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09426U - 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09426U
CN216809426U CN202220195699.1U CN202220195699U CN216809426U CN 216809426 U CN216809426 U CN 216809426U CN 202220195699 U CN202220195699 U CN 202220195699U CN 216809426 U CN216809426 U CN 2168094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road
splice
roof
bas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9569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丁心
李明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engyuan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engyuan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engyuan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engyuan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9569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094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094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094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涉及土建技术领域,包括道路主体,道路主体的外壁设置有第一粘合层,第一粘合层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的一侧焊接有顶板,支撑板的另一侧设置有底板,顶板的一侧卡合连接有拼接板,拼接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粘合层,拼接板的顶部贯穿有连接筋,连接筋的一端贯穿拼接板的顶部并延伸至顶板的顶部。本申请通过设置的支撑板、顶板、底板、拼接板、加固网、下垫层、基板、加固筋和封层的相互配合使用,便于对连接处起到加固的作用,减少了连接处由于土质等差异导致连接不稳的情况,且结构灵活便于组装和固定,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固定,便于对连接处进行过渡,从而利于提高连接处的平整度和美观性。

Description

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土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道路从词义上讲就是供各种无轨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基础设施;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乡村道路、厂矿道路、林业道路、考试道路、竞赛道路、汽车试验道路、车间通道以及学校道路等,古代中国还有驿道。道路对汽车安全性的影响表现在道路的发展以及道路网络的建设是否与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如果车多路少,道路使用寿命会降低,易出现问题,因而交通安全问题会突出。其次是道路管理设施与交通控制设施是否科学合理。
在实现本申请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在对道路进行铺设时,通常在主道路边缘与其他道路边缘需要进行连接过渡,使两条道路连接处尽量平整便于通行,同时起到一定的分隔作用,在道路边缘连接处,因底部土质不同以及车辆经过的振动作用,容易导致道路边缘产生落差,影响路面的平整和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改善上述提到的连接处土质差异容易导致高度落差较大影响平整度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
本申请提供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包括道路主体,所述道路主体的外壁设置有第一粘合层,所述第一粘合层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一侧焊接有顶板,所述支撑板的另一侧设置有底板,所述顶板的一侧卡合连接有拼接板,所述拼接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粘合层;
所述拼接板的顶部贯穿有连接筋,所述连接筋的一端贯穿所述拼接板的顶部并延伸至所述顶板的内部,所述拼接板的一侧设置有连接道路,所述连接道路的一侧开设有粘合槽,所述拼接板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拼接板的底部设置有联结层,所述联结层对粘合槽进行填充,所述底板的底部设置有上垫层,所述上垫层的底部设置有加固网,所述加固网的底部设置有下垫层,所述道路主体的一侧底部设置有基板,所述基板的顶部安装有加强筋,所述基板的两侧均设置有加固筋。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板、顶板、底板、拼接板和基板构成道路边缘处加固的主体结构,便于连接道路主体和连接道路之间的边缘处,便于起到边缘过渡加固的作用,能够平衡边缘处两侧的差异,减少由于土质等因素的变化导致落差增大影响平整度和美观性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顶板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筋,所述支撑筋的一端贯穿顶板内壁并延伸至道路主体的顶部,所述支撑筋与道路主体的接触位置设置有第一粘合层。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增强顶板和道路主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便于对顶板和道路主体进行固定,并且对连接处进行加固,减少发生位移和松动的情况,利于延长使用寿命,增强稳定性。
