN110005043B (zh) 道路雨水导口预制砼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210049366U (zh) 道路雨水导口预制砼及道路雨水导口预制砼单元体
CN112814122B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调蓄系统
CN211447157U (zh) 海绵城市雨水排蓄系统
CN212224121U (zh) 一种具有面式收水功能的道路结构
CN113006248A (zh) 一种可实现雨水回收利用的市政道路排水系统
CN111456188A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调蓄结构
KR101656668B1 (ko) 식생수로를 갖는 비점오염 저감 시설물
CN219471169U (zh) 一种城市道路中环保雨水篦井的管位优化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