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93770U - 电芯入壳装置及电池生产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芯入壳装置及电池生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93770U
CN216793770U CN202220233793.1U CN202220233793U CN216793770U CN 216793770 U CN216793770 U CN 216793770U CN 202220233793 U CN202220233793 U CN 202220233793U CN 216793770 U CN216793770 U CN 2167937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cking
frame
driving
piec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3379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迪超
吴海生
姜德志
耿英波
伍晓斌
李波
单金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pton Automation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pton Automation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pton Automation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Upton Automation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3379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937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937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937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芯入壳装置及电池生产系统,所述电芯入壳装置包括:横移机构,拾取机构及压平机构。所述拾取机构包括拾取架与拾取件,所述横移机构与所述拾取架驱动连接,所述拾取架设有转轴,所述拾取件通过转轴与所述拾取架转动连接,初始状态下,所述拾取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横移机构的长度方向呈角度设置,所述压平机构与所述拾取架连接,所述压平机构与所述拾取件抵触配合,所述压平机构用于驱使所述拾取件绕所述转轴转动。本电芯入壳装置,入壳时与壳体呈角度下降,并通过横移机构对电芯的水平位置调整,进而使电芯先一端入壳,再完全入壳,有利于提高入壳效率,同时能够避免电芯被壳体边缘损伤,提高电芯自动入壳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电芯入壳装置及电池生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芯入壳装置及电池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锂电池技术,为了达到使用环境的电压和容量,需要将多个电芯堆叠后进行串联或者并联组成软包锂电池模组使用。软包锂电池外包铝塑膜,硬度较低,而且在放电时会释放较大的热量,通常把电芯放到铝壳加固然后堆叠成软包电池模组便于散热。
传统技术中,为了节省空间,缩小电池的整体体积,铝壳的尺寸都会设计的尽量紧凑。而电芯的外形公差大,一般的机械设备难以实现自动入铝壳操作。锂电池属于液体电池,通过铝塑膜封装保护,但铝塑膜比较薄,机械设备自动安装如果定位精度不够,很容易把铝塑膜弄破漏液,或者有冒烟起火风险。因此,目前行业还大量保留人工入壳的状态。然而,目前的人工操作电芯入壳方式,工作效率较低,不利于产能的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电芯入壳装置及电池生产系统,能够有效提高电芯的入壳效率,提高产能。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芯入壳装置,用于安装在驱动设备上,所述电芯入壳装置包括:横移机构,所述横移机构用于与驱动设备连接;拾取机构,所述拾取机构包括拾取架与拾取件,所述横移机构与所述拾取架驱动连接,所述横移机构用于驱使所述拾取架沿所述横移机构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拾取架设有转轴,所述拾取件通过转轴与所述拾取架转动连接,初始状态下,所述拾取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横移机构的长度方向呈角度设置,所述拾取件用于拾取和释放电芯;压平机构,所述压平机构与所述拾取架连接,所述压平机构与所述拾取件抵触配合,所述压平机构用于驱使所述拾取件绕所述转轴转动。