可选的,支撑板、顶板和底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支撑板、顶板和底板组合的结构为Z型结构,所述支撑板、顶板和底板贴合道路主体设置。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连接处起到加固支撑的作用,一体化的结构利于增强整体的支撑性,减少由于连接可能发生的错位从而影响支撑。
可选的,所述底板的顶部设置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内径与支撑柱的外径相互匹配,所述支撑柱的一端贯穿联结层的内部并延伸至固定环的内壁。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便于进行定位和固定,方便底板和拼接板之间进行组合安装使用,再通过联结层的填充进行封闭,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组合,便于提高连接处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底板的底部和支撑板的底部均安装有立柱,所述立柱的一端分别贯穿上垫层的顶部和加固网的内部并延伸至下垫层的内部。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便于通过立柱连接上垫层、加固网、下垫层和底板,从而提高各层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并且通过加固网对连接处增加支撑,从而利于对连接处起到加固的作用。
可选的,所述基板为凹形结构,所述基板的垂直中线与加强筋的垂直中线处于同一位置,所述基板和加强筋组合的形状大小与下垫层的形状大小均相互匹配。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基板便于连接两侧的道路,且通过加强筋增强支撑性和稳定性,并且便于其他零件的安装和固定,方便进行组装和施工。
可选的,所述加固筋的一端贯穿基板的一侧并分别延伸至道路主体的一侧和连接道路的一侧。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加固筋便于将连接基板和道路主体与连接道路进行连接和基础固定,能够减少后续施工铺设时产生位移不便于施工,并且便于对道路主体和连接道路进行过渡连接,减少对道路主体和连接道路之间的落差。
可选的,所述基板的顶部设置有固定条,所述固定条的一端贯穿加固筋的内壁和加强筋的内壁并延伸至基板的顶部。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条便于对加固筋进行加固,增强连接的稳定性,并且便于连接加固筋和基板,便于起到加固的作用,提高了安装固定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顶板和拼接板的顶部均设置有封层,所述封层的上表面和道路主体的上表面与连接道路的上表面均处于同一水平面。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顶板和拼接板进行封闭处理,减少在长时间使用时对顶板和拼接板造成的磨损,从而利于对连接处的固定起到加固的作用,并且利于对道路主体和连接道路之间的连接起到过渡的作用,便于保持连接处的平整度和美观性,利于延长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本申请通过设置的支撑板、顶板、底板、拼接板、加固网、下垫层、基板、加固筋和封层的相互配合使用,便于对连接处起到加固的作用,减少了连接处由于土质等差异导致连接不稳的情况,且结构灵活便于组装和固定,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固定,便于对连接处进行过渡,从而利于提高连接处的平整度和美观性。
2.本申请通过设置的基板、加强筋、加固筋和固定条的相互配合使用,便于连接和过渡两侧的道路,减少两侧道路之间的落差,增强连接处的稳定性,方便后续零件的组装和固定,便于后续施工铺设。
3.本申请设置的顶板、支撑筋、拼接板、连接筋和封层的相互配合使用,便于对连接处进行拼接和固定,通过拼接的方式便于更好地过渡两侧之间的差异,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拼接位置,提高了灵活性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剖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隐藏封层后的俯剖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加强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道路主体;2、第一粘合层;3、支撑板;4、顶板;5、支撑筋;6、底板;7、拼接板;701、第二粘合层;8、连接筋;9、连接道路;901、粘合槽;10、支撑柱;11、固定环;12、联结层;13、上垫层;14、加固网;15、下垫层;16;立柱;17、基板;18、加强筋;19、加固筋;20、固定条;21、封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图1和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包括道路主体1,道路主体1的外壁设置有第一粘合层2,第一粘合层2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板3,支撑板3的顶端焊接有顶板4,顶板4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筋5,支撑筋5的一端贯穿顶板4内壁并延伸至道路主体1的顶部,支撑筋5与道路主体1的接触位置设置有第一粘合层2,便于增强顶板4和道路主体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便于对顶板4和道路主体1进行固定,并且对连接处进行加固,减少发生位移和松动的情况,利于延长使用寿命,增强稳定性。