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97888U - 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 - Google Patents

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97888U
CN216797888U CN202123110661.4U CN202123110661U CN216797888U CN 216797888 U CN216797888 U CN 216797888U CN 202123110661 U CN202123110661 U CN 202123110661U CN 216797888 U CN216797888 U CN 2167978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lar
upper jaw
premolar
jaw
ling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1066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iranmei Medical Technology Center LP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iranmei Medical Technology Center L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iranmei Medical Technology Center LP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iranmei Medical Technology Center LP
Priority to CN20212311066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978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978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978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ntal Prosthetic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包括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上颌后牙包括依次相邻的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和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后牙包括依次相邻排列的下颌第二磨牙、下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和下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与下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以及上颌第二磨牙和下颌第二磨牙分别形成杵臼咬合关系,上颌后牙和所述下颌后牙的牙尖斜度为20°‑30°,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磨牙中的每颗人造后牙均能够转动180度以形成排反转杵臼咬合关系。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地排反咬合总义齿,从而解决无牙颌反咬合患者的排牙不方便,影响美观的问题。

Description

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造后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
背景技术
无牙颌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上颌或(和)下颌牙列全部缺失后的颌骨,是发生在口腔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种植义齿问世之前,全口义齿是无牙颌修复的唯一方法。即使在种植义齿普及的今天,由于经济、全身状况等原因,全口义齿仍是绝大多数无牙颌患者,尤其是高龄老年患者的唯一修复方式。全口义齿由人工牙和基托组成,靠边缘封闭产生的吸附力和大气压力,使义齿吸附在无牙颌牙槽嵴上,从而恢复患者的咀嚼、美观和发音功能。义齿基托覆盖下的黏骨膜和骨组织承担义齿的咬合压力。因此患者能否正常、舒适地使用全口义齿与自身的无牙颌牙槽嵴高度、宽度,上下颌弓的位置关系紧密相关。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老年人群无牙颌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约为7%,随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今后50年老年人口绝对数目将达4亿多,也就意味着无牙颌老年人数约为2800万,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由于老年患者的经济和全身状况等原因,因此全口义齿仍将是绝大多数无牙颌患者的唯一修复方式。此外,随着人口寿命的不断延长,无牙颌患者经历的“无牙颌期”也随之加长,因而剩余牙槽嵴萎缩程度也越来越重。特别因为下颌义齿因支持面积小,形态复杂,边缘封闭被破坏,以及由于上下颌牙槽嵴不同的吸收方向(上颌向内,下颌向外),无牙颌颌弓反咬合的患者也将不断增加,这些都为全口义齿修复造成了极大的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现有的有尖牙改良咬合型种类多,但有尖牙类的改良咬合型与解剖咬合型用于临床常见的颌弓关系不良的患者时,后牙排反咬合不方便,目前一般使用“交叉换位法”或“水平移位法”来解决无牙颌反咬合患者的排牙问题,但会造成上下后牙颠倒,外形不美观,患者不接受的问题。