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88109U - 自适应开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适应开合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788109U CN216788109U CN202220237365.6U CN202220237365U CN216788109U CN 216788109 U CN216788109 U CN 216788109U CN 202220237365 U CN202220237365 U CN 202220237365U CN 216788109 U CN216788109 U CN 2167881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spring
- clamping groove
- mounting hole
- bl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3298 dental ename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20 enamel (paint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573 porcelai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Pressure Vessels And Lid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适应开合装置,包括第一接触块、第二接触块、安装部、接触调整块和弹簧助力部,安装部包括安装块、第一安装孔、第一弹簧安装孔、第二弹簧安装孔和罩盖,第一安装孔的两侧对称设置第一弹簧安装孔和第二弹簧安装孔,第一安装孔的上方设有安装块,接触调整块设置在第一安装孔内且能够在第一安装孔内转动,弹簧助力部安装在第一弹簧安装孔和第二弹簧安装孔内且固定连接接触调整块,罩盖盖合第一弹簧安装孔和第二弹簧安装孔,安装块固定连接第一接触块,接触调整块固定连接第二接触块,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装配精度高、密封效果好、自动适应不同的间隙以及压缩工况的自适应开合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机械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开合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方便检修或监检时检修人员等进入化工设备、锅炉容器内部进行安装、拆卸、清洗和检修设备内部装置。当设备直径超过900mm时,应开设人孔。现有技术中的人孔装置通过铰接件将固定圈和人孔盖进行焊接固定,这就存在以下的缺陷:1、安装不方便,由于人孔盖以及固定圈都比较重,对于铰接件的焊接非常的不变;2、变形量大,装配不精确,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对人孔装置是采用焊接进行固定,因此存在焊接变形,同时由于需要防腐蚀需要对人孔装置进行搪瓷处理,这样进一步导致变形;3、人孔装置密封效果不好,由于存在较大的变形量,导致现有技术中的固定圈和人孔盖密封效果差。
专利号为201680085404.2专利名称为一种重型铰链的发明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公开的铰链利用平行调整装置,调整上铰链和下铰链之间的间距,从而调节铰链安装以后盖子与主体的密封性,针对以上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的缺陷:1、结构过于复杂,会导致生产装配效率低;2、在需要调整时,首先需要关闭盖子,再进行调整,但是对于化工设备尤其是搪瓷涂层的化工设备,在关闭调整时由于盖子较重而且接触时断面不能保证贴合,进而会造成管体的变形,如果存在搪瓷涂层的话变形量大会造成崩瓷;3、由于化工设备的借口需要采用密封件圈进行密封,在调整好进行盖合以后还需要利用螺栓锁紧压合,在长时间使用密封圈老化或者压合变形以后,盖子与本体之间的间隙依然存在需要发现间隙以后再次进行调整。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装配精度高、密封效果好、自动适应不同的间隙以及压缩工况的自适应开合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自适应开合装置,包括第一接触块、第二接触块、安装部、接触调整块和弹簧助力部,安装部包括安装块、第一安装孔、第一弹簧安装孔、第二弹簧安装孔和罩盖,第一安装孔的两侧对称设置第一弹簧安装孔和第二弹簧安装孔,第一安装孔的上方设有安装块,接触调整块设置在第一安装孔内且能够在第一安装孔内转动,弹簧助力部安装在第一弹簧安装孔和第二弹簧安装孔内且固定连接接触调整块,罩盖盖合第一弹簧安装孔和第二弹簧安装孔,安装块固定连接第一接触块,接触调整块固定连接第二接触块。