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图1,支撑板3的另一侧设置有底板6,支撑板3、顶板4和底板6为一体化结构,支撑板3、顶板4和底板6组合的结构为Z型结构,支撑板3、顶板4和底板6贴合道路主体1设置,便于对连接处起到加固支撑的作用,一体化的结构利于增强整体的支撑性,减少由于连接可能发生的错位从而影响支撑。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图1和2,顶板4的一侧卡合连接有拼接板7,拼接板7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粘合层701,顶板4和拼接板7的顶部均设置有封层21,封层21的上表面和道路主体1的上表面与连接道路9的上表面均处于同一水平面,便于对顶板4和拼接板7进行封闭处理,减少在长时间使用时对顶板4和拼接板7造成的磨损,从而利于对连接处的固定起到加固的作用,并且利于对道路主体1和连接道路9之间的连接起到过渡的作用,便于保持连接处的平整度和美观性,利于延长使用寿命。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图1,拼接板7的顶部贯穿有连接筋8,连接筋8的一端贯穿拼接板7的顶部并延伸至顶板4的内部,拼接板7的一侧设置有连接道路9,连接道路9通过第二粘合层701与拼接板7固定连接。连接道路9的一侧开设有粘合槽901,拼接板7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柱10,拼接板7的底部设置有联结层12,联结层12对粘合槽901进行填充。底板6的顶部设置有固定环11,固定环11的内径与支撑柱10的外径相互匹配,支撑柱10的一端贯穿联结层12的内部并延伸至固定环11的内壁,便于进行定位和固定,方便底板6和拼接板7之间进行组合安装使用,再通过联结层12的填充进行封闭,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组合,便于提高连接处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图1和3,底板6的底部设置有上垫层13,上垫层13的底部设置有加固网14,加固网14的底部设置有下垫层15,底板6的底部和支撑板3的底部均安装有立柱16,立柱16的一端分别贯穿上垫层13的顶部和加固网14的内部并延伸至下垫层15的内部,便于通过立柱16连接上垫层13、加固网14、下垫层15和底板6,从而提高各层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并且通过加固网14对连接处增加支撑,从而利于对连接处起到加固的作用。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图3和4,道路主体1的一侧底部设置有基板17,基板17的顶部安装有加强筋18,基板17为凹形结构,基板17的垂直中线与加强筋18的垂直中线处于同一位置,基板17和加强筋18组合的形状大小与下垫层15的形状大小均相互匹配,通过基板17便于连接两侧的道路,且通过加强筋18增强支撑性和稳定性,并且便于其他零件的安装和固定,方便进行组装和施工。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图1和3,基板17的两侧均设置有加固筋19,加固筋19的一端贯穿基板17的一侧并分别延伸至道路主体1的一侧和连接道路9的一侧,加固筋19便于将连接基板17和道路主体1与连接道路9进行连接和基础固定,能够减少后续施工铺设时产生位移不便于施工,并且便于对道路主体1和连接道路9进行过渡连接,减少对道路主体1和连接道路9之间的落差。
通过支撑板3、顶板4、底板6、拼接板7和基板17构成道路边缘处加固的主体结构,便于连接道路主体1和连接道路9之间的边缘处,便于起到边缘过渡加固的作用,能够平衡边缘处两侧的差异,减少由于土质等因素的变化导致落差增大影响平整度和美观性的问题。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图3,基板17的顶部设置有固定条20,固定条20的一端贯穿加固筋19的内壁和加强筋18的内壁并延伸至基板17的顶部,通过固定条20便于对加固筋19进行加固,增强连接的稳定性,并且便于连接加固筋19和基板17,便于起到加固的作用,提高了安装固定的稳定性。
工作原理:
在对道路主体1和连接道路9边缘处进行加固时,先在连接道路9的连接一侧开设粘合槽901便于后续填充加固,并将连接处清理干净找平便于后续进行连接,进行连接处加固时,先将基板17放置于连接处,再将加强筋18铺设在基板17上,通过加固筋19从基板17的内侧倾斜打入道路主体1和连接道路9的连接一侧,进行初步连接固定,再将固定条20贯穿加固筋19和加强筋18与基板17连接固定,便于对加固筋19起到加固的作用,减少后续施工时基板17发生位移,便于连接道路主体1和连接道路9。
此时通过填充下垫层15对基板17等结构进行固定,再将加固网14铺设在下垫层15上进行加固,接着将上垫层13填充在加固网14上,并将支撑板3的底部和底板6的底部通过立柱16与上垫层13和下垫层15进行固定,同时支撑板3的右侧和顶板4的底部分别与道路主体1接触,接触位置通过第一粘合层2进行连接和固定,再通过支撑筋5的穿插进行加固,再将拼接板7的右侧与顶板4的左侧进行卡合连接,同时拼接板7的底部通过支撑柱10和固定环11的卡合连接,使拼接板7的底部与底板6的顶部进行连接固定。
再将拼接板7和底板6的空隙中填充联结层12,同时联结层12对粘合槽901也进行填充,使连接处与连接道路9进行固定,再对连接道路9与拼接板7的连接处通过第二粘合层701进行连接和固定,通过连接筋8对拼接板7和顶板4的连接处进行加固,最后通过封层21对顶板4和拼接板7的顶部进行封闭处理,从而减少对顶板4和拼接板7产生磨损,从而利于对连接处进行加固,并且封层21同时连接道路主体1和连接道路9,便于对道路主体1和连接道路9之间进行过渡,便于提高连接处的平整度和美观性,利于延长使用寿命,增强加固的作用。
以上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包括道路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主体(1)的外壁设置有第一粘合层(2),所述第一粘合层(2)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板(3),所述支撑板(3)的一侧焊接有顶板(4),所述支撑板(3)的另一侧设置有底板(6),所述顶板(4)的一侧卡合连接有拼接板(7),所述拼接板(7)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粘合层(701);