此外,由于使用弱小的非功能尖进行咀嚼,咀嚼效率较低,患者满意度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以方便地排反咬合总义齿,从而解决无牙颌反咬合患者的排牙不方便,影响美观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包括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所述上颌后牙包括依次相邻排列的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和上颌第一前磨牙,所述下颌后牙包括依次相邻排列的下颌第二磨牙、下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和下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与下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以及上颌第二磨牙和下颌第二磨牙分别形成杵臼咬合关系,所述上颌后牙和所述下颌后牙的牙尖斜度为20°-30°,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磨牙中的每颗人造后牙均能够转动180度以形成排反转杵臼咬合关系。
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实际应用时,本方案中上颌第二前磨牙与下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以及上颌第二磨牙和下颌第二磨牙分别形成杵臼咬合关系,并且相比排正常咬合关系的常用人造后牙时,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磨牙中的任意一颗均能够转动180度以排反转杵臼咬合关系,满足反咬合总义齿的排牙要求,并提高咀嚼效率。
有益效果:上述方案中的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不仅可以排正常咬合总义齿,更可以方便地排反咬合总义齿,从而解决无牙颌反咬合患者的排牙问题,以及不美观和咀嚼效率较低问题。
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可利用一副牙,通过后牙的180度旋转,实现一侧正常咬合另一侧反咬合的咬合关系,不仅可降低患者用传统人工牙排牙时需买两副牙的费用,更能够使咬合力均匀地分散在上下颌牙槽嵴上,提高了患者的咀嚼效率、舒适度、美观度和满意度。
通过上述可反转杵臼咬合人工后牙形态设计的创新,相比传统的人造后牙,本发明排牙操作简单、不影响美观、不降低咀嚼效率,医生和患者均易于接受。
另外,本方案中的牙尖斜度太小了容易出现咀嚼效率低,牙尖斜度太大了不能够适用于全口义齿,本方案中的牙尖斜度能够满足全口义齿的正常使用。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的牙尖斜度均为20°。
本方案中牙尖斜度为20°,适用于牙槽嵴比较差、牙床比较低平的患者使用,若牙尖斜度比较小时,患者咀嚼运动时,全口义齿的侧向力比较小,导致咀嚼效率低,而本方案中的牙尖斜度的设置能够使患者在使用本方案的产品时患者的义齿不容易产生移位,也不容易产生疼痛。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的牙尖斜度均为30°。
本方案中牙尖斜度为30°时,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的牙尖斜度相对而言较大,其适用于牙床条件比较好或者对咀嚼效率有要求的患者。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上颌第一磨牙四侧的外轮廓切线之间形成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所述上颌第二磨牙和上颌第二前磨牙四侧的外轮廓的切线之间均呈矩形状;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的舌尖在颊舌向、近远中向均左右对称。
本方案中上颌第一磨牙以及上颌第二磨牙和上颌第二前磨牙的结构能够使其进行顺利的转动。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上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面、近远中边缘嵴平行、等长、外形相同,所述上颌第一磨牙的舌面中龈2/3与颊面中龈2/3外形相同;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舌尖顶向近中颊移位,并且上颌第一磨牙的远中舌尖顶也向近中颊移位;上颌第一磨牙没有斜嵴。
如此设置,上颌第一磨牙的结构能够对其进行限位,能够使上颌第一磨牙在转动180度后保持在固定的位置,能够防止出现上颌第一磨牙在使用过程中自行移位或转动。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上颌第二前磨牙具有基本矩形形状,并且该上颌第二前磨牙的近远中面、近远中边缘嵴平行、等长、外形相同;上颌第二前磨牙的舌面中龈2/3与颊面中龈2/3外形相同。
如此设置,上颌第二前磨牙的结构能够对其进行限位,能够使上颌第一磨牙在转动180 度后保持在固定的位置,能够防止出现上颌第一磨牙在使用过程中自行移位或转动。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上颌第二磨牙的舌尖比颊尖高。
由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转位是从上颌第二前磨牙开始到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磨牙的,舌尖不高于颊尖,转不了位,而且,舌侧集中牙这一类的所有牙合型(舌侧集中牙合、十字刃状牙、杵臼牙合、长正中牙合)都需要颊尖不接触,因而,舌尖要比颊尖高。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下颌第二前磨牙的发育沟呈Y形。