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接触块靠近接触调整块的一端具有垂直设置的承重面,接触调整块与第二接触块接触的一面顶部设有圆弧接触面,圆弧接触面的顶部延伸出倾斜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弹簧助力部包括芯轴、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一卡槽、第二卡槽、第三卡槽和第四卡槽,芯轴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槽,芯轴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卡槽,第一弹簧安装孔上设有第三卡槽,第二弹簧安装孔上设有第四卡槽,第一弹簧安装在第一卡槽和第三卡槽内,第二弹簧安装在第二卡槽和第四卡槽内,芯轴的中间穿过接触调整块且与接触调整块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槽的外侧设有第一限位板,第二卡槽的外侧设有第二限位板,第一限位板将第一弹簧限制在第一卡槽内,第二卡槽将第二弹簧限制在第二卡槽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芯轴中间设有驱动块,驱动块连接调整螺栓,调整螺栓通过螺纹孔设置在在接触调整块上,调整螺栓的一端抵住驱动块,调整螺栓的另一端延伸出第一安装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圆弧接触面顶住承重面,倾斜面以圆弧接触面为中心转动且与接触面形成不同的夹角。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接触调整块设置成圆弧接触面和倾斜面在在不同的接触点以及间隙的情况下通过圆弧接触面转动进而调整倾斜面与承重面的夹角进而主动适应不同间隙;利用弹簧助力部为打开或者盖合盖子提供助力;同时接触调整块和第二接触块以及弹簧助力部的结构更加简单可靠便于调整,在密封件老化、压缩量增加以后都能够时盖子与接触面贴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适应开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适应开合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适应开合装置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自适应开合装置的接触调整块和第二接触块在不同材质密封圈的角度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自适应开合装置的接触调整块和第二接触块在不同材质密封圈的角度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自适应开合装置的接触调整块和第二接触块在盖子不同接触外置的角度关系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自适应开合装置的接触调整块和第二接触块在盖子不同接触外置的角度关系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自适应开合装置的接触调整块和第二接触块在不同压缩量下的角度关系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自适应开合装置的接触调整块和第二接触块在盖子不同接触外置的角度关系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自适应开合装置的接触调整块和第二接触块在盖子不同接触外置的角度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所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适应开合装置,包括第一接触块1、第二接触块2、安装部3、接触调整块4和弹簧助力部5,安装部3包括安装块31、第一安装孔32、第一弹簧安装孔33、第二弹簧安装孔34和罩盖35,第一安装孔32的两侧对称设置第一弹簧安装孔33和第二弹簧安装孔34,第一安装孔32的上方设有安装块31,接触调整块4设置在第一安装孔32内且能够在第一安装孔32内转动,弹簧助力部5安装在第一弹簧安装孔33和第二弹簧安装孔34内且固定连接接触调整块4,罩盖35盖合第一弹簧安装孔33和第二弹簧安装孔34,安装块31固定连接第一接触块1,接触调整块4固定连接第二接触块2。通过将接触调整块4设置成圆弧接触面41和倾斜面42在在不同的接触点以及间隙的情况下通过圆弧接触面41转动进而调整倾斜面42与承重面21的夹角进而主动适应不同间隙;利用弹簧助力部5为打开或者盖合盖子提供助力;同时接触调整块4和第二接触块2以及弹簧助力部5的结构更加简单可靠便于调整,在密封件老化、压缩量增加以后都能够时盖子与接触面贴合。
弹簧助力部5包括芯轴51、第一弹簧52、第二弹簧53、第一卡槽54、第二卡槽55、第三卡槽56和第四卡槽57,芯轴51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槽54,芯轴51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卡槽55,第一弹簧安装孔33上设有第三卡槽56,第二弹簧安装孔34上设有第四卡槽57,第一弹簧52安装在第一卡槽54和第三卡槽56内,第二弹簧53安装在第二卡槽55和第四卡槽57内,芯轴51的中间穿过接触调整块4且与接触调整块4固定连接。在具体安装时首先将接触调整块4安装件第一安装孔32内,继而将芯轴51由第一弹簧安装孔33穿过接触调整块4最终放置在第二弹簧安装孔34内,或者由第二弹簧安装孔34穿过接触调整块4最终放置在第一弹簧安装孔33内;进一步的将第一弹簧52的一端卡在第三卡槽56内,第一弹簧52的另一端卡在第一卡槽54内,将第二弹簧53的一端卡在第四卡槽57内,第二弹簧53的另一端卡在第二卡槽55内。需要注意的是第三卡槽56沿第一弹簧安装孔33的轴向设置,第四卡槽57沿第二弹簧安装孔34的轴向设置,第三卡槽56和第四卡槽57处于同一直线上。同时芯轴51在穿过接触调整块4时与接触调整块4固定连接,以便于在开合或者关闭盖子上使用第一弹簧52和第二弹簧53助力。这样的技术方案更加简洁,在长期使用中也更加可靠。