上述电芯入壳装置,在工作过程中,首先,如机械臂、运动平台等驱动设备带动电芯入壳装置移动至上料工位,此时,拾取件相对水平方向为倾斜状态,压平机构驱使拾取件绕转轴转动,使得拾取件与水平方向水平;偏转后,拾取件靠近并拾取电芯;拾取后,驱动设备带动电芯提起,此时,压平机构释放作用力,拾取件回到初始状态,带动电芯相对横移机构的长度方向呈现倾斜状态,驱动件带动电芯至壳体的上方;接着,通过横移机构调整电芯的水平位置,使得电芯处于预设的入壳位置;然后,机械臂带动电芯入壳装置下移,使得电芯靠近壳体的一端先与壳体的边缘内壁接触;接触后,电芯入壳装置继续向下运动,电芯因为外力作用开始旋转运动,并通过横移机构的作用对电芯的水平位置进行调整,使电芯在下压过程始终紧贴壳体的边缘运动,此时电芯以壳体边缘作为旋转轴进行扇形旋转动作;最后,电芯的底部与壳体的底部贴平,电芯入壳,拾取件释放电芯并复位。本电芯入壳装置,入壳时与壳体呈角度下降,并通过横移机构对电芯的水平位置调整,进而使电芯先一端入壳,再完全入壳,有利于提高入壳效率,同时能够避免电芯被壳体边缘损伤,提高电芯自动入壳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拾取机构与所述压平机构均为至少两个,且所述拾取机构与所述压平机构为一一对应设置,两个所述拾取架均与所述横移机构驱动连接,所述横移机构用于驱使两个所述拾取架相互靠近或远离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拾取机构还包括偏置件,所述偏置件设置于所述拾取架与拾取件之间,且所述偏置件与所述转轴在所述拾取架上间隔设置,所述偏置件用于驱使所述拾取件保持初始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拾取架包括传动座、缓冲件及转动座,所述转动座与所述横移机构传动连接,所述转动座通过所述缓冲件与所述传动座活动连接,所述转动座与所述缓冲件缓冲配合,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转动座上,所述拾取件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转动座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拾取机构还包括感应件,所述感应件与所述转动座连接,且所述感应件与所述拾取件感应配合,所述感应件用于检测所述拾取件的转动角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平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与偏转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拾取架连接,所述偏转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偏转架与所述拾取件靠近所述拾取架的一侧面抵触配合,所述第一驱动件驱使所述偏转架沿所述横移机构的高度方向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偏转架设有第一抵触部与第二抵触部,所述第一抵触部与所述第二抵触部在所述偏转架上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抵触部与所述第二抵触部分别设置于所述转轴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抵触部与所述第二抵触部均与所述拾取件抵触配合,且所述第一抵触部与所述第二抵触部的长度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移机构包括横移架、第二驱动件及传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传动件均与所述横移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传动件驱动连接,所述传动件与所述拾取架传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件包括双向螺纹丝杆及丝杆螺母,两个所述横移架分别与两个丝杆螺母连接,两个所述丝杆螺母分别与所述双向螺纹丝杆上的两组方向相反的螺纹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使所述双向螺纹丝杆转动。
一种电池生产系统,包括驱动设备及上述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所述驱动设备与所述横移机构连接。
上述电池生产系统,在工作过程中,首先,如机械臂、运动平台等驱动设备带动电芯入壳装置移动至上料工位,此时,拾取件相对水平方向为倾斜状态,压平机构驱使拾取件绕转轴转动,使得拾取件与水平方向水平;偏转后,拾取件靠近并拾取电芯;拾取后,驱动设备带动电芯提起,此时,压平机构释放作用力,拾取件回到初始状态,带动电芯相对横移机构的长度方向呈现倾斜状态,驱动件带动电芯至壳体的上方;接着,通过横移机构调整电芯的水平位置,使得电芯处于预设的入壳位置;然后,机械臂带动电芯入壳装置下移,使得电芯靠近壳体的一端先与壳体的边缘内壁接触;接触后,电芯入壳装置继续向下运动,电芯因为外力作用开始旋转运动,并通过横移机构的作用对电芯的水平位置进行调整,使电芯在下压过程始终紧贴壳体的边缘运动,此时电芯以壳体边缘作为旋转轴进行扇形旋转动作;最后,电芯的底部与壳体的底部贴平,电芯入壳,拾取件释放电芯并复位。本电芯入壳装置,入壳时与壳体呈角度下降,并通过横移机构对电芯的水平位置调整,进而使电芯先一端入壳,再完全入壳,有利于提高入壳效率,同时能够避免电芯被壳体边缘损伤,提高电芯自动入壳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芯入壳装置的初始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的入壳后位置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芯入壳装置;110、横移机构;111、横移架;112、第二驱动件;113、传动件;1131、双向螺纹丝杆;1132、丝杆螺母;114、同步带;115、传动轮;116、保护罩;117、安装法兰;118、第一导轨;119、第二导轨;120、拾取机构;121、拾取架;1211、传动座;1212、缓冲件;1213、转动座;122、拾取件;123、转轴;124、偏置件;125、感应件;126、海绵层;130、压平机构;131、第一驱动件;132、偏转架;133、第一抵触部;134、第二抵触部;140、光电传感器;200、电芯;300、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三;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芯入壳装置100的初始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100的入壳后位置关系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的一种电芯入壳装置100,用于安装在驱动设备上,电芯入壳装置100包括:横移机构110、拾取机构120及压平机构130。