本方案中下颌第二前磨牙的臼窝在远中,因而牙合面的发育沟只能采用原解剖牙合型的 H型来改良为从远中看似Y形,以增加美感。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下颌第二前磨牙的远中窝颊舌径、近远中径分别比上颌第二前磨牙的舌尖的远中窝颊舌径、近远中径大,从而形成了第一臼窝;
所述下颌第一磨牙的两个近中尖三角嵴的朝向偏近中,中央沟向颊侧移位,并且下颌第一磨牙的中央窝颊舌径、近远中径分别比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舌尖的中央窝颊舌径、近远中径大,从而形成了第二臼窝;
所述下颌第一磨牙的远中颊与远中舌尖三角嵴变窄,没有远中尖三角嵴,并且下颌第一磨牙的远中窝外形、大小与中央窝相同,从而形成了第三臼窝;
所述下颌第二磨牙的中央窝颊舌径、远近中径分别比上颌第二磨牙的中央窝颊舌径、远近中径大,从而形成了第四臼窝。
本方案中的第一臼窝、第二臼窝、第三臼窝和第四臼窝能够与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磨牙的牙尖进行配合,从而实现正常的咀嚼动作。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下颌第二前磨牙的远中窝颊舌径、近远中径分别比上颌第二前磨牙的舌尖的远中窝颊舌径、近远中径大;下颌第一磨牙的中央窝颊舌径、近远中径分别比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舌尖的中央窝颊舌径、近远中径大;下颌第二磨牙的中央窝颊舌径、远近中径分别比上颌第二磨牙的中央窝颊舌径、远近中径大。
如此设置,本方案中下颌第二前磨牙与上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一磨牙,以及下颌第二磨牙与上颌第二磨牙之间的配合度更好,且在转动180度后仍然能够进行较好的配合。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下颌后牙的咬合1/3处从颊舌断面看左右对称,中龈2/3颊侧大于舌侧,外形高点在中1/3与龈1/3交界处。
如此设置,能够使下颌后牙在转动180度后限制其转动,且本方案中的这种结构限位效果更佳,配合度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实施例一中解剖形态的总义齿的上颌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实施例一中在排正常杵臼咬合时下颌后牙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实施例一中在排正常杵臼咬合时上颌后牙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实施例一中在排反转杵臼咬合时上颌后牙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实施例一中可反转的上颌第一磨牙具有基本上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实施例一中可反转的上颌第二前磨牙具有基本上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实施例一中上颌第二前磨牙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实施例一中上颌第一磨牙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实施例一中上颌第二磨牙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实施例一中下颌后牙侧视方向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上颌第一前磨牙4、上颌第二前磨牙5、舌尖顶51、颊尖顶52、上颌第一磨牙6、远中舌尖61、近中舌尖62、颊尖63、近中舌尖顶611、远中舌尖顶621、上颌第二磨牙7、舌尖71、颊尖72、舌尖顶711、下颌第一前磨牙4’、下颌第二前磨牙5’、下颌第一磨牙6’和下颌第二磨牙7’。
实施例一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
由于左侧和右侧的各牙是对称分布的,因此,本实用新型在进行示例性说明时只针对右侧的上述各个牙齿分布。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下文所提及的“舌面”、“颊面”、“舌尖”“颊尖"是相对于根据本发明的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在排正常杵臼咬合时定义的,是为了方便定义各个磨牙的结构特征。当上颌相应磨牙分别旋转了180度时,各个磨牙的“舌面”、“颊面”、“舌尖”、“颊尖”也相应地对换,相互之间的位置和结构关系也相应地得以调整,但这并不会影响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上颌相应磨牙的结构特征。
参照图1,以解剖形态的总义齿的上颌部分为代表,示意性地示出了在中切牙1、2之间的中线Ⅰ-Ⅰ。中线为平分颅面部的一条假想线。正常情况下,中线通过两眼之间、鼻尖、两上颌中切牙及两下颌中切牙之间。中线将牙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牙体长轴为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轴,而牙有与牙体长轴一致的四个轴面,和与牙体长轴垂直的咬合面。
如图1所示,对于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而言,各牙的四个轴面中,离中线Ⅰ-Ⅰ较近的一面为近中面,而离中线Ⅰ-Ⅰ较远的一面称为远中面;接近舌的一面称为舌面,而接近颊的一面称为颊面。如进一步在上文所示地,上下颌后牙咬合时发生接触的一面称为咬合面。