第一卡槽54的外侧设有第一限位板58,第二卡槽55的外侧设有第二限位板59,第一限位板58将第一弹簧52限制在第一卡槽54内,第二限位板59将第二弹簧53限制在第二卡槽55内。利用第一限位板58和第二限位板59固定了第一弹簧52和第二弹簧53的位置。
芯轴51中间设有驱动块510,驱动块510连接调整螺栓511,调整螺栓511通过螺纹孔设置在在接触调整块4上,调整螺栓511的一端抵住驱动块510,调整螺栓511的另一端延伸出第一安装孔32。旋转调整螺栓511能转动芯轴51,进而调整第一弹簧52和第二弹簧53的弹力,为打开或者闭合盖子助力。
第二接触块2靠近接触调整块4的一端具有垂直设置的承重面21,接触调整块4与第二接触块2接触的一面顶部设有圆弧接触面41,圆弧接触面41的顶部延伸出倾斜面42。在需要进行调整时,以圆弧接触面41为中心转动,接触面与倾斜面42形成夹角,由于盖子与管体之间的在加工上或者后期装配,零件焊接后都不能做到完全贴合,因此盖子与管体之间往往存在间隙,如果在盖合以后直接锁紧往往会导致管体变形,对于金属管而言变形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如果是具有搪瓷层的情况下,在强行锁紧闭合以后容易导致搪瓷层崩瓷,进而可能导致危险。发明专利中公开的技术方案,需要先闭合盖子再进行调整,这样一经闭合变形已经产生,崩瓷也是也无法避免,而且调整也比较繁琐。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在首次盖合以后自主适应不同的间隙,进而防止管体变形情况的发生。
圆弧接触面41顶住承重面21,倾斜面42以圆弧接触面41为中心转动且与接触面形成不同的夹角。利用不同的角度进而调整盖子与管体的接触关系进而使盖子贴合管体或者补偿不同密封材质的压缩量。
如图4所示,通常情况下在化工设备上的盖子与管体之间的密封件份硬质和软质,在使用硬质密封圈与管体之间的间距为16mm时,倾斜面42与接触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8°。
如图5所示,通常情况下在化工设备上的盖子与管体之间的密封件份硬质和软质,在使用软密封圈与管体之间的间距为4mm时,倾斜面42与接触面贴合,两者之间形成的夹角为0°。
如图6所示,在盖子与管体接触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3种情况,贴合、后端接触前段开口和前端接触后端开口,在后端接触前段开口10mm时,倾斜面42与接触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4°。
如图7所示,在盖子与管体接触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3种情况,贴合、后端接触前段开口和前端接触后端开口,在前端接触后端开口7mm时,倾斜面42与接触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3°。
如图8所示,在盖子与管体接触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3种情况,贴合、后端接触前段开口和前端接触后端开口,在放置密封圈完全贴合的情况下,倾斜面42与接触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5.4°。
如图9所示,在盖子与管体接触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3种情况,贴合、后端接触前段开口和前端接触后端开口,在放置密封圈完全贴合的情况下紧固件压合压缩密封件2mm的情况下,倾斜面42与接触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4°
如图10所示,在盖子与管体接触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3种情况,贴合、后端接触前段开口和前端接触后端开口,在放置密封圈完全贴合的情况下紧固件压合压缩密封件8mm的情况下,倾斜面42与接触面贴合,两者之间形成的夹角为0°。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自适应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接触块、第二接触块、安装部、接触调整块和弹簧助力部,所述安装部包括安装块、第一安装孔、第一弹簧安装孔、第二弹簧安装孔和罩盖,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两侧对称设置第一弹簧安装孔和第二弹簧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上方设有安装块,所述接触调整块设置在第一安装孔内且能够在第一安装孔内转动,所述弹簧助力部安装在第一弹簧安装孔和第二弹簧安装孔内且固定连接接触调整块,所述罩盖盖合第一弹簧安装孔和第二弹簧安装孔,所述安装块固定连接第一接触块,所述接触调整块固定连接第二接触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块靠近接触调整块的一端具有垂直设置的承重面,所述接触调整块与第二接触块接触的一面顶部设有圆弧接触面,所述圆弧接触面的顶部延伸出倾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助力部包括芯轴、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一卡槽、第二卡槽、第三卡槽和第四卡槽,所述芯轴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槽,所述芯轴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