横移机构110用于与驱动设备连接。拾取机构120包括拾取架121与拾取件122,横移机构110与拾取架121驱动连接。横移机构110用于驱使拾取架121沿横移机构110的长度方向运动。拾取架121设有转轴123,拾取件122通过转轴123与拾取架121转动连接。初始状态下,拾取件122的长度方向与横移机构110的长度方向呈角度设置,拾取件122用于拾取和释放电芯200。压平机构130与拾取架121连接,压平机构130与拾取件122抵触配合,压平机构130用于驱使拾取件122绕转轴123转动。
上述电芯入壳装置100,在工作过程中,首先,如机械臂、运动平台等驱动设备带动电芯入壳装置100移动至上料工位,此时,拾取件122相对水平方向为倾斜状态,压平机构130驱使拾取件122绕转轴123转动,使得拾取件122与水平方向水平;偏转后,拾取件122靠近并拾取电芯200;拾取后,驱动设备带动电芯200提起,此时,压平机构130释放作用力,拾取件122回到初始状态,带动电芯200相对横移机构110的长度方向呈现倾斜状态,驱动件带动电芯200至壳体300的上方;接着,通过横移机构110调整电芯200的水平位置,使得电芯200处于预设的入壳位置;然后,机械臂带动电芯入壳装置100下移,使得电芯200靠近壳体300的一端先与壳体300的边缘内壁接触;接触后,电芯入壳装置100继续向下运动,电芯200因为外力作用开始旋转运动,并通过横移机构110的作用对电芯200的水平位置进行调整,使电芯200在下压过程始终紧贴壳体300的边缘运动,此时电芯200以壳体300边缘作为旋转轴进行扇形旋转动作;最后,电芯200的底部与壳体300的底部贴平,电芯200入壳,拾取件122释放电芯200并复位。本电芯入壳装置100,入壳时与壳体300呈角度下降,并通过横移机构110对电芯200的水平位置调整,进而使电芯200先一端入壳,再完全入壳,有利于提高入壳效率,同时能够避免电芯200被壳体300边缘损伤,提高电芯200自动入壳的可靠性。
由于驱动设备不是本实施例的发明点和主要改进的对象,本实施例不对驱动设备做具体地限定,只需满足驱使电芯入壳装置100进行位置移动即可,例如,驱动设备可为机器人、机械臂、多轴运动平台等。
需要说明的是,横移机构110与拾取架121驱动连接应理解为,横移机构110与拾取架121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为直接连接与间接连接,且横移机构110能够作为动力来源,驱使拾取架121带动拾取件122和电芯200沿横移机构110的长度方向运动。
其中,为了进一步理解与说明横移机构110的长度方向,以图1为例,横移机构110的长度方向为图1中直线S1上任意一箭头所指的方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与图3,拾取机构120与压平机构130均为至少两个。且拾取机构120与压平机构130为一一对应设置,两个拾取架121均与横移机构110驱动连接,横移机构110用于驱使两个拾取架121相互靠近或远离运动。如此,一方面两个拾取机构120作用于一个电芯200上时,有利于提高对一个电芯200的拾取稳定性,避免电芯200掉落,另一方面,能够同时对两个电芯200进行拾取和入壳,并且横移机构110能够同时驱使两个电芯200靠近或远离运动,调整电芯200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而方便两个电芯200的同时入壳操作。
其中,初始状态下,拾取件122的长度方向与横移机构110的长度方向呈角度设置,可为在拾取件122自身重力状态下,拾取件122与水平方向倾斜,拾取电芯200后,两个电芯200呈“八”字型状态,也可以在外力的抵触或支撑的作用下,使得拾取件122带动电芯200与水平方向呈角度设置,如图4所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拾取机构120还包括偏置件124,偏置件124设置于拾取架121与拾取件122之间,且偏置件124与转轴123在拾取架121上间隔设置,偏置件124用于驱使拾取件122保持初始状态。如此,当转轴123安装在拾取架121和拾取件122的中间位置时,在自身重力状态下,拾取件122不会保持倾斜状态,将偏置件124设置于拾取架121相对转轴123的外侧,使得在初始状态时,在偏置件124的偏置作用下,拾取件122相对水平位置为倾斜状态,使得两个拾取件122呈“八”字型状态。当需要拾取电芯200时,压平机构130驱使拾取件122转动,使拾取件122为水平状态,进而能够方便拾取电芯200,并且不会对电芯200造成损伤,有利于保护电芯200,提高拾取机构120的使用可靠性。
具体地,请参阅图1、图2与图3,拾取架121包括传动座1211、缓冲件1212及转动座1213。转动座1213与横移机构110传动连接,转动座1213通过缓冲件1212与传动座1211活动连接,且转动座1213与缓冲件1212缓冲配合。转轴123设置于转动座1213上,拾取件122通过转轴123与转动座1213转动连接。如此,传动座1211能够带动缓冲件1212、转动座1213、拾取件122及拾取后的电芯200在横移机构110上移动,对电芯200进行拾取时,缓冲件1212有利于减少拾取件122对电芯200的抵压和冲击,有利于对电芯200起保护作用。
其中,缓冲件1212可为弹簧、气囊、泡沫弹性材料、橡胶、硅胶或其它缓冲材料。