如图2所示,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包括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上颌后牙包括依次相邻排列的上颌第二磨牙7、上颌第一磨牙6、上颌第二前磨牙5和上颌第一前磨牙4,下颌后牙包括依次相邻排列的下颌第一前磨牙4’、下颌第二前磨牙5’、下颌第一磨牙6’和下颌第二磨牙7’,上颌第二前磨牙5与下颌第二前磨牙5’、上颌第一磨牙6和下颌第一磨牙以及上颌第二磨牙7和下颌第二磨牙分别形成杵臼咬合关系,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的牙尖斜度为20°-30°,上颌第二前磨牙5、上颌第一磨牙6和上颌第二磨牙7中的每颗人造后牙均能够转动180度以形成排反转杵臼咬合关系。
如图3所示,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在排正常杵臼咬合时的上颌后牙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在排反转杵臼咬合时的上颌后牙的示意图。对比图3和图4可以看出,可选地,上颌第一前磨牙4保持不变,而上颌第二前磨牙5、上颌第一磨牙6和上颌第二磨牙7在排正常杵臼咬合和排反转杵臼咬合时相对于牙体长轴成镜面对称关系。在进行反转杵臼咬合排牙时,上颌第二前磨牙 5、上颌第一磨牙6和上颌第二磨牙7中的均能够相对于正常咬合排牙时旋转180度。
考虑到外观、食物切割等的需要,上颌第一前磨牙4和下颌第一前磨牙4’分别保持与相邻的上颌尖牙3和下颌尖牙3’在外形和功能的延续与过渡。杵臼咬合从上颌第二前磨牙 5和下颌第二磨牙5’开始。上颌第二前磨牙5和下颌第二磨牙5’、上颌第一磨牙6和下颌第二前磨牙6’、上颌第二磨牙7和下颌第二磨牙7’分别形成了杵臼咬合关系。
如图5和图8所示,上颌第一磨牙四侧的外轮廓切线之间形成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使得上颌第一磨牙呈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上颌第一磨牙6的近远中面、近远中边缘嵴平行、等长、外形相同,上颌第一磨牙6的舌面中龈2/3与颊面中龈2/3外形相同;
上颌第一磨牙6具有远中舌尖61和近中舌尖62两个舌尖,这两个舌尖都比颊尖63高,例如高出0.5mm;上颌第一磨牙6的近中舌尖顶611顶向近中颊移位,远中舌尖62与近中舌尖61等大,并且上颌第一磨牙6的远中舌尖顶621也向近中颊移位;
上颌第一磨牙没有斜嵴,并且上颌第一磨牙的两舌尖外观圆钝,颊舌向、近远中向左右对称。
如图9所示,在人造后牙排正常杵臼咬合关系时,可反转的上颌第二磨牙7的近远中面、近远中边缘嵴平行、等长、外形相同;上颌第二磨牙7的舌面中龈2/3与颊面中龈2/3外形相同;上颌第二磨牙7的舌尖71比颊尖72高,例如高出0.5mm;下颌第二磨牙7的远中舌尖被取消,只留下了近中舌尖,也就是舌尖71,并且下颌第二磨牙的舌尖顶711向远中颊移位;下颌第二磨牙的舌尖71外观圆钝,并且颊舌向、近远中向左右对称。
无论上颌人造后牙排正常杵臼咬合或者排反转杵臼咬合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的下颌第二前磨牙5’的发育沟呈Y形。下颌第二前磨牙5’的臼窝在远中,因而牙合面的发育沟只能采用原解剖牙合型的H型来改良为从远中看近似Y形,以增加美感。
如图6所示,上颌第二前磨牙5四侧的外轮廓的切线之间矩形形状,本实施例中上颌第二磨牙7四侧的外轮廓的切线之间也形成矩形形状,从而使上颌第二磨牙7和上颌第二前磨牙5均呈近视与矩形的形状。
如图7所示,在人造后牙排正常杵臼咬合关系时,也就是说在上颌第二前磨牙5没有反转之前,上颌第二前磨牙5的近远中面、近远中边缘嵴(处于咬合面与轴面相交处)平行、等长、外形相同。上颌第二前磨牙5的舌面中龈2/3与颊面中龈2/3外形相同。上颌第二前磨牙5的舌尖顶51与颊尖顶52齐高。
上颌第二前磨牙5的舌尖顶51向舌侧内移,尖顶颊舌径与近远中径均加大,外观圆钝,颊舌向、近远中向左右对称。以上关于上颌第二前磨牙5的结构特征的描述是针对在根据本发明的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在排正常杵臼咬合关系时定义的,在上颌第二前磨牙5反转了180度之后,上述对应关系相应地对换,尤其是舌、颊方向以及远中、近中方向发生了对换,但这并不影响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上颌第二前磨牙5的结构特征。这同样也适用于将在下文抽述的根据本发明的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的可反转的上颌第一磨牙6和上颌第二磨牙7。
下颌第二前磨牙5’的远中窝颊舌径、近远中径分别比上颌第二前磨牙5的舌尖的远中窝颊舌径、近远中径大1mm,从而形成了第一臼窝;
下颌第一磨牙的两个近中尖三角嵴的朝向略偏近中,中央沟略向颊侧移位,并且下颌第一磨牙6’的中央窝颊舌径、近远中径分别比上颌第一磨牙6的近中舌尖的中央窝颊舌径、近远中径大1mm,从而形成了第二臼窝;
下颌第一磨牙6’的远中颊与远中舌尖三角嵴变窄,没有远中尖三角嵴,并且下颌第一磨牙6’的远中窝外形、大小与中央窝相同,从而形成了第三臼窝;
下颌第二磨牙7’的中央窝颊舌径、远近中径分别比上颌第二磨牙7的中央窝颊舌径、远近中径大1mm,从而形成了第四臼窝。
如图10所示,下颌后牙的咬合1/3处从颊舌断面看左右对称,中龈2/3处颊侧大于舌侧,外形高点在中1/3与龈1/3的交界处。
本发明的“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能够同时实现对改良咬合型人造后牙的七项要求:
1.无论排正常咬合还是排反咬合,外形美观,易于被医生与患者接受;
2.可以排正常咬合总义齿;
3.可以方便地排反咬合总义齿;
4.可以方便地一侧排反咬合、一侧排正常咬合;
5.可以用于正常咬合的上颌单颌总义齿;
6.可以方便地用于反咬合的上颌单颌总义齿;
7.可以用于下颌单颌总义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属于有尖牙类的改良咬合型。