弹簧安装孔上设有第三卡槽,所述第二弹簧安装孔上设有第四卡槽,所述第一弹簧安装在第一卡槽和第三卡槽内,所述第二弹簧安装在第二卡槽和第四卡槽内,所述芯轴的中间穿过接触调整块且与接触调整块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的外侧设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卡槽的外侧设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将第一弹簧限制在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二卡槽将第二弹簧限制在第二卡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中间设有驱动块,所述驱动块连接调整螺栓,所述调整螺栓通过螺纹孔设置在接触调整块上,所述调整螺栓的一端抵住驱动块,所述调整螺栓的另一端延伸出第一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接触面顶住承重面,所述倾斜面以圆弧接触面为中心转动且与接触面形成不同的夹角。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237365.6U CN216788109U (zh) | 2022-01-27 | 2022-01-27 | 自适应开合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237365.6U CN216788109U (zh) | 2022-01-27 | 2022-01-27 | 自适应开合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788109U true CN216788109U (zh) | 2022-06-21 |
Family
ID=82014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237365.6U Active CN216788109U (zh) | 2022-01-27 | 2022-01-27 | 自适应开合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788109U (zh) |
-
2022
- 2022-01-27 CN CN202220237365.6U patent/CN21678810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H038869Y2 (zh) | ||
US6679651B2 (en) | Method of converting existing negative pressure tank access ways | |
CN216788109U (zh) | 自适应开合装置 | |
CN201739531U (zh) | 三偏心双向金属硬密封蝶阀 | |
CN217001362U (zh) | 一种自适应开合装置 | |
KR100406651B1 (ko) | 탭조립체 | |
CN212155771U (zh) | 一种高密封性封头 | |
US5114808A (en) | Cell cover with internal compression ring of high yield strength material | |
CN216430874U (zh) | 一种锁环式快开盲板 | |
CN221170720U (zh) | 一种压力容器的柱销式密封锁紧结构 | |
CN211693591U (zh) | 一种新型双闸板高温闸阀 | |
CN219238077U (zh) | 一种化工储罐的密封结构 | |
CN216343930U (zh) | 一种采用l形阀瓣定位环截止阀 | |
CN214466108U (zh) | 一种连接可靠的角式截止阀 | |
CN220971259U (zh) | 一种法兰座焊接夹具 | |
CN214579073U (zh) | 一种手控单向阀 | |
CN219413568U (zh) | 一种新型的中线蝶阀轴向密封结构 | |
CN209947629U (zh) | 一种用于变压器的信号温度计座装配结构 | |
CN220016077U (zh) | 一种电镀水槽的转轴密封结构 | |
CN210259689U (zh) | 全视镜人孔装置 | |
CN220929535U (zh) | 航空发动机点火装置密封盖结构 | |
CN216789214U (zh) | 高压筒体内开孔结构 | |
CN221075212U (zh) | 一种高韧性的聚四氟乙烯液压密封件 | |
CN214288126U (zh) | 一种催化反应釜 | |
CN218378203U (zh) | 一种不带垫片的可调向接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731 Address after: No. 2, Weiye Road, Qianqiao, Huishan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4000 Patentee after: Wuxi Qianqiao Chemical Machiner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40, Renmin South Road, Luoshe Town,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4000 Patentee before: Zhou Junhua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