具体地,请参阅图1、图2与图3,缓冲件1212为弹簧。弹簧两端分别连接于传动座1211与转动座1213。如此,结构简单,稳定性强,有利于提高拾取结构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同时依靠弹簧的弹性形变保证缓冲件1212的缓冲效果。本实施例仅提供一种缓冲件1212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并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图2与图3,缓冲件1212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缓冲件1212在传动座1211上间隔设置。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缓冲件1212为四个,四个缓冲件1212均匀分布在传动座1211与转动座1213之间。
可选地,拾取件122对电芯200的拾取方式可为夹取、吸取、托取、粘取或其它拾取方式。
具体地,请参阅图1、图2与图3,拾取件122为真空吸盘,真空吸盘通过负压对电芯200进行拾取。如此,在对电芯200进行拾取时,有利于保护电芯200不受损伤,提高电芯200的生产良品率,进而提高拾取件122的工作可靠性。本实施例仅提供一种拾取件122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并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图2与图3,拾取件122靠近电芯200的一侧面设有海绵层126。如此,有利于进一步减小拾取件122对电芯200的冲击,进而保证电芯200不受损伤。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拾取机构120还包括感应件125,感应件125与转动座1213连接,且感应件125与拾取件122感应配合,感应件125用于检测拾取件122的转动角度。如此,通过感应件125的检测作用,电芯200在进行入壳操作时,能够实时监测电芯200转动的角度,反馈给横移机构110,进而能够使得横移机构110同步跟随,根据电芯200角度的变化,自动调整两个电芯200之间的间距,使电芯200在下压过程始终紧贴壳体300的边缘运动,此时电芯200以壳体300边缘作为旋转轴123进行扇形旋转动作,有利于提高电芯200入壳操作时的准确性和自动入壳效率。
可选地,感应件125可为光线传感器、距离传感器、角度传感器或其它感应装置。
具体地,请参阅图1、图2与图3,感应件125为角度编码器。如此,精度高,可靠性强,且控制方便,有利于实时将电芯200的角度偏转信息反馈给横移机构110,进而实现自动变距操作,提高电芯入壳装置100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本实施例仅提供一种感应件125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并不以此为限。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与图2,压平机构130包括第一驱动件131与偏转架132。第一驱动件131与拾取架121连接,偏转架132与第一驱动件131的输出端连接。偏转架132与拾取件122靠近拾取架121的一侧面抵触配合,第一驱动件131驱使偏转架132沿横移机构110的高度方向运动。如此,通过偏转架132的抵触作用,能够使得拾取件122从倾斜状态变成水平状态,动作简单,可靠性强,有利于提高压平机构130的工作效率。
其中,为了进一步理解与说明片横移机构110的高度方向,以图1为例,横移机构110的高度方向为图1中直线S2上任意一箭头所指的方向。
可选地,第一驱动件131可为电机、气缸、液压缸或其它驱动装置。
具体地,请参阅图1、图2与图3,第一驱动件131为气缸。如此,操作简单,可靠性强,有利于提高第一驱动件131的工作稳定性。本实施例仅提供一种第一驱动件131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并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图2与图3,偏转架132设有第一抵触部133与第二抵触部134。第一抵触部133与第二抵触部134在偏转架132上间隔设置,且第一抵触部133与第二抵触部134分别设置于转轴123的相对两端,第一抵触部133与第二抵触部134均与拾取件122抵触配合,且第一抵触部133与第二抵触部134的长度相同。如此,初始状态下,两个拾取件122在偏置件124的作用下呈现“八”字型,在压平机构130对拾取件122进行偏转时,气缸伸展,第一抵触部133与第二抵触部134抵触在转轴123两边,使得拾取件122慢慢从倾斜状态转动到水平状态,从而对两个电芯200进行稳定拾取。拾取后,气缸收缩,在偏置件124的作用下,两个电芯200随两个拾取件122回到倾斜状态,进而准备后续的入壳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与图3,横移机构110包括横移架111、第二驱动件112及传动件113。第二驱动件112与传动件113均与横移架111连接,第二驱动件112与传动件113驱动连接,传动件113与拾取架121传动连接。如此,第二驱动件112起驱动作用,传动件113起传动作用,驱使两个拾取架121在传动件113上靠近或远离运动。
其中,对于两个拾取架121的驱动,可以设置两个第二驱动件112、两个传动件113,也可以设置一个第二驱动件112、一个传动件113,也可以设置两个第二驱动件112,一个传动件113。
可选地,第二驱动件112可为电机、气缸、液压缸或其它驱动装置。
具体地,请参阅图1、图2与图3,第二驱动件112为伺服电机。如此,控制方便,可靠性强,有利于提高拾取机构120在传动件113上的运动精度。本实施例仅提供一种第一驱动件131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并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与图3,横移机构110还包括同步带114和传动轮115,第二驱动件112通过同步带114和传动轮115与传动件113传动连接。如此,有利于提高第二驱动件112的驱动效率,同时方便第二驱动件112的灵活安装,提高电芯入壳装置100的结构紧凑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横移机构110还包括保护罩116,保护罩116设在同步带114和传动轮115上。如此,有利于对同步带114和传动轮115起保护作用,有利于提高横移机构110的工作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