1.本方案中的牙尖斜度太小了容易出现咀嚼效率低,牙尖斜度太大了不能够适用于全口义齿,本方案中的牙尖斜度能够满足全口义齿的正常使用。
2.在正常咬合关系时,可以排成解剖咬合关系,咀嚼效率不会低于解剖咬合型,而且易于调咬合,比解剖咬合更易于建立咬合接触。
3.上下颌第二前磨牙、上下颌第一磨牙、上下颌第二磨牙分别形成杵臼咬合关系。并且,与排正常咬合关系的传统人造后牙相比,本发明的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中的每颗人造后牙均能够转动180度以排反转杵臼咬合关系,满足反咬合总义齿的排牙要求,并提高咀嚼效率。
4.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不仅可以排正常咬合总义齿,更可以方便地排反咬合总义齿,从而解决无牙颌反咬合患者的排牙、美观及功能问题。
5.对于颌弓一侧反咬合关系,另外一侧正常咬合关系的患者,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可利用一副牙,通过后牙的180度旋转,实现一侧正常咬合另一侧反咬合的咬合关系,不仅可降低患者用传统人工牙排牙时需买两副牙的费用,更能够使咬合力均匀地分散在上下颌牙槽嵴上,提高了患者的咀嚼效率、舒适度、美观度和满意度,
6.通过上述可反转杵臼咬合人工后牙形态设计的创新,相比传统的人造后牙,本发明能满足前述的对改良咬合型人造后牙的七项要求,并且排牙操作简单、不影响美观、不降低咀嚼效率,医生和患者均易于接受。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的牙尖斜度均为 20°。
本方案中牙尖斜度为20°,适用于牙槽嵴比较差、牙床比较低平的患者使用,若牙尖斜度比较小时,患者咀嚼运动时,全口义齿的侧向力比较小,导致咀嚼效率低,而本方案中的牙尖斜度的设置能够使患者在使用本方案的产品时患者的义齿不容易产生移位,也不容易产生疼痛。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的牙尖斜度均为 30°。本方案中牙尖斜度为30°时,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的牙尖斜度相对而言较大,其适用于牙床条件比较好或者对咀嚼效率有要求的患者。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Claims (10)

1.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包括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所述上颌后牙包括依次相邻排列的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和上颌第一前磨牙,所述下颌后牙包括依次相邻排列的下颌第二磨牙、下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和下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与下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以及上颌第二磨牙和下颌第二磨牙分别形成杵臼咬合关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颌后牙和所述下颌后牙的牙尖斜度为20°-30°,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磨牙中的每颗人造后牙均能够转动180度以形成排反转杵臼咬合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的牙尖斜度均为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的牙尖斜度均为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颌第一磨牙四侧的外轮廓切线之间形成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所述上颌第二磨牙和上颌第二前磨牙四侧的外轮廓的切线之间均呈矩形状;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的舌尖在颊舌向、近远中向均左右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面、近远中边缘嵴平行、等长、外形相同,所述上颌第一磨牙的舌面中龈2/3与颊面中龈2/3外形相同;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舌尖顶向近中颊移位,并且上颌第一磨牙的远中舌尖顶也向近中颊移位;上颌第一磨牙没有斜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其特征在于:上颌第二前磨牙具有基本矩形形状,并且该上颌第二前磨牙的近远中面、近远中边缘嵴平行、等长、外形相同;上颌第二前磨牙的舌面中龈2/3与颊面中龈2/3外形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颌第二磨牙的舌尖比颊尖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其特征在于:下颌第二前磨牙的发育沟呈Y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颌第二前磨牙的远中窝颊舌径、近远中径分别比上颌第二前磨牙的舌尖的远中窝颊舌径、近远中径大,从而形成了第一臼窝;
所述下颌第一磨牙的两个近中尖三角嵴的朝向偏近中,中央沟向颊侧移位,并且下颌第一磨牙的中央窝颊舌径、近远中径分别比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舌尖的中央窝颊舌径、近远中径大,从而形成了第二臼窝;
所述下颌第一磨牙的远中颊与远中舌尖三角嵴变窄,没有远中尖三角嵴,并且下颌第一磨牙的远中窝外形、大小与中央窝相同,从而形成了第三臼窝;