所述拼接板(7)的顶部贯穿有连接筋(8),所述连接筋(8)的一端贯穿所述拼接板(7)的顶部并延伸至所述顶板(4)的内部,所述拼接板(7)的一侧设置有连接道路(9),所述连接道路(9)的一侧开设有粘合槽(901),所述拼接板(7)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柱(10),所述拼接板(7)的底部设置有联结层(12),所述联结层(12)对粘合槽(901)进行填充,所述底板(6)的底部设置有上垫层(13),所述上垫层(13)的底部设置有加固网(14),所述加固网(14)的底部设置有下垫层(15),所述道路主体(1)的一侧底部设置有基板(17),所述基板(17)的顶部安装有加强筋(18),所述基板(17)的两侧均设置有加固筋(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4)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筋(5),所述支撑筋(5)的一端贯穿顶板(4)内壁并延伸至道路主体(1)的顶部,所述支撑筋(5)与道路主体(1)的接触位置设置有第一粘合层(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3)、顶板(4)和底板(6)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支撑板(3)、顶板(4)和底板(6)组合的结构为Z型结构,所述支撑板(3)、顶板(4)和底板(6)贴合道路主体(1)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6)的顶部设置有固定环(11),所述固定环(11)的内径与支撑柱(10)的外径相互匹配,所述支撑柱(10)的一端贯穿联结层(12)的内部并延伸至固定环(11)的内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6)的底部和支撑板(3)的底部均安装有立柱(16),所述立柱(16)的一端分别贯穿上垫层(13)的顶部和加固网(14)的内部并延伸至下垫层(15)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7)为凹形结构,所述基板(17)的垂直中线与加强筋(18)的垂直中线处于同一位置,所述基板(17)和加强筋(18)组合的形状大小与下垫层(15)的形状大小均相互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筋(19)的一端贯穿基板(17)的一侧并分别延伸至道路主体(1)的一侧和连接道路(9)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7)的顶部设置有固定条(20),所述固定条(20)的一端贯穿加固筋(19)的内壁和加强筋(18)的内壁并延伸至基板(17)的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4)和拼接板(7)的顶部均设置有封层(21),所述封层(21)的上表面和道路主体(1)的上表面与连接道路(9)的上表面均处于同一水平面。
CN202220195699.1U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 Active CN2168094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95699.1U CN216809426U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95699.1U CN216809426U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09426U true CN216809426U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65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95699.1U Active CN216809426U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094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14961B (zh) 一种防止桥台跳车的阶梯式钢筋混凝土板及施工方法
WO2019237678A1 (zh) 桥台刚构桥的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CN106436592A (zh) 一种采用z形钢板连接件的桥梁拼宽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CN202766969U (zh) 一种设剪力键的钢木组合桥面铺装结构
CN216809426U (zh) 一种道路边缘加固结构
CN101200872B (zh) 用于轨道交通车站的下承式脊骨梁
CN210031493U (zh) 一种嵌入式轨道的梁端伸缩装置
CN210712526U (zh) 一种跨座式单轨钢管混凝土双线桥墩
CN219653488U (zh) 桩板挡墙与桥台共建结构
CN110607740B (zh) 一种公铁同层偏载布置桥塔中穿主梁的斜拉桥
CN206219998U (zh) 一种采用波形钢板连接件的桥梁拼宽构造
CN209941413U (zh) 一种跨座式单轨区间轨道梁接车站的过渡系统
CN110184903B (zh) 一种桁架式预制管柱拼装桥墩
CN211472151U (zh) 一种绿道高架段桥面伸缩缝铺装结构
CN207047681U (zh) 桥梁总成
CN102733301B (zh) 一种设剪力键的钢木组合桥面铺装结构
CN220133288U (zh) 一种开放式屋面铝板安装结构
CN215164242U (zh) 一种高填方风积沙路基的填筑结构
CN111560843A (zh) 一种双肢墩盖梁
CN221760445U (zh) 一种道路桥梁稳定支座
CN111945502A (zh) 桥头路基加固结构
CN217710376U (zh) 一种用于独柱墩梁桥抗倾覆加固的拉索装置
CN213740385U (zh) 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横向新旧路基连接结构
CN220150394U (zh) 基于地铁u型槽与上盖立柱分离式的减震结构
CN217556729U (zh) 一种后置式组合柱式台拼宽桥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