具体地,请参阅图1、图2与图3,传动件113包括双向螺纹丝杆1131及丝杆螺母1132。两个横移架111分别与两个丝杆螺母1132连接,两个丝杆螺母1132分别与双向螺纹丝杆1131上的两组方向相反的螺纹传动连接,第二驱动件112用于驱使双向螺纹丝杆1131转动。如此,通过双向螺纹丝杆1131的传动作用,有利于提高两个拾取机构120的运动同步性,方便两个电芯200的定位和变距,进而提高电芯200入壳的工作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与图3,电芯入壳装置100还包括光电传感器140,通过光电传感器140的感应作用,能够感应电芯200是否在拾取机构120上,自动检测在运动过程中电芯200是否出现掉落,提高电芯入壳装置100的工作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横移架111上设有第一导轨118,偏转架132通过第一导轨118与横移架111导向配合。如此,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偏转架132的横移稳定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电芯入壳装置100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横移架111上设有第二导轨119,丝杆螺母1132通过第二导轨119与横移架111导向配合。如此,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拾取机构120的横移稳定性。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芯入壳装置100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横移机构110还包括安装法兰117。横移架111通过安装法兰117用于与驱动设备连接。如此,有利于提高横移架111与驱动设备的安装便利性与连接稳定性。
一种电池生产系统,请参阅图1,包括驱动设备及上述中任意一项的电芯入壳装置100,驱动设备与横移机构110连接。
上述电池生产系统,在工作过程中,首先,如机械臂、运动平台等驱动设备带动电芯入壳装置100移动至上料工位,此时,拾取件122相对水平方向为倾斜状态,压平机构130驱使拾取件122绕转轴123转动,使得拾取件122与水平方向水平;偏转后,拾取件122靠近并拾取电芯200;拾取后,驱动设备带动电芯200提起,此时,压平机构130释放作用力,拾取件122回到初始状态,带动电芯200相对横移机构110的长度方向呈现倾斜状态,驱动件带动电芯200至壳体300的上方;接着,通过横移机构110调整电芯200的水平位置,使得电芯200处于预设的入壳位置;然后,机械臂带动电芯入壳装置100下移,使得电芯200靠近壳体300的一端先与壳体300的边缘内壁接触;接触后,电芯入壳装置100继续向下运动,电芯200因为外力作用开始旋转运动,并通过横移机构110的作用对电芯200的水平位置进行调整,使电芯200在下压过程始终紧贴壳体300的边缘运动,此时电芯200以壳体300边缘作为旋转轴进行扇形旋转动作;最后,电芯200的底部与壳体300的底部贴平,电芯200入壳,拾取件122释放电芯200并复位。本电芯入壳装置100,入壳时与壳体300呈角度下降,并通过横移机构110对电芯200的水平位置调整,进而使电芯200先一端入壳,再完全入壳,有利于提高入壳效率,同时能够避免电芯200被壳体300边缘损伤,提高电芯200自动入壳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芯入壳装置,用于安装在驱动设备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入壳装置包括:
横移机构,所述横移机构用于与驱动设备连接;
拾取机构,所述拾取机构包括拾取架与拾取件,所述横移机构与所述拾取架驱动连接,所述横移机构用于驱使所述拾取架沿所述横移机构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拾取架设有转轴,所述拾取件通过转轴与所述拾取架转动连接,初始状态下,所述拾取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横移机构的长度方向呈角度设置,所述拾取件用于拾取和释放电芯;
压平机构,所述压平机构与所述拾取架连接,所述压平机构与所述拾取件抵触配合,所述压平机构用于驱使所述拾取件绕所述转轴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拾取机构与所述压平机构均为至少两个,且所述拾取机构与所述压平机构为一一对应设置,两个所述拾取架均与所述横移机构驱动连接,所述横移机构用于驱使两个所述拾取架相互靠近或远离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拾取机构还包括偏置件,所述偏置件设置于所述拾取架与拾取件之间,且所述偏置件与所述转轴在所述拾取架上间隔设置,所述偏置件用于驱使所述拾取件保持初始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拾取架包括传动座、缓冲件及转动座,所述转动座与所述横移机构传动连接,所述转动座通过所述缓冲件与所述传动座活动连接,所述转动座与所述缓冲件缓冲配合,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转动座上,所述拾取件