所述下颌第二磨牙的中央窝颊舌径、远近中径分别比上颌第二磨牙的中央窝颊舌径、远近中径大,从而形成了第四臼窝。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其特征在于:下颌后牙的咬合1/3处从颊舌断面看左右对称,中龈2/3处颊侧大于舌侧,外形高点在中1/3与龈1/3的交界处。
CN202123110661.4U 2021-12-10 2021-12-10 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 Active CN2167978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10661.4U CN216797888U (zh) 2021-12-10 2021-12-10 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10661.4U CN216797888U (zh) 2021-12-10 2021-12-10 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97888U true CN216797888U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53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10661.4U Active CN216797888U (zh) 2021-12-10 2021-12-10 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9788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2505A1 (zh) * 2022-10-19 2024-04-25 张文龙 一种机械力学固位的全口吸附义齿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2505A1 (zh) * 2022-10-19 2024-04-25 张文龙 一种机械力学固位的全口吸附义齿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erkovitz et al. Oral Anatomy,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E-Book: Oral Anatomy,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E-Book
Sabri The eight components of a balanced smile
Kokich et al. Gingival contour and clinical crown length: their effect on the esthetic appearance of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
Gillen et al. An analysis of selected normative tooth proportions.
CN210612259U (zh) 一种隐形矫治器
Barker et al. Anatomy of root canals. IV deciduous teeth
Gill et al. Smile aesthetics
Mcnamara et al. Root abnormalities, talon cusps, dens invaginati with reduced alveolar bone levels: case report
Kavoura et al. Full-mouth rehabilitation of a patient with bulimia nervosa. A case report.
CN216797888U (zh) 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
Sivakumar et al. A review on smile arc-An orthodontist's perspective.
May et al. Smile Aesthetics
JP4495244B2 (ja) 人工臼歯
Irish Terms and terminology used in dental anthropology
Grawish et al. Permanent maxillary and mandibular incisors
Chandran et al. Smile, its anatomy, types, components and cosmetics in orthodontics: a review
Nagaş et al. The permanent maxillary and mandibular premolar teeth
Sockalingam et al. Bilateral accessory central cusp of 2nd deciduous molar: An unusual occurrence
Gill et al. Smile Aesthetics: clinical
Jain et al. Full mouth rehabilitation of an ectodermal dysplasia patient with hypodontia and reduced vertical dimension using metal ceramic restorations: a case report
Crăciunescu et al. Dental anatomy and morphology of permanent teeth
RESNIK et al. Rationale for Dental Implants
Ngan et al. Guidance of eruption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CN216724816U (zh) 线性平面咬合型人造后牙列
CN203263568U (zh) 可反转杵臼*型人造后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