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转动座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拾取机构还包括感应件,所述感应件与所述转动座连接,且所述感应件与所述拾取件感应配合,所述感应件用于检测所述拾取件的转动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平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与偏转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拾取架连接,所述偏转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偏转架与所述拾取件靠近所述拾取架的一侧面抵触配合,所述第一驱动件驱使所述偏转架沿所述横移机构的高度方向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转架设有第一抵触部与第二抵触部,所述第一抵触部与所述第二抵触部在所述偏转架上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抵触部与所述第二抵触部分别设置于所述转轴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抵触部与所述第二抵触部均与所述拾取件抵触配合,且所述第一抵触部与所述第二抵触部的长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移机构包括横移架、第二驱动件及传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传动件均与所述横移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传动件驱动连接,所述传动件与所述拾取架传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包括双向螺纹丝杆及丝杆螺母,两个所述横移架分别与两个丝杆螺母连接,两个所述丝杆螺母分别与所述双向螺纹丝杆上的两组方向相反的螺纹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使所述双向螺纹丝杆转动。
10.一种电池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生产系统包括驱动设备及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所述驱动设备与所述横移机构连接。
CN202220233793.1U 2022-01-27 2022-01-27 电芯入壳装置及电池生产系统 Active CN2167937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3793.1U CN216793770U (zh) 2022-01-27 2022-01-27 电芯入壳装置及电池生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3793.1U CN216793770U (zh) 2022-01-27 2022-01-27 电芯入壳装置及电池生产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93770U true CN216793770U (zh) 2022-06-21

Family

ID=82014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33793.1U Active CN216793770U (zh) 2022-01-27 2022-01-27 电芯入壳装置及电池生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937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447398A (zh) 电芯入壳装置及电池生产系统
CN107768725A (zh) 一种电芯保持架安装设备
CN114142100B (zh) 一种电芯包胶撕膜一体机
CN110010952B (zh) 一种电芯堆叠设备
CN209766576U (zh) 一种圆柱锂电池方形青稞纸自动黏贴机构
KR101040704B1 (ko) 이차전지용 스택 제작장치
CN217915369U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的夹取翻面系统
CN216793770U (zh) 电芯入壳装置及电池生产系统
KR20220009155A (ko) 배터리모듈 케이스 조립장치
CN210557886U (zh) 锂电池卷芯测试转移设备
CN218856074U (zh) 贴合机
CN116495470A (zh) 一种基于ctp的电芯柔性夹取摆放装置
CN113921886A (zh) 一种新能源电池生产线电芯侧面贴胶设备
KR102502876B1 (ko) 이차전지용 테이프 부착 시스템 및 방법
CN209777767U (zh) 一种自动上料装置
CN218101319U (zh) 一种纽扣电池贴胶机
CN215911458U (zh) 电芯极耳搬运设备
CN217024353U (zh) 一种基于视觉定位的电芯上料机构
CN221719855U (zh) 一种mab碳刷板转子外壳自动上料设备
CN219443869U (zh) 光伏电池片用激光切割设备
CN220764972U (zh) 一种上料结构及自动贴合机
CN117352813B (zh) 绝缘罩安装系统及其使用方法、电池包的生产方法
CN117022847B (zh) 一种贴胶设备和贴胶方法
CN213988966U (zh) 一种自动化电芯转移设备
CN220375721U (zh) 一种极性检测搬运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